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3:51

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1

【内容提要】军事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关键词:军事思想来源革命青少年

迄今为止,军事思想研究大多着力于阐述军事思想的内容、建构军事思想体系、分析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军事思想的来源则很少涉及。张静如主编的《研究全书》(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辑录了700多篇军事思想研究论文,其中论述军事思想来源的文章不到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而未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军事思想的来源。本文试图对军事思想的来源作一较为完整的阐述。

一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军事思想的来源之一。

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涉猎了传统军事思想知识,后来根据革命事业的需要,有选择地吸取了有关内容,从而形成了军事思想的基本军事观点。在少年时代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左传》等书,特别喜爱阅读《三国演义》。他对这些书籍的兴趣终生未曾衰减,非常熟悉书中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又特别仔细地阅读了《资治通鉴》和《读史方舆纪要》。在第一师范读书笔记本《讲堂录》中,还用心记下了一些《孙子兵法》的条文。1927年,背叛革命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1](p8)这与《孙子兵法》的军事观点基本相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后来,又作了与《孙子兵法》中的观点更为一致的论述:“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3](p604)虽然也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对这一观点的解释仍然运用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提出了“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的命题。[4](p171)晚年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孟庆云说过,中国的军事家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这里,几乎是重复了孙子的话:“不可不察也”。

在革命战争中,掌握并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关于军事指挥的一个著名观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927年秋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按中央指示,湖南省委制定的秋收起义计划是先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攻占醴陵、浏阳等城市,然后夺取长沙。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很快便遭受了重大损失,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改变原定计划,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方针,沿罗霄山脉南下,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这一行动,虽然与“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关于全国总暴动的方针不一致,但避免了革命力量的无谓损失。到达井冈山后,又没有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制定的“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从而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时,以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为目标,提出了一整套“左”的错误主张,指令等人率红军攻打南昌、武汉等城市。一如既往,虽然接受了中央的指示和决议,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是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去争取达到中央规定的斗争目标。

既执行了中央的决议,又使红军不致因中央的错误指导而不顾自身条件的许可,盲目地死拼硬打。、等人指挥红军一方面以向南昌推进的姿态,佯攻大城市;另一方面则突入湘赣间敌人力量薄弱之处,抓住战机,先后取得了文家市战斗和攻占吉安的重大胜利,扩大了革命影响,发展、壮大了红军,大大扩展了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领导后,在指挥战争时,总是要求各地战场的领导人,一方面要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和命令;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地处置实际情况。往往十分尊重战场领导人的意见。1948年初,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指示粟裕率10万部队打过长江,到江南宽广纵深地域进行机动作战。粟裕接受命令后,一边率领部队进行渡江的准备;一边审时度势,分析了敌我形势,向建议,部队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几个歼灭战后再过江,接受了粟裕的建议。于是,粟裕等人先后发起、指挥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豫东战役中,曾指示粟裕独立处置一切,不必请示报告。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的战争观和军事指挥观来自中国传统军事思想。

二虽然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但是更注重从战争的实践中去掌握军事规律。

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是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如著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从和领导工农革命军创建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中得出的。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后,接受了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斗争经验,又取得了二次攻打茶陵等战斗的经验,将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于1928年1月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迫”十二字游击战原则。[5](19)南昌起义失败后,在粤北湘南坚持斗争,也总结了与相类似的经验。1928年4月,朱毛会师。综合两军的经验,于1928年5月提出了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

这一原则成为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又如慎重初战的思想是1929年1月提出,后来才加以系统化的。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五路围攻,、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计,由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红四军出击到敌人后方,调动敌人回防,以打破敌人的围攻。然而,红四军下山后,第一仗就打了个败仗,结果未把敌人调动,自己也回不了井冈山,最后井冈山也失守了。这一仗后,就常常讲要慎重初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到1936年,总结了五次反围剿的经验,结合外国军事理论,提出了初战三原则,即:“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4](p220-223)这样,使慎重初战的思想,形成系统化理论。

从1930年起,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并取得了关于运动战的初步经验,又用了一个十六字诀来概括运动战的指导思想,即“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6](p47)以此为指导,红军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时,红军全部战略战术原则基本形成。1936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将这些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争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第二,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是诱敌深入;第三,反“围剿”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运动战;第四,红军基本作战指导思想是歼灭战。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比红军以往遇到过的任何敌人都要强大,这就决定了红军不能墨守成规,抱着以往的经验不放,必须针对作战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

于是,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立足于敌我双方优劣对比,着眼于发挥红军的长处,提出了新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为主,集中打仗为辅。正是在的正确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力量迅速壮大,为以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已成长为一支上百万士兵所组成的正规军,并且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自卫战争中取得了阵地战、攻坚战和大规模歼灭战等大量的新鲜经验。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新的任务,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指导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800万军队,夺取了全国胜利。

由此可见,的军事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现实经验,提出战略战术原则,用来指导作战。并且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完善、发展。正如所说:“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反攻时期提出来的。……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的。”[1](p363)这就是说,军事思想是在以步兵战斗为主的一维战场上进行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产生、形成的。随着未来战争向多兵种、多维空间发展,军事思想也必须随着发展。军事思想是在针对现实问题,总结现实经验找出规律,用以指导解决战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军事思想之所以具有活力,之所以是指导战争的正确理论,关键在于军事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三军事思想的方法论来源于唯物辩证法。

不是单纯从军事学角度去研究战争规律,指导战争,而是把研究战争、指导战争提到了哲学的高度,运用唯物辩证法去研究战争规律,去总结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使军事思想脱离了单纯的军事学的范畴,而具有了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明确了战争的基本问题。正如一切哲学家首先要明确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指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3](p406)对于这个基本问题,以前的军事家大多笼统地表述为夺取胜利,至于胜利的完整含义是什么则没有明确表述,囿于军事学范畴,往往将胜利具体归结到某个目的上,如攻克了一座城池,消灭一支敌军,夺取了一处战略要地,击溃了敌军等。由于不能将胜利抽象为战争基本问题加以明确,所以人们往往为了胜利而不顾客观条件的许可进行军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此类情况不少。如1927年,翟秋白不顾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客观事实,推行“左”倾盲动主义,实行总暴动;如1930年,李立三不顾革命尚处于低潮的形势,提出夺取一省或数省革命胜利的纲领,制定实施了“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军事冒险计划,结果使党和红军遭受了极大损失;又如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反对“诱敌深人”的正确方针,斥之为“专门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保守主义”;主张“进攻路线”,先是军事冒险主义,后是保守主义,继而成了逃跑主义,给党和红军造成更大的损失。他们犯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军事上,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明确战争的基本问题,不懂得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只知去夺取所谓的胜利。公务员之家

第二,提出“战争指导规律”的概念,明确了人与战争的主客体关系。所谓“战争指导规律”指的是客观的战争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以及人们运用战争规律去指导战争这样一个过程。如所说:“军事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除了我们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4](p182)又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名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4](182)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战争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不依赖于人们头脑的客观实在。认为人们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将其抽象为战略战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运用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这是指导战争的唯一正确途径(即战争指导规律),若不这样,就会变成瞎碰乱撞的鲁莽家,非吃败仗不可。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指挥员在战争中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大海中的游泳术。”[3](p478)

第三,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战争规律、敌我态势等军事问题。首先,从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出发,指出了战争与战争规律是随着地点、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绝对固定的东西,只有相对固定的东西。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4](p174)又说:“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的固定性。”[3](p496)其次,从对立统一法则中引出战争双方态势相互转化的原理。指出,在战争中,优势与劣势,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胜败、多寡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还指出这种转化既决定于双方的客观条件,又决定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说:“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仅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须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3](p491)在这里,强调了主观指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另外,创造性地划分了战争研究、战争指导的范畴,即全局与局部,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灵活性与计划性。

综上所述,军事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唯物辩证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孙子兵法.[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1.

