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2:52:25

军事人才

军事人才范文篇1

一、提高军事人才使用效率是形成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军事人才自身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是潜在待发的部队战斗力,只有在军事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然而由于军事人才效能的发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提高军事人才利用效率,就是要提高军事人才在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中的效能发挥程度和价值实现程度。所以,我们要探究如何提高部队人才使用效率,探究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人才使用的低效率。只有搞清楚这些,改正不足,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稳步高效、充满生机,才能确保我军在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中形成高效的战斗力。

二、影响军事人才利用效率的主要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由观念、制度等因素造成的人才利用低效,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供需失衡型、配置失衡型、磨损加速型、激励不当型。这些情况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人才的效能发挥,给部队建设拖了后腿,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实行军事人才合理流动,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实行军事人才流动,有利于增加人才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学;有利于激发其进取心和成就感,在不断适应新岗位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职业兴趣;有利于减少复杂人际关系对军事人才工作的干扰,使其集中精力工作。但由于我军驻地分散面广,环境差别大,人才交流没有规范、严格、配套的制度,再加上人才在流动的同时也给其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带来一些实际困难,所以流动成效不好。一些单位领导在人才的使用问题上还存有狭隘的区域观念,对人才流动往往是提出要求多、具体落实少;对一般人才交流多,对有专长和用起来比较顺手的人才交流少。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流轮换制度的践行。(二)缺乏双向选择机制,不能人尽其才,难以激发潜能。美军规定,"在军官生涯的一开始,就要选择某一兵种作为自己任职的去向,或有选择这一方面的意向"。相比而言,我军在军事人才的使用上,强调"一切服从组织",加之我军人事制度的不够健全,造成了人与事的错位,能力与岗位的扭结,个人不能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岗位,造成了人才的大量虚耗。(三)使用与培训脱节,导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问题较为普遍。到目前为止,我军培训与使用脱节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培训归培训,使用归使用。分析原因,一是个别单位和领导从个人工作角度和利益出发,不愿送那些看起来顺眼、用起来顺手、有些专长的"能人"进一步深造,以免影响本单位的工作;二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在工作岗位上干得不错的人怕上学耽误自己的进步。三是一些基础较差、文凭较低的人,搞不正之风抢着上学,即使拿到文凭,有些单位也不愿使用。(四)"人才缺少"与"人才浪费"并存。由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急需各职各类人才,但与此同时,我军"人才浪费"的问题却又比较严重。好不容易招募的一些大学生和自己培养的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干部,由于人事制度的缺陷又不能及时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上发挥特长,往往大才小用,小才别用,专业不对口,造成人才的能职错位和空耗,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五)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动力。竞争,是推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优化的重要杠杆,也是军事人才成长成才的动力源。用人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动力,优秀军事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选优汰劣是增强军事人才队伍生机与活力的有效举措。能上能下的动态人才使用模式,是督促人才进取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模式会带来传统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三、提高军事人才利用效率的方法

(一)强化人才配置的调控力度。为实现人才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使人才形成合理布局,有必要在各级职能部门设立"军事人才调控中心",从而对军事人才的培训、使用和流动等活动进行系统协调和控制。(二)理顺培训机制。只有当供需双方有效协调、步调一致的情况下,军事人才的供需才能趋于平衡,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供需失衡产生的人才过剩或不足现象的发生,为人才的有效使用提供基本前提。人才供给方--院校应从使用的角度进行培训,人才需求方--部队应从培养提高的角度进行使用,两者对人才要做到共同培育、共同管理。(三)健全交流机制。打破军队人才管理的"单位所有、部门垄断、条块分割、静态封闭"的格局,实现合理交流,人才效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四)完善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促进和激发军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强化经济因素对人才的激励功能,持续进行有关人才生活待遇的多项改革,并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对人才的促进作用。(五)科学管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充分发掘人才潜力,提高军事人才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军事人才管理实践一再证明:军事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才对自身期望值的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只有诱导性、服务性管理才是现时代军队人才管理的真谛。比起传统管理那种指挥、监督、赏罚所产生的力量要更彻底,更有牵引力、约束力,更有活力和推动力。

