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53:44

出口额

出口额范文篇1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做了阐述,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出口结构与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并就如何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提出了建议。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在向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快步迈进。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从绝对额和比重看,机电产品早已成为外贸出口的龙头产品。自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来,这一成绩已连续保持15年之久。

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地位

2003年,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9%,该类产品占据我国出口额半壁江山的局面也一直延续至今。这意味着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的贡献有着决定性意义。据商务部统计,2004至2007年,机电产品的顺差额分别为215.2亿美元、763.7亿美元、1,216.6亿美元和2,021.9亿美元;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额的77%。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下降到17.2%,2009年呈现负增长13.2%,但从机电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看,2008、2009年仍然保持着57.6%和59.3%(见表1)。这一方面说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行业出口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说明国外市场对国内机电产品仍有较强的刚性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2006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2008年超越德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机电产品涵盖的范围较广,它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我国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结构涉及的主要产品种类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件;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工器材;机械基础件;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起重及工程用机械及其零部件;游戏用品;照明器材及零件;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电动机、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复印设备;集装箱;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摩托车及其零附件;自行车及零部件;农用机械及零部件;医疗仪器及器械;钟表及其零部件;航空航天器及其零件;原电池及原电池组;纺织机械及零附件;计算器、出纳机及类似器件;金属加工机床;缝纫机及零部件;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金属及电动玩具;照相机及其零部件;打火机;望远镜及其零部件。

2000年以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下,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呈曲线上升。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出口机电产品4,664亿美元,下降12.4%,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65.4%;一般贸易出口2,032亿美元,下降19%,占28.5%。虽然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不甚理想,但这与金融危机深化以及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很大关系,因为欧美是中国最主要的机电产品出口市场。

在国产机电产品中,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出口主体,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出口份额也正在逐步扩大。虽然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锐减,但近两年机电类民营企业的出口降幅相对较低。如: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4,944亿美元,下降14.2%,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69.3%;民营企业出口1,066亿美元,下降8.7%;国有企业出口920.9亿美元,下降13.1%。

出口结构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分析

(一)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进入21世纪,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它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机电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涉及的产品众多,包括微型计算机、便携机、集散型控制系统设备、CPU、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存储部件、键盘、鼠标等,大部分数据处理设备都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此类产品出口比例扩大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近5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出口数据如表2所示。

选取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金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533.4124865+6.339498115*X

(635.8708)(0.580411)

R2=0.983512F检验值为119.2994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983512,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额的拟合优度很高。回归结果中F检验值为119.2994>F(0.01)=8.53,t=10.9224>t(0.01/2)=2.92,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对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影响显著。每增加1亿美元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相应增加6.339498115亿美元。

(二)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我国是消费类家电的第一生产大国,由于国内市场的渐趋饱和,不少国内家电厂商开始涉足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并购或跨国投资带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海尔远赴美国建冰箱厂等。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中,贴牌生产仍保持了相当高的比例。近5年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

选取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8090.981483+9.8578993*X

(11910.21)(27.69979)

R2=0.716959F检验值为12.66531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716959,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F检验值为12.66531>F(0.01)=9.65,t=3.5588>t(0.01/2)=3.11,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每增加1亿美元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相应增加9.8578993亿美元。

通过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与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的变动不仅呈正相关,而且其影响要超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大部分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属于机电类的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竞争主要依靠技术和品牌优势;而普通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即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二者出口额变动都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变动呈正相关,但后者的相关性更强。这意味着,表面上看我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额居前,但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并不合理。因为机电行业高居国内各出口行业榜首的贡献,更多地来自于以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机电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值得强调的是,未经过分析的数据,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改善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建议

(一)坚持“走出去”战略,并给予政策引导

限于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机电产品出口仍以低端产品为主,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品出口比重仍然偏低。但应注意到除了欧美,亚、非等发展中地区和新兴市场对我国机电产品也有较大需求。可以把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产业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梯度转移,比如电视、冰箱等产品线的输出。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激烈的国内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越过关税壁垒扩大产品出口。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作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产品所面临的贸易壁垒非常严重。2009年外国对华机电产品发起反倾销14起,特别保障措施1起,与纺织业并列位居当年外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第三大行业,次于冶金和化工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加大我国机电产品对发达国家市场以及新兴市场的出口难度。在这个背景下,鼓励机电企业“走出去”更有时代意义。

人民币处于上升通道,是海外并购的理想时机,因为收购成本相对下降。有意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可结合机电产品的特点,从优化资源配置,获取国外市场营销渠道、廉价原材料等方面来选择投资或并购项目。我国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对主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机电产品生产结构的厂家,可提供信贷支持或审批的便利。这种举措比调高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更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二)加大研发力度,从产业上游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对机电产品而言,降低功耗或能耗将成为全球研发电子电气设备的最新课题。各国都已经对能耗提出了严格要求,国际能源署(IEA)向其成员国的电器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发起了“1W计划”节能倡议,该计划得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而调查显示,我国多种电子电器产品的平均待机功耗高达15~30W之间,与发达国家的实施法规的要求差距很大。所以,作为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技术投入。在国际市场中,仅仅凭借价格优势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整个机电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注重以研发为主的产业上游,而不仅仅是销售环节。

参考文献:

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遭遇“四面埋伏”.国际商报,2010.4

2.张广斌.主导产业更替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3.成文华.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历程及政策取向[J].电气时代,2008.12

出口额范文篇2

一、人民币汇率与出口额的关系

从1989年~2006年我国的汇率变化(见图1)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9年~1994年,这段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从初期100美元对377元人民币到期末100美元对862元人民币;第二阶段从1994年~2005年中期,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在100美元对825元人民币左右;第三阶段从2005年中期~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0美元在初期兑换820元人民币到期末兑换781元人民币。

在第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促进了我国出口额的增长。对1989年~1994年我国出口额和人民币汇率数据(见图2)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Pearson)得知,在0.01显著性水下下,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高达0.968。因此,这期间人民币的持续贬值是我国出口额增长的一项重要因素。但从1995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到2005年中期开始的人民币升值说明在第二、第三阶段我国出口额的不断增长不是靠货币贬值起作用的。

二、国内物价水平与出口额的关系

国内物价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出口额。如果国内的物价水平较高,在汇率一定的情况下,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较高,不利于出口;反之,则较低,有利于出口。从1989年~2006年期间,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有以下一些特点:

1.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是经济过热时期,我国经历了高通货膨胀率,1994年达到高峰,通货膨胀率将近25%左右。

2.从此之后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到1997年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该年通胀率降到5%以下,只有2.8%。

3.接下来的几年通胀率维持较低的水平,有些年份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见图3)。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1994年后至新世纪初,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出口额仍然不断扩大,说明稳定、甚至下跌的国内物价水平对这段时期出口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简单相关性分析(Pearson)可知,在0.05显著性水下下,两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07。

三、全球经济增长与加入WTO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从2002年开始我国出口额开始快速增长,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0%左右,这期间的出口额增长与全球经济复苏有着密切的关系。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现象,但不久之后,美、日等国经济开始复苏,带动全球经济的增长。正是由于全球经济的大好形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成为了WTO的成员国后对出口的极大促进作用(有大量的文献对此作过研究),使我国在最近的5年左右时间里,出口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

