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翻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47

科学翻译论文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翻译行业;翻译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市场契合

翻译学作为语言类专业的一个分支,已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纷纷开设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作为评价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本科翻译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向与翻译行业联系不密切,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探索科学的毕业论文写作路径,使其与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密切结合,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市场意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翻译行业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翻译职业化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

作为一种应用性语言交际活动,翻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步入职业化时代,成为了千千万万职业翻译的谋生手段,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翻译专业。高校是输送翻译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了国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过于侧重理论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不高,难以适应当前翻译职业化背景下市场对翻译者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大学教育对象必须考虑接受教育后的出路在哪里。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本科教育理念下,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并有更好的职业生涯。为适应市场对实践性强的职业化翻译人才需求,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应以市场为导向,促使翻译教学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职业能力,有效地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本科翻译人才的需求。

2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不容乐观,论文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令学生和指导老师极为痛苦的事情。这一现象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有:论文选题与现实脱节,选题宽泛;论文内容陈旧,没有学术研究意义;语言质量低下,语法错误严重,意思表达不明确;一手资料少,抄袭拼凑问题严重;参考文献不足,英文资料缺乏等等。总体上看,对论文质量的探讨,几乎是从研究型论文的角度出发,对于非研究型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定位如何与论文写作相适应,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迄今还没有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国外部分开设翻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将毕业论文的形式多样化,包括翻译学研究、翻译加翻译评论、翻译实践报告等。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本科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在论文形式、评分标准及考核形式等方面仍然沿袭语言类专业的论文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地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还违背了翻译专业自身的人才培养宗旨,对地方应用型大学而言,更是亟待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3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与翻译市场结合的意义

市场是推动翻译学从语言学中独立出来,从而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最重要的源动力。随着中外交流在范围上的扩大和程度上的加深,传统的语言学在提供语言服务方面,已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翻译市场需要实践型、职业化翻译人才。翻译专业教学极具实践性和职业导向,翻译的职业化教育强调人才培养必须注重产学结合。探索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效地开拓翻译实践课程教学路径,培养市场所需的实践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翻译行业需求已是当务之急。毕业论文写作形式是目前衡水学院翻译专业教学团队的最大困惑。该校翻译专业自2014年招生以来,专任教师一直对明晰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翻译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占据所学课程的绝对比例,而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学生的论文写作工作。翻译专业教师都是由英语专业分化而来,受传统英语专业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模式的影响,以何种形式指导翻译专业学生开展论文写作实践,既是全体翻译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巨大的困惑。因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在衡水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期,以翻译职业化为背景,将翻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与翻译市场结合纳入研究视野,通过对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研究,为如何完善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践型、职业化翻译人才拓宽思路。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变革的过程。鉴于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在立足于本校人才培养定位、打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树立顾客导向意识,以生源市场、人才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毕业论文是培养翻译实践能力高、职业能力强的翻译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翻译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这表明,更多考察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而非翻译实践能力的学术论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检验该校真正的办学宗旨,也无法检测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结合衡水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在翻译既是专业又是职业的理念指引下,专任教师大胆提出翻译专业毕业论文与翻译市场相结合的改革设想,探索毕业论文写作新形式,开辟论文写作新路径。在分析我国高校翻译专业,尤其是与本校同等层次的地方高校翻译专业现有毕业论文模式的成因及存在弊端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毕业论文写作形式、论文选题、写作过程及论文质量检测等环节,客观而全面地呈现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翻译市场所需翻译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意义,以期为创新翻译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乃至翻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研究新视域。

5结语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传播学;翻译;统计分析;综述

一、引言

任何信息的交换和传递都是一种传播行为,所以信息的沟通过程就是一个传播过程,这种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在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间有目的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就叫作传播。把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相同意思表达的语言,这种转换行为就叫翻译。而在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充分地理解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再运用多种方法将理解到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信息,并且可以采用这种新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际上,翻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种传播活动涉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系统,这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传播活动。德国的威尔斯和美国的奈达都认为翻译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强调在翻译研究中必须充分重视其传播的性质,他们是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的代表学者。国内相关研究的先驱者是吕俊教授和廖七一教授:吕俊教授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翻译传播学的理论,廖七一教授于同年从信息论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翻译的传播学理论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为了使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发展情况,笔者对迄今为止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以及从超新图书和其他购书网站上搜索到的相关专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完成了此次文献综述。希望对今后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计量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选择了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文章作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选择以上期刊后,分别在两个数据库中选取关键词和主题词“翻译”与“传播学”对每种期刊进行一一检索,搜索出所有相关论文,将论文汇总后,采取逐一分析法,共得到相关论文10篇,形成了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通过对超新数字图书馆和当当网购书网站的搜索,共检索到两部相关专著,一并作为本研究对象。笔者将这10篇论文和2部专著下载构成本研究的资料库,然后再依据文献发表(或者出版)的年份、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来进行整理统计和归纳分析。

三、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论文和著作介绍

笔者通过上述检索方法,共发现相关论文10篇和专著2部,下面按照发表和出版的时间顺序,将这些论文和专著的内容简介如下。吕俊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上发表了论文“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并从中外学者围绕翻译性质的普遍争论为出发点,认为翻译是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其本质就是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换和交流活动。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要把翻译学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指出翻译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等五个特点。廖七一在《外国语文》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文“翻译与信息理论”,并以信息论理论为出发点,认为翻译过程实际是信息交流过程的简略形式,翻译的传输形式划分为两级:第一级为理解过程,第二级为生成目的语并且传达给广大读者。而且,在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考虑到信息容道、噪音和冗余以及传输负载等因素。吕俊和侯向群在1998年《外国语》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元翻译学的思考与翻译的多元性研究”的文章。该论文从翻译学学科意识的觉醒和学科建立中的困惑出发,对元翻译学进行思考,指出翻译的本质就是传播或交际,翻译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元性而不是一元性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使动态机体结构与静态分类结构研究保持统一性,也要使翻译保持其独立学科的地位。唐卫华在《外语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了论文“论翻译过程的传播本质”,并以传播学为出发点,认为翻译的本质即是传播,翻译过程本质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进而作者提出翻译过程是以某特定目的为指导,在克服噪音干扰的前提下,尽量不失真地利用反馈作用来传播信息,进而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孙建成和李昕亚在2009年《中国科技翻译》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传播学视角下的网页汉英翻译———兼评故宫博物院英语网页”的文章。该文章首先从大众传播理论出发分析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以及译者和读者的关系,认为英语译者身兼受传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应以英语读者为中心,积极发挥“过滤者”的身份。接着,文章结合网页汉英翻译的特点,对故宫博物院英语网页的翻译进行了评析。段红萍在《外国语文》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论文“社会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翻译”,并以武术翻译具有的重要地位为出发点,认可了武术翻译也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具有传播学的基本性质,并且指出译者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特点、社会运作、策略运作,以及标准运作。麻争旗的学术专著《译学与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根本反思》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9月进行了出版,主要是以跨文化传播的角度通过语言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与基本理论的相互结合来阐述了理论并分析了案例。比如说,关于译制的三章案例分析与“译事”“译传”和“译品”这三章理论阐释是相互对应的,补充和验证了对理论的认识。最后,作者提出了“媒介翻译学”的全新概念。”刘安洪与谢柯的学术专著《传播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4年7月进行了出版,主要运用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翻译的本质、过程、噪音、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以及旅游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著者认为传播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不仅有利于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还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且能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汪庆华在《外语教学》2015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文“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以传播学为出发点来分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的关系,并以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不同的在西方传播的《红楼梦》译本为例,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既要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更要满足普通读者大众的需要,那么国内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就要偏向异化,而国外汉学家选择的翻译策略则要偏向归化。谢柯与廖雪汝在《上海翻译》2016年第1期发表了论文“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从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来论证了“翻译传播学”之名,接着又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来论证了“翻译传播学”之实,最后该文章认为“翻译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胡庆洪与文军在《上海翻译》2016年第2期发表了论文“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认为传播学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基本原则是效果为先原则和目标受众中心原则,接着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存在的目标受众感兴趣和需求的核心信息不突显和文化专有项英译不当这两个主要问题,并结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例子,该文章提出了对应的改正方法。周楠和谢柯在2018年《外语研究》第6期上发表了题为“从传播学视角看《天演论》的译介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启示”的文章。该文章主要是站在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了《天演论》的译介,严复成功翻译本文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他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了传播规律,运用了传播学的思想。该文章从充分发挥了翻译传播主体的主体性、“自己人”效应、契合“两级传播”理论以及特殊受众的积极反馈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文章指出中国文化外译的译者应该既要重视翻译过程又不可忽视传播过程,从传播学理论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提高传播效果。

