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2:48:05

舞蹈表演论文

舞蹈表演论文篇1

摘要: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这门课程在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对提高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了解舞蹈历史文化理论;重视舞蹈历史理论课;拓宽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以及提高现阶段舞蹈基本理论历史类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完善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改革和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探索舞蹈专业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考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舞蹈表演;实践;结合

现今现存在世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古代舞蹈动作都是从石壁、石刻、雕塑、画卷、古籍等中留存下来的,我国的“中国舞”包含当中的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大部分舞蹈元素、造型、动势等都是从这些古代的文物发现、挖掘、研究而继承下来的,最终成为各舞种的基本创作创新的原动力,将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与中国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身韵、舞蹈技巧、舞蹈编导等课程的舞蹈表演实践课相结合起来,一定会唤醒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自我更容易接受、理解古代舞蹈史得更加清晰、透彻,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起来得教学方式是舞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舞蹈表演实践课教师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很必要和很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和技巧。《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舞蹈古代历史理论对比舞蹈古代文物的参考,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石刻、雕塑、画卷中的舞蹈姿态和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整体的静态舞姿和动态舞姿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姿的来源,以及分析它的特点、特色和艺术风格;并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立刻体验古代舞蹈的舞姿,并在讲台上进行学习、模仿和实践分析,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舞姿进行比较、摹拟,从而更直接和直观的去透视、理解古代舞蹈,以及生动的去感受、体验古代舞蹈动作和动态;同时帮助学生去理解当时舞蹈历史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因素等对古代舞蹈所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让一个个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蹈动作、姿态和技术技巧进行大量有依有据的现实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古代舞蹈动作、姿态、技术技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渊源,找到古代舞蹈的历史理论支撑点,让其加深对古代舞蹈动作内涵的理解力,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时期的舞蹈风格特点特征,使学生能更准确到位的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展现古代舞蹈动作的内涵和魅力,然后从中开发、挖掘古代舞蹈动作运动和连接的基本方式。

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进程从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到下一个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的过程,舞蹈动作、舞蹈技巧、道具等的运用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演变和创新,这样的演变和创新最好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实践才会有真实、真切的感触感受,才会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验证,因此最好让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去感受其舞蹈基础理论《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魅力,才能达到《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在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课堂中,增加开设古代舞蹈表演实践课的教学部分,不仅要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和学,或者只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讲台上做做不能大幅度和简单的动作和造型,而是应当把古代舞蹈史的教室搬到舞蹈练功房进行古代舞蹈史少余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现动静相结合(静—动—静—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一、在文化课的多媒体教室上两次(四个课时)的舞蹈史理论课程后,增加开设一次(两个课时)与舞蹈练功房相结合的舞蹈史表演实践课程,把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容,搬到舞蹈练功房一次(两个课时)中实践出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二、还可以将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安排的实践作业,在第三次(两个课时)的舞蹈练功房实践课上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两次舞蹈理论课加一次舞蹈实践课的安排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记忆重要知识点,在这样的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新颖、好奇、有趣,会主动积极的学习新的舞蹈史理论,反而使课程进度顺利,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更学得好、记得牢,课程安排自然,依此类推、周而复始、进入良性循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并使教学成果显著。三、在学习结束后,《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考核评价中,也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试卷考核占总成绩百分之七十,实践考核部分占百分之三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非要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才能把古代舞蹈史记下来,不仅未理解未消化、而且考完就忘,也不容易发生不合理、不全面的考核评价,不失去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本身价值和意义,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今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开个好头,让学生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自信与积极性,让今后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能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何盈盈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舞蹈表演论文篇2

人类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的心理和消极的心理。在这其中,积极的心理可以促使人们以乐观向上的心理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即使遇见挫折或者伤心的事情,也会坦然面对。但是如果一个人以消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那么结果就是人变得越来越意志消沉,对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不是很感兴趣。在舞蹈表演中,这种现象十分常见。有的舞蹈表演者拥有超一流的技术,但是一到舞蹈表演中就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心理素质不过关。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它对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舞蹈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特别的关注。相比于舞蹈知识,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更重要一些,不光是因为它的培养周期较长,会使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良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更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会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可见,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舞蹈表演者,乐观向上的心理和坦然自若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不错心理素质的演员,会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且坚信自己一定会表现出最好的状态。结果也往往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塑造出了符合作品要求的形象。那些在舞台上表现不错的演员认为,要想在舞蹈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那么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历过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才能看见胜利就在不远处对自己招手。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演员会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不断为自己蓄积着营养,以求在表演中能够厚积薄发。

三、舞蹈表演中心理素质不良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每一个舞蹈表演者的心理素质是各不相同的,笔者根据自己对舞蹈表演中演员的观察和访谈得出,舞蹈表演着的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指舞蹈演员过度的或者长时间的紧张,主要表现为心烦抑郁、意志消沉。这些都是舞蹈演员承受了超过自身压力阀值的紧张压力,而导致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调回出平常的训练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更坏的是会导致演员遗忘一些动作,使自己的表演大打折扣,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这种压力往往来自外界和自己两方面的合力,因此,要想化解这种压力,就需要演员与其他的表演者进行好好地互动,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才能慢慢的消减这种压力。

