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7 17:30:24

劳动教育课堂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总体呈现协同、互促的双融合状态,但居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就业创业指导的深远性,以及社会发展、职业环境对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倾向

通过调查,较大一部分受访者对于就业选择有一定的想法,当问及期待就业地点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地级市,而选择去县级以下地点的受访者则寥寥无几;问及择业考虑因素时,31.05%的受访者首选了发展前景,27.35%的受访者首选兴趣爱好,另外首选收入水平、企业福利和知名度、专业对口、工作的稳定性的占比分别为13.39%、13.96%、11.68%、2.56%,从结果来看,三成以上的高职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有较高的期待,但大部分受访者更看重职业给个人带来的经济、地位、生活、心理上的满足感,说明现在的高职大学生追求个人职业成就、职业幸福感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对于当前大学生劳动素质,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选项“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如轻视体力劳动者、职业能力缺乏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劳动功利化,只注重个人利益”排在前三位。

(二)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同

在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前期,随机选取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97.72%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其中63.2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此外,97.47%的受访者认为“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动教育对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或者非常重要。关于对劳动的理解,约80%以上的学生表示肯定积极的想法,比如,劳动创造幸福、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劳动者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但仍有较大一部分学生持消极或不置可否的意见。

(三)对双融合教育的认识

当问及劳动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时,较大部分的受访者认可劳动教育在个人职业目标确定、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成就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对于双融合教育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的说法;大部门受访者持赞同意见。当调查者问及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劳动素质的现状时,大部分同学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怕吃苦受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认为劳动低人一等等方面。接着,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和职业价值观的互促作用,我们就“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作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认同,比如,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和理性的职业规划,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劳动情感认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等。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仍出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确定或者不同意的情况。

(四)对双融合课程的认可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学校是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90.6%以上的受访者均表示参与过学校劳动课程,其中83.5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频次为每周1~2节劳动教育课。当问及“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时,得到的结果为:课程担任老师中辅导员、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企业导师的占比分别约为24.5%、46.44%、25.07%、3.7%。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劳动教育课,且大学生对于劳动课程的参与度较高,但教师结构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全面。针对学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调查结果显示(见下表),57.83%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偏向体力劳动,没有与脑力劳动、创新劳动有效融合;52.71%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不能融入专业实践中;65.53%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过于偏向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到实际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此外还呈现出“没有形成相应的导向、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其他问题。总体而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范围广,但师资薄弱有待加强,同时还存在课程形式单一、课程设计简单、课程融合较弱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归因分析

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调查分析,认真梳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继而深究问题背后的根源,笔者主要从学生主体认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体系建设三个层面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归因分析:

(一)个人认知不够理性,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全面性和长远性

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在开展职业劳动时更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把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生活质量等外在职业目标作为主要追求,而忽略了与外在职业目标相配的内在职业目标的制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所参考依据往往局限于自我生活经验和他人可见经历,职业价值观的认知较为局限,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全面,职业路线的设计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考上大学就是远离体力劳动的工作环境、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态,社会职业主流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重脑轻体”现象较为普通,而高职大学生主要为行业培养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两者在思想和现实环境中的相互冲突容易使人的劳动观、就业观出现较大的起伏和不稳定性,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向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

(二)人才培养理念不够清晰,重技术技能而忽略了以劳育人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技双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劳动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同等重要。然而,高校在制定当前就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注重于通过课程教学和实操实训等,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能力和岗位调适能力,从而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成为一名职业劳动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使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中的体现不够明确。

(三)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融合不够

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顶层设计不够,劳动教育课程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联系不够密切,缺乏全面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无法发挥出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体系对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理论讲解,劳动实操实践训练较少,而良好的劳动能力需要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因此,劳动能力的培育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施过程中执行不够全面、深入。第二,就业率一直以来作为学校办学社会评价标准的主要参数,促使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聚焦在短期内如何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和创业率,劳动教育成果影响深远,但缺乏短期量化评价标准,难以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导致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时缺乏紧迫感和推动力。

三、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都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的实践路径,对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树立双融合培养理念

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以劳动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多部门协同,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贯穿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职业精神培育、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要高度重视学生劳动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融合培育,以新时代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为指导,倡导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职业岗位劳动中感知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在专业课程、实训实践培养职业劳动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不断探索职业环境和自我认知,科学、客观地制定内外职业目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路径。

(二)构建双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通过实施双融合课程,坚持“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两手一起抓:一是加强双融合教材建设,更多地将劳模事迹、工匠精神、劳动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内容编制纳入就业创业教材,以促进劳育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二是创新双融合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上融合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强调劳技双修,以加强学生对劳动育人的认同。三是配备齐全的双融合课程教师队伍。加强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吸引优秀的企业劳模进校园担任客座讲师,同时要求学校专任老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双融合课程导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能力水平建设,将正确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学习实践和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四是合理完善双融合课程设置,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翻转课堂、实践课堂、大宣讲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双融合课程。

(三)搭建职业劳动实践平台

根据调查数据,认为“最有助于大学生劳动素质提升的方式”排前三位的是劳模进校园宣讲、开设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参观校企实地观摩。因为劳动素质的培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有职业劳动实践平台的支撑,例如开设基地、校企平台等用于实地实践和考察。一是充分利用和开放校内创业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室、专业实训室等,以各种形式打造劳育实践平台,将劳动育人渗透在专业实践和职业指导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的培养;二是依托学校与产业、企业间的产教融合体系,借助与产业学院、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引导提供资源支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课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渠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劳动精神。一是开展工匠劳模专题讲座。调研结果显示,开展工匠精神、劳模进校园宣讲活动最受认可,通过与工匠、劳模等面对面交流,从身边他人经历中汲取正向能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二是通过专任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合力指导,在学生组织、社团文化活动中融入劳动元素和就业创业元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虚拟场景感受劳动精神的力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综合素质。三是利用校园新媒体、显示屏、宣传栏等线上线下宣传阵地,以及微信等学生线上线下聚集地,开展系列的正向宣传,营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气氛。

(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双融合教育难以实施到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难对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同时进行考核。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参与激情,一是需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创业学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二是在专业实习、实训考核过程中,加大过程表现考核,推动学生在专业实训、岗位实习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守则,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三是制定量化的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如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创新劳动能力等细则标准,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成绩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杨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教育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及路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7:130-131.