四、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统计分析

(一)历年刊文和专著总体分析

作者对历年来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论文和专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统计,论文数量:1997年2篇,1998年1篇,1999-2010年2篇,2011年1篇,2015年1篇,2016年2篇,2018年1篇;专著数量:2011年1部,2014年1部。可以看出,国内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数量较少,且呈曲折发展的态势。自1997年至2018年,22年间总共只有10篇论文见刊,平均每年0.46篇,专著也只有2部。1997有2篇论文出现,1998年又有1篇。但是1999-2010年10年间国内相关研究几乎停滞,只有2篇文章见刊。2011年学者们又开始重视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这一年有1篇,还有1部专著出版。2012-2014年没有论文见刊,但是2014年有1部专著问世。2015-2016年有3篇文章见刊,2017年没有相关论文或专著,然后到2018年又有1篇文章出现。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21年来,虽然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历程颇为曲折,但是也在逐渐吸引着诸多学者的关注。

(二)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方法

廖传风认为应用研究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类。所谓宏观研究指的是在某个实践领域中应用某种理论具有其必要性;而所谓微观研究是指在某个实践领域中应用某种理论的实际操作方法。笔者对历年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宏观研究的论文:1997年2篇,1998年1篇,1999-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4年1篇,2016年1篇;微观研究的论文:1999-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5年1篇,2016年1篇,2018年1篇。由于2部专著一部是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进行根本性的反思,一部是从传播学角度对旅游翻译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因此笔者把这2部专著都归为宏观研究大类。可以看出,历年来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论文各5篇,各占论文数的50%。但是有2部专著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进行了宏观研究,总体而言,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

(三)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内容

通过对历年刊文和专著的统计分析,1997年至2018年间,国内传播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翻译性质(1997年2篇论文,1998年1篇论文,1999-2010年1篇论文,2011年1部专著,2016年1篇论文)、文化传播(2016年1篇论文,2018年1篇论文)、旅游翻译(2014年1部专著)、武术翻译(2011年1篇论文)、网页翻译(1999-2010年1篇论文)和翻译策略(2015年1篇论文)等方面。可以看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翻译性质的论文共5篇,居第一位,占论文总数的50%,同时2011年还有一部专著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表明了国内从传播学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性质的重新理解和界定。文化传播方面的论文有2篇,排在第二位,并且占论文总数的20%;同时从传播学角度对旅游翻译的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旅游翻译的学术专著在2014年也出版了一部。而武术翻译、网页翻译和翻译策略方面的论文分别都是1篇,各占论文总数的10%。

五、结语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3

一、国内外论文期刊摘要规范的差异

通过分析社会科学版的多篇学术论文,总结出中文摘要的如下几个主要特点:1.中文摘要以较为精准的语言表述,陈述力求做到客观理性。2.中文摘要各个句子往往通过各种逻辑关系的表达构成段落,组成语篇,对全文进行概括。较少的内容往往可以表达较多的意思,有时候一个句子,一个短语都可能表述出论文的某一部分内容。3.在句子结构方面,中文摘要中较多使用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并列句、四字词以及对仗风格的短语和句子使用较为频繁。

二、中英文论文摘要差异产生的原因

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文体学理论,语篇特征要结合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来进行解释,而情景语境可看作文化语境中沧海一粟。所谓文化语境,即受社会结构制约的语言系统宏观环境。中文摘要所处文化语境应该为东方文化,英文摘要的文化语境可归为西方文化,正是中西方文化语境的不同造成了中英文摘要差异:东方文化以“善”为本,而西方文化则以“真”文本;东方文化强调“和谐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则更崇尚“个体”;东方文化更看重“群体关系”,而西方文化突出“个人取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我们在很多论文摘要中可以看到,中文摘要的研究目的中往往更倾向以“群体本位”来概括和描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英文摘要则更喜欢详细地罗列各家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做出个体肯定;在研究价值方面,中文摘要对于他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缺憾之处往往会十分客气地指出,而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则十分谦虚地提及,努力做到顾及他人面子,通过弱化自己等方式来实现关系的和谐,而英文摘要在这一点上则明确和直接得多,作者对他人研究的不足往往明确指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毫不避讳,毫不谦虚;在表达对他人的批评时,中文作者往往通过先扬后抑的方式,先把他人的价值和成就热情洋溢地表扬一番,再提出一点点不同意见,而英文摘要的作者往往会对正面评价一笔带过,直接切入主题,进行个体批评。以上差异因中西方文化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给读者带来不同感受,在《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一书中,作者认为东方人看重悠久持续统一的历史,而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只是文艺复兴以后的短期政治组织。基于这个原因,西方人讲话时总是力图尽快切人正题,而东方人则善于进行冗长、循序渐进的解释。不了解这些差异,在我们进行中文摘要英译时往往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学报;题目;摘要;编写;翻译

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信息承载着对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重任,它们将决定论文传播和被引用的范围。国际上许多大型的检索机构一般只收录论文的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等部分,而且很多数据库也只是免费提供论文的英文题目及摘要部分。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的编写和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需要,也是严谨治学的态度,学术论文不应以发表为最终目的,传播与交流才是其生命之源。

一、高校学报论文英译信息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报大多数论文作者都没有直接用英文写作,而是先写好汉语题目和摘要,然后逐词逐句地翻译成英语,其中充满了汉语式思维和表达,这给英文信息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难达到更广范围内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因此,论文题目、摘要的编写和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就非常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英译信息得不到普遍重视:有的学报要求提供英文信息(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有的学报不做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很多作者也没有足够重视学术论文英文信息:有的作者根本就没有提供英文信息以扩大论文传播交流范围的意识;有的作者英语能力有限,出现汉语式的逐字逐句翻译;还有一些作者纯粹把机器翻译复制粘贴,出现词汇、句式、语法等一系列错误。所以,高校学报学术论文要求提供的英文信息翻译标准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学术论文需要提供的英文信息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论文摘要和关键词这五部分构成。作者姓名和单位介绍的翻译遵循惯例即可。而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在编写和翻译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本文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典型案例,从学术论文的角度,结合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探讨高校学报论文题目、摘要编写和英译的规范和技巧。

