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造林技术十篇

时间:2023-04-11 06:42:03

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篇1

关键词:自然;经济;抗旱造林;研究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植被受到大面积破坏,其中森林覆盖率下降和土壤沙漠化,是当前林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树木抗旱性分析

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干旱状况,给树木正常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树木的抗旱性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的必要条件,考验着树木的生长能力。并且干旱地区的树木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为了使树木更好的适应干旱的环境,树木会在生长周期缩减叶子的生长范围,通过减少水分蒸发的形式,来保证体内水分的均衡。树木进行光合作用与树木体内水分的存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当树木处于干旱的状态下,体内的水分也会随之减少,自身的光合能力下降。树木受到干旱环境的困扰,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树木会自动减少内部的升腾作用,以便保证体内水分的供应,适应干旱环境的困扰。通常判断树木干旱情况主要是依据树木的根系来判断,当体内水分不足的情况下,根系的活力会随之降低,根系对树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树木的抗旱能力,应该保持树木内部的水分,使根系保持一定的活力[1]。

2抗旱造林技术

2.1树种选择技术

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对树种的选择及其重要,应该秉承“适地种树”的原则,选择抗旱性能强的树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减弱气候对与树木的影响,使树木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2.2整理种植土地

在进行树种种植的过程中应该对种植地区的地形进行深入的分析,实施适宜的整地措施。通过对干旱地区的土地进行研究表明,进行整地的针叶树木和阔叶树木的存活率相对较高,可以达到90%以上。没有进行整地的林区的成活率仅可以达到10%左右。所以整地对于树木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树木的健康生长和抗旱能力。

2.3雨水造林技术

雨水造林技术主要是利用天然水和地表水为林区提供水源。要想充分发挥雨水的浇灌能力必须对雨水进行合理的管理,在干旱时节到来之时,要对雨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建造树木适应的生长环境。雨水造林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环境,为干旱地区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给,并且方便了管理形式,是一种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对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4固体水种植技术

使用固体水种植技术是抗旱造林技术的新型方式,主要将水通过固化处理的形式,改变水的物理性质,进而形成不流动和不挥发的固态水形式,并且固态水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是一种环保的种植形式。根据当前干旱地区的情况,固态水的造林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抗旱效果显著。固态水主要的使用方式是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下进行溶解的过程,为树木提供水源供给。固体水种植技术不仅促进了土壤的有效改善,也为树木的生产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5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对植物化学中的抗旱剂和保水剂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加深,并取得显著成果。通过实验表明,应用抗旱剂和保水剂的地区,树木的根系生长旺盛,根系长度较长,可以达到其它没有使用化学制剂的2~5倍,并且树木的成活率也相对较高。

2.6容器苗造林技术

随着造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人员研发出了容器苗造林技术,该技术有着操作形式简单,储水性能较强等特点,在我国干旱地区被广泛应用。根据当前的数据显示,运用容器苗造林技术相较于其他造林技术有着成活率高的特点,并且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更为显著,是造林技术中经济效益较为合理的造林技术。

3结论

造林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但近年来,环境不断恶化,尤其干旱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因而,我国林业部门有必要加强对树木抗旱技术的研究,以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造林的目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科研人员必须投入足够的耐心与细心,以加强对技术问题的深入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树木抗旱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有效解决抗旱技术问题,为植物造林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抗旱造林技术篇2

一、整地方法:

整地的方法应根据造林的地形、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

在干旱地区造林整地中,主要是以带状整地为主,带状整地也叫带垦,是呈长条状的翻垦造林地土壤,并在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不垦带的一种整地方法,这种整地方法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较好,有利于保持水土,便于机械施工,其主要形式有:

(1)水平阶整地,多用于干旱山地,土壤薄或较薄的中缓草坡或黄土地区的缓坡或中坡。施工时,自坡下沿等高线开始修第一阶,然后第二阶土,以此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取表土盖于阶面,阶面处缘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阶面宽度0.5-1.5米,阶长不限,相邻阶距1米左右,阶间距1.5-2米。

(2)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地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地方法。断面呈三角形的沟,又叫三角形水平沟,田面向内倾斜成反坡。

反坡梯田蓄水保土,抗旱保墒能力强,改善立地条件作用大,造林成活高,幼林生长好,使用于黄土高原地形平缓坡面完整、土层深厚的造林地。

二、苗木栽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大苗、壮苗,大苗、壮苗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非常重要,在选择苗木时一定要按照国家制定的苗木生产技术标准,选择根系完整,无病虫的一二级苗。

(2)认真细致栽植,栽植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苗木根部舒展;土壤与苗木根部要密接;有条件的栽后及时浇水,并封土保墒。截杆造林也要注意封土,尽量减少苗木水分散失。

(3)栽后管理,造林地管理主要是防止蒸发和人畜进入造林地践踏苗木。同时注意松土除草,防止草荒,为苗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林业生产实践中,虽然总结出了许多旱地造林的方法和技术,但以上所述生产技术,在实际造林生产中尤为重要,为了大幅度提高旱地造林的成活率就必须在生产中综合的运用各种林业措施,灵活掌握各种造林方法和技术,不断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立地条件,而且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更好的为林业生产服务。

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造林进程中,各种节水保水措施相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滴灌造林技术。部分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处于城市近郊有水源且需要绿化的风景旅游区或名胜古迹区。因自然地势陡峭,立地条件恶劣,坡度大、土壤贫瘠,导致树木生长发育不良,树木成活率低,形成低劣的生态景观。而滴灌造林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滴灌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加压、过滤,必要时连同可溶性化肥、农药一起通过管道输送至滴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由于滴灌仅局部湿润土体,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滴灌造林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墒情及时供水。高质量的供水最终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利于树木成活率的提高和环境景观的改善。

