抗旱节水十篇

时间:2023-04-01 03:41:42

抗旱节水篇1

【关键词】水稻;抗旱性;遗传育种;节水栽培

在当前农业科技研究领域,水稻的抗旱性一直是备受科研人员关注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研究抗旱性水稻品种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农业发展战略意义。就目前而言,国内外都在积极的研究水稻的抗旱性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为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稻种植产量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以下本文中就主要分析了水稻抗旱性的遗传育种技术方法和抗旱品种的栽培技术,以供参考交流。

1.水稻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在对水稻的抗旱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要想通过遗传的方式进行抗旱性水稻品种培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工作,需要从水稻的形态、发育、生理以及生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判定和试验,以排除不影响水稻抗旱性的功能基因,确定影响水稻抗旱性的遗传基因,并对其进行分子标记,来研究该基因会对水稻生长产生哪些影响,继而再利用遗传与基因定位来确定水稻的抗旱性影响因素,培育具有较强抗旱性的水稻品种,经过多季试验,最终才能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抗旱性水稻品种。除了采用遗传与基因定位的技术方法以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水稻抗旱性育种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水稻抗旱品选育的技术方法与发展

2.1选育方法

在水稻的抗旱性品种选育技术中,目前较为成熟的两种选育方法就是杂交选育和花药培养。其中杂交选育方法是最主要的一种培育种子的方法,并且在杂交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下也得到很大发展。现如今我国北方很多地区种植使用的水稻品种都是由杂交选育方法培养出的抗旱品种。而花药培育技术则是以花药培养为主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在植物种质改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其他种质改良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良特性。例如有些科研人员对3个水稻与早稻杂交组合F1进行花药培养,结合田间水、旱处理,创造抗旱性强的水稻种质资源。3个组合共获得108份花培材料,对其中68份进行抗旱性鉴定,45份表现抗旱,抗旱植株获得率为66.18%。其中,抗旱性级别为1级、3级、5级,分别为4.41%,17.65%,44.12%,这些材料将为抗旱育种拓宽种质资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水稻抗旱性品种选育技术,即转基因技术。近年来,水稻的抗旱基因工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到了一大批转基因的抗旱植株。例如科研人员将吡咯啉羧基化合成酶导入水稻,提高水稻的抗盐和抗旱能力。

2.2抗旱性品种的选育发展

在抗旱新材料的筛选与创建方面,国内多家水稻育种单位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近几年来对北方主栽的68份水稻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了分析,鉴定出综合抗旱能力较好的水稻品种(系)有:‘牡丹江22’、‘东农425’、‘垦稻l2’、‘牡丹江19’、‘龙稻6号’,抗旱综合指数均达到70%以上。再例如通过栽培旱稻与野生C4植物长芒稗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了稻、稗属间远缘杂交抗旱高产旱稻新种质。又有研究员等选取了分蘖力强、叶片直立的稗草材料为供体亲本,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稗草总DNA导入综合性状优良、品质优的受体亲本1351R、7108R、2142B等恢复系和保持系材料中,对导入后代材料的变异情况进行了观察,从中筛选出了4份含稗草基因的耐旱性强的水稻材料,在田块严重缺水的试验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表现出较强的耐旱能力,为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培育节水抗旱稻”项目已被科技部作为“十二五”重大项目入库,国际学术界也已认可了节水抗旱稻的理念,视之为一种新的水稻品种类型。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旱稻‘旱优3号’在我国诞生,并先后在我国北方多个地区进行引种试种,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效果。最新育成的粳型杂交节水抗旱稻‘旱优8号’,抗旱性强、产量高,稻米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旱稻新品种选育上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选育出了耐旱性强、优质高产旱稻新品种‘中旱3号’(2003030)、‘中旱221’(国审稻2006071)、‘中旱1号’等,具有抗旱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值得大力推广种植。另外,国内外其他农业科研单位在抗旱性品种筛选上也做了积极探索,为水稻抗旱性选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3.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由于抗旱性水稻品种的生物特性与一般的水稻有很大区别,因此在种植栽培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栽培技术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抗旱性水稻正常生长,实现节水高产的种植效果。而如果在种植的过程中使用的栽培技术方法仍然是按照普通水稻品种的种植方法进行培育,不但不能实现节水增产效益,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水稻减产的不良后果。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现状,就抗旱性水稻品种的种植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栽培技术要点,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3.1选育抗旱性品种

培育抗旱的水稻品种,开展水稻旱作,不仅可节约水资源,而且有利于增产稳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选早熟、中熟、根系发达前期生长快、较抗旱也抗盐碱的品种,最好选择高抗旱能力的早稻品种种植。

3.2节水栽秧

集中劳力在快速整地基础上集中插秧。由于缺水要影响水稻分蘖,所以要加大密度。进行合理密植为了弥补缺水条件下有效分蘖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产量低的问题,应适当提高栽插密度,每hm2窝数应增加20%左右。

3.3间歇性灌溉

当缓慢干旱发生时,干旱发生前进行间歇灌溉的水稻表现为比干旱发生前进行淹水灌溉的水稻具有较低的腊氧合酶(LOX)活性、较低的游离亚麻酸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不大,干旱复水后叶片保水能力较强。试验结果提示,间歇灌溉提高了水稻后期的抗旱能力,表现为在后期缓慢干旱发生时能一定程度上减缓膜脂过氧化伤害。

3.4覆盖保湿

充分利用油菜籽壳、麦糠、麦草等秸秆均匀地铺在稻苗行间,每hm2大约需要秸秆3750kg左右。这样既可减少稻田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又可供给稻苗养分,抑制杂草生长。