二、学术论文英译信息的翻译标准

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根•奈达(EugeneNida)认为,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这样的定义有三个优点:第一,它明确说明了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即信息、重在内容、然后才是形式;第二,它表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决定着源语文本与译入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即“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奈达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即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据此理论,在论文汉语信息英译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根本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抓住核心信息;然后思索在译入语的解释表达;最后要以译入语从词汇、句式和篇章方面重构表述。

三、题目的编写与翻译

论文作者首先要编写出一个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而又醒目的汉语题目。好的题目,不仅点出文章的主题,而且能引起阅读兴趣。论文的题目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清晰性,一般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如果太长,可借助于副标题。汉语题目的表述一般是“……的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研究”或者是“……的模式探究与思考”等形式。按照汉语陈述方式修饰语靠前,而英文表述时注重核心词优先的原则,汉语题目翻译成英文一般按照“倒叙”的方式从后往前翻译。例如“老年护理方向校企合作-3354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核心词是“研究”,次核心词是“-3354人才培养模式”,导向和范围是“老年护理方向”,最后研究基础是“校企合作”,所以该题目翻译成“Re-searchon3354talentstrainingmodeoftheelderlycaredirectionbased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在实际翻译时,首先要找核心词:“研究”,“思考”,“实践”,“设计”,“方法”,“探索”,“应用”和“探讨”等一般要首先翻译。其次把题目断开成各个意义完整的词组。如“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积分制考核管理模型构建研究”。首先核心词是“研究”,其次是“积分制考核模型构建”,这是个主谓结构,但是英文标题很少出现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要把它翻译成所属关系的名词短语,再其次是研究范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最后是研究根据或者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最后把这些短语连接起来时,核心词与紧跟它的短语之间用“on”比用“of”更能表明研究的客观性。“on”是“关于”,“of”表示所属关系,关于某个方面可以是不完整的,所属关系则意味着包括全部,所以该题目翻译成“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theintegratingsystemassessingandmanagementmodelfortheteachingstaff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basedon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在这个题目中,按照纯粹的题目翻译要求:题目中所有的实词首字母都要大写,但是该期刊借鉴某大学学报标题翻译惯例并传承至今,除了题目首单词和核心关键词首字母大写外,其余的一律小写。汉语论文题目还有“初探……,浅析……”等动宾结构式,因为英语标题不会是完整的句子,所以不可能出现谓语动词,这时就要把相应的动词意思用动名词来表达。在翻译题目时,一定要把关键词翻译准确,而且保持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中的表述要一致,否则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虽然,英文中,有一词多义,且有同一个汉语词汇在英文当中有多个翻译,这时译者一定要审慎选择用词,根据语境和使用范围,词汇使用的频率及相似例句的参照等办法对词语有所甄别和选择。

四、摘要的编写和翻译

(一)摘要的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GB6447-1986》中定义: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有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编写时,要以第三人称,客观、如实地反映新内容和作者强调的观点,书写要合乎语法、保持上下文逻辑关系、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意确切。摘要的编写非常重要。摘要不仅要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能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摘要必须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首先表述此研究的来源(包括背景和意义),然后陈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最后强调该研究的目的或者价值。摘要来源于论文本身,应该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多数是“针对……介绍和分析了……提出了……”等写作方法。一般情况下,摘要在200字左右,所以在编写过程中一定要高度浓缩和概括、简明扼要。摘要编写的越好,翻译出来的价值越大。(二)摘要翻译的语态和时态。不管是摘要编写还是翻译,一定要注意学术论文的客观性,所以尽可能避免第一、二人称的表述。在翻译过程中,虽然被动语态的使用能够使句子显得简洁紧凑、客观性强,但是有时被动语态的使用会使英文句子显得头重脚轻,不符合英语表达的逻辑习惯。根据腾真如,谭万成(2004)对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的抽样调查和统计:目前我国期刊中英文摘要被动语态所占比例为58.36%,主动语态占41.64%;国外期刊摘要被动语态占38.53%,主动语态占61.47%。国际标准ISO241-1976(E)规定:要尽可能使用动词的主动语态,这样有助于写作,内容清楚、简洁、有力。但是,需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可以使用被动语态;主语一般使用第三人称,除非使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笨重的句子结构而且表达更加清楚”。由于学术论文强调客观性,所以在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时要用一般现在时。如叙述过去某一时间的发现或者某个研究过程时,用一般过去时。摘要中很少用完成时态和其他时态。(三)摘要翻译的具体实践。本文作者从事学报英文信息编辑已有三年多时间,每期二十余篇稿件,每年四期,也积累了一些学报摘要翻译、校对的经验心得,现从日常实践中挑选一些典型案例和大家分享提高。1.细读整篇分解要点。在实际翻译、校对学报学术论文英文信息时,时常会遇到诸如下面这样一口气写成的摘要。例如,“以1+X证书制度为出发点,以建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托,结合煤矿企业资源勘查人员的岗位需求,将地质、物探和钻探技术三个专业整合为同一X技能“煤矿资源勘查地质技术员”,分析了X技能系统平台的搭建过程,通过“企校联合,专专配合”的方法将题库考核系统和专业培训APP同步优化,先局部试点再辐射推广,优化系统平台内容,提高X证书的含金量和权威性,带动产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细读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正文内容,对该摘要内容进行梳理。从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以……,以……,结合……”是研究条件;“将……,分析了……”是研究内容;“通过……,先……”是研究方法;“优化……,提高……,带动……,促进……”是期望达到的研究结果。这是个指示性摘要,研究来源或者背景可以省略。但是,要把这样的文字直接逐字逐句转换成英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缺乏组织和连贯。按照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需要进行调整。通过与作者的多次沟通,该摘要修改成“以……,以……,结合……将……。”作为研究条件;“(本文)分析了……,通过……将……优化。”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提高……,带动……,满足……。”作为研究结果或者期望。这样调整,不仅考虑到汉语信息阅读者的感受,在忠实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增强文本的连贯性,而且这段文字条理清晰,意义明确,能够概括正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进行相应的翻译、校对工作。2.整体把握,兼顾局部逐层表达。在实际翻译和校对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貌似很复杂的句子。如:“高职院校通过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协助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开发、进行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形式服务于城市发展。”这样的句子在学术论文中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等形式做(达成)……”。要把这个句子翻译成英语,先提取并翻译核心要意,然后通过by这个词把几个表方式、手段和过程的短语并列在其后,体现了整体把握,兼顾局部的逐层表达的思想。这个句子翻译成英文是,“Collegesservethecities’developmentbycultivatingtalentsforthecities’devel-opment,assistingenterprisestocarryouton-the-jobtrainingandtechnologydevelopment,trainingmigrantworkersandnew-typeprofessionalfarmersandotherforms.”3.适当合并分类集中。汉语表述中为了强调,常常出现气势磅礴的排比式表达。如“并对高职院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进而提出了:加强党建立师德、弘扬传统修师德、开展活动养师德、完善机制强师德、营造氛围传师德等建议。”这个句子在翻译时,分析主干要意是:“对……梳理,提出……建议”,可以把前一句看成是后一句的条件,突出后一句表达的意思。再者这个句子从五个方面气势磅礴的排比式提出建议,可以把五方面的主题词“师德”合并成一个,同时集中五个动词“立、修、养、强和传”,最后把方式状语“加强党建、弘扬传统、开展活动、完善机制和营造氛围”进行集中。