2、吸水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称之为高吸水剂(也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胶、保水剂、抗旱宝等)。我国对高吸水剂的研制和生产应用起步较晚,系统的应用研究则从80年代初开始,之后发展较快,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它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缓释性、反复吸释性、供水性、选择性、可降解性等特性。在林业上吸水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增强土壤的贮水和保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耗散,延长和提高向植物供水的时间和能力,使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固体水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项先进抗旱造林新技术。固体水(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v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在生物降解作用下能够缓熳释放出水分,被植物吸收利用。适于在远离水源、气候干燥、土壤保水性差的荒山中植树造林使用。尤其是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季节性干旱地区,应用固体水并配合其它集水蓄水保墒技术,既可以保证长时间地供给植物水分,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及渗漏,达到节约用水、水分高效利用的目的。

4、化学药剂处理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用于处理苗木来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有机酸类:苹果酸、柠檬酸、脯氨酸、反烯丁二酸等;无机化学药剂:磷酸二氢钾、氯化钾等;蒸腾抑制剂:抑蒸剂、叶面抑蒸保温剂和京2B,还有橡胶乳剂、十六醇等。这些药剂的应用,可以减少植物体内的水分蒸发,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

抗旱造林技术篇3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造林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降水稀少,土壤含水量低等原因,导致造林成活率低。采取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可以解决造林绿化中的一些难题。

一、抗旱树种选择

1.适地适树

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要求在造林时必须宏观考虑树种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同时综合分析影响造林成活和树林生长的环境因素,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树种,即具备深根性、根系发达、蒸腾量小、耐干旱、耐瘠薄等特征的抗旱树种。

2.树种的抗旱性

不同的树种具有一定的抵抗干旱能力。一般抗旱性强的树种在形态和生理上都不同于一般树种,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植物体表面积不发达,叶面积小,退化成针、刺、小鳞片状,叶表面被有白色绒毛、蜡质等特征;其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表皮角质层发达,叶肉组织紧密,栅栏组织和叶脉发达,叶表皮细胞厚,角质层厚,气孔少而下陷,单位叶面积含孔较多,细胞小,保水能力强,根系发达,具有根瘤茵。例如花棒,该植物叶下表皮内和叶轴的表皮内,有一层网状的贮水组织,并且细胞中含有大量的亲水胶体―鞣质。耐旱性树种还具有功能极强的气孔关闭控制体系(即早上气孔开张,有利于碳素同化,中午前后关闭,减少水分蒸腾,以提高抗旱能力)和特有的生化反应功能(即干旱时调节酶活性,使转化酶活性不因干旱而降得太低,以维持最基本的代谢活动)。

3.抗旱性树种

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旱生型形态特征的树种有杨树(杨柳科)、白榆(榆科)、刺槐(豆科)、侧柏(柏科)、臭柏(柏科)、油松(松科)、樟子松(松科)、柽柳(柽柳科)、紫穗槐(豆科)、沙棘(胡颓子科)、沙柳(杨柳科)、花棒(蝶形花科)、沙拐枣(蓼科)、沙枣(胡颓子科)、毛条(锦鸡儿科)、踏郎(豆科)、山杏(蔷薇科)、枣(鼠李科)等。经过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将适合神木县栽植的抗旱性树种总结如下:常绿树种有侧柏、油松、樟子松、臭柏等落叶乔木有杨树、旱柳、刺槐、枣树、杏树等落叶灌木有沙柳、沙棘、紫穗槐、花棒、踏郎、柠条(又名毛条)等。

二、抗旱造林技术

1.混浆植苗袋造林技术

混浆植苗袋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进行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回土埋严,修好树盘,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增加林木生L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技术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

3.应用保水剂造林技术

保水剂(简称SAP)是一种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是利用自身具有的吸水性、保水性、缓释性、反复吸释性、可降解性等特性,大量吸收土壤甚至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保存起来,其吸水倍率因保水剂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最高可以吸收自身重量的上千倍,所吸收的水分,可供植物根部缓慢地吸收利用。因而提高了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增强了土壤的贮水和保水性能,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耗散,延长和提高向植物供水的时间和能力,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保水剂使用方法有很多种,林业生产上主要采用拌土和沾根两种方式。

4.应用固体水造林技术

固体水又称干水。其作用机理是利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在生物降解作用下能够缓慢释放出水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其优点是能够解决由于降水稀少及降水时间和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给干旱区造林带来的困难,特别是在苗木生长初期不断地提供水分,保证了苗木生长所必需的水分,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5.地膜覆盖技术

应用地膜覆盖抗旱造林技术,能有效地提高造林质量,降低营林成本,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林业实用技术。在石岩寨林场造林中,采用地膜覆盖可使林地土壤含水量提高2.6%、造林成活率提高22%、苗木保存率提高24.4%,造林效果较好。经调查、研究发现,造林人员须将林木种类、造林密度等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更好地利用地膜覆盖造林技术。对已经栽种的树木进行浇水,一旦水分完全渗透,工作人员即可在1m*1m场地中心破洞,而后将苗木植入树窝,并保证地膜平整、覆盖严实。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苗木的树盘应呈现漏斗状。

6.种植后管护技术

森林管护工作由施肥、浇水、苗木防寒、病虫害防除等构成。对于施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木养护主要采用磷肥、氮肥;对于浇水,土壤深层灌水深度为50至60mm;灌水量3L左右;踩实灌过水的土;对于苗木防寒,在冬季对有需要的林木进行埋土,以更好地适应寒冷气候;对于病虫害防除,根据“因虫制宜”原则,对病虫害及时发现、防除,以确保林木处于健康生长的状态。

三、关于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建议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林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做到懂专业技术,以适应新时期林业工作的需要。