出口额范文篇3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原因分析

(一)人民币以较快速度升值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汇改制度以来,人民币基本保持小幅升值态势,如下图1所示。尤其在2006年,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尤其在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8.00,达到1美元兑换7.9982元人民币,首次突破“8”元大关;而2007年12月31日,与汇改前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超过10%。进入2008年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2008年5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据统计,自2005年汇改以来直至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幅度达到25%。截止到2011年4月8日,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美元可兑换6.542元人民币。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第一,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人民币升值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了尽快融入和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实行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低廉的价格不断提升产品出口数量,多年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升值建立了内在动力,特别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为人民币升值打开了缺口。就在实行该制度的当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即1美元可以兑换8.11元人民币。由下表1、2可显示出2005年至2010年国际收支表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和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第二,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外部推动力。自2001年来,中国一直为美国和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2]。据统计,2009年,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为2268.3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货物贸易逆差的45.3%;欧中货物贸易逆差为1863.0亿美元,占欧盟对外货物贸易逆差的129.1%。尤其在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后,美国国内失业率不断上升,其政府及民众将贸易逆差所导致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归嫁于人民币被低估这一现象。因此,步入2010年以后,美国及欧盟就开始不断对我国的汇率政策施加压力。由于受到了来自美欧方面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表态也由模糊转向坚决,使得人民币升值处于很强的外部压力和推力条件下。

二、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出口数量的相关分析

根据1998年至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与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例来具体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程度。(一)数据来源及说明下文中所使用的1998~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价及出口总额、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在进行以下三种相关分析时,变量的选择依次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价与年出口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价与年初级产品出口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价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二)相关分析将1998~2009年间每年的汇率变动值分别与出口额、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相关数据进行二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得出以下结果:从上述表4中可看出,概率0.00小于0.05,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额具有显著性影响,而相关系数-0.868小于0且其绝对值大于0.8,即说明在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出口额之间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从上述表5中可看出,概率0.00小于0.05,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具有显著性影响,而相关系数-0.856小于0且其绝对值大于0.8,即说明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之间存在高度的负相关关系;从上述表6中可看出,概率0.00小于0.05,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具有显著性影响,而相关系数-0.868小于0且其绝对值大于0.8,则说明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之间存在高度的负相关关系;此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汇率变动与初级产品出口额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所以,汇率变动对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影响程度。

三、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额相关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人民币的小幅升值,每年的出口额基本呈持续上涨态势,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额的增幅程度小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增幅程度。因此,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企业所受到的影响较大,所以出口企业应该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避免由于人民币升值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此外,政府也应积极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扶植出口企业的发展。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第一,政府应积极同美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进行商务谈判。由于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连年的贸易顺差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硬态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正在饱受着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政府应积极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商务谈判,以我国政府大批量持续引进国内企业目前所需的高新技术、设备为前提,西方发达国家适当放松对本国高科技产出口限制政策;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减少我国持有的外汇数量,并缓解了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顺差现状,最终减轻内在动力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持续大量进口国外产品将带动出口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在推力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第二,政府应调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上述相关分析可知,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呈不断上涨的态势,所以,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顺差现状并不会随人民币升值而有所缓解,此外,在出口导向战略的引导下,政府往往倾向于给出口比重较高的行业更多的出口鼓励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将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1]。因此,政府应适当地下调一些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退税率,例如机械运输设备产品,这是由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所占份额较大,而机械运输设备等产品又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占据较大的份额,据统计,2009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全年出口额的94.75%,其中,机械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的比例为51.85%。调整这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速度,从而削弱了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

出口额范文篇4

倾销本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在客观上都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威胁。因此,WTO及其前身GATT都制定并完善反倾销协议,各国也制定自己的反倾销法规,对倾销行为进行打击,以维护公平贸易秩序。但由于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口额的扩大,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也越来越多,迄今已有480起,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美元以上,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

一、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

1、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多。自1979年欧盟首次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提起反倾销诉讼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便层出不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华反倾销的指控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欧盟仅在1996-1997年上半年就发动了10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美国在1999年6月开始对中国浓缩苹果汁征收反倾销税,8月中旬又指控中国钢材对美倾销。2000年,国外对中国大宗出口商品反倾销案件多达38起。我国入世后,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2、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只要认为危害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为反倾销产品的范围。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电子等新兴出口商品,总计有4000多种商品。尤其是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其可诉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则百分之十几,高则达百分之百甚至上千。1997年7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小龙虾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平均为122.9%,最低的是91.5%,最高的是156.7%。而墨西哥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100%以上的税率的就有:家电129%,自行车144%,玩具315%,服装537%,有机化学产品673%,鞋类竞高达1105%。面对如此高的税率,无论哪家企业都无法承受,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被迫从该市场完全退出。

4、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根据WTO反倾销协议,构成倾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品以低于国内的价格或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向进口国进行销售;二是销售的数量猛增;三是销售的产品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且这种损害与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一些西方国家所确定的倾销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有时甚至根本不具备任何倾销的条件,在确定哪些是倾销产品方面带有主观性。如1998年,欧盟对中国、印度、埃及、印尼和巴基斯坦5国的棉坯布实施反倾销,征收的平均税率是12%,但对中国则是征收为期6个月15.7%的临时反倾销税。再如1999年2月,欧盟宣布对中国、印度、墨西哥、波兰、南非和乌克兰的纲丝绳和钢缆征收6个月的惩罚性反倾销税,其中南非是33%,而中国则是74.8%。

二、中国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剖析

中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法律因素的制约。综合来说,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国外因素,二是中国自身的问题。

(一)外因方面

1、“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观念根深蒂固。尽管我国已经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美国及欧盟等西方国家不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1998年欧共体理事会宣布自当年7月1日起,不再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决定,在反倾销案件处理中一直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了十分苛刻的歧视性政策。例如,对中国外贸企业以“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即一家企业遭受反倾销起诉,全国同类产品同为被告。又如,采用“参照图”等不合理做法,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不负责任。

2、中国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不仅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这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97年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10位,其中出口排名是第9位,进口排名第11位。1999年更进一步,进出口总额排名第9位。2000年实现4743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了31.5%,创改革开放20年来进出口总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新高。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2251亿美元,增长35.8%。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41亿美元。在此基础上,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2662亿美元,增长6.8%。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24亿美元,增长34.4%。与此相反,西方国家(除了美国)近年来经济普遍不景气,为保护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应付国际收支危机,必然把贸易顺差较多的中国列为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

(二)内因方面

1、出口结构失衡。就商品结构而言,我国的出口多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大多是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的。由于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进口国政府、工会等出于维持就业的考虑对进口竞争产业实施贸易保护,对进口商品加以限制,因而我国出口的许多商品也就成了其反倾销的对象。就市场结构而言,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某一地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而成为反倾销的对象。如我国金属镁产品向欧盟出口,1993年不足100吨,1996年竟达11000吨,如此巨幅的出口量增长,也就难怪欧盟对其实施反倾销。