3.5以肥调水

按照水稻需肥规律,坚持配方施肥、平稳促进、全面深施与灵活调节的施肥原则。基肥增施有机肥,采用全层施肥技术,追肥“以水带肥”,施肥与灌水相结合,要施用长效化肥,增施钾肥、硅肥。这样既能显著提高土壤保水抗旱能力,又可使水稻叶片气孔关闭,减少蒸腾,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4.结束语

由于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都遭受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短缺加剧,给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产量,更是引起了农业科研人员对抗旱性水稻品种研究的重视。在长期的科研试验下,我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抗旱性水稻新品种研究成果,并在选育方法和栽培技术上进行了改革创新,极大的提高了我国水稻种植的节水效益,实现了水稻的增收增产。尤其是在北方的水稻种植发展中,抗旱性水稻品种更是具有非常实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抗旱节水篇2

1、田间地面灌水 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2、管灌 是利用低压管道(埋没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

3、微灌 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微灌应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上。

4、喷灌 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能节水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5、关键时期灌水 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

二、节水抗旱栽培措施 2、选用抗旱品种 称为作物界骆驼的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

抗旱节水篇3

关键词:灌区;水资源;节水改造;措施

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之一,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我区引黄灌区的农业灌溉将面临干旱缺水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对缺水形势下抗旱保灌和节水措施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确保灌区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宁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M3,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贫乏,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用水量占到全区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随着工业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灌溉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

1.2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宁夏位于黄河上游,取水便利,自古以来一直采用“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群众节水意识淡薄,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灌区骨干渠道的衬砌完好率不足40%,水的利用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2左右。

1.3水管理体制和供水价格机制滞后,节水改造投入不足。部门分割式的粗放管理严重束缚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供水价格体系发挥不了经济杠杆调控作用,现状水价不足实际供水成本的50%,造成水利工程水费低、投入少,造血功能低下,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干旱缺水形势下的应对措施

2.1合理调整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以水定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灌区水资源的配给量,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降低农作物的用水需求,可以充分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这一点已在的灌溉生产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对灌区有限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首先要优化灌区内作物种植结构。在满足粮食生产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粮食单产的角度,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对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从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等多元化种植结构发展,将灌区的稻旱种植比例控制在1:4较为适宜,以水定植,量水而种。通过调整作物种植布局和实行作物区域种植、规模经营的方法,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的有效利用率,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

2.2要加强对灌区骨干渠道的节水技术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渠井结合灌溉模式。灌区骨干渠道由于输水量大、输水距离远、输水时间长等原因,产生的各种输水损失相应很大。研究表明,骨干渠道输水损失水量一般大于田间渠道输水损失水量,骨干渠道防渗亩均费用一般小于田间渠道防渗亩均费用。因此,从投入的有效性考虑,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的中心内容还是应以骨干渠道的防渗衬砌为主。

2.3 科学合理的调整作物的灌溉定额和农业供水价格,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农作物灌溉定额和农业供水价格是衡量灌溉用水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比性的一个标准,也是评价农业用水管理的一个微观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2.4 注重发挥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在节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过去发展农业高效用水,往往只注重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没能很好地将农业综合措施予以配套,因此经常出现虽然节水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的现象。宁夏引黄灌区在基本保持灌溉用水量不增加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和产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建立节水高效农业。

2.5 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和湖泊蓄水补灌功能。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往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降雨形成的土壤水是灌区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有效利用降水供给农作物用水是提高农田水分生产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方向,也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因此,灌溉用水应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灌溉,通过与气象部门联合,加强对灌区气象和降雨的测报工作,如天气预报和墒情测报,适时开展人工降雨工作,以弥补干旱期灌溉水资源的不足。

2.6 改革灌区的用水管理。农业用水必须服从水资源的规划和统一管理。实现农业灌溉高效用水,需要有一整套用水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来做保证。现行的灌区用水管理体制应逐步向政府扶持、用水户参与、灌区自主经营的良性运行机制方向发展。首先是明晰产权,强调用水户参与,实行企业化管理,用企业化方式管理和经营水利资产,确保其保值和增值。其次,通过改革灌溉管理组织和管理模式,实现权利下放、服务延伸、权责转移和灌溉管理商业化。对于支斗渠和小型水工建筑物,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和租赁等不同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达到搞活经营和管好灌区的目的。第三要结合灌区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系,促进节水。引黄灌区的农田灌溉水价不到实际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农业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运作范畴,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加快研究和制定可操作的水权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分配。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农业灌溉节水抗旱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发展节水技术,目前又缺乏优惠的节水发展政策。加之节水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上。因此,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节水抗旱的现实意义,把农业节水和抗旱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的基本建设计划。依据灌区水资源现状、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对灌区的抗旱节水工作制定出一个中长期规划,对灌区节水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农业、水利等产业政策予以指导扶持,从技术、政策、法规、管理等方面全方位促进抗旱节水工作的开展。

3.2 对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应预先作好充分论证。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比如在地下水质差、矿化度高、储量少的地方,就不宜采取打井灌溉的方法,否则得不偿失。而结合我区农村的现实经济状况和技术状况,采取简易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如平整土地、划小畦块进行灌溉则是一种简单实用节水保灌的方法。因此对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应预先作好充分论证,切忌主观盲目,不按经济和科学规律办事,不考虑本身条件而造成不良后果。

3.3 严格掌握节水灌溉的标准。 尽管目前适合灌区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什么来衡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避免单纯为了追求节水指标的提高,违反科学规律,对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片面干预或孤立看待使用,其后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灌溉水量,节省了资金投入,却造成农业生产产值和效益的间接下降,这种方法对于节水工作的开展是不可取的。所以对这方面工作的评价,应多从用水指标、工程指标和效益指标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3.4 根据水资源分配指标,加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灌区可供水量的分析一般按传统理论和经验进行,但满足高效用水要求的需水分析则应按节水灌溉理论和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进行,不仅要分析农业用水,也要分析工业、生活、发电等用水要求,不仅要分析高峰期用水量,也要分析用水过程,以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合理利用水资源。

