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办事业后勤改革建议

时间:2022-11-01 10:06:53

高校自办事业后勤改革建议

【摘要】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如何正确认识自身进而确定下一步的改革发展路径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自办事业后勤;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经过近20年的改革,直至当下,并存着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自办事业后勤、自办与外包结合的混合后勤、全外包后勤。自办事业后勤模式在当前后勤社会化方向明确但深化改革具体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出现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不少的学校将改革初期管办分离的甲乙方合并成立事业编制的后勤保障部,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问题。学校后勤服务保障项目大多需要招标,要求承担单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自办事业后勤无独立法人资质,难以承担校内原可承担的项目,使收入减少、市场缩小。(二)人的问题。1.人员补充问题。后勤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补充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由于体制、机制等制约,补充困难。2.人员稳定问题。实现社保全员覆盖资金缺口大,导致劳动纠纷不断,外聘核心人员稳定难,制约了人力资源活力的激发。近年来很多学校大幅度提高校内职工收入、发放改革性津贴,而自办事业后勤无资金同步跟进,后勤在编职工与学校同职级人员相比收入差距拉大,影响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可度和归属感,队伍稳定压力大。(三)财务问题。事业后勤立足校内,以社会效益为重,以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挖潜节支为主要考核指标,不从事盈利性业务,收入来源有限,资金紧张,发展受限。(四)资产问题。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基础设施的新建、改造、维修应由学校承担。实际运行中,由于缺乏明晰的主体责任方,后勤为保证工作平稳,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而资金难以返还,减少了后勤可用资金。(五)新服务项目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层出不穷,师生对这样的服务使用热情很高,比如移动支付等,但是受制于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开展缓慢。

二、高校自办事业后勤存在问题分析

对问题深层次分析,主要有自身先天不足、政府导向渐进、社会环境影响、校内需求变化等原因。(一)自身先天不足。1.体制无改革创新。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后勤仍为学校下属事业部门。2.资产产权不清晰。资产产权属于学校,后勤无权处置,但资产在具体保障服务活动中所产生的责任却由后勤承担,资产保值增值存在风险。3.经济关系不顺畅。既要关注公益性,又要关注效益养活自己,二者有冲突。4.学校存在运行风险。法人主体为学校,其一切活动的最终责任也要由学校承担,后勤依然是引发不稳定的方面。(二)政策导向渐进。1.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后勤社会化与自办事业后勤相悖。政策导向为后勤社会化,要求高校从自办事业后勤向选后勤、管后勤转换,基本实现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求高校开放后勤市场,引入专业化公司,通过市场的调配作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对于后勤社会化的时间节点和相应的内容也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提出将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学校办学评价体系。如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1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印发的《〈高校后勤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课题研究报告》(教发司〔2012〕194号)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事企分开”、“管办分离”。2.高校工勤职数限定与后勤人员需求相矛盾。高校受工勤岗位编制数量的限制,在抽出绝大部分满足校内其它单位对于工勤岗位的需求后,能够分配给后勤的人数远远少于实际需要,工勤岗位数量无法满足需要。(三)因资质问题无法参加招投标活动,服务项目和范围减少。因无资质,即使是校内项目,绝大部分也不允许事业后勤参加。这部分收入的减少,将大大增加自办事业后勤的经济压力,制约其发展。(四)社会服务蚕食后勤服务市场,收入减少。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是一个具有围墙、相对封闭的区域,最大的优势资源是稳定的市场。改革初期,对于欲进校的外来服务,自办后勤通过行政手段、把好校门就可以将其堵在门外,使师生接受后勤提供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校外服务通过BOT、PPP模式进入校园或沿着互联网的高速公路被师生主动叫进校园,分食市场,获取校内收益,使得自办事业后勤的生存空间变小。(五)面对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服务受到限制。学生在互联网经济下养成了自主选择、多样化、去中心、跨地域、去边界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公路跨越了学校的有形围墙,进入校园,针对学生提供校内不具备的或者更优的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服务,形成了一个跨越边界观念的虚拟化需求满足世界。服务多样性、消费多元化要求后勤能够提供适合时代需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但是面对相关政策和规范要求,有些业务无法及时开展,造成学校需求与后勤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在目前的模式下越来越突出,使后勤难以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上问题有的是在改革初期没有彻底得到解决的遗留问题,有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和对学校发展的制约作用,将会越来越突显,自办事业后勤难以克服,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三、高校自办事业后勤深化改革思路

(一)追索市场与计划合理配置之路。扬弃行政拨款、事业管理的运作模式,运用市场的动力机制,顺应市场法则,同时适度发挥学校统管及自办事业后勤的调节作用,让自办事业后勤尽快融于市场,赢得有序活力。(二)转变后勤工作重点,有破有立。转变一味“办后勤”的方针,按照“选后勤、管后勤、办后勤”顺序安排工作。有破有立,破的是摆脱“事业、独家”后勤模式,立的是发挥“企业、多方”后勤功能。(三)着力进行体制、机制突破。在实体发展上,将从事业单位向法人企业、从计划经费向独立核算转变作为工作的重点。

四、高校自办事业后勤深化改革路径

(一)自办事业后勤公司化。自办事业后勤在做好校内服务保障的同时,积极壮大自己,不断增强其独立核算、企业化运作的自主权,成熟一个注册一个,最终形成优势服务项目的整体企业化,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公司,向外拓展、承担社会服务项目,反哺学校,实现后勤社会化。企业化要尽早,一旦社会企业进入各个高校的服务保障市场形成规模,再想获得市场空间,难度会大幅增加。(二)自办事业后勤缩小。增强校内市场开放力度,重点增强选后勤、管后勤的专业人员,减少实际从事自办事业后勤工作的人数,当人员减少到一定程度,自办服务将自动消亡,实现由内到外的平滑过渡,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方向,自办事业后勤沿着后勤社会化的方向,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渐进的方式深化改革,是稳妥的,既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师生不断增长需求的满足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元春.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6

[2]李英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2,2

作者:张文超 路正社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