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

时间:2022-11-10 03:44:16

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

[摘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艺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学提倡将艺术与德育融合发展。现阶段,中学艺术与德育融合过程中面临着德育忽视艺术情境的创设、融合手段单一、融合载体匮乏等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以艺育德、以德促艺的校园环境,加强艺术情境创设,丰富融合手段,完善融合载体等策略,促进中学艺术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中学艺术教育;德育;融合策略

中学德育工作对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塑造中学生的民族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德育方法还讲求委婉性、内涵性与示范性,从而表现出艺术性这一鲜明特征。因此,将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在德育工作中充分结合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方法,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促进学生美学趣味与道德品质的和谐统一与全面发展。

一、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关系

(一)德育与艺术教育内涵。德育是教育者依托特定社会或阶层的要求并根据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在遵循道德品德形成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政治准则、法律和心理需求,利用相关方法和途径,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参与、身体力行,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德育的本质是育德,其核心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艺术教育是以培养人的艺术情感、技能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借助音乐、舞蹈、文学、影视等各类载体,在向受教育者普及基础艺术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其审美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并将其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发展为“审美的人”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审美,其核心也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二)德育与艺术教育关系。从目标和任务层面来看,德育和艺术教育都作用于个体的精神领域,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明确并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德育与艺术教育都对人与人的关系给予关注,强调通过改变或健全人的心理结构,实现个体行为与意识的统一。从二者发展的本质来看,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完善,而德育则为艺术教育提供支撑,即美和善都是人发展的重要价值标杆,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持,而道德则需要艺术的滋润。[3]

二、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课程改革。21世纪初,教育教学领域因知识生成特征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愈加重视学科融合,希望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壁垒,实施弹性课程讲授,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课程改革也主张教授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强调通过教学综合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素养。在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便提出,基础教育领域应尽快扭转课程结构科目过多、过于强调科目本位以及缺乏整合的局面,提高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均衡性,从而满足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求。[4]因此,促进艺术教育与中学德育的融合,是响应我国人才建设发展需要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近几年,我国关于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新高考改革等文件对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的“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壁垒,实施学科融合教学。(二)满足学生发展诉求。没有艺术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和工具理性指标主义的过度应用刺激了教育的功利性,从而导致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生活和教育关系产生疏离。单调反复的技能讲解和训练与机械化的知识灌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艺术蕴藏着想象力、创造性、丰富的情感等诸多元素,同其他学科教育共同发挥着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融合,将更有利于唤醒教育教学的生命属性。因此,将艺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无疑对强调学生生命成长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艺术与德育、管理等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艺术生与非艺术生基于学科融合相互靠近和交流,促进学生基于学科融合的全面发展,缓解既有的偏科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学生在道德、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此外,以艺术特色为导向的学科融合,旨在从艺术特色出发,结合普通中学的办学特点,促进艺术学科教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更加科学且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模式,突出学校优势,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发展。[5]

三、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问题

(一)德育中忽视艺术情境的创设。德育中忽视和缺乏对艺术情境的创设直接降低了二者的融合效果。目前,在中学德育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仍然倾向于理论化的讲授和说明。与具体的情境创设相比,艺术的体现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从本质来看,这也只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并未改变德育内容机械化讲授的本质。从结果来看,学生仍不能够真正理解过于理论化的内容。例如,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师往往只是口头讲授历史故事,并基于历史故事阐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引入。对于中学生而言,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传统教育方式仍然过于抽象,并不是真正将德育融入艺术情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德育效果,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6](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单一。当前,艺术教育与中学德育融合的另一突出问题是融合手段单一。从既有的艺术教育和中学德育的融合看,并未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德育内容。对于前者,教师受限于专业技能,对艺术元素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图片、视觉文字等方面,融合手段较为单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既有德育的机械性问题。对于后者,中学艺术教师,如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德育时,也主要是通过课前的口头讲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在具体的课程讲解过程中则并未结合、融入德育的相关内容,也无法确保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效果。[7](三)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匮乏。目前,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匮乏表现在,多数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载体主要是音乐和美术。具体来说,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音乐、美术等元素来提高德育效果。例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以音乐、美术作品为主要载体,通过阐述相关音乐、美术作品的产生背景、作品目的、作品意义等,教师将艺术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并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长期单一的载体增加了教育的机械性,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四、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

(一)以艺育德、以德促艺校园环境的构建。中学应积极践行“以艺育德,以德促艺”的德育理念,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情感,注重对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培养,进而陶冶情操。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较好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构建,以环境育人。通过精神带动、理念引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应凝聚师生合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师生和校园的共同发展。共同提炼办学理念、校训等,师生共同打造学校文化标识,如校徽、校训、校旗、校歌、吉祥物、校刊、校报等,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艺术创造力。师生也可共同参与到校歌的创作活动中,使学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艺术与文化的学习中,促进以艺育德、以德促艺校园环境的形成。(二)在德育中加强艺术情境的创设。教师在德育中加强艺术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促进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艺术情境与氛围创设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将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人们易于接受的生动、直观、形象的个体感性。教师在德育中创设艺术情境,能够使情境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政治等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强化学生审美感受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在讲述我国饱经忧患的近代史时,可播放具有鲜明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黄河大合唱》,并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即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与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师以歌曲播放和聆听为主,让学生在聆听歌曲时产生心灵的震撼,并结合历史环境,阐述自身感悟,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过程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陶艺制作来开展德育工作,育德于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陶艺制作的理论与操作性较强,需要学生了解初步的理论方法,培养自身的毅力与恒心。因此,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陶艺制作,在了解陶艺艺术、参与陶艺制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毅力。(三)丰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效果,学校应丰富和创新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除了既有的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开展的教育融合,学校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与德育实践的方式促进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在师生合作方面,教师在德育课堂上可选取与教学内容或表达主题相一致的歌曲进行播放、伴奏和演唱,让学生通过拍打节拍或伴唱的方式参与到歌曲的表演过程中。这既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又能够通过歌曲表演强化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感情认知与理解,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积极引导。在德育实践方面,因多数中学生已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成为外部的德育与艺术教育课堂,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强化自身感受,培养情感与协作精神。[8]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演出,为地区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如老八路、老红军,演唱《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颂新时代和美好生活的作品。此外,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前往地区博物馆和烈士陵园参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或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写生,将美术教学与德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从场景、任务,到构图、配色,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想象,并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的观看和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使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四)完善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为进一步完善中学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载体,推动艺术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除了借助既有的音乐、美术等相关艺术载体外,还可以借助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载体。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或社会热点、焦点短视频,并通过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也可将多种艺术载体进行融合,提高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效果。例如,教师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文学作品为基础,辅以小提琴协奏曲,将故事情节作为线索,通过鉴赏乐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促使人格与情感不断完善。本文对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阻碍其融合的主要原因:德育中忽视艺术情境创设、融合手段单一和融合载体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通过在德育中加强艺术情境创设、丰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完善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等途径,破解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难题。学者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研究,以促进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为中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文明军.新媒体时代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109.

[2]黄佳,黄振洪.探析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J].智库时代,2020(9):198-199.

[3]李红宇.浅谈美育与德育的整合[J].黑河教育,2020(2):77-78.

[4]董奇.浅析发挥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6):71-72.

[5]胡富国.以德育人———高中班级管理艺术探析[J].学周刊,2020(2):161.

[6]石红立.艺术高中德育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性研究———以秦皇岛市第三中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37.

[7]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8]叶再新,方建明.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实践研究———以红安县实验小学铜锣艺术教育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18(19):72-73.

作者:陈方浩 单位: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