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时间:2022-02-17 09:55:50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取得了快速发展,并融入到各行业的发展中,为生鲜农产品营销带来了重要机遇,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生鲜农产品市场发展需求。然而,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起步发展较晚,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有效促进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成为各行业新的发展方式,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也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与一般产品不同,生鲜农产品的品种多、数量大、保鲜期短,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其物流成本占售价的主要部分。通过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扩大生鲜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生鲜农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对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数量不断增加,生鲜电上平台与产地一体化更加明显。但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从多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

质量是生鲜农产品的灵魂,是决定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我国农村分布十分广泛,因此农产品种类庞杂,受到各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鲜农产品在外形、口感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因此在生鲜农产品市场中很难实现统一的质量标准。虽然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生鲜农产品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挑选,其价格也较低,但由于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存在较大的质量担忧。同时,现阶段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还缺乏溯源机制,难以确保其质量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更是存在网络不通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信息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广大农民对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还缺乏必要的认知,在借助电子商务进行生鲜农产品销售的积极性明显较低,这些都是网络基础设施落后所带来的结果。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在道路、物流、供电、运输及仓储设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都导致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造成很多农村地区生鲜农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

(三)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生鲜农产品由于保质期较短,因此主要依赖于冷链物流,目前公路和航空运输是冷链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普通货运方式由于缺乏先进的冷链技术因此难以确保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在运输过程中极易腐坏,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还不健全。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另外,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物流网点仅能覆盖到乡镇一级,难以实现对广大农村的全面覆盖,因此加大了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的难度,不仅降低了运输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运输成本。

(四)缺乏专业化电子商务人才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销售人员都是以农民为主,其文化水平较低,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难以促进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及策划人员虽然熟悉网络技术,但对生鲜农产品的熟悉度较低,难以通过平台详细介绍其特色,因此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生鲜农产品运输人员基本都是普通快递人员,不能根据生鲜农产品的要求进行运输和配送,进而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的品质,降低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五)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规范,目前我国在生鲜农产品电商法律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因此需要持续推进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以填补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生鲜农产品电商监管机构,也没有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制度,因此难以实现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有效规范和引导,其发展呈现出混乱状态,对生鲜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另外,我国目前虽然实施了电子商务平台管理制度,但却没有将其细化到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操作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制度,因此导致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平台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筛选和监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各大电商平台难以直接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所以只能从生鲜农产品的源头做好质量筛选和监管工作。首先,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生鲜农产品的溯源机制,将其溯源到具体区域和生鲜农户,以明确电商主体各方在生鲜农产品质量方面的责任,进而可以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控制。同时,各电商平台可以派遣专业化的生鲜农产品质量控制人员深入各地区,帮助和监督广大农户的日常生产,及时发现和解决生鲜农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另外,在消费者发现所购买到手的生鲜农产品存在问题之后,电商平台要积极做出补救措施,完善售后服务工作,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以确保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直以来,基础设施都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农村分布地域广泛,生鲜农产品资源丰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较高。首先,要全面畅通网路,各地区政府部门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村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督促相关部门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各地区农村实现网络全覆盖,并通过网络的方式让广大农民认识和掌握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技能,并各自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同时,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强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是关键,只有强化道路和供电系统建设才能确保生鲜农产品可以顺利运输到终端市场,因此要加大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各大电商带头进行投资,加快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基础。

(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过程中,物流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增加在冷链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方面的投入,而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还可以与物流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小自身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借助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进行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和配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生鲜农产品的配送环节要重视时效性,并根据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做好相应的防护,以确保其质量在整个环节不受影响。同时,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进行产品接单、分拣和配送各个环节中,都要提升配送质量,与一般货物配送区别开来,真正打造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

(四)加强专业化人才团队建设

专业人才团队建设是促进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对其进行关于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相关技能的培训,重点对广大农民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生鲜农产品及电子商务运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以打造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同时,政府部门要强化对高职院校的引导,使其主动对接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强化在农学、电子商务、食品储运、冷链物流、仓储管理、机械制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能力,并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输送大量可用人才,以提升整个行业从业者的整体能力,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支撑。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充分结合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确保电商企业能够严格落实各项规定,以确保其行为的规范化,避免出现扰乱市场秩序和欺诈消费者等行为,同时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行细化,明确各部门、各主体的责任,并强化追责问责机制,提升法律法规制度实施的效果。另外,要在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引入监管机制,对其发展全过程、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确保其各类行为能够充分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转型期逐渐进入盈利时代,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其目前面临的问题还相对较多。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可以从提升生鲜农产品质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实施专业化人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出发,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胡晶.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采购管理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1(6):28-30.

[2]李涯.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研究———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J].食品工业,2021(2):354.

[3]赵瑞旺.互联网时代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54-55.

[4]林莉.互联网时代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20(6):139-141.

作者:陈妙香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