2、国际营销谋略不足。中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因而制定的国际营销战略往往失误。一是价格竞争过度。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同行竞相压价,以低价求胜,通过销售量的扩大来获利,这就给进口国留下了“低价倾销”的印象。二是竞争手段单一。中国出口企业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对非价格竞争手段重视不够,有时由于缺乏对进口国消费者风俗习惯的了解,不注意口味、款式、包装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往往使一些“好货”卖不出“好价钱”。三是缺乏宏观调控。一些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3、法律应诉不力。中国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是导致国外对华反倾销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企业不应诉就是主动放弃法律上对反倾销案件的知情权和申诉权,降低了起诉者的成本,并诱使国际间的竞争对手对中国企业实施更多的反倾销起诉,形成连销反应。1998年以前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国家还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现在则有近40个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并向印度、墨西哥、智利、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扩展。1994年,美国裁定“中国大蒜倾销案”之后,起诉方律师看到中国企业不愿应诉,又鼓动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在蜂蜜案进行过程当中,这家律师事务所又说服美国自行车生产企业对中国自行车提出起诉,接下来是蘑菇罐头,再接下来是靛兰染料,总共影响中国高达数亿美元的出口。

三、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具体措施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面对国外反倾销如此嚣张,中国政府部门和出口企业应该密切配合,积极应付。

1、推进经济改革,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在国外反倾销措施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是造成定案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也是他们对转轨型国家实施反倾销的借口。尽管我国已经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经济的自由度、市场的开放度、西方国家所说的私有化程度已经超过某些所谓市场经济国家,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仍存在,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没有建立,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执行,企业仍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因此,只有进行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才能改变西方国家的看法,取消对中国的一些歧视性规定。

2、主动对外沟通,营造良好贸易环境。反倾销是由进口国政府或进口国生产商提起,由进口国政府裁决的,指控的对象是出口国的部分或全部向该国出口的企业。反倾销诉讼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一方是政府,另一方是企业,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以企业的力量在反倾销应诉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同外国政府交涉,加强对外宣传、沟通,同有关国家达成协议,稳定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为中国企业创建一个有利的贸易环境,从而减少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并帮助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取得胜利。加入WTO后,一方面可以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一些条款,据理力争,抵制外国在对华反倾销案中用歧视性的法律方法处理与我国的贸易争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加以评判,一旦发生争议,首先在WTO范围内由当事者双方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根据任何一方的要求成立专家调解组,使争端的解决不能只听外国的一面之词。

3、建立奖惩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应诉。首先要建立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协调网络,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全面调研驻在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随时跟踪我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以利于国内反倾销应诉协调机构和行业商会及时有效地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应诉。其次要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由同类产业部门的企业共同按比例筹集资金,国家也给予一定赞助,建立反倾销应诉专项基金,用于反倾销应诉和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以解决反倾销应诉费用巨大,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困难。再次要执行“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对积极应诉和胜诉的企业,通过采用出口许可证、海关审价以及其他手段给予补贴和奖励,对不应诉或在应诉中表现消极的企业给予处罚,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4、加强宏观调控,制止恶性出口竞争行为。我国许多企业存在非理性出口行为,一旦看准某个国际市场,大家都蜂拥而上,争当老大,为成交竞相压价,不惜亏损出口。恶性竞争不但毁掉了一些著名品牌,扰乱了外贸出口秩序,也是授人以柄,为国外对华反倾销提供借口,因此必须加以规范和管理。政府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加速建立市场经济的价格运行机制,从而使西方国家在反倾销中对中国实行价格歧视失去依据;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严禁出口企业低价竞销,以避免出口自相残杀而导致肥水外流;整顿外贸秩序,改革配额招标,打击害群之马,加强企业自律。企业要注重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并掌握其同行对手的生产能力、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防止一哄而上过量出口;优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5、转变营销观念,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在商品结构上,要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必须转变国内“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长远看,要加紧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改善出口构成,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结构上,要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为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尤其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中东等市场的开拓,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在竞争手段上,要变单纯的价格竞争为多种竞争手段并用。如我国出口的茶叶,最初散装出口每吨售价仅1500美元,后来改成名茶礼品包装,由于受到客户欢迎,售价升至9400美元,为原来的6倍多,结果不仅使企业利润成倍增加,而且避开了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单纯出口商品为直接对外投资。例如,重庆摩托出口到越南,对越南摩托行业冲击较大,迟早要遭到反倾销指控。如果我们由单纯出口商品转变为直接对外投资,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绕过其贸易壁垒,以国外生产替代出口,这样既有利于国内剩余生产能力的转移,又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

6、加强财务管理,健全会计资料。在反倾销调查中,认定企业出口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的基本标准是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是否低于其正常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由此来认定正常价值。目前,有些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如在欧盟对中国节能灯反倾销案中,作为一家全额出口、1999年产销节能灯340万只、创汇480万美元的私营企业江苏省常州海龙电子灯饰有限公司,就是因为财务制度未与国际市场接轨,竟成了其被判定为非市场经济的“罪魁祸首”。

出口额范文篇5

2007年4月12日,世界贸易组织发表了最新的世界贸易报告。该报告根据初步统计数据综述了200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并结合当前形势,对2007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进行展望。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概况

2006年,世界GDP增长了3.7%,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其增速高于2006年初的预期。另外,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美国经济增长,日本内需尽管没有大的改善,其经济增速也有所提高,中国和印度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连续三年超过6%。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和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世界流动性提高和较低的实际利率使世界股票市场价格回升;新兴国家股市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其债券与美国政府债券的利息收益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投资利好还表现在全球FDI的迅速增长方面,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表明,由于并购活动的增加和股价上涨,2006年全球FDI流动增长了1/3,达1.23万亿美元。

世界流动性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外汇储备的增加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前偿还外债,2006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的负债水平(未偿付债务占GDP的比率)均有所下降,债务负担沉重的贫穷国家的负债水平已经降至五年前的一半。

受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重新调整的影响,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小幅贬值。由于经常项目的顺差大,韩国和新加坡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中国人民币小幅升值,而日元则继续贬值。

世界流动性提高以及燃料价格和名义利率的上升,目前尚未引起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上升了2%-3%,发展中国家上升了约5%。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消费价格通货膨胀在2005年和2006年期间并没有加速,但在供给缺乏弹性的部门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15.4%,达11.76万亿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8%,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且高于1996年-2006年的平均水平。

2006年货物贸易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发展中国家按名义价格计算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在过去6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2006年增长了30%,达108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0.9%,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货物进口额增长了17%,远低于货物出口额的增速,但最不发达国家整体首次出现贸易顺差。

价格上涨、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对世界货物贸易影响显著。

2006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受价格上涨影响十分明显,其中40%的增长可以归因于价格上涨。不同部门价格变化差异很大,根据IMF商品价格指数,世界矿石和非铁金属的出口价格上涨了56%,燃料出口价格上涨了20%,食品与农业原料出口价格上涨了10%,制成品出口价格涨幅不超过3%。制成品价格涨幅连续3年小于初级产品,主要由于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1/6以上的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有利于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出口国,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占出口比重最大的四个地区——中东(2005年占70%)、非洲(65%)、独联体(60%)和中南美洲(37%)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很快,由于2006年燃料价格涨幅小于2005年,这些地区的出口额增幅小于2005年。受对燃料和金属等商品需求下降的影响,这些地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不大(约2%),但其进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独联体的进口增幅最大,约20%;中南美洲的进出口增长均放慢,委内瑞拉的出口下降明显,巴西的出口增长不到4%;非洲与中东的出口增长几乎停滞,进口增速尽管也在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主要的货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看,在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8个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超过20%)有5个是石油输出国,1个金属出口国(智利),再就是中国和印度;出口额增长较慢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不到10%)包括日本(9%)、法国(6%)、西班牙(7%)和爱尔兰(3%),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货物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尽管其贸易增长差异很大,但除了英国的进口超过了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位次与上年相同。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约11%,与2005年增速相同,达2.71万亿美元,服务出口增速已连续四年低于货物贸易。