[2]魏晓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考[J].对外经贸,2021,05:149-152.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

国务院2020年3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解决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劳动轻教育、重专业技能学习轻劳动素质教育、重技能考核轻素养评审等问题[2],保障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科技学院根据宠物产业发展需求,在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索,促进学生核心劳动技能养成和综合劳动素质提升。

1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目标

宠物医学专业教育主要面向动物(宠物)疾病诊疗等行业企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宠物医学人才。学生经过专业学习能够掌握动物(宠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毕业后从事宠物疾病诊疗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岗位工作。毕业生经过3-5年的发展,能够成为相关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中小企业一线技术主管,达到主治宠物医师水平。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培养的宠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2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具体做法

2.1将劳动教育纳入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共32学时,其中8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结合本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实践,16学时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1]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对应的1学分的劳动素养学分。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特点,挖掘专业教育课程中不同劳动教育内容,例如体验式劳动、参与式劳动、服务性劳动、生存性劳动等,促进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追求劳动价值。一年级学生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通过勤工俭学、传统劳动和特色劳动等开展职业劳动体验,科学认识劳动,树立劳动光荣观念;二年级围绕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通过专业跟岗实习、职业技能竞赛等,提高专业劳动能力,激发持久的劳动兴趣;三年级围绕职场劳动进行企业实践,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教育等,通过顶岗实习、职场见习劳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劳动能力,成为既会做人又会工作的宠物诊疗行业从业者。

2.2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理论部分主要由学院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利用徐国庆主编的《劳动教育》教材进行讲授,通过“现象分析”“小活动”等内容设计,重点讲解劳动的意义、怎样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如何锻炼劳动能力等。联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进课堂、进教案、进教材,协助推动“劳模精神”特色思政课建设,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思政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学习的本身是劳动,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识别各专业课程具有的劳动属性和劳动指向,强化专业劳动伦理教育和专业未来劳动发展趋势教育。组建校企合作、跨界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团队。宠物科技学院根据本专业特点选聘生产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院团总支和校区后勤保障部门负责服务性劳动实践。

2.3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宠物科技学院采用双线并重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一条线是以学工管理为枢纽,以学生会为学生自治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延伸[4],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宠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在校生活中。另一条线是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教研室为单位,不同课程团队科学设计劳动实践课,让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如结合团委“十个一”工程,采用班级包干区分组劳动的形式开展劳动实践。包干区实践内容要求:场地确保地面干净,无明显垃圾,无烟头、瓶子、餐巾纸、宠物排泄物等各类垃圾。[5]强化服务性劳动,开设服务性劳动实践项目菜单,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校区后勤保障部门提供服务性劳动实践岗位,至少提前一星期向学生推送岗位需求,选课学生在“爱牧院”客户端查询报名。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宠物医学专业每个班级在二年级都要到校内实训基地——江苏藏獒繁育中心参加为期一周的实习锻炼;每年暑假期间,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服务实践团队到流浪宠物收容所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到各社区开展宠物疾病义诊活动;每年都会选拔学生团队到泰爱牧宠物医院(美容院)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2.4打造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除了勤工助学岗位等后勤资源、各类校内外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以外,根据专业教育需求建设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作为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建有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3个,分别是教学宠物医院、宠物美容中心、宠物繁育中心,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建有瑞鹏宠物医院、南京优它宠物训练学校等优质校外实训基地50多个。学院积极拓展上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劳动教育功能,借助其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内容使学生认清宠物医学专业未来劳动发展趋势,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职业归属感。此外,借助第二课堂开展和实施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依托的PU系统已运行多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专业教育需要,有选择地将劳动教育元素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第二课堂活动中,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也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数据。

2.5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让宠物科技学院的教师尤其是专任教师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选派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劳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培训,增强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价值认同。组织教师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参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基层社会实践,如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社会实践经历,通过到宠物医院、宠物养殖场等提升实践技能,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5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参加学校“新三项”基本功考核,将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安全教育等有效融入到平时的教案、教法、教材中,在推动“三教”改革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其次,选聘优秀的尤其是劳动模范、工匠大师等兼职教师担任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导师,引导学生学习模范和对标工匠,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另外,通过教代会建议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建立劳动教育师资激励措施,鼓励各类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在线开放课程和相关教材建设。

2.6完善师生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在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对于教师而言,宠物科技学院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指挥棒,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督导范畴,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借助学校教学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对于学生而言,宠物科技学院按照学校部署,修订第二课堂认定办法,加入劳动素养学分要求,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成绩系统;对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加大奖励力度;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情况等,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3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展望

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课题,尤其是在医学类专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消除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宠物科技学院将积极借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国家“1+X”证书试点项目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宠物诊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4-20].

[2]周娇.新时代加强职业本科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2):97-98.

[3]陈繁.“活教育”理论:语义阐释与时代价值——兼论幼师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159-162.

[4]曾俊淇.提升高校院系共青团活动质量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8(7):67-68.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的高效高水平开展,能够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品质实现理想的培养提升,作为“工匠精神”核心内容的唯准、唯真、唯新以及唯精,与良好劳动教育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具有极高水平的契合。随着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发展人才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要求,劳动教育已经被明确指定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必须基于构建教育体系、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提升保障和组织等多个方面,使高职劳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高质量水平的劳动教育中,要将“工匠精神”培育切实融合其中,令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水平。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把实践和日常教学切实结合,提高育人水平,贯穿劳动教育。

一、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的联系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以及生产劳动教育,全方面加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1]。“工匠精神”体现和要求的是现代青年学生的劳动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劳动素养,并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升级产业结构。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首先,“工匠精神”在劳动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加以体现。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劳动精神的一种,培育青年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工匠精神培养提升的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加强历史传承和创新之间的有效融合,在劳动素养的教学培育过程在各个细节上对工匠精神加以体现,并通过实践教学令“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具有更高的充实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要在学校生活中加强专业学习,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给予尊重,要对劳动及其价值具备科学深入的认知,对参与劳动具备热忱的心态。其次,“工匠精神”能够进一步促进形成劳动素养。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专业教学、志愿服务等时,融合培育“工匠精神”,是目前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关系到高职学生的发展及现状、职业选择等。与此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人民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基于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很好地同社会发展需求相呼应,其价值内涵和品质追求能够对劳动素养进一步提升。最后,劳动素养和“工匠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劳动素养作为包含习惯、技能、品质、实践及创新等多方面劳动意识及行为。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其包含职业能力、品质、道德、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丰富的内容,其在作为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寄托的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集体价值追求的重要态度素养,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2]。在劳动素养的培养提升过程中,“工匠精神”发挥着重要的“铸魂”作用,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令新时代人才进行兼具脑力特色和体力特色劳动的创造性劳动。

