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3篇

时间:2022-04-21 03:26:41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3篇

第一篇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片面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中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落实到各个学校的话却很少具有指导意义。很多学校还是在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一味的追求学生考试的成绩,学生考试考得高的话就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学生们成绩不高的话就认为学生学习不努力,甚至认为学生的一些品行还存在问题,进而再来强调学生的德育。由此看来德育工作并没有放在学校工作的主流位置,而是在被动的对学生进行。老师并没有主动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所存在的品德问题,而是片面的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1.2缺乏专业德育教师

很多城市学校非常重视学科老师的水平而不重视德育教师队伍的水平。在农村中学的话苦于学校编制和学校自身实力的原因,几乎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是中学班级的班主任,但是班主任在做学生德育工作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任课教师。班主任老师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要用很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准备,没有太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品德问题进行专门的准备,更不可能去搜集更多的德育教学素材,只是在学生出了很多问题以后才临时进行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

1.3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剧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价值观出现不可避免的对抗。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而言,也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在学校层面,学校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进行变化。学生层面,接触到得群体本来就比较多,尤其是学校周边的一些不良人群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类人群的行为对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很容易进行误导,使学生很容易走上不健康的道路。

2增强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的增强不是单方面的简单的措施就可以,需要综合分析目前存在的各个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校的育人功能能够真正体现出来,而不是一句空话。

2.1学校改变现有的教学观

农村中学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因为现有的教学观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农村中学应该转变德育为副,学科成绩和学科学习为主基本教学观念,将德育作为首要目标的标准去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德育工作应该与学科课程教学处在同一位置上而不是一个高一个低,如果真的要哪一方面更高的话,德育工作应该要稍微高一点,毕竟德育工作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工作,学科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教给学生基本的应对考试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农村中学由于自身条件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德育活动可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较城市中学而言较少,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更好的利用起来而不只是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各个学科科任老师也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之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在亲身生活的环境中创设德育教育情境,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农村的发展情况和农民的具体实际生活情况,从农村中寻找德育的教材,这样既可以弥补农村中学德育师资队伍的不足,又能提高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2注重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

德育工作向比较起其他教学工作而言不能单纯的教学灌输,单纯的教学灌输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是要注重实际教学与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相结合。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的影响一个是学校的影响,当然学生家庭的影响也必不可少。社会方面,当前中国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方面提倡与国际接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和带来了一些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品行。社会方面应该考虑到学校的教书育人的特点,尽量的清理周边环境,为学校提供一个安静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不让学生过早的受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学校方面,农村中学首先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农村中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行的文件,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落实。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应该争取做到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正面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好,并将教师的人格魅力转化为自身学习的榜样,促使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运用和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来提高自身的品行。家庭方面,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教师,其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家长要积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安静,有趣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在家里面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不是觉得家庭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因此,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三方共同努力方能达到众人所期望的效果。

作者:周西工作单位:重庆市开县岳溪初级中学

第二篇

一、跟不上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农村中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规律,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

二、跟不上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由认识支配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长发展得更好。我们从事德育工作,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任务,更不能把它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三、跟不上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在现实的中学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泯灭了,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广大的农村中学在德育工作方面,出现了许多严重滞后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发现德育工作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以及老师加以重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得以解决。

作者:马堆宁工作单位:静宁县曹务初级中学

第三篇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所谓农村职业教育,现在一般将其理解为: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对农村社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1]。因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具有以下特征:分散性。从受教育者来说,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除了部分职业农村职业高中和农村职业中专的学生外,大部分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人员都是在从事与“农”相关的行业过程中为适应行业和技能发展的要求进行的培训和学习,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多样性。

办学层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农村职业教育贯穿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整个过程,在农村的职业高中教育之外,普通农村小学和中学也开始提倡在普通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逐渐培养一些基本的从业技能;最近又有学者提出要逐步发展农村的高等教育,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学制将会逐渐提高到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即向中等教育后层次高移,甚至培养‘高级农民’、‘农民研究生’、‘农民学者’”[2]特定的收益性。经济学认为,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某一要素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收益递减的趋势;而作为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一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教育(包括在职教育、自学等)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并推动经济增长,在人力资本形成的各种途径中,教育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3]。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做德育工作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其道德接受能力不同的实际进行,不能搞一刀切,而应该分层要求,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形式,体现出职校特色。具体如下:

1克服教育者主导,体现学生民主性

一方面是要深入学生中掌握思想道德状况,坚持内容精、趣味浓、重职教特色的原则,合理选取德育内容,充分体现职教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来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掘学生中的新思想、新动态、新思维,找到能互相沟通的切入点,达到相互理解、关系融洽、形成合力。

2克服单一灌输,体现多面引导性

要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自主意识和自觉的行为,使学生内在地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德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正确引导并在设置教育内容、设置教育活动等方面注意到以下方面:2.1要充分考虑学生内在需要需要是接受的前提,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职校学生的内在需要是丰富而又具体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根据其需要,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地接受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汲取营养提高素质。2.2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当主角,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作用首先,在学生会、团委和班委会基础上,组建德育工作委员会,独立开展工作;其次,开办业余学校、组织多个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德育工作者主要搞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德育活动内容,组织思路进行正确的引导,把握方向,达到“文不离题”之效。

3克服规范制约,体现时代特点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适应当前或是今后社会的需要,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克服陈旧规范制约,结合社会现实,学生现实,也就是体现时代特点,开展德育工作。在社会变革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深化过程中,一些负面现象还会导致不少价值观错位,对人的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如果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而展开不能有力地抵制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只能在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如果学校德育解决不了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更是纸上谈“兵”。如“就业难”是现在广大职校生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学生们很关心,也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少思想偏差;有的学生期望收入高、实惠多的单位工作;有的学生在竞争中感到茫然无望;有的学生认为到私营企业谋职丢人等等。为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就业指导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学习国家有就业方针政策,使学生确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就业新观念。从自身情况出发,降低盲目的高期望值,寓德育于学生的情理之中。总之我们在鼓励帮助学生勤奋努力的同时,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农村职业中学的德育工作者只有依据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在德育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引导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才能在新形势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作者:寇得胜工作单位: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