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十篇

时间:2023-04-09 18:22:03

舞蹈创作

舞蹈创作篇1

当代中国舞蹈的创作秉承了一贯的传统创编精神和具有中国审美情趣的创作构思,而一件优秀舞蹈作品的诞生,不仅要倾注创编者的呕心沥血,更重要的是在于创作者如何将美感注入到舞蹈音乐的律动和舞蹈动作的一板一眼中,又如何将这种审美表达出来,满足所有欣赏者的审美标准。在对于舞蹈的评判中,存在着来自于业内的“专业审美”和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公众审美”角度,需要创作者必须尽可能的在二者间寻求到平衡点,以满足各方面的审美需求。所谓“专业审美”标准,自然是来自于舞蹈专业眼光的评判。艺术是人类各种审美活动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对于它的塑造首先要经得起专业的推敲和品评。尽管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使得对每一种艺术美感的把握都不尽相同,但在对于所有艺术的审美判定中,有着统一的认知:这就是“难”。虽然“难”并不能直接与“美”划上等号,但“难”却代表着复杂,代表着舞蹈音乐创编的精妙动听,代表着高技术含量,代表着舞蹈技巧的出类拔萃。舞蹈艺术的完成没有外在的工具,它借助于人体本身作为行为载体来表达各种精神和情感,通过与音乐节奏的融合完成传递美感的目标。

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舞蹈的展现在创作中完全依靠人的身体来完成,所以技术技巧的难度自然成为区分高下的一个硬性标准。人们常说,“艺中有技,技不等艺”,这虽然印证了技与艺的不同,但也着实强调了技术的至关重要。在如今的专业舞蹈比赛中,评审无不将目光着眼于演员的技巧难度,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主要就体现在舞蹈编排中的难度系数和舞者的完成质量。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杨丽萍、黄豆豆、王亚彬等舞蹈家依靠高难度和独特的舞蹈技巧成名,而《雀之灵》、《士兵与枪》、《秦俑颂》等舞蹈剧目也凭借着难度上的技高一筹而成为经典。而“公众审美”所关注的并非是编创能力和技巧的高深,而主要集中在对于舞蹈外在表现力的突出和音乐情感传递的直观深刻。公众的审美眼光是非专业的,但相对于专业评审对于舞蹈情感表达上的淡漠,普通大众更注重舞蹈在与欣赏者情感沟通和传达时的透彻。这种观察的角度恰恰脱离了技术层面的难易,而着眼于文化层面的深浅。在“公众审美”的范畴中,舞蹈音乐创编的重要性和其在艺术表现中的优势地位得到凸显,在很多普通欣赏者的理念中,恰到好处的舞蹈音乐是激发受众欣赏热情和帮助受众理解舞蹈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现实艺术欣赏环境中,普通大众对于舞蹈动作的表现手法和信息传播方式并不能达到充分的理解,因此,舞蹈音乐成为重要的辅助工具,通过舞蹈音乐配器、调式、节奏、风格,人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内涵精神,这相比晦涩的肢体语言,舞蹈音乐的直接性和简单易懂更易为人们所接受。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在评判舞蹈作品时“专业审美”和“公众审美”所关注的不同侧面。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必须具备“新”、“难”、“深”的美学素质。“新”指的是创作手法新奇,不能停留在固有的套路和思维中,不能被传统的思想所禁锢,应勇于突破,以新鲜的主题立意、新鲜的舞蹈元素、新鲜的编排构思立足;“难”是指舞蹈音乐编配的别具匠心和技术技巧的精湛,以富含深厚功力的音乐创新能力和肢体语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欣赏听觉与视觉“双重效果”,从而满足专业的审美需求;而“深”则指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在舞蹈音乐和画面中传递出抽象且深邃的意境,使人们在观赏舞蹈的过程中达到感官和精神的“双向”满足感。

二、基于欣赏角度的舞蹈创作审美观——“三层审美需求”的逐步递进

舞蹈隶属于音乐艺术的范畴,它的表达不同于歌唱,可以通过歌词来传递情感;也不同于器乐,可以用不同的音色和调式调性来体现情绪起伏。舞蹈汇集了多种音乐特性,既要通过舞蹈音乐的引导来创造舞台表演的气氛和“语境”,又要依靠抽象的肢体语言来传递内容和表达情感。在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中,欣赏者对于艺术语言的理解和审美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由浅入深的审美境界。在舞蹈音乐和肢体语汇的设计创作中,为使欣赏者能够准确感受到各种音乐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会不遗余力地思考多样化的创编技巧,满足欣赏者各种层次的精神需求。我们根据舞蹈艺术的表演方式和观众的审美角度和类型,将其分为“肢体动作美”、“音乐结构美”“精神内涵”这三个审美层次进行解析。

“肢体动作美”是舞蹈所流露出的最为具象和直观的美感,而动作也是舞蹈艺术中最为核心的元素之一,对于舞蹈动作的品味,应从观察舞蹈动作开始。肢体语言在舞蹈中既可以表现某种事物,也可以表达某种情绪,更能够传递文化和人文精神。它通过举手投足间闪转跳跃的艺术化动作,可以模仿出丰富的自然生态,体现出瞬息万变的情绪流转。比如:在《天鹅湖》中,舞者通过动作表现出白天鹅高傲的姿态;在《雀之灵》中,凭借着一双手就可以生动地刻画出孔雀千变万化的面貌;而《蒙古人》中用动作表现出的“骑马”,使欣赏者形象地感受到蒙古草原人民的独特气质。这些动作语汇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不仅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影像,同时也使舞蹈动作更具生命力。

“音乐结构美”是由舞蹈音乐引领下的欣赏层面,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音乐结构所构成的舞蹈欣赏环境。“结构”是时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一首歌曲还是一部交响乐,结构的安排都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组成。舞蹈音乐结构的创作通常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段落结构的设计。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舞蹈所需要的段落结构不同,一段式的音乐结构是最小的舞蹈音乐单位,一般只会呈现单一的音乐主题内容,但不会因为内容短小而影响乐思的完整表达;二段式和三段式的舞蹈音乐在诠释大多数民族舞蹈时都游刃有余,既富于变化又方便故事的叙述,在众多舞蹈作品中应用和采纳得最为广泛。其二,旋律结构的设计。舞蹈旋律的创作可看作流动的时间形态,曲作者的情感变化和音乐思想汇集在旋律线中,形成起伏连绵的精妙旋律格局。当然,为了体现舞蹈剧情的各种冲突,旋律会产生诸多变化,如:演绎式、对话式、对抗式、变化式等。其三,情感结构设计。舞蹈音乐情感的布局往往会以舞蹈的主题为蓝本进行音乐编排,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音乐旋律变化产生情感效应。有些舞蹈由始至终体现单一的情感,但在音乐表达时需要由弱到强,逐渐递进的表现,情感会有细微的变化;而在大型的舞剧项目中,音乐的创作则会充分融入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韵律,不断变化跳跃,以配合舞蹈画面的栩栩如生。

