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影响

时间:2022-10-19 08:47:59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影响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作者从社会环境以及学校两个角度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提出有关对策建议提供理论依据。

一、农民生存方式发生变化,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影响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日益增多,一部分农民在城市找到了较为稳定的工作,从而过上了城里人上下班的生活,也有一部分农民通过打工的方式,在农活的空闲之余进城务工。由此导致,一方面,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不能实时有效的进行沟通。

二、农民经济利益格局变化,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影响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变革时期,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便导致了人们因为利益格局的分化,而产生了心态的失衡和矛盾的激化。生活在更加富足家庭的小学生会亲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认为农村的这种改革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能够更好的满足其生活和成长的需要。而获得利益相对较少或没有获得利益的家庭小学生,会对改革产生疑问甚至不满,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剥夺了他应有的快乐。由此导致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改革带来的利益失衡进而引发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的不平衡。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农村家长一直把考大学视为孩子跳出农门、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出路,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一些人就片面夸大它的负面效应,认为书读的再多、读的再好,不一定代表前途无忧,甚至有时还不如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同龄人。“新读书无用论”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办学理念城镇化,学校重智轻德现象严重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集中化。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农村学校小学生的人数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出现了老师过剩的情况,于是几个村子集中在一起的“联合小学”应时而生,取代了之前“一村一小学”的局面。上学路途遥远一方面给大部分小学生上学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给老师和学生家长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二是学校重智轻德现象严重。随着课改的推进,几乎所有学校都提出了“素质教育”和“德育优先”的口号,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往往得到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口头回应,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并非如此。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农民有条件也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农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上大学告别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农民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的愿望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城市,他们明确表示:“只要孩子的成绩可以考上大学,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上大学创造便利”。由此导致了学校和教师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智轻德”思想的盛行。三是德育评价机制不科学。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事业的宗旨。然而一些学校把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对学生只要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个别老师对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迁就现象,他们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其他诸如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忽略。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从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教师过分看重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学是硬指标,德育教育是软任务”的教育教学思想。

五、德育工作人才匮乏,素质相对较低

一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一些从事经济贸易的人群,收入更是大幅度提升,与教师的收入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由此导致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不平衡心理,甚至出现部分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和下海现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二是农村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首先,目前农村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转公办的,接受过专业化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他们大都是凭着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必然导致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同时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及接受信息慢等问题;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教师出于对自身生活水平提升和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等方面考虑,也都希望能够去城市教学。因此,稍微有能力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去城市教学,使农村学校面临教育人才短缺问题;第三,农村教师新鲜血液补充不足。现在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原先是城市子女的,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不愿到农村任教,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好容易跳出“农门”,也不愿再回到农村,导致农村教师新生力量供应不足。

作者:何芳 单位:南昌市高新区纪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