二、高职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实践性和全面性

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发展成为爱劳动和会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任务。通过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学生的劳动情感,另一方面则要外化于学生的劳动实践。在对高职学生开展劳动意识培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劳动价值观念的宣扬传递,同时也要创造相应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劳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更加直观地体验劳动过程,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固化,更加深刻地形成端正劳动观念及劳动态度。但是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两极化的问题。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开展中,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使劳动教育呈现出“智育化”的不足,而部分学校则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了“体育化”的缺陷,教学主要通过卫生打扫等基础劳动进行[3]。虽然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课堂教育必不可少,能够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启蒙,帮助学生对相关劳动理论实现掌握和理性认知。但是,如果将劳动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讲授,就会导致劳动教育缺乏实践性。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培养出具有知行合一特点的新时代劳动者。除了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讲座、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于劳动教育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提升,能够在校园中进一步创设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而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令学生对工匠大师劳动精神和态度进行直观地观察学习,激发学生对于榜样的学习热情和劳动热情,帮助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明确方向。与此同时,如果劳动教育过程中缺乏理论引导,学生无法内化各种劳动价值观,这就使得即使实践劳动活动非常丰富,但是其也只能短暂地令学生对劳动有一些感性认识,缺乏长久意义和价值。

(二)缺乏深刻全面认知

现代科技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劳动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时代化特征,与以往相比,在形式、内容以及对象等方面都有很多差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劳动教育时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进行认知,从而开展更加科学深刻的劳动教育。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认识方面,缺乏对其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的深度认识,把劳动教育单纯地与体力劳动划为等号。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并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另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实习实践和实操的教学环节设置比重非常大,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对于学生的引导培养却十分匮乏,高职院校内部劳动教育氛围严重不足,校方和教师缺乏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实践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教学,对于劳动情怀则过分忽视。在教学方式上,很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都采取比较单一的形式,如清理校园区域卫生和路面等。类似劳动活动的组织是培养院校学生劳动意识,但实际落实期间,由于教师和学校缺乏引导,最终变成了卫生打扫,教育目标被曲解,无法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整合“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关课程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对高职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实现显著的提升。而在劳动教育中,要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相应地调整,并将“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整合。在开设教育课程的时候,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特点、时代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采取合理灵活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院校在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不能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应对生活问题和需求。在确定教学形式时,要结合学生特点,采取与学生特点和实际相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热情参与和接受。实践整合“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时,第一,要对当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深入挖掘,明确其中的“工匠精神”因素[4]。在开展教学时,基于学生所学专业和自身的特点,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过程中。第二,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专业技能学习加强指导和培养,同时要在意志品质与劳动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培育。第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时展特色,针对“工匠精神”培育开发相应的劳动教育教材,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教学,构建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

(二)加强建设劳动实践基地

作为实践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操作性与参与性非常高,要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提升,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种类型平台,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基于实践训练专业相关技能,对“工匠精神”实现培养教育。教师与专业技能师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领,让学生深入进行岗位相关劳动,通过实践教育,锻炼自身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不断提升的工匠作风[5]。生活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基于具体情况,组织多种类型的“工匠精神”活动,如劳动技能比赛、教育活动、家务活比赛等等。通过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将学校、教室、家庭等多场所都转化成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基地,让劳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融合,培养学生科学全面的劳动信念和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情操及综合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加强劳动教育观构建

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形成科学深刻的劳动价值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合。在高职院校中,目前思想政治课程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但是其教学重点还是在理论教学方面,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思政课堂的延伸过程中,学生工作大都还是以社团、团学工作等方式加以呈现,缺乏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性与针对性。也就是说,学生组织与劳动课程的教学缺乏连续性,互相独立,在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体系方面严重缺乏系统性,这就使得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所需的劳动价值观无法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得以高效推进,因此要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要合理运用劳动教育所具备的特色将其在学生工作与思政教学中加以融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劳动观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诠释。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引导。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并加强劳动价值观的科学构建,使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加显著的重要性。

(四)加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针对劳动教育在体系方面的构建与完善,是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故此,在构建相应教学体系过程中,要加强探索如何创设劳动教育为教学核心的课程。第一,在职业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的培养,其本质在于对现今社会全新劳动形态的直接体现,但是不能将其仅仅认为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或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环节,应该认识到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性的课程及学科,纳入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6]。第二,在构建完善基于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课程时,要注意课程内容一方面要包括相关的理论课程,对劳动教育进行全面综合的论述与分析;另一方面也要纳入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使劳动教育课程具有更加显著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并在选课形式、评价形式、以及保障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与高职院校学生相适应的模式,从而在此过程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三,要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重视进一步加强,明确其在现代工匠及“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现代工匠而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动精神都是必需的个人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持续性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结束语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数据与会计;职业教育

一、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并对劳动教育的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作出了框架性的规定与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原有“会计专业”调整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这一变化,不仅仅只反映在名称上,更是对新形势、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做出的应变,也对高职财会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引和要求。

二、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化”为主

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所区别、各有不同的,但二者又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新版专业目录调整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掌握现代财经、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大数据应用的能力、素质,在财务共享中心、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或其他财会类岗位,从事财务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会计决策支持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下,劳动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之一;(2)人才培养目标更侧重于对“显性”的岗位适应度、技能熟练度等的要求。《意见》中对劳动教育总目标的表述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由此也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目标侧重点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的培养与养成,是一种更加“内化”的精神层面的教育。结合二者,“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劳动教育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各劳动教育项目的开展,能使学生感受到新技术背景下新型财税类人才的岗位要求,学生能热爱行业、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坚持时代劳动精神,争做新型财税行业的奋斗者,争做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统筹劳动教育载体——多要素协同

《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这为我们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引:(1)劳动教育的开展应正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且需不低于16个学时;(2)仅仅16学时的教育很难实现既定目标,劳动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多管齐下。按照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大数据与会计”人才培养全过程分为6个学期,2600学时左右。第1学期以通识类课程为主,第2-4学期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第5学期主要为专业综合实训,第6学期主要为跟岗实习及顶岗实习。根据劳动教育的要求及人才培养实施现状,可通过如下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工作:

(一)专设《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第1学期实施,每周2课时,共计28-32课时。课程以普及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科学素养为着眼点,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及新时代对财税行业专门人才的需要,从劳动品德涵养、劳动情怀培育、财税技能获取、创新创业激励、职业素养提升、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文化塑造、团队意识培养、未来劳动认知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融入实践(理实一体化)课程

纵观高职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比重一般要求达到50%,这也为我们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提供了极为良性的土壤。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财税共享服务、线上记账、电子报税实务等专业课程,以及各院校特有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和综合实训等,均具备操作性极强的特征,适宜开展劳动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全面铺开,为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即可对本门课程的劳动教育目标进行设定,明确劳动教育元素,并在有关教学环节中融入。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并不是对专设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补充,应该同样发挥出主阵地作用。

(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

一直以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学业教育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兼有趣味性强、时间灵活的特点,学生接受程度较高。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专业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可不拘泥于财税类专业相关的讲座、实践等,而以知劳动、爱劳动、会劳动为核心内容。专业可制定《第二课堂劳动教育手册》,用以记载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并作为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考评的依据。手册中可设计“美丽劳动瞬间”照片展示区、“我的劳动感悟”等板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兴趣,进而激发其热爱劳动的动力。