“精神内涵”是舞蹈审美的第三层,也是最为深入的一层。它是指欣赏者通过对于舞蹈音乐和动作画面的认知和解读形成的主观心理感受,属于意识的范畴,体现着欣赏者对于舞蹈精神实质的吸收和感悟能力。要使观众获得良好的“精神内涵”审美感受,取决于舞蹈创编的精细程度和观众欣赏水平的主客体双方面。在两方面因素都能够达到最优时,可以浮现出三层舞蹈意境:首先,是以舞台实景构成的精神感受。舞蹈动作和舞台布置会在舞蹈开始的第一时间映入观众的眼帘,从而形成对舞蹈内涵最直观和最浅层的精神认识,这种认识是由舞蹈中的动作和舞台画面构成的,这对于欣赏者的审美品评构成了最初的界定;其次,以舞蹈音乐延伸出的虚拟镜像,逐渐构成了欣赏者的第二层精神感受。随着舞蹈音乐的进行和故事的展开,戏剧冲突和舞蹈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不断凸显,欣赏者逐渐从舞台实景中抽离出来,思想中随舞蹈音乐出现虚拟的画面,这些画面与舞蹈内容相似,并将抽象的舞蹈动作变得具象,此时欣赏者内心的审美满足感增强了许多;最后,当视觉影像画面和舞蹈音乐不断深化交织后,形成了对于景象内涵的思考,进入到感悟精神实质和文化品质的境界。当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一定高度时,这种内含的寓意会冲破表象传递给欣赏者,而当欣赏者良好地吸收这些哲理时,自然进入到了欣赏审美的最高境界。舞蹈艺术对于欣赏者来说所具有的“三层审美”感受相互关联、逐层递进,既有微观层面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也有完整音乐创编营造出的舞台画面,更有通过舞蹈音乐和肢体语汇所共同展示出的寓意和哲理。当代欣赏者对于舞蹈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动作难度高、音乐旋律优美、场面宏大、舞台绚丽等出奇制胜的噱头,而更注重舞蹈所携带的深刻含义和文化精神。只有以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来约束创作构思,才能够呈现出经得起观众琢磨和推敲的舞蹈艺术精品。

三、基于音乐美学角度的舞蹈创作审美观——“三要素”构建出的动静虚实

音乐理论界对于音乐美学三要素有着这样的的共识:“音乐存在‘三要素’,包括行为、形态、意识这三方面。这三个要素通过在时空展示的、伴随诸种人类文化行为的音乐审美、立美实践活动,形成一个不断处于运动过程中、不断处于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中的完整音乐存在。”根据这样的美学理论,任何音乐形式都以“三要素”的形态存在着,并以这样的方式传播着音乐之美。舞蹈艺术行为的存在,在于以创编和表演为主的操作行为和以改编和“二度创作”为主的参与行为。一部新舞蹈的诞生,凝聚着创作者复杂的构思过程,这不仅仅是对于舞蹈动作的编排,还包括对舞蹈剧本的研读,对舞蹈立意的构思,对舞蹈音乐选择的斟酌,对舞蹈外饰服装的挑选,对灯光音响的协调。这些操作行为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关系到舞台效果的成败优劣,也正是这样的操作行为,完成了舞蹈艺术美学构建中最为实际和具体的步骤。与此同时,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它的编创和改良不仅受到来源于艺术内部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变迁。当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审美思想发生变化时,创作就会随之出现调整,但这种运动变化游离于舞剧的外部形态,并不能触及到舞剧的核心精神。舞蹈艺术的操作行为和参与行为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在各种幕后行为的推动下,形成了舞台上所呈现出的舞蹈表演形态,它使欣赏者直观地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感,表演行为的实施完成了由幕后到台前、由构思到现实的飞跃,也使欣赏者最终得到切实的音乐审美体验。不同舞蹈形态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从本质上区别不同舞蹈艺术之间的差别。各种舞蹈风格所表现的内容和精神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生活感知中形成并固定的,它们所携带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属性不同,艺术内涵自然也千差万别。了解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形态差异,有助于我们对舞蹈艺术魅力特质进行更为独立的思考和感知。舞蹈艺术意识层面的存在是指舞蹈通过音乐和动作形态表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并且不易被感知的虚拟物质,但同时它也在舞蹈创编者和演员的表演中被不断外化扩展,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舞蹈艺术与其它音乐形式一样,无论音响形态多么丰富,肢体语言的技巧多么高超,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其内部所蕴含的理念和含义被欣赏者感知和吸收。为实现这一最终目的,意识的发起由创编人员进行组织构思,由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执行和发散,由欣赏者接收和反馈,从而形成了一个艺术传播的圆形循环链条。舞蹈艺术中的意识层面处于抽象的内部,但其通过外化的音乐旋律、动作、行为、表情、舞蹈画面等元素体现,并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支配角色。同时,表演者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会对舞蹈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和渲染加工,以使舞蹈艺术内涵更加丰富。当舞蹈音乐和表演影像传递给欣赏者时,欣赏者又通过审美意识的共鸣产生对艺术作品水平的评判态度。由此可见,审美心理的作用由始至终都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舞蹈创作篇2

关键词:舞蹈作品;分析;舞蹈创作;创作者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34-01

一、舞蹈作品分析

优秀的舞蹈艺术品多来源于生活,其作品及形象也产生于生活当中,创作者经过日常生活的细致认真观察,积累大量生活素材基础上,熟悉并深刻理解素材,然后选出典型材料,有了切身感受及实践十周,方能创作出成功的舞蹈作品。如舞蹈《进城》所描述的是一群进城打工的农民,展现了他们热爱生活、辛勤劳动并创造幸福人生当中的快乐,人物衣着为红色衣服寄白色头巾,充分显示了农民工的朴实,脚步动作为大踏步,真实展现了农民进程务工的场景,在这个舞蹈作品当中,有农民工扛行李动作、大踏步向前跨、甩肩膀及擦汗等动作,表现了农民来成急找工作与住处的心情,还真实再现了农民工适应城市工作生活的场景,如伸长脖子、驻足张望,表现了农民的期盼与猎奇心情,舞蹈高潮为农民找到工作之后,不是含腰大踏步走,是抬着头往前看,通过此动作对比,表现了农民的满足及信心,也表露出了农民工的磨练与艰辛,这部作品展现了当代农民的生活状态,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的塑造也来源于真实生活,观众看了能产生共鸣及感动。艺术家孙红木所创作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在表面上看,其可舞性不高,舞蹈形象不好确立,但从抒情角度思考,发现蜜蜂具有勇敢、兼任及勤劳等美好品质,而养蜂人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常年奔波,追踪蜜源,这是对养蜂人平凡真实的写照,养蜂人与蜜蜂的高尚精神均应得到人们的赞赏,用舞蹈形式来表现养蜂人与蜜蜂的深厚情感,成为这一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所在,将思想情感升华成形象动作,并非对劳动形态的简单模仿。运用夸张及想象的手法,想象养蜂人满身、满头及手上全是蜂蜜,使得蜜蜂对人嬉戏与追逐,在这一过程体现养蜂人与蜜蜂间的情感交流,在欢乐劳动节奏下,让舞蹈具有情感及形象基础,并突出养蜂小妞的可爱活泼特点,让这部舞蹈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并留下深刻印象。舞蹈作品的主题要明确,这是优秀舞蹈作品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创意则是舞蹈价值体现,舞蹈作品应该围绕明确的主题及创意进行展开,具有创造性及想象性的优良作品,方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杨丽萍老师,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她热爱舞蹈,尤其是孔雀舞蹈,2012年央视春晚中的《雀之恋》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舞蹈可谓是美轮美奂,将孔雀热恋状态表现的非常到位,这一舞蹈动作、造型及灯光氛围,给电视观众们带来了视觉享受,杨丽萍老师的舞蹈给人一种很强的生命力感,氛围的张弛性把握也很好,舞蹈来源于生活,但又并非完全照搬生活,如杨丽萍老师所跳的孔雀开屏这一节,通常我们知道雄孔雀开屏,雌孔雀是不可能开屏的,但这并不影响《雀之恋》给人们带来的舞蹈效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又如《牵手观音》这个舞蹈取材于敦煌壁画当中,这个舞蹈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深厚的内涵,蕴含着无私奉献、勇往直前及创新等精神品质,增强了我国文化及民族精神,也是当代舞蹈创作所需的元素,舞蹈创作者应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社会精神需求,不断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