3.5 要注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 任何先进的节水技术,只有在合理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衬砌渠道若不按计划输、配水,其结果是减少了渗水、增加了弃水。要促使农民采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与技术,需要在灌溉水管理体制与机制上下功夫。因此节水保灌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实现了有机结合,才会发挥最大作用。

3.6 节水抗旱工作要以效益为重,促进灌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灌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节水抗旱工作的发展中,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水技术的采用均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灌区本身通过改革、改造,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在保证灌溉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其它产业的供水能力。通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提高,共同促进灌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要逐步实现引黄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做好灌区的节水与抗旱保灌工作,实现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蕴壁,李英能,杨刚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12

抗旱节水篇4

已经好几个月了,既不下雪,也不下雨,庄稼早都渴透了。前几天下的雨,太小了,庄稼才刚刚润润嘴唇,没有改变旱情,所以还需要人工浇水。

现在农民伯伯、……都来抗旱了,我们小学生岂能袖手旁观呀!

虽然我们小朋友不能到田里去浇麦子,不过我们可以在学校、在家里为抗旱出一点微薄之力。所以,我想向小学生们提出一个倡议:节约用水,为抗旱出把力。

一、要关紧水龙头,防止漏水。如果水龙头每分钟滴几滴水,一天就会浪费一盆水;

二、洗脚前先把手脸洗干净,再洗脚,洗完的水还可以冲马桶;

三、淘米水可以浇花用。淘米水有营养,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使花长得更茁壮;

抗旱节水篇5

关键词: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抗旱育种;QTL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11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0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shortage on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Drought stress has become a limiting factor for food production. Crops Research scientists proposed multiple strategies : Improved irrigation practices for improving the WUE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 screening of drought resistance cultivars and aerobic rice ha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 grea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QTL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modern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from genetics perspective to improve crop water production potential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ice industry will face greater water scarcity in the future. The conventional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can reduce water consume to a certain extent. To excavate and improve the water saving potential of wetland rice, so biological water-saving as the goa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ice;drought resistance and water-saving;cultivation;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QTLs

水稻作为世界性主要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不仅是粮食生产的重大需求,也是作物学科急需破解的重大科学命题。作物的产量形成与环境关系复杂,适宜的环境对于作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逆境对于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遇到逆境的胁迫导致产量降低,有的甚至绝产。在这些环境因子当中,水分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局部环境变化异常,降雨分布不均,季节性、地域性差异大,导致水稻生产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本文拟在分析水稻抗旱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中国水稻抗旱研究发展的方向,用分子手段促使遗传改良和栽培措施相结合,在提高或维持水稻产量的基础上,降低水分的消耗,以提高水稻水分生产力。

1 水稻水分利用现状

1.1 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

由于城市化、人口增长、全球变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了诸多严峻考验,水资源管理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未来10年中国水利投资总额将达到6 360亿美元[1]。1991年,Clark[2]在其出版的《Water:The International Crisis》中指出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危机。世界总供水量中,淡水仅占0.7%。国家间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占世界人口6%的南美洲拥有36%的淡水资源,而占世界人口60%和13%的亚洲和非洲仅拥有36%和11%[3]。1990 ―1995年间,亚洲国家人均可用水量下降40%~60%,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而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左右[4]。因为农业及生活用水而引发的国际争端也不断发生,特别是共用一条水源的相邻国家,用水危机愈发明显[5]。农业用水占全球水资源消耗的95%,雨养农业覆盖了世界83%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总产量60%的农产品。灌溉农业占世界水量提取70%,灌溉了世界17%的农田,生产出占世界近40%的农产品[6]。干旱缺水是制约雨养农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愈演愈烈,据预测,到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会达到10 000亿m3,全国缺水达4 000亿m3,而面对中国水资源开采利用较小的现状,这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7]。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区,东南多西北少的降水特点导致了全国干旱灾害的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华中、华南地区作为水稻的主产区,降水充沛但是年、季分布不均匀,也常会有旱情发生。

1.2 水稻水分生产力

农业生产占用了大量的淡水资源,但是其利用效率普遍较低,浪费严重。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很低,仅在40%左右,现有的灌溉用水量是作物合理灌溉用量的0.5~1.5倍[8]。目前中国灌溉用水技术相对落后,水分利用效率很低,每立方水生产的粮食不足1 kg,远远落后于以色列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2.32 kg/m3。迄今为止,中国水稻栽培仍是以传统灌溉为主,水稻的灌水量将达到1.5×104 m3/hm2,而其利用率只有30%~40%,每年都会有近1 100亿m3的水资源被浪费[9,10]。钱晓晴等[9]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几种旱作水稻水分的子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为0.899~1.273 g/kg和1.655~2.321 g/kg,而相同条件下常规水作水稻水分的子粒和干物质生产效率仅为0.766 g/kg和1.459 g/kg左右。覆草旱作水稻可以获得相当于常规水作水稻90%的经济产量。但是单纯地提高水分的水分生产效率也存在不足之处,旱作水稻相对于传统的灌溉方法能够节省50%的用水量,但其代价是产量的降低[11]。这对于如何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开发水稻的节水潜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水稻抗旱栽培技术的发展