(四)发挥产教协同对劳动教育的赋能价值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财税行业中的广泛应用,财税行业已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智能化特征,这也为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和现代财税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着重指出“要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等。专门课程、课程融入、第二课堂、产教融合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四个主要元素载体,它们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劳动教育外显于“技”、内化于“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劳动素养的培育更是需要长时间磨炼,所以要切实保证劳动教育“三年不断线”,使劳动教育真正实现常态化。

四、设定劳动教育考核——过程化多元化有机统一

考核是对教育效果、教育目标达成情况检验的必要手段。根据劳动教育开展的特征,考核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也不应只局限于教师,而应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企业评价、成果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专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占整个考核40%权重,主要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法律理论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考核,教师进行评价。各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部分占整个考核15%权重,主要对学生技能学习情况、劳动习惯等进行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小组互评相结合。第二课堂中劳动教育部分占整个考核15%权重,主要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项目的积极性、项目达成情况等进行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小组互评相结合。跟岗实习及顶岗实习中劳动教育部分,占整个考核20%权重,主要对学生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工作质量等进行考核,该部分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学生自评占整个考核10%权重,学生可以在第6学期提交的劳动教育报告中体现。学生应就大学期间所参与的全部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并依此得出评分。劳动教育的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评价主体多、项目类型多、各项目评价标准灵活,亦是劳动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工作。评价中也需注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评价公正、合理、科学。

五、建设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多头并举

(一)制度保障

专业应在服务院系整体发展规划中,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相关制度要求。比如劳动教育工作机制、专业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过程当中也十分必要。明确的制度要求对劳动教育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保障

课程应用是实施劳动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单独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要尽快制定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课程标准;各专业实践课也要对标劳动教育目标,针对课程原有内容对专业标准进行调整,将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渗透。各门课程要组建课程组,进行课程资料的开发与整合,逐渐规范并形成系统化,做到前后衔接。

(三)师资保障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教师每年均需接受一定数量的培训,深刻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掌握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设立兼职教师的准入门槛,使兼职教师队伍不仅能够满足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要求,还能做到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艳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67-71.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翻转课堂;融合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现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农业,还涉及商业和服务业等,更增添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造性劳动内容。我们结合小学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学生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进行了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我们以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尝试开发了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以信息技术进行支撑,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以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为目标,从“小”做起,逐步深入,构建了以科学、数学、艺术领域、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项目结构。

一、翻转课堂“微课程”———为劳动教育助力

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助力,推进由“微课程”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视频微课,将劳动教育具象化,创设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使劳动教育翻转课堂的可重现、能普及、易推广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快了学生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进程,降低了创新实践劳动课程在课内学习的难度,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控观看微课的进度与内容,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制作设计创意作品,甚至自己录制视频分享劳动成果,亲历劳动收获喜悦。在改变劳动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学习创新实践劳动,进一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技术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

(一)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实现虚拟职业体验。沉浸式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实验环境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的各种物体进行三维化、虚拟化的观察和探究,通过虚拟场景和体感交互功能,进行真实的场景模拟。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在劳动校本课程中引入这类新颖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职业体验的沉浸式课程中,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深入体验探究广袤宇宙、微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对于危险系数高或非日常的职业体验(如救火、救灾等职业),仅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很多场景停留在想象中,无法身临其境切身感受。VR技术的使用,将各种工作场景,将宏大的宇宙与微观的世界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交互技术,在各类虚拟环境中完成各项职业体验,让孩子们拥有全新的学习感知。(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创新能力。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新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劳动形态发生了新变化,有别于偏重于体力劳动的传统劳动。现代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实践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课程为载体,融合信息技术、科学、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1.“小小程序员”课程我们将AI+编程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编程教育具有鲜明的新时代属性,朝向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它的融入能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学生通过编程能更好地设计智能化的作品。脑力劳动因编程教育的融入式设置简化了部分手工劳动过程,相较于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新兴的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代劳动教育具有很多优点:易操作、可迁移、实效强、可创新。编程不再是枯燥单调的代码编写,而是有益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有趣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后,学生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及潜能,也自然地将劳动认知和习惯培养起来。我们紧扣现实中的生活热点,挑选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主题,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规划实践的多主题教学任务有:紧追生活热点的垃圾分类、自动驾驶、烹饪高手等,跨学科项目的电子音乐会、神奇画板、开心农场、捕鱼达人、建筑大师等。在结合编程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创新,将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产生的创作理念,变为可体验可操作的游戏或动画,大大激发了劳动的幸福感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机器人总动员”课程机器人课程以结合机器人的编程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工程思想进行渗透教育;促使学生探索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工具设计与完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应用水平。通过开展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工程挑战赛或主题项目创作中,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参与营救行动或绿色环保,如灭火英雄、环保卫士等。3.“3D智造”课程学校开设的“3D智造”课程,让学生基于实际生活和经验兴趣能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编程、智能硬件等知识,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分享,成为具有职业素养和创客精神的新一代。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推动着新型的劳动教育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普通人进行设计创造活动的技术屏障,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想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将学生的作品具象化,有效地抓住学生的视觉和触觉,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3D智造”课程以培养学生三维设计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探讨三维模型设计、三维打印技术和激光雕刻技能同新型劳动的结合为桥梁,积极发掘、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小能手。小学中高段学生从现实生活和想象未来出发,利用3D软件设计,最终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为更好地结合信息化劳动教育,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从中选取了学生兴趣度高的相关主题进行实践探索,如童年玩具、优创文具、创意家居、梦想校园等。此类针对性强的信息化劳动课程,既切合了日常生活和科技热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创作的学习兴趣和美化生活的热情。4.“天涯小创客”课程“天涯小创客”课程实施以学生社团和课堂教学为载体,在“3D智造”课程的基础上融合STEAM教学理念精髓,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始终秉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己的自由”,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逐渐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传播者、创造者转变。我们通过设计智能城市为问题线索,围绕主题分解不同子课题(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校园等),由学生个性化选择完成。目前,植根于信息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有多个物化成果,如自动巡线智能小车、智能护眼灯、智能停车场、智能甜品店、智慧教室、扫地机器人、八音盒、招财猫、智能温室、智能宠物屋等。5.“天涯梦工厂”课程动画电影制作是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创客小剧场”是一款辅助中小学生制作动画影片的工具。软件充分利用虚拟抠像、AR、移动互联网视频分享等技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把一个个新奇的想法和故事变成现实。配套教材辅助学校开设动画电影制作课程,鼓励孩子们创造自己的故事,设立人物、塑造性格、描写情节、记录对话、捕捉每一个画面,让孩子们全程投入到创作之中,在创作中全面提升各项能力:故事构思的创新能力;撰写剧本的写作能力;道具制作的动手能力;统筹导演的组织能力;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对话配音表达能力;构图配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乐高积木搭建、手机拍照,运用视频软件录音剪辑,手脑结合创作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下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三、实践反思———为劳动教育筑基发展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6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劳动教育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开课之际,笔者以“结合自身及周围同学的事例,谈谈高校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为主题,对172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线上需求调研。其中165人进行了需求表达,仅7人未做任何说明,共收集资料一万余字,为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提供了参考。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1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需求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劳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不完整,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较少,大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存在困难。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学生直言:“高校应该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齐头并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根深蒂固的认识,明白劳动的必要性。然后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多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上。”