(2)搞好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抗旱造林技术篇4

关键词:造林成活率,树种选择,蓄水保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4%,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多,占国土总面积的52%;而深居我国内陆的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则高达69%,该地区的显著特点是降水量较小,蒸发量较大,气候异常干燥,水资源极度匮乏。作为林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这些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促进树木生长发育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以天然降水为主要来源的西北地区来说,能否将有限的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积蓄在林木根系分布层,并加以高效利用,就成为人工林植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

1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三个因素既有区别,又可互相转化,相互影响。

1.1 年降雨量少

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根据相关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部分县市年降雨量有时不足500mm,有些年份头年深秋干旱,一直持续到第2年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

1.2 苗木保护工作不足

如果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加之假植不浇水,未与土壤密接,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2]。

1.3 整地质量不高

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坑穴太小,栽植过浅,根系不舒展,东倒西歪,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

1.4 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

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而另一些树种,则难以成活,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3]。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以致其栽植过晚,成活率低。

1.5 施工规模不合理

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有时达60多天,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纯林多、混交林少,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造林质量有所下降,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对策

2.1 树种的选择和处理

2.1.1 树种的选择

在造林前要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好合适的树种,做到既“适地适树”,又满足培育目的。一般来说,选择树种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一般的水土保持林来说要求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生长迅速、耐旱、耐脊薄、能进行多种利用等,对水土保持用材林来说要求速生、丰产、品质优良;对薪炭林则要具备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蘖力强等特点[4]。在土壤、环境、经济条件都具备时应尽量选择价值较高的树种。论文大全。水分作为干旱地区的关键限制因素,在树种选择时应给予特别的重视,一般要尽量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蒸发量比较小的耐旱性强的树种。

2.1.2 树种的保持与处理

在确定了造林树种、密度和完成集水整地后,即可准备造林种苗。在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播种造林、扦插造林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选择植苗造林。选择壮苗是植苗造林的基础,应当选择一级苗,并尽量选择大规格的移植苗,在条件许可时可以选择容器苗。要坚决舍弃不合格的苗木和弱苗,不要因为可惜让不合格的苗木影响到林木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造成更大的浪费[5]。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作必要的处理。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假植、栽植等一系列环节中要特别保护好根系,防止风吹日晒造成根系失水过多而使苗木或活性降低,运输是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以保持根系的湿度,可以事先给根系使用一些保水剂,在假植时要浇足水。最好是就近调苗。

2.1.3 密度与林分结构确定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也是林木个体生长发育与营养空间大小的决定因素。黑龙江省水分有限,造林密度一般就是成林密度,不经过中间间伐,有时至多有一次间伐利用,否则中间的间伐太小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且会影响到林分群体的生长发育。因此,一般的原则是宜稀不宜密[6]。为了能使我国西北地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要通过树种、密度、水分和立体配置形成合力高效的空间结构,以达到提高林分抗性、改善环境的目的,可以选择对林分需求不同的树种进行针阔混交或乔灌或交,可以调节株行距、降低集水稀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光照、土壤等因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2.2 蓄水保墒配套技术措施

2.2.1 集水整地技术

在西北地区,为了有效地聚集降水,经常采用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V型等不同形式的林地整理。反坡梯田是集水整地最常采用的方式,具有径流拦蓄量大,表土利用率高和不易崩溃等特点。一般来说,田面愈宽,拦截地表径流的能力愈强;田面宽度相同时,树木当年生长量与行距成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反坡梯田整地带间距离和利用面宽度对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林木生长均具有明显影响[7]。论文大全。对水平沟整地的研究表明,造林后两年内山杏的树高、地径、单株鲜重和土壤贮水量均随株行距的增大而增加,而单位面积生物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减少。

2.2.2 蓄水保墒技术

蓄水保墒从两个方面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一是加大水分输入,二是防止水分无效散失,生产中经常将两种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如“座水栽植”就是典型的例子,即在栽植之前适量灌水、然后栽植、最后覆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用水量小、水分利用效率高。另一种方法是栽植以后灌水,等水分完全渗透以后再进行覆盖。覆盖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塑料薄膜、作物秸秆等都可以采用。论文大全。于覆盖可以防止水分无效散失、提高地温以及改善茼木周围的小环境,因此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能够促进幼苗幼树生长[8]。

3 小结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地区的实际情况,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点上研究多而面上研究少、单项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因此,今后应该通过大范围的协作研究,提出同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同立地类型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立地类型相同树种的节水抗旱造林技术规程,促进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的规范化,以便提高造林效果。其次,将集水整地、蓄水保墒以及抗旱栽植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集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延江,郝云峰,贺百宏。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2009,(05)[2]高圭,杨志让,常磊。宁南山区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1,(04)[3]赵红军,刘艳辉。春季抗旱造林技术要点[J]。林业实用技术,2004,(03)[4]孟桂珍。密云县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J]。绿化与生活,2004,(02)[5]孙丽昕。秋季造林应推广根苗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

[6]李夏刚。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09,(01)[7]代亚丽。黄土高原地区提高水土保持造林成活率措施探讨[J]。现代化农业,2000,(11)[8]赵跃。移植筒造林技术[J]。内蒙古林业,2001,(07)

抗旱造林技术篇5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

1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1适地适树

对于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必须要坚持下面3个原则:首先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能够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要符合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最后是选择的树种必须具备多年的栽植经验。植物抗旱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水分的利用,树种的不同选择会导致环境中水分消耗量的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要结合植物的蒸腾耗水性能、水分利用率以及抗旱性能的强弱来选择树种,从而避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更加恶化。例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抗旱性较强的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树种,或者是刺槐、五角枫等树种。

