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与德育教育探究

时间:2022-12-12 04:08:56

良好习惯与德育教育探究

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一项长期性的使命,要从孩子抓起。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将基本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因此,养成道德习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可操作且最有实效的德育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此,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德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笔者对这句话有三方面的理解:(1)德育与好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2)德育不完全等同于好习惯;(3)好的习惯是德育的一部分。但笔者不主张把所有的“好习惯”均归入德育的范畴,但德育与“好习惯”的确密不可分。下面笔者以道德习惯为例谈谈德育与好习惯的关系。为什么说德育与好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呢?“德”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它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爱民,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包括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知恩图报的心田,也包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观念等,不管是宏大的还是微小的,都属于意识领域,这是其一。其二,德育是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统一体,思想教育的成果要靠行为表现体现出来,否则,德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其三,不仅英雄壮举才是“德”的体现,更现实的德育成果就体现在平常的最普通的行为中,包括许许多多的好的习惯,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良好的环保习惯等。有小才可以有大,良好的习惯越多,德育的成果越明显、越丰厚。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最直接的德育教育,良好的习惯也体现着教育的效果,所以说,德育与好的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又不完全等同于好习惯,因为德育的领域是宽广的,好的习惯所反映的意识领域仅仅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已,同时,德育思想应该有高低层次之分,人的境界也有高低之分,良好的习惯代表的一般是普通的(当然是可以肯定的)思想境界,尚不能代表具有爱主义、民族大义、英雄主义之类的高尚情操。好的习惯是德育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已经在以上阐述中表明。要培养好习惯,首先要研究它的重要性,因为学生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会有培养这个习惯的强烈愿望。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习惯必然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形成,这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的根本区别。此外,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呢?最根本的也是最实际的做法就是从小事做起。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从要求学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做起,从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丢纸屑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可以从拣起地上的一个塑料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从“对不起”“谢谢”“老师好”“辛苦了”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按时完成作业,不耻下问做起。总之,要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层层深入,慢慢提高,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用终身。其次,教师要以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要以身作则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以制度来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主要目的就是以制度阻止和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和不良习惯的形成。约束不良的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又如学生遵纪守法,自觉按规章制度要求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品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很必要的,但这只是外在的手段。如前所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还得让学生明白某种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他们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位,行动上才能积极起来、自觉起来。同时,教师要重视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中小学生而言,这句话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心灵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否则就会让学生失去信任。另外,家长的表率作用也不可低估,所以,教师还得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学校、家庭形成一个德育的整体,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阵地。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德育既不完全是相同,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形成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本文作者:康新应工作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慎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