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分析

时间:2022-04-04 03:52:07

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分析

摘要: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相同,在我国教育体系内同样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在保障以及人员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院校教学质量,本文就民办高校的薪酬管理现状以及特点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民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薪酬管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大众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纵观我国国内大多数民办高校不难发现,各所高校均在传统教育基础上有效结合企业管理理念,从而衍生出了具有强烈特色的办学管理模式。而薪酬管理作为学校管理一部分也与传统学校薪酬模式有所区别。故基于笔者多年经验,就目前民办高校中薪酬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一、民办高校薪酬管理体制现状研究

现阶段,民办高校薪酬管理体制逐步趋于规范化。目前,几乎所有民办高校人事部门将校内所有职工划分为管理服务类和教学服务类。而在相关人员的薪酬安排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教学服务类人员则主要依据其所取得的职称情况进行薪酬的安排,而对于管理服务类的人员薪酬安排则主要依据职务不同进行划分。此外,教学服务类的人员起薪通常会稍低于管理服务类,但薪酬上涨空间则明显高于管理服务类人员。这样的目的在于,可以进一步肯定技术以及知识等在薪酬中的影响度,从而有助于院校尽可能保留科学人才以及教学技术等。作为调动人员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的有效工具,薪酬意义重大。与早期单一的奖金激励有所不同,当前几乎所有民办高校更多基于多元化的激励方式,从而很好规避单一的奖金激励方式。例如,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更多引入岗位晋升机会、福利保险以及培训机会等,现阶段的民办高校更多的注重在非货币方面的激励。这样的模式可以促使现代教学人员更多降低对奖金的目的性追求,既而转为对自身综合素养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基于更多的培训以及深入研究机会,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同时也为学校储备更多专业的教学人才。

二、民办高校薪酬管理体制创新及其特点

由前文所述,现阶段民办高校基于薪酬管理方面法创新性改革,有效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更好的实现改革目标,维护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对有效奖励与考核机制关注更高。包括多元化奖励形式、奖惩体制以及其他考核模式等均是现阶段民办高校常见的奖励机制。基于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老师的工作激情以及教学等方面的潜力,是当前民办高校关注的要点之一,同时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而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则借鉴企业薪酬机制,包括精神薪酬、股权奖励以及其它福利待遇等工具,从而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改变其工作态度。除此之外,丰厚的奖励待遇可以更好的吸纳社会优秀人才来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二)注重个性化以及灵活性体制设计。人性化以及灵活性的体制设计,更为符合当下教职员工对于多方向的需求。一方面可以促使教职员工更好的完成现有工作,不断完善与提高自我,而另一方面则基于灵活的薪酬模式以及上升机制,实现教职员工对于多方向性的需要,终身奖励理念的落实,可以很好使得现有教职员工可以踏踏实实在岗位上深耕发展。(三)注重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关系权衡。“保增长”以及“保稳定”是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所面临的薪酬规划难题。对于前者其主要在于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期限内达到学校经济收入最大化,但同时也会影响学校未来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连续性;而对于后者则会使高校缺乏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也与当前民办高校的建设初衷以及未来规划相不符。而较为合理有效的做法是,以学校办学初衷作为学校规划发展的根基,依据实际教学人员对于薪酬方面的需求、个人综合素养完善与提高诉求、与学校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结合,对两者之间进行有效权衡。在维护学校健康发展的同时尽可能避免损害教职员工的利益,满足其发及收入方面的诉求。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院校建设与规划也在不断变化。当前校内薪酬机制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纵观近些年我国民办学校薪酬改革机制,不难看出学校薪酬管理体制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项目,非一日之功即可完成,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因此,在实际变革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越来越成熟,不断与企业管理机制的融合,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强大优势。同时,也使得校内薪酬管理更为科学化以及规范化。对于学校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德才.基于教师满意点和学院绩效点融合的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研究[J].中国市场,2017(9):243-244.

[2]邓利梅.以组织效率为目标的民办高校薪酬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9):237-239.

[3]潘臻林.我国民办高校教职人员自助式薪酬体系机制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6(11):125-126.

作者:王果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