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数字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5 18:03:49

汉语数字教学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艺术技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壮大,来我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目的也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而发生变化,如:很多留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这就相对于之前只是单纯的学习汉语这一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留学生学习汉语目标的转变,在大环境下,只进行汉语言的专业知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留学生的求学之心。故根据这一观念的转变,要求我们做到以下方面:1)在教授汉语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内容要更具实用性,让留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且融入我国的大环境。

一、“文化”艺术

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要增设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教学目标。留学生想要学好、用好汉语,势必要了解汉语的使用环境、文化背景及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不然留学生们花费精力学习汉语,掌握大量的词句,却不懂中国文化,当他们在同国人交流时,还是会出现问题。举个例子:为了说一个人跑得很快,留学生可能会表达成“和狗一样快”,这是令中国人很难接受的比喻。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也是我国文化素养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汉语文化知识融入到学习内容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对汉语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运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所以,对外汉语的教学,要上升到文化教学的层面。我们不仅仅要让留学生能说汉语,还要让他们理解汉语的文化,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中正确地运用汉语表达他们所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文化层面的提升,主要运用到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而我们往往忽略的,认为每个人都会的打招呼,称谓等等,在外国留学生看来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点。例如:打招呼时,我们会说“去哪儿啦?”“忙什么呢?”,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寒暄,没有其他的意思。这就告诉大家,无论哪种语言或是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的道路中,都符合其国家的内涵。当留学生了解了这种文化现象后,就会理解这种语言文化,从而在实际交往中准确运用语言。其次,也要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例如:数字。国人对于数字有自己独特的手势法则。大拇指代表赞扬,小拇指代表不礼貌。还要让留学生了解我国对数字的忌讳,在对数字250进行介绍时,要结合汉语的文化背景,让他们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只有了解了这些数字当中蕴含的文化,才能让留学生和中国人的交流顺利,通畅[2]。

二、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之口有如一个源泉,从那里涓涓流出知识的溪流。”这说明,一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用语也需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教师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与留学生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几点:(1)发音标准,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发音字正腔圆,才能教出口语发音标准的留学生们。若教师发音不准,势必会影响留学生口语发音的情况。(2)课堂指令简练而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出的课堂指令要言简意赅。当教师发出课堂指令时,学生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应该怎样做。(3)语速要慢,对于汉语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刚刚接触汉语,在教学过程中,语速一定要慢,要关注每名学生,让他们能够听得懂。(4)举例要结合留学生的实际生活,当讲解到某一个字或者词上时,教师就要举例说明。举的例子一定要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和实际情况,让他们能够理解其中含义。(5)语言充满激情,有感染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利用汉语节奏感强这一特点,让课程具有感染力。(6)多肯定多鼓励,学习第二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留学生已经度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所以在学习汉语时,教师一定要多肯定多鼓励[2]。

三、“备课”艺术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起着决定意义的环节之一。就好比剧本决定舞蹈表演应该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一样。首先是备好教材,做到“懂、透、化”。只有把教材的内容、文化背景与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才能把教学的内涵发挥到极致。每名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同,但是都要参加HSK考试。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备课时,以HSK考试为目标,把历年考试真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对学生的考试有很大的帮助。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一切,例如:思想,观点,汉语水平等等,根据这些再进行教学方案和方法的制定,让留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事半功倍。就好比一名雕刻家,在进行雕刻时,要对原料进行研究,包括质地,颜色等等。然后根据原料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雕刻方法和雕刻图样,才能让一件完美的雕刻品展现在世人面前。其次是备好教学方法。有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热情的学习心态进行学习。例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说教,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很多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现代教学条件下,对外汉语教师们,都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卡片,图片,游戏,视频,音乐,唱歌,表演,分组活动,口头作业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然后,要备好教学道具。成人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产生很多困惑和问题。与学习第一语言相比,第一语言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并身处第一语言的学习环境中。然而,第二语言学习起来就要困难的多。例如:对联。在我国,每逢新年到来,我们就要贴对联,放鞭炮,这是我们中国的习俗,大人孩子都不足为奇。但对于国外留学生来说,这是陌生和新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利用实物,图片,视频,音频等等现代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让课堂生动活泼。最后是备好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做到张弛有度。例如:在课程正式开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通过背古诗,唱儿歌,说绕口令等等,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当天的课程。虽然课前准备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留学生们很喜欢的学习部分,同时也让留学生们的才艺提高了很多[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对外汉语教学艺术与技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其是促进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关键,并且也是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外汉语教学足够的重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艺术与技巧,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效结合,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坚持由易到难、注重交际和实用、就事论事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外汉语教学事业得到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忠民,卢普玲.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发展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09-111.

[2]刘荣,徐蔚,魏海平.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76-77.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2

1.开发高中聋校语言教学策略

词句理解策略:多元描摹。目前高中聋校教师大多偏爱运用汉语口语或书面语解释词句,但高中聋生理解汉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障碍,因此在解释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障碍,导致词句难以最终理解透彻。“多元描摹”指运用适合高中聋生的多种方式来解释词句。针对聋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尽量使词句的解释方式“形象化”。

词句巩固策略:语言训练。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由于学习内容较多等原因常忽略练习巩固,但学生的语言基础并不牢固。“语言训练”是指加强对高中语文学科重点词句的巩固练习,以帮助聋生真正掌握一些难点词句。

词句积累策略:学情测试。“学情测试”指对聋生词句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包括学前测试和学后测试,最好辅以“过关考试”策略(即规定一定的过关标准,并对学生的达标情况进行追踪)。

词句认知策略:提要猜测。认知策略即个体用来调节自身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法,这是在传授知识之外,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运用。“提要猜测”是针对高中阶段聋生需大量阅读的特点提出的一种策略,即先提取词句的要点,忽略次要内容,并根据科学的方法对“不知”的内容进行猜测。

2.提高高中聋校教师手语技能

有关研究表明,语文课教师手语表达信息能够被聋生准确接受的平均仅为39.87%,可以说由于教师手语技能不足导致了教学信息大量阻滞和流失,严重影响聋生汉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发现教师手语技能的主要问题后,让教师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时要求教师有区别地运用手语和口语,在朗读课文或组织教学时,注意手口的一致性,锻炼学生的看口能力,给聋生规范汉语的学习环境。在用手语解释文意时,则最好以形象生动的手语为主,手口不一致处不妨只打手语不张口。而且,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手语的形象性来解决教学难点。

3.缩小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差距

目前高中聋校一般采用普校语文教材,对大部分聋生来说,普校的高中语文教材字面障碍多、内容难度大、语言练习少、信息提示缺、作文指导简,这与大部分聋生的语言基础、理解能力、信息掌握、写作经验不相适宜。于是,我们编写了聋校职高语文教材并形成如下经验。

3.1控制生词,选取适当篇幅的文章。避免运用普校教材时生词大量堆积的情况,保证一篇课文的生词在20以内,篇幅2000字左右。

3.2精选内容,配套读本练习。内容理解难度适当降低;内容选择加强应用性;单元安排兼顾文体和题材,以强化理解;读本练习通俗易懂,加强泛读。

3.3重视积累,加强语言训练。借鉴低年级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巧设练习。如“字词点滴”环节、“细读细品”环节等。

3.4针对缺陷,增加信息容量。聋生的信息量远不如健全听力的学生,在新教材中,将作者、文体、文中难点知识等分散在阅读提示、注释和课后知识等内容里,使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积累信息。