1.2整地技术

整地造林技术是提升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增肥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整地技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更好的进行蓄水,增强苗木根部土壤的水分含量,从而达到降低苗木死亡率的目的。在整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首先是整地时间的选择,整地时间选择应坚持宜前不宜后的原则;其次是整地方式的选择,要做到不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拦截蓄水作用;最后是整地规格的控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造林模式。通过对近年来整地造林的经验进行总结,一般水平阶整地相对鱼鳞坑与小坑效果较好;荒山坡地在坑下修筑好拦水埂,坑和坑之间也修筑好隔离埂,构成一个“T”字形,以便于更好的截水。不同的整地模式对地表径流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整地时间的选择一般是以雨季为主,春季次之,秋季效果最差。

1.3集水技术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水”,我们可以通过修筑蓄水池以及拦塘坝的方式将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从而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长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统主要由微集水区构成,比如产生径流的积水面或者渗蓄径流的植树穴。结合实际地形情况,以林木为目标在整个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区和栽植区,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统。如果在树木栽植区的自然降水无法满足林木的自然发育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内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们就能够通过集水技术来对水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土壤进行补水,确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4栽植管理

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时通常在土壤解冻到20cm左右时进行。嫩江地区一般春季造林时间为5月中上旬为宜,可以选择先植阳坡,再植阴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则,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之前,确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进行栽植通常可以选择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或者是下雨之前进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多关注近期天气预报,从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点;秋季栽植应该选择落叶之后,土冻之前的时间段,这一阶段气温开始降低,水分蒸发量明显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来年春天还能够直接吸收冻土解冻水,让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长。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运输管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栽植的情况应该做好假植,运输时间尽可能控制在早晚间;对于部分生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可以采取截杆截根的方式,降低茎干的水分消耗;此外还应做好苗木分级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 DJS造林技术

DJS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进行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回土埋严,修好树盘,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2.2 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增加林木生长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造林技术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侧柏容器苗造林能够达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时也让造林时间摆脱了季节的限制。

2.3 地膜覆盖技术

在南方地区,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始覆膜之前,要结合林木的种类和栽植面密度等情况来设计好地膜块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进行浇水,待水渗透进入后,把1m见方的地膜从中心破洞,将苗木由洞口套入,将地膜铺平之后,确保苗木根基周围的地膜覆盖严实,并将树盘设置成为漏斗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盖过程中应该确保边缘压实,可以在地膜上方洒一层薄土,避免起风时地膜被吹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增加湿润效果,在早春的3―4月时地面增温2.3~3.5℃,相对来说增加了10%~17%;15~25cm土层温度增加1.2~2.3℃,相对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盖之后土壤的含水量处于18.43%~19.87%,和之前的测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墒能力较好。

2.4 灌溉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应用取水灌溉技术,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当前我们普遍采取渠道防渗技术以及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来进行灌溉。而渠道防渗技术相比之下是现阶段大中型灌区较为理想的灌溉技术,其节水潜力很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常被称之为管灌技术,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压力将水输送到田间口,之后再接末级输水软管进行灌溉。但在应用此类技术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抗旱造林技术篇6

关键词:北方;抗旱;造林;技术

造林作业主要包括采种、育苗、栽植(或播种)以及幼林抚育等一系列林业活动,而最初阶段新栽植或者播种的苗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养分,从而健康的成长,这是造林的重要环节。如果林地处于干旱性气候条件下,新栽种的苗木根系还不够发达,吸水以及保水能力较差,所以在土壤中缺水的情况下,将很难成活,并且会对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自然气候条件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就需要采用适宜的抗旱技术,为新栽种的苗木提供基础的水分保障,从而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并且能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根据北方造林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抗旱造林技术,从而促进北方干旱地区林业发展。

1科学整地造林

整地是造林的首要步骤,土壤是林木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土壤中含有林木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成分,所以抗旱造林技术,首先应该从整地开始。整地造林是北方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手段,通过整地,能够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改良土壤性能以及保持水土的效果。在实施整地造林技术时,需要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整地方法。对于山地以及黄土地区而言,采用鱼鳞坑的整地方法,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性较小,能够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的效果。而对于坡度较大的干旱地区可以采用水平沟、水平阶以及反坡梯田整地方法,都可以进行拦蓄径流,提高水土保持效果。经过实验证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地造林,造林的成活率可以提高90%以上。所以在进行整地之前,应该根据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造林的树种进行合理规划,采用适宜的整地方法,最大限度的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选择适宜的造林时机

抗旱造林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水分,所以在时机的把握上要合理,最大限度的确保水分的供应。一般情况下,对于北方地区而言在土壤解冻以后是造林的重要时机,因为秋季时在土壤中会蓄积一部分水分,进入冬季土壤冻结就会将水分保持在土壤中,在春季土壤解冻后水分就释放出来,正好适合造林。如果造林地区的气候过于干旱,在春季造林后如果没有及时降雨,苗木的成活率也会降低,那么可以考虑在雨季造林。此外,在秋季树叶落尽后,由于土壤墒情较好也可以进行造林,但是在挖坑之后一定要尽快栽种,防止水分蒸发。

3选择适宜的树木品种

对于北方干旱地区造林而言,树木的品种非常关键,一定要具有较强的抗旱性以及适应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低温生存。所以一般情况下,针叶木在北方地区比较常见,还有其他抗旱性能较强的树种。比如松树、刺槐杨、柳树、榆树、槐树、黑松、樟子松、丁香等等。在实际选择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选择,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创造良好的基础。

4抗旱造林栽种技术

4.1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技术因为苗木成活率高,且栽植简单,所以非常适应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造林。容器育苗就是在苗木栽种时,将容器与苗木一起进行原土栽植,因为在容器中的土壤含有一定的水分,并且为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在栽种时根部不易受伤,所以在初期生长较快,缓苗期较短。由于容器苗的适应性较强,所以无论是春季、雨季还是秋季,都可以实施。相对于裸根苗而言,具有较高的成活率,所以是北方抗旱造林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4.2截干造林