根据以上思路,这个例句可翻译成:Accordingtothethoroughconsiderationoftheexistingproblemsofyoung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constructioninhighvocationalcolleges,itputsforwardsuchsuggestionsas:establish,cultivate,nourish,stressandspread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bystrengtheningpartyconstruction,promotingtradition,launchingactivities,improvingmechanismandcreatingatmosphererespec-tively.以方便区别、检索为目的,关键词的选择不宜太多或者太少,根据CY/T173—2019以及《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根据学术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关键词以3~8个为宜。关键词的翻译必须和题目及摘要保持一致,第一次提到的专有名词和关键词要出现全称,并在紧跟其后的括号里写上简称(一般用各单词首字母的大写)。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的相关规范,相同术语、专业名词、翻译的人名、地名、章节体例、基金项目著录等在表示习惯上要前后没有矛盾,要保持整期一致、全刊一致。五、结语本文在阐明高校学报学术论文题目及摘要编写翻译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编写、翻译的理念和依据,并以具体案例说明该理念和依据在实践中的应用,希望为从事此方面工作的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春芳.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张东秋.学术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的理念与技巧———以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91-94,146.

[3]冼春梅,梁晓道.科技期刊整期编辑及编校加工中几类常见问题[J].学报编辑论丛,2018(0):163-167.

[4]腾真如,谭万成.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文体[J].中国科技翻译,2004(1):21-23.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翻译专业;学位论文;笔译实践;口译实践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环节,是教学计划中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一部分,是学生从学习转化为研究的一个桥梁,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更是学生对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的多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的综合应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巩固专业技术、提升现代化工作意识、提高交流和沟通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过程。翻译专业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翻译专业学生除熟练掌握本专业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知识外,还需要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帮助学生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最终使学生达到具有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口、笔译工作者的水平。因此,设计符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毕业设计模式、多角度、最大限度的反映出毕业生的翻译技能水平,提高毕业设计质与量、撰写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每个翻译专业本科专业必须解决的专业问题。

一、当前国内毕业设计现状

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们在最后一学年的时间安排上十分饱满。很多学生在第七、八学期忙于找工作,报名各种培训,忙于考研从而忽视了专业课学习。而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基本上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因此,毕业设计并未能引起学生们的重视,他们很容易就把毕业设计(论文)放在从属位置,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学生投入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化,过程化。而且翻译专业为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这种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翻译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针对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地分析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已成为创新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及进行的调查发现,国内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如下:(1)科研能力差。并且很少能够参与到具体的使用和分析中。(2)学生的就业压力大。这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3)重视不够。学生心思不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上。另外,有个别学生还存在部分或全部抄袭现象,需要老师加大监控力度。

二、国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

欧美的大部分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们通过专业实习提交实结以及毕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如在英国许多大学,专业实践或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并给予一定学分。如在英国,学生必须在毕业前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和集中时间的社会实习,从事相关的工作,然后具有实习证明,并且在毕业设计(论文)中体现出来。没有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活动,不能开始撰写论文。由此可见,国外的的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已经打通,融为一体。学生们必须通过大量的专业实习时间才能够开始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这样留保证了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时间比较久,动手也比较早。而我国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大多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时间上与其它环节相撞,学生们很多不在学校,老师只能线上联系,不能面授,学生们的主要精力也不在此。因此,国外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三、翻译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究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衔接理论;科技英语翻译研究

自语篇研究进入翻译领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语篇及其核心因素———衔接高度关注。语篇是语言系统里最高级别的单位,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对象,而衔接是组成语篇的语义关系。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衔接手段的认识和把握直接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质量。衔接理论对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它可以使各语言成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衔接手段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衔接手段存在不少差异。