3.5读写结合,加强作文引导。如运用四环节加强作文引导:“知识讲解”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要写作的内容,“美文欣赏”提供浅显有趣的例文,“写作要求”规范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向,“写作热身”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4.创设聋生汉语言学习的环境

创设汉语言学习环境对聋生的语言能力提高至关重要,但目前高中聋校各学科教学对此不是很重视,如不注意给直观信息辅以文字说明,手语满堂灌,对教材中大量字面障碍置之不理,等等,总的来说,重直观,轻语言;重意会,轻表述;重教授,轻阅读。如此,难以积极地帮助高中聋生创设汉语言的习得环境,培养其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3

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提法。它指的是指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或者是文化传播。因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校园内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课堂的汉语教学,还会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凡是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它既有别于国内的对外汉语,又不同于简单的汉语国际推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汉语国际教育更能加快汉语及汉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新定位使得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非粗泛而表象的语言文化推广。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内容也应有新的定位。尽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比较认同的是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密切相关的那部分文化。这样的定位对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任务的汉语国际教育来说,显得狭隘了一些。

什么是“文化”?中外为其下的定义数不甚数。可见其复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豢勒(E,B,Tavlon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文化是非常广泛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们有好处的,就是文化。”从以上中外对文化的阐释可见,文化是复杂而广泛的,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民族的,有吸引力的,为异国学习者所需的一切文化内容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为象牙塔里留学生,还包括从事与汉语有接触的各行各业的外国人士,甚至是与汉语毫无接触,仅仅是对东方文明古国怀有好奇心的老头老太太们。

3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对文化因素的探讨颇多,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故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也应重新定位。从以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来看,简单地说,文化内容包括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形式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知识。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存在于语言系统各层次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它主要隐含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系统中。属于语言的文化因素。

3.1.1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对文化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语言的语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结构系统,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这个系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承载了大量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于是人们就从这种谐音关系中引出了吉利话和禁忌语。如与“死”谐音的数字“4”,在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凡带有“4”这个数字的,人们都不愿意选它,这就是避讳。反之,“8”与“发”谐音,含有发财,发达之意。所以人们都喜欢带有8的数字。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汉语的音节有其独特性,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双声、叠韵、叠音的韵律美;押韵回环的节奏美,声调配合的抑扬顿挫之美;模拟声音的仿真之美等等,在诗歌、民谣、顺口溜、绕口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3.1.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所使用的词汇中的文化现象异常丰富。尤其是那些很少能和外语对译的词汇。比如汉语的中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远远多于其他语言,这表明中华文化注重家庭、血缘关系。另外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如姓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姓后名,信封上地名的书写顺序是先大后小。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家族轻小我的民族心理,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方式。从词汇的结构形式来看,双音节词最多,存在大量的四宇成语,并且其中不乏两两对称的并列式或联合式词组。

3.1.3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的。不用严格的性、数、格、时态等形式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而是在遵照一定的规则后,只要在前后语境中表达合乎事理,就可以组句组段。汉语中多话题句就是这个缘故。例如,“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常常说成“作业我已经做完了”。只要你细细地体悟,就能悟出各种表达的微妙差别。在造句心理上表现为重意境、主神似;写景状物时要求化景物为情思,赋情思于景物;叙事说理时则贵言简意赅。同时不求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却讲究意境上的回味无穷。汉语句子在生成过程中对于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对语言符号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进入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汉民族重领悟而不重形式的哲学与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汉语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渗透到汉语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而集中体现在了语法上。

3.1.4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体现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它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所决定的。一般的基本语用包括以下几种:

①称谓语。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老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故对老者要在姓前或后加“老”字,表示尊敬:对不熟悉的人也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相称,以拉近距离:对上级则用姓加职务的方式相称,表示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尊崇。

②问候语。中国人见面问候并非“你好”二字那么简单。“吃了吗,”“去哪儿,”“上班哪7”这些并不需要认真回答的看似不经意的随便问问,既是对对方的在意和关心,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写照,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⑧禁忌语。一般在结婚、寿诞等喜事期间,要说些美好祝福的语言,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或是有不吉祥之嫌的话,若是不小心为之,也要用吉祥的话来转化一下。在外国人看来,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属于隐私禁忌的范畴,而中国人,看关系的远近,也是可以或者是愿意和朋友交流和分享的。

④谦辞与敬语。中国人对自己尽量谦逊,对他人尽量表示尊敬,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而外国人往往把中国人的这一谦逊传统看作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而导致的误解。

3.2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相对于存在语言形式中的文化因素而言,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存在形态大于语言形式。除了通常所理解的与语言相对的“体态语”以外,还包括记录语言的符号一文字,即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3.2.1文字

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汉字。它除了具有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神奇的文化功能。特别是汉字的书法魅力和它的构造来源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文化极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虽然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合而成,但是一旦融入了人的理解和性情而诠释出的汉字则体式多样,风格各异,或飘逸,或凝重,或雄健,或清秀,因而形成了各种派别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构造极其来源更是彰显了汉文化的魅力。一部《说文解字》也道不尽它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融入了个人的人生感悟的新“说文解字”也层出不穷。如”人”字,《说文解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腥之形。凡人之届皆从人”。天、地、人为宇宙”三才”,而人乃“天地之性最贵者”,可见,我国古代对“人”的重视。现代人对人有新的诠释。认为“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分别取自“男”字中有力的一撤和“女”字中风情万种的一捺,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若肩负社会责任感则为“大”(“一”为责任);人再大大不过“天”(一”为天),人若能立于天地间,则为大丈“夫”(“二”代表天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字构造的阐释,都融合了“天人合一”文化思想。

3.2.2体态语

体态语是属于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指通过表情和动作来传递信息。体态语在交际中最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拱手”是中国人特有的见面或告辞致意的礼貌举止,是有古代文人见面作揖演变而来的。在有师长、领导等前辈在场时,要有一定的距离,坐姿端正,显得谦逊有礼,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彰显自我个性的时候。

3.3文化知识

其实,通常所说的文化教学就是指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文化知识指的是有别于以上谈到的所有的文化因素而相对独立的知识性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文明集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科技、风土人情等。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属高山盆地内陆之国,受几千年的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温文尔雅,忠厚通达,博大内敛的文化气息。与西方的热情奔放,冒险不羁的骑士精神全然迥异。

3.3.2基本国情知识: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教育、民族等方面知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依然秉承历史之精华,敞开胸怀,广交宾朋,吐故纳新,积极进取,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3.3专门文化知识主要指针对汉语言专业或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习者所开设的专门的系统的文化知识。它更具专门性、系统性、学术性,更突出文化价值观念,保证学习者受到足够的人文科学教育。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春节词汇;日期表达;书写方式;教学设计

一、中国春节词汇教学

1.教具春节对联、毛笔、红包、“福”字、笔记本电脑。2.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询问学生是否过中国的新年,是否知道中国的新年叫什么;(2)给学生讲中国的新年叫“春节”,并书写在黑板上;(3)讲授“春节”的“春”是“春天”的意思;(4)依次给学生看春联、毛笔、红包、“福”字,并且讲春联是用毛笔书写的,询问学生是否还记得“毛笔”;(5)慢速度将生词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跟着抄写;(6)给学生讲授春联、红包和“福”字等都是红色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中国节日的喜庆,代表中国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望;(7)用笔记本电脑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国春节的图片;(8)带领学生朗读两遍词汇;(9)提醒学生重点掌握“春节”的读法和写法;(10)教师抽点学生朗读词汇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3.教学总结给学生展示实物和图片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将“春联”和“毛笔”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词汇的同时对已学词汇进行复习巩固,能够加强学习效果;利用词汇的讲解导入中国文化:“中国人喜欢红色。”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4.跨文化思考中国的春节对泰国影响也较大,尤其在泰北地区,笔者所在的清莱府位于泰国北部边境,在地理位置上离中国较近,再加上这里的华人华裔也较多,所以中国春节的时候节日气氛也较为浓重,华人华裔会在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挂灯笼、给红包等,这也对当地泰国人产生了影响,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知道了春节的这些习俗,有学生曾经在春节的时候向笔者要红包,说明他们已经知道这个习俗。这节课是春节后的第一堂课,所以想到了设计教授学生一些春节的习俗。