1.2对劳动教育实践机会的需求

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类型有利于大学生快乐劳动,减少千篇一律的乏味感。学生期待劳动教育和实践的真正融合,一位学生坦言:“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老师号召,参加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主要负责全民核酸检测信息录入、电话问询、信息登记、社区巡逻等工作。每日服务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总服务登记信息用户每天600余次。这次劳动让我深刻认识了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了我的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怀。”

1.3对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需求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3]。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校园文化,重点也是校园文化。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知名度。

2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本质上是以大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基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教学需求,表现为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文化需求三个方面,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做出大胆尝试。

2.1坚持理论育人,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理论学习是重中之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是理论学习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劳动教育在教学上始终坚持理论育人,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转变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情怀和提高劳动素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理论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重视课程建设。河北经贸大学劳动教育教学团队通过多方对比,选定了赵鑫全、张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教材,该教材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为蓝本,结合自身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背景,对大学生与劳动品德、大学生与劳动情怀以及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进行了重点讲授,满足了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需求。(2)重视劳动教育资源学习与分享。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正式开课前,邀请国内知名劳动教育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教师要借助这次机会认真领悟劳动真谛,并在授课过程中将其传递给学生,实现“学”与“教”的深度融合。(3)重视自身教学素质的提升。在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前,笔者多次参与劳动教育集体备课,有效提升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理解水平。

2.2推进实践育人,“校内+校外”双渠道探索实践机会

实践是提升劳动素质的重要途径。河北经贸大学历来重视对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不断创造校内实践机会,拓宽校外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劳动实践的传统为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了肥沃土壤。实践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创造条件开展课堂实践。立足大学生爱好探索、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结合高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利用课堂灵活开展实践活动。笔者在“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一章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一张A4纸,你能叠成什么”,而后让学生拿出一张A4纸进行现场手工制作,并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晒作业”,最终评出“最佳人气奖”10人、最佳创意奖10人和最具挑战奖10人,丰富了课程内容。(2)引导大学生反思校内实践。2021年上半年,河北经贸大学实行封校式管理,校内实践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河北经贸大学有宿舍文化节、主题团日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传统活动,还有“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市场调查分析大赛、“调研河北”和科研助困等课题申报机会,为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地。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校内传统活动相融合,例如将劳动情怀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讲授;另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科研课题实践相融合,例如将创造性劳动与科研选题创新性结合起来讲授。(3)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跨省跨区的大规模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减少,但河北经贸大学每个暑假都会定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分享了历届学生通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在学业和事业上获得的助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2.3强化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在学生精神培育、价值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文化建设是培育劳动精神的必要条件。文化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高校可建设劳动文化育人机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劳动风气。2021年,河北经贸大学先后举办了“光盘打卡行动”和“劳动文化节”两项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向学生重点推荐了这两项校园活动,并将其与集体劳动和劳动文化紧密结合,启发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2)推进劳动教育与学习教育的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大学生学习教育重要还是劳动教育重要”的现场辩论,让大学生体会劳动教育和学习教育融合的重要性,真正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效果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需求表现为理论学习需求、实践机会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据此展开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不同维度探索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授课过程中,借助河北经贸大学劳动教育授课团队的平台优势,基于大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探索。笔者在讲授劳动教育时,力求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课程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实现了主要授课目标。在课程建设上,劳动教育课程纵深发展任重而道远,须在理念、机制和文化上不断进行有益尝试。具体而言,在理念上,要抱有开放的学习态度,勇于借鉴国内外劳动教育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机制上,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平台优势,创建愿分享、乐分享和勇分享的管理机制;在文化上,营造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紧密结合校内外实践机会锤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2]杨效泉,曾蓓蕾,白炳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43-44.

[3]刘瑶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58-62.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教育;实施困境

劳动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1]。然而,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仅流于形式,注重表面效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想要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正视问题,积极找寻解决路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的内涵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焦点问题。明晰劳动教育的概念,对教育界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劳动”一词的解读有三:一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二是“专指体力劳动”,三是“进行体力劳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含义特别丰富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劳动才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他认为,劳动教育是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绝佳途径,不单在身体素质上对学生大有裨益,更能使其在思想品德上有所升华[2]。虽然人们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对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一致认可的。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劳动是智慧之树。苏霍姆林斯基反复阐述应当让学生参加“促使智慧和双手相结合的劳动”,主张“要在每一颗心里点燃劳动的火花”[3]。现代研究表明,劳动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使人的大脑变得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因为在劳动过程中,需要学生手脑结合,共同作用。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从性格上和思想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生活的智力丰富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动和体力劳动密切地结合起来。”[4]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获得劳动实践能力,置身于劳动之中,更能懂得劳动的艰辛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动手实践能力。劳动教育课强调通过劳动实践使同学们获得劳动知识,增强劳动技能,体现了“实践出真知”这一哲学观点[5]。在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体现,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以身作则,亲身投入劳动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劳动技能,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反映出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根据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劳动也是一种运动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机械化地听,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宋代诗人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旨在展现人的行动力量,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劳动教育实践的思想先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思想教育与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相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使各学科之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2015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出台后,各地各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当前劳动教育的缺陷依然存在:劳动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劳动课程不能有效实施,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中小学劳动师资力量薄弱,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等。这些已成为影响劳动教育发展的“短板”。

(一)劳动教育意识淡薄

现阶段,劳动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体现在教育者、家庭和社会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者方面,学校忽视劳动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其次,在家庭方面,“4+2+1”的家庭成员结构,使得家长包办和代替孩子劳动的现象日趋严重,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最后,在社会层面,关于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深入人心。檀传宝教授在《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一文中指出:在五一劳动节的现实演绎里,已经只有“节日”,没有“劳动”。他还指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三种畸变:劳动教育畸变为技艺学习,劳动教育畸变为休闲娱乐,劳动教育畸变为惩罚手段[6]。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当前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

(二)劳动教育专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的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缺乏专门的师资培训。多数学校缺少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大都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入职前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劳动教育培训。在职期间,教师缺少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集体调研和讨论活动,缺乏发展专业技能的意识。学校对劳动教育关注度缺失、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对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造成了一定阻碍。