一般认为,英语是属于“形合”的语言,其语篇的连贯

多依赖衔接词语;而汉语是属于“意合”的语言,其语篇的连贯则更多依靠意义间的逻辑衔接。衔接理论是语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重视。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的结合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对推介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大量学者对国内科技英语翻译展开研究。本文从衔接理论与科技英语翻译结合的角度,梳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著作,对这一时期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推进科技英语翻译实践和衔接理论的发展。一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探讨的衔接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和著作两类,为了研究1980~2000年和2001~2020年两个时段国内期刊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本文通过检索关键词“科技翻译”“衔接理论”以及“衔接科技翻译”“衔接科技英语”,从中国知网CNKI收集期刊论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一般会对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做较全面的综述,涉及学科的前沿知识。本文把从中国知网学位论文管理系统检索的硕博论文作为探讨国内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研究进展的素材之一。掌握著作出版情况有利于客观认识国内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现状,并判断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科技翻译”“衔接理论”“衔接科技翻译”为主题,以“图书”为来源类别,对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进行检索,筛选掉与本研究无关的著作。有学者将衔接理论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1]并将语法衔接的手段分为指称(照应)、替代、省略、连接,把词汇衔接分为重复、同义、近义等。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的文献基础上,将科技英语翻译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纳入研究范围,根据研究主题分为语法衔接、词汇衔接、总括性研究三类,并对这三类研究主题进行进一步概述和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国内研究成果的不同时段分布总体而言,2001~2020年国内关于衔接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成果数量大幅上升,无论单独研究科技英语翻译和衔接理论,还是研究两者结合的论文数量都超过了1980~2000年的总和(见表1)。检索“科技翻译”共收集有关文献3700篇,包括对科技英语翻译的介绍、理论探讨、翻译技巧等。检索“衔接理论”共收集有关文献996篇,包括理论的介绍、语篇衔接应用以及衔接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探讨等。检索“衔接科技翻译”“衔接科技英语”共收集70篇文献。从表1可以看出,衔接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文献占科技英语翻译文献总数的1.9%,占衔接理论文献总数的7.0%。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英语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形成全面发展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科技英语翻译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的跨越。科技英语的显著特征是重叙事逻辑上的连贯(coherence)及表达上的明晰(clarity)与畅达(fluency),避免行文晦涩,作者避免表露个人感情,避免论证上的主观随意性。科技英语翻译作品的逻辑性、作品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是通过各种逻辑衔接手段来体现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衔接理论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以增强科技英语翻译作品的逻辑性、可读性。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关于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研究成果数量呈上升趋势(见表1、表2),如1987年发表的《在EST中起衔接作用的指代与替代》(作者:叶宗良)就详细讨论了指代(指称)与替代的三种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翻译方法。[2]有学者对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语篇性做了专门讨论,认为就科技英语翻译而言,译者尤其要注意汉语的语篇性,在翻译时必须遵循衔接和连贯原则。[3]有学者就词汇衔接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做了探讨,提出复现、重写、增译、省略四种翻译技巧。[4]进入21世纪,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发表相关论文。这也表明衔接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研究扩大了范围,衔接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进了翻译行业的发展。2.研究主题分类根据研究主题,本文将1980~2020年国内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类:语法衔接、词汇衔接、总括性研究(见表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语法衔接的研究略高于词汇衔接。本文选取每种类别中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分析。(1)语法衔接。在收集的语法衔接相关文献中,研究指称(照应)、替代、连接手段的文献占比较高,研究省略衔接手段的相对较少。其原因一方面是省略在语法衔接中又可称为“零替代”,部分文献在研究时直接将省略归为替代手段。另一方面,英文中省略衔接手段使用较少。根据有的学者的研究,在汉语和英语中,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英文中省略手段的使用低于中文。[5]在连接手段中,逻辑连接较多,有专家围绕连接手段展开研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相关翻译技巧。语法衔接研究不仅打开了科技英语翻译的新思路,同时有利于剖析科技英语的语法特征,从而更好服务于翻译。(2)词汇衔接。作为衔接理论中的另一个衔接手段,词汇衔接的研究角度主要包括词汇衔接的意义、翻译技巧以及从汉译英角度讨论词汇搭配等问题。《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与翻译策略新探》(作者:李延林、刘连芳)中研究词汇衔接翻译技巧,包括复现、重写、增译、省略四种。[6]《论科技英语语篇中词汇衔接的翻译策略》(作者:杨双)讨论了词汇衔接的具体形式和功能,并探讨翻译策略。指出词汇衔接中重复可以突出主题,同/近义词可有效避免重复。《词汇衔接在不同文体中的意义》(作者:陈婷)中谈到科技文本中词汇频繁有序地出现,可以更好地衔接篇章,增强文章的连贯性。总体来说,科技英语中的词汇衔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科技英语翻译的深入实践,拓宽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视角。(3)总括性研究。在总体性概括的分类中,通过收集的文献发现,文献主要从篇章连贯的角度讨论衔接手段,进行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衔接手段与汉译英译文质量》(作者:许宏)中指出在英语和汉语水平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能有效地提高汉译英译文的质量。《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作者:左岩)中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使用情况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英汉两种语言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各有侧重:汉语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英语则更常用照应和替代。《英汉语言主要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作者:徐玉臣)中对英汉语言中衔接手段的不同做了进一步探讨,表明英语文章的衔接手段显著多于汉语文章,并就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衔接的使用情况做了进一步对比研究。其中,英语的人称照应、指示照应以及词汇衔接的使用多于汉语,省略则反之。《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作者:张琦)指出汉语是注重运用语义达到连贯目的的语言,即语义在宏观结构上是连贯的,而不是由互不相关的词或句子简单堆砌而成。除此之外,还有少量学位论文特别是硕士论文从衔接角度研究文章中的破折号、插入语的翻译方法,以及进行科技文本与非科技文本语法衔接的比较,如《普通英语与科技英语语法衔接对比研究》(作者:班柏)中提到科技英语翻译中,照应手法多于普通英语。综观上述研究成果,衔接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维度越来越广,可以预见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3.主要研究著作在图书馆中检索“科技英语翻译”得到650本著作(见表4),检索“衔接理论”共搜索到190本著作(见表5)。从收集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著作或单独讨论衔接理论,或讨论科技英语翻译,以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较少,有部分著作设几个章节将两者结合起来讨论,如《翻译新论与实践》中第六章第三节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第十三章讨论衔接与连贯;《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第三章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讨论科技英语翻译。总体而言,关于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未来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

在收集整理文献的过程中,通过分析1980~2020年的研究现状,笔者发现虽然近年来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的研究成果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衔接理论与科技英语翻译的结合研究不足在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同时,近年来在有些学者的努力下,衔接理论在国内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从笔者收集的数据来看,关于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研究基本都是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从衔接角度研究科技英语翻译还需进一步拓宽广度、加深深度。2.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较少科技英语翻译逻辑性较强,在双语转换过程中还要考虑中文的衔接。从收集的数据来看,探讨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的文献不足,大部分文献都是基于翻译技巧、文章衔接手段进行讨论。虽然近年来相关文献数量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学者们对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对比的探讨较少。3.汉译英文献较少本文探讨的文献中,英译汉文本较多,汉译英的偏少。从收集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举例论证中英译汉占大部分。这些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解决,以推进衔接理论、科技英语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四小结

当前国内的研究综述大多是分开讨论衔接理论和科技英语翻译,如《国内科技翻译研究现状综述(1985~2015)》《科技翻译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语篇衔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衔接理论研究综述》等。多年来在研究衔接理论与翻译方面,国内学者倾向于文学领域,所选语料大部分来自经典文学作品,在其他领域如科技、新闻等少有专家涉及。因此,本文从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角度进行阐述。随着国内翻译行业的发展,衔接理论应用程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衔接理论入手研究科技英语翻译。笔者通过分析在中国知网CNKI、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收集到的数据,发现研究内容涵盖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文本连贯性、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隐性逻辑等方面。随着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发表了相关论文。总体而言,由于衔接理论研究在国内起步稍晚,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未来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参与进来。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1980~2020年关于衔接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的学术论文、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科技英语翻译与衔接理论结合的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收集的文献数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还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英〕韩礼德.英语的衔接(中译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叶宗良.在EST中起衔接作用的指代与替代[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社会与科学版),1987(3)

[3]顾晓波.语篇性与科技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5(4)

[4]刘连芳,李延林.科技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与翻译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徐玉臣.英汉语言主要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6(4)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翻译

为繁荣医学教育,提高医疗水平,传播医学知识,促进同国外的医学交流,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我国目前已出版发行了数百种医学期刊。为了方便论文的检索和查阅,保持同国外医学期刊的一致性,医学论文大多要求书写中、英文摘要。笔者在医学期刊的英文编辑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摘要的书写不够规范,部分作者在遇到长句及疑难句子时就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将检索的外文资料生搬硬抄,同自己的原文完全不对应。笔者特撰写此文,以期对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书写英文摘要的水平、提高医学论文的质量有所帮助。