二、汉语日期表达与书写方式教学

1.发现问题中国的春节一般在公历一月或者二月,春节相关词汇教学后泰国学生对日期的书写与表达产生了兴趣,泰国学生喜欢在作业本上写出上课日期,笔者发现在他们的汉语作业本上他们也会写出当天上课的日期,而泰语中书写日期的顺序和汉语正好相反,如:学生在作业本上所写日期为:21/8/55,表达的是2555年8月21日(2555/8/21),与汉语的日期表达顺序正好相反,笔者发现学生在日常用泰语说时间的时候也是和他们的书写顺序一样与汉语相反。2.分析问题泰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全泰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泰国人都信仰佛教,因此佛教对泰国人民的生活有深远影响。虽然泰国也用公历纪年,但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泰国主要采用佛历纪年的方法,泰国自1913年沿用佛历至今,佛历是从涅槃时候算起的,佛陀80岁涅槃,即公元前543年,加上公元2012年,因此2012年是佛历2555年。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是:“年、月、日”,而泰语则刚好相反,日期书写顺序是:“日、月、年”。如汉语中是“2012年8月21日(2012/8/21)”,而泰语中的写法就是“21/8/2555”,或者是“21/8/2012”。3.教学设计及实施(1)设计内容由于学生在之前学过“星期”和“昨天、今天、明天”。所以将这些时间名词也加入新的内容,同时教授学生“日、月、年”,并在学生学过的简单数字基础上教授汉语月份的说法,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日期表达的同时也让其了解汉语书写日期和表达日期的顺序与泰语的不同,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因受到泰语的影响而把汉语的日期表达顺序弄错。(2)实施过程教学内容:时间名词:“日、月、年”;“一月”—“十二月”;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与表达顺序。教具:教师设计制作写有汉语生词和相关泰语翻译的A4纸、黑板笔。教学过程:①课程导入:用泰语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日?”;②学生回答后根据板书设计按顺序写出泰语的“日、月、年”并写出相应的汉语名称;③带领学生按照顺序朗读“日、月、年”;④提醒学生汉语的顺序与泰语不同,不是“日、月、年”的顺序,而是“年月、日”的顺序;⑤在“月”的基础上教授学生“一月”到“十二月”;⑥先让学生依次数数,从“一”数到“十二”,然后在数字后面加上“月”;⑦让学生练习“……是某年某月某日,星期……”的句型,如:“今天是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昨天是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明天是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⑧教师板书当天的日期并让学生再跟读一遍;⑨让学生也跟着板书当天的日期并再一次提醒学生汉语的日期书写顺序和表达顺序。教学总结:在简单数字的基础上教授“月”的说法有利于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用汉语和泰语进行比较,指出汉语表达日期的顺序与泰语的不同,在对比中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句型练习加入了上节课所学的生词,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所学新词的同时也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4.复习巩固在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高重现率的原则,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的训练都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往复,逐步加强的过程,保证了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以及高重现率。”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5

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和国家通用语的法定地位已在国家《宪法》和《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得到了明确阐释。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陈汝东(2011)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各类国家话语主体,都需要具有正确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和国家话语角色的扮演能力。对我国的国民来说,就是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汉语普通话”。新疆各少数民族作为国家话语主体和建设者的一部分,其汉语能力不仅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局,更关系到新疆的繁荣稳定。因此,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新途径来有效提升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育问题,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及地方政府都针对新疆的双语教育问题在政策与法规上做出过多项明确指示。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新疆的汉语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新疆少数民族目前的整体汉语使用能力还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交际环境缺失、汉语师资严重不足和汉语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造成的。

2.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新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汉语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运用新型数字技术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是当前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取得新发展的关键。2.1高等现代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现代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已在发展规模、经验累积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语境缺失、师资短缺和资源匮乏的短板,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也都大力支持其快速发展,但实践证明仍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整理相关研究后发现,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应用上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教师进行汉语教学,但不能满足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第二是相关教学设备的配备、升级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普及的周期也较长,一些地区配备硬件设备后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第三是由于教学设备庞大,且基本只应用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要受到各种限制;第四是教学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教师来主导,然而教师信息化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2.2移动学习———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新途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仅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习得机制,也受到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策略以及社会环境、语言的输入与互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移动微型学习是一种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它以数字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为基础,兼具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的特点,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加符合学习者自身特征和学习兴趣的资源,促使学习者积极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满足自我需求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可适应当下汉语学习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满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学习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与新方式的迫切需求,它可最大程度上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的不同,并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与互动上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突破。新疆少数民族已具备不同程度的双语能力,其汉语二语学习处于完善和提高的中高级阶段,他们普遍具有借助移动设备进行汉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第十九章中明确规定: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我们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结合新疆少数民族汉语习得的内部机制,构建出适合移动终端设备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汉语学习资源和服务平台,拓宽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途径。

3.移动学习应用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条件

3.1实现移动学习的硬件条件和技术基础已趋于成熟。目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公共区域和家庭无线网络的使用率大幅提高。个体实现移动学习的硬件条件是小型化的移动终端设备,它具有移动便携、独立存储、实时互动和无线连网等特性。目前支持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主要有智能手机、PDA和MID等,其中占主体地位的还是手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已成为带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设备,而其它设备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下面图1中的数据显示: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这表明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图1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主要是移动互联技术,但仅从技术上说,能够实现移动学习的手段主要有移动存储、基于短信、在线连接和J2ME方式。这四类技术实现方式各有特点,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使用其中一种或数种同时使用”。(沈锐、黄薇、王燕2012)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的移动通讯发展已经较为充分,这为移动学习方式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各族群众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各地区移动终端普及、资费下降、基础设施及服务不断升级,汉语移动学习已经具备了应用推广的条件。3.2移动学习的典型特性能满足语言学习特点和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需求。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交互性、泛在性和超媒性等典型特性。移动性是指学习者的学习场所和时间相对不受限制;交互性是指学习者之间以及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可随时进行互动;泛在性是指任何学习者可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超媒性是指学习内容可以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王建华、李晶、张珑2009)这些特性恰好可满足语言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迫切需求。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适合“零存整取”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泛在性恰好能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汉语学习的需求,能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碎片时间。例如现在深受大众喜爱的微博、微信和语言APP(手机应用程序)等都可随时随地给学习者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语言学习的内容复杂多样,具有层级性。语言的语体学习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语技能的掌握涉及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语言要素的学习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移动学习的超媒性可将这些复杂的学习内容通过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语言学习需要有效的互动和反馈。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汉语语境的缺失体现在社区、家庭和同伴之间基本都使用母语,学习者直接接触汉语机会的缺失自然会严重影响其使用能力。移动学习的交互性特点正好能填补这一缺失,学习者可通过移动终端媒介大大增加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机会。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具有自发性、选择性和调控性等特点,移动学习的典型特性则有利于这些特点的发挥。