二、舞蹈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本末倒置,低级趣味的奉迎

在市场经济下,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虽然得到了提高,但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的心态时常处于浮躁当中,对于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内容,经常是仅限于满足视觉享受,很少用理性角度进行思考。舞蹈创作本来是通过意蕴及内容的表现,让观众能够认识社会,并感悟人生。但是很多舞蹈创作者本末倒置,仅关注外在包装,忽视了舞蹈内容的关注,舞蹈内容的深刻性就被降低了,把思想深度变成了视觉平面的享受,而舞蹈深刻魅力变成了表面魅力,其艺术性有所降低,而娱乐性加强。市场经济下,大众文化被置于娱乐及消遣当中,大众趣味可谓是良莠不齐,存有良好趣味,也有不少的低级趣味,目前的大众趣味和商业利益难以区分,很多创作者为了取得不错的经济丰收,投大众所好,迎合大众低级不健康的趣味,具有使命感及责任感的舞蹈作品创作很少。

(二)曲解民族精神,情感表现也较为公式化

在当今社会中,一些民间舞蹈创作现象需要引起创作者注意,有些创作者为了将民间舞蹈和国际接轨,将西方舞蹈合理借鉴,变成了简单模仿,而有些则以民族舞蹈时尚化名义,将民族舞肆意改造,胡乱拼凑,其艺术性并不强。任何艺术形式均离不开情感的支撑,用情感打动人心,也是舞蹈艺术关键之处,当今出现了不少以情动人的优良舞蹈作品,同时也有挺多令人遗憾的舞蹈作品,有些舞蹈作品仅有动作,而忽略了感情,有些舞蹈作品情感过于夸张煽情,真性情成分减少,有些情感表现直接成为套路公式化,如爱情动作情感表现,多为羞涩逗笑与半推半就,舞蹈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创作者不断摸索探讨,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三、舞蹈创作意见

(一)注重舞蹈艺术创作的社会与群众性

舞蹈活动主要以各类社会关系作为前提开展的,并不是国家所经营的商业表演,舞蹈艺术创作进行社会生活表现时,所要反映的是时代面貌与精神,对社会真实状况的反映,并在社会生活当中,提炼本质内容,将平凡人的真善美,用舞蹈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为观众带来最美的舞蹈活动。在大众文化服务的需要的观点下,这已成为舞蹈艺术创作的共同认识点,就舞蹈自身而言,其本身就是俗文化的一种,也是最能表达群众及人民心声的艺术形式,舞蹈发展离不开市民阶层及工农群众层面的支持,对舞蹈发展方向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舞蹈创作时,要注重舞蹈艺术的社会性与群众性。

(二)注重舞蹈艺术创作的民族及知识性

在国际一体化发展下,舞蹈艺术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打破地域及民族限制,加快民族文化的交流,让民族的局限性与狭隘性得以克服,体现民族的公共精神,让民族艺术向世界化发展。文化交流当中,一般舶来文化具有扩张性,而民族文化有排他性,这两者之间存在同化及反同化问题,舞蹈创作过程,应该强调民族文化当中的差别性及特殊性,对本土文化给予尊重,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要维护自身民族艺术文化的自主及独立性。当今社会也是个知识社会,舞蹈创作当中,需要创作者具有很强的艺术文化及知识性,能够编创出聚集文学、舞美、生态学、音乐及民族学等各类学科的舞蹈艺术作品。

(三)注重舞蹈艺术的创新性

在多元化社会下,创新是任何领域发展的关键,民族进步需要创新,舞蹈艺术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创新为舞蹈创作指明了方向,舞蹈失去了创新能力,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舞蹈创作过程中,应保持特色文化前提下,实施二次创新,让舞蹈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展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创新,并不是简单地将舞蹈动作进行叠加或者重新组合,是在原来的舞蹈语言基础上,让舞蹈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及新颖,从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表达情感也更为丰富,符合现代人们的思想精神需要。

四、结语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具有优美的舞蹈动作,还要有丰富舞蹈内容,并与时俱进,展现大时代背景下观众思想精神的需要,优秀舞蹈作品一般来源于生活,有效提炼出生活当中的真善美,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舞蹈创作的时候,要结合民族精神、时代背景及人物情感把握,要有机融合内外创作,让舞蹈艺术创作更为丰富合理。

参考文献:

[1]姜涛.舞蹈文化及舞蹈创作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09(05).

舞蹈创作篇3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

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4)编导要充份培养自已的想象

舞蹈创作篇4

摘要: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但与成人舞蹈相比,少儿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单一满足于教会孩子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我曾以一段抒情的音乐,配之以《雪花》的命题,让孩子们自编自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果,每个孩子都跳出了对雪花的不同感受,或赞美,或喜爱,或突出其寒冷,或强调其萧瑟……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它能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玻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三、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我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矗经过舞蹈训练的少儿,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舞蹈创作篇5

自新疆舞蹈家协会成立至今已有五年了。过去的五年,新疆的舞蹈艺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五年来,新疆舞协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联党组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全疆各地舞协和各民族舞蹈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振奋精神,努力拼搏,为新时期新疆舞蹈艺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推动舞蹈创作和舞蹈理论研究,促进舞蹈人才成长,提高舞蹈水平,发展舞蹈事业,舞协于1997年4月在乌鲁木齐举办了“新疆舞蹈作品分析研讨会”。来自各地州的编导、理论工作者在研讨会上对全疆各地近年来创作并在区内外各种舞蹈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展开分析研讨,并从理论上进一步总结经难,突出了学术性、技术性,促进了新疆民族舞蹈艺术的繁荣兴旺。同时,与会代表从编导、教学、表演等方面还探讨了建立少数民族舞蹈理论体系的问题。由于舞协重视了舞蹈理论研究,使舞蹈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两次研讨会前后,有126篇论文在全国和自治区的各种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使新疆的舞蹈理论队伍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

