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法学探索

时间:2022-04-18 10:01:00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法学探索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为了生存遍尝百草,终于发现了用于充饥的五谷和用于医病的草药,在此过程中曾有多少生命死于各种毒物,人类为了吃的安全一直在不懈努力。而今在我国竟有那么多人无视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成果,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中添加各种有毒有害的成分,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损害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时间之久,数量之众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一、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1世纪以来的十年多时间里,我国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如2001年的吉化公司所属的16所中小学校发生严重的豆奶中毒事件、2002年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去年的陈月饼非法生产汤圆的恶性事件、2003年的“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2004年的“陈化粮”事件和“大头娃娃”事件、2006年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2006年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3月报道的“地沟油”事件、2010年7月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使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等等,尤其是近几个月“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毒豆芽”等等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为此笔者从道德文化建设、监管机制、法律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析。

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缺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可谓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实,作为中国人无一不为之骄傲,但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虽然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曾有多少人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漠然视之,对先期投入到市场大潮中的“弄潮儿”、“万元户”表示不屑,他们自视清高,坚守着心中的理想、信念与准则。

经过三十年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不协调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偷偷的发生着变化,“一切向钱看”变得很自然、方方面面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已经几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那么一些更为缺乏诚信道德的人便做出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如总理所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国家要持续发展,社会要健康进步,就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尽快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

(二)监管机制不健全自从媒体不断报道了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以来,人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执法部门监管“马后炮”: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揭露了这一现象,该记者报道了如下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例如,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

如果说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车运营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2]这样的监管机制当然很容易就使监管部门与违规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导致不是“监管为民”,而是“监管为利”了。这种监管不但背离了监管的初衷,背离了监管的责任,更可怕的是它是以牺牲人民的利益和健康为代价,进而更加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与诚信的缺失。而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便“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失职却常常被忽视。虽然部分监管人员确实存在失职、渎职行为,但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判定监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缺乏明确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