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室护理配合与体会

时间:2022-08-08 11:25:24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室护理配合与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一共有9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配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对比。结果临床手术以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要比对照组短,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手术室护理配合,对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配合;效果

结直肠癌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国内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非常大的威胁。现如今,随着腹腔镜外科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有效根除恶性肿瘤以及防止局部复发的有效措施,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是在临床手术以后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因此,一定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1]。本文笔者选取在我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一共有92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一共有92例,采取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当中,实验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在40~75岁,平均为(53.2±4.1)岁;对照组男33例,女13例。年龄在41~76岁,平均为(54.6±5.3)岁。1.2临床护理方法: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2],实验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手术室护理配合。1.2.1术前护理配合:科室一定要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同时病房当中的温度和湿度一定要适宜,以及对每天访视人数和时间给予严格控制,这样可以将病房当中的噪音干扰明显降低,进而可以有效预防便秘和尿潴留,以及对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有效纠正。护士要对其详细介绍医院环境以及手术方法,为患者介绍相关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建立一个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另外,在患者进入医院以后,护士要对其给予全面评估,针对其实际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同时在手术之前24h禁止进食,同时采取肠外营养支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可安排其进行吸氧、排痰等措施。⑤术后药物护理:在患者服药前,可向患者介绍相关药物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给予患者相应抗结核、抗炎药物治疗,并依据医师嘱咐督促患者按时服药。⑥术后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后可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想法,缓解其心理压力。鼓励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协助其建立对于结核性脓胸治疗的信心[4]。⑦后复查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时要嘱咐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检查。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服药依从性、住院时间、治疗花费等[5]。1.4统计学处理: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核性脓胸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患者的男女患者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其护理工作有效满意度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本次实验中两组结核性脓胸患者之间各项指标有差异,见表1。

3讨论

胸膜剥脱术常用来治疗胸膜疾病。本文围绕结核性脓胸胸膜剥脱术的围手术期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两组患者运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由于结核性脓胸患者的治疗较为困难,在采用胸膜剥脱术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术后的营养支持、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对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而观察组通过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解决患者术后诸多问题,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结核性脓胸患者的护理工作有效满意度、服药依从性、住院时间、治疗花费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于结核性脓胸胸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效果显著。

作者:涂芳 单位:沙洋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洪淑琴,王慧娟.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5,(13):42.

[2]柴素珍.以现代健康教育为核心的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的应用[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3):154.

[3]方亚利.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8):145-147.

[4]苏惠清.健康教育为核心的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8):1085-1087.

[5]张蕴淑.临床护理路径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