有了舞蹈理论对创作的支持,五年来,由新疆舞协会员创作的优秀舞蹈作品和优秀个人在国内外及自治区频频获奖。王小云参与编导的大型舞剧《大漠女儿》获文化部“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库来西.热介甫编导的大型歌舞诗《山水父母》获文化部“文化奖”。艾合买提江编导的歌舞剧《多浪之花》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荷花奖”做为著名的艺术品牌,在海内外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荷花奖”是舞蹈专业的权威性大奖,是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在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新疆舞协选送的由海力且木.斯地克编导的《顶碗舞》荣获创作金奖。库来西.热介甫编导吐尔逊娜依表演的舞蹈《天山姑娘》荣获大赛特设的表演特别奖。新疆舞协荣获组织奖。在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新疆舞协选送的舞剧、舞蹈诗作品填补了新疆舞蹈创作的空白,新疆舞协荣获组织奖。1997年古巴哈瓦那世界青年联欢节上,由库来西.热介甫编导、吐尔逊娜依表演的舞蹈《天山姑娘》,荣获最佳表演奖。1997年在日本大孤举行的国际艺术节上,由再娜甫.

舞蹈创作篇6

关键词:舞蹈作品;舞蹈创作;分析探索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96-03

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语言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是独一无二的,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也是别的艺术形式所无法完成的。舞蹈是舒缓和表达人们情感的最好的方式,舞蹈是属于人民群众的,不是高高在上犹不可攀的,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艺术,就是很简单的一种释放的动作,很平凡很大众,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只要把握住了精髓,就能够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一、对舞蹈作品的分析以及舞蹈创作的研究启示

(一)关于舞蹈作品《敦煌彩塑》的分析

舞蹈作品如果渗透了一些精神在里面就会使人奋进、积极向上,鼓舞人们的斗志,《敦煌彩塑》就是这样一个舞蹈作品,它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也没有特别赞美某种崇高的品质,它从敦煌石窟中取材,塑造了一群少女舞蹈的形象,这样一种舞蹈我们很难从表面上观察出其深意。创作者从女性的温婉、端庄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对敦煌石窟里的东方少女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吸引人们的视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蹈作品《敦煌彩塑》主要有两个目的,通过对少女形象生动的刻画再现,在其身加以优美的舞姿以及灯光的衬托,展现一幅优美的画面,反映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精美和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展现女性的独特魅力,可以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舞蹈艺术就像人,不能没有灵魂,如果一个舞蹈作品只有动作没有精神富含在里面,那么就好比人行尸走肉一般没有思想没有追求,舞蹈的灵魂体现在富含在舞蹈动作里的精神。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精神的探索,将创作出的作品带入新的高度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拥有着丰富的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为广大舞蹈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材料,舞蹈创作者应当将其充分应用融入到舞蹈中来,借此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

(二)关于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的分析

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讲述的是蜜蜂和养蜂人之间的情感,养蜂这种劳动方式在舞蹈动作的诠释上有点困难,因此想要创作出成功的舞蹈形象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们知道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是一种具有勇敢坚韧品质的昆虫,它很渺小,但是它却又很强大,它为人们带来了甘甜可口的蜂蜜,为劳动者创造财富。对于养蜂人的塑造,无疑是辛苦平凡的象征,为了能够有好的收获常年奔波劳动。在此看来养蜂人和蜜蜂都有着高尚的品质,都会获得人们的赞许,那么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就要把这些精神以舞蹈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供人们细细品味。舞蹈创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真实的养蜂人与蜜蜂之间关系的观察,可以发现其实养蜂人和蜜蜂之间有着一种无法言语的深厚情感,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劳动中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充分的表现出来,舞蹈表现的最佳元素就是他们幸福的劳动过程,将他们的情感具体体现在舞蹈动作变现上,而不是体现对他们劳作时动作的机械模仿上。

舞蹈作品的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舞蹈的基本条件。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通过真实的养蜂工作场景联想到养蜂人与蜜蜂之间亲密的感情,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嬉戏玩耍的场景,在这样的基础下在舞蹈中展现养蜂人与蜜蜂之间的情感交流。该作品整体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通过养蜂人和蜜蜂的舞蹈动作来完善舞蹈的形式和情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舞蹈创作的作品和形象都来源于生活,虽然生活和艺术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舞蹈创作者要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眼睛,从而刻画出生动的形象,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也要细致的观察生活,累积丰富的生活素材,感受生活中优秀的高尚品质,继而创作出能感动人心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舞蹈创作过程中的问题

1、忽略情感塑造。

现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人们的心态变得日益浮躁动荡,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缺乏实际的思考,只注重对视觉上的包装,因此创作出的舞蹈作品就显得十分的漂浮,没有深刻的意义在里面,舞蹈的艺术性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追求的方向变为了娱乐。

2、富含低级趣味。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开始形成大众文化,它同商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众文化直接主导了盈利状况,但是大众文化里除了有良好的一面,还包括了低级趣味,一些舞蹈创作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开始迎合低级趣味,造成舞蹈作品缺乏对人们的积极引导作用。

3、曲解民族精神。

在创作民族舞蹈时,一些舞蹈创作者把对西汉舞蹈的学习和借鉴看成是模仿,随意的改变民族舞蹈的面貌精神,美其名曰舞蹈“时尚化”,当然不能否认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但是大多数还是缺乏情感,只为营造噱头的失败作品,任何一种艺术和情感都是不可分离的,舞蹈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用其表现出的情感来感化人们,如果只有形式上的动作,缺失了情感,那么就会表现出公式化,不能达到创作舞蹈的追求。

(二)对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

1、市场化环境的影响。

现如今市场已经成为影响舞蹈创作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舞蹈创作者开始转向对舞蹈的商业改造上,给舞蹈加上了世俗的包装,舞蹈创作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牺牲品,并向大众文化中的低级趣味看齐,成为了交换物质的商品,舞蹈因此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质,同时这种现象也激发了舞蹈创作者心态浮躁的加剧化,他们开始从认真负责转变为草率马虎,对于生活已经失去了认真观察的耐心,有的只是一颗追求物质的世俗之心,最终造成了舞蹈作品内容的浮泛。

2、有重大轻小的思想。

现在有一些舞蹈创作者好高骛远,有重大轻小的思想,盲目贪大最后得不偿失,没有了细节意识。为了追求快速,创作者创作出的大批没有水准的舞蹈作品,这样做不仅会造成金钱的轻易的流逝而且也会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这种情况在当下愈演愈烈,人们对于高水准艺术的追求在逐步的淡化,过分看重外表的华丽包装,观众也随之形成了低俗的审美习惯,导致最后舞蹈精神的缺失,艺术的价值贬低,同样也会使民族舞蹈的特色淡化掉,民族舞蹈独有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属性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不属于民族自己的了。舞蹈艺术思想上的偏激矛盾会直接导致舞蹈属性的消失。