2、临场应变能力较差

舞蹈演员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学场所、老师、同学都是比较固定的,这样就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演员在演出时面对不同的舞伴和舞台会有些不熟悉。面对这些变化,那些心理素质不是很好的舞蹈演员的心理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是自己的发挥大打折扣,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3、过分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

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在舞台上从容的表演的,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期间会经历一些成功失败。而许多学生还没登过舞台,就会自己提出了一个特别高的要求,只许自己成功,不许自己失败。这样一个严格的心态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就会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沉重的圈子里。思想过于沉重的话,就会对自己的表演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自己的水平。

4、缺乏自信心

很多的同学多希望自己的舞蹈被观众接受,自己在上台前也会不断地问自己,这其实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这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十分有名的现象,它被称为“念动”。举例来说的话,以前运动员对于自己的100米短跑突破11秒总是没有信心的,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突破了这个设定。许多的科学家、生物学家也从自己的角度解释运动员们是不可能突破11秒的。但是突然间一个运动员突破了这个设定,没过3个月,突破这个设定的运动又多了几名。以上讲的这个例子就是缺乏信息的表现。

四、舞蹈教学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分析

1、苦练基本功,夯实表演基础

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是凝结了自己长时间的练习的,就如中国的一句俗语“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由此可以看出日常的训练对于一个演出者的重要性。在上舞台之前,很多的学生都会紧张,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要想摒弃这种不自信,就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刻苦训练。“举个捎带夸张的例子,一个人在舞台上可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但是他却不会忘记自己的名字和性别。因为名字和性别已经成为了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不能遗忘的。如果在日常训练中,能够将动作熟练到像一个人说出自己名字那样的熟练程度,那么我们将不会对任何形式的演出感到紧张。”当然,日常的训练肯定是枯燥无味的,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开导学生,给他们讲明日常训练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的基本功扎实了,我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才会更加的从容,才能很好的表现出作品所要传达出的那种情绪。

2、积极创设各种情景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了许多学生一到陌生的场地就会有些紧张,这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现象。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环境。比如:开阔的操场、室内的篮球场等。还有观众的变化,因为在以前的训练中是没有观众的,那么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可以找其它专业的学生观看演出,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紧张感就会减弱。

3、创建各种舞台实践机会

舞蹈表演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舞蹈史》;舞蹈表演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210-02

得益于新中国以来中国舞蹈史研究的丰厚积淀以及中国舞蹈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国舞蹈史》作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理论课及公共选修课,目前已渐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普及。该课程主要以高等院校舞蹈学专业及部分非舞蹈专业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以集体课为主要教学方式,旨在讲授中国舞蹈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与客观规律,以期增进学生对中国舞蹈历史的了解,以理论促实践,更好地实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舞蹈史》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其教学体系建设尚有可探求发展的空间。本文即以武汉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的《中国舞蹈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以七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为依托,着重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进行个案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该课程体系的发展。

一、《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舞蹈史》作为一门舞蹈基础理论课程,旨在鞒兄泄舞蹈文化、提升舞蹈专业理论素养、普及推广舞蹈美育等教育理想。其教学实践从最初的“非专职”教师代课到今天的“专职”教师授课,已经逐步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但从教学现状来看,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学实践“灵活性”有余而“规范性”不足。《中国舞蹈史》作为一门国内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在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学理论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并未形成各自明确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标准。通常情况下,各教学单位或教师自主安排,由此导致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课程教学随意性强,教学效果良莠不齐,课程价值体现不足。所谓“灵活性”有余而“规范性”不足,便是指当前教学现状中,各专业方向的具体教学实践主观随意性强,系统性、规范性不足。

(二)教学内容“丰富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中国舞蹈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舞蹈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与客观规律,其教学内容主要源自中国舞蹈史论研究的丰硕成果。就此而言,可供选择的舞蹈史论教材版本和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在教学规范和教学标准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教师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陷入盲从的被动地位。所谓“丰富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是指教师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容易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教学层次不清,教学内容泛泛而杂。

(三)教学对象“重实践”而“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论”是舞蹈教育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该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够完善有关,另一方面源于舞蹈艺术实践的特殊性。长久以来舞蹈教育偏重身体技术训练,对舞蹈理论学习不够重视。这种重实践而轻理论的主观学习态度,增加了舞蹈史论教学的难度。

二、《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内容初探

(一)《中国舞蹈史》课程普遍应用的教材现状分析。《中国舞蹈史》课程教材主要来源于科研与教学成果。前者以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舞蹈史》(五卷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舞蹈史纲》(彭松、于平著)、《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著)、《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王克芬和隆荫培主编)、《新中国舞蹈史》(冯双白)等中国舞蹈史论研究著作为代表,后者以21世纪以来陆续出版的《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冯双白、茅慧主编)等基于中国舞蹈史论教学实践而成的专门教材为代表。专门教材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21世纪以来高校中国舞蹈史类课程教学开展和不断深化发展以后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专职舞蹈史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过就教学主体差异来看,也并非能够完全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舞蹈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便是在个体差异之中生成的。