[3]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军事文选[M].北京:军事科学院战士出版社,1981.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2

20*年,我省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国防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推动学校体卫艺和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全处同志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按照原定计划,圆满完成了20*年的工作任务。

(一)学校体育工作

1、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全体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与省教育电视台合作,在全省各市地开展了“阳光体育大擂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0月26日,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济南市成功举行了*暨济南市“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起跑仪式,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2、积极配合北京奥组委和省体育局做好20*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工作。经过我们认真组织选拔和推荐,代表我省教育系统的6名火炬手和数百名护跑手参加了火炬在山东境内的传递,取得了圆满成功。

3、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上报参加部级评审,获得一等奖5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的全国最好成绩。

4、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各高校推荐的优秀体育骨干进行了审查,经过公示后确定其中的122名考生为合格考生,为今后我省参加全国性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储备了人才。

5、重视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积极配合师范处在鲁东大学组织了全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年初组织举办了全省教育系统健美操裁判员培训班,经过考核21名教师获得了国家一级健美操裁判员资格,50名教师获得啦啦队国家中级评判员资格;11月中旬举办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培训班,来自全省17个市及16所普通高等体育师范类院校的体育教师参加了培训,为《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在我省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学生体育竞赛工作万无一失。年内成功组织举办了20*年*“学校杯”中学生运动会、*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中国高中篮球联赛*比赛等一系列学生体育赛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的开展。

(二)学校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

1、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及研讨活动,举办了全省青春期教育师资培训、全省中小学骨干校医培训、全省高校医院管理工作研讨会、全省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师资培训等。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卫生工作人员素质和水平,为做好学校卫生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开展了全省学校卫生专项检查指导工作,以教育厅的名义和*卫生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省学校卫生专项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与卫生厅联合组成了三个督查组,分别对烟台、临沂、德州等7市的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及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学校卫生及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确保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年内未发生卫生重大安全事故。

3、继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对部分市重点县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学生对预防艾滋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

(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做好了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各项准备工作。

2、举办了首届高校美术专业基本功大赛和第三届高校音乐专业基本功大赛、全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山东选拔赛,举办了全省第三届大中专院校服装模特大赛及第六届中小学音乐、美术基本功比赛等。

3、依托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厅艺教委作用,举办了首届全省艺术教育论坛,第十三届中小学生绘画书法大赛(山东赛区),举办了中小学教师技能培训,完成了20*年全省学生艺术水平考试工作;组织了高校音乐、美术院长协作会等。

(四)学校国防教育工作

1、召开了20*年度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会议暨学校国防教育协会一届五次、二届一次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结合贯彻落实学生军事训练规定,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会后组织部分高校武装部长赴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学习考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2、与济南军区、省军区积极配合,对重点高校军训重点保障,并积极协调驻鲁各兵种部队解决全省学生军训帮训官兵、枪支弹药等问题,受到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3、与省军区商定联合批准十五所中学为国防生生源基地;在高校国防生培养、学生参军、拥军优属等方面与军事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得到军事部门好评。

(五)舆论宣传

编辑出版《山东体卫艺教育》12期,根据形势要求,调整编辑人员,改革版式,充实内容,增强了宣传交流的时效性,加大了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了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工作的影响。

二、20*年主要工作要点

20*年,我省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学校体育工作

1、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和*委、省政府的贯彻实施意见精神,*年重点放在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贯彻执行7号文件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上。各地要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专项督导细则要求,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力争以一流的工作业绩迎接教育部的专项督导检查。

2、加强对体育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设的指导和检查,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推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继续抓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工作。

3、认真做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代表团的组建、参赛等工作,组织好省内参加中运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的征集、评审、申报工作,力争在中运会和科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4、积极协调省教育厅师范处做好农村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配合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做好高水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招生工作;争取与省教育厅基教处配合,建立与全省高中学籍管理系统数据库对接的全省学生运动员注册管理系统。

5、指导、规范学校体育协会的工作,完善协会的运行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年内适时召开协会理事会,总结协会换届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做必要的人事调整。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我省学校体育竞赛制度的改革。年内除了组织好全国大、中学生篮、排、足球联赛*比赛之外,拟举办多项学生体育赛事,同时协助省体育局做好十一届全运会的承办工作,以及第二十二届省运会、第十一届省中运会的筹备工作。

(二)学校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

1、按教育部及我省对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评估方案的要求,督促我省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学校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检查。

2、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制定体检收费标准、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3.落实《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开展近视眼防控宣传工作,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普及眼保健知识与新眼保健操,创建有效预防和减缓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以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调研的基础上,召开我省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场会,制订我省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确保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课率,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根据修订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县(市、区)、示范学校标准,验收一批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县(市、区)、示范学校;复查历届艺术示范县(市、区)、示范学校。

3、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举办*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积极宣传、广泛发动,扩大参与面。

4、进一步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与有关处室配合,举办声乐、舞蹈、美术等师资培训班,重点加强艺术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全省艺术教育骨干教师人才库。

5、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咨询指导机构职能作用,调整机构,完善制度,依托其举办学生艺术水平考试、各类艺术竞赛活动,举办大型艺术教育论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国际、省际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等。

(四)学校国防教育工作

1、贯彻实施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颁布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与军事部门密切协作,探索我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与省军区联合制定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学生军训工作,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2、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强军事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继续举办大中小学军事教师、军训专干培训班,组织全省军事理论评课活动,举办军事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及有关教学观摩活动。

3、继续举办各种形式的大中小学国防知识竞赛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日等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庆祝活动,加大对国防教育的宣传力度。

4、召开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年度会议暨学校国防教育协会二届二次会议,总结经验、表彰促进、部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国防教育协会作用,利用协会开展外出参观、教材建设、理论研讨等多种活动。

5、配合军事部门,继续做好高校国防生培养、大学生参军、拥军优属等工作,并进一步扩大成果。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3

一、求科学发展,是几代领导人几十年探索追求的目标,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早期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提出过“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曾经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过较快的发展。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后,曾提出过在2000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

科学发展观我们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二、围绕“育人为本方针”,结合部门实际,做好学用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学校武装部门和军事教学单位,既是学校机关部门,又是教学单位,如何摆正位置,更好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通过学习应该明确和提高认识。

(一)、落实机关党总支“科学发展,管理创先,廉洁高效,和谐机关”要求,以科技拥军为主线,为学校奠基良好的政治工作平台做出贡献

长春工业大学和驻军65319部队有着20多年(1984年-2008年)的军民共建历史,军地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重在育人强军”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广泛、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涌现了像9812-13、9416班这样的“全国十佳大学生班集体标兵”和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宋运生,全国百优大学生贾晓欧和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李宝东、袁红刚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65319部队被吉林省和长春市评为“军区共建标兵单位”;被沈阳军区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和“基层建设标兵团”和“军共建标兵单位”,学校连续10次被长春市委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连续5次被长春市和吉林省评为“科技拥军先进集体”;连续2次被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评为“学生军训工作优秀学校”;被民政部、总政治部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军地双方被、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3年学校被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单位”。200624年的光荣历史,为我校加强正治工作优势,扩大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起到了良好作用,一如既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科技拥军以新的内涵,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提高思想认识,把军民共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拥军,是深化军民共建工作的基本途径。65319部队与学校始终注重发挥各自优势,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军民共建工作新的内容。顺应时代的进步,我们率先提出了“用高科技知识武装部队,是时代赋予高校及广大知识分子的重任”的口号,并实施了科技拥军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举措。

我们要始终坚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军民共建工作的重大意义,从长远建设上把这项工作纳入武装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全身心投入到位,率先垂范,坚持做到军民共建工作计划审定、军民共建工作任务部署,军民共建指导,等工作不断更新。协调各基层单位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从而形成了上下统一、左右协调、职责分明的工作体系。

2、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军民共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协调部队和学校党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军民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军民共建工作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军民共建工作检查评比制度》等一系列军民共建工作的规章制度,把军民共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年初军地双方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共同研究制定军民共建工作计划,坚持做到了军民共建工作有规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评比、有交流、有表彰,使这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3、密切双方往来,增进学校和部队深厚友谊。

我们要始终坚持“不管领导班子怎么换,军民共建工作不断线;不管形势怎么变,共建育人的宗旨不改变;不管部队走到哪,共建工作不间断”的基本工作原则,不断密切共建双方多种形式的交流往来。这是我们多年的传统,从当年部队赴老山前线作战,赴大兴安岭灭火,到赴月亮泡抗洪,还是2001年到大连台海作战演习,2007年的勇士部队演习,校、军双方的密切往来始终没有间断。二十多年来,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特别是新兵入伍,老兵复原及部队执行重大任务归来时,学校领导都要亲自带队到部队进行慰问,并组织师生同官兵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为开展好军民共建活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以军训为契机,上好第一课,坚持“共建共育,共同提高”,抓好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1、优化共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军民共建和军训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针对学生和官兵的特点,提高理论层次,优化方式方法,讲求实际成效。学校与部队紧紧抓住“学理论坚定信念、讲理想无私奉献”两个基本点,坚持开展“四学四讲,共建育人”活动。