截干造林技术主要适用于萌芽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在栽植之前,对土壤含水量、树种、苗木大小以及气候等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在将苗木去头后确定苗木留干的高度。截干造林技术适用于气候比较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通过截干能够有效的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蒸腾,并且能够促进苗木地下侧根的生曲,且能够提高苗木抽新稍的能力,合理掌握地下地下苗木的比例,苗木成活率较高。

4.3带土坨造林

大规格苗木春季造林时,根系带土坨造林可显著提高成活率。带土坨造林的关键是起苗时应尽可能的保护好苗木根系部分的土壤,用草包或蒲包将根系包扎成球状,防止根系土坨散落。大树移栽最好是带土坨定植,土坨大小一般应是树木胸径的8~10倍左右,土坨一般用草绳捆扎为好。

4.4壁植造林

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植苗造林时,一般苗木紧贴坑壁直立栽植,阴坡一般苗木靠上壁,阳坡靠下壁。壁植造林的主要目的是创造遮荫条件,减少蒸腾,提高造林成活率。

4.5深埋造林

干旱立地和风沙区,营造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可将苗木地上部分2/3左右埋在土沙中,成活后再去除沙土。一些阔叶树种可将苗干压弯,用土压埋,当发芽放叶时再去除埋土,扶正苗木。

4.6覆盖造林

植苗造林时,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枝落叶、石片等材料,以苗木为中心,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可有效减少蒸发,提高蓄水保墒能力。覆盖采取薄膜覆盖和覆草露盖2种方法。

4.7节水保水抗旱造林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造林进程中,各种节水保水措施相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

5起苗与运输

起苗以及运输对苗木的成活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起苗以及运输的过程中,涉及到根系的保护以及水分保持,所以要选择适宜的时间以及方法。为了减少起苗时对苗木的根系造成损伤,在起苗前一周应该进行灌水,当土壤中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的60%时,就可以起苗。起苗时间一般会选择在无风的早晚或者阴天进行,避免温度高风大而降低根系的水分含量。如果在起苗后不能立即运输,则要做好苗木根系的水分保持,用湿润的土壤覆盖苗木根系。如果要进行长途运输,为了降低根系水分损失,可以将苗木的根系浸水、蘸泥浆、蘸吸水剂等方法来保持根系水分,在途中随时观察苗木状态,如果苗木干燥要及时喷水,以延长苗木的活力。

6结束语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平均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匀,对造林质量会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造林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抗旱技术。为了提高北方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等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抗旱造林技术。抗旱造林主要从整地、树种选择、栽种时机、栽种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改进,尽量保证苗木栽种初期的水分含量,并且做好后期的抚育管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为了提高北方抗旱造林技术水平,需要不断的研究新的技术方法,以确保苗木健康高效成长,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梁照维.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耗水特性及抗旱技术分析[J].花卉,2015.

[2]吴会平.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

抗旱造林技术篇7

关键词:抗旱造林 造林技术 容器苗

前言: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有数据显示:1962年,地球的森林面积减少至5500万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1975年,地球的林面积就已减少到2600万平方千米,覆盖率约为20%。近年来,由于地球上的人口膨胀加速,对资源的需求也激增,大量森林被破坏;同时,土地荒漠化进展迅速,沙进人退,林退。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今天我们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荒山、荒滩造林中水分足树木能否成活的关键,干旱少雨多风严重影响着树木的成活和生长,由此可见,造林中采取相应的抗旱技术尤为重要。

1、树木品种选择与林种的确定

所谓因地制宜,树种选择是否得当关系人工造林的成败,也是影响人工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能否应用得当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造林前要依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的目的选择适合的树种。一般,选择树种的主要原则:对于水土保持林来说要求树木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生长快速、耐干旱、耐脊薄、并能进行多种利用等;对于水土保持用材林来说,刚要求速生、丰产、易成材;对水土保持薪炭林则要求林木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蘖力强的特点。

另外,在土壤条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都齐备时,应尽量选择林木价值较高的树种。作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就是缺水。这一点,在树种选择时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一般讲要尽量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蒸发量又小的耐旱性强的树种。在一些水分条件极差的地域,如陡坡、山脊、沙性薄土等地方,开始绿化时应多选择耐旱的灌木,改造当地的整体环境,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之后可以再引入乔木。但是,在成功采取一些集水措施而使土壤的水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后,也可以选择一些对水分需求相对较高、经济价值也较高的树种试种。

2、抗旱造林整地技术

造林前,根据地形及土壤条件整地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并极大优化幼林生长环境。实践证明,抗旱整地能积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墒情,同时还能够改善林地的光照和通风,增加土壤肥力。整地时间:一般在提前半年,也可在前一季或者前一年的雨季整地,土壤墒情好的年份也可以边造边整地。

在地形破碎、集流线、农田地埂、侵蚀沟入土层较浅的地方,可以采用大鱼鳞坑整地,按“品”字形布局,通常的规格为60cmx40cmx40cm。在地形比较完整,坡度低于25°的缓坡的地段,可以按“88542”标准进行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

3、抗旱保墒技术应用

3.1蓄水保墒技术

土壤蓄水保墒技术指通过土壤结构的改良来增加土壤的含水能力,降低集中径流的水平和垂直扩散及土壤表层水分蒸发的技术措施。可以在深整地、疏松土壤的前提下,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保水能力的主要有绿肥、锯木、厩肥、及各种土壤改良剂、过磷酸钙等。,可采用这三种配方:在每一个树穴中施厩肥10公斤加锯木l0公斤、或者厩肥l0公斤加锯木l0公斤同时加土壤改良剂0.5公斤、或绿肥20公斤加锯木l0公斤。事实证明,都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使土壤中团聚体含量(>25毫米)提升9%一29%,春季可更高一些。

