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措施十篇

时间:2023-04-09 15:16:27

抗旱措施

抗旱措施篇1

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不仅影响果树的产量和水果的品质,还对果树树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本地区很多果农因条件有限,无力投资果园水利设施建设,缺乏对抗干旱的能力,只能靠自然降水来从事果树生产。下面介绍果园抗旱的一些措施,果农可根据自家果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1 争取灌溉水源

若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溉,尽可能争取灌溉的水源,对树盘浇水要浇透,最好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2 穴灌

在果树树冠两侧滴水线的内侧,挖两个(30厘米×30厘米×30厘米)对称的孔穴,依次灌水大约50升/株,利用根系趋水性和强大的吸水功能,可保证果树一周左右的抗旱需水要求。灌水后用草覆盖树盘或灌溉穴,减轻蒸发损耗效果更佳。有条件的可结合使用抗旱剂。

3 合理整形修剪,减少果树负载

可将树形修剪为抗旱的纺锤形,剪掉新梢、多余的枝叶、灼伤的叶片、日灼的果实,以减少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超载果园严格疏除多余果子,否则会加重树体水分的损失,降低果实品质,严重的对整个树体造成危害。修剪时注意伤口要少,修剪后要用封剪油尽快涂抹伤口,防止树液蒸发。

4 果园生草

果园生草好处很多,可蓄水、保墒、降低蒸发、提高土壤肥力、调节果园小气候,增强果树抗旱能力,又可改变果园土壤的有机质、矿质养分和水分等,进而影响树体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这也是果园生草推广的最终目标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果园生草能促进新枝生长,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果树产量及改善果实品质等。生草对不同果树生长发育、根系穿插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作用显著,而且生长年限越长,其影响越显著。生草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草种及生草模式,如全园生草存在削弱树势问题,应优先采取行间生草、行内清耕覆盖的二元结构模式。

果园生草推广较好的草种有白三叶、红三叶等,亩播2~3公斤。春秋季播种最好。

5 果园覆草

多提倡树盘覆草,覆盖厚度15~20厘米,覆草后盖些土,防风、防火又可促进腐烂,如果采用新鲜的覆盖物最好经过雨季初步腐烂。要注意喷洒杀虫剂防治草中的害虫。秋季要对落叶和病枝进行及时清理。

果园灌溉结合树盘覆盖,可有效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损耗。可以用稻草、木屑、谷(麦)壳、杂草等将的地面覆盖,以减轻高温伤害。

6 树干涂白

温度过高会导致果树的叶片卷曲,同时树干也会受到伤害。为防日灼,可在树干上刷涂白液,原料为生石灰、水、食盐、黏着剂(如油脂)、石硫合剂原液,浓度可为10∶30∶1∶1∶1。涂白液配后要立即使用,不宜存放时间过长。

7 雨后中耕松土

为延缓旱情继续发展,在土壤水分充足时,需在雨后尽快全园中耕松土一次。中耕松土后,可以破除土壤板结,截断毛细管,达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8 施叶面肥

在高温干旱的季节,可对叶面连续喷施500倍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也可以喷施1000倍的氨基酸复合肥,不仅可以降温、同时也可以补充水分和养分、提高叶片功能。对于旱地果园缺乏灌溉条件的,在气温高的月份可施用草木灰浸出液来提高树体含钾量,提高果树抗旱的能力。

抗旱措施篇2

一、水稻生产抗旱技术措施

1.选择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种抢前、分期、分批育苗,延长苗期,保证稻苗不老化。本田适时提前插秧,延长插秧时期,前期插晚熟品种,后期插早熟品种,保证水稻安全成熟。

2.稀播种、育壮苗,有条件地方使用钵盘育苗,加强苗田管理,加强抗旱、抗寒锻炼,提高秧苗素质,保证插秧后秧苗成活率。

3.采用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种植水稻,在插秧前3-4天灌水,不用翻地,用拖拉机轻耙4-5厘米,泥浆坐清后再插秧。