(二)武汉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中国舞蹈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武汉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中国舞蹈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四年制舞蹈表演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该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以适应武汉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需要为前提,教学课时为每周两课时,共计九周十八课时。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舞蹈史》课程在九周十八课时中,首先应遵循一般教学规律,完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两个部分的教学任务,其次要兼顾个性需求,从本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以古鉴今,理论联系实践。由此,其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三、《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求索

(一)《中国舞蹈史》课程一般教学思路与方法。《中国舞蹈史》作为专业史论课程,旨在将教学对象置身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景观之中,认知和把握中国舞蹈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与客观规律,熟悉并了解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优秀成果和民族传统,为舞蹈艺术实践及艺术修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当前最普遍应用的《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和《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冯双白、茅慧主编)两例教材来看,《中国舞蹈史》课程的一般教学思路体现在以中国舞蹈艺术纵向历史演进为主线,着重介绍各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状貌及主要成就。教学方法上以历史叙述为主,作品赏析为辅,力求图文并茂、鲜活生动。

(二)武汉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求索。武汉音乐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基础上,试图从舞蹈表演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思路与方法的个性求索。

其一,动态导入。所谓“动态导入”是指课程内容的导入充分发挥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优长,选取有相应时段或风格特色的舞姿情态,以视频影像或模仿表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课堂环境和教学内容。

其二,素材为重。所谓“素材为重”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安排以史实材料为重心,在认知和了解舞蹈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更侧重关注表演素材的积累。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思路上应注重“点、线、面”结合,对各时期历史事实的介绍避免盲目罗列和堆砌,应由史实或现象出发,例举主要论证资料(含人物、作品、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其三,互动融合。所谓“互动融合”是指将文本历史与身体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史实素材的认知和了解,对各历史时期的舞蹈表演形态与审美特征进行模仿表演和观点讨论。

舞蹈表演论文篇4

关键词:舞蹈;技术技巧;舞蹈表演;应用;训练方式

舞蹈是一门动态的艺术,通过营造特定的舞台环境以及在舞蹈演员形体动作的表现将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同时通过形体动作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情感特征。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训练以及舞蹈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行文上一共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技术技巧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舞蹈技术技巧的必要性;而后介绍了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应用及处理;第四部分阐述了舞蹈技术技巧的科学化。

本文使用了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为舞蹈教学与训练中技术技巧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于提升舞蹈演员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能力、提升舞蹈演员的表演水平、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以及促进舞蹈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舞蹈表演

何谓舞蹈表演,它的中心任务是根据音乐和美术等艺术载体,发挥表演者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将剧本的故事内容转化为可视可触具象化的舞蹈形象。舞蹈表演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技与艺的结合。舞蹈演员只能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外观造型以及其他技巧等表现形式来传达再现剧情人物的思想情感。

2.形与神的统一。表演者的表演一般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再由内到外、内外结合的过程。

3.虚与实的兼备。我国的舞蹈艺术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在表演中,常用的手法为虚拟和假设。这类虚拟的表现形式之所以能够感动观众,引起共鸣,是因为表演者的真实情感贯穿着表演的始终。

4.表情和动作的协调配合。千变万化的面部微表情,是受众理解剧情,体验角色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剧情变化的重要形式。

(二)舞蹈技术技巧

舞蹈技术技巧是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身的动作,让机体的肌肉、韧带以及骨骼进行协调做出连贯性的复杂动作,从而准确的表达舞蹈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在表现形式上舞蹈技术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风格不一,灵活多变。

二、舞蹈表演中应用技术技巧的必要性

(一)是舞蹈情节展现的需要

一场成功的舞蹈表演不光需要表演者展现他的肢体语言,其中舞蹈的技术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亮点动作,只有如此方能有血有肉的表达出舞蹈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情节。任何经典的优秀舞蹈作品是运用独到舞蹈表演技术技巧来吸引眼球,从而泾渭分明的将自己和其他作品分将开来。它是舞蹈表演中的关键部分,总是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是提升舞蹈感染力的需要

表演者必须要经历艰苦卓绝、日复一日的训练,方能熟稔的运用肌肉、韧带、骨骼等自身机体,根据表演内容的需要展现出各类高难动作。舞蹈表演创作者应当根据舞蹈内容的需要,契合演员个体的舞蹈技术技巧,最大化的发挥表演的技术技巧。如此方可合理发挥表演者的技巧才能,准确出彩的表现表演内容,得以通过舞蹈表演传递舞蹈的内在情绪,生动形象的将角色人物的思想意识刻画出来,从而增强舞蹈角色的个人色彩感染力。