1英文摘要的写作格式

医学论文摘要的格式目前主要采用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abstract),它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教授Haynes博士[1]于1990年4月首先提出的。而几乎在同年,美国《内科学纪事》(AnnalsofInternalMedicine''''AnnInternMed)在国际上率先应用结构式摘要[2],随之,世界各国的医学期刊都采用了结构式摘要[3]。这些结构式摘要有8段式、7段式、6段式、5段式、4段式及3段式等,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研究单位、研究对象或病人、处理方法、检测方法、结果及结论共8项。而在实际应用中,8段式结构式摘要逐渐简化为4段式。我国大多数医学期刊都采用了4段式结构式摘要,即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1)目的(objective):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重要性,常常涵盖文章的标题内容。(2)方法(methods):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使用何种材料和方法,如何对照分组,如何处理数据等。(3)结果(results):简要介绍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何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此外,还要给出结果的置信值,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4)结论(conclusion):简要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或讨论,并进行总结,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论。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下例:(1)目的:探讨螺旋CT(SCT)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价值。(2)方法:51例疑诊结、直肠肿瘤的患者行SCT扫描,扫描前清洁肠道,并经直肠注气,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51例中,41例经直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其中31例有手术、SCT等完整资料参与分期研究,将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3)结果:SCT总的分期准确率为58.1%(18/31),判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84.4%(27/32)''''N分期的准确率为61.3%(19/31)。评价肿瘤浆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50.0%。(4)结论:SCT扫描对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判断肿瘤浆膜外侵犯及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情况。其对应的英文摘要为:(1)Objective:ToevaluatespiralCT(SCT)inthepreoperativestagingofcolorectalcarcinomas.(2)Methods:Fifty?onepatientssuspiciousofhavingcolorectalcarcinomaunderwentspiralCTscansperformedfromthedomeofthediaphragmtosymphysispubicaaftercleansingenemaandrectalairinsufflation.41ofthe51patientswereprovedtohavecolorectalcarcinomabycolonoscopyand/orpathology.ThefindingsofSCTof31patientstreatedwithsurgerywerecomparedwiththesurgicalpathologicalexaminationforstaging.(3)Results:TheoverallaccuracyrateofSCTstagingwas58.1%(18/31).ForevaluationofTstagingandNstaging''''theaccuracyrateswere84.4%(27/32)and61.3%(19/31).Sensitivityandspecificityforserosalinfiltrationwere92.9%and50.0%.(4)Conclusion:SCTscan''''playingasignificantroleinthepreoperativestagingofcolorectalcarcinoma''''isusefultodetecttheserosalinfiltration''''lymphnodeanddistantmetastasis.上述摘要中英文对应准确,叙述简练,基本上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便于专家和编辑的审稿和校对,也便于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的查阅和检索。

2英文摘要写作与翻译

应注意的问题众所周知,任何英文书面材料只有用英文思维、构思、写作,才可能成为比较地道的英文文章,医学论文摘要也是这样,最好直接用英文书写。然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同论文作者的交流中了解到,80%以上的医务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基本上要首先写出中文摘要,再按照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在写作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都会犯下一些错误。下面将重点讨论摘要写作与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具备信息功能(提供文章的主要内容)、祈使功能(吸引读者阅读和购买)、美感功能(简单明了、新颖、醒目)和检索功能(方便读者和科技工作者检索、查阅及引用)。医学论文的标题还有它自己的特点,即有较多的专业术语和较长的字数。对于它们的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一般都采用直译方法,并且要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关系[3]。请看下例:“针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功能状态的影响”翻译:Theacupunctureeffectonleftventricularfunctioni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andanginapectoris分析:“影响”为中心词,但它在本文中的意思为“疗效”,因为“针刺”是种治疗疾病的方法,“针刺的疗效”可译为“acupunctureeffect”。“左心功能状态”是表类属的定语,应紧跟“影响”,“患者”修饰“左心功能状态”,“冠心病心绞痛”修饰“患者”。层层修饰关系在译文中均以介词连接,译文简洁而明晰。

2.2语态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远不及主动语态广泛。然而,在翻译医学论文摘要时,却常常采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这是因为医学研究着重于客观事物和过程的描述,使得整项活动更显出科学性。同时,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结构上有较大的调节余地,有利于采用必要的修辞手段,扩大句子的信息量,从而突出重要的概念、问题、事实、结论等内容[4]。请看下例:“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3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和相应正常食管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与食管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翻译:TheexpressionofP73proteinwasdetectedbyWesternblottingin37casesofesophagealtumortissues''''para?cancertissues''''regionallymphnodesandmatchedesophagealnormaltissues''''andtheirrelationtoclinicalpathologiccharacteristicsofesophagealcancerwasexplored.分析:(P73蛋白的)“表达”和“关系”是两个中心词,只有使用被动语态,才能突出这两个词。“检测”和“探讨”都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使用被动语态就是强调其科学性。整个译句使用被动语态达到的效果是结构紧凑,上下联贯。

2.3时态时态是大多数作者遇到的一大难题,他们不知何时该用何种时态。有时全文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时态,或几种时态杂乱交错,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笔者通过多年对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加工、翻译发现''''医学论文摘要中所采用的时态主要是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偶尔也会出现完成时。而它们的功能也很明确,即,一般现在时(偶尔有现在完成时)使用于摘要的目的与结论当中。对于摘要的目的,现在常常省略主语,只用不定式短语进行表达。如“tostudy;toevaluate;tounderstand”等;而一般过去时(偶尔有过去完成时)则常常用于摘要的方法和结果之中。请看下例:例1:“106例宫颈癌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其中78例行术前放疗(体外加腔内放疗),16例采用腔内放疗加手术,12例术后放疗。”翻译:106patientswithcervicalcarcinomawerealltreatedbyradicalhysterectomyandpelviclymphadenectomy''''ofwhom78hadpreoperativeradiotherapy''''(externalradiationandbrachytherapy)''''16combinationofbrachytherapyandradicaloperation''''12adjuvantpostoperativeradiotherapy.分析:上文是摘要“方法”中的一句。主句使用了过去时,从句则使用了过去完成时。之所以使用这两种时态,是因为在撰写此文时,研究工作已经结束,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一切已成过去。读者阅过就一目了然。例2:“初步结果显示肝素酶基因表达可能为肺癌细胞获得转移活性的可靠标志之一,其检测可用于辅助判断肺癌患者预后。”翻译:Thepreliminaryresultssuggestthattheexpressionofheparanasegenemaybeoneofthereliablemarkersforthemetastasticactivitygainedbythelungcancercellsandcanbeusedclinicallyinpredictingtheprognosisofpatients.分析:这是摘要“结论”中的一句,是论文作者对研究工作进行的总结,并指出其对当前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因此使用的是一般现在时。当然,使用何种时态不能一概而论。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来最后确定。

3长、难句的翻译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医学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的句子通常较长,结构较复杂,有时,长长的一段文字仅由一句话组成。在医学论文摘要中更是如此,要做好它们的互译还真不容易。这是因为汉语句子建构在意念主轴(thought?pivot)上''''英语句子建构在形式(或主谓)主轴(form?pivotorsubject?predict?pivot)上[4]。也就是说,虽然句子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汉语强调的是意义,不太强调句子结构,许多句子没有主语,还有的句子主语不明显,但意义是明确的;而英语句子特别强调句子结构,绝大多数句子需要主语和谓语。这就要求在汉译英过程中注意句意的转换,学会抓找中心词和使用英语中的各个关联词。请看下列例子:例1:“以BPDE诱导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为模型,采用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比较转化细胞及正常对照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分离恶变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DN段。”翻译:Themalignanttransformationofhumanbronchialcellline16HBEinducedbyBPDEwasusedasamodelforcomparinggeneexpressionbetweenthetransformedcellsandcontrols.cDNArepresentationaldifferenceanalysiswasperformedtoisolatedifferentiallyexpressedcDNAfragmentintransformedcells.分析:在中文原句中,出现了“以……”、“采用……”以及“比较……”、“分离……”这两个看似并列的机构''''如果按照原文翻译''''就会不知所云。因此,根据句意和英语的句子结构,将原文分成两层意思,按照两个句子去翻译。在第一层意思中,“上皮细胞株”在句中是中心词,但在实际翻译中,应通过所有格形式将“恶性转化”处理为中心词。翻译时,将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并且为了保持和中文“以…”结构相一致,使用了被动语态。第二层意思中,“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是中心词。其他结构按照英文习惯出现,层次分明,出落自然,毫无累赘之感。例2:“这些感受器是神经末梢,它们嵌入血管壁,根据该血管扩张的程度发出冲动。”翻译:Thesereceptorsarenerveendingsthatdischargeimpulsesaccordingtotheextentofstretchinthewallofthevesselsinwhichtheyareimbedded.分析:原文虽然不是太长''''但如果按照中文结构去译''''就显得很幼稚。因此''''就应使用英语中的各个关联词及关联结构。本句中采用的是定语分译法''''即用一个主句带上一个定语从句''''该定语从句又带上它自己的定语从句''''这不仅符合英文习惯''''而且逻辑性很强。整个译文层次明晰、流畅自然。以上是笔者在工作中的一些探索''''希望能对进行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的医务工作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HAYNESRB.Moreinformativeabstractsrevisited[J].AmInternMed''''1990''''113:6976.