A、学理论,讲理想

过去的24年里,双方多次派出干部、战士和理论教师举办“社会主义专题讲座”、“学哲学理论辅导报告”等100多场。2007年11月1日,“红九连”十七大代表葛百军为共建对子材料学院和全校机关干部做了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报告。学校还为部队培养了理论骨干800多名。部队多次派官兵参加学校的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活动。战士和大学生共同开展了“读书演讲会”、“理论研讨会”、“学习心得展览”、“哲学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并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编写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三字经》,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校和部队先后六次举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理论研讨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双方交流论文80余篇。在军地双方的学生和官兵中,有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141个,邓小平理论研究会12个。在校学生中40%以上提出了入党申请,在学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B、学传统,讲作风

65319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团队。学校充分利用部队的政治优势,把部队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年都组织4000多名大学生到部队参观荣誉室,参观连队的内务卫生和军事训练,并认真开展“一日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部队的生活和我军的光荣传统,亲身体验到军人的艰辛和责任。学校组织大规模赴部队过“一日兵”生活共计18次,人数达3万余人。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校风、学风明显好转,学生的集体荣誉普遍增强。

C、学雷锋,讲奉献

在双拥共建中,双方始终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双拥共建工作轨道,共同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学校和部队的100多个学雷锋小组活跃在军营和校园内外,90%以上的学生自愿加入到学雷锋行列,好人好事层出不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D、学解放军,讲纪律

在双拥共建中,双方把坚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学校号召学生学习解放军无私奉献、勇于吃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先后请部队“前线英模报告团”、“老首长报告团”、“抗洪抢险报告团”等到学校作报告,使学生们感受到军人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2、建立军事学科教育评估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军事学科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尚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和评估细则,使军事教育教学发展较为缓慢。在高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研究和建立军事学科教育评估体系就显得尤为主要。

高校军事教学评估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学校军事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国防观念和一定的军事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重要的措施保证。所以,建立军事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对于加强高校军事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加强和完善军事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军事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新兴学科,军事教育评估必须遵循《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重要依据。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估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军事学科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因此,军事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强并逐步完善军事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促进和确立军事学科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使军事课真正成为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课。

4、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军事教学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教育者只有在思想觉悟、国防观念等方面提高了,并以身作则,模范带头,才能担负起军事教学的重任,使教育者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要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组织军事教师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和国防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层次和教学能力素质等,一是教研部严格检查教案是否合格,并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试讲;二是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老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经验;三是组织军事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积极撰写论文,编著军事课教材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军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四是在教学工作中定期组织教师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制定措施。这样不仅强化军事教师的教学责任感还加强了教师的使命感;五是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集训、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军事教师的综合素质。

5、加强军事教学学科建设,不断促进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4

根据学校党支部的部署,把我一年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各位老师作简要汇报:

一年来在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经过自己不断地努力,较好的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学习上的收获,思想上的进步,业务上的提高,使我更加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增强了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形成了一个以校长为核心,以校行政为领导,以安全保卫为中心工作,兼顾两个多功能教室和两个机房日常使用管理所形成的服务部门。

现在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了,人们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同样地,我也应对自己有所新的要求了。从事学校德育工作21年,本学期开始转型担任学校保卫干部和对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而最多的是不断有新的挑战,这给了我许多满足感。而最重要的是学校不断的给予我机会去学习,令我不断的成长。但是越学得多,越感觉自身水平的不足。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在工作上的包容。也非常感谢校长对我的关照,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热情之手,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永远也不会忘记。也感谢学校给了我一个能与一群出色团队一起工作的机会,感谢老师们在我们共同工作的这段时间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

这段时间,我认真回顾了几年来的工作情况,觉得在中层工作是我的幸运,非常感激学校给予了我这样的工作和锻炼机会。虽然有时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但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承蒙学校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关照和教导,非常的感谢大家。

一年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所做的工作:

⑴、加强了与部门老师的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常规管理、宣传工作职责,并加强了监督、检查;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

⑵、在学校为筹备校庆60周年活动工作时所需要制作宣传片的过程中,自己认真做好搜集资料、选择图片、设计版面、机器调整、制作视频文件等工作。

⑶、今年在心脏病发作身体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还顺利完成了在四月份带领七、八年级学生到xx区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在七月份带领新高二年级同学到前桑园教育基地参加学农劳动;在九月份带领新高一年级同学到xx区军训基地参加的军训工作;在十一月份协助宋岳老师完成了区级军事理论公开课的选拔工作,认定工作还在进行中,但有望获得奖项。

⑷完成了本年度消防安全档案攒档备查材料的整理和消防灭火器材更新、存放工作,做到定期检查、更换灭火器。与校长等有关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做好消防演练工作。

⑸认真管理和完成好学校老师使用多功能教室教学和老师录像公开课摄录编辅助教学工作。自己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将过去保存下来的录像资料全部都倒录刻成vcd光碟几十张,为一线老师录像观摩课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做出了自己不懈地努力。

⑹认真做好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的卫生清扫工作,坚持隔周做一次大扫除,当好清洁工,保障管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整洁。

⑺今年本人撰写的论文《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淡化及成因粗浅分析》经评审委员会评定为20*年度德育学术论文三等奖。今年还荣获xx区20*年高中军训工作先进个人;(送交的*军训光盘)并荣获xx区第十二届军训汇报一等奖。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5

现在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了,人们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同样地,我也应对自己有所新的要求了。而最多的是不断有新的挑战,这给了我许多满足感。而最重要的是学校不断的给予我机会去学习,令我不断的成长。但是越学得多,越感觉自身水平的不足。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在工作上的包容。也非常感谢校长对我的关照,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热情之手,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永远也不会忘记。也感谢学校给了我一个能与一群出色团队一起工作的机会,感谢老师们在我们共同工作的这段时间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

这段时间,我认真回顾了几年来的工作情况,觉得在中层工作是我的幸运,非常感激学校给予了我这样的工作和锻炼机会。虽然有时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但我一直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承蒙学校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关照和教导,非常的感谢大家。

一年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所做的工作:

⑴、加强了与部门老师的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常规管理、宣传工作职责,并加强了监督、检查;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

⑵、在学校为筹备校庆60周年活动工作时所需要制作宣传片的过程中,自己认真做好搜集资料、选择图片、设计版面、机器调整、制作视频文件等工作。

⑶、今年在心脏病发作身体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还顺利完成了在四月份带领七、八年级学生到西青区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在七月份带领新高二年级同学到前桑园教育基地参加学农劳动;在九月份带领新高一年级同学到东丽区军训基地参加的军训工作;在十一月份协助宋岳老师完成了区级军事理论公开课的选拔工作,认定工作还在进行中,但有望获得奖项。

⑷完成了本年度消防安全档案攒档备查材料的整理和消防灭火器材更新、存放工作,做到定期检查、更换灭火器。与校长等有关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做好消防演练工作。

⑸认真管理和完成好学校老师使用多功能教室教学和老师录像公开课摄录编辅助教学工作。自己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将过去保存下来的录像资料全部都倒录刻成vcd光碟几十张,为一线老师录像观摩课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做出了自己不懈地努力。

⑹今年本人撰写的论文《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淡化及成因粗浅分析》经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度德育学术论文三等奖。今年还荣获河北区高中军训工作先进个人;(送交的08军训光盘)并荣获河北区第十二届军训汇报一等奖。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工程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的一项标准,以“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为原则,以“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有定性、又有定量”为主要特点[1-2]。国标的推出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讨论,但国标仍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国内对课程体系建设已有一定研究[3-4]。国标对专业设置提出了“保底”的要求,也为各种类型的合格评估提供了评价依据,引发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同时,由于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本科教育,国标并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实现“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三级执行方案的具体内容。加之同一大类标准下包含多个专业,如有研究指出矿业类不同专业间的学分最大跨度高达60学分[5],如何将国标内容付诸实践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国标中矿业类标准下的采矿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国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国标在人才培养视角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矿业类国标存在的问题