4.新疆少数民族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

移动学习的关键取决于优质的资源,本文所说的汉语学习资源是指呈现汉语语言信息和知识的学习材料。梳理有关移动学习资源制作与开发的研究项目后发现:现阶段移动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多数以知识点为中心,并呈现出微型化、片段式、小组块和自包含等特点。这种方式和特点非常适合语言知识的碎片式学习,可作为系统性学习的辅助和补充。面向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要兼顾二语习得规律与移动学习的特点。目前其资源开发的人群可主要针对中学生、大学生及成人等学习群体,内容上可就中高级阶段的汉语知识要素、言语技能、教材辅助及考试辅导等进行尝试,资源开发的类型可从以下四种着手。4.1文本类学习资源。文本资源的应用特点是适合基本概念、事实性内容和条理罗列清晰的知识内容或内容摘要。(穆肃、闫振中2010)在进行汉语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可结合学习者的语言内在习得机制,将分布在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层面的知识分解成微型语言点,然后围绕这些语言点进行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和解释。这些微型语言点之间又相互联系,构成层级式的大语言点,学习者可通过化整为零与逐个击破的方式学习这些知识。言语技能训练中的读和写也可主要通过文本资源来实现,具体到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计划、策略、练习题和交流反馈等内容都可通过文本资源进行共享学习。比如:中高级阶段的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中的阅读理解及写作部分的辅导都比较适合制作成此类移动学习资源。4.2图片类学习资源。图片资源适合应用于直观形象的概念、客体的呈现、事实性内容的形象概括和过程性描述。(穆肃、闫振中2010)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来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在设计汉语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练习时,图片就能发挥其形象概括和过程描述的优势,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习者通过观察图片信息进行语言编码和传递的训练。4.3音频类学习资源。音频资源比较适用于语言听力训练和语言知识的陈述。汉语听力学习是少数民族汉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学习者只有正确理解语言输入,才能进行有效的输出。有关汉语语音、词汇和微型篇章的听力训练及听力考试辅导等内容都可制作成音频类学习资源。除此之外,有关汉语词汇、句法、语法及文化背景的知识点学习也可配合文本资源制作对应的同名音频文件,方便那些喜欢用听觉来进行学习的学习者,同时也可缓解长时间视觉学习带来的疲劳。4.4视频类学习资源。视频类资源的最大优势是它能随时随地建立起语言学习的情景,容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将有意识和无意识学习结合起来,语言学习效果相对较好。视频学习资源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自行拍摄,二是选取难度级别不同的影视作品进行截取和编辑。第一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织专业团队来进行研发。这种资源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学习内容严谨且成系统,缺点是耗时耗力,趣味性可能不够。第二种比较容易操作,可选材料的内容也很丰富,成本也较低。所以现阶段汉语视频学习资源的制作比较适合选择第二种做法。视频学习资源的劣势在于其数据量较大,同时又受到移动终端容量和网络带宽的限制。因此,视频资源开发要少而精,目前这种类型比较适合汉语口语交际及学校汉语精品课程的学习。需要说明的是,这四种资源类型并不是独立分割的,制作者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兴趣进行交叉组合应用,使学习者通过各种数字化的语言输入和互动掌握言语技能。

5.移动学习应用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的现实意义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应用移动学习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这一应用将给整个社会、民族和个人带来各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可有效传递国家和地区有关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政策法规。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对语言政策法规的正确认识对其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它能促进其树立正确的语言观。第二,丰富汉语学习资源并拓宽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可为不同学习者提供海量多样化的汉语学习资源,并增加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选择机会。第三,大幅降低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成本,促进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不论城市还是山区,民族聚居区还是汉民杂居区的学习者都能借助网络和智能终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更多优质公平的汉语学习资源。第四,帮助少数民族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实践证明,精通汉语的少数民族能更加有效地学习专业技能,也更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第五,为相关语言教学提供数据参考和研究便利。移动终端设备系统的信息、位置信息和行为信息可识别学习者的兴趣、习惯及学习情况,从而为相关教师和研究者提供客观数据,实现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相互促进。

6.制作与开发新疆少数民族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议

移动学习的精髓在于学习资源的制作与开发。国外移动学习发展时间较长,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尤其是英语移动学习资源。国内汉语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国外学习者的国际汉语教育领域,专门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移动学习资源非常稀缺。因此,要想将移动学习这种新途径应用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自主学习,当务之急是要制作和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征的优质学习资源。下面五点是在借鉴国际汉语教育移动学习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建议:第一,开发移动学习资源之前,一定要对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和兴趣等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在进行多角度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第二,我们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对原有的优秀汉语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拓展、更新和整合,使其适合新时代数字学习的方式。第三,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习惯和方式上都存在差异,所以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不仅要考虑学习内容,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界面设计、多媒体资源等问题,要使用简洁生动的形式将各类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第四,根据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要尽可能开发多层次的汉语学习资源。如初级阶段的学生可能对语音、汉字或语法等语言要素掌握不足;中级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注重汉语语用环境的说明及文化知识的导入;高级阶段的学习内容可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专业汉语方面的辅助资源,比如医学汉语、商务汉语。第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经验,加强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及语言学和教育技术类专业人士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语言学习资源与新型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

7.结语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6

[摘要]本文对2000年至2001年三种汉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446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还不普遍,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仅采用简单统计方法;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运用统计方法的人员数量少,相对集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了解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研究方法的状况,本文仅以统计方法的运用为对象,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1总体调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三本刊物是中国语言学-汉语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论文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等,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个年度中三本期刊共446篇,我们认为从这些刊物的学术地位、的时间及论文数量考察,这个范围内的论文基本可以反映出对外汉语教学界科学研究的现状。三本期刊两年间共446篇,其中使用了统计数据的论文70篇,占总数的15.7%。在这70篇论文中,只进行了简单算术统计的论文有47篇,占使用统计数据论文总数的67%;对数据进行过统计处理的论文,我们姑且称之为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有23篇,占统计类论文总数的33%。如果将这两个年度使用统计方法论文的篇数相比:2000年29篇,2001年41篇,增长率为41%;而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2000年为9篇,2001年为14篇,增长率为56%。从总体情况看,不使用统计方法,不依赖数据的论文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够广泛。但是从走向上看,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2统计方法调查在前面的统计中,我们将论文所运用的统计方法分为简单统计方法和复杂统计方法两大类。所谓简单统计方法,我们将其定性为使用算术方法进行统计的方法。在被考察的70篇论文中有47篇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属于此类,其统计结果一般表现为数字统计和百分比。这些论文又可以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以一定数量的文字资料或被称做语料库的语料为基础,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对语料进行穷尽性统计,进而依据统计数据再进行具体研究,或做更具体的计算统计。比如《对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乙级词声调规律的调查》(尚秀妍2000《,世》)。此类论文有30篇,占总数的63.8%。二是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亦为数字统计、百分比。比如《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丁安琪2001《,语》)。此类论文有14篇,占总数的31.1%。另外还有3篇,如综述等,统称其他类,占总数的6.4%。所谓复杂统计方法,实际也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得到数据;一类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过的数据。在我们划定的23篇文章中,有2篇属于第一类,占总数的8.7%,有21篇属于第二类,占总数的91.3%。我们认为,复杂统计法中第一类论文所得数据,与一般的语料库所得的数据有质的差别。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专题数据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料库,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的,在每个词条下分别设立了各种字段,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尽管我们在论文中看到的数据也是统计数字和百分比,但这种计算机数据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参见苏新春2001《,世》)。