三、对舞蹈创作提出建议

舞蹈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当人们的感情到了一定的点的时候,语言和其它方式都无法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时,舞蹈就成为了人们最后也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了。21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的人们无一不感觉到我们周围发生的变化,人们在物资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同时,也渴望精神方面的追求,精品的舞蹈作品就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因此社会赋予给舞蹈创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多出一些富含精神层面的优秀的舞蹈作品。当然,要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好的舞蹈作品的完成要求舞蹈创作者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修养,还必须要掌握好正确的创作途径。本文给出一下几个建议供参考:

(一)认真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舞蹈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因为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来源,我们说看到的所有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塑造出的形象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舞蹈创作者要认真仔细的观察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丰富累积自己的视野和创作素材,理解熟悉生活中的典型素材,最终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和由精神层面的素材来进行艺术性的创作,这样最后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成为成功的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精神

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任何艺术作品是为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服务的,没有时代性的艺术作品就称不上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就失去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大量的民族舞蹈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们能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紧跟着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得以生存在这个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经典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而不被淘汰必定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体现了某种精神品质,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并能够在作品上达到一定理想上的高度,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是为了使我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能够有一定的高度,艺术作品要围绕时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它们蕴涵着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值得我们歌颂的优秀品质。艺术是富含精神的,艺术创作者应该把人们崇高的精神融入到艺术作品中,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这里所提到的精神,是一种积极的、能鼓舞人们奋发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带着希望勇敢的去追求美好的生活。时尚是有属于它自身价值的属性的,有的能够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但是有的表现的落后消极。如今的社会,有些创作者为了追求时尚而放弃真实生活,背离精神,把自己狭隘的眼光注入到作品中,创作出没有任何水准的“垃圾”;为了追求利益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创作出华而无实的作品;还有些对传统的民族舞蹈加以大肆的“创新”,硬性强塞上不符合东方美的西方动作,造成“风马牛不相及”。对于这些做法先不论会对社会造成多少消极的影响,仅仅是这种无视精神、淡化民族文化的做法都是要完全摒弃的并进行强烈批评的。

优秀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带动人们的积极性,净化人们的心灵,带给人感动,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关爱的情感,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教育意义。

(三)强调提升舞蹈的相关性

1、重视群众性。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群众,舞蹈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持续良好的发展就要依赖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此基础上,舞蹈创作也要认识到不能盲目的迎合群众,要关注群众积极向上的一面,摒弃低级落后,以提高作品质量为目标,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精神。

2、重视社会性。

舞蹈创作要基于社会的阶级关系,了解人们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利益,盲目的走向商业经营模式的道路。舞蹈的创作要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切实围绕时代的特征,反映该时代独有的面貌和精神,以社会的本质为出发点,发现并挖掘真实生活下人们优秀高尚的品质,把这些品质融入到作品中展现到人们面前。

3、强调民族性。

在进行有关民族舞蹈的创作时,要深刻认识少民族舞蹈的特殊性和与现代舞蹈的差异,尊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有独特面貌的民族舞蹈。

4、重视知识性。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舞蹈作品不仅仅要有肢体动作、音乐旋律、服装道具上的美,还要汲取社会上新型发展起来的各种门类学科,同时这样做也是跟上时代的表现。

5、强调舞蹈的创新。

舞蹈创作要注重创新,对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进行创新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其独有的特点,并且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现如今时展人们的要求,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动作的组合,而是对舞蹈中所传达出的实现感情加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总结

舞蹈创作是一种既有形体美又有情感美的艺术,通过本文对一些舞蹈作品的分析和舞蹈创作的探索,有利于使舞蹈艺术做到更好的传承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戴利.关于舞蹈作品的题材[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3):60-61.

[2]潘叶霞.浅谈舞蹈创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l(12):190.

[3]姜涛.舞蹈文化厦舞蹈创作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09(10).

[4]莫贤超.从生活到舞蹈创作-浅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J].科教文汇,2009(35).

[5]王小萍.时几个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4).

[6]陈路芳.论优秀舞蹈作品的构成要素[J].艺术探索.2008(22).

[7]平.对新时期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舞台,2011(3).

[8]张雪娇.论舞蹈创作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J].音乐探索,2010(2).

[9]张雪娇.论舞蹈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问题[J].音乐探索,2010(2):110-111.

[10]聂晓燕.由周培武的舞蹈作品透视当前舞蹈创作中的一些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08(z1):29-31.

舞蹈创作篇7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闻一多先生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如何创作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摆在了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前。本文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舞蹈常识

(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二)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

1.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例如,各民族民间在一些公共公开的场合所跳的舞,国际上的“交谊舞”,我国的“集体舞”等。当大家在一起尽情欢跳时,大家注重更多的就是自我娱乐,调节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不带有任何性质的表演形式。同时健康快乐的氛围更多带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有人为的编导编排而成,演员受到了场地和作品情景的限制不能够脱离节目主题随意发挥;需要运用专业演员的动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从而体现舞蹈编导的意图;当代的舞蹈需要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表演性舞蹈细节上又可以分为群舞、单项舞蹈(单、双、三)、组舞、歌舞、舞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二、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

“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三)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已经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四)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我们要求舞蹈的创新不是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组合,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舞蹈语言上去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还有就是结合我们提出的“知识型”编导,结合各个学科来进行舞蹈的创编。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女士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剧

目《雀之灵》、《两棵树》,以及近几年来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出的舞蹈《云南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就是她在原来传统的艺术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让大家去了解云南的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舞蹈编导需要有超前的观念,本体的探寻。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她们身上所具有“时代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三、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一)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搞艺术不是搞商业,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不能沦落到伴舞的地步,更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的卖弄。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二)学会体验感情

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专场,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翟孝伟说:我们是用心灵在舞蹈,是用灵魂在舞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文化的大前提下,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看出演员的感情流露,真正的打动观众,让他们融入到舞蹈情节中来,在心灵上和舞者达到共鸣,一个人的感情不是说可以随便调动的,一群人的感情更不是容易调动的。

四、其他外在条件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具备好的舞蹈演员的情况下,还要取决于其他的条件,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及运用(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到现实生活中的数码技术。音乐深化了舞蹈形象。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舞者必须有旋律感。旋律感不只是舞蹈形象所需要的速度和节奏、空间和时间,其核心是要体现音乐的内在冲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张艺谋的舞剧《图兰朵》和世界著名舞剧《阿依达》他们的舞美都做到了世界一流,让观众迅速地融入到舞蹈的场景中,可以加深观众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观众朋友对他们的服装服饰印象一定很深刻,这些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冲击力。2007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小城雨巷》中的那江南的诗情画意,运用科技数码元素打造了细雨飘飞的江南水乡街道,青青的石板路和白墙灰瓦的特色建筑,悠扬的丝竹声,现场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顷刻间展现江南文化中的婉约典丽之美,高挑的舞蹈演员身着洁白与藕荷相间具有浓重中国画特色的旗袍,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令全国观众怦然心动记忆犹新。

创作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融入了诸多的因素,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认为当前社会文化是创新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结合体,所以编排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就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知识深化自身的阅历,深入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体味民族风情,因为有了体验,有了生活的经历编排出的舞蹈才有灵魂、才是真实的、感人的,才能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舞蹈创作篇8