矿业类国标由标准部分和附录建议两部分构成。纵观整个国标,硬性强制性规定较少,带有一定包容度的建议性规定较多。但如果把国标中的建议仅作为参考,国标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作为标准,应满足通用性原则。作为教育领域同一专业的标准,在育人的达成度上应具有相互承认的信度。虽然国标“既有规矩、又有空间”,但在具体落实时,应围绕国标提出的建议展开,而不能置建议于不顾。恰恰是由于建议的宽泛性造成各界对国标的解读不同,也就造成国标在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同时,矿业类国标在整体词句表达、内容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按照国标内容自上而下地列出)。(一)标准正文部分存在的问题。(1)标准的开篇提出矿业被誉为“工业之母”,此比喻有欠妥当。一般而言,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矿业作为“工业之母”可能是一位不孕的母亲。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模具是“工业之母”,与国标的说法不同。(2)“4.1学制”中规定为“4年”,但未对4年提出具体解释,是统一强制性4年还是可以实行弹性的学制并未明确。(3)“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一节中仅给出学分要求“140~200学分”,并未提及学时,标题中的“总学时”属于赘述。此外,既然明确是“参考”性质,那么提供的范围是否具有上下限意义?如果不具有,参考意义何在?(4)“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一节中提出“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但并未给出具体要求或参照标准。(5)“4.4.3体育方面”中提出“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此处的“国家”应理解为“教育部”,二者为两个不同主体且并未提供合格标准的参照要求。(6)“6.3教学经费要求”一节提出“经费保证……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何为“稳步”、有无量化指标、是否允许波动等并未说明。因教育经费受学校经费、招生规模、社会经济消费水平等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院校而言,生均实习经费投入多少的决定权并不在二级学院,作为专业承载单位的二级学院并无力完成此项指标。因此,“稳步增长”的提法欠妥当。(二)附录建议部分存在的问题。(1)“1.1.2学科基础知识”中罗列了矿业类专业中的学科基础内容,在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课程)包含的核心内容”的同时,又提出“课程名称及是否必修可由学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确定”,“必须覆盖”与“是否必修”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罗列的学科基础知识中,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而且从实际考量,现有的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一般并非由矿业类专任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授课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缺少衔接、课程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有限。(2)“1.1.3专业知识”一节中提出“能够设计、实现、部署、运行或者维护矿业类各种系统或工程的能力”,在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才过分夸大了培养目标,而且根本不具有可行性。(3)“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类目下第一点“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上级标题并不具有包含关系,课程体系的范围要大于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此处课程体系中提出四类课程,但解释中又以理论课和实践课来区分,二者不对应,且与“1.1知识体系”中的“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分类也不对应。同一标准下的多种分类方式增加了国标理解的困难。(4)“2.1.1理论课程要求”一节提出“矿业类专业理论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60%~80%,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此处“选修课”是指专业选修课还是全部选修课并未指明。(5)“2.1.2实践课程要求”提出“实验教学在300学时左右……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学时不低于总实验学时的50%”,后文又对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进行解释说明。从已有文本来看,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数量要求对本科生而言是否过高?与澳洲采矿学生每周约16学时的理论课时相比[6],中国学生每周的理论课时量大、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不紧密,在此条件下开设大量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能否保证教学质量?实验的开出也需要有实验设备的硬件支持,不同层次的院校是否能满足条件?以300学时为例,传统授课约2学时1次实验,就需要150个实验来支持,其中又有75个及以上是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如何保质保量满足此项条件?特别是对于4年学制而言,大一学年的实验不受专业课教师控制,大四有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不低于75个实验,教学设计工作量完成的难度较大。

二、采矿工程兜底课程核算

我国高等教育以课程依附于专业的“专业规定课程”模式为主,已经出台的标准更像是专业规范,而非教学质量标准[7]。在“专业规定课程”的模式下,专业为本、课程服务于专业建设。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名称往往变化较小,而专业框架下的课程变动可能很大。国标的具体落实就要落实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下的具体课程中。因此,课程是实现“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基本单元。本节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国标中对学分和数据计算的规定,对采矿工程专业兜底课程进行初步探讨。(一)核算依据及说明。根据近年来的学科评价特点,本文采用的课程核算的主要依据如下:(1)思政类、体育类课程以2014年以来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为准[8-10]。(2)专业课主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补充标准(矿业类专业)》[1,11-12]。(3)兜底学分采用国标中建议的下限140学分,以200学分作为参考上限,各板块的学分下限以140乘以板块最低学分要求求得、学分上限以200乘以板块最高学分要求求得。(4)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一般采用国标中的建议,即“理论课教学通常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教学通常每16学时或24学时计1学分,实践类教学每1周计l学分,计算机上机实践每40学时计1学分”,考虑到计算学分时使用小数的不便,当学时不能与学分完全对应时,采用小数取整或参照国内同类院校的做法。兜底的意义在于兜底课程是最低要求,各高校可在不改变学分的前提下增加学时或者在不改变学时的情况下降低相应课程的学分来进一步适当增加课程内容。(二)采矿工程兜底课程核算办法及分析。1.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1)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共16学分。(2)体育课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不少于144学时,折合4学分。(3)军事理论课依据《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13],理论教学及实训均以2学分计算,本项合计4学分。因本项实训一般不涉及工程训练,故将本课程类别归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4)大学英语课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4]“需要144-216课时”,取下限144课时,考虑到大学英语一般分4个学期授课,故以8学分计算。2.自然科学类课程(1)数学类课程需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知识”,根据《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建议,“微积分一般不低于160学时,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一般不低于48学时(其中空间解析几何不低于12学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般不低于48学时”[15],相应的兜底学分分别为10、3、3学分,合计16学分。(2)物理类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内容,根据《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6],理工科大学物理A不少于126学时,物理实验课程一般不少于54学时,二者的学时分别为7.875、3.375,分别取整为8、4学分,合计12学分。3.专业相关课程(1)工程基础类课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必须覆盖“弹性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根据国标,工程力学又可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由于国标及专业认证标准均未对上述课程的学时、学分做出规定,本文参考已有教学经验,设置上述课程(含上机课时)的兜底学分分别为2、6、2、3、4、3,合计20学分。(2)专业基础类课程:综合考虑国标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还必须开设以下课程即地质学、岩体力学与工程、矿山环保与安全,其中岩体力学与工程对应国标中“岩石力学基本知识、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应力测量原理与技术”的要求。以上3门课的兜底学分均按2学分计算,合计6学分。(3)专业类课程:①国标中明确的专业核心课程共6种,总共18学分。其中,采矿学,5学分;井巷工程,2学分;矿井通风与安全,3.5学分;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3学分;采矿系统工程,2.5学分;采掘机械,2学分。②国标中明确指出知识内容要求与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如下的对应关系。采矿学,对应“采矿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山)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井巷工程,对应“掌握爆破原理与爆破技术、井巷掘进施工与支护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对应“矿井通风、矿井灾害及其防治”;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对应“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采掘空间的维护、地表沉陷控制、矿山边坡稳定”;采矿系统工程,对应“矿井(山)规划优化设计、采矿工艺、生产系统及生产管理优化”;采掘机械,对应“液压传动基本理论、采掘机械工作原理及其选型设计”。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及实操时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下:一是“掌握爆破原理与爆破技术、井巷掘进施工与支护技术”可单独作为井巷工程1门课,也可以拆分为爆破技术与原理、井巷工程2门课。二是“矿井通风、矿井灾害及其防治”可作为矿井通风与安全1门课,也可以拆分为矿井通风学、矿井灾害及其防治2门课。三是采矿学可拆分为煤矿开采学、非煤矿山开采,或其中1门为核心课,另1门为专业选修课。由于本文仅讨论兜底课程,因此,上述可拆分的内容在本文均不进行拆分,但有条件的学校在全面规划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可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进一步细分。四是由于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内容庞大,可以由1门课拆分为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地表沉陷控制、矿山边坡稳定3门课。加之工程专业认证中明确要求煤炭类学生必须掌握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边坡稳定等能力,非煤类学生必须掌握的还应包括凿岩爆破工程等能力,本文认为至少还应增加2学分以满足此项条件。综上所述,专业类课程的兜底学分合计为20学分。4.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1)“实验教学在300学时左右(250~500学时)”,按16学时每学分折算,实验教学学分为15.625~31.25,下限取整计16学分。(2)课程设计,综合国标中规定“至少完成有一定规模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规定“课程设计应从露天开采及地下开采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矿井通风安全课程设计中至少选择两个”,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难度、完成度,本文课程设计的兜底标准以4周计算,折合4学分。(3)“认识实习不少于2周、生产实习不少于4周、毕业实习不少于3周”,分别折合1、4、3学分,合计8学分。机械制造实习(或工程训练、金工实习)兜底取1周,计1学分。本项兜底学分合计9学分。(4)“毕业设计(论文)应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不少于1个学期”,按照最后一学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通行惯例,以每学期18教学周计算,扣除毕业实习3周,毕业设计上限为15周。考虑到院校差异及毕业设计内容的达成度,本文取下限12周(含答辩),计12学分。本项合计兜底总学分为41学分。5.其他课程上述环节并未涵盖国标学科基础知识中对化学、矿物学、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的要求,而且工程教育认证中没有对化学方面提出任何要求。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国标中虽然将学科基础知识定义为专业类基础知识,但对采矿工程专业而言,上述化学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有限,更适合矿业类专业中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但对于采矿的学生而言,了解本专业的矿物属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如煤炭方向可开设煤化学,非煤方向可开设相应的矿物学,因此,应至少增设2学分的内容,并归入专业相关课程中。考虑到工程教育认证中对机械设计提出了一定要求,建议至少增加2学分的相关内容以满足学生相应课程设计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以上2门课合计4学分,均被归入推荐的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支撑,通识选修课也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且国标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建议在课程版板中至少应设置2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内容可包括创新思维理论、创业指导等。其他类型的人文社科类通选课建议为8学分。故而,通选课的总学分为10学分。在业务方面,上述课程体系并未涵盖国标提出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本专业前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等要求,因此,还应增加矿山经济学、专业前沿、文献检索、专业外语等课程,建议相应的学分分别为2、1、1、2,并将上述课程归类为推荐的专业选修课,合计6学分。根据表1可知,采矿工程专业合计兜底学分为167,满足兜底140学分的要求。各板块的课程所占比例符合国标对不同板块学分比例的要求,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专业相关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超过基础比例的数值分别为10.15%、1.77%、3.53%、4.55%。除人文类课程明显超过国标比例外,其他板块的课程略超过国标标准。从必修和选修的角度而言,国标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规定,使得推荐的专业选修课实际上也变成了专业必修课,整个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不足。因此,整个课程体系还有改进的空间。