(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劳动教育课程在内容、活动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有待加强。1.课程内容方面当前,劳动教育课程理论知识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材。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以,最好的劳动教育教材应该是源于社会生活的。劳动教育除了需要实践课的积极推进,也需要理论课从方法和意识层面进行指导,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套权威的劳动教育教科书。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课的实施过程中,如果缺乏教材的支撑,学生很难对劳动教育课有足够的重视,这节课的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2.活动方式方面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多种多样的活动作为载体。而如今,许多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多数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学校大扫除、种植树木等形式上。在劳动教育新课程目标下,应当提倡学校开展丰富而有活力的活动课程。比如,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劳动教育概念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个人劳动实践能力等。知识的学习不必局限于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3.课程评价方面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有几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局限于教师的评价,忽略了家长的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外在评价,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总之,对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

(四)劳动教育实施基地缺乏

建设劳动教育实施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基础教育中更好地推广劳动教育,国家加大了对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广大师生提供相应的劳动基地和基础设施。但因缺乏教材以及教授劳动教育课的专业教师,这些劳动基地和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劳动教育基地设施较为齐全,可以用来种植花草树木、蔬菜以及进行养殖活动等,但这只是少数地区,我们应力求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据方凌雁的《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调研报告》一文中的数据显示:仅69.21%的学校有可以有效使用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有30.16%的学校甚至没有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学校有校内种植基地的比例高于城市(农村学校占比为72.34%,城市学校为60.5%);而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城市学校的相关建设比重则远远高于农村学校(城市学校为83.19%,农村学校只有48.94%)。[8]所以,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且重点要放在农村地区。

三、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突围

针对上述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要转变劳动教育观念,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观念的转变;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快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后,要继续开发和扩大劳动教育实施基地。

(一)更新观念,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针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思想都应有所转变。首先,学校的决策与实施具有引领风向的作用。更新观念,最重要的是先从学校方面着手,转变决策层对劳动教育的原有认知。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强化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分量。其次,教师要转变对劳动教育的原有观念和态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而非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再次,学生需要端正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提高在劳动教育活动实践中的参与度,尊重劳动成果。最后,学生家长的态度和做法也非常重要,不能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而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创造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引领,强化专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对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前景来说,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瓶颈”。要不断加大对劳动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针对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及时开展教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专职兼职相结合,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降低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人员流动性,确保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三)创新形式,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工程,需要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不断加强。1.课程内容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但由于目前人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劳动教育课程呈现出内容单一、形式老旧的局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教育实践需要。所以,要使劳动教育受到重视,需要各地区各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特点自编教材,开发本地关于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做到有特色、有创新地开展劳动教育。学校自主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课,既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体现学校的教研实力,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在编著关于劳动教育的教材时,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内容要与该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在逐步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课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2.活动方式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的活动方式需要从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努力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和养殖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多样化课程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课程评价方面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基于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劳动教育课程评价需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达到这一目标,可以从课程评价的主体、标准和方法入手。首先,在课程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出多样性,以教师评价为主,家长、同学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辅;其二,在评价标准方面,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家务劳动等列入评价标准,力求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评价;其三,在评价方法方面,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考试、谈话、劳动成果分析等。总之,课程评价要从多方面进行,保证评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发展性,以此促进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拓宽途径,强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学生成长需求

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劳动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作为劳动教育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展示平台十分必要[1]。根据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劳动教育现状,对该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随机调查和分析,从学生劳动价值观、学校劳动理论教育、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三方面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以及需求情况;探讨不同年级、专业在劳动教育认知和需求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主要通过自填式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问卷最终有效率为94.5%。问卷随机发放给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同学,其中男生186人,约占比32.8%;女生381人,约占比67.2%。大一年级学生360人,约占比63.5%;大二学生207人,约占比36.5%。农村户籍学生214人,约占比37.7%;城市户籍的学生为353人,约占比62.3%。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劳动价值观的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视角下学校劳动技术培养、劳动教育思政课程等开展情况;第三部分为学生个人劳动教育的需求调查,如是否需要增添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等。同时,通过面对面聊天、网上在线采访等方式对个别学生进行采访,就学生个人劳动价值观、个人劳动教育需求以及现在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采访。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1.1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不强

结果显示:在认为该校劳动教育中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比重如何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劳动实践大于思想教育,说明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学校较为重视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例如,该校十分重视会计专业、烹饪专业等专业技能培养,但容易造成过于注重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劳动认知的培养[2]。问卷显示:多数学生表示有关于劳动价值观的课程开展较少,恰好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十分缺乏这方面的认知。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不强、劳动意识薄弱、缺乏劳动认同感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智能化与便利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劳动素养培育长期处于被异化、弱化甚至是缺位,造成的劳动教育养成效果不佳。

1.2高职学生主动劳动意识不足

劳动意识是劳动教育目标中劳动情感的体现,树立劳动意识是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本人是否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在三个选项“不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有一定的劳动意识”“基本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中,56.1%的学生选择了中间的选项,21.5%的学生选择了“基本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根据问卷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劳动意识相对淡薄,劳动意识较为被动,大部分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此外,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观。根据问卷结果显示:40.8%的学生在问卷中选择将劳动的“体面感”放在了首位,其次才是劳动的“幸福感”,并且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两个选项中选择更认可的劳动方式;73.3%的学生选择了“脑力劳动”,说明了高职学生对于体力劳动的劳动价值并不太认同,更加追求劳动中所能获得的“面子感”。在“什么原因会促使你劳动”的问题上,39.3%的学生选择了“劳动收入”,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这也侧面说明了部分学生存在劳动价值观功利性强的问题。

1.3劳动实践活动参与不够

针对校内外是否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问题,38.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多,25.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少,还有少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对于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调查显示47.6%的学生表示这一学年比较积极地参加过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但是这里面绝大部分填写者都是大一学生。说明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基本以大一新生为主,二年级学生基本很少参加劳动实践课程,但是高职二年级学生将面临着实习踏入社会,应当多参加劳动实践课程。总的来说,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还是不足,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说明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2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策略

2.1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策略——激发学生劳动学习兴趣

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主动劳动意识和劳动理论素养最直接的办法,也更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劳动教育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应丰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激发学生劳动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劳动意识。比如通过劳动技能实践周、第二课堂加分等形式加强劳动教育与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学校日常教学中也应当渗透劳动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劳动,如召开劳动实践班会或增添劳动课程,在教室外上一节生动的劳动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劳动,一起通过浇灌校园内花草、擦公共区域玻璃等集体劳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劳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如何浇灌花草,以及劳动工具的辨别和使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授课激发学生劳动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劳动课程中的劳动成果换取素质学分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并教育学生辛苦劳动产生劳动成果从而产生劳动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校级荣誉,激发学生主动劳动意识,比如举办疫情下的家务劳动短视频大赛、劳动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体验各种劳动角色的转换。在志愿劳动中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

2.2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略——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形式

