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时间:2022-06-11 04:01:40

中学德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当前,中学德育“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重智育轻德育”等现状影响了德育效果,需要通过改革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题组提出把德育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从核心素养角度探究中学德育课程改革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研究背景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其中“德”处在首位。但是,中学德育“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重智育轻德育”等现状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中学德育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加以改革,才能被学生接受,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为中学德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课题组提出把德育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中学德育课程。中学德育课程是一门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必修课程,融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每月一事、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

三、创新德育路径

德育课程的有效落实除了借助传统的主题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堂、家长讲坛、学校举办的各类德育活动之外,课题组还创新德育路径,使德育课程更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喜爱,被学生接受。(1)成立“德润能仁”“心灵驿站”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成员为具有多年德育工作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一线教师,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行动力,乐于探索德育工作方法。(2)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设置“聆听窗外声音”环节。每堂课由一名学生上台主讲5分钟~10分钟,教师指导其他同学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对其所选取的话题、表达的观点进行点评,发挥引领、点拨和纠偏作用,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素养。(3)创办《德润能仁》和《静听花开》两份德育简报。《德润能仁》由学校“德润能仁”德育名师工作室教师编写,每期内容为反映当下学生突出问题的案例与点评,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介绍;《静听花开》由沈莉红老师组织并指导学生编写,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采用约稿和投稿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之中。(4)开通“岁月如歌H静听花开”微信公众号。定期带有时代气息的家庭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素材,利用网络的力量与同行、家长和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5)开设“经典电影赏析”校本课程。一部好电影有时胜过十堂说教课,我们利用社团课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电影,并组织他们开展“好电影,我分享”成长沙龙活动,让学生在看电影、写影评、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触动心灵,健康成长。(6)编写校本教材《能仁新父母》。其中开设美文欣赏、心海泛舟、专家视角、集团联动等栏目,由德育教师、班主任、集团教师、家长代表等撰稿,介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赏识教育、教师如何向学生学习、如何陪孩子在错误中成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等,这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教师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研究成果

回顾两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课题组认为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科研目标初步达成,育人目标也初见成效。1.厘清育人的核心理念。通过两年的研究与思考,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要让德育产生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被唤醒,被吸引,而不是被控制。因此,课题组确立了“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最需学习的群体”的教师观,“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发掘的宝藏,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造者,每个孩子都以错误为成长的垫脚石”的学生观,以及“把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把舞台让给学生、欣赏学生生动发展,把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信发展”的教学观。2.开发符合学情的德育课程。有效的德育课程应具备自主性、丰富性、长期性等特点,课题组从德育的有效性出发,积极开发符合学情的德育课程。在德育课程的实施中,课题组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我向校长提问题”“我是校长助理”“文明习惯我点评”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德育工作如果手段简单,或者是只顾教条灌输,就会缺少科学性,流于形式,没有真实的指导意义。因此,课题组举办了由学生策划的“尚运动展芳华”为主题的体育节、“中秋月圆情满能仁”为主题的中秋活动、作家进校园、“青春怒放”14岁青春仪式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德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题组突出“德育中践行,践行中领悟,领悟后践行”的德育过程,指导学生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他们学会在反思中改变与提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通过研究,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每位教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育人风格。两年来,本课题组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评比课、执教课题实验课、展示优质课近四十节,蒋国生校长更是多次为全市德育课教师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沈莉红老师成长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相永昌和戎士锋老师成长为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施莉莉老师成长为能仁集团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教师注重研究和思考,把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困惑、反思形成文字,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共计三十篇,使课题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4.提高了家长的育人品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摇篮和基础,父母的育人品质至关重要。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家长参与进来,通过能仁新父母学校、家校共编《能仁新父母》、家长开放日、家长体验日等活动,让家长明白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必须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科知识学习,更要重视孩子明辨是非、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父母要坚持学习,终身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五、结束语

德育课程改革涵盖的内容和路径有很多,对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加强学习,有足够的应对策略,更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研究素养。如何保证教师课题研究行为的常态化和自觉化,如何使研究成果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实用价值,这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和完善。尽管本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并未结束,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路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李晓东.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德育,2018(02).

[3]曹红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管理体系[J].江苏教育,2017(74).

[4]谢世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验德育课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3).

作者:沈莉红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