3.2地表覆盖保墒技术

在上壤含水量较高的植树地带采取覆盖技术,是延长水分供应时间的重要方法。经验证明,使用枯枝落叶、地膜等材料覆盖效果均比较显著。枯枝落叶要求厚度在5厘米以上,采用8%一l0%聚丙烯酸等化学材料直接喷洒在地表。在春季,如果使用地膜覆盖或覆草等措施能使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到30%一34%、18%一26%,造林成活率可提高15%—20%。

覆膜具体方法:先把膜的一边向中间剪一道缝,把树坑整成浅锅底形,坑边缘要略低于地面。栽上后覆上地膜,使苗木的根茎通过膜中心,用土将膜周围和划破的缝盖好压实,覆土宽和厚大约4cm。苗木根茎和地膜之间覆土要厚一些,大约到6cm,达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做成一个倒伞形,能使雨水很快地渗入土壤中,又能增加土壤温度,防止水分蒸发,减少杂草生成。假如苗木根茎处覆土过薄,当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高度时,热气便集中顺着苗木的根茎蒸发出来,直接灼伤树苗的根茎部输导组织及形成组织,以致幼苗茎部会形成环状腐烂并枯死。如果造林前浇1次水,栽后再浇1次水,最后再覆膜,成活率会更高,高最可达到100%。

4、选用容器苗造林

如果在干旱贫瘠的浅山区,受侵蚀的沟坡、梁峁等条件差的地方,常规树种很难成活的地方采用油松、侧柏等苗木,容器苗造林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技术要点:先撕破容器袋底,或者直接去掉容器底。但要保持土坨完整,入坑深度以超过容器袋口l一2cm左右为宜,侧方则用土压实,并盖上l层细土。总体说,容器苗比裸根苗造林成活率高,侧柏高出44%,油松要高出22%。而且,油松、侧柏容器苗造林没有缓苗期,成活保存率较高,在造林初期苗木生长快,效果明显,可见容器苗可以完全替代其裸根苗造林。

5、截干造林技术

5.1原理

春季多风干旱,气温较低。多数苗木梢部木质化程度低,栽后地上部分通常失水较多,同时苗木根系受到一定损伤,这样风吹摆苗木会使土壤透风,根系也在短时难以恢复,一方面水分供应不足,同时地上部分蒸腾量大,也会导致水分代谢不均衡,最终苗木枯萎死亡。因此,生产中提倡截干造林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5.2技术要点

截干时不能使苗木茎干破裂扯起茎皮,以致影响发芽生长;截干时把露在地面的茎干部分培土堆留出2-3cm,避免风干,可以等到幼苗顶出土后再扒开土堆,也可以常年不去土堆,可以闷芽。

5.3注意事项

结束语:通常经济林树种一般不用截干,而是只定干,针叶树也一般不截干,特别是油松,如果截干,会破坏其生长点,以致苗木无法生长。截干的高度不超过10-15cm,山杏、山桃等适当截高一点,20—30cm为宜,利于树形的形成,提前挂果时间。

参考文献

[1]郭学望:包满珠·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

抗旱造林技术篇8

关键词:截杆覆土 抗旱造林 研究

        陕北地区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这里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260-390mm之间,且多集中与七、八、九三个月,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春季少雨多旱,且风沙很大,夏季干热,冬季干冷,而秋季雨水较多,风沙也较小。过去陕北地区造林多集中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往往不足40%,常常是一年造林,三年补植,有时甚至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一地区的降雨规律、不同季节土壤温度、湿度及树苗蒸腾量大小的研究,得出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季节的选择及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苗木蒸腾量、保护苗木不会因大量蒸腾而风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以此提出了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新技术。这一技术在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中进行推广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造林成活率从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85%左右,且苗木生长旺盛。2001年开始除退耕还林工程外,在三北四期、天保造林等工程中全面进行了推广,推广面积近100万亩,平均造林成活率达7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

        一、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技术的主要依据

        陕北地区春季一般少雨多旱,且风大,气温上升较快,这个时间按常规方法造林,由于苗木根系还未真正生长而地上部分已开始发芽、展叶,苗木蒸腾量较大,特别是气温较高,风大,加剧了苗木的蒸腾量,而根系部供给的水分远远小于地上部分的蒸腾量,造林大部分苗木因失水而死亡,这是春季常规造林成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陕北地区秋季在经过七、八、九三个月的雨季,土壤中积累了较多的水分,且这一季节天气凉爽,风也较小,苗木落叶也进行休眠状况,而根系仍有部分活动能力,在这一季节造林,苗木根系与土壤能够很好地接合,但如果地上部分不采取措施,冬春雨量较少,且风大,寒冷的气候往往使造林苗木抽干而死亡。通过截杆覆土两项措施完全解决了这一难题。截杆后苗木的蒸腾量将大大减少,而留下的地面以上20cm的主杆,是苗木积累养分最多的部分,为防止冬季风大、干冷气候造成抽干,又采取了另外一项措施——覆土,使苗木主要部分得到了良好保护。第二年春季,随着地温的升高,苗木根系首先进行活动,待气温升高,苗木地上部分发芽时,已完全可以满足地上部分所需水分,成活率必将增加,且截杆时保留了地上20cm的主杆,积累了大量养分,所以在成活率提高的同时,不会影响苗木的生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在春季同样采取截杆覆土技术进行造林,但由于春天气温较高,苗木栽植后很快发芽,而根系很难很快及时供给水分,虽然造林成活率远高于常规造林,但效果不如秋季造林。加之春季造林季节较短,很难适应大面积造林,同时由于气温较高,苗木在运输、栽植过程中水分损失较大。权衡两季造林,我们认为仍以秋季造林为好。

    二、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1、造林季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秋季造林为最佳造林季节。如造林面积大,一季很难完成任务,在采取了截杆覆土措施的前提下,春季也可进行部分造林或进行补植。