另外对于使用了经过精加工的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我们也将其归入此类,以有别于为某一专题研究建立的纯个性化的语料库(参见邢红兵2000《,语》)关于第二类,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学方法。为了进行心理实验或者认知方面的验证,通过设计实验、建立模式,取得数据。在现有论文中,我们见到的方法,主要有描写性统计方法集中量数-平均数、离散量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相关系数t检验,双元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检验、点双列相关系数与卡方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等。下面我们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中的一段文字为例加以说明:“107名被试在6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一(本文略)。对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是非常显著的(F(5,530)=56.356,p<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被试在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上平均数都显著大于被试在认知策略上的平均数(p<0.05)⋯⋯。”(江新2000《,汉》P.63)在这段话中涉及到以下一些术语和方法:平均数: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相加,然后再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即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把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值加起来,得到的是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用这个平方和再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标准差:因为方差值相对比较大,一般使用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分析:在实验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寻找主因素时,用方差分析。主效应: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统计学称为主效应。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F(5,530)=56.356,F检验,通过查F分布表对比可知影响是否显著。(5,530)为分子与分母的自由度。p<0.01:显著性水平overallsignificancelevel。交互作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可检验出因素与因素相结合共同发生的影响(交互效应),这是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当一个因素的水平(情况)发生变化时,另一因素的效应也发生变化。我们知道,统计计算过程通常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我们在这类论文中常常见到标明各种数据是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的。所谓SPSS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它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别具有完成某一方面统计分析任务的功能。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利用统计学方法的论文不多,但是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是较高的。

3研究专题调查我们对70篇采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进行了调查,现按照论文专题内容,以上调查说明,统计方法已经被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使用的比重并不相同,语言习得和本体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方法。在统计中我们特别关注使用了复杂统计方法的23篇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以上调查表明,在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占总数的60.9%(见图1),而其中认知类的论文数量最多,有8篇:研究汉字认知的5篇,多从形音关系方面进行分析;语义研究2篇,从音义关系方面进行分析;量词认知1篇,是从多维空间进行分析的。由此说明采用复杂统计方法的文章,往往着眼于两个以上因素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反过来说,复杂统计方法使语言教学研究得以深入。§

4对运用统计方法人员的调查在进行以上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年间三本期刊发表的446篇文章中严格意义上使用统计方法的只有23篇,占总数的5%,这个比例且不说与国外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状况,就是与国内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特别调查了这23篇论文作者(合著论文限第一作者)的基本情况以上数据统计表明,23篇论文是由17名作者完成的,其中两名心理学博士各有3篇,并帮助其他做了1个统计,一名心理学硕士有2篇;另外多数作者集中在个别学校。统计说明,目前已经从容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人多是接受过心理学、语言学严格训练的博士或硕士。由此我们可以类推,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了解和能够运用此种方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期刊上所发表的此类论文能够真正读懂的人数可能也不是很多。§

5启示和建议

5.1根据以上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提倡科学方法论,普及包括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势在必行。刘润清曾指出:现在外语教师阅读杂志感到困难,原因之一是不懂科研方法“,如:有人不懂什么叫subjects,什么叫instruments,有人看不懂p≤0.5是指什么;有人连标准差是什么也不知道。”(刘润清1999,P.1)。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可能也严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加强方法论,特别是统计方法的普及,我们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出版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在期刊上发表普及性的文章。(2)在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培养中,开设方法论方面的必修课。(3)在目前人们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的理解还有欠缺的情况下,作者在发表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在实际中所能发挥的效应。因此对于论文涉及的统计过程和统计结果不宜使用过于简单的数据式,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比如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如果列出方差分析表可能就会更加清晰易懂。论文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肩负起培养读者的任务。

5.2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应该给统计方法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以往的研究注重经验式的、定性式的研究方法,现在提倡定量研究,统计方法势必会受到重视。但是不能以此为时髦,不能以为使用了统计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事实上,现在有些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以纯数据化的表述为时尚。方法毕竟是方法,不能代表一切。方法使用得不恰当,必定产生错误的结论。

5.3进行数据统计的必要前提是语料的丰富、准确与完备,否则,所得到的结论的效度将受到质疑。我们看到有些论文的语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列书目,不说明字数,使读者无法验证,得出的结论也不做抽样调查的概率性分析。做调查类论文,按照规定,被调查人数一般来说应该不少于30人,但是有许多调查统计是低于此数的,所得结论的可信度就大大减弱了。既然采用统计方法,就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统计方法的程序操作,而且得出的结论要进行验证。我们相信对外汉语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会越来越完善,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研究者会越来越多,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会更加丰硕。

参考文献: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7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许多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披露,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格外重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作为汉语的故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宏伟工程的任务。

(一)快速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在的汉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至少需要50万名汉语教师。因此,积极快速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汉语教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质量。

(二)、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体制。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指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认知的心理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三、针对当前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从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各级学校看来,“汉语热”需辩证地加以认识。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相比(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长期以来,在欧洲各国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汉语教学才逐渐得到重视。欧洲新一代汉学家致力于推广现代汉语教学。但很多欧美高校轻语言重文学、轻技能重知识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汉语教学法这一专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能在汉学范围里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总体看来,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一般起点不高,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而与英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况不同,英、法等第二语言,在中学阶段已具备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习者仍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一般1至2学时。

第二,针对占有七成以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做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影响”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摘要:当前海外“汉语热”持续升温,本文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对现有相关教育教学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及客观认识这一现象加以阐释。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6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8

缩略语是词或词组的简略形式,具有地域性强、时代性强、信息量大、简明便捷等特点。缩略语的使用符合语言经济简约的原则。说话或行文时,如果词语长且繁复,这个词语又经常使用,就会创造一个缩略语来浓缩信息。据统计,英语缩略语有十多万条,而常用的缩略语有二三万条。汉语缩略语也不少,在《略语手册》中以“三”开头的数字式略语就有224条(许多还未收在内),《汉语大词典》中以“三”开头的词条占87页,其中相当部分是数字式略语(汪榕培,199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大量新词语应运而生,缩略语也层出不穷,无论是政治经济用语,还是文化生活用语,都使用大量缩略语。各种语言都有其特定方式简化词语结构。就汉语而言,简缩造词是汉语新词产生的一个途径,属于汉语造词法的一部分。如果两个词语习惯于配合在一起使用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两个词语有可以得到合理的缩略。相反,如果是两个临时或偶尔搭配在一块的词语,往往就不能缩略,因为缩略后人们不能自然地、准确地联想到原词语。

汉语缩略语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1.分合式:两个常用词构成的词组,如果有相同的词素,便采用“提取公因式”的办法,把相同的词素提出来作为共同词素。如零件部件为零部件,动物植物为动植物等;2.缩合式:从两三个词里各取一个词素构成。如医疗效果为疗效,科学研究为科研等;3.数字式:分为两种:一是由数字加相同词素构成,如“四化”是同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组成,其相同词素是“化”字;二是由数字加纲领性的词组成,而这个纲领性的词不是并列事项中共有的,而是点出并列事项的实质或指出这些事项属于哪些方面,如“四季”(春、夏、秋、冬)、“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4.局部式:局部代替全体。如“小口径”代替“小口径步枪”,“清华”代替“清华大学”等。[1]汉语缩略语就其使用频率和词化程度而言,分为:一是完全词化的缩略语。这类缩略语长期通用,约定俗成,固定为词汇的部分。它们不仅能完全脱离原形式自由使用,而且人们已不把它们和原形式联系起来,甚至忘记了原式有一部分还有构成新词的能力,如初中、高中、彩电、节能、调研、空调等,其中,“初中”可以构成“初中生”、“初中部”等。[2]二是半词化的缩略语。这类缩略语没有完全词化,使用时往往要参照原形式。这是由于该缩略语所指事物在人们的交际中使用还不十分普遍,或使用时间还不够长,如国企、外企、乡企等。三是临时性缩略语。这类缩略语在书面上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依赖原形式,在原形式十分明确的情况下由于行文需要而临时简缩的,离开这一特定语境,这个简缩形式就不能成立了。它们或者表义含混,不具有区别性,或者所指事物在日常交际中少用。

