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顺利毕业之对策思考

时间:2022-10-25 09:07:26

学生顺利毕业之对策思考

【摘要】高校延迟毕业的学生作为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对学生自身、家庭具有重大影响,对学校的管理也存在着挑战。文章基于让学生顺利毕业的目标,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自我管理、学校管理、家庭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助力延迟毕业学生能够尽早完成学业。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延迟毕业;改进方式

延迟毕业、不能如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对学生而言,会对其性格、心理等各方面影响至深;对学生背后的家庭而言,子女由原本的“天之骄子”变为后进生,其父母会背负上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现实压力;对学校而言,延迟毕业的人数越多、群体越大,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住宿管理、学业管理等压力也会越大。在延迟毕业群体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及自身个性等特点,延迟毕业的现象更为突出。面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就业、安全稳定等问题,帮助延迟毕业的学生顺利毕业,是对学生、家长、学校都能产生积极正向作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例进行探讨,但对其他专业来说,对策具有同理性。

一、学生延迟毕业原因

(一)自我管理:自主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一是角色转化不成功。对很多高中生来说,人生重大目标就是高考,一旦跨过,目标缺失的状态很普遍,无目标状态直接导致部分学生行动力降低、迷茫、无所事事。大一阶段,辅导员应让学生明了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便是对全新的学习生涯做出规划,重新订立目标,寻找努力方向。若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化没能顺利完成,便会出现自我管理的茫然期。而艺术类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会面临更多影响学分修习的境况。如部分表演专业学生可能由于过多的专业演出而耽误正常课程,表演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定位有待厘清。二是学习方式方法的过渡调整不成功。部分学生无法从高中阶段的“要我学”顺畅转变为大学阶段的“我要学”。大学是一个知识的平台,不仅是本专业,而且还有众多的知识门类可供选择,而四年的知识厚度取决于“我要学”的态度。例如,美术专业部分学生作品绘制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学习方式无法迁移到公共课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上,许多延迟毕业的学生最初就是在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中转换出现断层。三是自我约束力较弱。若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在大一就有可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游戏中,不能保障正常的作息时间,无法出席正常的课堂学习,乃至无法完成相对应的课业,继而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如舞蹈专业的学习,其早晚功需要学生自觉完成,但是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懈怠,最终毕业时无法达标。(二)学校管理:从精细型管理向粗放型管理转化。造成学生延迟毕业还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学校的管理上,部分教师主导性弱化。高中班级约50人左右,配备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学生如果出现异常现象,教师多能与家长及时沟通解决。大学阶段,一个辅导员通常会面对300名乃至更多学生,对学生不能很好实现实时跟踪。艺术类班级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管理上更为松散。二是从教务上来说,学生主导地位更明显。多数大学采取的是学分制,学生完成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仅作为学生的日常指导性准则。艺术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专业修习更加重视,而有可能忽略更多学习的细节。三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认知停留在表面。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不困难,困难在于一些公共课程,如大学英语课程、政治课程等。他们在入学之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都不够重视,为后期顺利毕业平添许多障碍。(三)家庭管理:家庭负责人管理缺位。延期毕业的学生家庭多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家庭思想上的放松,不仅学生觉得上大学是一种解脱,对部分家长也是一种解放,过分地放松自我使学生进入新的集体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其次,部分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家长由于自身限制不能给学生提供长远的规划指导,对于大学课程学习的监督更是力不从心。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性更强,家长多是爱莫能助。