在服务贸易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是最重要的三个部门。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了13%,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9%和7%。1990年代,运输服务比旅游服务发展慢,从2000年以来,情况发生逆转。除了北美以外,其他所有出口地区的旅游服务均发展较慢。

从服务贸易的地区结构看,欧洲与北美的进出口增长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也是如此)。在欧盟内部,成员间服务贸易的发展差异很大:法国和芬兰的服务出口额在下降,卢森堡和波兰的服务出口额则增长了1/4以上。独联体服务进出口额增长了约20%,在所有地区中增长最快。

亚洲的服务出口增长连续三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该地区的服务进口增长,因而减少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逆差。该地区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日本的服务出口增长了12%,进口增长了8%。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快,2006年其服务(尤其是软件服务)出口增长高达34%,服务进口增长也高达40%,目前印度服务进口额只比出口额低约5%。

非洲与中东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估计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初步统计数据,美国、英国和德国仍然是排名前三位的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如果法国服务出口额确实如初步统计那样下降了,则日本就取代其成为第四大服务出口国,意大利超过西班牙列第六位。根据2006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推算,中国服务出口估计已经超过了荷兰、印度和香港,进入前10,列第八位。

在服务进口方面,前10位的国家位次没有变化,中国服务进口额略低于意大利,列第七位。

2007年世界经济贸易展望

2007年2月底全球股市暴跌增强了世界经济短期走势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市场和地产市场的风险增大、通货膨胀和利率提高预期的加强以及经常项目长期严重的失衡,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会适当减速,世界名义GDP的增速约为3%。

出口额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1-6月份,全县外贸出口额1185万美元,同比增长85.7%(全市平均同比下降17.5%),增幅居全市第一。其中农产品出口449万美元,同比增长248.1%;轻工工艺品出口489万美元,同比增长70.9%;机械产品出口221万美元,同比增长71.3%;化工产品出口27万美元,同比下降70.4%。上半年,全县新增自营进出口主体3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6家。

二、各行业情况

(一)食品行业

食品行业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2家。由于食用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整个行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出口额增长迅猛,1-6月份农产品出口额449万美元,同比增加248.1%。如百兴食品公司1-6月累计出口额99万美元,同比增长191.5%。大山菇业公司6月份出口达到260多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0倍,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出口将比去年翻三番,达到500万美元。

但该行业在运行中遇到较多问题,主要有:(1)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加强了对食品的检测力度,在原先农药残留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微生物检测等项目,限制了我县食用菌出口。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多菌灵”和“保水膜”等,在出口检测中都会超标,而微生物超标问题,更是让企业难以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像江源菇品公司,在春季广交会上接了一些订单,产品出口检测时由于微生物检测不合格被退回,只好改做内销,秋季广交会也不准备参加了。(2)商检部门对食品的检测程序复杂、时间跨度大,影响食品出口。如我县唯一做鲜菇出口的企业斯大公司,由于鲜菇出口时每批都要检测,而且要等企业收购齐产品后,由龙泉商检部门派人来取样,送到杭州检验,检验合格后才允许产品出口,整个过程要5个工作日以上,复杂的检测程序增加了企业对产品的保鲜难度,对该企业外贸业务量影响较大。(3)食用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促进食用菌出口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外贸企业的负担。今年年初,针对食用菌出口退税存在地区差异问题,我局分别向省外经贸厅和商务部领导作专题报告,反映食用菌出口退税地区差异对我县食用菌出口企业影响的问题。通过努力,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从征13%退5%提高到征17%退15%,这一政策极大促进了我县食用菌的出口。但增值税税率从13%提高到17%,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内销外贸企业的负担。如我县绿尔佳公司,对外由于受微生物检测影响出口受阻,多数转为内销,但由于原来是13%的税率,现在内销外销都统一调整为17%,产品的价格没有变,企业增加了4%的税负,使该企业处于处于两难境况。

(二)竹木行业

1、制笔行业。该行业有自营进出口企业8家,1-6月份全县制笔行业产品出口额335万美元,占全县产品出口额的28.3%,同比增长101.9%。制笔行业外贸依存度较高,我县生产产品98%以上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尽管全球的金融危机还没有走出底谷,但对铅笔产品而言,只是大单、长单变小单、短单,需求量影响不大。该行业主要有以下特点:(1)、久灵公司出口一支独秀。1-6月,久灵进出口公司出口额289万美元,占全县制笔产品出口的86.3%,同比增长90.9%。我县的亿丰文具、攀首文具、先锋制笔等企业都是通过接久灵公司的订单生产。(2)、企业自营出口意识不强,为求方便,将产品由外地外贸公司。如鸿元文教公司,每年境外客户直接向该企业下订单有200多万美元,但由于企业缺少外贸业务人员,将产品通过北京的外贸公司出口给自己客户,就此一项,该公司每年被北京外贸公司赚取40多万元。

2、木门行业。该行业有自营出口企业3家,1-6月木门出口额4万美元。木业公司由于知名度高、国内市场销售网络健全,生产比较火爆,员工经常加班,但该集团出口业务主要在嘉善华韵公司,上半年公司出口额还没有,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后几个月将陆续有产品在庆元出口,预计今年出口额将略高于去年。木业公司出口与去年基本持平,内销受到一定影响,目前企业已着手参展工作,力图通过参加各种国内专业展会,开拓国内市场。

3、竹制品行业。该行业有自营出口企业11家,1-6月份出口额107万美元,同比增长36.7%。该行业有出口权企业较多,部分企业由于出口额不大,外贸管理成本高,就委托外地外贸公司出口。但从走访情况看,该行业今年外贸出口将有新突破。

(三)、汽摩配行业

汽摩配行业,是我县近年来招商引进的一个新行业,目前已有16家企业投产,其中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3家。2008年该行业产值1.48亿元,处于成长期,是我县未来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动力。从公司反映的情况看,该企业生产、销售比较正常,今年1-6月份出口额145万美元,占全县出口额的12.2%,比去年同期增长167.5%。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今年出口额预计能达到300万美元,比去年翻一番。欧派、麦高目前还没有出口业绩。由于该行业很多企业刚投入生产,拥有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不多,发展潜力较大。

三、其他问题

1、人才问题。由于我县外向型经济刚处于起步阶段,外贸业务人员缺乏是我县外贸企业比较普遍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县外贸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融资问题。我县外贸企业基本是县内企业中的佼佼者,在融资问题方面,企业界普遍认为当前是处于融资最好时期,资金宽裕。只有极个别企业由于房产证未办理,没有抵押物等原因,资金周转较紧。

3、外资问题。通过系列税费改革后,外资企业在税费等问题上已不存在优势,反而在年检等问题上加大企业负担,我县已有部分中外合资企业转为内资。如博爱诺工贸有限公司、达琳工贸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已于去年转为内资,鸿元文教公司也在咨询相关手续,准备近期转为内资。这些情况都直接让我县利用外资的现状举步维艰。