三、舞蹈表演中技术技巧的应用及处理

(一)技术技巧在不同舞蹈中的应用

在舞蹈表演中运用技术技巧,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地表达舞蹈作品定的情绪,特定的场合。对于一些民族特色比较浓厚的舞蹈来说,不能生搬硬套该民族舞蹈里面的招牌技巧,而是对它的技术技巧进行加工,使之契合整体舞蹈表演,更加符合民族的特点。当然,在进行技术技巧的加工丰富的同时,也要符合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性格色彩。

(二)舞蹈技术技巧的合理化处理

为了创造出更具观赏性以及更具冲击力的舞蹈作品,更加容易打动观众,舞蹈技术技巧处理应运而生。舞蹈艺术家在编舞构思阶段,应当把握全局,根据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变化的需要来创作整个作品的舞蹈情节,要把舞蹈技术技巧运用到作品中去。

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务必要把握住舞蹈技术技巧的使用以及转换。务必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们对这些舞蹈技术技巧处理的根据是什么?舞蹈动作的目的是什么?舞蹈动作应当从作品剧情出发,应该从角色人物出发。

四、舞蹈技术技巧的科学化

(一)抓住特点,加强技巧训练的针对性

舞蹈技巧的训练,除了完成学校达标规定的训练内容和项目之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有针对性的安排训练项目和内容进行训练,使这门课有更强的针对性。

考虑到技巧训练的专业性质,以及在将来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根据男女生理结构的异同,非常有必要分清楚男女班各自的训练侧重点。例如男生翻腾"跳跃等类技术技巧动作,应当强调动作的爆发力和滞空时间,强调反应能力,注重力道;而女生在练习翻腾"跳跃类技巧时,似乎更应注重协调性,强调美感。

(二)抓住要点,注重训练的科学化

抓要点的科学化训练是舞蹈技巧训练迈向更高台阶的一种标志,能否抓住要点、能否进行科学化的训练主要在于舞蹈教师的作用。在进行舞蹈的教学与训练时,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教授舞蹈技能的层面,而是要注重学生在舞蹈训练中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受与创造性思维,这些是舞蹈教育区别于一般文化教育的地方,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部分。

五、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意识不断的提高,做为一种具有审美特点的艺术形式,舞蹈对于丰富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人们对舞蹈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技术技巧对于舞蹈表演效果的提升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舞蹈演员对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蹈表演的成败,所以对于技术技巧的把握、了解与实际运用就十分必要。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他们的性别特征、身体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巧训练;此外,在进行训练教学时,还需要抓住相关要点,以科学化的手段进行训练。在这样的模式下,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才能更加有效的发]作用,才能更进一步的提升舞蹈的表演效果,从而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舞蹈表演论文篇5

    关 键 词:情感世界 舞蹈表演 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舞蹈表演论文篇6

关键词:舞蹈表演 舞蹈技术技巧 重要性 问题 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舞蹈表演是一门艺术,舞蹈技术技巧是组成它的部分,而在舞蹈表演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失去了技术技巧的舞蹈谈不上艺术表演,没有了表演,舞蹈技术就失去了它存在意义,二者的结合与统一才能带来艺术的享受,这也是舞蹈的重要原则。

一、舞蹈技术技巧的重要性

(一)传递感情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加强舞蹈的艺术性,肢体与音乐的融和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表演者应该时刻注意自己肢体上的美感度,只有优美的动作才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与震撼,才会让观众在看到表演时产生共鸣。真正的舞蹈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一种形式情感的表达,更多的应该是与观众心灵上的情感触动,舞蹈演员在表演中将舞蹈当中所蕴含的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一一表现出来,这也是舞蹈的真正意义。舞蹈的技术技巧是解决情感表达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合理的利用舞蹈的技术技巧,将情感融合到舞蹈当中去,舞蹈也就富有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提升艺术效果

现如今的舞蹈与传统的舞蹈无论是在形式上或者情感表达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年代的舞蹈局限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舞蹈的动作之上了,而是达到了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性格的境界。所以,将人物形象和任务性格表现的更加形象化已经成为了舞蹈的最高领域。每一种舞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舞蹈味道,掌握了舞蹈的技巧才能在跳舞当中将舞蹈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再加上舞蹈自身特点和自己的舞蹈味道 通过这样的舞蹈表演形式舞出独特的舞蹈魅力,才会让更多人的眼球停留在舞蹈的表演上,加强舞蹈的艺术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舞蹈作品的可欣赏性。

二、舞蹈技术技巧的问题

(一)滥用技术技巧

舞蹈表演者为了表现自身的实力,浮夸的表演形式,滥用舞蹈的技术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形体的展示却失去了舞蹈的神的表现,影响了舞台表演效果,把重心放到技术技巧上,降低了舞蹈的表演质量,不论技巧系数有多难,表现的多么流畅,也只能算作是一次失败的技巧表演。舞蹈演员应该摆正正确的技术技巧的观念,深刻理解舞蹈表演中真正的技术技巧的运用,做好技巧与表演的结合。