因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较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应以“线下教育为主,线上与线下教育结合”的方式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教育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线下。和线下劳动教育相比,线上劳动教育拥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和便捷性。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能够及时宣传、搜取信息,也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劳动后的成果。例如,线上劳动教育课堂、线上劳动知识竞赛、劳动教育宣讲等。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目标,搭乘新时代网络飞速发展的“顺风车”,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注重引导和规范开展劳动教育。

2.3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重要的实施途径之一是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化。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势,推进劳动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发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在理论上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加强马克思劳动观和总书记关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系列内容的学习,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思政课堂中。思政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劳动观的教育。结合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思政内容,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专业学科教育中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在课程中宣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此外,为了得到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应当分层实施,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户籍所在地所受到的劳动教育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劳动教育应针对不同年级、专业、户籍所在地,实行精准的劳动教育,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层次性原则。一是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专业,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把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专业实践相结合,在加强专业实践的同时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保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满足大学生成长不同时期的阶段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构建由低到高的劳动教育体系。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应当侧重于养成劳动价值观、劳动观,在新生入学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劳动、公益劳动、服务志愿者等活动,培养一年级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实习、走向社会,劳动实践能力为劳动教育的重点,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校所学的劳动技术,锻炼学生劳动实践能力。通过打造有特色、有层次性的劳动教育体系,既满足劳动岗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最终保障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伟.“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177-179.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1]。职业教育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意见》的新要求赋予了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使命。

1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优势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德技双修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本。劳动教育是培养更多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人才的重要途径。郭丽强认为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组合[2]。冀晓萍认为劳动教育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动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劳动教育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发展。劳动创造历史和人本身,劳动能树德。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使学生养成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意识和责任[4]。此外,承担历史使命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多以劳动也是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感受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意识、提高自身抗挫能力和吃苦能力的重要途径,使高职学生成为一名有担当、有目标、有素养的现代化人才。[5]劳动教育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前提,符合企业、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经过劳动教育之后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培养,体验了劳动的过程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记忆,久而久之就可以成为一名综合型人才。

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有待提升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存在误解,比如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获取丰厚的报酬,还有一些学生开展劳动的目的是取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种劳动观念中一旦脱离了利益就会导致学生劳动意识降低,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选择劳动时候结合劳动报酬,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赚钱,如果有钱了就不需要再劳动了,存在享乐主义等思想。还有一些学生的劳动素养较低,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敷衍的行为和消极的心态,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劳动的质量,也影响了劳动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取向。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8.11%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能自己完全独立照顾自己,并能照顾同学;50.23%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0.35%的同学认为群体中大部分学生生活能力普遍较差,自己连打扫卫生、洗衣服这样的劳动也不想干。部分学生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比较欠缺。

2.2学院劳动教育责任不明确,缺乏实施的长效机制

劳动精神的培养需要有培养实施的长效机制,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高职学制三年,很多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如在课程教学中,缺少劳动精神的有效渗透,各方劳动教育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部门和牵头人,或是组织学生劳动,注重形式,劳动成效较差。

2.3教育形式单一,劳动教育实践亟待加强

本次问卷,5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增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教育,加强大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力度和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拓展劳动教育的次数和渠道,从而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76.1%的同学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增加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50.68%的同学认为我院劳动教育活动管理很好,程序合理,执行严格;61.04%的同学认为我院劳动教育活动评价标准不全面;63.62%的同学认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较好。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参加学生公寓、教室卫生清洁之类的劳动教育活动;54.49%同学喜欢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56.93%同学喜欢上劳动思想教育课;57.23%同学喜欢学校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教育课;44.75%同学喜欢校外劳动技能训练。

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技能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多方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学习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教育有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能技术人才。《意见》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当前劳动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首先,职业院校进行培养模式和方案设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实践锻炼[6]。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劳动型人才。职业院校应重视主动和企业建立合作,同时建立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制度,并且将劳动教育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劳动人才。最后,注重“质与量”并重,注重考核机制建设,使教育常态化,成为学生的习惯。莫里斯深刻表达了对“劳动产生美”的见解,他认为:“劳动应该具有创造性、愉悦性,应该让人体会到自由和人性关怀。劳动不是狭隘和辛苦的,而是自然、愉悦的社会主义生活的一部分。”[7]

4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4.1提升学生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劳动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思想源泉。首先,学生劳动认识不足等问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引领[9]。再加上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正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他们树立辛勤劳动和真诚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的思维,使他们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主要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劳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劳动观念;其次,结合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主题班会或者是团日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锻炼,使新时代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抗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进而从新时代青年身上看到工匠精神、劳动意识,从而使我国科技得到创新,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推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职院校如何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既是责任担当,更是历史使命。学院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劳模专题讲座、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宣传劳模精神、模范劳动人物和故事、工匠精神。开展劳模宣讲会和在毕业生、校内学生中评选“工匠标兵”和“技能标兵”,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典范。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4.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劳动教育

制订科学人才培养制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规范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方式。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渠道。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劳动教育课时,科学设计了劳动教育的方式、并且向学生传授劳动价值和劳动历史内容的讲解。积极开发有机融合的“劳动+”系列化课程体系,争取做到教学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更加完善,使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利用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课程思政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在医学专业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见习与跟岗实习中,加强素质目标的实施,培养国家所需的工匠之才。

4.3积极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全面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拓展劳动教育方式和劳动途径

学院在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上,构建“内与外”有效协同。加大与周边社区、公共机构等的协作,通过建立劳动教育协调机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打好基础。首先,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生源类型,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贯穿在育人全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设置校内劳动基地,发挥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组织和劳动实施,在劳动中体验收获和快乐,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内志愿服务,同时将劳动教育因素渗透进迎新晚会和班会中以及节日活动当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校园的物质环境成为强化劳动教育的沃土。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情怀的着力点。依托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多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和劳动活动,使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得到提升,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不断创新性劳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二是家校共育,有效运用家庭教育阵地和教育资源,学院牵头,家长参与,制订学生生活劳动培养方案,家庭劳动涵盖做饭、打扫卫生、清洗衣服,家庭收纳整理等内容,建立考核机制,加深学院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开展劳动教育,从生活劳动,实现劳动教育全面性与常态化。三是与社区公共机构合作,组织各专业班级定期开展进社区,校外公益服务性劳动,通过专业知识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奉献、努力奋斗的思想和行为。首先,搭建与社区长期合作机制,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使劳动教育资源和内容更加灵活。其次,可以利用校外的活动和场地构建劳动基地,丰富劳动实践的内容设置,如结合医学专业,开设社区护理服务。切实提升了平台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把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性劳动融入其中。最后,创新劳动实践过程管理,设置学校和机构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做到劳动素养培养和专业服务有机结合,打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4.4劳动教育考核评价

在劳动教育考核中,注重“质与量”并重,体现“知与行”合一,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除了设有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外,在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考核细则设置“劳动活动参与学分”,体现“知”的评价。同时设有参照学生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获得的荣誉,将这些荣誉作为评价学生劳动能力的参考依据。设置有知识竞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等方面学分认定,推进学生积极参与。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广大劳动者的价值追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劳动对专业知识、所学技能产生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这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体现。所以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高等专业学校要重视将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他们的就业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赵荣辉.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4):7-10.