出口额范文篇7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一、我国跨境电商现状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领域中出现跨境电子商务。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进、出易规模分别为1.2万亿元和5.5万亿元,跨境电商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2016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比例分别为17.92%和82.08%,出口占八成比重,进口比重逐年增加。有效释放了消费者对全球商品的需求和企业对全球采购的需求。

二、跨境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相互影响

跨境电商让市场营销由大众化、标准化变得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附加值增加,营销模式随之变化。影响营销渠道和利润空间,如图2,跨境电商可能选择渠道3和4,两者比渠道1、2的价值空间更大。外贸市场份额庞大,传统贸易方式不能满足外贸需求,催生出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跨境电商,实现全球范围内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为全球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互联互通的平台。图2国际贸易销售渠道结构

三、跨境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机理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减少中间商、降低中小企业全球生产分工限制,优化主体结构;新技术带来外贸产品多元化,优化产品结构;跨境电商在传统市场中交流技术、学习经验,在新兴贸易市场中开拓市场,优化市场结构。跨境电商平台集商品买卖、信息交换、物流运输和资本流通为一体,缩短了营销渠道,降低了协议成本、订约成本和履约成本;创新营销模式,需求的私人化带来生产的针对性,产品附加值增加;革新沟通、支付方式,重组业务流程,影响对外贸易。

四、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本文采用对外贸易进出口额(EM)衡量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跨境电商交易规模(CT)和上网用户人数(ON)衡量跨境电商情况,选取2001-2016数据。对所选数据取对数,用LNEM、LNCT和LNON表示,进行实证。2.模型构建与检验(1)平稳性检验采用单位根检验法对LNEM、LNCT和LNON三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赤池信息准则确定滞后阶数,结果如下:由表1中可得,三个变量的ADF统计值均大于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三个序列是不平稳的。在进行一阶差分后,进行ADF检验,发现三个变量的ADF统计值均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得出序列平稳,即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结论。(2)Johansen协整检验与模型建立经检验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为2,由于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在VAR(2)的基础上,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见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最大特征根的值和特征根迹统计量的值均大于5%临界点,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上,三者存在协整关系。对LNEM做关于LNCT和LNON的OLS回归,得出回归模型:LNEM=3208.92+0.479LNCT+2.365LNON+μ结果表示拟合优度为0.917,在进行VAR模型的AR根检验之后发现所有代表单位根的点都落在院内,可见方程拟合效果较好。(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Johansen检验证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就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结果如下:①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是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的格兰杰原因,对外贸易进出口额是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格兰杰原因,符合前文机理分析。②上网用户人数是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的格兰杰原因,后者不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上网用户人数与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存在单向因果关系。③上网用户人数不是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后者是前者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上网用户人数与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存在单向因果关系。(4)脉冲响应分析利用基于VAR(2)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滞后期设定为10年,分析变量动态关系,结果如下:如图5-(1)所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对来自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冲击显示出正向的影响,随后逐年加强,并在第2年至第3年期间产生快速的增强,第3年后呈现稳步增强趋势,说明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的影响在短期正向效果显著,起明显推动作用,长期效果平稳增强且持续时间较长。如图5-(2)所示,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对来自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的冲击显示出正向影响,第2年小幅增长,随后正向效应平稳发展,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说明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对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有着正向且平稳的影响,其影响贯穿整个时间轴,波动较小。如图5-(3)所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对来自上网用户人数的冲击显示出正向影响,第2年出现低谷,前6年波动较大,第7年趋于平缓,说明上网用户人数对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的正向影响在中短期内不稳定,长期才趋于平稳,总体上网用户人数促进了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的发展。如图5-(4)所示,上网用户人数对来自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冲击显示出正向影响,第1年到第2年的影响大幅增加,第2年达到高峰,随后减弱,第6年出现小幅增长后趋于平缓,说明在起步阶段,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对上网用户人数的正向作用效果显著,长期影响程度放缓,虽会拉动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但程度逐渐变小。图5脉冲响应函数图3.实证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与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是一种相互正向影响关系,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有积极作用,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业对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有正向影响,上网用户人数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促进上网用户人数。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与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存在着相互影响、促进的关系。

五、政策建议

出口额范文篇8

生产性服务作为某一产品跨国生产的中间投入,将其分散在各地的生产企业连接起来,成为全球价值链的纽带。为了体现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中间投入的服务性活动,将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概念定义为组成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外包生产中间投入的服务性活动。因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来估算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现状。

(一)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定义为生产性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邮政和仓储业、通讯业等)的产值加总;另一种是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计算。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assil-yW.Leontief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中创立的一种研究经济体系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互相依存关系的计量模型。本文认为,通过将各服务行业的产值简单加总会高估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实际产值,且对组成结构分析也有很大偏差;而利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将各部门中间投入服务额加总来计算某一行业生产性服务行业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故本文最终选择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根据本文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定义以及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的特点,得出投入产出法计算某一部门生产性服务贸易额的计算公式为:(A部门使用的中间服务价值/A部门的总产值)*A部门的出口额。式中(A部门使用的中间服务价值/A部门的总产值)度量了该部门每出口一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中间生产性服务,即生产性服务贡献度乘以部门出口额,就度量了这一部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本文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生产性服务贸易额的数据来自历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延长表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

基于前文所述投入产出法,计算生产性服务业产值。1983—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迅速,从1712.9亿元升至157334.5亿元,增长了近91倍。1993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比重由1983年的40.7%增至1995年的56.8%达到峰值,之后下降到50%左右。综上所述,从行业总产值角度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惊人;另外根据周蕾(2009)计算所得1995—2007年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行业产值总计增长1.5倍,而我国为4.5倍,可见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速度更高。再从生产性服务行业所占比例来看,在一段时期内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以及整个服务业中地位有所提高;对于1995年之后出现的一定回落,本文认为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最终消费需求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导致了生产性服务行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根据前文所述生产性服务贸易额计算方法,计算历年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额,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98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出口额33.5亿美元,到2010年增至1981.7亿美元,增长了约58倍。截至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由1987年的8.49%升至12.56%,期间这一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二、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

根据投入产出法,计算出历年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为了计算准确,除了计算出具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以外,对没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参考平新乔(2006)的做法,用现有数据替代,例如用1997年替代1998、1999年数据,用2000年替代2001年数据,以此类推。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由1997年的4517.1万美元升至2012年的359162.9万美元,总量增长迅猛。此外,生产性服务贸易额占比(即生产中所投入生产性服务占比)由1987年的7.29%提高至2010年的9.80%。从表3中可见,1997—2008年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逐年上升,且增长率不断提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断崖式下跌,随后2010年出口额迅速恢复且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之后两年保持增长势头。综上,我国汽车产业出口产品服务贸易产值不断上升,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二)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构成

本文将各生产性服务行业分类为:运输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和商业;其他服务行业四个部门,各部门所提供生产性服务总量和比重如表4所示。从总量上来看,各部门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值均稳步上升,其中增长最多的是运输和信息服务业。从各部门提供生产性服务比重来看,2010年相对1997年有较大变化。1997年,所列四个类别行业中餐饮、住宿和商业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占比最高,达38.4%,随后,这一比重逐年下降到23.6%。相对的,由运输和信息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由1997年的25.1%升至2010年的33.3%,成为占比最高的部门;可见近年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行业对汽车产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投入增加密切相关。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下降之后由21世纪开始逐渐回升,2010年达26.3%,相对1997年略微上升。此外,截至2010年,其他服务行业所提供生产性服务占比达16.7%。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其他服务行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等代表高科技含量的其他服务行业,由表4可以看出其比重在四部门中仍为最低,可见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中科技含量较低。