2.1 水稻旱作研究

研究发现传统的水稻灌溉方式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传统的淹灌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而水稻在农田甲烷排放贡献量中占了很大比重[12]。根据水稻需水规律研究发现,满足其生理需水的前提下控制生态用水将会大大降低水稻的用水量而不使产量受到影响。生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改良植物的特性和进行生理调节,还可减少水稻的需水量。应用脱落酸减少气孔的开放,可以降低30%的水分消耗而产量几乎不受影响[13]。为了应对水分匮乏的问题,旱作水稻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水稻栽培节水技术[14],但是旱作水稻栽培是为了应对水分亏缺而破坏了自身的生产潜力[15],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的实际产量[11]。旱作水稻(无水层栽培方式下最大化水分生产力)是未来水稻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也就为人们寻求一个能够很好适应旱作的有限条件并保持一定产量优势的品种提出了要求。

2.2 水稻控制性干湿交替灌溉技术

不同于传统的水稻灌溉方法,控制性干湿交替灌溉是指利用作物水分胁迫时产生的根信号功能,并将该信号传递给叶片,叶片调节气孔的开放程度,形成最优的气孔开度,这样在根系的不同区域实行干湿交替调节作物本身降低无效蒸腾,提高根系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不以牺牲作物的光合产物积累而达到节水目的[16]。该技术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论证的:由于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对于气孔开度的反应不同,光合速率会随着气孔增大而达到阈值,蒸腾速率则与气孔开度成线性关系;而ABA作为根源信号可以监测土壤的有效含水量,调节气孔的开度以达到水分的高效利用。国外研究学者也指出间歇性水稻灌溉技术可以降低水分的消耗,同时造成产量的损失[17]。

2.3 地被覆盖灌溉技术

随着对水稻抗旱性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了无水层地面覆盖水稻栽培技术,并于2001年和2002年在北京进行了评估[18],塑料薄膜或是秸秆覆盖无水层水稻栽培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水稻节水栽培技术[19]。这项栽培技术旨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以及关键时期都没有淹水层的状态下,而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为了降低水稻的蒸腾蒸散,土壤表面覆有薄膜或是秸秆[18]。其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可以降低32%~54%的用水量,但是该水稻灌溉技术会伴随着产量的降低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18],其中薄膜的利用优势大于覆盖秸秆。也有人研究认为,秸秆覆盖优于薄膜覆盖,适于水稻生长适宜温度且缺水的环境下[19]。

为了降低灌溉水稻的水分消耗,很多灌溉节水措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比如控制性干湿交替灌溉、地被覆盖(塑料、秸秆)、旱作水稻栽培、土壤饱和灌溉等技术,不难发现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降低水稻生产的水分消耗,水分生产效率也相对提高,但也有其不利方面的共性,这些灌溉措施中都存在高效水分利用、产量损失风险的矛盾。如何做到高产、高效水分利用,是水稻栽培面临的又一问题。这些栽培措施为育种学家在攻关高产、高效水分利用品种上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 水稻抗旱遗传育种及QTL分析技术的应用

3.1 水稻抗旱遗传育种技术研究

目前国际上已经非常重视水稻的抗旱节水遗传育种研究,美国2001年就启动了一个国家基金开展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基因组研究,其中包括水稻、拟南芥、番茄3种植物。国际水稻研究中心也开展了水稻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在应对干旱胁迫时会产生不同的应答机制,有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水稻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生产、产量都会下降,但是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之间存在差异[20]。旱作水稻和淹水灌溉栽培水稻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研究较少,而这些基础信息对于育种专家培育高产旱作水稻品种有重要的作用[11]。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以及分子标记和QTL分析技术的出现,为作物抗旱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水稻的抗旱节水属于数量性状,而分子标记使得水稻抗旱性基因定位QTLs成为现实。根系作为感受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主要的器官,不同抗旱性品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学差异。Champoux等[21]通过QTLs分析了根系与抗旱性的关系,并发现8个QTLs与苗期抗旱性有关,15个和10个QTLs分别与营养生长前期和后期抗旱性有关,多数QTLs控制三个时期的抗旱性。与根粗、根茎比和每分蘖根干重有关的QTLs分别有18、16和14个。多数QTLs同时影响三个根系性状。在与田间抗旱性有关的14个QTLs中,有12个与根系性状有关,因此,可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根系,增加抗旱能力。根系感受土壤水分变化之后会传导信息给叶片,叶片会有不同程度的卷曲或是气孔关闭降低蒸腾,增强耐旱性。Courtois等[22]在染色体1、5、9上鉴定出3个控制叶片卷曲的QTLs,在染色体3、4和9上定位了4个控制叶片卷曲的QTLs,并在不同年份和地点试验条件下进行了验证。Champoux等[21]在染色体3、7和8上定位了3个与叶片卷曲有关的位点。Price等[23]也对有耐旱性有关的性状进行了QTLs检测,在染色体1上定位了1个与叶片卷曲有关的QTLs,并在染色体3、7和12上分别检测到2个QTLs与气孔导度、2个与气孔关闭率有关的位点。

[12] 王增远,徐雨昌,李 震,等.水稻品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9,25(4):441-446.

[13] GRILL E, ZIEGLER H. A plant dilemma[J]. Science, 1998, 282(5387):252-253.

[14] KATO Y, HENRY A, FUJITA D, et 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derived from an indica rice cultivar, IR64, adapted to drought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J]. Field Crops Research,123(2):130-138.

[15] ATLIN G N, LAFITTE H R, TAO D, et al. Developing rice cultivars for high-fertility upland systems in the Asian tropic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6,97(1):43-52.

[16] 康绍忠,张建华,梁宗锁,等.控制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5(1):1-6.

[17] TABBAL D F, BOUMAN B A M, BHUIYAN S I, et al. On-farm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water input in irrigated rice; case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J].Agric Water Manage,2002,56(2):93-112.

[18] TAO H B,BRUECK H,DITTERT K,et al. Growth and yield formation of ricez(Oryza sativa L.) in the water-saving ground cover rice production system (GCRPS)[J]. Field Crops Research,2006,DOI:10.1016/j.fcr.2005.01.019.