(二)技术技巧运用不合理

舞蹈的技术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的反复的练习,才能体会到身体的整体把控的一个度的问题,给观众带来形神合一的享受。由于一些舞蹈演员的表演经验不丰富,导致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无法控制好舞蹈技术技巧的度,使舞蹈表演出来没有灵动的美,就会让观赏者们感到整个表演非常生硬,影响了表演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应认真揣摩舞蹈的精髓,将舞蹈的技术技巧灵活的运用到表演内容中去。

三、舞蹈技术技巧的应用

(一)提高舞蹈技术技巧的艺术效果

我们都知道,无论谈诗论画,欣赏音乐,都离不开“形神”两个字。“形神”也是其艺术的表现。舞蹈的技术技巧的运用也是一样的。“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常常有人说舞蹈动作十分呆板,强硬,说的就是在做舞蹈动作的“形”的时候,缺少了内在的“神韵”,没有很好的去领会舞蹈的形神合一的境界。在舞蹈的技术技巧运用上,除掌握动作“形”要领外,不可一时追求动作的难度系数而应重视对“神”的培养,不能滥用舞蹈的技术技巧。比如民族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扇子、筷子、腰鼓、灯等,傣族舞蹈,他的艺术表演,可以是单人、多人和集体表演等。经常可以看到,傣族舞蹈中孔雀舞蹈,表演者通过道具,双手拉线牵引雀尾以使其舞动,变现出孔雀林间漫步、拖翅、展翅、飞翔等,使舞蹈更形象化,促使更突出的表现了特有的舞蹈艺术风格。所以,合理运用舞蹈的技术技巧对提升舞蹈的仪式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多方面融合

舞蹈的技术技巧是一种抽象的观赏性的艺术,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完美碰撞,在舞蹈作品的表演中需要给观赏者们心灵上的感化,有效的运用舞蹈技术技巧与观众达成情感的交流,将技术技巧与舞蹈自身进行融合和统一,多方面的将舞蹈技术技巧的融入到舞蹈作品中。比如一个成功舞者的经验:首先,是去花很多的时间观赏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对舞蹈的感觉和反应速度的协调性。其次,静心并认真观赏演出,从中体会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那种全身心的投入,还有各种应变方式,来提升自己舞蹈的表现力。最后,注意调动内在的情感,深化舞蹈的情感表达,只有感染到自己才有可能感染到别人。所以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是多方面的融合。

四、结语

舞蹈作品中的技术技巧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容,但事情的发展需要一个度的衡量,要有限度的控制好技巧的使用,否则不仅会乱了舞蹈的整体的性,也使舞蹈失去了艺术效果。技巧是为了舞蹈而存在的,不仅要充分运用,而且也要用的恰到好处。技巧的运用要与舞蹈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乱用、滥用,技巧应与舞蹈相互融合,把技巧的有形融合到舞蹈的无形中去。所以,应正确的运用理解舞蹈的技术技巧,这样才会使它更好的为舞蹈服务,舞蹈作品中的技巧还应与表达情感和人物形象相结合,将情感投入到舞蹈当中去,不要让那些高难度、精湛的技巧形式在舞蹈中而显得苍白无力,没有光彩。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舞蹈的艺术也是如此,这也要求我们对舞蹈的技术技巧的合理运用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对舞蹈艺术追求的快乐。

参考文献:

舞蹈表演论文篇7

关 键 词:情感世界 舞蹈表演 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1.舞蹈是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

转贴于

2.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需要舞蹈表演

怎样才能把情感世界的“极致”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常常见到两个身体能力、技巧相近的演员表演同一个作品。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经久不忘;一个只是机械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表现力不能打动观众。为什么两人的悬殊如此之大?这就是舞蹈表演有无情感世界所决定的。演员的表演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连接肢体动作和情感思想的纽带,它能把外部的肢体动作和内部的心理情感有机地、符合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舞蹈是以人体动作、造型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的意境创造和形象塑造,都是以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为基础,而不是堆砌一些无机的单一的动作。舞蹈动作、姿态是由一定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有机整体。情感离开动作无以体现,动作离开情感毫无意义。动作是构成舞蹈的外部因素,是看得见的、外在的运动;而表演是内部的,是渗透、融化并贯穿在一切动作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流露。前者是舞蹈表演的载体,后者是舞蹈表演的灵魂,动作承载情感,情感使动作更具光彩。舞蹈中的情感属于内在非视觉的心理内容,只有通过相应形体技能,进行物态化体现,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可视的舞蹈艺术。这时候心理与形体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只有通过表演这种形式把肢体与情感、外部与内容相结合,产生生动、真实、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将情感的“极致”推向高潮,达到宣泄情感、传达思想的目的,这样的舞蹈才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结语