此外,还有一种转义型缩略语,这类缩略语失去了原有的所指对象,由实指变为虚指,成为一般词语。例如:汉语中的“三教九流”,原来所把的三教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现在“三教九流”用以泛指各色人物、各种行当、各种流派,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缩略语。这类缩略语往往是数字式略语,一般由四字组成在现代汉语中作成语使用。从缩略语的发展过程看,除了第一种类型外,大多数使用时间不长,曾是家喻户晓,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已不知它们指的是什么。还有的缩略语外形一样,但因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不同,两者的语义完全两样,如:“三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压缩,60年代指:“、反社会主义、反思想”。对外开放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在语言上原样拷贝了不少外来缩略语汇,如CT(计算机射线断层扫描)、WTO(世界贸易组织)、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IP(“互联网”电话)、VCD(影碟盘)、DVD(数字式光盘)、MTV(音乐电视)、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MBA(工商管理硕士)、IT(信息技术)、DOS(磁盘操作系统)、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DNA(脱氧核糖核酸)、VIP(重要人物)、VS(对、与作对)等等。这些字母缩略语常见诸于报章杂志或专业书籍,有的常挂在寻常百姓嘴边,成为谈论的话题,它们不属于汉语缩略语范畴,但具有汉语缩略语的功能,同样可以代表概念和传递信息,由于高频使用、为大多数人理解,因而成为汉语表达外来概念的新方式。这些原样拷贝的外来缩略语汇在汉语中得到合理使用,说明汉语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汉语缩略语的翻译

本文所讨论范围不包括完全词化的缩略语,因为完全词化的缩略语都有相应的英语词语。如“空调”,其对应的英语词是airconditioner。有些词化了的缩略语还有相应的英语缩略语形式,如“科技”,其英语的缩略式为scitech。另外,外来缩略词语也不在讨论之列,它们回译时可采用原来的英语缩略词语,如“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等。汉语缩略语大都属于政治、文化词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民族语义色彩,而且数字式略语占多数在一定时期内广泛流行,成为大众化词语。在行文表达方面,大多数缩略语可以像一般词语一样独立使用,不会在上下文中出现解释性内容,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三来一补”、“三资企业”、“扫黄打非”等。它们中的大部分是时事用语,所指对象涉及多方面社会文化知识,具有百科词语的性质,内容比一般词语丰富得多。如“三个代表”就含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有些缩略语如“三公原则”、“三无企业”、“港人治港”等涉及时事政策,只有关注时事的人,才能确切理解其含义。

缩略语翻译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止是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还涉及缩略语使用频率和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问题。缩略语翻译成英语时很容易做到字面上的形式对等,但这种简单的字面对等不能传达缩略语所含的信息,因而不具有可理解性。下面就汉语时文翻译中对缩略语的处理作一归纳,从中探索汉语缩略语的翻译方法。

2.1解释性翻译

这是一种完全避开“缩略结构”的意译法。缩略语的理解需要有文化背景知识。功能对等论者认为,翻译就是译意。翻译策略应以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如果缩略语只是在上下文使用,或虽为常用语但原文照译不为外国读者理解时,须把缩略语所包含的信息全部表达出来。如(1)抓大放小toinvigoratelargeenterpriseswhilerelaxingcontroloversmallones(2)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的支持下、带动下,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活动。Inthepastyears,Ledandencouragedbygovernmentsandorganizations,womeninpoorruralareashavetakenanactivepartinthecampaignof“learningcultureandtechnology,andemulatingeachotherinachievementsandcontributions”。(“双学双比”指: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3)从试点情况来看,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民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遏制了农村“三乱”。Experimentsshowedthatthisreformhelpedstandardizeincomedistributionbetweenfarmersontheonehandandthestateandthecollectiveontheotherhandandeffectivelyreducedthefinancialburdenonthefarmersbycombatingindiscriminatefines,chargesandtaxesinruralareas.(“三乱”指乱罚款、乱收费、乱征税)(4)为了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做好“两个确保”工作,2001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增加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资金。Fundingforsocialsecurityhasagainbeenincreasedincentralbudgetfor2001tosupportreformsystemandensureadequatefundsusedtopaylivingallowancesforworkerslaidofffromstated-ownedenterprisesinfullandontime.(“两个确保”工作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用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解释性翻译的缺陷是不经济,当一篇文章需要数次出现这个缩略语时,每次要重复冗长的结构,显得很累赘。2.2直译

如果缩略语经常见诸于国外的报章杂志,为外国读者熟悉,成为通用语,甚至收入英语辞书中,可以直译。比如,外国读者熟悉的: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ms)、和平共处五项原则(thefiveprinciplesofpeacefulcoexistence)、双赢(double-wins)、三废(threewastes)、四化(fourmodernizations)等。收入英语词书的有:三民主义(threeprinciplesofthepeople)、“三国”(ThreeKingdoms)、“三反运动”(threeanti-campaign)、“”(theGangofFour)等。有时在上下文中有缩略语内容的情况,此时可以不必表达缩略语的具体内容,直译即可。如:我们必须继续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五讲四美活动。Wemustcontinuetoadvocateahighethicalandculturalstandardundersocialismandunfoldthemovementof“FiveStressesandForePointsofBeauty”.

上例中“五讲四美”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尽管译文没有作详细解释,却具有可理解性。但要注意,直译时要避免词语的歧议性,如“四美”译为FourBeauties,“三热爱”译为ThreeLoves,就会使外国读者误解为“四个美女”和“三个情人”。

2.3直译加法

用直译加注法翻译缩略语,既保留了缩略语形式,又解释了缩略语的内容,无疑会给外国读者更加直观的印象,因而这种译法被广泛应用。在《汉英新词语汇编》(1990)中,缩略语的翻译基本上采用直译加注法,《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双语俱乐部时文翻译中,缩略语大都采用直译加注法。如(1)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方向,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Toensureacorrectdirectionforthemodernizationdrive,heraisedthequestionofadheringtotheFourCardinalPrinciplesinclearcutterms(adherencetothesocialistroad,thepeople’sdemocraticdictatorship,thecommunistpartyleadershipandMarxist-LeninismandMaoZedongThought).