[19] ZHANG Z C, ZHANG S F, YANG J C,et al. Yield, grain quality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ice under non-flooded mulching cultivation[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8, 108(1):71-81.

[20] CENTRITTO M, LAUTERI M, MONTEVERDI M C, et al. Leaf gas exchange,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grain yield in contrasting rice genotypes subjected to water deficit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stag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9,60(8):2325-2339.

[21] CHAMPOUX M C, WANG G, SARKARUAG S, et al. Locating genes associated with root morphology and drought avoidance in rice via linkage to molecular markers[J]. Theor Appl Genet,1995,90(7):969-981.

[22] COURTOIS B, MCLAREN G, SHINHA P K, et al. Mapping QTLs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avoidance in uplands rice[J]. Molecular Breeding,2000,6(1):55-66.

[23] PRICE A H, TOWNEND J, JONES M P, et al. Mapping QTLs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avoidance in upland rice grow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West Africa[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2002,48(5):683-695.

[24] CHANDVA B R, PATHAN M, BLUM A, et al. Comparison of measurement methods of osmotic adjustment in rice cultivars[J]. Crop Sci,1999,39(1):150-158.

[25] TRIPATHY J N, ZHANG J X, ROBIN S, et al. QTLs for cell-membrane stability mappe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under drought stres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0, 100(8):1197-1202.

[26] 张正斌,徐 萍,张建华,等.作物抗旱节水相关基因的标记和克隆及转基因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6):1537-1544.

[27] XU D, DUAN X, WANG B, et al. Expression of a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 gene, HVA1, from barley confers tolerance to water deficit and salt stress in transgenic rice[J]. Plant Physiology,1996,110(1):249-257.

[28] MASLE J, GILMORE S R, FARQUHAR G D. The ERECTA gene regulates plant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in Arabidopsis[J]. Nature,2005,436(7052):866-870.

[29] 苏 金,陈丕铃,吴 瑞. 甘露醇-1-P脱氢酶转基因表达对转基因水稻幼苗抗盐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6,32(6):101-103.

[30] KARABA A,DIXIT S,GRECO R,et al. Improvement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ice by expression of HARDY,an Arabidopsis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gene[J]. PNAS,2007,104(39):15270-15275.

抗旱节水篇6

摘要:本文从茶园节水栽培的技术原理、灌溉制度、高效节水型灌溉技术、雨水富集与利用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山东无性良种茶园节水灌溉技术要点。

关键词:山东;无性良种茶园;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571.107.1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10-02

全球都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各国均在研究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已成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山东是水资源贫乏的省份之一。茶园多集中在山区,水资源更为缺乏,尤其是春季干旱严重,直接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是茶园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茶园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有地面径流、地面蒸发、茶树及其它植物的蒸腾等。除了茶树本身的蒸腾在一定程度上为茶树生长发育过程的正常代谢所必需外,其它散失均属无效损耗,茶园高效节水保水应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水分散失。因此,应采取科学的灌溉技术和栽培技术措施减少水分的蒸发散失量,提高茶树的水分利用率。

1 园地选择与建园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保水性能良好、水源充足的(黄红壤)平地、丘陵、低山建园,以10°以下的缓坡或斜坡地为好,尽量不在超过20°的山地上建园。丘陵、山地茶园梯面修筑的宽度依山地坡度大小而定,坡度大的梯面窄些,坡度小的梯面可宽些,梯田的修筑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梯面可修成“内斜式”,但内斜坡度不能超过5°。内壁修筑蓄水“竹节沟”,以有效减少地面径流、富集雨水和防止水土流失。另外,节水保水型茶园建设还可通过果茶间作或套种浅根系豆科绿肥(如圆叶决明),实现固土护坡、涵养水分、调节茶园温湿度,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和保水抗旱能力。

2 选植抗旱品种

不同品种抗旱性有差异,可以根据它们对干旱的忍耐和响应程度选植抗旱品种或耐旱品种,从而达到节水目的,从根本上解决茶园干旱问题。

3 茶园保水田间管理技术

31 茶园覆草与遮阴

茶园铺草覆盖,首先可减缓地表径流速度,促使雨水向土层深处渗透,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增加土层蓄水量,起到保水抗旱作用;其次,茶园铺草还可稳定土壤的热变化,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具有抗旱保墒作用;再次,茶园铺草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一般比不铺草茶园土壤含水率提高3%~5%。茶园覆草取材容易,也不受季节影响。

茶园遮阴可显著改善夏季茶园的水热条件,能够避免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对茶树造成的热害和旱害,降低茶园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率。

32 合理密植

茶树种植密度大小影响着茶园生态系统性能的好坏。合理密植可以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情况下,发挥茶树群体效应,改善茶园的小气候、水循环和水代谢,利于茶园土壤保水保肥,可达到节水的目的。

33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在重施有机肥的前提下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可达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培肥地力的效能,从而实现以肥调水、以水促根,达到水肥配合、节水省肥的目的。据有关研究,施有机肥的土壤蓄水能力较未施的提高86%~129%。

34 耕锄保水

及时中耕除草,不仅可免除杂草对水分的消耗,而且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这主要是由于中耕阻止了毛细管水上行运输。但中耕要合理,不宜在旱情严重、土壤水分少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往往会因锄挖时带动根系而影响吸水,使植株缺水加重,这在幼龄茶园尤其要注意。最好在雨后土壤湿润、表土宜耕的情况下进行。