三、采矿工程课程体系改进建议

(一)课程体系改进途径。课程体系改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不减少学时的条件下,降低某些环节的学分。二是增加某些课程的学时,达到16学时时可增加1学分,以此来提高某些课程的占比。三是增加新课程就相应新增学分。由于前述分析是基于国标的兜底分析且国标规定“理论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60%~80%,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不低于毕业最低学分(学时)的20%,实验教学在300学时左右(250~500学时)”,本文将“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低于15%”理解为所有类型选修课占总理论课程的比例不低于15%,则理论课中的必修课比例为45%~65%。在课程体系改进方面,应重点降低人文类课程比例、提高其他环节的比例,通过多角度调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进。(二)课程体系改进建议。人文类课程中,军事类课程只是对学时提出要求,并未限定学分。因此,在不减少学时的条件下,可将军事理论及实训的学分分别定为1学分,此环节共2学分。考虑到数学既是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考研的必考科目,应辅以必要的习题练习和讲解,因此可将数学类课程整体增加4学分,并相应增加学时。由于真正由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所占比例不足,因此可通过新增通选课或专业选修课的方式解决。但由于人文类课程比例已经较高,故而应以新增专业选修课为主。具体操作时,可以将前述的专业类课程由一门课拆分为多门课,拆分后多学时的主干课程必修、少学时的课程选修。也可新增专业选修课,如可从以下课程新增专业选修课:采矿新技术、测量学、矿山企业管理、边坡工程、工程数值分析技术、生态资源与复垦、煤层气开发、特殊开采方法、矿山法规与技术政策、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地下空间工程等。此外,相关院校还可结合各自学科特色,自行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建议通过拆分主干课或新增的方式增加专业选修课10学分以上,本文以新增12学分为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总学分中比例限定为20%~40%,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具体而言,实验教学上限以不超过300学时(约19学分)为宜,新增3学分。由于部分课程有课带实验环节,且实验数量的增加对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实际上实验教学可调节空间并不大;课程设计可根据需要增加2学分及以上,在设置时应考虑已有理论课程基础以及是否需增设理论课等因素;实习环节中的毕业实习可增加1周,计1学分;由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增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就会减少毕业设计的时间,考虑到每学期18个教学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可增加的学分为0~2学分。综合考虑,本环节可新增学分3~5个,其中可新增1个2学分的课程设计(如工程认证中要求的三选二课程设计全部设定为必修内容)、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论文)共新增1~2个学分,实验教学的学分增量应根据理论课情况确定。此处本文以新增4学分为例。优化后的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优化后,总学分185学分,其中:实践类课程(含军训1学分)46学分,占总学分的24.86%;通选课、推荐的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合计28学分,占总学分的15.14%,占所有理论课的20.14%;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合计22学分,占所有理论课的15.83%。以上比例均符合国标的要求。相关高校可在此基础上,结合院校特色对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以实现“兜住底线、保障合格、追求卓越”的目标。课程体系还需要有具体课程做支撑,在具体教学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以国情、省情、家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要巧妙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国情、省情、家情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担负起社会责任是工程伦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在课程教学环节,应融入情感教育、价值教育,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权。其二,紧跟时展脉搏,推进现代化教育。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同时,实验教育观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性实验上,计算机模拟实验、建模实验等数字化实验也应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实验手段,而且认可此部分实验,还可进一步扩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数量。其三,注重跨学科教育。在专业细分的语境下,所有专业内容都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在课程教学时,应注重跨学科教育,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培养学生多元视角,扩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四,灵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思维并不是一门创业课所能造就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实践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其五,以相对稳定的师资打造精品课程。在提出课程体系方案时,培养方案制订者应充分了解课程与授课教师的关系,要避免因课找人,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师资的力量来打造精品课程。保证同一教师有选择地固定在若干门课程内容上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应避免同一教师频繁地上新课,要通过相对稳定的师资来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论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7

一、文质相救,宗经复古

宋自开国历太祖、太宗、真宗七十余年,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社会承平日久,不思进取,但同时,浮华奢靡的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正如范仲淹所说:“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使他发出“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的呼声[1]524。早在天圣五年,范仲淹就已指出在“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的假象下所掩盖的国用无度、百姓困穷、民力已竭、邦本不固的真实情况,发出“傥不思变其道,而但维持岁月,一旦乱阶复作,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的警告,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以期达到“朝廷无过,生灵无怨”的目的。在这种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十分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他说:“臣闻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某闻前代盛衰与文消息,观虞夏之纯,则可见王道之正;观南朝之丽,则知国风之衰”[1]238,认为文章是政治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善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统治者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范仲淹不满于宋初文坛的柔靡卑弱,说:“今文庠不振,师道久缺……文章柔靡,风俗巧伪”[1]238,“以至靡靡增华,愔愔相滥。仰不主乎规谏,俯不主乎劝诫。抱郑卫之奏,责夔旷之赏,游西北之流,望江海之宗者有矣”[1]186,要求变革文风,以厚其风化。《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61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才是正常现象,针对宋初文坛柔靡文风,范仲淹提出了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他在《奏上时务书》中说:故圣人之理天下也,文弊则救之以质,质弊则救之以文。质弊而不救,则晦而不彰;文弊而不救,则华而将落。前代之季,不能自救,以至于大乱,乃有来者,起而救之。故文章之薄,则为君子之忧;风化其坏,则为来者之资。惟圣帝明王,文质相救,在乎己,不在乎人[1]200。

