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改制下森林旅游效益

时间:2022-07-16 10:19:37

集体林权改制下森林旅游效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此前,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福建、江西等省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森林生态旅游的迅速兴起,让各界对森林有了新的认识。森林原有的功能,在被逐渐淡化,如仅仅提供木材,而其生态功能、保健功能、文化功能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森林生态旅游的效益影响,森林生态旅游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

一、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国内森林生态旅游的萌芽和产生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政府的支持下,旅游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旅游外汇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5.2%,伴随着旅游业的这种良好发展势头,生态旅游开始兴起和发展。国内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于1982年9月,它的建立被看作国内森林生态旅游产生的标志。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高速发展和规范管理

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环境生态年”,此后,江苏,浙江,福建以及黑龙江等省都举办了森林生态旅游节,其中2009年5月在温州举办的2009中国森林旅游节,历届规模最大,以此为契机,高速发展生态旅游,并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生态旅游。2000年以后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森林旅游收入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有加速倾向。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583处,其中部级森林公园746处,范围遍布除台港澳的31个省(区、市),以部级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和县(市)级森林公园协同发展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森林生态旅游效益

(一)社会效益

1.林改消除了林权纠纷,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使森林旅游成修养度假的最佳选择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时期,分山分林到户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山林入社阶段;时期,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阶段;改革开放时期,林业“三定”阶段。据统计,林改以来全国累计调处山林权属纠纷80多万起,林权关系界定清楚,山林纠纷大幅下降,消除了农村大量历史遗留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这种创新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开发经营机制,有利于克服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侵害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有利于克服管理部门权力腐败问题,从而使其资源资产管理职能得到有效的制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森林公园的品质,使游客的旅游体验经历舒适度和满意度上升。

2.林改促进了乡风文明,树立了农村新风尚,使得森林旅游更好的起到科研和教育的工具性作用。林改后林农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动参与集体事务管理,村林业增收用于道路整修,自来水铺设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独特的森林结构和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林业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天地。林业研究所可与教育委员会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借用提供森林旅游的方式,吸引居民走进森林,并且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使国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和刻不容缓。科学发展森林旅游,能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认识森林,享受这一大自然的恩赐,而森林则成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3.林改拓展了社会就业空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就业难题,使得森林旅游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林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林农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对林农来说,在林区工作,容易上手,工作的积极性更高;离家近,归属感更强;收入直接,林农感觉更可靠。据统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包括江西省在内的19个全面开展林改的省份通过森林旅游共创造就业机会3600万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3-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几个省份试点期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人数达9亿人次,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不包括由森林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提供的就业人数),旅游业里每增加一个直接从业人员,全社会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加三到五个。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进到2010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人数逾10亿人次,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82.16万个,接待旅游人数和提供就业岗位数远超过去五年的总和。

(二)经济效益

1.林改加快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消费,为国家增加税收。拥有众多人口的农村是潜力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是消费最疲软的一块市场。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惠农政策的推进,农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之转变,有力的拉动了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了税收,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2.林改促进了农村现代企业发展,同时增加了森林公园及产业链周边企业的收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权问题得到解决,林农获得了森林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面临随之而来的经营问题,很多林农联合起来,成立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一改存在几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收取门票和服务的费用,还可以开发其周边产品,而林改促进农村现代企业的发展正好可以提供旅游产品开发和加工,同时也可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销售周边产品达到利润多元化。

3.林改加速了金融资本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大大增强森林旅游对资本的吸引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农村流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创建,吸引了大量金融资本流向农村,解决了林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将实惠带给林农。目前,全国有26个省份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涉林贷款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超过中央财政对林业的年度总投入,接近各级地方财政对林业的年度总投入,成为涉农贷款增速最快的领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保护森林资源,同时推动林业资本运作,将森林资源推向市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2010年全国森林公园建设投资总额达224.98亿元,较2009年增加了17.7%,环保建设投入25.33亿元,营造风景林和改造林相26.24万公顷。由森林旅游吸引的大笔投资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由森林遮阳和防风带来的能源节省,防火,贮水保土和净化环境带来的损失减少,绿地财富,以及环境改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无法用具体数据来表示。

(三)生态效益

1.林改转变了林业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林农收入提高,更多林农看林护林,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更好的宣传环保知识。作为林改的最大受益者---林农,参与看林护林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有效的降低了森林火灾,滥砍滥伐等事件的发生率。江西省武宁县认真落实“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的惠林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实现县乡村三级“零收费”。通过森林旅游深入森林公园等森林资源聚集区,能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森林资源,更好认识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无可替代的维护者和主导者的重要地位。

2.林改加速了森林资源由单一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林区生态系统多样化,强化了森林旅游倡导和示范作用。林改后,森林资源的开发向立体开发转变,种植药材,水果,菌菇等适合在森林生长的植物,养殖林鸡,林猪,林兔等动物,丰富林区生态系统。还原了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方式的本真,提倡旅游者绿色出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积极正确的引导旅游者的行为。

3.林改推动公益林建设,完善公益林补偿制度。林业体制改革中有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加大公益林建设,同时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为有效保护公益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我国于2001年开始建立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重点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推动了森林生态旅游的进一步质量提升,吸引了社会对森林保护和建设的关注,在公众中普及公益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森林生态旅游的收入也将用于森林的建设以及公益林补偿,实现绿色良性循环。

三、总结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继续深入和新的探索,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其他经济领域也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业发展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前提,森林生态旅游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且在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林改促进森林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图1)在林业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的森林建设面临机遇,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发展速度很快,为广大的游客增添了高质量的绿色旅游资源,同时,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各国减排目标依旧是老大难问题,而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持续增加。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发展,支撑森林生态旅游快速升级,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定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