4.有条件地方采用水稻地膜覆盖节水抗旱增产栽培技术。正常翻地、耙地、平地后,撤掉田间水层,做床、覆膜、插秧,保持床间沟有水,床面无水,可以用水60%。

5.插秧后采用“浅-湿-干”间断灌溉技术,节约用水。

6.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用量,提高水稻抗逆性,促进水稻早熟。

7.水稻喷施微肥和抗旱剂,增强水稻抗旱能力。

8.直流灌溉田要抢前堵截桃花水,提前插秧,水库灌溉要适时放水,缩短泡田时间,及时整地插秧,节约用水。

9.缺水地块在耙地时使用马歇特等安全除草剂防治水田前期杂草,避免水田草荒,与水稻争抢水分。

二、旱田生产抗旱技术措施

1.抓紧时间清理旱田地作物秸秆,运送农家肥(在低洼地块使用)。

2.施肥、灭茬、打垄、播种、镇压同时进行,避免土壤跑墒。

3.干旱地块适当深播种,重镇压,提墒保水。

4.坡地采用玉米垄侧栽培技术,提墒保水。

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用量,提高玉米抗逆性。

6.采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土壤墒情好的时候,提前扣地膜,适期播种。

抗旱措施篇3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抗旱措施篇4

关键词 抗旱减灾;非水利工程措施;安徽淮北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淮北地区发生大旱12次,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实现小康生活、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单纯依靠水利工程进行抗旱已难以适应新时期抗旱减灾工作的需要,非水利工程措施在抗旱减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淮北市在旱情测报、信息管理、抗旱预案及调度、抗旱组织与技术等非水利工程减灾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 抗旱减灾信息系统

    抗旱工作的重点在于及时掌握旱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便通过及时有效的调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抗旱减灾信息系统是集旱情监测、信息传输、旱情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自1996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淮北市先后建设和运行了防汛抗旱计算机广域网络系统、土壤墒情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了及时发现旱象,实时监视旱情变化,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发展趋势,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抗旱信息及时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有些还停留在单机作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时效性差,还有许多死角,远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工作需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共享网络化、调度决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墒情测报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主动防旱抗旱奠定基础,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抗旱的转变。

    2 抗旱减灾预案

    抗旱工作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以及旱后恢复的完整过程,主动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抗旱预案就是在总结本地区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对策和措施。抗旱预案制度这种提前准备的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与干旱灾害发生时临时反应相比,是一项更周密更有效的防旱减灾措施,是推行抗旱预案制度、主动防御旱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抗旱工作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淮北市现已制定了市、县(区)两级抗旱预案,在抗旱减灾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3 抗旱服务组织

    抗旱服务组织是水利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抗旱服务组织以抗旱服务为中心,以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为宗旨,以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的服务形式搞好抗旱和实现稳产增产为目标,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需要,淮北市现已成立的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很受农民欢迎。随着农业产业化、集体化的推进,广大农民对抗旱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尽管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广大农民要求,与抗旱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以县级抗旱服务为龙头,以乡镇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组服务分队为基础的抗旱服务网络,并通过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牵头,成立农民抗旱协会,把闲置在部分农民手中的抗旱机具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抗旱服务。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这部门的农民收入,避免设备浪费,延伸了抗旱服务组织的抗旱能力;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抗旱服务市场,解决了无抗旱机具农民浇地困难的问题。

    4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建立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的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旱措施。淮北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有安排一部分抗旱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集中购置抗旱设备,选择有条件的防汛物资仓库或抗旱服务组织代为储备,在发生旱情时能够迅速调集抽水设备投入抗旱,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发挥作用。今后要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抗旱物资,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抗旱继续。

