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17 08:20:12

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论文

一、技工学校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在进行课堂改革之后,技工学校的德育教材已经有不少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了。但是在教学中还是会有一些问题的。首先便是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其次便是德育课堂教育内容还是有些单调,不能从学生的个体命运出发给予规划。第三便是不少的绩效学生生活顺利,受挫较少,思想早熟但是缺乏勇气。第四就是不分学校忽视德育课程,缺少专业教师,德育老师的缺席就让其他老师照本宣科。谁都能上德育课谁都能讲德育课,这个课没什么重要的。所以学校的态度也让学生态度轻视了德育课。所以也就造成现在德育课的现状。

二、德育课中需要转变的教学方法

不可否认技工学校的学生是缺乏成绩鼓励的。他们在进入技工学校之前都是缺乏学习方法和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习惯很不好。甚至是上课没有笔,没有书,都是常见的现象。对老师的思想工作也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用一句佛家禅语解决:“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不会有学生在老师不教的情况下主动去学的。那样的学生说不好听一点儿也不会到技术学校来。教育不好学生其实老师还没有找到能够教育好学生的办法。所以老师在遇到教学难题的时候可以转换一下教学思想,让自己能够更加适应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三、以生为本和谐育人

1.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抓好学生教育。根基目前的技工学校状况,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而教育工作。从学生的主体出发,从尊重学生的心里出发,呼唤起学生对于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让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由老师的灌输变为学生的自有思想的转化。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控自我,更加好的转化自身的心理压力,化解为动力,去面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环境。技工学校要利用好自己的宣传工具,进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前边说过了,来到技工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对于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来说就是破罐破摔,有些人则会在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中痛定思痛,重新开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甚至是极端的情况。学校应该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其实不言而喻。那么学校就要在校园宣传中加强好的一面规避不好的一面。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成了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那么教学环境也就和谐了。

四、以生为本和谐育人

1.以职业为目标,贴近岗位。想要做好一个德育老师首先就要做到以生为本的教育。也就是多多想一想学生要听什么而不是你要说什么。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是在同样的时间中,空洞的去完成照本宣科的内容,说了该说的话。不但学生在痛苦,教师自己也是痛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大部分教师最后都会变得麻木不仁。不但没有德育别人反而自己破罐子破摔了。这就更糟糕了。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自己活动起来,多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教育学生。在提高学生认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行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2.走进学胜,师生融合。平时老师高台教化,学生在下学习这是正常的授课方式。但是走出了课堂,下课之后,老师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生一起。男性教师平时也能够和学生打打球,进行竞技活动。女教师也能够找学生聊一聊谈,聆听学生现在的情况。这些都会让学生更加亲近老师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就是这一种感情的沟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有时候也是教学是否顺利的纽带。是师生羁绊从此产生,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发自的开始随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从而变成有用的人才。

五、德育工作需要赏识学生

有一句教人的老话叫做好学生都是点赞点出来的。这句话很对。语言是一个有力量的东西,也是老师唯一的工具。语言上的赏识有时候要比物质上的给予更加重要。技工学校的的学生都是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和高中生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已经为人生的第一次分化而买单了。这种买单让多数技工学校的学生非常沮丧。这个时候其时就需要一些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这次的买单不是一戳子定了一辈子,而是在这个时候让他们清算了之前的人生中的错误。这个时候的他们是新生的还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老师一定要为学生点出这些多加鼓励。

六、德育工作应该有好心态

既然学生受挫严重,老师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受挫恐怕也不好过。刚刚说过了,这些学习上有一些问题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在原来的学校被老师们点过批过,都已经是学生“油子”了。一开始总会有任性顽皮的时候。在刚接触德育老师的时候更是不将老师放在眼中。

从教学实践上来证明,其实在技工学校老师的德育工作更加重要,也更有成效。君不见,社会上最朴实的还是有一技之长的劳动人民吗?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就不会有坏心眼,就会朴实厚道。所以职校的的德育老师就更营改在德育教学中放手脚,放开思想,立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喜欢德育课,在走上社会之后按照德育课上教授内容立身立德。

参考文献:

[1]谭绍锋.技工学校德育课的“一体化”教学初探[J].(01).

作者:梁婧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