创作题材同质化,使得校园舞蹈缺少对民族民间舞蹈题材的真正观照。一部作品往往能够显示出创作者的心声,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各类艺术竞赛,还是高校间艺术交流活动,地方特色是广西高校的“招牌”。大多院校都是以地方特色为突破点。因此,地方特色使得舞蹈创作有“瞻前顾后”的特点,也使得创作主题显现同质化。纵观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的历届获奖作品,反映校园题材的作品甚少,表现广西本土民族生存现状、生产生活、习俗礼仪等的作品较多,舞蹈动律元素采用本地民族的舞蹈元素,其中以壮族、瑶族舞蹈元素最为盛行。如以壮族舞蹈动律为元素,反应男女青年美好爱情、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甜蜜蜜》;以广西花山壁画为题材,进行二度构思创新的《花山群语》(广西财经学院选送)等等。特色是非常明确的创作立足点,然而当以“特色”为名,虚化、淡化舞蹈作品的立意,颇有偷换概念之嫌。同时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仅以表现民族元素,而学生不能从作品或是表演中体悟到高校校园对本地民族的观照,其本身也远离了校园文化、校园舞蹈的初衷。

以教师为主导的创作方式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众多伪“创作型作品”成为参赛捷径。目前,广西高校舞蹈团大都隶属于高校团委,并没有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学生训练基本都以课余时间为主,时间捉襟见肘。师资方面,舞蹈教师往往单枪匹马,一位老师统筹舞蹈团的所有事务,因此教师投入作品创作的精力有限。此外,经费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牵绊着创作的脚步,从而出现一些将专业剧目“被迫”性地整编的作法:一些教师以各类舞蹈大赛的优秀剧目为基础,进行调整编创,达到以最小的物力和精力的投入,提升作品的竞争力,同时使学生学习了解舞蹈精品,提高其审美辨识力的效果。这类“伪创作”之风日益蔓延。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作品有不得已之处,但也能借助高水平的作品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审美辨识力。然而,改编作品在舞台的呈现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加剧了在“像专业”的道路上的趋同之势,并没有在题材、立意、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适合学生的表演方式。同时也可看出,以教师为主导的创作方式并没有较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执行力以及独创力,以致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方面的自我成长较为有限。

二、广西高校校园舞蹈创作策略

高校校园舞蹈团也应有别于专业化院团,编导在编创中应有敏锐的辨识力,而不是盲目遵循专业舞蹈的创作模式。专业舞蹈创作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具有先验性的探索,而校园舞蹈创作应更注重对校园生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的表现与思考。作为高校舞蹈团,其舞蹈创作则更应具有人文气息、校园气息和生活气息,同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广西拥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因此,在创作中应综合以下几点考虑。

(一)完善创作主题

主题是作品的思想内涵,是作品的中心内容,是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在广西高校舞蹈团的创作中,应丰富创作主题,突出校园舞蹈的特点,使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明确校园舞蹈的属性,确立校园舞蹈的独特性和创作的立足点。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老师曾说过:“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首先在创作的语言、创作的技术以及创作的内容上,界定自己认同自己,才能够在这场文明的冲突中找回自己。”同理,在广西高校校园舞蹈创作中,应突出“校园舞蹈”的个性,而不是盲目地向专业化方向靠拢,与专业化混为一谈。在主题上,校园舞蹈作品应更富校园气息、人文气息,表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气质,融入当代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在手法上,校园舞蹈创作应多采用写实、勾勒的方式,使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从而在效果上弱化学生训练时间少,基础薄弱等问题,使学生易学、易理解、易参与,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作品《校园变奏曲》(北京工商大学选送)为例,该作品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为表现内容,舞蹈动作融舞蹈性与写实性为一体,其中不乏一些日常生活动作,如敲电脑键盘、刷牙、打篮球等,诙谐幽默的表演、青春活泼的动律,将细致的生活写实与舞台艺术二度创作完美融合,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民族民间舞题材和动作元素的选择上应把握“度”与“破”的原则。“若想得奖,在编创中就必须走本土特色的路线,否则没戏。”这无疑体现一种“以特色压倒一切”的观念,也使校园舞蹈创作陷入了一个不以表现校园为主,而以表现民族民间为主的怪圈。虽然“校园”与“民族民间舞”之间并非二元对立,但以民族特色取代校园舞蹈本身的属性也是不可取的。高校舞蹈团的学子多来自各类专业学科,若仅以地方特色塑造、训练他们的肢体,是否会略显片面和狭隘?这种对民族元素过度青睐是否会使广西校园创作主题和思路纠结于那细小的缝隙中?因此,在创作主题的择取中,应把握“度”的原则。编导们在彰显地方特色方面应避免过犹不及和盲从,即使选择了民族民间舞题材和元素,也不应单纯苍白地彰显地方本土特色,而应将视角转换到当代大学生的诉求上。在创作手法上,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又要避免手法的同质化,不拘泥于单一的表现形式;又或者以作品主题为主导,在舞蹈元素上有更为多元化的选择。以获得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舞蹈作品《起跑线》(广西艺术学院选送)为例,该作品选用现代舞的动作元素,描述一位残疾青年从沉溺于沮丧———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拼搏———奋于起跑的成长和蜕变,反映了当下青年敢于面对挫折、勇于拼搏进取的毅力和魄力,情感真挚,引起当下大学生的心灵共鸣,也较鲜明地反应当代大学生内心诉求,在众多趋同的作品中使人耳目一新。虽说此作品并非来自普通高校舞蹈团,但它的成功也折射出了高校舞蹈团在舞蹈创作中的新角度、新空间。

(二)“情”能补“拙”

情感是舞蹈的命脉。舞蹈情感化就是在舞蹈编导从构思酝酿阶段到最后合成推上舞台的过程中,用情感的方式对思维指向中的对象进行“拟情化”处理。校园舞蹈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虽然舞蹈基础薄弱,但是在文化基础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理解和认知能力较强。在肢体的开度永远比不上思想的张力的情况下,与其费尽心机地让肢体突破极限,不如注重作品的情感性,加强情感的运用。在创作过程中,应“以情带形”,侧重作品的情感特征,使学生能以“情之真”补“动作之拙”。这样在舞蹈表现时,学生容易进入表演状态,诠释作品的情感内涵。从受众方面,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作品情感的表现更易引起受众的共鸣,饱满的情感常常能感动受众,从而使其不再只拘泥于动作技术、动作规格、动态特征。舞蹈《起跑线》的成功,不仅是其主题的新颖、动作的张力,更重要的一点是直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当演员从摔倒到爬起继而冲过终点声嘶力竭地呐喊时,受众想必都完全沉浸于舞台上的呐喊欢呼,而忽略对演员的肢体形态的苛求。

