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育教育与中国德育教育的区别论文

时间:2022-09-11 05:12:00

美国德育教育与中国德育教育的区别论文

摘要:美国混合德育模式与我国综合德育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本文通过比较各自德育模式的长短和不足,认为应借鉴和吸收美国德育模式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以此促进我国德育模式的改革和不断完善。

关健词:中国;美国;德育模式

一、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审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无疑是几千年来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教育变革。那场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的选择上,由于不断进行发展、完善,使美国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发达,号称“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美国的现代学校德育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德育从内容、方法、途径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义模式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前50年,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功能明显下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德目主义受到了极大冲击,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倍受青睐。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至70年代,学校更加放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德育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成为导致60-70年代以来的学校德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国学校德育实施体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的特征,即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点。

所谓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体制结构的多元性。美国作为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在德育体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国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纲,按大纲进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编制系统的德育教材,并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有些州既没有大纲也没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利用司法体系直接裁决有关教育的事务,司法裁决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一种全国性的政策作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以及各个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

相比之下,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在德育实施体系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德育教学大纲,学校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德育课程,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编制德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和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所以,我国的德育模式为综合性德育模式。

第二,德育目标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结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复杂的德育目标结构中追求两个基本目标的结合:一个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品质,另一个是培养学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是价值观;而在德育内容方面,范围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政治教育、国家宪法、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协调人际关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教育等。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结构中,都是围绕着两个基本内容即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进行的,体现出一致性。所以说,在美国尽管赋予人们信仰和价值选择的自由,但从以上的现实状况中说明了美国不仅有比较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所反映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

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家教委于一988年和一992年,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分别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统一的德育要求规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为基本内容,构成了我国德育内容结构体系。我国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国综合德育模式是适应和项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取向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学校德育呈现出“重大德”(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轻小德”(道德品质、人生修养)。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同一性、整体性和先进性,忽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就使得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学的轨道。

第三,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吸收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的积极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和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模式相结合。其中,课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径。在德育实施的方法维度上,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给学生充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又有教师的正面指导。同时,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他们更多地注重通过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影响等途径实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这是美国德育途径的基本特点。此外,美国德育途径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例如,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开设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供中、小学生选修,学习美国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的准则。美国高等院校既开设专门的伦理道德课和公民学课程,也通过大学的核心课程—人文学科、专业课程—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德育的层次性和各级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性问题。

我国的综合德育模式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作为德育实施体系的基本途径。讲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综合性德育机制的有效运作,注重德育的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并举。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2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第一课堂”—理论课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外途径,即“第2课堂”主要有:⑴少先队、党团组织活动;⑵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⑶心理咨询;⑷自愿者活动、军训、社会调查、“3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扰的问题,特别表现在: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⑵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相联系;⑶普遍存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脱节,学科教育渗透不足;⑷过分强调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视对学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内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体系、教学手段较先进的特征,它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例如,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实施方案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颇有影响。它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办法以及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体有:一.教师的态度;2.课堂讨论;3.不使用真实姓名4.利用各种角色扮演;5.小组活动制。

相比之下,我国在德育目标内容及具体德育方案的实施上,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许多地区,学校创造出许多有开发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广。

二、美国学校德育模式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从对美国学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点的介绍中,明显地看出其学校德育发展趋势:即德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趋于一致,而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根据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呈现多样化。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注重发挥德育综合目标因素、德育场的作用,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对于美国混合德育模式,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借鉴他们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德育实践和改革。公务员之家

㈠确立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

由于我国德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在过去曾经追求“高、大、全”,对于大、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国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国情、民族文化传统、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定总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来充实德育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内容,并相互衔接,建立较完备的操作系统,这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径和方法

美国学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实践表明,多元丰富的、博采众长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实效、获得生机的有效保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实施如果仍然沿着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进行,势必会出现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而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单一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势在必行。

同时,在德育实施的具体方法上,我国学校德育既要重视正面传授知识,重视行为规范的教育,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类情境中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春风化雨中得到道德升华。

㈢促使德育与社会现实接轨,培养为社会实际服务意识

我国学校德育历来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十分重视,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实际则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实际上,德育立足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学校德育应借鉴美国德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⑴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一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⑷谭伟.中美两国学校德育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2003.(一2):89

⑸金瑾如.中美高校德育若干特点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3.(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