文章厚薄通过文与质体现,质弊则内容晦涩,难起教化作用,文弊质木无华,导致行而不远,只有文质相救,才能文质彬彬,有补于时,因此,圣人理世均重视文质相救,以厚其风俗,平治天下。范仲淹认为宋初文弊是“文章之薄”,需“救之以质”。怎样“救之以质”呢?他分析“文章之薄”原因是“为学者不根乎经籍,从政者罕议乎教化”[1],“惜乎不追三代之高,而尚六朝之细”[1]200,由此,他提出了宗经复古的主张“救之以质”。他说: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道,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1]238。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皇朝龙兴,颂声来复。大雅君子,当抗心于三代[1]186。教育的宗经,政治的教化,与文章的厚薄是因果关系,因此这里的“宗经”不仅关乎教育,而且就是文章之道。范仲淹欲救时文之弊,故提倡宗法六经,恢复古道。对于师经探道、施行古道者,范仲淹均赞赏有加:“仲涂门人能师经探道,有文于天下者多矣……师鲁深于《春秋》,故其文谨严,辞约而理精,章奏疏议,大见风采,士林方耸慕焉。遽得欧阳永叔,从而大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变而古,其深有功于道欤。”[1]183对于不根经籍、不行古道者,范仲淹提出了尖锐批评:“洎杨大年以应用之才,独步当世。学者刻辞镂意,有希仿佛,未暇及古也。其间甚者专事藻饰,破碎大雅,反谓古道不适于用,废而弗学者久之。”[1]183在具体的操作上,范仲淹一方面重视当政者对世风文风的引导作用,上书建议皇帝“可敦谕词臣,兴复古道,更延博雅之士,布于台阁,以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也,天下幸甚”;[1]200另一方面要求朝廷采取积极措施改革科举,选用通经人才:“今朝廷思救其弊,兴复制科,不独振举滞淹,询访得失,有以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是将复小为大,抑薄归厚之时也。斯文丕变,在此一举。”[1]238范仲淹的“文质相救”、“宗经复古”文论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根本目的是“辅成王道”,本质上属于其政治论范畴,在价值取向上与杨雄、李鄂、王勃、韩柳以及宋代其他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识和复古精神,[3]424虽缺乏独创性,但对于宋初文风的革新,引导北宋诗文运动的健康开展均具有积极作用。

二、范围一气,与时消息

“范围一气”、“与时消息”是范仲淹在《唐异诗序》中提出的文学观点: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森如武库,锵如乐府,羽翰乎教化之声,献酬乎仁义之醇,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其辞达,觏闵之人其辞怒。如孟东野(郊)之清苦,薛许昌(能)之英逸,白乐天(居易)之明达,罗江东(隐)之愤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1]185-186先看“范围一气”。范仲淹认为,诗人创作的冲动与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气”,感于万物并通过万物体现出来,所以春秋云山、教化仁义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体现了大道的造化,能惊天地泣鬼神。“一气”出自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4]284,是“道通为一”的大道之气。它是决定宇宙万物存在的主宰,弥漫于宇宙一切空有,是宇宙之最大者,所以范仲淹称为“其体甚大”。由于引进了庄子的道气理论,范仲淹“范围一气”的诗歌意气论由此获得了一种哲学本体论的形而上立场,使诗歌的创作趋向于造物主的造化。中国古代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5]249曹丕之“气”是指作品的风格和作家的气质、才气。刘勰继承了曹丕的观点,提出了“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6]165-166等观点,进一步阐述了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气、学、习的关系问题。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论述了“气”与“言”的关系,其“气”是指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继承的是孟子的“浩然之气”说。范仲淹则立足于庄子的道气论,将曹丕的“文气说”,陆机、钟嵘的“物感说”和“天人合一”的古代诗学精神捏合在一起以论诗歌创作,从而赋予了以上理论新的内涵,为中国的文学“气”论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对后来者启迪深远,如杨万里的“天将诗本借诗人”、黄宗羲的“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章学诚的“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等论说,明显受其影响。再看“与时消息”。范仲淹对《易》经有深入的研究,《宋史》本传谓他“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7]10267。范仲淹的易学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变易观,《上执政书》、《奏上时务书》、《答手诏条陈十事》等重要论著都涉及《易》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因为万事万物变动不居,随时变易,所以他十分强调“时”的观念,要求待时而动,掌握时机。《易•艮》彖辞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范仲淹非常赞赏:“非君子,其孰能与于此乎?”[1]149范仲淹把这种思想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提出了“与时消息”的观点。所谓“与时消息”是指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真实,切于实际,符合时世,不为空言。范仲淹认为,诗歌的创作是由诗人写诗时的心情决定的,而诗人心情的喜怒哀乐是由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决定的,诗人应忠实于时政环境所给他的情感感受,以创作出相应审美风格的诗歌作品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范仲淹批判了“其或不知而作,影响前辈,因人之尚,忘己之实,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1]186的盲目模仿之风,指斥了“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华车有寒苦之述,白社为骄奢之语”[1]186的无病呻吟之态,赞扬了唐异诗作“意必以淳,语必以真。乐则歌之,忧则怀之。无虚美,无苟怨”[1]186的卓然超俗的创作态度,鲜明表达了其生活真实高于艺术真实的创作原则。范仲淹的“与时消息”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造文”观和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求文学有补于时,又保持了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从而使其文学思想具备了更为深刻的内容。

三、天成不一,律体大备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8

【英文摘要】MaoZe-dong''''smilitarythinkingstemsfromChinesetranditionalmilitarythinking,thepracticalexperienceofChineserevolutionarywarandMarxistmaterialistdialectics.

【关键词】/军事思想/来源

MaoZe-dong/militarythinking/source

【正文】

中图分类号:E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432(2003)06-0050-04

迄今为止,军事思想研究大多着力于阐述军事思想的内容、建构军事思想体系、分析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军事思想的来源则很少涉及。张静如主编的《研究全书》(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辑录了700多篇军事思想研究论文,其中论述军事思想来源的文章不到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而未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军事思想的来源。本文试图对军事思想的来源作一较为完整的阐述。

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军事思想的来源之一。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涉猎了传统军事思想知识,后来根据革命事业的需要,有选择地吸取了有关内容,从而形成了军事思想的基本军事观点。在少年时代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左传》等书,特别喜爱阅读《三国演义》。他对这些书籍的兴趣终生未曾衰减,非常熟悉书中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又特别仔细地阅读了《资治通鉴》和《读史方舆纪要》。在第一师范读书笔记本《讲堂录》中,还用心记下了一些《孙子兵法》的条文。1927年,背叛革命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1](p8)这与《孙子兵法》的军事观点基本相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后来,又作了与《孙子兵法》中的观点更为一致的论述:“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3](p604)虽然也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对这一观点的解释仍然运用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提出了“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的命题。[4](p171)晚年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孟庆云说过,中国的军事家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这里,几乎是重复了孙子的话:“不可不察也”。

在革命战争中,掌握并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关于军事指挥的一个著名观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927年秋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按中央指示,湖南省委制定的秋收起义计划是先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攻占醴陵、浏阳等城市,然后夺取长沙。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很快便遭受了重大损失,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改变原定计划,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方针,沿罗霄山脉南下,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这一行动,虽然与“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关于全国总暴动的方针不一致,但避免了革命力量的无谓损失。到达井冈山后,又没有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制定的“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从而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时,以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为目标,提出了一整套“左”的错误主张,指令等人率红军攻打南昌、武汉等城市。一如既往,虽然接受了中央的指示和决议,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是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去争取达到中央规定的斗争目标。既执行了中央的决议,又使红军不致因中央的错误指导而不顾自身条件的许可,盲目地死拼硬打。、等人指挥红军一方面以向南昌推进的姿态,佯攻大城市;另一方面则突入湘赣间敌人力量薄弱之处,抓住战机,先后取得了文家市战斗和攻占吉安的重大胜利,扩大了革命影响,发展、壮大了红军,大大扩展了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央领导后,在指挥战争时,总是要求各地战场的领导人,一方面要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和命令;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地处置实际情况。往往十分尊重战场领导人的意见。1948年初,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指示粟裕率10万部队打过长江,到江南宽广纵深地域进行机动作战。粟裕接受命令后,一边率领部队进行渡江的准备;一边审时度势,分析了敌我形势,向建议,部队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几个歼灭战后再过江,接受了粟裕的建议。于是,粟裕等人先后发起、指挥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豫东战役中,曾指示粟裕独立处置一切,不必请示报告。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的战争观和军事指挥观来自中国传统军事思想。