(2)“两个基本点”TwoFocalPoints,twoofthemajorpointsofthelinesetbythe13thcongressofCPC,ie,upholdingthefourcardinalprinciplesandpoliciesofreform,openingtotheoutsideworldandinvigoratingthedomesticeconomy.(3)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ThreeRepresents(theCPCrepresentstherequirementtodevelopadvancedproductiveforces,anorientationtowardsadvancedcultureandthefundamentalinterestsoftheoverwhelmingmajorityofthepeopleofChina),wemustseizeopportunitiesandacceleratedevelopment.(4)“三河三湖”流域5188家重点污染企业中,95%实现了污物达标排放。Amongthe5188keypollutant-dischargingenterprisesalongthe“ThreeRivers”and“ThreeLakes”(HuaiheRiver,LiaoheRiverandHaiheRiver,TaihuLake,ChaohuLakeandDianchi)采用直译加注法翻译缩略语的优点在于,当文章中反复出现缩略语时,译者在后文中可以直译缩略语。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9

1汉语言文学与新媒体间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上的一科最为璀璨的明珠,汉语是延续时间最长同时也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成果,至今仍然是我国的母语。它之所以可以被流传至今,根和魂都牢牢扎根于人民之中,是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作为支撑的。这与语言文学、语言艺术的不同形式的演变和延续是分不开的。汉语言从使用为宽度看,是作为人们信息交流传达记录存储的一个载体,而从战略角度看,它是中华文化、民族认同感、人文教育、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从小的教育当中,语文是学生的必修课,从咿呀学语到读书写字再到其他各类实际应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汉语的这一主要元素,而进入大学时期,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更加专业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深入去认知和领悟传统语言文化,同时与现代社会元素紧密的结合,实现对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和创新。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各种的学习媒介,包括了教材、历史书籍、课堂板书等都是通过汉语来进行表达,再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无不透露着汉语言的影响力,这样的渗透和融入,才能让中国的历史得以延续,让中国的文化得以发扬,让中国的同胞时刻具备着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计算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交织,共同催生了多媒体时代的来临,这也在对中国的汉语言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传播媒介上,在计算机流入中国之初,所有的操作语言都是英语,要使用计算机必须依靠较为熟练的英语语言能力作为基础,若这一现状不改变,在计算机全面普及后,汉语言的使用环境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专家人才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电子计算机语言汉化,可以让汉语在计算机程序中充分全面的应用,化解了这一次新媒体技术与汉语言交锋的巨大危机。其次是传播方式上的相互关系,新媒体技术下,以电子形式的语言传播成常态,在刚开始流行期间,人们热衷于电影、电视剧、网络直播等视频等快餐式的文化内容,渐渐的忽略了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而在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逐步加大了新媒体与传统语言文化的融合建设,充分发回来新媒体作为桥梁的作用,仍然利用其传播优势,把汉语言与文学内容经过合理的优化和调整,以大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新媒体渠道表现出来,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帮助其阅读、观赏,让教育的方式也更加的多元,效率更加的快捷。同时,也打开了公众的眼界,可以把原来难以获取的纸质资料通过电子化的形式更快地传输到阅读者身边,比如一些史学类作品、古代文学甚至是西方文学等等,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大众化的属性,教育部门连同文化传媒部门把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了社会化、大众化的改造,让群众更容易接受,同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实际,与群众的身边事身边人相联系起来,能够更接地气。在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大众创造的平台下,一些古典的汉语言要素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对于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而言,老师利用新的技术,实现了很多的教育资源整合,还可以利用能够互动的线上平台,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学质量。诚然万事总不绝对,新媒体在发挥着其优势价值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不良影响,包括了在文学作品上的重产量不重质量,违背历史事实、大量抄袭、价值观偏离等问题。值得有关主体高度重视,积极地进行解决。

2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遇到的现实困难

一是在语言的应用方面,新媒体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而在这一新事物的传播发展中,也产生了不少的新理念和新风格,这些主要是以便捷、个性、独立化、多元化为方向,这些理念被渗透到日常的网络交流中,就会出现一些网络流行语,再经过人为的放大、创新,就会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语言体系。这些语言内容大多是对当前的表达方式的一种简化、更改或者是增加删减,从而指代某个特殊的事件、现象或者是个人的情绪。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文化的一定程度创新,但是就教学来看,很多学生还没有学习好完整的传统的汉语言知识时,就先接触到了网络语言,这样对一些汉字、词组、句子的使用以及表达方式可能会存在较为错误认识,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上也可能出现混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时不严谨、不规范。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是十分不利。二是重视程度不高,网络环境下,正式的汉语言使用的场合与频率在渐渐的降低,同时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汉字的书写已经越来越受到冷落,打字代替了写字工作,这对我国的传统的书法传承和发扬都有着极为严重的制约。很多人在交流工作中都习惯使用着语音视频或者打字,造成很多人提笔忘字。还有很多人热衷于网络文学等快餐式的文学作品,对于传统文学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刻领悟,文学素养在逐步的下降,导致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一度冷落,只是在近年国际交流升温后才慢慢有所好转。但是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基础仍然较为缺乏,对提升国人的汉语言文化综合素养是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3借助新媒体环境下优势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3.1开展标准化教学,引导导学生理性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要应对新媒体对于汉语言教学的挑战,标准化教学必不可少。老师应当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化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把正确的语言用法传授给大家,并让学生知道语言学习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任务,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和崇尚之心,不应盲目的信从和追从。其次是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正确的看待这些新的网络语言元素。要让学生去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水平是良莠不齐的,应当理性的看待,不能简单的认为所有的网络语言都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的优化和创新,并且为语言的丰富度和活跃度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而要去审慎的看待其多面的影响,注意发现其内在的短板和不足,比如一些流行语言的设定初衷就是有违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理念的,这些的修改和简化并没有严格的遵循汉字用法和标准,而是较为任意的改变,甚至还加入了一些不文明用语和攻击性语言,还有的表达的价值理念是非常消极的,这就需要进行准确的甄别,去芜存菁,把优秀传统语言文化更好的传承。

3.2借助新媒体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是老师要在教学期间充分的认知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每节课程的重点内容,寻求能够与教学过程相匹配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而实现有机的融合。例如对于很多的高等学校学生来说,因为地域差异,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多是参差不齐的,对于汉语言的理解和认知深度广度也存在较大的不同,那么老师就要充分考虑和正视这种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个性化优势,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配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而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也能够迎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防止搞一刀切的教学,灌输式的课堂授课,让学生产生了厌倦和懈怠情绪。二是应当充分的扩大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以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主要内容教学为契机,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围绕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领域来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让学生对于汉语言和文学价值内涵的认识也更为的深刻。三是要注重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及时更新,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的实效性价值很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做到与时代相同步。比如现代文学作品的更新速度也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不断的加快,新的作品需要补充道课堂当中,老师就可利用网络技术来对这些内容进行收集、梳理、归集、整合、利用,借助网络的分析平台,对于文学作品的评鉴分析也能同步的导出,有利于让同学快速的获取相关的内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跟得上潮流,为教学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奠定基础,还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丰富学员知识储备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内容培养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是非判断的能力。

3.3以探究合作式教学推动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提升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打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多元化的要素充实,在汉语言的学习中,可以确定某一个具体的主题研究方向,比如书法的历史演进过程于价值意义,这样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和交流,给学生配备一定的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从而锻炼其独立思考、相互协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构建师生间的充分互动,搭建了问题探讨和感情交流的问题探讨的平台。结合远程教学课程,让学生在线上可以以评论、弹幕等形式进行发问,老师快速的解答,减少问题迟滞,提高响应度,增进师生感情,也促进了教学效率提升。

