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保险利益风险探究

时间:2022-07-01 09:12:34

出口商保险利益风险探究

摘要:现以国际贸易中出口方采用FOB贸易术语的隐性风险为研究主体,详细说明了在FOB成交方式条件下,如果货物在装上船之前受损,出口方有失去对受损物索赔资格的风险。如果货物在运输途中受损又遭买方拒收货物,卖方有无法得到保险赔偿的风险。分析了在FOB的链式交易“STRINGSALES”中,可保利益转让的风险。

关键词:隐性风险;可保利益;链式交易

一、引言

“出口用FOB”。在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对外贸易企业洽谈出口贸易时通常采用的贸易术语就是FOB。随着后续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开展,国际贸易合同中各种贸易术语被广泛采用,只有少部分出口业务采用FOB成交方式。然而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采用FOB贸易术语的出口合同突然激增。狂涨不止的石油价格,狂涨的铁矿石,煤炭以及有色金属价格,带来了世界各地班轮运费暴涨。为了规避运价暴涨带来的风险,许多出口商主动选择了以FOB贸易术语成交,以此来规避运费与其附加费用上涨的风险。其实,出口合同中采用FOB贸易方式,出口商存在很大的风险,有明了易见的显性利益风险,也有不易察的隐性利益风险。但在国际贸易的实务中,有一些隐性利益风险往往不被重视,有的隐性利益风险还没有被大家充分认识。由于其隐蔽性、难以预测性容易被忽视,给出口商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更应该对隐性利益风险提高警惕,提高隐性利益风险的辨别能力,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FOB贸易合同条件下出口商隐性利益风险