[3]冀晓萍.劳动教育将全面突围[J].人民教育,2015(17):30-33.

[4]王丽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优势及实效性路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7.

[5]谢晓娟,李文俊.全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1(3):44-50.

[6]陆怡青.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1):93-94.

[7]唐一婷.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54.

[8]冯颜利.为何要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20(1):13-14.

劳动教育课堂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1]。职业教育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意见》的新要求赋予了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使命。

1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优势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德技双修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本。劳动教育是培养更多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人才的重要途径。郭丽强认为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组合[2]。冀晓萍认为劳动教育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动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劳动教育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发展。劳动创造历史和人本身,劳动能树德。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使学生养成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意识和责任[4]。此外,承担历史使命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多以劳动也是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感受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意识、提高自身抗挫能力和吃苦能力的重要途径,使高职学生成为一名有担当、有目标、有素养的现代化人才。[5]劳动教育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前提,符合企业、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经过劳动教育之后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培养,体验了劳动的过程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记忆,久而久之就可以成为一名综合型人才。

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有待提升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存在误解,比如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获取丰厚的报酬,还有一些学生开展劳动的目的是取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种劳动观念中一旦脱离了利益就会导致学生劳动意识降低,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选择劳动时候结合劳动报酬,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赚钱,如果有钱了就不需要再劳动了,存在享乐主义等思想。还有一些学生的劳动素养较低,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敷衍的行为和消极的心态,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劳动的质量,也影响了劳动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取向。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8.11%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能自己完全独立照顾自己,并能照顾同学;50.23%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0.35%的同学认为群体中大部分学生生活能力普遍较差,自己连打扫卫生、洗衣服这样的劳动也不想干。部分学生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比较欠缺。

2.2学院劳动教育责任不明确,缺乏实施的长效机制

劳动精神的培养需要有培养实施的长效机制,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高职学制三年,很多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如在课程教学中,缺少劳动精神的有效渗透,各方劳动教育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部门和牵头人,或是组织学生劳动,注重形式,劳动成效较差。

2.3教育形式单一,劳动教育实践亟待加强

本次问卷,5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增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教育,加强大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力度和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拓展劳动教育的次数和渠道,从而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76.1%的同学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增加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50.68%的同学认为我院劳动教育活动管理很好,程序合理,执行严格;61.04%的同学认为我院劳动教育活动评价标准不全面;63.62%的同学认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较好。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参加学生公寓、教室卫生清洁之类的劳动教育活动;54.49%同学喜欢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56.93%同学喜欢上劳动思想教育课;57.23%同学喜欢学校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教育课;44.75%同学喜欢校外劳动技能训练。

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技能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多方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学习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教育有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能技术人才。《意见》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当前劳动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首先,职业院校进行培养模式和方案设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实践锻炼[6]。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劳动型人才。职业院校应重视主动和企业建立合作,同时建立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制度,并且将劳动教育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劳动人才。最后,注重“质与量”并重,注重考核机制建设,使教育常态化,成为学生的习惯。莫里斯深刻表达了对“劳动产生美”的见解,他认为:“劳动应该具有创造性、愉悦性,应该让人体会到自由和人性关怀。劳动不是狭隘和辛苦的,而是自然、愉悦的社会主义生活的一部分。”[7]

4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4.1提升学生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劳动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思想源泉。首先,学生劳动认识不足等问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引领[9]。再加上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正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他们树立辛勤劳动和真诚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的思维,使他们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主要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劳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劳动观念;其次,结合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主题班会或者是团日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锻炼,使新时代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抗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进而从新时代青年身上看到工匠精神、劳动意识,从而使我国科技得到创新,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推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职院校如何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既是责任担当,更是历史使命。学院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劳模专题讲座、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宣传劳模精神、模范劳动人物和故事、工匠精神。开展劳模宣讲会和在毕业生、校内学生中评选“工匠标兵”和“技能标兵”,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典范。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4.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劳动教育

制订科学人才培养制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规范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方式。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渠道。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劳动教育课时,科学设计了劳动教育的方式、并且向学生传授劳动价值和劳动历史内容的讲解。积极开发有机融合的“劳动+”系列化课程体系,争取做到教学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更加完善,使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利用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课程思政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在医学专业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见习与跟岗实习中,加强素质目标的实施,培养国家所需的工匠之才。

4.3积极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全面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拓展劳动教育方式和劳动途径

学院在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上,构建“内与外”有效协同。加大与周边社区、公共机构等的协作,通过建立劳动教育协调机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打好基础。首先,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生源类型,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贯穿在育人全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设置校内劳动基地,发挥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组织和劳动实施,在劳动中体验收获和快乐,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内志愿服务,同时将劳动教育因素渗透进迎新晚会和班会中以及节日活动当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校园的物质环境成为强化劳动教育的沃土。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情怀的着力点。依托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多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和劳动活动,使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得到提升,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不断创新性劳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二是家校共育,有效运用家庭教育阵地和教育资源,学院牵头,家长参与,制订学生生活劳动培养方案,家庭劳动涵盖做饭、打扫卫生、清洗衣服,家庭收纳整理等内容,建立考核机制,加深学院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开展劳动教育,从生活劳动,实现劳动教育全面性与常态化。三是与社区公共机构合作,组织各专业班级定期开展进社区,校外公益服务性劳动,通过专业知识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奉献、努力奋斗的思想和行为。首先,搭建与社区长期合作机制,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使劳动教育资源和内容更加灵活。其次,可以利用校外的活动和场地构建劳动基地,丰富劳动实践的内容设置,如结合医学专业,开设社区护理服务。切实提升了平台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把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性劳动融入其中。最后,创新劳动实践过程管理,设置学校和机构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做到劳动素养培养和专业服务有机结合,打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4.4劳动教育考核评价

在劳动教育考核中,注重“质与量”并重,体现“知与行”合一,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除了设有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外,在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考核细则设置“劳动活动参与学分”,体现“知”的评价。同时设有参照学生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获得的荣誉,将这些荣誉作为评价学生劳动能力的参考依据。设置有知识竞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等方面学分认定,推进学生积极参与。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广大劳动者的价值追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劳动对专业知识、所学技能产生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这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体现。所以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高等专业学校要重视将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他们的就业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赵荣辉.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4):7-10.

[3]冀晓萍.劳动教育将全面突围[J].人民教育,2015(17):30-33.

[4]王丽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优势及实效性路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7.

[5]谢晓娟,李文俊.全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1(3):44-50.

[6]陆怡青.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1):93-94.

[7]唐一婷.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54.

[8]冯颜利.为何要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