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运用论文

时间:2022-12-19 11:53:00

浅谈企业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运用论文

摘要:企业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两种知识可以相互转化,最重要的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本文在对隐性知识进行了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障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各种解决策略。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化;策略研究

1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概述

1.1隐性知识含义、特征及分类

1.1.1隐性知识的含义目前,对知识分类最具权威和最流行的是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GD,1996)的分类方法,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是依据知识的属性和传递的难易程度而划分的。显性知识是指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以语言,文学、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易于编码和存储,便于传播和共享。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非编码型知识。

1.1.2隐性知识的特征①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内隐性是指隐性知识以某种潜在形式隐含于个体的意识之中,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技术、诀窍,团队默契和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难以用文字、语言、图表等形式加以明确表达。②隐性知识的专有性。专有性是指隐性知识属体在占有上的垄断性的及运用上的专属性,表现为:一是除非通过学习和亲身实践,否则某一属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另一属体;二是掌握某一隐性知识的属体转换方向去掌握另一类自己未曾拥有的隐性知识,所付成本高昂。③隐性知识的难以模仿性。隐性知识的难模仿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过程参与性、完整性和不明确性。④隐性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隐性知识的积累必须以一定的隐性知识存量为基础,缺乏相关的隐性知识积累,企业无从习得和吸收其它知识。企业的增量隐性知识严格依赖于企业的存量隐性知识,这就是隐性知识所表现出来的路径依赖性。

1.1.3隐性知识的分类①员工个体的隐性知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它也不易用语言表达,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②团队层面的隐性知识。团队中的个体由于彼此紧密的互动和直接沟通,通过模仿与练习、感悟和领会,形成彼此能够会意却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③企业层面的隐性知识。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原理,企业的隐性知识既不能脱离企业中的个体和团队的知识而独立存在,又不是个体或团队隐性知识的简单加总,其具有单个个体和团队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

1.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运行机理

1.2.1员工个体之间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对于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经过挖掘、整理和总结等方式外在化后,在员工个体之间交流共享。

1.2.2员工个体与团队之间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员工个体与团队之间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是双向进行的,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对某些可显性化的个体隐性知识尽量显性化和编码化,通过外在化模式高效交流从而转化为团队的显性知识。第二,是对难以显性化的团队隐性知识,可通过组织学习方式便于团队对员工个体的影响和员工自己的感悟,以社会化方式流动与转化为个体隐性知识,而对其中某些可显性化的团队隐性知识尽量总结并编码化,形成员工的工作惯例和准则,这就转化为个体显性知识。

1.2.3员工个体与企业组织之间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对于员工个体某些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通过综合化方式,不断系统化,与企业组织拥有的多种知识有效整合,从而转化为企业组织的显性知识。

当然,在分析企业隐性知识运行机理时,其中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与企业组织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也存在着隐性知识相互显化的过程,在此,我们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故此简略。本文讨论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一论题,特指员工个体的隐性知识显化出来为企业所共享,因此,选取从员工个体角度,来探讨隐性知识显性化运行机理,做了以上三种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制约因素

2.1隐性知识客体特征的局限

2.1.1隐性知识的内隐性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也很难用文字、语言、图表等形式加以精确表述。从而导致其在表达、收集和交流方面的困难,影响隐性知识显性化工作的开展。

2.1.2隐性知识的难以度量由于隐性知识难以定型化、结构化、编码化,很难找到具体有效的评价标准、手段、方法及工具对其进行精确的度量。隐性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受主观性影响非常大,显化出来的隐性知识成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所有者的意识,容易导致机会主义产生,使得对其进行监督难或者说监督成本高。

2.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环境制约

2.2.1技术环境制约技术环境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计算机网络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营造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环境,共享由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新的“知识资本”。但是,我国企业对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专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人员相当缺乏,且企业业内人士重视不够。