    5 依法规范抗旱行为

    长期以来,加强领导,依靠行政手段是推动

抗旱工作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单靠行政推动显然是不够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抗旱也不例外。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款对抗旱工作的有所规定,但都比较原则,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与抗旱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抗旱活动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中,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配、抗旱指挥决策、应急动员、水量调度等抗旱行为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安徽省抗旱条例》已于2003年2月1日施行,其在全国抗旱防方面属第一部法律性文件。淮北市以《安徽省抗旱条例》的颁布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抗旱减灾科技知识,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教育人们树立法制观念,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

    6 优化配置水资源

    淮北市在深入研究本地区降水、地表和地下水互相作用的转换规律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科学用水,使当地地表水、空中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得到了有效充分的利用,合理地配置了抗旱水源。为了能提供稳定的水源,一方面,通过水源工程建设以调节降水径流在时程和地域上变化的不适应性和随机性增加调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人工增雨,提高抗旱减灾效果。

抗旱措施篇5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3参考文献

[1] 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 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抗旱措施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防汛抗旱;措施

农田水利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得到顺利开展直接关系着农民群体的经济收益,并且对于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市场经济趋于完善,农田水利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水田水利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农田水利工作者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明显加大。

1 水资源及农田水利管理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物质支持,是改善社会生态的重要因素。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属于干旱国家,我国水资源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因此我国水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使用上相对来说压力较大。

尽管我国所储存的水资源丰富,但受到人口数量较多且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水资源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水资源浪费问题严重,水资源匮乏日益加剧,此种情况下对于农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资源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农田水利管理相对比较薄弱是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一个比较合理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而我们知道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工程发展的核心部分,如果没有体系的制约,则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另外,我国在农田水利管理的某些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一部分水利工程的产权不够明确,从而使得相对应的责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第二,政府重视力度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地方的政府开始提高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且不断的完善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设备,并且也取得了乐观的成就。但是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其状况并不乐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各地政府只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只是一味的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忽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三,农田水利管理设施落后。农田水利设备最主要的功能是灌溉、排洪和储存水资源。虽然国家对这些设备不断的投入资金进行维修,但这些设备大多比较陈旧,使用年代^长,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另外,随着当今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来越好,原来的设备显得尤为落后。

2 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措施

2.1农田水利抗旱与有效避免自然灾害

受到气候干旱以及降雨较少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面临着特殊的形势,因此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脆弱,无法有效实现防汛抗旱,严重制约这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给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为保证农田水利抗旱管理的有效性,应当结合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有效避免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2.2强化防汛抗旱的管理

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中,防汛抗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农田水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可行的管理措施,保证防汛抗旱的有效性,推进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

2.3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保证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的有效性,应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到农田水利管理体系中,掌握好管理的侧重点,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与灌溉设施,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并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研究可知,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过程中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分流失,并且减少了农业污染,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为现代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所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防汛抗旱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因此应当积极完善灌溉设施,并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推进农业进步。

2.4努力提高农田灌溉标准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农业也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农业规模日渐扩大,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农业灌溉的标准也明显提高,就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的具体情况来看,所应用的农田灌溉设施并不能够满足实际灌溉需求,因此加强农田水利防汛灌溉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农田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分析,适当提高农田灌溉标准,以更好的适应现实条件下农田灌溉的综合需求,全面提高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有效性,保证农业综合效益。

2.5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当今社会水资源的的浪费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地区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另外,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匮乏,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不断的宣传与节水有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另外,我们还应该鼓励人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节水意识,认识到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我们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排查,一旦发现浪费水资源或者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惩罚,从而不断地强化他们的节水意识。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型产业,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工作,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优化农田水资源分布状态,更好的满足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综合需求,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经济进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 布尼沙・麦合木提 农田水利管理与防汛抗旱探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16)