(三)“巧取”动作构成

在校园舞蹈的创作过程中,编导不能如专业舞蹈编导一样以自己的创作思路为主,而需综合考虑学生的现实条件进行“筛选式”创作。以广西大学为例,由于没有招收特长生制度,舞蹈团成员均是非舞蹈专业学生组成,舞蹈基础薄弱。在编创过程中,面对学生有限的舞蹈基础,编导需要准备多套主题动作,由难至浅,由繁至简,最终的主题动作只能以学生最终的掌握能力为主。因此在动作的设计和构成中,不可“硬拼”,应“巧取”。首先应侧重舞蹈动作的直线型特征。所谓直线型,就是动作的路线以直线型为特点,动作干脆利落、力点分明,不过分迂回盘旋、不过多注入“小范儿”的东西。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模仿能力、舞蹈惯性感相对薄弱,对于小范儿的处理能力较弱。因此在编创动作时,可多使用动作方位感明确、角度清晰、流动路线清晰、记忆点明确的动作,尽量避开运动路线过于迂回、小范儿过多的动作素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更能扬长避短,提升舞蹈的质感。其次,巧妙处理舞蹈技巧。

在该类舞蹈团的舞蹈创作中,巧妙处理动作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跳轻转。校园舞蹈团的学生虽然舞蹈基础薄弱,但跳跃优于旋转。旋转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而弹跳是从小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必备技术,体育考试的跳远、篮球场上的跳跃等等,相对于旋转技术,学生的弹跳能力更强。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可考虑重弹跳轻旋转,特别是男子舞蹈,可多使用交替性的跳跃动作,提升学生舞蹈动作的张力。其次,重整体轻个人。由于缺乏特别优秀的个体,在处理技巧时,可采用整体的方式,如将群体托举难度提升,抑或丰富调度,削弱技巧薄弱的视觉效果。最后,重质感轻难度。在该类舞蹈团的舞蹈创作中,不可盲目追求技术,应更侧重艺术感。旋转、跳跃、翻腾、软开度,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身体条件可能性的前提下,不可好高骛远,应强调技巧的质感而非难度,切忌技巧与舞蹈动作独立存在,应将技巧与舞蹈动作自然融合,避免技巧的唐突性。

(四)善用道具

道具是舞者情感的寄托、延展。鉴于校园舞蹈团学生的舞蹈基础,道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学生动作规格、动作细节方面的不足,如手形的不精准、肢体的延展局限等等。在广西高校校园舞蹈的舞蹈创作中,在道具的使用上,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日常生活道具的运用。有别于舞蹈专业团体的舞蹈创作,在该类舞蹈团的舞蹈创作中,可以尝试使用日常生活道具。舞蹈《校园变奏曲》中的篮球、雨伞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物品,形象具体,真实通俗,通过艺术的处理,生活性与艺术性达到统一。再次,地方特色道具的运用。广西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特色道具种类繁多。如壮族的绣球、蜂鼓,瑶族的长鼓等等。在校园舞蹈团的创作中,可运用本土特色道具,抑或打破传统意义中的道具,尝试生活用品作道具。以第二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舞蹈作品《甜蜜蜜》(广西河池学院选送)为例,众所周知,广西是全国重要的蔗糖产地,甘蔗对于壮族人民来说有着深厚的寓意:甜蜜的生活,节节攀升的未来。该作品采用以壮族舞蹈动律为元素,以象征甘蔗的竹竿为道具,表达了壮族青年们品味甜蜜爱情、珍惜幸福当下,展望节节攀升的未来。在道具运用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富有新意。

三、结语

舞蹈创作篇9

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真可谓大河浪涛连天涌,花雨缤纷话神奇。这是中国舞蹈家们乘东风,张大帆,鼓干劲,争上游,创造当代中国舞蹈奇迹的年代。

首先,中国舞蹈艺术前所未有地探触当代中国人的时代精神,以动感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极其丰富的社会精神风貌,以舞蹈艺术之美勾勒着中国社会精神生活之旅。1989年问世的《黄河一方土》以鲜明的个性勾勒出黄河人的内在情愫,虽然仅仅是婚姻生活的幅幅画面,却极力地将艺术的目光聚焦在人的内心深处。随后,1991年问世的大型舞蹈晚会《献给俺爹娘》,更是整个90年代舞蹈创作的先导。其中对于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艺术表达,得到了众口一词的高度称赞。它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舞蹈创作发展,也几乎可以被看作是自延安新秧歌运动以后中华民族精神在舞蹈领域的又一次昭彰。《俺从黄河来》、《黄土黄》等作品或用大群舞构图中充满渴求力量的身影,或用浓烈的鼓声和奋跃的舞蹈姿态,积极反映了中国开放初期人民群众从闭守心理到张望远方的急切目光和冲动心理。《东方红》、《阿莫惹妞》等一系列作品则比较深入地探索了华夏民族不屈不挠的坚韧性格和容纳百川汇成大海的胸襟与气魄。

另一方面,为了更深刻地揭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90年代的舞蹈创作不得不打破原有舞蹈艺术的样式和风格,采用新鲜的手法,大胆探索新的表现理念和表达方式。《长城》、《绿》、《地平线》等作品,也都将艺术创新写在了自己的艺术旗帜上。2001年创作演出的《我们看见了河岸》、《我要飞》等现代舞作品,更是将中国人大胆吸取外来艺术,创造全新自我的时代风貌勾画得生龙活虎。演出中那紧握拳头的速写,让每一个观舞者都深切地感受了历史前进的巨大冲动和力量!

90年代以来,舞蹈艺术不仅是时代的号角,吹响着当代中国进步的主旋律,还用舞蹈艺术特有的心理刻画力量揭示着人类内心的丰富世界。换句话说,如何深入开掘人类内心世界,是这一时期当代舞蹈艺术发展历程上最重大的课题之一。舞蹈艺术创作积极探索了多种社会层面的丰富社会心理,以及不同性别者的精神之旅。《暗战》用双人舞的形式表现了生活中普遍发生着的对抗、冲突及其复杂。在国际上获得很高声誉的《也许是要飞翔》、《和梦一起上岸》则表现了人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暂时挫折以及那不可放弃的永恒追求。也许是舞蹈艺术语言富于优美动感的缘故吧,许多优秀作品都将视觉焦点集中在女性心理的刻画上。《天边的红云》以中国工农红军伟大长征中的女性战士为表现对象,用浓重的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艰苦绝地上的牺牲之于女性战士所潜藏的解脱意味,以及正是在牺牲中所蕴藏的精神之壮烈、追求之高尚!杨丽萍的名字,自80年代开始响亮起来,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不仅证明着一种舞蹈艺术被普遍认可的社会现象,还证明着让舞蹈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艺术理想。这在当代青年舞蹈家中并不多见,也是新时代以前中国舞蹈界所梦寐以求的事情。如果我们深究其理的话,除去杨丽萍所创造的特殊舞蹈形态美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她非常善于创造具有独特心理色彩而又非常富于民族性的舞蹈艺术形象,舞台上时有即兴发挥部分而至自由状态,能够触及人心和生命底蕴。她的《雀之灵》、《两颗树》等,都可以当作女性心理的独白去细细解读。