舞蹈美感的产生,是因为它包含情感。舞蹈起源于人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劳动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经验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人们全部生命的感觉经验都倾注在舞蹈里面。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们击地而舞,铿锵而歌,在空地上,尘土飞扬,喊声冲天,是那么尽情、那么投入、那么感人。舞蹈动作都是人体的自然生活动作,经过提炼、加工、美化而来的。舞蹈中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情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舞蹈起来就不可能美,就不可能打动观众,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生命,才能打动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舞蹈艺术作品中,“情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应当说,审美客体“含情量”的多少,常常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生命。舞蹈是用肢体诉说情感的,舞蹈不是讲故事,不是哑剧,不是运动的雕塑,不是高难度的杂技,也不是音乐的陪衬或解释,而只是——舞蹈。

参考文献:

舞蹈表演论文篇8

“舞蹈”作为一门及其高雅的表演形式,演绎这可以通过身体当中的不同动作、姿势等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以及思想理念,从而感染众多欣赏着,而在这当中,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展现出良好的情感,则成为现当代众多舞蹈爱好者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在本文当中,主要通过对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引入,进而对中职院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表现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最后总结相关培养方案,为以后的舞蹈教学指明方向。

关键词:

舞蹈教学;中职院校;情感表现

一、中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基本现状

直到目前为止,部分中职院校在舞蹈教学当中则主要是强调对学生肢体所表现的协调性以及规范性进行研究,在这种教学情况之下,学生往往会对舞蹈的相关技能、表演形式以及相关的动作规范进行掌握,但是在现实的表演当中却很难能够将动作展现出良好的韵味。例如:在进行民族舞蹈的表演上,虽然在着装上都很有民族特色,动作和相关舞蹈规律呈现的也是非常的精确,但是却仍然在视觉效果上与民族本身所展现的舞蹈形式以及视觉效果具有差异性,而缺少这种情感表现最为重要的则是情感的运用上,但是,由于目前各个中职院校在舞蹈教学当中对其形式的表现过于重视,进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表现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更好的对舞蹈动作当中所具有的真是感情进行表现,从而缺少了舞蹈表现应当具有的思想情感。

二、中职院校舞蹈教学对学生情感表现进行提高的重要性

1、有效的对舞蹈作品中的内涵进行延伸

在进行舞蹈作品欣赏以及模仿的同事,让学生充分领略舞蹈当中所具有的情感特点,能够更好的对舞蹈作品的内在品质进行展现,充分表现其内在情感。教师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对舞蹈当中所具有的情感进行体验,可以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舞蹈所具有的意义,加深学生对舞蹈的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舞蹈当中所具有的精神理念,这些都可以不断的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作用。

2、有效的提高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学生在舞台上进行舞蹈表现最主要的是情感的支撑,只有在表演当中运用优美的舞姿与自身所感受到的内在情感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舞蹈所表现的动作与整个舞台相互融合,才能够让舞蹈着表现出最高的表演境界,在能够让舞蹈者在进行各种动作表现的时候展现出舞蹈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学生对于舞蹈作品当中的情感进行理解,还能够进一步的与欣赏着产生心灵上与情感上的共鸣效果,通过舞蹈展现当中的一个眼神、动作等等,将情感充分的体现出来,进而对舞蹈表现进行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感染观赏者。

3、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整个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舞蹈课堂的教学当中有效的对学生情感表现进行提高,能够进一步的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的基础之上,对整个舞蹈的展现进行有效的把控。而在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只有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表现进行引导和培养,才能够有效的对舞蹈作品进行全是,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舞蹈表演充满信心,从而增强整个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提升学生情感表现的基本策略

1、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于舞蹈作品进一步的理解

学生在舞蹈演绎的过程当中,如果想要将舞蹈作品进行完美的展现,就必须对舞蹈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进行理解,也只有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之后,才能够依据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以及历史背景进行掌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揣测创作者当时所面临的情感、所伴有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在对舞蹈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是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舞蹈技巧以及舞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最为重要的则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控舞蹈作品当中最为精髓的东西——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借助教学课程的深入让学生充分理解舞蹈作品的历史进程,感受到作品当中所表现的情感特点。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教学中历史与情感的结合,注重作品本身含义的延伸,从而让学生对于作品能够进行更好的情感理解。

2、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在进行舞蹈课程教学的同时,除了要对其舞蹈情感表现力进行培养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培养,只有让学生在创新性的舞蹈表现当中与情感表现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具生命力,在舞蹈的表演过程当中,缺乏了创新力就缺乏了舞蹈的生命和灵魂,从而使得舞蹈的演绎更加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对于舞蹈的认识和表现,而不是仅仅对于他人的模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舞蹈动作表现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从而让舞蹈融于学会的生活中,让舞蹈能够得到更多的内容展示。

3、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除了舞蹈技能的学习之外,理论学习同样也是舞蹈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在,也是学生对自身舞蹈素养进行提高的有效途径。在舞蹈学习过程当中,如果学生没能重视对理论的学习,则很难在实践过程当中对舞蹈所表现的技巧以及动作进行有效的掌握,这种没有文化素养的表现也会使得学生对舞蹈的理解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课程教学的时候,同样要培养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激情,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素养,从而为以后的舞蹈学习和演绎垫定基础。