抗旱措施篇7

关键词:新时期;抗旱防汛;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69

抗旱防汛工作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都是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依照目前的国家形式来看,随着水利基础建设工程的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的技术也逐步的提升,而各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对抗旱防汛工作也表现出相当重视的态度并做出相关的政策对此大力支持。大自然的灾害是每个历史时期主要防御以及救助的主要问题,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也受到其重大的威胁,相对于现在旱灾的发生,除了少数偏远山区会受到迫害,基本上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水灾问题还是存在着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学会科学的做好防御措施,在救助方面有更宽更快的路径,使得国家经济建设可以稳定快速发展以及极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1 抗旱防汛工作的现状

在2016年,国家的抗旱防汛工作总结上表述,抗旱防汛工作事关人民切身的生命财产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是关系着国家的重要工作。在新时期下,我国建立一系列工程以及非工程抗旱防汛体系,在抗旱方面,要求历届县委和县政府把发展农田水利的事业和提高抗旱农作物能力作为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修整、恢复以及新建扩建相关的抗旱灌溉设施,改造缺水地区饮水问题以及农业渠系节水设施,目前全国建设的各类中小型水利工程还在不断的扩大,饮水渠道和相关的供水水库也以科学合理的建设部署逐个到位,保障了当地人民饮水和农作物灌溉问题;在防汛工作,国家开始强调在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成功选用相关专业领导的骨干成员,做到严格把关,将如何控制洪水的观念转变成如何管理洪水,实现全民共同防范抗洪救助意识,大量的水库引水引渠工程建设以及使用科学技术对于防汛工作做到全面监控管理,对于气象的预测到防汛工程的不断建设有着重大的突破。对于抗旱防汛工作,切实做到科学预测、加速防御建设和及时救助体系,大大的减少了因为旱灾和洪灾带来的国家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并趋向更加安全科学的方向做好相关工作。

2 抗旱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水资源不足,抗旱防汛工作能力有限

我国水资在国际上是相对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利用更是少得可怜,并且我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区所分布的水资源不均,加之各地区的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差异大,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建设标准,对于各地区的引水防洪工作起不到重大作用,使得国家的抗旱防汛工作难度更加巨大,一方面是我国水利工程技术还未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于汛期排水泄洪工作是严重受阻的,另一方面对于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在经过抽水、选择以及利用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的情况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的浪费,大大降低各地区的抗旱工作能力,对当地居民的日常饮水和农作物灌溉问题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我国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不一,存在巨大隐患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现在还依然保留下来,更主要的是对其防洪能力没有加大提高,使得遇到更大的自然灾害而无法有效的使用。随着国家水利工程的不断扩建,对于各地区的建设标准都有严格的设置,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或者是相关施工监控未到位,而造成豆腐渣工程不断的出现,这不仅仅是严重阻碍了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前进步伐,更是间接损害了国家人民的重要利益,对于目前的水利防洪工程存在的老化、不达标以及没有及时返修加固的问题还待加强解决,存在的巨大隐患将会不断影响着今后的安全问题。

2.3 抗旱防汛工作者缺少专业培,缺乏责任意识

纵观国家洪旱灾的发生,大多是集中发生在常发区,对于洪旱灾的问题一直是没有彻底或者说是及时的解决,多数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洪旱灾害的发生概率极小,对于抗旱防洪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强,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调频繁动、工作交接不到位以及对于抗旱防汛工作者没有多少经验与相关的专业技术等问题,造成工作态度的缺失和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抗旱防汛的工作问题越积越多,以致最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4 人民群众思想不成熟,浪费破坏严重

各地区的人民群众由于各地的水资源和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不同。导致各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抗旱防汛工作的思想都不同,虽然随着国家对于抗旱防汛工作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大,但是还是有少数人民群众对此背道而驰,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大量的植被遭到砍伐以及对水利工程的设障破坏等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没有对抗旱防汛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持,反而导致今后的灾害越积越深,最终损害到的更是人民群众的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3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想与措施

