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策略论文

时间:2022-09-13 11:56:00

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当代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道德缺陷,要从根本上提高道德修养问题,必须系统深入的学习、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重点加强大学生“知荣知耻”的道德传统教育。

关键词:荣辱观道德修养和谐社会

2006年3月4日,主席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政协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指出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为普通社会公民提供了一个容易识别的具体标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要系统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把“八荣八耻”作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

道德修养是指人的思想道德、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完善,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以求经过勤奋学习和长期实践,努力达到社会性需要的水平。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也是认真学习荣辱观的一个重要体现。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考,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修养伴随着人类生存的每一天。也曾有学者指出,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不仅仅是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还在于人类有着道德修养。而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则更应加强道德的修养。

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道德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人不可以无耻”、“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等知荣明耻的道德格言,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较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他们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求真、求美、求善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养成了许多文明习惯。从社会要求来看,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理应比其他社会群体高出一筹。但是,在部分大学生中,却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道德缺陷,包括某些不良道德习惯问题。上海某大学党委书记在给《文汇报》社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我工作过的大学,我看见刚刚粉刷不久的洁白的墙上很快出现了一串串黑黑的脚印,有个教室里的脚印在离地面近两米的高处。我百思不得其解。是在互比高低?还是故意恶作剧?还有的学生不懂基本的礼貌,上课迟到或早退也不向教师打个招呼,泰然如入无人之境;给校长写信竟与校长称兄道弟。在我们的大学里边,我注意到纸屑、果皮、饮料罐、食品袋满地乱丢的陋习屡禁不止,为争一口气而打架斗殴,为发泄个人的情绪而损坏公物等行为时有发生,难以消除。”有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校园存在一个奇怪现象:100%的学生强烈反对校园不文明行为,但也是这100%学生承认,校园的种种不文明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这一切无疑严重地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与“大学生”这一称号极不相称。

造成上述种种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和个人诸方面。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是自律的,不具有强制力。不讲道德的行为仅受舆论的谴责。社会不良风气的暂时得势,更容易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身上得到演绎。传统的道德观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内圣外王”,注重个人的修养。在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上,是力求人人皆为尧舜般的圣人。当然,“损己利人”的道德不符合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因而,无论何时都是不可能加以推而广之的。我们不否认这种“圣人”般的人物是存在的,但毕竟是极少数的,我们对那些极少数的英雄人物的讴歌与大力赞美也恰恰说明了这种道德资源的稀缺。只有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才有推广的可行性,而损己利人的道德只可提倡决不能当作标准和规范来普及。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又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生理早熟,心理晚熟”,在道德层面上已经很脆弱,更不可能如此这般。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他们要么口是心非,要么束之高阁,你提倡你的,我依旧这般我行我素。事实是,过高的道德标准,由于难以实现,只会让大学生置之不理,从而逐步恶化,甚至导致道德的缺失。就道德而言,它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也有高低之分和先进落后之别。现实生活中,既有道德高尚的“忘我”之人,即损己利人之人;也有道德一般但遵纪守法的“利己”之人,即不损人而利己之人。若不顾道德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一味用统一的,高标准,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去苛求不同行为的主体,则只会使道德虚化。因此,我们必须寻求结合点,找准切入口,正确定位,才能做好工作。公务员之家

就大学生而言,当然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然而事实即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在校大学生,与其将其当作道德完备的“天之骄子”,不如将其当作道德尚不完备的普通人。《大学生行为规范》等有关条例的相继出台,对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设了一条康壮大道和行动指南。当前,虽然我们把大学生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有些还是面面俱到,但不等于从此就没有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但是有法制作为有力的“他律”对于大学生违法的遏制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也应当树立起足够的信心。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必有其内因和外因,外因透过内因影响其行为,虽然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内因的形式有赖于外因的长期作用。加之大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相对来说外因对他们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正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是受所处的环境形成的。由此可见,人的良好的道德心理也是人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作用以及舆论导向下逐步形成的。一个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反之,也会让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道德沦丧。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吸引力强,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教育,文艺和娱乐活动,把道德修养和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在活动中规范自己的道德体系。可以依托共青团,学生会,班级,社团等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规范的积极性,主动性。

荣辱观就是一种道德观念。以耻辱感为例,人们做了逾越人格底线和人文精神所禁忌的事,就觉得这样的事情和行为可耻、羞耻,就觉得是一种奇耻大辱。知荣明耻,既是维护道德的防线,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陈寅恪说:“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新中国成立不久,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永远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

**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历史系学生,2006年7月21日下午,在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回家途中,他为营救两名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生与死的紧急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见义勇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毅然决然地连续救人,他这种见义勇为不留名的壮举,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表现出当代大学生舍生取义、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貌,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生动的表率。

知荣耻之心,需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来培育和不断强化,学校必须将知荣明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知耻教育。《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说教育对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古人认为,“耻者,治教之大端。”“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是说,教人知耻,并养护其知耻之心,奖惩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谦虚谨慎,奋发进取,不仅要有知识,有理想,有能力,而且要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5.

[2]王荣发.大学之道[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