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分析

时间:2022-06-14 08:15:21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分析

[摘要]新形势下,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守护社会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国家、高校与社会在尊重道德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协同发力、共同参与。一方面,我们要分析既有机制仍需改进的方面及原因;另一方面,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整合师德建设力量,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搞好社会道德治理,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之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同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人才,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尤其需要加强以师德为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教育保障。

一、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确保高校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机制。它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守护社会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类解放事业,需要亿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思想品德合格的有志青年为之努力奋斗。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发展的深刻变化,我们青年群体中的大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既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更要靠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以确保高素质教师队伍来解决。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特别是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如何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当前,应当肯定的是,长期以来奋战在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他们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为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确实“有少数高校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教学敷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不端,言行失范、道德败坏等”,[2]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大学的社会形象,干扰了高校办学发展方向。再加上“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实效性不强”[2]等因素,使这一问题愈益突出。所以,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使他们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进而能够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必备条件。教育兴则国家兴。新形势下,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需求更加多样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亟待实现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如果过去我们比较注重高等教育数量和规模的话,那么今天则应更加强调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大学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不仅要使广大青年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技能和创新精神,更要培养他们爱国奉献、服务社会、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显然,能够担此重任者非高校教师莫属。不过,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说:“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3]为此,我们需要以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重要抓手,在政治信仰、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工作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开展教育和宣传工作,将高校教师队伍打造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道德高尚的人群”。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也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3.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大学守护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以来,大学被视为文明精神的堡垒,道德文化的高地,并被赋予了独特的守护社会文明发展之功能。事实证明,大学确实在传播文化知识、维系人类文明、保守优秀道德、创新科学技术、激发社会活力方面显示了巨大力量,成功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但是,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浮夸主义、技术主义倾向以及大学校园生活表现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娱乐化主义等就是大学精神危机的典型表征。这种情况下,大学发挥其守护社会发展之功能,作为教育事业的教育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本职功能都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以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契机,在培养政治坚定、敢于担当、爱岗敬业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的品格气质。如此,高校才能胜任其精神堡垒和道德楷模作用,从而发挥出独特的守护社会文明发展之功能。

二、新形势下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

长效机制仍需加强的方面及原因建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各地高校都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影响长效机制建立的方面。这些需要积极面对,认真分析。1.评价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运行。教师评价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道德选择、职业发展、技能提升等方面具有关键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评价机制偏重什么,教师发展的鲜明特征就表现为什么。新时期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的首要标准应是师德师风标准,正如强调的那样:“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3]但由于制度惯性、思想观念、办学竞争等原因,现有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在岗位津贴、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评优晋级等方面对高校教师的核心评价指标弱化了“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师德师风因子。这种评价机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业绩、轻育人。还有些高校虽然字面上有师德师风的考核规定,但实际操作中搞形式、走过场、当参考,并没有把考核结果真正纳入评价机制中,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2.个别社会环境一定程度影响了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大环境下,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很难坚守“一方净土”。于是,喧嚣的“商业吆喝”打破了宁静的潜心治学;急功近利的“成功学秘籍”挤走了名著经典;量化、指标性的考核压倒了润物无声的诲人不倦;自我吹捧的造势与宣传淹没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默默奉献。当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师德建设工作,但制度规章建立起来容易,成功执行却并非易事。事实是,高校教师也是社会人,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职业意识等均已打上了深刻的社会环境烙印。因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程度如何并不仅仅取决于长效机制自身,也受社会风气和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三、新形势下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策略

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和政府、高校与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参与,更需要各建设主体在尊重道德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理性、有效的方式和策略,稳妥推进、精准实施。1.完善相关制度,整合高校师德建设力量。道德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存在着主体的多元性和建设力量的多样性。但是,越是这样越需要依法依规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关系,整合各方建设力量,使之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一致。首先,以《宪法》和《教育法》为依法治教的根本依据,国家和政府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如出台高等教育改革法案、制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规划、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等;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特别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推进并指导、监督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其次,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统一进行。对此强调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4]为了整合高校内部师德建设力量,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道德委员会或依托既有的学术道德委员会,由它们负责本校师德规范的制定,调查、处理失德失范行为,受理有关道德问题的申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切实建立起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以专门的机构专司其职、“专抓专管”,避免由于师德建设机构的临时性、拼凑性导致的“齐抓不管”、效率低下问题。再次,重视高校及教师所具有的专业化优势,赋予其参与师德规范的建构、保护教师权力以及对教师失德违规行为进行行业处罚等权限。2.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为抓手,推动高校师德建设长远发展。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涉及教师的工资收入、职务聘任、职称晋升、交流深造等,直接关系着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影响教师发展方面具有“航标灯”“指挥棒”的作用,因而可作为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具体来说,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就是要及时改变当前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奖惩制度中师德指标偏轻的现状,并注意将师德指标适当细化、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要避免出现业务评价指标“硬”而师德指标“软”甚至可有可无的状况。新形势下,各高校应当理直气壮地将政治立场、学术诚信、为人师表、仁爱之心、敬业精神等师德要素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首要指标,将其融入教师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和考察中。强调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3]此外,要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中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这在学术诚信、评优晋级、职务聘任方面是十分必要的。3.以尊重道德发展基本规律为前提,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师德建设之路。如前所述,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道德发展终归要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路径,高校师德建设也是如此。这就要求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设计应既能体现出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也能为高校教师的道德发展提供足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提升空间。就前者而言,“师德立法”是必然趋势。即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师德规范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条文明示的方式为教师行为划定必要的道德底线标准,明确告知教师可为与不可为之事,并通过检查、监督、惩戒等机制的有效运作来完成对教师道德行为的“他律”性规约。一方面,我们要珍惜高校教师自身在追求“过有道德的生活”中所具有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需求,并为激发这些动力和需求创造必要的机会和条件:如建立志愿性的社会服务机制,使高校教师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无私奉献、服务民众的热情和愿望。又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创建友爱、和谐的校园生活,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因得到更多的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而更加爱岗敬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尊重高校教师关于道德满足感的需要,通过各种奖励机制肯定和鼓励德行高尚的教师在道德方面发挥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以鼓励先进、树立典范。4.以社会道德治理为基础,为高校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由于道德问题的复杂性,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需要放置于大众文化、民众心理、生活风尚等社会大环境中去分析和把握。现实生活中,高校师德状况是整体社会道德水准的缩影,一些师德师风问题的产生基础、表现方式、重要成因等都与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相关联。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道德治理为基础,营造有利于高校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实践中,道德治理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并鼓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体积极承担治理责任和义务而进行的。它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传统美德为重要内容,针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把专项教育与常态化工作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法律规约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机制,治理社会秩序,治理世道人心。显然,社会道德治理是一项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实施不易,但却是必须下大力气去做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2014-09-30/2017-10-10.

[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4]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作者:张建红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