3.1 提高抗旱防汛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

对于抗旱防汛工作者的选用,首先应当严格把控住其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专业考核,其次随着国家与抗旱防汛相关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国家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专业技能提升的培训,做到随时代和随着经验的不断改变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处理相应的工作内容,积极参与抗旱防汛的各项任务中,最后是要从事的相关人员明白自身的责任意识,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将抗旱防汛的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完成,加强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身工作态度的端正以及清楚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国家选拔和任命中,如果出现缺乏相关专业技能或者是工作者缺乏相关的责任意识,应当及时进行相关的提醒和培训,工作出现严重错误的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惩戒。

3.2 加大对抗旱防汛设备研究项目的投入

我国水资源欠缺问题,一直是抗旱工作的难点,而对于洪灾问题,却缺乏科学合理的泄洪设备,加大对抗旱防汛设备研究项目的投入,重点是为解决在自然灾害来临前的预防工作以及灾后的妥善处理,在国际科学技术发展中,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防汛工作的设备,相对于其他先进的发达国家是处于落后状态,这一问题不仅仅关乎着国家未来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更是关乎着国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假如我国对水资源的重复回收利用的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对于缺乏水资源地区的问题便大大的提高了当地供水资源问题,再者假如对于防汛技术的设备有所提高,便可提高对自然灾害预测的准确率,加强了防汛的防御能力,间接的提高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减少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大对抗旱防汛设备的研究目投入对于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3 严格把关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

国家应该严格把关抗旱防汛工程的质量问题,对于年代久远的水利工程进行返修或者是加固工作,需要以时展的眼光去改进传统的水利工程问题,这不仅仅是解决老旧水利工程隐患的问题,更是随着国家科学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更需要不断进步,并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建设的把关,首先要选用拥有相关从事水利资质的单位来进行施工,其次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要监督控制,严格按照国家水利建设施工质量为标准,最后是对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相关建设单位进行严厉追究问责,给予相应的国家法律制度的惩罚。

3.4 积极宣传防旱抗洪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意识

积极宣传防旱抗洪工作的重要性,重点要让人民群众提高对灾害损害生命安全以及财产的认识,对于各种浪费资源以及破坏工程设备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制度惩罚进行教育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安全意识。

4 总结

总而言之,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还需更加努力向前,对于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选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国家经济建设更加快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恺.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2013,(9).

抗旱措施篇8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 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 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参考文献

[1] 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 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抗旱措施篇9

【关键词】节水;抗旱;保灌;措施

一、基本情况

惠农渠灌域属于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建于清代雍正七年,现最大引水流量94m3/s,实际灌溉面积113.77万亩,全长229公里,从阮桥以下分为惠渠、官四渠、昌渠、滂渠四条支(干)渠,形成特殊的葫芦型灌域,现下设兴惠、礼和、引五济惠、四排四座补水泵站。惠农渠灌域担负着宁夏青铜峡市、永宁县、兴庆区、贺兰县、平罗县、惠农区六县区及惠农监狱的灌溉任务。

近年来,受价格杠杆和利益驱动影响,灌区种植结构大幅调整,用水高峰更加集中,用水规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惠农渠特殊的葫芦型灌域现状,干渠调配水难度大,下游四条支干渠长时间高水位满负荷运行也难以保证作物适时灌溉和均衡受益。并且惠农渠阮桥闸(平罗五香乡境内)以下虽为禁稻区,但随着黄河金岸建成、国土项目和农水项目的实施,水稻面积增幅较大,禁稻区也开始扩散性种植,整个灌域用水增加,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2009-11年水利厅分配我处引水指标分别为9.471、9.103、8.834亿立方米,实际引水分别为9.586、9.478、9.656亿立方米,可以看出分配惠农渠的引水指标呈逐年减少趋势,而实际引水量(在不考虑降雨影响)却在逐年增加,引水缺口越开越大。

