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时间:2022-11-30 03:13:52

浅谈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摘要】目前高校德育普遍存在德育目标与现实相疏离、德育内容空洞、德育理论与实践错位等问题。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地方高校在德育领域彰显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优势条件,文章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在对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高校德育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德育;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地方高校要在德育领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条件在于,开发利用高校所在区域的优势德育课程资源。通化师范学院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地区,蕴含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本土德育课程资源,有利于打造地方特色德育课程,凝练出特色鲜明的高校德育内容,形成一个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现实吸引力的高校德育体系。

一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彰显高校德育特色的优势

高校德育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方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德育内容空洞、德育教育方式单一、德育理论与实践错位等倾向,导致高校德育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社会转型的强烈冲击下,出现与社会道德需求相脱节、德育效果低迷的局面。由于地方高校所处的区域经济环境不同,因此地方高校德育发展定位必须立足当地,立身于地方提供的资源,在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等方面从本土课程资源中汲取养分和素材。而本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能为教育教学所利用的所有资源的总和,包括本地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地方高校的德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将本土的优秀资源广泛应用于德育教学的人才培养实践,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拓宽德育实践教学途径,才能使德育变得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逐步形成地方高校的德育创新和特色发展。因此,彰显高校德育特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就是充分开发和整合利用好本土课程资源,使高校德育既体现出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的定位逻辑,符合“以服务面向定位为出发点来重构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逻辑框架”,又体现出高校德育遵循生活化的理念,只有“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补充和更新与时代相契合、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素材”,才能使教育教学融入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本土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热情,实现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提升的现实要求。

二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高校德育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通化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高校,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了学科发展定位:保持发展教师教育和区域文化研究优势,突出特色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以高句丽研究为主的历史学学科,以长白山非物质文化研究为主的民俗学学科,以长白山生物资源研究为主的生物学等学科,力争达到省内一流。然而受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和能力的制约,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高校德育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开发利用德育资源的种类单一,本土资源的德育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尽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对本土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还有待增强,尤其是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德育价值的认识未获得广泛认同。无论是自然人文景观、风土民情,还是宗教信仰,都是一个地区能够挖掘的德育资源。然而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传统显性资源,忽视本土资源所蕴含的隐性德育价值;注重自然资源开发,忽视因过度开发、乱砍滥伐而导致的濒危物种灭绝所折射出的生命教育资源的利用;对很多如长白山天池及高山苔原、满族乌拉街古镇、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等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生态资源的德育价值没有充分重视,而较多地将其看作是旅游景区。第二,注重意识形态资源的灌输,忽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因此相对于人文知识的传授,高校更加重视的是对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了以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医药、葡萄酒等产业的优秀企业管理者和爱岗敬业的先进模范为代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任何德育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离开了人的因素,德育工作就无法真正开展。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代表,各个单位、部门的德育工作者,历史上的道德模范,广大师生,甚至是支持和配合高校德育活动的家长,都是我们可资利用的人力资源,在进行德育资源开发时,德育资源作为一个资源系统,人力资源与意识形态资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三,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持续的和有效的甄选。由于缺少对高校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奖励和评价标准,因此导致在德育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和功利性,如有的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会积极选用本土资源,资源价值没有获得更大程度的开发,导致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另外,有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越多越好,越是本土越有特色,导致对各种资源的价值性缺乏判断,没有对所收集的本土资源进行有效鉴别和筛选,不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高校德育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

第一,落实开发利用的“双主体”责任,全面掌握本土德育课程资源的种类。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主体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关注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全面掌握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种类,如萨满文化、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靖宇精神等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便在德育教学中灵活运用;同时,教师也要立足生本,将学生视为课程实施的重要人力资源,将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发地收集本地区的乡土素材,寻找其中蕴含的对自身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融入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第二,建立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开发利用的主动性。高校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遵循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但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有些教师受旧有思维定式影响,往往被动开发或缺乏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甄别,导致德育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对教师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控和评价,使广大教师明确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通过外在机制的激励作用,提高广大教师对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认同感,增强教师开发利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三,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对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甄别和筛选能力。在目前高校德育普遍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无论是创新德育实施方式,还是丰富教学内容,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一个有效的支撑。因此,面对众多的资源,如何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甄别和筛选,是对当前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客观要求。而教师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投身到高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浪潮中,加强学习和研修,主动参加相应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养,从学校发展特色思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以强化大学生德育内化途径为着力点,提高教师对本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甄别和筛选能力。高校德育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反思归纳总结,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观念、理论和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使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提升。

作者:张妍 郭淑清

参考文献

[1]许华荣.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发展定位重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0)

[2]梁晓理.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提高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J].理论观察,2014(5)

[3]罗绍良.浅谈中学政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