2.2.2企业组织方面的问题①组织结构。要有效利用隐性知识的重大作用,组织决策权的转移势必会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科层组织结构分工细致,从而导致整体事物的分割,将系统的工作流程分割成不同的岗位,造成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整体知识分割为若干“知识片段”;由于科层组织管理严密、内部层次必将增多,从而延长垂直的信息沟通渠道,阻碍了员工、团队和组织相互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递,也阻碍了他们利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对瞬间变化的市场信息的掌握。②组织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常规和规范往往为企业理解和处理熟悉与不熟悉的情况的方式方法定型,于是可能形成企业的思维定势,使成员的创新性思维僵化,从而抑制组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障碍。③缺乏有效的组合激励机制。企业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来之不易,涉及到是否愿意交流的问题,“只许激励、不可压榨”。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对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有极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由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激励形成的高效组合激励机制,严重阻碍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顺利进行。④缺少知识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有巨大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缺少一种能促进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远未形成较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的企业文化。⑤员工的独占心理。“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是对拥有“绝技”的隐性知识所有者在显化知识时独占心理的描述。我国企业“知识交易”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隐性知识员工知识交易后的价值得不到保证,促使掌握隐性知识的员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3解决政策和建议

3.1政府的宏观政策

3.1.1健全隐性知识产权交易①隐性知识产权的界定。通过隐性知识产权的界定,使隐性知识所有者这一人力资本载体拥有隐性知识产权,并能自由处置其隐性知识,实现其隐性知识的供给主体由国家变为个人;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成为自主的需求主体。②构建隐性知识产权市场化定价制度。一是隐性知识价格的市场机制调节制,即由隐性知识资本市场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形成和调节;二是隐性知识价格由供求双方协商谈料来决定。③构建隐性知识产权市场的服务体系。首先,社会应该建立多种中介服务机构,为隐性知识这一人力资本价值的确认提供服务。其次,国家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框架,最后,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行多种分配形式,为隐性知识这一人力资本价值的量化提供多种形式。④健全隐性知识产权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应通过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如对隐性知识投资、开发、使用、流动、交易等方面的法规和管理机制来保证隐性知识产权市场规范和高效地运行。

3.1.2加强隐性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隐性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在法律上确认隐性知识产权属于其所有者;在法律上约定公司的整体行为,建立交易主体的约束机制,减少交易双方损害对方权益的行为。提高隐性知识产权的法律地位,使隐性知识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享有同样的权力。公务员之家

3.2企业的微观措施

3.2.1创建适合的“场所”和利用适合的传播方式我国企业应加快创建各种适合的“场所”,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可以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各种项目小组,让他们在互动场所中彼此相互启发,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和多维空间的“知识社区”。利用“总结”等方式对交流与转化隐性知识也具有重要帮助。

3.2.2改革与创新企业组织体制我国企业应改革与创新组织体制,尽快建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大趋势要求的团队与等级制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既可以实现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和网络化,加快企业各种知识的交流、转化和创新,又可避免“退化的风险”。企业还应设立知识主管等知识管理人员,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对隐性知识实施高效的间接性管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

3.2.3建立组合激励机制企业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平衡高效的组合激励措施,对那些贡献出隐性知识的个人、团体、部门进行相应物质或精神激励,来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通过确立知识合同来引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给予法律或法律意义上的认可,从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司与员工间协调共进。同时,对于创新性高、价值大的隐性知识成果,通过帮助创新员工申请知识专利的方式来保护其利益,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4营造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远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尽快营造一个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创造一种能促进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是加快企业隐性知识流动、转化与创新的关键措施之一。

4结论

企业是一个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成的知识集合,企业内部存在一个知识整体市场,在隐性知识子市场中,交易双方分别为隐性知识提供方与隐性知识需求者。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实质上就是隐性知识交易双方基于各自价值与风险上进行的博弈过程。在企业中,隐性知识作为稀缺而又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形式,要促使隐性知识显化出来,必须对隐性知识主体采取组合激励。当然,企业要真正最大程度上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还得有赖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法律体系、文化体系等社会总体制度环境的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隐性知识所有者显化其知识,形成知识传播、扩散、共享和创造,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刨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程德俊.知识的分布与组织结构的变革[J].南开管理评论.2001.(3).

[3]李毅,熊阳武.知识管理、激励与组织学习[J].南开管理评论.2001.(3).

[4]张庆普,李志超.试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J].学习与探索.2002.(4).

[5]张方华,林仁方,陈劲.企业的社会资本与隐性知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6).

[6]邓增永.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知识管理.审计与理财.2004.(2).

[7]吴晓波.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