二、针对严峻的供用水矛盾,提出节水、抗旱、保灌应急措施

(一)组织协调措施

按照“总量控制”和“同比例丰增枯减”的原则,把水利厅分配惠农渠的引用水指标,分配到各所及各市县的用水支渠,为灌区均衡用水奠定了基础。灌溉期间,管理处和地方水务部门、基层所段和农民用水协会加强纵向沟通和横向协调,建立了有效的合作联系机制。强制推行“一把锹”淌水制度,严格执行轮灌制度,本着先下后上、先交后用、先高口后低口、先难后易的灌溉原则,编制支渠口轮灌组,并将轮灌组计划公布到乡(镇)、村、协会,有重点的解决灌区的难点热点问题。消除群众的过激情绪,最大限度的消除水事纠纷,化解用水矛盾。

(二)工程措施

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配套设施的改造、维修项目实施,增强干渠的调控、防渗及输水能力,提高灌域灌溉效率;周密制定处内工程维修方案,科学安排工程维修资金,严把维修工程施工质量关,提高渠道安全运行率、供水保证率;兴惠、礼和、引无济惠泵站提前做好检修、调试工作,随时确保泵站正常运行,把缺水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作物适时灌溉。

(三)调整作物种植布局

引导灌区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用水结构,即适当斥减用水量多的作物种植规模,适当增加崩水量相对少的作物种植规模,减小麦、增玉米、减水稻、保地膜马铃薯、增蔬菜,采取措施严禁阮桥以下种植水稻。

(四)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灌区用水户要提高整地质量,大力推广小畦灌溉、滴管、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小麦壮头水灌溉要早,适当推迟二水小麦灌溉时间,单种小麦不灌麦黄水,玉米采用覆盖技术,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在用水管理中变充分灌溉为非充分灌溉,提高有效的水资源的灌溉效益。

(五)优化水量调度工作

1.小麦三水及伏泡伏灌期间,灌区所有作物都将需水灌溉,用水量占到夏秋灌的65 %左右,用水异常紧张。管理处实行上下游轮灌与下游4条干、支干渠轮灌相结合调度方式。麦收期间不停水,解决上游部分水稻用水,减轻复灌压力。上下游争水矛盾突出时,限制上游稻区用水,采用上下游间、干支渠间、段与段之间集中轮灌,自流、扬水和机井结合灌溉等措施,缓解灌溉矛盾. 在调度过程中禁止稻地进行冬灌,严格控制农田超量、重复灌水,杜绝水资源浪费。

2.惠农渠灌域作物分布严重不均,灌区39万亩水稻全部种植在阮桥闸以上,阮桥闸(平罗五香乡境内)以下为禁稻区,全部为旱作物。在旱作物不用水时,为了保证水稻的灌溉,违反常规操作,干渠进口快加快减,加水时阮桥以上节制闸全部压下,从上到下依次调节启闸高度将闸上水位控制在警戒线内,将水量尽可能拦截在阮桥以上,各用水支渠集中灌溉,缩短用水周期,这样既保证高口、高地的灌溉,又减少进口引水量、下游的弃水量,为后期作物需水留足水量指标,为有序灌溉创造良好的用水环境。

3.由于灌区灌溉面积大且集中在下游,作物种植面积分布不均等原因,干渠、干支渠引水量受限,难以满足作物适时灌溉的要求,在用水紧张期间,即小麦二水、三水、伏泡伏灌和冬灌期间,为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引五济惠、四排补水、礼和入滂、兴惠入官、灌区机井及惠农区的引五济官泵站随时应急启动,与干渠引水混合参与调度的应急措施,缓解灌溉矛盾,确保完成惠农渠的灌溉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灌区作物种植公布严重不均,用水高峰更加集中,且随着黄河金岸建成、国土项目和农水项目的实施,水稻面积增幅较大,禁稻区也开始扩散性种植,整个灌域用水增加。支干渠长时间高水位满负荷运行也难以保证作物适时灌溉和均衡受益。