[2]PENROSEAM''''KATZSB.WritingintheSciences[M].NewYork:St.Martin?sInc.''''1998:123125.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8

一、图题表题英译价值分析

1.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论文图题表题英译有一定的合理性图表是科技论文的重要表述手段,能简洁、清晰、准确地描绘难于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是实验数据、资料直观而简洁的表达,而图题表题又是对图表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根据GB/T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科技论文的图表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表及图、表题名,不阅读正文即可理解图意、表意;其二,图表的题名应简短、确切。由此可见,图题表题具有自含性,即读者只需要根据图表就能确定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不需要参考文中的其他内容就能阐释图表的意义。[1]读者要从浩瀚的文献中进行选择性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通常在阅读一篇论文之前,除了先阅读题名和摘要之外,更会浏览文中的图题表题来获取主要数据和把握文章主要思想,从而决定是否需要完整地阅读这篇文章。[2]对于英文读者而言,由于语言障碍,图题表题如译为英文,有助于其通过图表来进一步了解正文的内容,通过图表中的物理量、曲线、数据,来分析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水平。[3]所以,为了英文读者较多地掌握论文信息,图题表题译为英文不失一个好办法。也就是说,对于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论文图题表题英译有一定的合理性。

2.对于主要在国内传播与交流的科技期刊其论文图题表题英译意义不大有些办刊者认为,只要增加论文中的英文信息,就容易被国外数据库收录。[1,3-5]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如下:

(1)图题表题英译对提高期刊影响力无直接帮助。期刊能否提高其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载文量一定时,“影响因子”取决于所载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对于期刊来说,只要其所载论文的学术质量高,“被引用次数”一定会多。一个期刊不会因为其论文的图题表题译为英文,就能增加其被引用的次数。因为,图题表题虽然有一定的自明性,但图和表只是全文的一部分信息,何况英译的图题表题对英文读者来说,仅起到了解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水平的作用。一篇除图题表题外,图中、表内文字及全文均为中文的文章,对于英文读者来说,仍旧是雾里看花,不可能真正搞清文章的全部含义。既然如此,引用也就无从谈起。

(2)图题表题英译对文献检索无贡献。作者引用文献需要对文献进行检索,而检索文献只需输入文献的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或刊名即可,与论文的图题表题无关。既然论文的中文图、表题名对检索文献毫无贡献,那么译为英文的图题表题就更无贡献可谈。

(3)图题表题英译与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国外数据库收录期刊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期刊报道的内容是否属于数据库的收录领域;其二,期刊的学术质量及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而期刊的学术质量由其所刊登的每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来决定;其三,期刊编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四,期刊的印刷质量。[6]也就是说,一个期刊能否加入国内外著名数据库、能否被著名检索机构收录与其论文的图题表题是否译为英文没有关系。

3.对于主要在国内传播交流的科技期刊图题表题英译有一定的弊端(1)造成有效版面浪费。评价一个期刊是否为优秀期刊,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其能否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地刊载有价值、大信息量的论文。[7]对于信息海量的今天,作者应尽量在有限的版面内,提供最大量的信息。对于主要在国内交流传播的期刊来说,因读者群主要在国内,所以,图题表题英译,对读者没有意义,相反还会造成有效版面的浪费。(2)增加作者及编辑的工作量。要求作者把图题表题译成英文,大大增加了作者的负担,因对科技论文作者来说,专业英译不一定都好,要其准确翻译每个图题表题,有一定的难度,搞不好还会出差错。对编辑人员来说,图题表题译成英文后,要对其进行大量的校对工作,此时势必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而这些工作对于论文并无价值可言,因此这种做法给作者及编辑带来了无意义的附加劳动,不可取。[7]

二、讨论及建议

由上可知,现在国内不少中文科技期刊编辑部要求作者将图题表题英译,其做法未免片面。每个期刊应该仔细分析本期刊的特点与定位,对本期刊哪些学科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或国内水平,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各个权威检索系统的收录范围和收录状况,要了解清楚。[8]笔者认为,图题表题是否英译应根据期刊情况而定。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9

在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主导着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学生的毕业论文90%都是在企业完成的,而且学生毕业论文的第一指导教师由企业教师来担任,源自企业的需求和企业真实运作的相关实践项目成为了FH实践教学中毕业设计选题的核心来源。此外,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贯穿整个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CBE)模式、德国的(FH)实践教学模式、英国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NVQ)训练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的始终。现代西方高职实践教学的成果和趋势其共同特征:其一,实践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各部门一线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二,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其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紧密。因此,毕业设计作为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外学者对其各个环节的研究与实践较为成熟,充分体现了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有效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职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实践。朱松节(2011)基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实际状况,提出团队模式:即组建毕业设计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许进(2011)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及依据个体模式差异设计毕业论文内容的创新实践模式;崔苏卫(2011)通过搭建顶岗实习网络平台,让学生将毕业论文写作与顶岗实习及就业相融合,创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从事高职教育的研究者从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改革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近年来也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但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甚少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文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其改革模式并付诸实践,希望能抛砖引玉,对高职英语类毕业设计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方面

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真实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的相对较少,其绝大多数都是被动跟着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进行选题。部分题目理论性较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理解,或是题目太大难以驾驭,更谈不上反映高职教育特色,以往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如:小议电影片名翻译技巧、中西方商务谈判风格之比较、中国与英语国家商务宴请的注意点、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翻译等,诸如此类的题目范围太大,不能与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效结合起来,导致毕业设计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其真正目的。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方面

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需经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稿、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这几个流程,但这个期间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顶岗实习的时间,所以导致学生毕业设计流程监管存在一定空白,指导老师与学生不能定期见面,无法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无法准确了解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到了交阶段性材料的时间点,只能匆忙应付,缺乏系统科学的监控体系,使毕业设计的过程考核无法体现。

(三)毕业设计答辩方面

答辩考核方法简单,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知道他们都能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绝大多数学生仅以通过答辩为最终目标,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那么答辩的准备工作可能不够充分,答辩的效果更难以令人满意。此外,学生在答辩的时候通常是已经找到相应的工作,很多学生是请假回来答辩,工作繁忙致使答辩时间没有保证,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再次下降。

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鉴于以上情况,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实地考查、网络调查、统计部门数据等各种方式对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已毕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岗位需求,旨在有效指导毕业设计的改革。此外,改革项目小组对我院商务英语专业2014级和2015级358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8份,收回345份,回收率为96.37%。本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毕业后拟从事的职业以及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从调查结果看,首先毕业后拟打算去外贸公司的学生所占百分比较大,其次,英语培训机构、银行、专升本及自主创业,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上,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商务翻译实践、商务英语情境口语设计、再次是英语教学设计、社会调研报告以及其它。以此为重要依据,结合之前的行业调研,本改革项目组将制定相应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一)合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动态选题