4、增强舞蹈教学队伍的构建

在舞蹈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是重要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当中最为重要的模仿人物,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素养,这种素养不仅包括在舞蹈姿势、情感的展现上,更要求在教师内在品质的塑造上。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不断的丰富自己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和掌握,更要求对相关基础及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钻研,从而真正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良好的师范。

作者:杨茜雯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舞台孔雀舞的演变分析与理性思考[J].张瑶.音乐时空.2014(23)

[2]在创作中如何把握民间舞蹈的民族性[J].刘楠楠.音乐时空.2015(01)

[3]从审美视角看少数民族舞蹈——傣族舞[J].吴令杰.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3)

[4]民族舞蹈艺术的美学特性分析[J].庞志娟.大舞台.2015(02)

[5]论舞蹈表演中情感表现的重要性[J].贾敬涛.戏剧之家.2014(10)

舞蹈表演论文篇9

关键词:舞蹈;舞蹈美;见解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22-01

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一直深深扎于人民群众中,它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无论是自然变迁还是社会变革,舞蹈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舞蹈几乎有着自身独特的美。无论是形体语言,舞蹈音乐,抑或是舞蹈中的表情达意,舞蹈无一不渗透着美而深受受众的喜爱。我们常说,“美是舞蹈的第一要素”,那么,什么是“舞蹈美”,“舞蹈美”具体表现在哪里?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看法,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舞蹈演员,笔者已在音舞节等多项舞蹈活动中广泛参与并获奖,结合自身经验,就“舞蹈美”的主要表现来谈谈自身的看法,如下。

一、舞蹈美,美在内容

不管是何种基本舞种,包括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芭蕾舞等等,并不是仅仅是舞蹈者用肢体语言来表演。要知道真正美的舞蹈,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但内容美是关键,它是形式美的内核,它决定着舞蹈作品的审美价值,而舞蹈形式是为舞蹈内容服务的。因此,只有蕴含真情意切内容的舞蹈,才能使整个舞蹈形神俱佳。

舞蹈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选材、意蕴等等。面对一个主题,可能会有多个舞蹈作品,并且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但只有内容准确、鲜明,才能吸引观众,收获好的表演效果,即舞蹈艺术虽然是形式感很强的视觉艺术,但是只有适合舞蹈内容的美的形式,才能将舞蹈的感染力淋漓尽致地发挥,舞蹈美才能极致地展现。例如,中国古典舞在内容上的要求,并不是现代舞中个性乃至反叛,而是强调“神形兼备”、“内外统一”,因此,在具体的中国古典舞表演中,个人舞蹈者或是团队,都要体现中国古典哲学、古典美学的精神,而不是随意的追求形式上的演绎,在舞蹈的编排、音乐选用上都要为内容而服务,才能更好地展现古典舞的文化意蕴。

二、舞蹈美,美在形式

前面提及到,内容美是舞蹈美的关键,但是舞蹈美也强调具备形式美,从舞蹈人员的体型,到动作,再到神态,以及舞蹈造型、舞蹈构图等等,都必须要追求美,因为形式是内容美的表现,它将极大地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因此,只有和谐的形体,标准的动作、有节奏的韵律,合理的构图等,才能将舞蹈的美尽情地展现出来,成为内容美最完美的载体。

就拿“舞蹈构图”来说,许多观众甚至是舞蹈演员将舞蹈构图看成是空间的拼凑,其实不然,舞蹈构图是舞蹈形式中的一大关键,也是做好舞蹈形式美的重要节点。舞蹈构图的原则大致有分散集中、整齐一律、平衡对称、调和对比、多样统一等,在具体的舞蹈表演中,舞蹈编导和演员都必须要注重舞蹈构图,才能将舞蹈形式构成最和谐的形式美画面,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天鹅湖》等西方芭蕾舞几乎有着相似的动作风格,也就是基本的形式美,无论是何种内容的芭蕾舞,一般都会采用到“整齐一律”的舞蹈构图,以及“开、绷、直、立”的基本动作,才能将芭蕾中追求“美”与“和谐”的精神完美体现,如果破坏了芭蕾舞基本形式的严谨和规范,那么将会出现舞蹈形式美对立的倾向。

三、舞蹈美,美在音乐

舞蹈是无声可见的视觉艺术,音乐却是有声可听的听觉艺术,二者在舞台上却是天生的伴侣。可以说,一个好的舞蹈需要好的音乐来配合,有的舞蹈专家甚至将音乐看成是舞蹈的灵魂,因为没有音乐的舞蹈,舞蹈将会有极大的局限,那就是不易被受众理解,舞蹈的思想感情也将难以被描述。音乐为舞蹈提供了基本节奏,配合着舞蹈完成展现内容和形式的任务,甚至成为了舞蹈创作的依据,因此一定程度上,舞蹈的美也体现在与之相互配合的音乐上,它们共同展现舞蹈之美。