军事人才范文篇2

一、军事人才的共同需要

首先,是对基本物质需要。军人是一个由自然人组成的群体,有衣食住行的生理活动,自然有着物质方面的需求。物质需要的范围非常广,既包括衣食住行、福利待遇,也涉及到权益保障等间接需要。军队中对军队干部的利益保障形式,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物质待遇部分常常以实物形式如住房、医疗、教育等形式兑现。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医疗改革、住房改革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要求实现社会人员的行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法律化、社会化,住房也要实行商品化,实现由过去军队统包统分向军队、单位和军人合理负担、统一管理、面向市场的社会化保障体制转变。在这一情况下,军人对物质利益的需求比以往更强烈。由于现行制度下,军人的工薪福利待遇是决定军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最主要途径,而工薪福利待遇又大都与军人基本工资挂钩,军事人才对基本物质需要集中反映在军人工资的增长上,要求建立科学的增资机制,或者借鉴地方多种收入形式改革军人工资制度,建立起津贴补贴为主导的军人工薪待遇制度。

其次,是团队精神的情感需要。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组织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企业文化上的反映。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一个群体不能形成团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个团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不会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当然就不会有战斗力;一个企业没有灵魂,就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企业如此,军队更是如此。军队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是由众多的部门和机构组成的,只有这些机构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支持,才能实现军队建设的各项目标。后勤人才不仅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领导的支持、也希望得到群众的理解,还渴望在生活中的相互帮助。

再次,是管理人性化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事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当中央都提出了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的构想,这不仅反映了人性化管理是企事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军事管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军事后勤工作与社会上不少岗位有着类似地方,后勤人才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这就更需要军队管理人性化来保留和吸引这些人才为国家安心服役。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片面地和谐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军事后勤人才对管理人性化的需要,不仅表现在管理手段的变更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上。只有在工作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才能提高后勤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在生活中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想方设法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帮助军事人才达到工作和家庭的相互平衡。使之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健全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全身心投人到事业之中,保证人才得以健康地成长。

二、军事后勤人才的职业需要

一是被尊重的需要。虽然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依据统一的标准、制度、规定进行保障的,但实施保障的具体权力掌握在后勤干部手中,运用这个权力,既可以为公,也可能谋私,既可以正确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制度,也可能歪曲变通执行。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后勤机构在办理业务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局面,当后勤人员按照规定办事时可能被人误解为故意为难,而又不能放纵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当遇到违反规定的行为得到某些单位领导的要求执行的批示时,后勤人员就难以在坚持原则和灵活处理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这时候,只有存在健全的激励机制,使后勤人员能够按照工作职责与相关规定作出的决定,能够得到单位首长和其他同志的理解和尊重,后勤秩序才能得到规范,同时使后勤人员工作顺心。

军事人才范文篇3

论文摘要:我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支人民军队,它的建设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加快我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已成为全军上下关注的热点。

二十一世纪,军事高科技飞速发展,常规战争已被高科技战争所取代,传统国防观念已被知识国防观念所更新。目前,随着我军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军人才战略体现出了三个不足,一是表现为我军现有人才数量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相比严重不足;二是表现为我军现有人才从总体上衡量其质量和素质还不足,三是表现在我军在军事人才使用效率上的不足。本文重点探讨人才利用效率的问题。

一、提高军事人才使用效率是形成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军事人才自身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是潜在待发的部队战斗力,只有在军事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来,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然而由于军事人才效能的发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提高军事人才利用效率,就是要提高军事人才在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中的效能发挥程度和价值实现程度。所以,我们要探究如何提高部队人才使用效率,探究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人才使用的低效率。只有搞清楚这些,改正不足,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稳步高效、充满生机,才能确保我军在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中形成高效的战斗力。

