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12-07 03:00:09

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综合性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浓郁的校园文化、多学科的支撑、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专业定位特色难显,教学模式与专业定位匹配不够,难以平衡社会对物流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学校和学院需要进一步顶层设计,提出比较清晰的专业定位及与之匹配的培养体系。教师要配合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组合,不断探索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综合性大学

1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从事物流经营、运输、仓储配送、管理、决策、系统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跨度较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的行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行业,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现代物流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管理思维与方法不断创新,与其它产业、电商、金融不断融合,因而物流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专业性或行业性院校、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从总体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实习环节薄弱,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现实需要及未来需要。龚花萍等(2011)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满意率高达33.0%,基本满意率为49.1%,很满意率为7.5%,难以评价的比率为10.4%。大量文献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探讨主要针对的是应用型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对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探讨较少。本文针对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进行提出一些个人浅见。

2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三大一级学科为依托,旨在培养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熟悉供应链物流相关运营模式与流程,了解国内外物流发展趋势,能够在物流业、制造业、互联网、电商、金融及政府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采购与物流管理、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等相关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未来物流领域的领袖型人才。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有理想、有抱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学校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注重素质教育、“三创”培养,学校社团、讲座、竞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很好的熏陶;另一方面,与其它理工科、行业性、专业性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难有特色,与高职高专相比,综合性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又难以“落地”。再者,由于综合性大学的激励机制导向,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课题,更多的关注学术前沿而不是物流行业前沿,对物流实践关注不够,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实际中物流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及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所脱节。实验教学软件同样与先进企业的实际运营有较大差距,且更新缓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即使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实习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也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践基地,但在实习实践中,本地难有合适的企业样本,学生难以接触到行业最先进的模式、管理、流程与技术装备,对学生实践实习的监管、考核不够,难以达到理想的实习实践目标。物流管理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培养的难度。综合性大学的总体氛围、学科的支撑条件、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条件、实习实践基地、教师水平与教学模式与方法等都会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通常需要思考的是,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是更多地迎合社会的现实需求,还是我行我素地培养“人”以适应未来的需求,是主要传授知识、技能还是着眼于能力、思维方式的培养,似乎既是一个矛盾,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众多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中,有的需要学校或学院的顶层设计,提出比较清晰的专业定位及与之匹配的培养体系,有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执行到位。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能够决定或把控的就是配合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不断探索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3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分析

国内外对教学模式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比如,乔伊斯和威尔将教学模式分为四种: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行为修正教学模式。国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国内的教学模式分类反映了教与学的不同主导与从属关系。具体地,常用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情景式/体验式教学、翻转式教学、行动学习/问题导向教学、MOOC慕课、探究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条件,其比较见表1。笔者认为,不同的专业与课程、不同的学生层次、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组合与之匹配。对于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主要的教学培养目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各种能力要通过课堂内外不同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的组合予以实现,见图1。与一般应用型大学学生相比,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综合素质更好,学习能力更强,学生有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主动学习的意愿更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四个结合”:教与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O2O),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对于本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辅以课外作业、MOOC、认知实习对基础理论知识予以巩固和强化。通过课堂的案例讨论、翻转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课外的MOOC学习、行业关注与问题导向学习、社会实践与实习提高学习能力。通过教师课堂的管理研究基本方法的分享、问题导向学习以及课外的经典文献阅读、课程论文写作、课题参与、各种参赛与创业创新实践等活动培养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具体做法与体会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探索,教师是主体。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组合。笔者长期承担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该课程共54学时,大致的学时分配为:课堂讲授占24学时,案例讨论占12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课堂讲授中,尽可能充分互动,鼓励学生发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前预告下次课堂讲授内容,让学生预习。讨论性的案例通常提前2周或1周布置下去,让学生分组准备PPT,课堂演讲并组织讨论、点评和总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最新资讯资料,供学生碎片化、个性化学习交流。实验室教学主要是使用相关软件模拟供应链管理,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流程。仅有这三个环节是不够的,为了扩展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求学生课外“三个一”:读一本课外书,读一篇英文经典文献,关注一个行业,要求撰写读书笔记或课程论文。在该课程学习阶段,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通常都会安排有企业参观实习,邀请企业家或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座。学生也有很多机会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案例大赛、行业比赛甚至国际比赛,凡涉及到本课程相关的专业领域,笔者都乐于担任指导老师或大赛评委。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压力。未来与社会对物流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高素质的学生的需求、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教学体系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大学如何既注重素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又突显专业特色,既考虑现实需求又培养具有无限潜力的未来领袖,始终是我们要面临和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光明 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1]龚花萍,晏建文.中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与创新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11(10).

[2]万伟.三十年来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3]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