正式因为舞蹈之美需要音乐来解释和补充,许多舞蹈编导就是根据音乐来创造舞蹈作品。此外,也有很多编导会有舞蹈作品来创作舞蹈中的音乐。可见,舞蹈的美和音乐的美的配合,往往将舞蹈或音乐潜在的美表现得更加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是舞蹈的第一要素”,那么,什么是舞蹈美,舞蹈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笔者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舞蹈演员,结合自身经验,就舞蹈的内容美、形式美、和音乐美,这三大主要的“舞蹈美”谈谈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舞蹈之美还表现在情感美、服饰美、欣赏美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舞蹈艺术中,舞蹈演员必须要注重舞蹈美的特征,将美的意识渗透到舞蹈表演中,才能真正传达舞蹈之美。

舞蹈表演论文篇10

关键词:音乐表演;舞蹈;教学;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99-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歌舞方向)专业是一门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其中,《舞蹈》作为该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歌舞创作、专业表演、专业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无论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方面,都要求教师在传统舞蹈教学基础上寻求突破,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歌舞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道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

结合音乐表演(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点,舞蹈课程教学以“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强调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着力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在具备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基本技能进行音乐剧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的能力,尤其是音乐剧表演所需要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展,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音乐剧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21世纪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歌舞表演专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要和目标,适时调整和改革舞蹈教学的重心与内容。

二、立足培养目标,形成“八位一体”的舞蹈课程体系

音乐表演(歌舞)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但在教学实际当中,学生的舞蹈基础必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教学规划必须联系实际制定。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并经过系统地研究,将舞蹈教学与音乐剧表演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挂钩,制定了“八位一体”(即集成整合芭蕾基训、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性格舞、剧目排演、舞蹈编创、舞蹈史论等八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舞蹈教学计划,分别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

(1)芭蕾基本功训练。指古典芭蕾舞训练,目的在于运用这种国际公认的科学训练方法规范学生的身体形态,解决学生的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问题,使他们对舞蹈训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在舞蹈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2)现代舞和爵士舞。在音乐剧中运用的较多,而且对于以前没有正规学习过舞蹈的学生来说,这两门课可以挖掘他们对舞蹈的兴趣,开发他们的舞蹈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的舞蹈感觉和表现力,更加有助于我们个性化的表演人才培养。

(3)性格舞和踢踏舞。主要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储备,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风土人情的舞蹈,为以后在音乐剧中的表演打下基础。

(4)中外舞蹈史。作为拓展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于艺术发展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积累,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

(5)舞蹈编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舞蹈学习程度、兴趣和未来的个人发展进行选择学习。

(6)剧目排练。从第一年就逐渐进入学习范围,因为单纯的舞蹈技术课是较为枯燥的,剧目排练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广泛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演出和比赛作好准备。

在教材选用上以核心教材与自编教材结合为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关注国际最新专业资讯;积极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指导学生排练音乐剧、开办大师班等,努力探索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三、教学创作并进,形成素质优良、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成立舞蹈教学课程组,吸收多年从事舞蹈表演及教学的教师加入。保证课程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特有的方法和理念。鼓励课程组成员加强教学研究,重视专业创作,在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编排多个优秀剧目。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学,并与专业院校单位开展教学合作,开展教学实践交流,开阔师生眼界,了解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创作型、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结合专业实际,形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可归纳为以下“四结合”的原则: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结合。舞蹈技术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必须是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形象。歌舞专业的学生或许不能达到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准,但是可以在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始终将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联系戏剧表演课程学习内容,强调人物感、戏剧性,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舞台感觉。

(2)音乐素养与舞蹈训练结合。该专业的学生大多有教好的声乐或钢琴基础,对音乐语言的敏感性大于肢体语言,因此在教学中,用不同风格的钢琴曲、爵士乐、民间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舞蹈,舞姿、动作、呼吸、感觉都要与音乐融为一体。

(3)集体授课与个性培养结合。学生个性不同,对于不同舞种学习和掌握的能力就不同。在集体授课的同时,挖掘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了解了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在学习时就更有动力。同时绝不放弃以声乐为主考入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舞蹈潜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打造全面发展的歌舞表演人才。

(4)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除课堂学习外,大力加强剧目排练,结合歌舞专业的特点,编排音乐剧舞蹈片断等,同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通过艺术实践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一方面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积极改革教学形式,以课堂集体教学、教师个别辅导、学生选修和学生自练为主要手段,针对基础不同、专长不同、性格不同的学生制定教学方向,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歌舞表演人才。

五、强调舞台实践,形成“从教室到舞台”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强调舞蹈教学实践大学四年“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即强调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在严抓基础教学的同时,编排各类舞蹈作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演出实践。在多家文艺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使实践表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从教室到舞台”的艺术实践既辅助教学,也促进教学;既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同时也检验课堂学习成果,逐步了缩小课堂到舞台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