虽然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但是更注重从战争的实践中去掌握军事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是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如著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从和领导工农革命军创建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中得出的。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后,接受了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斗争经验,又取得了二次攻打茶陵等战斗的经验,将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于1928年1月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迫”十二字游击战原则。[5](19)南昌起义失败后,在粤北湘南坚持斗争,也总结了与相类似的经验。1928年4月,朱毛会师。综合两军的经验,于1928年5月提出了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这一原则成为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又如慎重初战的思想是1929年1月提出,后来才加以系统化的。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五路围攻,、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计,由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红四军出击到敌人后方,调动敌人回防,以打破敌人的围攻。然而,红四军下山后,第一仗就打了个败仗,结果未把敌人调动,自己也回不了井冈山,最后井冈山也失守了。这一仗后,就常常讲要慎重初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到1936年,总结了五次反围剿的经验,结合外国军事理论,提出了初战三原则,即:“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4](p220-223)这样,使慎重初战的思想,形成系统化理论。

从1930年起,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并取得了关于运动战的初步经验,又用了一个十六字诀来概括运动战的指导思想,即“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6](p47)以此为指导,红军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时,红军全部战略战术原则基本形成。1936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将这些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争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第二,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是诱敌深入;第三,反“围剿”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运动战;第四,红军基本作战指导思想是歼灭战。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比红军以往遇到过的任何敌人都要强大,这就决定了红军不能墨守成规,抱着以往的经验不放,必须针对作战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于是,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立足于敌我双方优劣对比,着眼于发挥红军的长处,提出了新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为主,集中打仗为辅。正是在的正确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力量迅速壮大,为以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已成长为一支上百万士兵所组成的正规军,并且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自卫战争中取得了阵地战、攻坚战和大规模歼灭战等大量的新鲜经验。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新的任务,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指导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800万军队,夺取了全国胜利。

由此可见,的军事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现实经验,提出战略战术原则,用来指导作战。并且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完善、发展。正如所说:“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反攻时期提出来的。……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的。”[1](p363)这就是说,军事思想是在以步兵战斗为主的一维战场上进行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产生、形成的。随着未来战争向多兵种、多维空间发展,军事思想也必须随着发展。军事思想是在针对现实问题,总结现实经验找出规律,用以指导解决战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军事思想之所以具有活力,之所以是指导战争的正确理论,关键在于军事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德育实践;军校合作;思政教育;依托平台

高校德育实践是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校园生活和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我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这同时也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服务地方、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提升专业应用能力的过程。它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德育认知的必要补充,是检验和升华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方式。德育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由此可见,德育实践又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学生德育素质养成的最后直接环节。德育实践工作不到位,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德育工作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国外高校也很注重大学生德育实践,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就非常强调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是突出个体道德经验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也符合他的经验主义教育观: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强调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知识去学。”[2]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德育理论也认为,“道德实践能力是道德行为主体进行道德活动的前提,道德素质养成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以实际行动来提升道德的认知水平,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根据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要素和标准来开展德育实践工作,细致遵循德育实践内涵,有效设计德育实践形式,大力提升德育实践质量。

一、目前高校德育实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主要是通过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专业实习训练、德育实践课以及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的有组织性的德育实践和以各类大学生公益活动为主的自发性的德育实践。总的来说,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主流价值观特征。但是,随着大学生年龄层次结构的变化、互联网新媒体和现代化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高校德育实践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影响着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有效性。(一)德育实践缺乏充足而稳定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在高校当中,跟德育工作最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应的,该课程的教师相对来说具备德育工作的专业性。但是,这些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的是包括德育认知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德育实践教学工作,而无暇参与其他的诸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训练、德育实践课以及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德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其他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甚至班主任带队指导和管理。虽然其他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乃至班主任也具备相应的德育工作能力,但是,德育毕竟是一个专门的学术和实践领域,需要更加专业的教师来指导,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况且,即便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部分人员对道德以及德育的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也有待提升,以至于无法对德育实践进行各种有针对性的设计规划、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及有效的专业考核评价。(二)德育实践活动本身缺乏有针对性、直接性的德育理论分析研究和指导。正是由于没能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而稳定的专业德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高校德育实践缺乏有针对性、直接性的德育理论分析研究和指导,甚至不少所谓的德育实践活动根本就不具备德育功能与特点,只是纯粹的专业实践或者调研志愿服务等。而且很多高校的德育实践活动虽然也有校团委或者相关学院统一组织,但是缺乏个体的深入具体设计与指导。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践乃至学术活动确实也具有德育的附加功能。例如,美国高校就十分重视通过学术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美国高校的专业教育也具有德育和价值观倾向。然而,德育有它自身的专业性和特点,即便是诸如上述美国的这种渗透德育的学术活动,也是高校教师基于德育实践的视角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指导,才能做到学术活动与德育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术效果与德育效果相统一的目标。所以,德育实践不是简单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放任学生去自主实践。(三)德育实践过程缺乏实时规范的监督与管理。因为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有针对性、直接性的德育理论分析研究与指导,因此缺乏对德育实践过程的实时规范的监督与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安全保障、分工落实、专业指导和过程评价等问题。实时规范的过程监督与管理对大学生在实践过程的德育动机和行为纠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对大学生的德育实践做出准确的形成性评价。然而,目前而言,这些方面都有所欠缺。(四)德育实践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好的德育实践考核机制往往具备良好的导向、诊断和反馈功能,主要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就目前高校的德育实践考核机制而言,由于缺乏过程监督和管理,一般侧重的是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这可能导致学生轻视实践过程而只注重实践成果的整理,甚至可能出现学生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现象。另外,从评价内容而言,评价指标主要是对学生调研论文、活动总结、实践照片等方面考查,没能对学生在德育实践前后的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和指标进行测量和对比,有时候很难体现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变化与提升,也就没有很好的反馈和持续改进。

二、军队作为高校德育实践重要依托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高校德育实践而言,要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遵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学科规律,利用相应的德育实践手段来开展德育实践教学和工作之外,也有很多值得依托的社会平台与资源。其中,军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托平台。将军队作为高校德育实践重要依托,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这是新时代高校发展和军队改革开创共赢局面的重要尝试举措,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可行性。(一)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理论在军、校合作领域的贯彻实践,具有明确的思想指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而党的报告中,共有三处提到了“军民融合”,旗帜鲜明地凸显了军民融合在强国强军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构建了一个从思想理论到战略布局再到具体任务的完整体系,为在新时代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军、校融合应该是军民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与方向。因此,加强军、校合作,依托军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途径。另一方面,上述两者也为将军队作为高校德育实践重要依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二)是新时代完善大学生征兵入伍机制的创新探索,具有实现军、校共赢的现实意义。将军队作为高校德育实践重要依托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能够创新和拓展高校德育实践的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所提到的高校德育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军队向高学历、高素质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能够实现军、校共赢,共同发展。军队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高校能为其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军事人才和兵源。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征兵入伍机制,鼓励和号召在校或者应届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军入伍,就是为了提高军队整体的综合素养,提高军队战斗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但是,根据课题组的实践调研发现,大学生入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身体素质较差、纪律和责任意识需要提高、入伍动机功利化等等。不仅没能给军队带去新的气象,新的面貌,反而是加大了军队的培养成本。如果依托军队开展高校德育实践,让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防军事教育和训练,提高大学生相应的国防军事意识和能力,有助于部分同学参军入伍之后迅速、良好地适应军队生活环境,为军队充实新鲜活力的血液,从而真正促进军队整体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军队非常强调纪律和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扎实有效,对高校来说,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最薄弱的地方。依托军队开展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能充分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三)符合现代学校制度和军队目标的本质共性,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所谓军队,就是执行特定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军队非常强调组织性,纪律性。从某种角度而言,军队也具有教育功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防军事素养教育、军事体能训练以及道德教育等方式,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军事作战能力的优秀士兵和军事人才。而我们如果追溯现代学校制度的起源,我们就会发现,现代学校制度以及现代学校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它的目的也是为国家培养包括军事人才和忠诚的士兵在内的各类国家急需的人才。现代学校教育,即所谓的K-12教育体系,最早是由普鲁士人于18世纪中期开始建立实施的。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要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重要服从国王。[3]虽然现代学校制度的这个起源与目的一直以来遭受批判,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校制度正在朝着更加科学、人性和文明的方向转变和演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学校制度通过某种有组织有纪律的乃至强制的方式来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的目的没有改变。虽然普鲁士人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主要侧重于基础义务教育,但是,在约半个世纪后19世纪初,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威廉•冯•洪堡就负责筹建了具有世界“现代大学之母”之称的柏林大学。由此看来,现代大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以基础义务教育为主的现代学校制度。另外,国家教委年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都说明,高校德育工作和国防教育是互为补充的。国防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综上所述,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的国防军事人才,也是当今高校尤其是中国高校所担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反之,我们依托军队开展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是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的。双方都既是肩负着共同的使命,也都具有现实的条件,允许开辟合作共赢的创新道路。