4 高效节水型灌溉技术

高效节水灌溉主要是依茶树的水分需求特点进行。一般在茶园土壤持水量低至75%时及时灌溉。

41 喷灌

喷灌为茶园灌溉的最理想方式,分移动式和固定式喷灌。其主要优点是可有效避免土壤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有效利用系数高达60%~85%,比流灌节水30%~50%;有利于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节省劳力,提高工效2~30倍,为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灌溉方式。

42 滴灌

滴灌可防止土壤板结、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蒸发且利于茶树根系的吸收。与喷灌相比,可节约2/3的用水量,同时更利于茶叶产量与品质的提高,但技术要求严格,投资也较大。灌溉方式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以增效适用为原则,一般来说平地或缓坡茶园可选择滴灌,装置可请专业人员设计安装。

43 渗灌

渗灌又称地下灌溉,是将灌溉水输入地下管道,通过渗管或渗头向地下送水湿润土壤,供茶树根系吸收利用。因渗灌可与施液肥相结合,故又称为管道施肥灌溉系统。

44 软管微浇技术

又称无间节软管微浇技术。新型软塑料管半周面上均匀分布不同方向喷向空中的设备,能制造人工雾层,提高茶园湿度,减少太阳直射光,增加漫射光。采用此技术能显著提高茶叶品质,省水省工。该设备可与小型移动式水泵配套,也可与具备一亩(6667m2)一高压自流灌溉条件的茶园配套实现浇灌,具有投资少(3 000元/hm2)、可移动、免维护、不影响中耕施肥作业、节省人工等特点。

5 雨水富集与利用技术

雨水富集与高效利用技术的关键点在于雨水汇集、净化与存贮、高效利用三个环节及其配套技术。即通过雨水汇集工程、存贮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在水源不足的山坡地茶园上方开截洪沟、泻洪沟、园内开截水竹节沟,在山坡坡段径流汇合处建“滤”沙土水池(一级水池)和蓄水池(二级水池),径流雨水经一级水池净化后存贮到二级水池,水池的功能及蓄水能力设计应符合“节水”概念。如简易的二级水池可用安装有出水开关的汽油桶制备,以减少水分蒸发。一级水池与二级水池之间也可用有开关的水管连接。

参 考 文 献:

抗旱节水篇7

地膜穴灌就是利用地膜覆盖的放苗孔进行人工灌水的方法。具体操作是在地膜覆盖的田间,当作物出苗快顶到地膜时,呈“十字型”划破地膜,待苗长出地膜后,再把播种坑扩大为灌水孔,既地膜集流穴。灌水时可每孔根据植株大小人工灌少量水,每亩灌水1次约为3~6立方米,保证作物成活;同时地膜集流穴可以收集天然降水时降到其它部分膜上的雨水,减少蒸发,提高降水的利用率。

3 减地集雨灌溉

在地表水、地下水缺乏或开采利用困难,且多年平均降雨量大于25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和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湿润、半湿润山丘地区,采取“4—1”既4亩旱地取1亩作为集雨场,集雨场做成3厘米厚的混凝土集流面收集雨水,同时建水窖、水窑或蓄水池。利用提水泵配套灌溉设备,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期给作物灌水。这种减地集雨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是缺水山区值得推广的一项新技术。

4 塑料细管渗灌

抗旱节水篇8

根据自然条件,旱作区应选择外销型马铃薯品种及加工型的高淀粉品种,如下寨65、青薯2号、青薯168、青薯9号等,阴湿区应选菜用型及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如青薯168、脱毒175、乐薯1号等。确立了适宜种植的品种后,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的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薯皮洁净、色泽鲜艳的幼嫩薯作种薯。

二、整地施肥

要达到多结薯、结大薯,要求有深厚的土层和疏松的土壤。应深耕30~33cm,施肥应以种肥为主,追肥为辅。种肥以缓效性为佳,如农家肥(有机肥)、尿素、二铵、过磷酸钙、硫酸钾等。追肥应施速效性肥,如碳铵、硫酸钾等。氮肥、钾肥80%做种肥,20%做追肥,磷肥应一次性作种肥。追肥应在现蕾开花培土时进行。

三、种子准备

切种应在播前2~3d进行,块重25~30g。旱地应大一点,35~40g,旱地在特别干旱和有条件的情况下,以35~50g小整薯播种为佳。切种时应注意细菌性病特别是环腐病的切具传染,一旦发现有病薯存在,应及时对切具用高锰酸钾或高温消毒,并将带病薯剔掉。

四、播种期

一是薯块形成膨大期与当地雨季相吻合,同时应躲过当地高温期,以满足对水分和温度的要求。二是根据品种的生育期确定播种期,晚熟品种应比中熟早熟品种早播,未催芽种薯应比催芽种薯早播。三是根据当地无霜时期来临的早晚确定播种期,以便躲过早霜和晚霜的危害。四是间作套种应比单种早播,以便缩短共同生长期,减少与主栽作物争水、争肥、争光的矛盾。马铃薯适宜播种期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五、播种方式

1.旱作区

采用双行平种法:一般用犁幅25cm步犁,空犁两行播两行,犁深16~20cm,施种肥于犁沟后,播种覆土,平种不起垄。小整薯播种法:采用种二空二播种方式,只是利用35~40个的小整薯代替切薯。整薯坑种法:挖20~25cm深的坑,施肥于坑底,将肥与坑中土混合均匀,播35~70g整薯覆土17~20cm,形成5~7cm的坑,以利接纳雨水。坑距30cm左右,行距60~70cm。秋季覆膜或早春覆膜法:在播种前一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秋雨后或春季3月上旬土壤刚解冻时,整地施肥覆膜保墒,达到地膜覆盖、秋墒春用、春墒春保的目的,播种时在膜上打孔种植马铃薯。