3.4.引导学生探索新媒体文学风格

回归新媒体时代与文学风格本身,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越来越熟悉新媒体文学的风格,阅读习惯也慢慢变成了“短阅读、浅思考”,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风格是轻、快、少、富有新意、富有趣味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学造就媒体风格,媒体风格也在促进一代文学衍生,文学风格引导人们生活行事说话写作,而人们生活行事、说话、写作、信息传播的风格也在造就一代文学,在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有所转变,教师也需要带领学生抛却老旧观念,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风格才行。就笔者个人总结,新媒体文学风格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改变:(1)新媒体文学风格不再是严肃写实的风格,也不再是朦胧诗引领的朦胧浪漫写意风格,而是趋于一种幽默趣味风格,如何将媒体内容做的更有趣味,是企业中媒体部门和社会媒体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2)新媒体风格开门见山:人们习惯了短阅读、浅思考,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吸引人,很快就会被人所放弃,如果说以前的文学风格是先写探究过程,再层层剥开,“柳暗花明”般得出结果,那么现在的文学往往是第一时间展现结果,后续可以描述过程;(3)新媒体文学风格内容精简,如果用大篇幅的文字描述,观看者只会弃而不看,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整体都在朝着精简的方向发展,一句话说明的事情绝不说第二句,同时会用多样有趣的图片、表情包、视频等代替文字描述,一图胜千字,这些信息传播载体往往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4)内容接地气:以前的文学风格虚无缥缈,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内容则要接地气、融入大众,以普通人的视角展开故事,给人的感觉而言,以前的文学风格是在讲故事,而现在的文学风格是在让读者融入故事;(6)新媒体文学内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下文学形式正在朝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这在语言,分段,使用语气助词等方面都有体现,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传统文学两三百字一个自然段,而现在可能十几个字就是一个自然段;6.夸张过甚:新媒体时代下,文章内容往往要创造出“爆点”话题,需要开发能吸引眼球的点,宣传效果会更好,因此很多夸张的内容都被应用,这也导致文学的失真性更强。总的来说,教师引领学生对比新媒体时代下文学风格和传统文学风格,观察对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点,探索文学风格差异背后的原因,加以了解,势必有利于学生增强文学性,提升文学见识,开阔视野。

3.5鼓励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搜索资源,去创造信息

新媒体指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质、网络、数字信息等,新媒体时代下,人们通过手机、计算机去浏览数字化形态的信息,每个个体既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又是信息内容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它的兴起,让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新媒体渠道去搜索资源,去创造信息,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加自身文学风格多样性,以便在这个新媒体环境下,能够提升核心竞争力。

4结束语

汉语数字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词汇;重难点;对外汉语;教学

一、确定重难点词汇的必要性

(一)汉语词汇数量众。多我们以具体的词典为例来分析汉语中的词汇量。《汉语大词典》收词37万多条,台湾《中文大词典》收词44万多条,日本《大汉和词典》收词55万条。虽然对外汉语教学所涉及的词汇仅一万多个,但对于留学生而言也是个天文数字。(二)词汇教学目标模糊。在如此庞大且复杂的“词海”中如何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已成为对外汉语课堂的一个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确定词汇教学的重点,即哪些词在前期教,哪些词在后期教,哪些词汇只需出现在阅读、写作课上,而无需进入到听力、口语课堂。(三)教学对象的差异。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同。要针对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来确定词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谨慎把握,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圈定出课堂词汇的重难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确定重难点词汇

(一)确定重难点词汇的依据——分级处理原则。词汇的划分常常需要依据分级处理原则。那么分级处理原则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频率使用大的词,二是使用范围广的词,三是构词能力强的词,四是常用意象多的词,最后还要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不同教学阶段是否相匹配。如果是短期班的学生,他们带有旅游的目的,我们就要选择较为实用、口语性较强的汉语词汇进行教学;如果是全日制的留学生,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去划分各阶段词汇教学的数量和难度。(二)确定重难点词汇。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什么样的词可以确定为重难点词?我们认为教学中的重难点词汇应当包括以下几类:实意性动词;抽象性动词;感情色彩不同的词;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词;常用虚词;词义演变的词。现就其中几类进行具体分析。(1)实意性动词。在汉语中,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它的扩张能力强、使用频率高。因此我们在教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时需要特别强调动词的重要性。如:在对话中:A:你吃饭了么?B:吃/没吃。在祈使句中:帮我开一下X。开一下X。开X。(X指名词)以上几组对话仅用动词就可以完成实际交际,足以显示动词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2)抽象性动词。抽象动词是比较空灵的,看不见也碰不到,但却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例如,“我喜欢你”中的“喜欢”和“我想你了”中的“想”,这两个抽象性动词我们无法说清它的颜色、味道和形状,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足以见其重要性。(3)感情色彩不同的近义词。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用错一字可能毁掉整个对话,从而导致整场对话交际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留学生缺乏语用交际常识。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讲语用,将是教学的一大损失。像“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其感情色彩却千差万别。这在理解上常常给留学生带来困惑,所以也是我们重点讲解的内容。(4)文化词。从学情的角度来看,文化词的时间跨度大,历史性强。例如:纵横捭阖、东施效颦、秦晋之好、完璧归赵等。这些词已经与我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此外,文化词还包括一些词义演变的词。例如“小姐”“师傅”等,这类词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褒贬色彩是不一致的,如果不懂这些褒贬色彩不停变化的词,留学生就很难读懂很多经典文学读物。(5)常用虚词。虚词和抽象动词一样,意义也是比较空灵的。相比实词来说,虚词的数量要少得多,但其重要性,就个体来说大大超过实词。同时,汉语里的介词大多数都从动词虚化而来,例如“在、给、往、朝、想”仍旧是动、介词两类词的兼类词,这在词汇教学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重难点词汇的教学法

(一)实意性动词教学法。(1)动作演示法:像“夹、跨、举、走、跑、推、举”等动作类词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老师完全可以借助相应的实物进行动作演示,请学生理解后再进行演示,这样既使学生加深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氛围。(2)直观法:利用图片、视频、实物、动作表情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例如教师拿几只大小不一的粉笔就可以讲解“大、小、长、短、多、少”等词。(二)抽象动词教学法。(1)翻译法:这是讲解抽象动词最有针对性的方法,也是最古老的教学法。这种方法在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避免反复纠缠。同时,翻译法有很大的弊端,我们需要辩证而灵活地使用这个方法。(2)配价法:是以配价语法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研究一个动词支配几个行动元(名词或动词)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配价法解决一些问题,像有些学生会问:“为什么‘我吃了’可以说,‘我爱了’却不可以说”,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吃”为一价动词,“爱”为二价动词。(三)感情色彩不同的近义词教学法。(1)对比法:将相似的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找出两个词的不同点。例如对比“无所不至、无微不至”的差异。(2)辨析法:组词造句,然后逐一替换,找出义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词的功能和用法。例如“声望、威望”。(四)文化词教学法。(1)故事法:用简洁的话语,描述故事的概况,并自然地将文化词融入故事中。例如“纵横捭阖、东施效颦、秦晋之好、完璧归赵”等词的教学。(2)翻译法(上文已经介绍)。像讲解“底蕴、磅礴”等抽象难懂的词。(五)虚词教学法。虚词的意义比较空灵,在客观的世界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实物对应。所以虚词不能就词讲词,需要结合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讲解。我们在讲“难怪”时,可以结合一定语境,让学生自然领悟。如教师可以给定一个情境:A:他好像是个外国人,怎么汉语说的这么好?B:尽管他是个外国人,但从小就和父母移民中国大陆。学生:哦,难怪他汉语说得这么好!通过语境学生自然就会理解“难怪”的意义了。

四、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因此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本文从汉语词汇教学重难点确定的必要性、重难点词汇的确定及各类重难点词汇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结合大量的教学实例给出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希望能给一线对外汉语教师的词汇教学方面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齐沪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