依照商务英语专业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在毕业设计题目设置环节,以商务翻译、商务英语口语、英语教学、社会调研等类型进行题目设置,以适应市场动态需求,在选题后,每个指导教师就可以进行分层指导,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其能力范围内围绕真实工作案例进行论文的调研写作,通过完成毕业设计来实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近几年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各类题目举例如下:《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三十七课教学设计、外贸业务情境口语设计-机场接机、台州市教育培训机构英语教师需求调查与分析、浙江凌科网络公司简介的英译设计、宁波天一广场简介翻译与设计等等。

(二)毕业设计表现形式改革

1.商务英语情景口语类

商务英语情景口语设计类内容可包括机场接机、招待宴请、商务洽谈、陪同参观等一系列商务情景活动,此类毕业设计主要由一个不少于10分钟的对话视频、剧本说明(不少于1000字)等基本要素所构成。

2.商务翻译实践类

商务翻译实践类毕业设计主要包括公司简介翻译设计、旅游景区资料翻译设计、商品说明书翻译设计等实用文体翻译以及翻译调研如高校公示语调研、银行公示语调研等。此类毕业设计主要由汉英或英汉对照的翻译资料(原文不少于500字)和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翻译评述性小论文所组成。

3.英语教学设计类

英语教学设计类毕业设计主要要求学生围绕教学课本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做详细的单元教学设计或是准备一节课的详细教案,需要按照正确的格式进行设计和准备。

4.社会调研类

社会调研类毕业设计可根据学生对于某一领域或社会热点的认知和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科学的调研方法完成调研,并按照正确格式撰写调研论文,要求有真实可靠的数据,详细到位的分析,以及相关结论。近几年在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跟专业学习、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调研,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方法调研与分析等,论文质量总体水平令人满意。

(三)毕业设计过程实习严格的监控管理机制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们穿插着各种形式的检查,前期开题、中期交流、后期总结。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所有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且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师德良好,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且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十人,从而保障教师对学生的充分指导。此外,还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量化考核,学生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则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毕业设计,经过专业老师几年共同摸索,通过实践证明了该方法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着实有效,其能在保证着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基础上最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

(四)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将指导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改为来自多方面的评价,如行业师傅的评价,若毕业设计是两个同学或两个以上完成的,那么应将小组内部成员的评价也纳入进去,将只对学生论文和答辩情况的评价改为对学生在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提高毕业设计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如可适当考虑将与指导老师沟通情况、学习态度等因素纳入进行评价。

四、毕业设计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及今后努力方向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国标;实践型毕业论文;导师制

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日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相较之前的指导要求,新国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做了明确规范,凸显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向。贯彻执行新国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必直接影响所有的教学环节。

一、构建教师指导体系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践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照新国标中有关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要求,发现本研究者所在学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缺少来自实习、实践经历的课题,形式较为单一,多为传统学术型论文,职业适应性欠缺。只有部分毕业生有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的意愿和明确的考研目标,就业、创业意识强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论文联系学业和就业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未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落实新国标的要求,本研究者所在日语系成立了课题组,在借鉴其他高校实践经验基础上,坚持顺应个性化教育的时代要求,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进行改革。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课题组选择在春季学期开始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过研究,构建了低年级兴趣小组导师制和高年级学术社团导师制组成的教师指导体系,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组别。兴趣小组导师负责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学术社团导师负责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兴趣小组导师为学生开展早期科研和专业实践搭建平台,学术社团导师负责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

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原则

(一)突出学生中心。美国哲学家和交往理论科学家冯•格拉塞斯菲尔德在《激进建构主义》一书中强调,教师是学生建构的帮助者,在帮助的过程中,不是向学生指出建构知识的正确途径,而是提出建议,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被忽视或被误导的行动因素。有鉴于此,在各个兴趣小组和学术社团中,导师采用问题解决教学理念,向学生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能够引发他们关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自己着手解决问题的欲求,并且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师与学生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学生面谈交流最少1次,督促、检查学生完成相关图书阅读或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的导师同时指导低年级兴趣小组和高年级学术社团,可让两种组别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和互动。导师在交流中营造一种协商的气氛,既鼓励学生之间对话,又鼓励师生之间对话。对学生的错误不是立即指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同时,导师允许学生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表达不同的观点。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撰写传统学术型论文的学生学会了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分析、归纳和评论文献,完成了对相关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综合整理,为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某种延伸的契机;撰写实践型论文的学生在坚持专业性和创新性要求的基础上,兼顾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在实践中探究个性化问题的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二)突出产出导向。新国标中规定,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论文形式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结果满意度的迫切性。中原工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抢抓各种校内外育人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提供支撑。近年来,随着日语系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扩充了国内及日本的实习基地。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在常年和出版社保持翻译出版合作关系的导师全程指导下,运用理论专业知识翻译作品,受到导师的专业指导。学生通过翻译实践报告,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翻译过程,加深了对翻译理论和术语、文化背景等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学生可选择对个人翻译实践全过程进行陈述的翻译综合报告,可选择对个人翻译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专门分析探讨的翻译专题报告,可选择总结经验、以评促学的翻译自评报告,可选择针对同一翻译项目的其他学生的翻译文本的翻译互评报告,可选择对翻译项目成员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描述的翻译合做报告,等等。有志于从事日语教育培训工作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微格教室,依照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进行模拟日语教学训练,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另外,随着赴日实习项目的开展,能够进入日本优秀企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并肩工作的学生也逐年增多。经过对参加过该项目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赴日实习相对于其他实习方式更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人文性和国际化的特点。导师鼓励和支持学生选择与实习经历相关的选题,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翻译的技能和水平。学校从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产学合作的高度,探索促进日语专业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增加日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设计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形式,而且对于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专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既有助于克服学校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又有助于建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三)持续改进。在实践型毕业论文的课程设计和指导过程中,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如何使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持续性,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完善评价机制。课题组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探索评价机制,以持续改进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首先,在对学生进步的观察和评价方面,遵循开放的理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格拉塞斯菲尔德强调,学生进步的传统评价的缺点在于假定这种进步是能力的直线式上升。实践表明,无论是在兴趣小组还是科研社团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几乎不可能发觉变化的又稍显漫长的时期。按照格拉塞斯菲尔德的观点,教的艺术很少同传播知识有关,其根本目的必须在于培养学习的艺术。导师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同学生一起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牢牢保持目前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对导师的工作评价时,评价内容涵盖导师工作量、指导态度、指导频次、学生成果、学生满意度等,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导师自评、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对成果、频次等量的评价,又根据导师的实际付出进行质的评价。再次,建立监督机制。设置意见反馈邮箱,方便学生及时将导师不认真履行职责情况,或是对导师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建议进行反馈。日语系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不定期检查导师履行职责情况,通过与导师、学生谈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之策。

三、结语

截至目前,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和预期基本一致,师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日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下一步,课题组将继续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对实践型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改革是否有效达到培养目标进行定期评价。建立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在实践型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应用于专业的持续完善中。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M].李其龙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高璇.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