        2、截杆。落叶乔木一般采用根茎以上20-25cm处截杆,保留主要营养体,不影响幼树的生长,落叶灌木在根茎以上的10cm截杆,截杆时要求截面平滑,防止裂杆,截面成马蹄形。

        3、造林。除按常规造林技术要求外,落叶乔木造林时要将根茎以上所留部分露于地表;落叶灌木则要求深栽,要将根茎以上所留部分全部栽于地下,截口与地面齐平。同时要求造林及时截杆,及时覆土。

        4、覆土。要求造林后及时覆土。由于覆

土后第二年苗木发芽时需要从覆土内直接长出,不需要效苗,所以覆土时要合理将土推于杆周围,厚度为苗木杆顶以上1-2cm,严禁覆土过厚,严禁将覆土拍实,否则会影响第二年苗木新芽出土,造成曲芽,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

        三、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采用落叶树种秋季截杆覆土抗旱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必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

        (1)节约了大量的种苗费。以营造一亩杨树计算,密度111株/亩,要求成活率80%以上。按常规造林技术需补植三次,共需苗木242株,而采用新技术仅需补植一次,共需苗木120株,节约苗木122株,以每株0.45元计,每亩可节约苗木费55元。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新技术比常规造林节约种苗费在50%以上。

        (2)节约了大量的造林费用。按采用新技术成活率75%、常规造林40%计,可节约造林费用45%左右。

        2、间接效益。由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林地可尽早郁闭,能够尽快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抗旱造林技术篇9

关键词:抗旱 造林 管理 技术

引言

我国的国土上气候多样,降水分布不均,有很大面积的国土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下,我们一般称这样的地区为干旱地区。干旱地区的土壤湿度低,可种植树木种类较少,种植培育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很多的人力和技术投资,才能让这些地区的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健全生态系统的建设。

一、多种抗旱造林的技术

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育苗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一般来说,常用容器育苗,这种技术一般应用在松柏类的造林行动中。容器育苗的主要原理,是将水分以及其他林木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分放于容器中,然后选择适宜的环境进行培育,以提供幼苗生长的良好环境。后期,进行树苗的移栽,这时需要将树苗的容器一同移栽,才能保证树苗的存活率,保持树苗生长所必须的生存条件。对于容器的选择,应选取穿透性高,降解性好的原材料,当树苗适应了移栽环境之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突破容器,将根系伸入土壤,从而持续地获得水分和养分。

(一)覆膜造林技术

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含量很低,高温和风沙很容易让土壤中的水分快速蒸发,覆膜造林的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情况,有效地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并控制土壤的温度,使得树苗的存活率显著上升。实地操作过程中,需要将地膜沿一边裁出一条缝,然后将树坑挖成浅窝状,将树苗种植其中,之后需要覆盖上地膜,将树苗的根茎覆盖到地膜中心,并将树苗周边的泥土压实,确保这其中没有空隙,这样可以促进雨水的渗透,减少水分的蒸发,在造林开始前,可以有一次浇水,在种植之后可再浇一次,这样对树苗的成活率有很大的提高。

(二)截干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确实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有效提高成活率,但是并不能适用所有情况。在很多干旱地区,树苗的木质化程度比较低,所以在这样的地区,中之后地上部分的水分蒸发还是很大,另外,由于十秒种类的不同,土壤透风率也很高。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树苗的水分供应不足,树苗水分代谢不平衡,也会造成树苗的死亡枯萎。这时,截干造林技术就非常有效了。截干造林有其一般的适用标准,高度应该设定在10-15厘米之间,在这样的操作中,应该避免竟敢破裂,这会降低树苗存活率。

二、抗旱造林的技术选择

(一)树种的选择

在不同地区,选择一个适应的书中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说决定了抗旱造林事业是否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在选择树苗时,必须要严格地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考察当地的农业种植状况,让选择的树苗与当地的本土农业结构相适应。在干旱地带,应该选择根系比较发达,蒸腾量小的树种。对于生长环境比较差的林地,比如山脊、阳坡等地,应该选择耐旱性更强的灌木林,种植一段时间后。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再选取其它的树种进行种植。

(二)整地

选择树种之后还要对土地进行一系列的改造,不然树苗无法很好地存活。在整地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并且在土壤中增加适当量的肥力,改善土壤的通风条件,为树苗的培植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在逐步的过程中,一点点改善土壤的机构,提高树苗的存活率,为树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注意造林的密度与分林的结构

良好的造林计划可以让树苗存活,提高地表的森林覆盖率,并且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一地的生态环境建设,而要制定一个适宜的造林计划,就要注意造林时设计良好的空间结构。良好的空间结构应考虑合适的造林密度,有一个合适的造林密度,才能为树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空间。干旱地区土壤中的含水量较低,一般不能够大密度地种植树苗,应该稀植。当然,混交林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例如: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或者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混交。种植中应该注意树苗的株距与行距,这样才能让林木得到充分的光照、水分和氧气。

(四)栽前浸根

由于树苗的根系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当起苗时,就很容易干枯致死,为了能够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应该在选择树苗的时候就选择比较粗壮的树苗,壮苗的根系相对来说比较发达,更能够充分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因此抗旱的能力也是更强的。在树苗种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快速起苗,快速种植,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暴露在空气中而导致的树苗根系的水分蒸发。

(五)幼苗的培育与管理

树苗种植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培育与管理。这样的步骤虽然在种植之后,但是却能够直接地影响整个抗旱造林计划的实施成果。为了提高造林的最终质量,必须要对幼苗的树木进行修剪。在种植的初期,树苗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土地的,在这一过程中,树苗要迅速生根,地上部分也要快速生长。由于干旱地区的生长环境很恶劣,因此必须要有适应当地情况的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培育技术和管理方式,才能为刚刚种植的树苗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这在具体的操作中,包括为树苗进行除草、松土、树木管理、除虫、洒药等。一般来说,在造林的3年之内,需要除草2-3次,造林的第二年,需要对成活的树苗做记录,统计出树苗的成活率,并在枯死的树苗处及时移除补种。