10余年来,舞蹈者们穿行于历史的时空里,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的鼓舞之下,以独特的思考力量和极大的创作热情,创作了大量的舞剧和舞蹈诗。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78年间,近30年里舞蹈界共创作了70余部舞剧。自1989年至今的10余年来,共有约120部舞剧问世,是此前舞剧创作的近两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舞剧创作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0余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这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如此众多的当代舞剧拥有一批鲜明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舞剧人物之画廊。如由黄豆豆主演的舞剧《闪闪的红星》,以巧妙的舞蹈艺术手法,用一个孩子般的眼睛观察事物,塑造了一个充分舞蹈化的“潘冬子”。舞剧《妈勒访天边》,对一个简单而富于象征意味的壮族传说做了大胆的加工和改造,以超越自我、战胜人性中的弱点为艺术表现的大主题,在传统故事里做深入开掘,成为一部当代人心灵历程的诘问史。《阿炳》、《大梦敦煌》、《妈祖》等舞剧和大型舞蹈诗作品,都在各种角度上塑造了多样的人物,或以神奇的民间艺术家生平故事为底本,或以沿海人民普遍尊崇的神灵人物为表现对象,或以古代文化遗产为创作的依托,给我们的舞剧艺术舞台增添了相当美好的形象。

舞蹈创作篇10

一、主题要鲜明化与素材选择要生活化

舞蹈主题就是舞蹈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也就是我要用何种手段表现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美好情感或表现某些生活事件。从儿童现实生活中发现、摸索儿童关心喜爱的生活形象来确立创作主题,才能更好地表现童心,并能让作品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身心特点决定了儿童舞蹈创编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因此,从儿童现实生活中发现、摸索着、儿童关心喜爱的生活形象来,确立创作主题和题材,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所接受,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创作舞蹈。才能更好的表现儿童、教育儿童、深受儿童的喜爱。

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少儿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悉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少儿舞蹈创作者才会从他们的生活角度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因此,用我的话来说,舞蹈工作是七分构思、三分编舞。

二、音乐选择方式要多样化与节奏要动感化

目前舞蹈音乐来源,一般情况下有这样三种途径:(1)按照舞蹈的构思、情节写一个适合这个舞蹈的音乐;(2)有了舞蹈的构思以后,选一个适合这个舞蹈用的音乐;这比较难选择,必须要有多的音乐源和剪辑手段。(3)或者听了一首好的音乐,以这首音乐做基础,构思一个舞蹈。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有了音乐之后,才进行编舞的。所以音乐是舞蹈亲密的伴侣,一首好的音乐,包含了舞蹈的情感和气质,它能给编导一个想象空间,引导编导在编舞时或欢乐,或忧伤,或热烈,或悲愤。所以音乐要有少儿特色,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明具有动感化、音乐形象活泼生动,充满趣味性和联想性,易于少儿理解和接受。但在当前的少儿舞蹈创作中,音乐的问题比较突出,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舞蹈音乐必定是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构思量身打造的,舞蹈与音乐存在着共同点。音乐至始至终都在为舞蹈所服务。但对于很多舞蹈老师来说,选择音乐大都普遍属于被动型,不管是选择现成素材还是全新创作,并不太可能100%和舞蹈原创老师的想法完全吻合。所以,在创作阶段,我们非常强调舞蹈创编人员对音乐的“主动性”,必须要对音乐风格结构有一个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而且要把你的这种认识明确地交代给音乐创编者,这种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须和重要的。一个思路准确、风格把握得当的音乐对于一个舞蹈创编老师来说,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排练周期,更可以在后期的调整和修改中体现更多的便利。

音乐是舞蹈的基础,体会音乐,从中会得到灵感;尊重作曲,他会给你启迪,按自己的要求创作音乐应是所有舞蹈编导的首选。如果找不到适合的乐曲,人声、儿歌、鼓声、电子琴也是解决儿童舞蹈伴奏音乐的可行办法。乐曲结构我们通常可分为戏剧式结构与歌剧式结构。总之,音乐是舞蹈亲密的伴侣,一首好的音乐包含了舞蹈的情感和气质,它能给编导一种暗示。因此,作为儿童舞蹈编导一定要有很好的音乐修养,这样才能理解音乐内在的情绪,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舞蹈动作与音乐情绪才能达到和谐与统一,把舞蹈与音乐真正的融为一体。

三、编舞过程中动作设计要主体化

作为一个编导虽然不是直接在舞台上表现舞蹈技能;但是要具有支配技术动作的能力。舞蹈的语言既肢体语言。因此就要求舞蹈编导要有丰富的舞蹈语汇,这样在编舞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在创编儿童舞蹈动作时,也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原形中提取,经过艺术加工,变成观赏性极强的儿童舞蹈作品。舞蹈靠的是形象,不能靠解说。所谓形象就是指视觉形象。儿童认识舞蹈,接受舞蹈,是从有趣的形象动作开始。编舞中的核心是形象,形象动作应该是舞蹈中的核心动作,完成舞蹈的创作,就要求编导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多捕捉音乐中的形象。

所谓观察生活,是要学会用舞蹈的方法去模仿生活。而舞蹈的方法,也就是人的形体动作的方法。其次,进行编舞时,必须编出舞蹈的主题动作,且夸张于生活。也就是说,有趣的形象动作编好后,不是闪现一下就不存在了,而是要使它成为舞蹈中的主题动作,并不断反复、再现它,才能造成一个鲜明的舞蹈形象。这种方法,就叫做主题动作在舞蹈中贯穿的方法。主题动作不能多,在一个短小的舞蹈里,只要有一个主题动作就可以了,其它都是这个动作的派生。同时,主题动作往往在舞蹈一开始就要给儿童留下印象,以后不管怎样变,都会使儿童联想到它。最后,进行编排时必须运用变化动作。一个动作在舞蹈中以不加变化的样子反复出现多次,也会使孩子们感到单调、平淡。因而,在反复时还可熟悉使动作不断变形的方法。

少儿舞蹈编排中的动作设计。应考虑到少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少儿舞蹈的生理性和生活性。了解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少儿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少儿处在生理上发展时期,骨骼较软,易变形,肌肉纤细,弹力小,收缩力差,易疲劳,这些特点决定了少儿动作的平衡力、控制力都较差,所以应选择简单、生动、明快、富有少儿情趣和生活气息,具有形象性,能反映少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动作。他们好动、好奇、好模仿,有时会出现下意识的手势动作,所以少儿舞蹈还应以模仿和感受为主,去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化。

四、道具与服装设计上的独特性

舞美设计包括服装、道具、灯光等,但创作者最直接操作设计的不外乎道具和服装。设计道具时不但要考虑新颖的程度,还要考虑在整个作品中的利用率,巧妙的设计可以使道具有着多变的用途,道具的新颖美观,又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编导的意图、构思最直接的表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但切记,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尽量不要用过大的道具,注意不要画蛇添足,利用率要高,避免单一。道具的设计上要直观明了,出现的时机要把握得当,切忌犯那种“舞不够,道具凑”的错误。

服装在舞蹈中也决定着整个作品的效果,舞蹈服饰总体要求除了轻便、精美、合体,美化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还要求款式、色彩和作品的内容、风格、气氛等相吻合,也就是必须贴近生活。

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参考文献:

[1]邢强,车敬上.幼儿创新人格的结构与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