(二)灌区建筑物老化严重且设施不配套,许多建筑物带病运行;灌区内多座节制闸闸门不全,启闭机没有配套动力,靠人力启动费时、费力,个别段落长距离没有节制闸,致使干渠水位不能按需求控制,还需进口大流量、高水位的引水,下游大量退水,才能保证高口、高田正常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

抗旱措施篇10

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防洪抗旱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治洪水、沥涝,防御风暴潮和抗旱的有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防洪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抗旱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防洪抗旱以及洪、涝、潮、旱灾害后的恢复与救济工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洪抗旱工程设施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城乡防洪抗旱综合减灾能力。

第五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全市防洪抗旱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等日常工作。

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区、县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辖区防洪抗旱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等日常工作,业务上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防洪抗旱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洪抗旱的义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灾害防治

第七条 全市防洪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批准后的全市防洪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河北区、南开区、红桥区的防洪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制。其他区、县的防洪规划,由本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市防洪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全市除涝、防潮等专业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市防洪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区、县除涝专业规划,由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市除涝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城市排水规划应当符合全市除涝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九条 建设防洪抗旱工程设施,应当符合全市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

受洪水、风暴潮威胁的单位兴建自保工程应当符合防洪、防潮、除涝规划要求和设计标准。

第十条 建设防洪抗旱工程设施,应当明确工程管理机构,安排运行管理经费,保证工程设施建成后的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 已投入使用的防洪抗旱工程设施的管理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工程设施进行维护管理,并对工程设施的运行安全负责。

市和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防洪抗旱工程设施定期组织检查,对不符合防洪(含防潮)标准或者有严重质量缺陷的设施,应当责成管理责任人采取除险加固措施,限期消除危险或者重建。

水库大坝的检查监督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二条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对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隐患进行全面调查,划定重点防治区,并设立警示标志,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十三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饮用水水源和备用水源保护区的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完善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雨水、污水分流,达标排放。

第十五条 本市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雨洪水收集利用的具体规定和鼓励政策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因地制宜地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拦蓄、收集雨洪水。

第三章 防汛与抗旱

第十七条 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的防汛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执行上级防汛抗旱指令,统一指挥本地区的防汛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河北区、南开区、红桥区的防汛抗旱办事机构的设定,由各区人民政府指定。

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及其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由本级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九条 本市的汛期起止日期为每年6月15日至9月15日。情况特殊时,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以决定提前进入或者延长防汛期。

当河流的水情接近保证水位,水库水位接近设计洪水位、海潮超过警戒潮位或者防洪工程发生重大险情时,市或者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以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第二十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批准的防御洪水方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编制本市洪水调度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市和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后的洪水调度方案、防洪抗旱工程设施和水资源状况,编制防洪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防洪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改完善。修改后的防洪预案,按原程序报批。

第二十二条 水库和重要闸坝、泵站的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批准后的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预案,以及工程设施实际情况,制定调度运用计划,报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并报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 水库和重要闸坝、泵站等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单位,在执行调度运用计划时,必须服从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和监督。

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各成员单位应当依据防洪预案的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并及时向本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第二十五条 有防洪、防潮任务的单位,应当根据洪水调度方案和防洪预案,制定本单位的防洪、防潮措施,征得所在地的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监督实施。

第二十六条 河道、水库、闸坝、泵站、海堤等工程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工程设施进行巡查,发现险情,应立即采取抢护措施,并及时向所在地的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发生重大险情时,所在地的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抢险。

第二十七条 发生汛情、潮情、旱情紧急情况,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向有关单位通报。有关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应当根据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提供的汛情、潮情、旱情,及时向社会防汛抗旱信息。

第二十八条 在紧急防汛期或者其他发生汛情、潮情紧急情况时期,市或者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可依照职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因抢险需要,调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取土、占地、砍伐林木;

(二)组织群众安全转移;

(三)紧急处置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清除阻碍行洪的障碍物;

(四)依法决定实施陆地和水面交通管制;

(五)其他应急措施。

市或者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采取以上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统一指挥,不得阻拦。