2.阴湿冷凉区

双行平种法:用犁幅25cm步犁,空犁两行播两行,犁深10~15cm,施种肥于犁沟后播种覆土,现蕾前结合锄草、追肥浅中耕低培土1次,开花期结合锄草高培2次土,垄高25~30cm。机播法:播前先按要求调好株距,行距,再用动力机作牵引播种,种薯要求大小一致,且将种肥同时施入。地膜覆盖种植法:冬前深耕地,播前整地施肥,随即覆盖地膜,膜上种植马铃薯。垄面宽60~70cm,垄沟宽50cm,选用80~90cm宽幅地膜,大行距55~60cm,小行距40~45cm,株距30~35cm。

六、种植密度

马铃薯的播种密度应以品种、土壤水肥条件、种植方式和生产目的而定。一般早熟品种宜密,中晚熟品种宜稀,贪瘠地宜密,肥沃地宜稀,旱地宜稀,水地宜密,商品薯宜稀,种薯宜密。旱地种双行的密度每亩应为3500~4000株,阴湿区双行垄作为3200~3500株。

七、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中耕培土

出苗后立即逐块逐垄检查发现缺苗立即补种。补种时可挑选已发芽的薯块进行整薯播种。深中耕、高培土可以清除杂草,疏松土壤,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和薯块的形成膨大,避免薯块暴露地面晒绿。降低食用品质。苗齐后应及时中耕除草,平种或垄种垄高不足者在现蕾期培土至20~30cm高度以利增加结薯层次,多结薯,结大薯。

2.适时灌水和追肥

从播种到出苗阶段所需水分少,一般依靠种薯中的水分即可出苗,出苗至现蕾期,是马铃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键时期,土壤水分的盈亏对产量影响显著,这时保持土壤湿润,是培育植株丰产长相的关键。现蕾开花正是结薯盛期,需水量达到高峰,这时不断供给水,不仅可以降低土壤温度,而且有利于薯块的形成膨大,同时还可以防治次生薯块的形成。马铃薯浇水应在苗期浇一次过水,开花期浇一次走水。追肥在开花前结合中耕培土或浇水进行。

八、收获贮藏

马铃薯在80%的茎叶枯黄萎蔫时割去地上部茎叶后6~8d收,旱地可边收边除茎叶,这样做一是防止茎叶病害传至块茎,另给块茎一个充分的后熟期增加干物质。应注意割茎叶后不能将块茎暴露在土外,防止绿薯量增加。马铃薯贮藏应分种薯贮藏和商品薯贮藏。种薯贮藏主要是防冻、防病害,贮藏温度1~10℃,相对湿度70%~85%,贮藏前应喷洒防细菌和真菌农药,如农用链毒素和杀毒矾混合液喷洒薯块表面。商品薯贮藏又分菜用型薯贮藏和加工薯贮藏法。菜用型薯贮藏主要是防冻、防烂薯和延长休眠期,贮藏温度应该在l~5℃,相对湿度80~90%。加工薯贮藏主要是防冻、防烂,延长休眠期及还原糖的增加,贮藏的温度应在7~10℃,相对湿度在75%~85%,同时可用无残留农药处理贮藏薯块。

九、病虫害防治

1.细菌性病害

选用无病薯块做种薯,选用前两年没有种过马铃薯甚至茄科作物的地块种马铃薯。在切种薯时一旦发现有病害,不但要剔除病薯,还要对切具用高锰酸钾消或高温消毒。田间发现病株应拔除,用石灰处理土壤杀死土壤中残留细菌。

2.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是靠气流传播,因此防治方法除了用无病害薯做种薯外,应注意田间预防。具体操作应根据当地病害发生隋况及时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一旦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剔除,并对周围植株连喷杀菌农药3~4次。

抗旱节水篇9

今年以来,我县降雨明显偏少,县内各主要河道、各类水库水位较低。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份雨量仍然偏少,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伏秋干旱。当前,即将进入二晚水稻生产等农业用水高峰时期,为提前做好防旱抗旱各项工作,保障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高度重视防范。今年以来,我县平均降雨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0%左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达0.96万亩。为确保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全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防旱抗旱工作,密切关注旱情发展趋势,经常深入基层、沉入一线,全面掌握情况。要立足“防大旱、抗大灾”,及时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早准备、早部署各项抗旱应急措施,切实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重点工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

2、科学调配用水。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现状和旱情发展态势,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科学配置水源,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确保重点用水。要切实加强用水协调工作,坚持水力发电服从抗旱、抗旱用水服从生活用水,正确处理发电与灌溉,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关系,特别是承担农业灌溉任务的水库、水电站要严格执行发电服从灌溉需要的制度,严防水事纠纷的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3、积极落实措施。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创新方法和措施,积极采用引、堵、拦、截、抽等抗旱措施解决水源问题。要抓紧灌区的维修整治,大力推广使用U型输水槽和喷灌、滴灌等灌溉节水新技术,提高用水效率。要强化节水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手机短信、宣传橱窗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城乡居民的节水意识。要认真做好抗旱机具的维修保养和防旱抗旱的技术指导等工作,深入基层帮助抽水抗旱,为农民群众提供周到的优质服务。县气象部门要密切监测天气情况,及时旱情监测、预报等气象信息,分析判断气象及旱情发展态势,做好人工增雨的各项准备工作,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抗旱节水篇10

关键词 西河流域;干旱分析;防旱;抗旱;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A

旱灾是影响安徽省西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流域内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干旱缺水等造成的损失愈来愈严重。