三、抗旱造林的目标

抗旱造林的活动,说到底还是要最终看到成果,所以成活率非常重要。根据近几年的造林实践和研究状况发现,不同的干旱地区选择不同的造林方案,在本地区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树木成活率,完成抗旱造林的目标的。

要促进树苗良好地生长,采取抗旱造林技术,不仅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而且在成长之后的抗旱效果上,也是有着显著成效的。事实证明,树苗幼期的生长速度越快,在成林之后的抗旱效果和适应能力就越好。

抗旱造林看起来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其实,抗旱造林的成本相对治理干旱的成本是很低的。在抗旱造林的实施过程中,前期对于抗旱的投入成本是比较高的,可是这能有效地降低后期的造林难度,最终完成抗旱造林的目标。通常情况下,采用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实施有效的计划,可以节约治理干旱成本的2-3倍。

目前,我国的多个地区都采取了科学的抗旱造林的技术和科学的治理计划。这使得我国西北、东北的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在看到这些地区成功的同时,这些成功的经验也给了其它地区很多的示范。对于干旱降水少的地区,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对于土壤肥力较差的地区,我国均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可以应对,这就说明,只要方案选对,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细致的操作,干旱这一问题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来解决的。

结语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林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一个地区的水分、土壤、空气质量甚至光照环境的调节的职能,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它对于社会的经济、生态和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都有很大的意义。切实地实施和推广抗旱造林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一个地区的环境、产生客观的社会、经济利益,并且降低一地的生态治理成本,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抗旱造林,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刘为.推广抗旱造林的技术成本[J].园林生态.2016(12).

抗旱造林技术篇10

[关键词] 林业工程 抗旱 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113-01

我国地质灾害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水土流失,而防止水土流失,避免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植树造林。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植树造林活动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有技术上的支持,因此,做好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

在干旱地区进行植树造林需要对树种进行选择,适合的树种可以增加树苗的成活率。如果选择的树种,不适合当地的生长环境,那么树苗的成活率就会非常低,即使可以顺利成活,在后期的生长中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整片树种的死亡,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进行树种的选择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地等进行树种的选择。在进行树种的选择时,可以根据当地生长率高的树种进行种植。由于该树种是当地的品种,因此能够满足当地的气候、土质等条件,符合当地的生长特点,其成活率会比其他树苗要高的多,并且与其他品种的树苗相比,稳定性也较强。因此,在干旱地区选取树种时,应优先选取本地成活率高的树种。

此外,在选择树种时,还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标准:第一,选择的树种的根系要非常发达,因为这样的树种具有很强的萌芽力,并且具有很强的拦截径流的能力;第二,树种要具有生长稳定、抗逆性等特点,树种经常会被病害虫损伤,因此,具有很强的抗病害,虫害能力也是选择树种的标准之一。因此,植树造林人员在进行植树造林以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情况进行详尽的调查,做好植树造林的充足准备。

2 不同植被的抗旱能力

本文主要对三种植被的抗旱能力进行分析:第一种,阔叶类树种。该类植被的抗旱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有的抗旱能力非常强,有的却与之大相径庭,而在该类植被中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主要有:旱柳、国槐、火炬树、枣树等。在选择干旱地区的树种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但对于抗旱性能一般的则需要谨慎考虑;第二种,灌木树种类。根据大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抗旱性强的灌木树种也可以优先进行考虑。如:山杏、黄刺梅、连翘等;第三种,针叶类树种。该类的树抗旱能力都非常强,而适合本地的树种主要有:杜松、油松、白皮松等。

3 植树造林技术的应用

3.1 做好造林前的整地工作

土地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因此土地的环境质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进行正式的植树造林以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整理,为幼林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在保证幼林成活率的同时,促进幼林的健康成长。经实践证明,对需要进行造林的土地进行整理,可以保持土地的水分,避免水土的流失,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此外,对土地进行整理还可以催熟土壤,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土地质量的提升。对土地进行整理,还可以将土壤中的病虫害在阳光的照射下消灭掉。对土地的整理需要提前进行,通常在进行正式种树前的三个月到一年。

3.2 采用容器苗技术造林

容器苗这种造林技术在干旱贫瘠的山区是非常实用的。山区的土壤通常较为贫瘠,而且土壤的肥力不高,常规的树种在这种地区的存活率非常低,给其种植带来难度。容器苗技术的应用改善了这种情况,促进其种植的改革。容器苗种植要求在栽植树种时,只将底部去掉,通过对根部的保护增加树苗的成活率。需注意的是在种植树苗时,其入穴深度在容器口上方的一二厘米处最佳,然后在其上面撒一层薄土,以此保持墒情。实践证明,这种造林技术比传统的育苗手段成活率要高出很多,并且在生长的初期,速度也非常快,这种技术方法已在某些地区被广泛使用。

3.3 采用覆膜技术造林

农作物种植中,覆膜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业种植上,在干旱地区的植树造林中也可以被使用,并且效果明显,树苗的成活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土地被覆膜以后,会减少水分的流失,使土壤的湿度增加,并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温度,防止由于温度过低导致幼苗的死亡。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并且也被广泛使用。覆膜种植的具体做法为:首先,将膜剪出一道缝隙,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树苗植入之中,并要注意穴边不要高于地面。其次,将根茎与膜之间覆盖大约6厘米厚度的土,不要有缝隙。最后,对移植好的树苗浇一次水。这种方法基本可以保证树苗的存活率,因此此技术在干旱地区种植树木中非常受欢迎。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