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分析

时间:2022-09-04 03:24:05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道德行为缺乏主动性;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单一;教学实践效果不佳,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及大学生自身几个层面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家庭生态道德教育

在党的报告中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举措,这进一步体现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样也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新时代的青年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强弱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提升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迫切要求。所谓生态道德,就是为了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道德规范[1]。而“生态道德教育,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态道德思想施加在人们身上,促使他们形成生态道德理念,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换言之,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出发点,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长远利益更好地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从而自觉地养成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保护意识和道德文明习惯。生态道德教育是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传统德育提出的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道德教育活动。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1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似乎就确立了一种主客体关系。人类私欲的膨胀致使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自然的客体地位不断下降,空气污染、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问题频频出现,整个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已经成为世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军,必须肩负起社会给予的重任,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理性人”向“生态理性人”转化[3]。大学生需要用良好的生态道德理念来武装自己,把保护环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和日常生活中,为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努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报告都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只有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正如所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要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关键在于公民生态道德素质和保护环境意识的双重提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道德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高素质现代化公民,才能起到提升整个民族生态道德水平的基础作用。只有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才能开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从人类实践基础上研究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以及如何在实现人类解放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思路[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其中就包括个人的生态道德素养。素质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一个人的德必然包括对自然的道德在内,否则这个德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事实上,只有当人们关怀自然时,他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良善。环境伦理学家保罗•泰勒认为,人的良好品质应该包括对大自然的尊重[6]。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人才有可能实现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进入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解的自由王国。

2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道德行为缺乏主动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处校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趋于成熟,但容易受到他人不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产生盲目跟风的心理,因而丧失行为的主动性,产生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当前高校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破坏公共财物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主动献身公益,保护学校环境的学生则相对较少。这些表现都凸显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生态道德行为缺乏主动性。2.2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比较单一。首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对专业知识的引导和传授尤为重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致使学生出现“学习成绩高,文明素质低”的失衡现象。其次,学校里缺少专门、系统、完整的生态道德教学课程和相关书籍,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公共政治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再者,高校教师对于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掌握和了解较为匮乏,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对生态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养成。2.3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效果不佳,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首先,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偏重于理论的讲授,缺少实验演示和实践活动,这就使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极为不佳。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后,不能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将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这就犯了空谈理论,不讲实际的错误,从而使学生知行不能合一。其次,当前高校的传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比较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经验的提升。再者,当前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完备的德育评价机制,这就使德育评价的功能和效果被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这些都是生态道德教育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

3解决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它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参与,且公众是否具有生态道德意识也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7]。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不仅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3.1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1)构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强化理论指导。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生态道德课程,丰富生态道德教育教材,有机结合各学科的优势等几个方面来构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①丰富生态道德教育教材。高校要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和具体要求,并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编写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教科书,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和情感,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②增加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校要充分挖掘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设置生态道德教育必修课,让学生深入学习生态道德的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不仅要对人类社会行为负责,还要对自然界承担责任[8]。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雾霾、水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发本校的选修课程,使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丰富拓展生态道德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③要有机结合各学科的知识内容,组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生态道德课程。高校可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将特有的教学理念渗透到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之中,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独有优势,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好现有书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道德知识。2)开展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学校也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校要时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生态道德教育活动。首先是校内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例如在“世界水日”“国际无烟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活动日,通过知识竞答、专家知识讲座、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大学生深刻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塑造学生的生态道德人格。其次是校外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拓宽学生践行生态道德行为的渠道,例如,通过开展环境调查、环保宣传、植树造林、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给学生解释疑惑的启迪者。教师生态道德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成效。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时,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导教师敢于冲破束缚,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把抽象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基础。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建立社交平台、开发手机应用等来传播生态环保知识。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在教师的帮助下启发大学生探讨生态道德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学校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培育学生为实现美丽中国而奋斗的价值观念。4)完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要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中,体现在学校德育的长远目标上和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凸显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把生态道德行为作为评价对象,完善评价体系,反馈评价结果,发挥评价功能。例如,把生态道德行为纳入综合测评,让学生的环保行为与学分相联系,设置“环保标兵”“环保使者”等荣誉称号,调动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3.2充分发挥家庭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社会或团体对个人的决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9]。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始发点,要加强对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就必须重视家庭的生态道德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首先,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家长要重视自身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与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相一致的生态道德观念,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态道德素质。家长要适时引导子女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从自身点滴做起,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子女参加生态道德公益实践活动。其次,父母应注意教学方式,拒绝家长权威,以饱满的亲和力、感染力来引导子女形成生态道德观念。此外,父母还可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生态道德思想,比如“泛爱亲仁”的生态情怀和“乐山乐水”的生态人格目标,引导孩子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养成生态道德观念,为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养成提供基本遵循和有益借鉴。3.3营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社会环境。1)创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学生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社会化的人。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和校园内,还要拓展到社会,与社会接轨。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塑造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环境。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尤其是要将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的生态道德观念纳入到当前的教学目标之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在当前教学内容中的渗透,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培养专业性高端人才的同时,重视学生文明道德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约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企业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为大学生形成生态道德观念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关爱自然、人人保护自然”的社会氛围。2)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法律和道德都是用来调节和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法律与道德是一种辩证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法律是道德的表现,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在引导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要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法律为保障,以法治为依托。在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冲突,从而使道德教育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时就要以法律为依靠,强化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避免道德滑坡现象和失德行为的出现。此外,完备的法律和完善的法制体系可以规范生态道德教育的手段,使生态道德教育有法可依,以杜绝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从而通过法治和道德对大学生进行有力约束,使学生形成法治与道德相统一的生态保护观念。3)加强社会舆论力度,创造浓厚的育人氛围。①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好舆论宣传。多加报道、刊登政府推进生态体制改革的举措和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文章、事例,启发大学生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道德观念。②文艺界要创作一些有利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作品,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品味艺术的过程中明晰是非对错。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和情操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道德观念。③环保部门应开设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展览,对于新时代保护生态环境的典型楷模进行大力宣传,以提供给学生们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激励了大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④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宣传部门在城市的墙壁上写一些环保的标语,让城市的每一面墙都说话,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念。3.4大学生自身强化生态道德实践。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高低,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受到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此,不仅要优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还要重视大学生自身内部要素的培育。1)加强自身的道德认知,认真学习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提高,还要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力争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生态危机意识,要认识到当前生态问题的严峻性,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0]其次,要多读保护生态的书籍,树立生态平衡的观念,正确审视大自然的价值,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享受自然。最后,学生要注重生态预防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要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前瞻性,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对子孙后代的作用。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首先,大学生要把自己的生态道德意识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其次,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积极养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也就是说,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例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丢垃圾;及时关闭水龙头和电灯,节约资源;去超市购物时尽量使用环保购物筐(袋);在餐厅吃饭时做到勤俭节约,适度消费,避免浪费;外出时尽量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大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点滴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献出微薄之力。

4结语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1]。面对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通过法律等外部约束去保护生态环境,还要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使人们从内心感恩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仅人有价值,大自然也有其本身的价值。不仅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中讲道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中也要讲道德。加强对大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可以为实现美丽中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益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93-94.

[2]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27.

[3]董杜斌.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54-55

.[4]杨伟民.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3.

[5]温圆玲,叶飞霞.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

[6]保罗•泰勒.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M].雷毅,李小重,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袁霞.生态文明: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理论及启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1-4.

[8]周骞.“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1):18.

[9]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超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7.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1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4.

作者:李长达 王宝宁 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