(三)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水平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水平,本文选取几个国家与中国进行比较。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比较意义,最终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巴西作为参考国。其中,美国数据来自投入产出统计年鉴,其余四国数据来自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表5显示了1998—2011年美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情况。与前文所得中国的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比较可得,美国该项出口额远高于中国,此外生产性服务出口额在汽车产业总出口额中占比相较中国汽车产业也明显更高。但是从增长率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从1998—2011年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近60倍,远高于美国的增长水平。德国、日本、印度、巴西4个国家的汽车产业贸易中生产性服务出口额,出于数据的可得性,仅能获得来自OECD网站的1995、2000、2005三个年份的各国投入产出表。能够看出,截至2005年4个国家中出口额最高的为德国,其次为日本。中国与四个国家相比,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仅高于印度而远低于两个发达国家,仅为出口额最高的德国的约1/30,此外较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也存在不小差距;但应当注意到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出口额的增长率远高于4个国家,中国与各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综上,从与各国比较来看,尽管我国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与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出口额还是占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结论

出口额范文篇9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做了阐述,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出口结构与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并就如何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提出了建议。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在向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快步迈进。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从绝对额和比重看,机电产品早已成为外贸出口的龙头产品。自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来,这一成绩已连续保持15年之久。

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地位

2003年,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9%,该类产品占据我国出口额半壁江山的局面也一直延续至今。这意味着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的贡献有着决定性意义。据商务部统计,2004至2007年,机电产品的顺差额分别为215.2亿美元、763.7亿美元、1,216.6亿美元和2,021.9亿美元;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额的77%。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下降到17.2%,2009年呈现负增长13.2%,但从机电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看,2008、2009年仍然保持着57.6%和59.3%(见表1)。这一方面说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行业出口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说明国外市场对国内机电产品仍有较强的刚性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2006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2008年超越德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机电产品涵盖的范围较广,它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我国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结构涉及的主要产品种类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件;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工器材;机械基础件;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起重及工程用机械及其零部件;游戏用品;照明器材及零件;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电动机、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复印设备;集装箱;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摩托车及其零附件;自行车及零部件;农用机械及零部件;医疗仪器及器械;钟表及其零部件;航空航天器及其零件;原电池及原电池组;纺织机械及零附件;计算器、出纳机及类似器件;金属加工机床;缝纫机及零部件;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金属及电动玩具;照相机及其零部件;打火机;望远镜及其零部件。

2000年以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下,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呈曲线上升。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出口机电产品4,664亿美元,下降12.4%,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65.4%;一般贸易出口2,032亿美元,下降19%,占28.5%。虽然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不甚理想,但这与金融危机深化以及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很大关系,因为欧美是中国最主要的机电产品出口市场。

在国产机电产品中,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出口主体,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出口份额也正在逐步扩大。虽然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锐减,但近两年机电类民营企业的出口降幅相对较低。如: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4,944亿美元,下降14.2%,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69.3%;民营企业出口1,066亿美元,下降8.7%;国有企业出口920.9亿美元,下降13.1%。

出口结构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分析

(一)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进入21世纪,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它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机电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涉及的产品众多,包括微型计算机、便携机、集散型控制系统设备、CPU、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存储部件、键盘、鼠标等,大部分数据处理设备都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此类产品出口比例扩大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近5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出口数据如表2所示。

选取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金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533.4124865+6.339498115*X

(635.8708)(0.580411)

R2=0.983512F检验值为119.2994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983512,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额的拟合优度很高。回归结果中F检验值为119.2994>F(0.01)=8.53,t=10.9224>t(0.01/2)=2.92,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对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影响显著。每增加1亿美元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相应增加6.339498115亿美元。

(二)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我国是消费类家电的第一生产大国,由于国内市场的渐趋饱和,不少国内家电厂商开始涉足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并购或跨国投资带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海尔远赴美国建冰箱厂等。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中,贴牌生产仍保持了相当高的比例。近5年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

选取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8090.981483+9.8578993*X

(11910.21)(27.69979)

R2=0.716959F检验值为12.66531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716959,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F检验值为12.66531>F(0.01)=9.65,t=3.5588>t(0.01/2)=3.11,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每增加1亿美元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相应增加9.8578993亿美元。

通过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与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的变动不仅呈正相关,而且其影响要超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大部分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属于机电类的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竞争主要依靠技术和品牌优势;而普通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即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二者出口额变动都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变动呈正相关,但后者的相关性更强。这意味着,表面上看我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额居前,但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并不合理。因为机电行业高居国内各出口行业榜首的贡献,更多地来自于以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机电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值得强调的是,未经过分析的数据,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改善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建议

(一)坚持“走出去”战略,并给予政策引导

限于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机电产品出口仍以低端产品为主,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品出口比重仍然偏低。但应注意到除了欧美,亚、非等发展中地区和新兴市场对我国机电产品也有较大需求。可以把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产业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梯度转移,比如电视、冰箱等产品线的输出。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激烈的国内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越过关税壁垒扩大产品出口。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作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产品所面临的贸易壁垒非常严重。2009年外国对华机电产品发起反倾销14起,特别保障措施1起,与纺织业并列位居当年外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第三大行业,次于冶金和化工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加大我国机电产品对发达国家市场以及新兴市场的出口难度。在这个背景下,鼓励机电企业“走出去”更有时代意义。

人民币处于上升通道,是海外并购的理想时机,因为收购成本相对下降。有意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可结合机电产品的特点,从优化资源配置,获取国外市场营销渠道、廉价原材料等方面来选择投资或并购项目。我国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对主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机电产品生产结构的厂家,可提供信贷支持或审批的便利。这种举措比调高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更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二)加大研发力度,从产业上游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对机电产品而言,降低功耗或能耗将成为全球研发电子电气设备的最新课题。各国都已经对能耗提出了严格要求,国际能源署(IEA)向其成员国的电器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发起了“1W计划”节能倡议,该计划得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而调查显示,我国多种电子电器产品的平均待机功耗高达15~30W之间,与发达国家的实施法规的要求差距很大。所以,作为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技术投入。在国际市场中,仅仅凭借价格优势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整个机电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注重以研发为主的产业上游,而不仅仅是销售环节。

参考文献:

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遭遇“四面埋伏”.国际商报,2010.4

2.张广斌.主导产业更替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3.成文华.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历程及政策取向[J].电气时代,2008.12

出口额范文篇10

一、退税率调整影响的基本情况

自去年以来,国家对出口货物退税率的调整所涉及的面很大,我们根据2007年1-6月份总局下发给我省的出口货物的海关电子数据,剔除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以及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内企业出口数据,按涉及调整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从理论上进行了测算。测算的总体情况:退税率调整后(包括退税率降低、取消、退税改为免税三个方面),我省涉及出口企业18777户(其中:降低退税14987户,取消退税3770户、改免税20户),占我省退税认定企业总户数的60%,占我省有出口业务企业的83%;涉及出口额211亿美元,影响面占退税出口额710亿美元的30%,具体情况如下:

(一)退税率调整测算情况

1、降低退税率商品涉及出口额191亿美元。按企业类型分:外贸企业62亿美元(占32%),外资生产企业101美元(占53%),内资生产企业28亿美元(占15%);按贸易性质分:一般贸易出口133亿美元(占70%),进料加工贸易出口58亿美元(占30%);按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55亿美元(占29%),中型企业29亿美元(占15%),小型企业107亿美元(占56%)。

2、取消退税的商品涉及出口额20亿美元。按企业类型分:外资生产企业7亿美元(占35%),内资生产企业13亿美元(占65%);按贸易性质分:一般贸易出口16亿美元(占80%),进料加工贸易出口4亿美元(占20%);按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5亿美元,中型企业3亿美元,小型企业12亿美元。

3、退税改免税的商品,我省仅有20户企业受到影响,涉及的出口额仅有122万美元,受影响的商品主要为花生米以及油画、雕饰板等。

(二)退税率调整影响的特点

根据我省2007年1-6月出口数据的测算分析,退税率调整后,就江苏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资企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外资企业。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实现退税出口额分别为257亿美元和453亿美元,这两类企业受退税政策调整所涉及的退税出口额分别为103亿美元和108亿美元,虽然内外资企业受影响的绝对额大体相当,但受影响面分别为40%和24%。内资企业受影响面高出全省平均数10个百分点,而外资企业低于全省平均数6个百分点。

2、一般贸易受到的影响大于加工贸易。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额分别为290亿美元和420亿美元,这两种贸易方式受本次退税政策调整所涉及的出口额分别为149亿美元和62亿美元,受影响面分别为51%和15%。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受影响面高出全省平均数21个百分点,而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受影响面低于全省平均数15个百分点。

3、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大于经济发达地区。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经济欠发达的苏北、苏中和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实现的出口额分别为23亿美元、68亿美元和619亿美元,这些地区受退税政策影响所涉及的出口额分别为15亿美元、34亿美元和162亿美元,受影响面分别为65%、50%、26%,虽然经济欠发达的苏北、苏中地区的绝对值不大,但受影响的面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数,分别高出35个和20个百分点,这对外向型经济刚起步的地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4、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大型企业。根据2007年上半年出口退税数据统计,我省大、中、小型企业实现出口额分别为401亿美元、78亿美元和231亿美元,这三类企业受退税政策调整所涉及的出口额分别为60亿美元、32亿美元和119亿美元,受影响面分别为15%、41%和52%,可见中、小型企业受影响面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数11和22个百分点,而大型企业则低于全省平均数15个百分点。

虽然2007年上半年实现的出口额大多还是执行老的退税率,新的退税率调整还没有涉及到,上述几个特点也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仅仅是对新老退税率变化作一个理论上的静态分析,但从上半年出口的趋势、规模、结构来看,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的出口情况,我们认为与上半年的情况基本相同,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三)退税率调整实际影响情况

退税率调整绝大多数是从2007年7月1日起执行的,到10月份为止,已执行了3个多月了,由于出口退税电子数据和退税申报数据的滞后性,我们根据总局下发的2007年7-9月的海关出口电子数据按新老退税率进行测算并分析,2007年7-9月三个月,我省出口企业共实现退税出口额482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97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285亿美元),与我省外经贸部门提供的464亿美元数据差不多。新的退税率执行后,涉及影响的出口企业14951户,影响的出口额144亿美元,受影响面30%,其中:降低退税率商品退税出口额133亿美元(占总额的92%),取消退税率商品退税出口额11亿美元(占总额的8%),退税改免税商品退税出口额67万美元。按企业类型分:内资企业实现的退税出口额187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73亿美元,受影响面39%;外资企业实现的退税出口额295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70亿美元,受影响面24%。按贸易性质分:一般贸易项下出口额197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103亿美元,受影响面52%;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285亿美元,涉及影响的出口额40亿美元,受影响面14%。

从7-9三个月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虽然时间较短,但反映出来的情况,与我们对上半年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

二、退税率调整对我省经济和税收影响分析

我省是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2006年我省的进出口总额为2840亿美元,占全国的16.1%,其中出口总额1604亿美元,占全国的16.6%,2007年1-9月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532亿美元,占全国的16.1%,其中出口总额1464亿美元,占全国的16.7%。此次出口退税率大范围、大幅度调整必将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税源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一)退税率调整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1、外贸出口增幅已有所回落。今年以来,江苏外贸虽然在利用外资、境外投资、调整外贸结构、扩大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开发区建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到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本次大范围、大幅度地调低出口货物退税率税收政策的影响,预计江苏今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从2007年1-9月的出口情况看,虽然江苏上半年和第三季度的出口增幅没有多大变化,但从10月开始,与前3个季度相比,出口增幅已回落了2个百分点。从第102届广交会提供的信息来看,我省涉及退税政策调整的商品成交受影响比较明显。据统计,纺织服装、玩具、五金、箱包、化工产品分别成交9.4亿美元、1.9亿美元、1.5亿美元、7229万美元和2301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0.9%、12.3%、12%、16.3%和43%。我们预计,从今年第四季度起,江苏出口虽较上年仍有增长,但增幅将逐渐回落,明年将更为明显。

2、出口商品的结构逐步优化。一是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我省2007年1-9月,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为61亿美元和10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28%,与今年上半年增幅持平;二是取消退税的商品出口有所减少,“两高一资”类产品出口有所控制,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省出口取消退税率商品的出口企业有3770户,出口为20亿美元,占调整退税率商品出口总额的9.5%,退税率调整政策从7月1日起执行后,今年第三季度实际从事该业务的出口企业有2711户,出口为11亿美元,占调整退税率商品出口总额的7.7%,与上半年相比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在上半年出口取消类商品的前20名企业中,到了第三季度,有11户企业不再出口,三季度的出口额为零,另外的9户企业的出口额比上半年也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二)退税率调整对我省税收的影响分析

1、对我省出口退(免)税总额影响。根据2007年7-9月实际情况测算,今年第三季度我省出口企业实现退税出口额482亿美元,其中涉及本次退税率调整的商品出口额144亿美元(不包括钢铁产品),按老退税率重新计算,3个月共减少退(免)税总额47亿元,其中属于降低退税率商品出口减少退(免)税额38亿元,取消退税率商品出口减少退(免)税9亿元,退税改免税商品减少58万元。预计2007年下半年,我省共减少退(免)税总额90亿元,其中:减少应退税额68亿元,减少免抵税额22亿元。

2、对我省国税收入的影响。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国税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上。

(1)对增值税收入的影响分析。根据现行退税办法,对外贸企业实行的是退免税办法,当退税率下调后,对下调退税率部分由企业成本列支,企业利润变小,同时应退税款的减少,企业应纳增值税没有发生变化。对外贸企业出口取消退税率的商品,虽然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但由于出口与进货的差价不大,再加上出口销售额要换算成不含税价计征,在实际执行中,很难有应纳增值税。经测算,2007年下半年,预计外贸企业出口取消退税率商品8亿美元,实际没有多少应纳增值税。