1 基本情况

1.1 概况

西河上承庐江县境黄陂湖水系来水,干流从缺口开始,向东流,至横山折北流,至黄姑南又折东流;经梁家坝右纳郭公河,至湖陇北右纳湖陇河,至襄安镇南左纳永安河;至凤凰颈,右岸有引河向南经凤凰颈闸通江,凤凰颈闸主要为引江水灌溉和汛后向长江排水。西河续东又折东北,至无为长坝,左纳花渡河;经田桥至黄雒河口入裕溪河。流域面积2224km2(黄陂湖来水面积602 km2),其中山区509 km2,丘陵区791 km2,平原圩区869 km2,湖泊水面55 km2。西河缺口以上黄陂湖和白湖总集水面积为1138 km2,大都是山丘区,来水经两湖调蓄后下西河。

1953~1960年间白湖被围垦,减少了上游的调蓄库容,疏浚整治后的兆河,已自缺口和东北至马尾河口,沟通了巢湖。至此,缺口以上的洪水基本经兆河入巢湖,缺口以下西河入裕溪河的来水面积为1622 km2。河道长度自缺口至黄雒河口为108km,河槽上口宽110m,底宽45m,比降1/70000。两岸圩田集中,有耕地约100万亩,河堤由圩堤联结组成,防洪标准尚低。

1.2 降水蒸发

(1)降水。安徽省西河流域雨量变幅大,多年平均所降雨量1210.7mm,最大年降雨量2005.5mm(1991年),最少年降雨量697.7mm(1978年)。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份,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730mm ,6~8月份为主汛期,多年平均主汛期降雨量503毫米;主汛期梅雨特征显著,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多年平均梅雨期降雨量270mm,最大年梅雨量1040.2mm(1991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汛期最大90天总水量占全年总水量的比重为50%~70%。最大月降水量一般出现在6~7月份。

(2)蒸发。 安徽省西河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自西向东递减。平均蒸发量为900~1000mm,多年平均月最大蒸发量出现在6、7、8月份,月最小蒸发量在12、1月份,且对1981~2000年的蒸发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面其年蒸发量在研究时段内呈上升趋势。

1.3 水资源短缺

安徽省西河流域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唯一补给源。位于南北气流交汇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港汊纵横交错,圩区以及不少城镇、村庄处于长江和内河洪水位以下,常受洪涝威胁;而丘陵区因地面径流不足,农作物常受干旱的威胁。

2 农业种植

安徽省西河流域种植是农业经济的主体,既有粮食作物又有经济作物。

3 流域旱灾

3.1 干旱等级评价

鉴于我省西河流域干旱时,农业干旱和城市干旱几乎同时发生。因此将农业、城市干旱等级合并考虑,划分为四级,即轻度干早(轻旱)、中度干旱(中旱)、严重干旱(重旱)、特大干旱(特旱)。

对连续无雨日数、降水距平、河道来水量距平百分率、河道来水量距平百分率、地下水埋深下降值、城市缺水率、作物受旱面积百分比等7种干旱指标逐年进行旱情等级评价。

3.2 干旱发生的频次

建国以来,遭受较大的旱灾14次,约4年一遇。因此,干旱是西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3 干旱成因

造成干旱频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并且降水偏少时段往往发生在作物需水的关键时期;

(2)既有平原圩区,又有山区、丘陵区,高差变化大,地形复杂;

(3)部分水体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

(4)人口增加,水资源开采利用不科学,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5)现有水利工程抗旱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等。

4 防旱对策

4.1 蓄水保水

保证水源是抗旱工作的基础和条件,在保证工程安全前提下,各类水库和涵闸,都应按照控制运用办法的规定,适时蓄水、保水,增加调节水量。有抗旱任务的各类水利工程,要制定和完善抗旱调度运用办法。

4.2节水措施

(1)农业节水:主要包括工程节水和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建设。围绕创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着力推广水稻浅湿灌溉技术,通过农业节水,减轻过量灌溉用水对水体面源污染的压力,使灌溉水源达到应有的标准。

(2)工业节水:建立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大力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发展循环供用水系统、间接冷却水循环系统、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系统,逐步推行分质供水和多级利用,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制定工业节水法规和政策,规范企业用水行为,将工业节水纳入法制化管理。

(3)生活节水:推广应用节水型用水器具,提高普及率。加强对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企业的节水管理,通过提高和加大自来水生产管理、工艺及技术改造,降低损耗,积极推广采用新材料,加大管网更新改造力度,加强检漏控制工作,尽量减少管网渗漏损失。

4.3 做好抗旱基础工作

(1)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抗旱能力的提高,及时了解、掌握流域内抗旱工作的基本情况,制定各类工程抗旱调度规范性文件。

(2)深入研究旱情旱灾发生发展规律,加大抗旱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3)要针对当年的实际,编制和完善实时抗旱用水方案。干旱缺水城市编制城市应急供水预案,大型灌区编制相应的调度预案。

5抗旱对策

旱情旱灾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旱情的不断加重,需要采取相应的抗旱对策。

5.1 轻度干旱抗旱对策

大面积10~20d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占相应耕地面积的10%~30%,并且旱情对农作物生长开始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轻度干旱。受旱地区启动轻度干旱抗旱对策。

5.2 中度干旱抗旱对策

大面积21~30d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占相应耕地面积的31%~50%,稻田缺水,旱情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局部已影响产量,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中度干旱。,受旱地区启动中度干旱抗旱对策。

5.3 严重干旱抗旱对策

大面积31~45d无有效降雨,受旱面积占相应耕地面积的51%~80%,此时田间严重缺水,稻田龟裂,禾苗枯萎死苗,对农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城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困难。根据干旱等级指标分析,发生了严重干旱。对于全省来说,此阶段属于《安徽省抗旱条例》旱情紧急情况。受旱地区启动相应的抗衡预案。应启动严重干旱抗旱对策。同时,流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可相应采取下列应急措施:

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的工业用水;限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缩小农业供水范围或者减少农业供水量;限制或暂停排放工业污水;限时或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