三、以军队为依托的高校大学德育实践模式与途径

随着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发展,借鉴军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乃至将军队作为高校德育实践的依托平台,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价值与意义。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将仅从军队作为高校德育实践重要依托平台而非仅仅是借鉴其管理和教育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其实现的模式途径,以避免后者已有之滥觞。主要通过某种载体将军队和高校做到现实的联结与融合,尤其是通过资源共享共建的方式,真正实现军校融合,从而提升高校德育实践的效果。(一)建立基于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军、校联合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国防教育是相对于社会国防教育而言的,属于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它指的是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的,为了国家安全与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忧患意识教育,是社会国防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向大学生传授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精神和国防技能为主的教育活动。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全面、知识复合、能力综合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4]为此,高校和军队应该在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联合制定军、校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并建立长效机制。开设并创新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为主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对象必须覆盖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内容或目标方面,尤其是要加强国防精神教育,主要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防,树立保卫祖国意识,积极投身国防建设。主要内容包含: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军尚武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国防道德及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等。在培养方式方面,军、校要重点在师资、教育资源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尤其是要基于大学生的身心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挖掘国防军事教育当中的德育实践方式与价值,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避免一刀切和一把抓。(二)将国防教育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相结合,不断加强课程改革与创新。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理论以及国防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崇高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军事理论修养与技能并同时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德育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且现代科学也证明,一个人的道德与他的性格、人格与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开展德育工作包括德育实践,需要遵循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的规律与规范,就德育工作的内容而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军事教育应该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将国防军事教育融入其中,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德育治理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国防军事教育中心,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军事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政理论课程当中,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载体方面进行拓展与革新。一是建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军事教育“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军事国防教育为主要途径的的德育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借助军队的资源与力量,开展德育实践工作。(三)探索建立地方军队驻校制度,营造良好的军、校融合氛围。中国军营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治为核心,以大众化为风格,以战争和生产建设为服务目标的文化。[5]探索建立地方军队驻校制度,让地方部队进驻高校,参与学校基层管理、校园秩序维护和以及具有军营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将包括军营物质文化,军营制度文化,军营精神文化以及军营行为文化在内的优良的军营文化和军营作风带到高校,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潜意识的影响与熏陶。当然,建立地方军队驻校制度要满足几个前提,一是军、校双方都要遵循和服从军队的保密制度,这是基于国家军事安全的需要。二是军队不主导、不干涉高校的政策制定和日常管理。地方军队进驻高校不意味着要将高校军事化,而只是借助军队的资源与力量,参与高校基层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安全保障和国防军事教育。三是制定健全的制度保障,明确军校合作的内容、形式与界限职责。就进驻部队的职责而言,一是参与校园安全保障工作,例如日常巡逻、重大活动秩序维护、校园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二是组织和参与具有军营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丰富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爱国主义精神。三是负责开展大学国防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实践训练等工作,承担相应的教学与管理任务,从而保证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四是发挥学校与地方军队深入合作的纽带与桥梁作用。五是宣传国家大学生征兵入伍制度,同时,有意识地挑选和培养具有征兵入伍意愿的大学生,做好相关“预科”工作。尽管以上所阐述的驻校军队的职责各有任务侧重,但最终它对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综合性的影响力。当然,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必须还要考虑驻校部队的规模、对接管理以及相关考核工作等,确保驻校部队在不影响高校正常管理运行和军队自身工作的前提下,对高校德育实践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四)探索建立高校师生进军营参观、学习和实践的常规和长效机制。借助军营文化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工作,借鉴军队管理与教育模式,乃至采取地方军队驻校制度,固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是,让师生有机会走进军营,接近军队,为军事化的德育实践营造良好的军事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军训为例,由于考虑到军队的国防军事安全保密性和保证军队的正常工作,高校大学生军训基本上是邀请军队士兵进入校园开展军训工作。但是,由于军训的时长以及实际军训环境氛围,大多数大学生军训只是局限于军姿步伐和宿舍内务训练,很难接触到军事文化的深层次的内涵元素,从而无法达到有效的军事训练效果。如果能够针对大学生军训的需求,结合军队工作纪律,对大学生入军营进行军训进行专门有效的设计与组织管理,将大大提升军训的效果。由于大学生军训是每年都要开展的常规工作,因此,学校可以联合军队,在军队中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军事训练管理中心,开辟专门的设备场地,承接各个地方高校的军训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军训强度,拓展军训内容,丰富军训形式,严肃军训纪律,从而提升军训效果。基于军事化或准军事化德育实践的需求,建议地方军区可以筛选部分军队单位,建立专门的高校大学生军营学习实践管理中心,负责高校与军队的相关合作事宜,将大学生培养纳入军队日常的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既能够帮助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工作,也能间接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士兵或士官等军事人才。(五)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和竞赛,营造具有军事文化氛围的德育实践校园文化氛围。在上述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将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和文化活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借助军队的各项资源,开展一系列的军事体育活动和竞赛。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托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力求实效的自我教育活动。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以大学生征兵入伍、军事训练、与国防有关的节假日(建军节、建党节、国庆日)等时机为契机,积极开展大学生入伍优惠政策、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当然,为了保证实效性,需要军队的直接参与组织或指导。依托军队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工作,在以往借鉴和参考军队管理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索军队的直接参与性与操作性。这是实践与探索新时代军民融合理论,拓展高校德育实践的途径,同时也是军队探索服务地方机制的重要尝试。重在发挥军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直接参与性,有助于发挥军队的制度、文化、精神和行为方面的优势,培养政治合格,道德优良,专业突出的新时代优秀大学毕业生,为社会,乃至直接为军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8-07-20].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叶明娟.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3]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吴温暖.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2):43-45.

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篇10

影响思修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思修课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修养情操等对思修课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善于掌控学生的思维及言行,学生愿意上他的课,对其认知度自然就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表现在驾驭教材、选择恰当教学方式、语言表达、课堂管控水平等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在是否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政治学、法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等)以及对知识的再消化,在表述中蕴含的个人阅历、经验、理论等。教师的修养情操表现在是否热爱思修课并对其毫不动摇地认可,是否有坚定的政治理想及公认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言行及人格魅力。这些内容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

2提高思修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2.1提高学生对思修课教师的认知度

2.1.1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对思修课教师认知度的关键在于改善其知识结构。思修课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宽泛,如不具备渊博的知识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又何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思修课教师一定要“破万卷书”,筑牢自己的知识功底,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博览群书,掌握相关社科理论知识,还要结合自身人生阅历进行总结概括,形成个人知识结构。而形成的知识结构绝非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与国家、民族需要和时展同步,并兼顾学生知识需求。2.1.2提升教师修养提高思修课教师认知度的另一方面是提升其修养。一位受到学生认同的思修课教师应该具备较好的修养和情操,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深信自己的言谈举止可以启迪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应将思修课教学看成自己的光荣事业,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的强化、修养情操的提升、精神境界的升华,体现自身人格魅力,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度。2.1.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是决定其认知度的重中之重,包括课堂管控、语言使用、教学方式选择、教材内容把握等。这几点做到位了,就能获得学生的好感及认同,提升思修课教学效果便水到渠成。首先,科学管理课堂,张弛有度。课堂管控效果关系到思修课教学效果。一位善于管控课堂、懂得烘托课堂气氛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应该会很好。其次,精炼教学语言。思修课内容广博,所以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准确,运用格言、名言警句及网络流行语,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油然而生。再次,教学方式选择得当。恰当的教学方式关系着思修课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参与热情高等特点,在思修课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研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分析社会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教学中,增强思修课教学效果。最后,教材内容把握准确。教师务必认真钻研教材,整理好教材脉络和框架,熟知教学重点及难点。同时,准确捕捉学生关注的焦点及现实问题,用教材中的主导思想、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剖析、解释,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理解、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思修课教学目的。

2.2改革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