对生产型企业,实行的是免抵退税办法,根据规定,对出口货物征退税率之差部分,依出口销售额计算不予抵扣税额,一方面,通过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另一方面从企业成本中列支,由于进项税额转出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当期应纳增值税。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和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当退税率下调后,对下调的部分,增加计算不予抵扣税额,同时减少相等的免抵退税额。在会计处理上,首先反映进项税额的减少,当企业没有留抵税额时,增加应纳增值税,同时减少相等的免抵税额;当企业有留抵税额时,如果该企业在按老退税率计算时,有应退税款,先反映原来的应退税款的减少,不足冲减的,其不足部分反映应纳增值税的增加,同时减少免抵税款;如果该企业在按老退税率计算时没有应退税款,则直接增加应纳增值税,同时减少相等的免抵税款。按此原则,我们对2007年下半年我省出口企业出口退税率调整商品进行测算,具体如下:

对取消退税率商品的出口企业,大多有应纳税额,没有应退税额,所以取消后,预计2007年下半年增加应纳增值税8亿元,同时减少免抵税款8亿元。

对降低退税率商品的出口企业,我们通过对11585户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测算,预计2007年下半年增加应纳增值税14亿元,同时减少免抵税款14亿元。按企业类型分:内资生产企业4亿元,外资生产企业10亿元;按地区分:苏南、苏北、苏中分别为11亿元、1亿元和2亿元,其中,苏南地区的工业园大多为外商投资企业,且生产出口的商品以IT产品居多,这次退税率调整基本不涉及到,所以影响很小;按规模大小分:大型企业4亿元,中型企业2亿元,小型企业8亿元。

总之,退税率下调后,虽然增加应纳增值税22亿元,但同时也减少了免抵税款22亿元,增值税税源从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变化,仅仅是应纳增值税增加与免抵税额的减少之间结构性发生了变化。

(2)对所得税收入的影响分析。据对2007年下半年出口情况的预测,退税率调整后,预计2007年下半年,我省共减少退(免)税总额90亿元,同时相应增加企业成本90亿元,其中,外贸企业35亿元,内资生产企业1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36亿元,按规定相应减少企业计税利润90亿元,经计算2007年下半年减少企业所得税22亿元,其中:外贸企业12亿元,内资生产企业6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亿元(按平均税负率10.34%计算)。

(3)我省是一个出口货源生产大省,退税率调整后,除了自营和委托出口生产企业增加了成本外,供货给外贸企业的生产企业,也要承担一部分成本,这样,相应地也会减少计税收入,减少一部分增值税和所得税。

(三)退税率调整对我省经济的影响分析

退税率的下调会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也会对企业的出口数量、价格,甚至采用何种贸易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退税率调整后,我省受影响比较大的是纺织物的制成品、塑料及其制品、有机化学品、钢铁制品和针织制成品等行业,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利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行业中的小企业,由于无法承担退税率下调后增加的成本,可能会将部分外销产品转为内销或者缩小生产规模,有的甚至要关门停产。通过对这几个行业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退税率调整后,对我省的经济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长远看有利于我省经济发展。一是为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政策调整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各地淘汰落后的生产加工能力,加速苏南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传统产业的洗牌和整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二是促进我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政策调整将直接遏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引导企业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同时将进一步规范出口秩序,提高出口企业的整体素质。

2、从短期看影响较大。一是直接冲击企业生产经营,除了企业在手合同损失较大外,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将增加企业的经营困难;二是削弱我省传统优势出口产业竞争力;三是对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退税率调整,受影响最大的是苏北、苏中地区。再加上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将进一步阻碍苏北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对全省南北产业梯度转移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退税率调整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此次退税率调整,涉及出口商品较多,而一些具体商品的归类划分不清。商品归类不同,退税率则不同,即使相近税则号也有不同的退税率。企业把低退税率或不退税出口货物申报成高退税率的税则号,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匮乏,税务部门在审核出口退税时很难发现,容易给企业钻空子。企业往往会往“其他”方面的代码靠,特别是取消退税率的商品。

2、此次退税率调整基本属于普遍调整,没有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如不考虑出口商品的技术构成,实行同类不同商品统一退税率的办法,不利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另外,对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也没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我们对我省2007年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102户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16户企业的出口产品进行了统计,2006年和2007年1-9月分别出口10.27亿美元和10.57亿美元,如果对这些企业实行统一的退税率,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培植。。

3、此次退税率调整,对开展加工贸易有利,鼓励企业使用进口料件,不利于企业使用国产料件。对进料加工业务,在计算不予抵扣税额的时候,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在征退税率之差中作了相应的冲减;而对一般贸易,按出口额全额计算不予抵扣税额,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没有。由于贸易方式不同,结转到成本中的不予抵扣税额的项目不同,同样的出口业务,同样的价格,进料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商品的成本要低于一般贸易,企业负担不同,这样,企业可以选择贸易方式出口,对提高使用国产化率不利,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4、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不统一,不便于税收管理。现行的加工贸易,由于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税收政策的不统一,在国家不断降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情况下,为减少损失,不少企业将进料加工贸易改为来料加工贸易。有的企业,在同一手册项下有的原材料按来料,有的按进料,在成品出口时则按照进料加工办理核销手续,不利于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

5、相关政策不明确,执行中存在理解上的不同而导致各地政策执行的不统一。现有文件规定,对出口不退税的货物要视同内销征税,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于深加工结转属于不退税的货物、在特定监管区域内企业出口不退税的货物以及其他贸易方式下不退税的货物,是否要征税,如何征税,目前政策不够明朗。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税务人员理解上的不同,存在有的地区征税,有的地区免税的情况,人为造成了企业间、地区间的不公平竞争。据我们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省出口企业从事深加工结转业务中,结转取消退税率商品的金额为2亿美元,退税率政策调整后,从2007年7月至9月3个月中,在深加工结转业务中,结转取消退税率商品已达1.3亿美元,金额、户数都呈上升趋势。

四、有关政策建议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退税政策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降低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规模,减少了贸易顺差,促进了出口企业改善产品结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内资企业受到的影响大于外资企业,一般贸易受到的影响大于加工贸易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有关税收政策。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始终优于一般贸易,目前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而对一般贸易则没有相应的优惠措施,因此此次退税政策调整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部分生产企业为了规避征退税率差扩大带来的成本增加,会提高使用进口料件的比重,甚至通过将进料加工改为来料加工来降低成本,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抵减出口退税率下调的政策效应。为此,我们建议国家税务总局,一是尽快统一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税收处理办法,取消来料加工的免税政策,统一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并对免抵退税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对保税进口料件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征税;二是统一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三是对深加工结转统一规定征税政策。

2、规定加工贸易出口货物使用国产料件比例,提高出口产品国产化率。据了解,我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的苏州、无锡和南京三市,加工贸易中的进口料件占出口额的比重高达近80%,增值额20%剔除加工费部分,实际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非常低。为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防止高污染行业的滋生蔓延,控制低附加值、简单装配企业的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国产化率,建议对实行免抵退税政策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设定使用国产料件比重这一条件。

3、规范海关特定监管区域的功能。对目前诸多的海关特定监管区域进行功能整合,政策叠加,实行统一的海关特定监管区域的出口退税政策。我们建议鼓励加工贸易在海关特定区域内发展,这样也可以便于加强对加工贸易进行监管。尤其是鼓励到目前发展较慢的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这样,既有利于这些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管理。

4、对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产品按征税率退税。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品牌产品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继续执行财税字[1999]第273号文规定,即:对列入《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内的及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定为知名品牌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及现行出口退税管理规定办理退税。实行此办法,虽然对基层税务部门的审核管理带来难度,只要相关部门配合,还是有许多办法可以解决的。如果此办法实行后,必将对我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