调用的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事后应当及时返还或者给予适当补偿。取土、占地、砍伐林木的,应当依法向有关部门补办手续。

第二十九条 在汛期或者其他发生紧急汛情、潮情、旱情时期,河道、水库、闸坝、海堤、泵站、码头、排水工程设施等的使用,必须服从市或者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利用水工程设施和与防汛抗旱有关的水体从事旅游、航运、体育、餐饮、娱乐等活动,必须服从市或者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管理。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启用防洪抗旱工程设施。

第三十条 市和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水资源条件、水工程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编制抗旱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在旱情发生时,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确定干旱等级,按照抗旱预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二条 在旱情紧急情况下,市或者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按照优先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的原则,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一)核减用水计划和供水指标;

(二)暂停洗车、洗浴等服务业用水和高耗水工业用水;

(三)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用水实行定时、定点、限量供应;

(四)启动城市应急后备水源;

(五)统一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淡化后海水等水源进行调配;

(六)组织车辆实行人工送水;

(七)临时设置抽水泵站,开挖输水渠道,应急打井,建蓄水池;

(八)必要时封堵有关排水、排污口门,保护水源水质;

(九)其他应急措施。

第三十三条 旱情紧急情况下的跨流域调水预案,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本市跨区域的调水预案,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 发生灾害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灾区的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救灾工作以及所管辖地区的水毁工程设施修复工作。

第三十五条 受灾地区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洪、涝、潮、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情况进行核实,提出减灾措施,及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第三十六条 防洪抗旱经费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负担的原则筹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防洪抗旱投入的总体水平,保证防洪抗旱工程设施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和配套资金足额落实。

第三十七条 防洪抗旱经费主要用于下列事项:

(一)防洪抗旱工程设施建设、维护和修复;

(二)水文测报、旱情监测、通信预警、生物措施等防洪抗旱非工程设施的建设、维护和修复;

(三)抗洪抢险和水毁工程的修复;

(四)防汛抢险、抗旱物资储备;

(五)防汛机动抢险队伍、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六)防洪抗旱日常工作。

防洪抗旱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格审计监督。

第三十八条 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按规定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抢险、抗旱物资。

有防洪、防潮自保任务的单位应当储备必要的抢险物料,并接受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汛抗洪抢险专业队伍,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设备、车辆,提高防汛抢险能力。

本市鼓励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抗旱服务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对抗旱服务组织应当予以扶持。

第四十条 在汛期或者其他发生紧急汛情、潮情、旱情时期,公安、交通、公路等有关部门应当保障防汛、抗旱指挥和抢险车辆优先通行,免收过桥(路)费。防汛、抗旱指挥和抢险车辆标志由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印制,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核发。

第四十一条 市和区、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信息系统,提高防汛抗旱预报、预警和指挥决策支持能力。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 工程管理责任单位对不符合防洪(含防潮)标准或者有严重质量缺陷的防洪抗旱工程设施,未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采取除险加固措施,按期消除危险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汛期或者其他发生紧急汛情、潮情、旱情时期,利用水工程设施和与防汛抗旱有关的水体从事旅游、航运、体育、餐饮、娱乐等活动,不服从统一管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不执行经批准的调度方案、预案的;

(二)拒不服从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调度和指挥的;

(三)擅自启用防洪抗旱工程设施的;

(四)截留、挤占、私分和挪用防汛抗旱经费及物资的。

第四十五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其规定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务院设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流域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关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单位防汛抗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总)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其办事机构国家防总办公室设在水利部。国家防总主要职责是拟订国家防汛抗旱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等,组织制订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的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国汛情、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措施,统一调控和调度全国水利、水电设施的水量,做好洪水管理工作,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长江、黄河、松花江、淮河等流域设立流域防汛总指挥部,负责指挥所管辖范围内的防汛抗旱工作。流域防汛总指挥部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该江河流域管理机构的负责人等组成,其办事机构设在流域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