二、延迟毕业到顺利毕业之对策思考

(一)自我管理方面。延迟毕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朋辈、师长、家庭支持,以获得足够的力量重塑自信心。一是“抱团式”朋辈支持。对于延迟毕业学生来说,自我成长道路上的落后,往往给自己贴上了“我不行”的标签,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获得支持并非上策。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让延迟毕业学生之间进行“抱团成长”是最有效的方式,他们彼此更为平等,心理距离更近。而且,在他们之中寻找较为成功的案例,更能让他们看到希望,也能获得更多的能量。二是辅导员实事求是的支持。在延迟毕业之际,辅导员需要充分了解该生的学分状况、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全方面评估学生能够完成学业的能力,然后制定匹配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案。辅导员对其学业上的指导,要完全以学生的个人情况为出发点,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三是定期汇报计划。延迟毕业学生因为自身的自卑,与辅导员、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若不是万不得已,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笔者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定期的汇报是较为有效的办法,如在每周五下午或是每周固定课程结束之后,向辅导员汇报这一周的学习情况,并且提出这一周遇到的问题。刚开始可能比较被动,但能有效改善这部分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问题,辅导员若能做好每次的记录,就可以清楚学生是否在努力地做出改变,并及时督促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二)学校管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学校的管理在学习、生活上至关重要,学校管理落到基层,更多是辅导员对其进行学业、心理、生活上的管理,可通过以下几点建立起和学生之间的信任纽带。一是对学业上的关注。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为亲密的“战友”,首先可以了解学生选课、课程安排、学分等各种详细信息。其次,辅导员要绘制每个学生的“成长路径图”,以时间地点为坐标,记录学生的交流、变化、进步等,尤其对于学习上的表现,有效记录每个学生每个学期所修的学分、挂科学分、科目等,翻看“路径图”即可清晰有效对比每个学期的变化,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其情况。最后,要保持和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任课教师最清楚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对于辅导员来说,关注这部分学生的上课情况,就是直接关注他们平时的表现,继而杜绝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旷课、逃课等现象。二是重塑自信心。艺术类专业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但大多理论课程、公共课程基础欠缺。作为艺术类专业的辅导员,了解他们的艺术特长,从艺术滋养中培养自信心便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提供更多的平台让这些学生展示自己,使其在自信心不断重塑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改变。三是心理上的关注。延迟毕业学生在经历了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来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在笔者与学生多次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都会坦言自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抑郁心理,四年积压下来的心理压力很难让他们保持阳光的心态。延迟毕业的学生心理特征表现为恐惧、自卑、应付、逆反、矛盾、厌学等①,这些情绪的积压在没有疏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学生的持续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应引起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四是住宿上的关注。延迟毕业学生有的住在校内,有的住在校外,作为校方或是辅导员,应积极为延迟毕业学生进行牵线搭桥,让他们彼此能够相互照应,尽可能地两个人以上住在一起,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联络员,充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校方应对每个学生的住宿地址、常驻地点、常去地方做好记录,和家长之间保持联系。五是确认“主心骨”家长。通过与众多家长的互动交流,辅导员应了解各类家长,家长若能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学生按时毕业率就会较高,反之,学生得不到家庭的关注,一个人努力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家校联系不是浅层次的联系,而是必须找到该生所在家庭的“主心骨”家长,因为只有“主心骨”家长才能够对其产生真正的促进作用,配合学校共同帮助学生达到目的。“主心骨”家长即为清楚知道大学的事宜、明白事情轻重的家长。“主心骨”家长通常为学生的父母,但若发现数次和父母沟通无果,辅导员可转入寻找该生的兄弟姐妹等进行助力。(三)家庭管理。家长作为学生的重要支持力量,如果在这个体系中存在缺失,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则是非常严重的不足和短板,这一点在上文已有论述。那么,家庭应该为延迟毕业的学生做哪些扶助工作呢?笔者认为,一是要知晓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情况。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家长可能出现缺席情况,但在延迟毕业阶段,家长若再缺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那该生顺利毕业的可能性就会进一步降低。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情况,辅导员大多了解得较为详细,而家长不仅具有知情权,还应该努力了解学生的心理、学业和生活情况,不应对学生完全放任。这个过程也需要家长主动获取、主动询问乃至主动介入,不能一味交给校方,置身事外,而这需要辅导员的引导。因此,家长应配合学校的工作安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一些工作上的安排应该尽最大努力进行配合,同时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心理状态变化等及时知会辅导员。在辅导员为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之后,家长应该配合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重建、课程学习的督促,认真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额延迟毕业的学生,家长应力争陪读。虽然家长可能对大学的课程内容并不了解,对学生的学业并不能起到直接的推进作用,但作为学生的精神力量来源,很多家长待在学生身边照顾生活便能够对其产生促进作用,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在发现任何问题时,即可与辅导员、专业教师进行及时有效沟通。

综上所述,延迟毕业学生若能得到有效帮助、及时干预,在学习、生活之中获得朋辈、家长、学校、辅导员等外部因素的有力支持,定能在最短时间之内实现顺利毕业的目标。这需要校方、学生以及家庭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王旭江.延迟毕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调适[J].科技文汇,2018(5):152-153.

[2]余超.高校延迟毕业学生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0):88.

作者:陈娴娜 单位: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