(一)海洋运输不同阶段,出口方失去对受损物索赔资格的风险。1.出口方未交货前的未保险的隐性风险。根据《INCOTERMS2010》的规定,在FOB成交方式下,卖方负责把货物按时、按质、按量,在指定的地点装上买方所指定的船上即完成了交货义务,货物运输的风险由此转移给了买方,买方需要承担货物的投保,支付保险费用。买方办理保险时,会出于对自身保险利益的考虑,在保单的抬头通常写的是自己,保单的受益人通常是自己。在投保时,无论是投货物运输的平安险、水渍险和一切险,都带有保险起讫的“仓至仓条款”即“warehousetowarehouse”的条款。在FOB贸易术语的条件下,假如有货物从卖方仓库出发,在运往装运港买方指定船上的途中,货物发生损失或灭失。这时买方已经向保险公司就相关货物进行了投保,保险公司能对这批货物损失进行赔偿吗?答案是:不能。案例一,2012年5月底,国内某钢铁销售商与菲律宾公司,匆忙签订了80万美金的钢材销售合同。成交方式为FOB上海,货物目的港是菲律宾的马尼拉。货物重量为4000MT,菲律宾公司投保了“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装运日期是6月30日。装船时理货公司发现货物有被盗的痕迹,造成货物数量200MT短缺。因此,菲律宾公司向其投保的保险公司申请受损货物索赔,保险公司拒绝赔偿。保险公司给出了理由。虽然买方按照合同办理了AllRISKWITHWAREHOUSETOWAREHOUSE“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但在标的保险货物装上船之前,买方不具有可保利益。本案例相关货物在装船前就发生了货损,卖方还没有完成交货任务。此情况下,虽然买方对标的货物已经投保,但买方还不是货物物权的主人,对标的货物还不具有可保利益。只有获得货物的物权后才能享受所保利益。因此菲律宾公司不能就被保险货物受损部分得到其投保的保险公司赔偿。那么卖方中国公司能否向保险公司索赔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装船前,卖方具有可保利益,因为此时卖方具有货物所有权,但投保人不是卖方而是买方,被保险人也不可能是卖方,卖方不具有索赔的条件。因为它与保险公司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不是保险利益的享受者。由此看来,在FOB条件下,卖方需承担货物在装上船之前受损的风险,即货物在出厂途中或仓库中、或在装船过程中,不单是未保险受损,而可能是因为受损货物原因不能按时交货的隐性风险。卖方不是投保人,买方又不具备可保利益,贸易双方都不能获得保险公司对受损货物的赔偿。那么此种风险只能由卖方独自承担。2.海洋运输途中货物发生货损,买方拒收货物,由此产生了可保利益转让的风险。在FOB交易条件下,买方承担货物海洋运输风险,和负责投保货物海洋运输风险。假如标的保险货物在运输途中出险,货物受损或灭失,而买方在货物到达目的港后拒收货物,卖方能获得索赔吗?答案是:不能。案例二,江西某进出口公司出口一批高档瓷器到美国。成交方式为FOB,结算方式为D/P。美国进口商对这批进口瓷器投了平安险加破碎险。破碎险附有10%的免赔率。装有这批货物的海轮在运输途中突遇飓风,造成大量的瓷器破损,买方拒收货物。代收行和托收行只好退单,卖方也就没有了向保险公司索赔的资格和权力。这是为什么?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买方拒收货物,货物的风险又从进口方转移至出口方,货物的物权也转回出口方。在通常的情况下,贸易双方签订贸易协议时,不可能事先就保险单索赔有任何转让约定。如果货物在海上运输中出险,造成货损与灭失,虽然进口方因为拒付,物权又转回了出口方,保单也转给了出口方。但进口方转让保单给出口方是无效的。因为只有在买方与保险公司的合约保险单上事先需要有关于保单转让给出口方的约定,转让才有效。因此出口方也是无法从买方投保保险公司获得索赔的。(二)在FOB链式交易中,可保利益转让的隐含风险。近年来,大宗交易活跃,石油,煤炭、粮食、矿物的交易不断增加,引起“链式交易”大幅度上升。国际商会顺应国际贸易的潮流,在《INTERCOMS2010》增加了“STRINGSALES”这一环节,力求使国际贸易术语贴近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链式交易是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商品从始发地至销售终端,出现多次转卖。《INTERCOMS2010》在四种适用于水上运输的贸易术语中,增加了对“链式交易”的说明:“货物通常由第一个卖方对货物运输作出安排,中间商则无需安排货物运输,但要取得运输途中的货物所有权并履行义务”。链式交易大大增加了出口商可保利益转让的风险。案例三,2012年12月,中国某省粮油进出口A公司通过中间商B公司与欧洲一家公司签订了一笔近百万欧元的粮食出口合同。A公司以价格条件为FOB大连与B公司成交,十二月底交货,结算方式为见票后30天的远期跟单信用证。B公司在货物发运时还没有确定下家正忙于找下家,没有办理相应的保险。在货物运输途中B公司以CIF汉堡成交方式与德国的一家贸易公司C公司成交的,结算方式也为见票后30天的远期跟单信用证,并办理了相应的货物一切险保险。次年元月28日,粮食运抵目的港汉堡。在卸货时发现,货物出现了大量雨淋变霉的粮食。买方拒收货物。在链式交易的国际贸易中,在某一个环节如果采用FOB成交,最初的卖方(A)的保险利益存在风险。连环贸易中,第一次交易中的买方(B)经常在运输途中,把最初从卖方(A)买来的货物又再另一次交易,以卖方的身份按CIF成交方式,把从(A)买来的货物转卖给下家买方(C),并进行了货物运输投保,将货物保险单交单时转给了给买方(C)。这样比较复杂的链式交易,卖方A公司有隐性风险存在。案例三中C公司拒收货物,他要将相关的货运单据(包括保险单)退还给卖方B。在这个FOB链式交易中,最初A公司是以FOB成交方式向B公司销售货物。A公司就不会投保覆盖海运全程的货物保险,而B公司在最初货物的运输过程中没有投保。当对货物运输投保时,载有货物的船只已驶离装运港一段路程,如果在此段路程中货物遭受了风险受损,运输途中货物因为没有投保而暴露在风险之中。虽然后来B公司把货物转卖给C公司,同时B公司投保了货物运输险,却因为投保标的物没有在起运前投保并支付保费取得保单。当货物在海上航行期间的特定时刻,即B公司与C公司签订合同之前,有关货物有可能发生货损与灭失。依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68条规定:对于在运输途中的货物,从订立合同时起风险转移至买方承担。在案例三中,货物是淡水雨淋导致的温度变化属外来因素所致的货物受损,这就很难查明链式交易的运输过程货物损失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在B公司与公司C签订协议之前还是之后?因而难以查明在链式交易中运输过程发生的具体阶段产生货损。此案例中,在B公司与A公司的FOB的交易中,B方的可保利益在装运港已丧失,因为他并未在货物起运之前对运输货物投保。根据英国1906年《还是保险法》的规定,“从订立合同时起风险转移至买方承担”。B公司在订立保险合同前至货物从装运港起运的这段流程就丧失可保利益。在丧失可保利益后,则此后转让保险单无效。因而C公司无法向保险公司索赔。A公司的风险不言自明。海洋运输中出口商采用FOB的隐性风险,是多方面的,有保险利用方面的,也有信用证的软条款带来的,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方面的,需要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人员仔细研究。

参考文献:

[1]姚新超,沈钧,左宗文.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策略[J].国际贸易,2011(11).

[2]孙楠.链式销售中贸易术语的选用[J].对外经贸实务,2011

[3]江波.从国际商会案例看保险单据的抬头和背书问题[J].对外经贸实务,2011(3).

[4]王雨静.海上货物运输保险合同的索赔主体研究[J].港口经济,2010(5).

[5]史宏伟.FOB及CFR买卖中的特殊保险利益及保单的转让效力[J].水运管理,2001(9).

作者:胡勇 单位:三亚学院 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