二、影响军事人才利用效率的主要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由观念、制度等因素造成的人才利用低效,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供需失衡型、配置失衡型、磨损加速型、激励不当型。这些情况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人才的效能发挥,给部队建设拖了后腿,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实行军事人才合理流动,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实行军事人才流动,有利于增加人才阅历、积累经验、增长才学;有利于激发其进取心和成就感,在不断适应新岗位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职业兴趣;有利于减少复杂人际关系对军事人才工作的干扰,使其集中精力工作。但由于我军驻地分散面广,环境差别大,人才交流没有规范、严格、配套的制度,再加上人才在流动的同时也给其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带来一些实际困难,所以流动成效不好。一些单位领导在人才的使用问题上还存有狭隘的区域观念,对人才流动往往是提出要求多、具体落实少;对一般人才交流多,对有专长和用起来比较顺手的人才交流少。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流轮换制度的践行。(二)缺乏双向选择机制,不能人尽其才,难以激发潜能。美军规定,"在军官生涯的一开始,就要选择某一兵种作为自己任职的去向,或有选择这一方面的意向"。相比而言,我军在军事人才的使用上,强调"一切服从组织",加之我军人事制度的不够健全,造成了人与事的错位,能力与岗位的扭结,个人不能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岗位,造成了人才的大量虚耗。(三)使用与培训脱节,导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问题较为普遍。到目前为止,我军培训与使用脱节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培训归培训,使用归使用。分析原因,一是个别单位和领导从个人工作角度和利益出发,不愿送那些看起来顺眼、用起来顺手、有些专长的"能人"进一步深造,以免影响本单位的工作;二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在工作岗位上干得不错的人怕上学耽误自己的进步。三是一些基础较差、文凭较低的人,搞不正之风抢着上学,即使拿到文凭,有些单位也不愿使用。(四)"人才缺少"与"人才浪费"并存。由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急需各职各类人才,但与此同时,我军"人才浪费"的问题却又比较严重。好不容易招募的一些大学生和自己培养的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干部,由于人事制度的缺陷又不能及时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上发挥特长,往往大才小用,小才别用,专业不对口,造成人才的能职错位和空耗,造成巨大资源浪费。(五)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动力。竞争,是推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优化的重要杠杆,也是军事人才成长成才的动力源。用人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动力,优秀军事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选优汰劣是增强军事人才队伍生机与活力的有效举措。能上能下的动态人才使用模式,是督促人才进取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模式会带来传统思想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军事人才范文篇4

论文摘要: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指导思想、基本途径、重要保证、根本目标等均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呈现出时代性、继承与发展并举、哲学性等鲜明的理论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涵,对于进一步指导我军军事教育实践、推进新时期军队建设和指导国防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在他长期的政治、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事并指导军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军队建设的要求在理论上的表现。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准备和萌芽时期

邓小平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危机重重,他负“工业救国”之志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迈出了革命军事实践的第一步。1926年,他入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接受军事训练,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系统学习,他对培养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回国后,邓小平即开始直接从事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1927年2月,他担任西安军事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党的书记,致力于军校的政治教育。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教育思想开始初步萌发。

(二)探索和形成时期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1929年他领导百色武装起义,革命斗争实践使他深刻领悟到中国革命需要一大批军事人才。在此后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十分注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发表了人才培养重在提高素质的精辟见解,认为“兵贵精,不贵多。现在还是要从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问题。”[1]建国后,邓小平更加关注军事人才的教育培养。1954年7月9日,他在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郑重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2]1961年11月23日,他又指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3]上去。1975年,他首先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并先后发表了《军队要整顿》、《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近10篇主要军事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观点,其军事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三)丰富和发展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又到了丰富和发展。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自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邓小平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就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政方针进行了总体设计,相继发表了《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就可以延缓;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下行动;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建设巩固的国防;中国今后的反侵略战争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大力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人民解放军要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按照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和精兵合成、提高效率的原则,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军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要继承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中国军事科学;等等。上述观点和原则的确立,使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地丰富发展和贯彻执行。全面阐述了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的一系列战略观点,标志着其军事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指导培养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和合格人才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核心内容是把军事教育思想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军队教育训练中的历史经验,着眼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性地首先提出军队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问题。他说:“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的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4]1977年8月,他在军委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5]1980年3月,邓小平同志针对个别单位教育训练不落实的情况,严肃要求: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制度问题加以解决。”[6]现在看来,邓小平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关系到全军新时期建设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奠定了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对军事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二)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这“三个面向”从现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概括了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指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军事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强调了军事教育要为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训练,造就大批现代化的优秀人才;“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改革发展我国军事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强调了军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所需的军事人才。总体上看,“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邓小平军事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的基本方针。

(三)基本途径是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实践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强调勤学苦练。邓小平指出:“部队本身要提倡勤学苦练。”“要从勤学苦练的实践中学本领”,“军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不苦练不仅不能提高本领,还会出事故。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苦练中增长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8]他还对部队勤学苦练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指出干部要身体力行,当好排头兵。通过学习、训练、拉练、演习等提高军队政治觉悟和军事本领。另一方面,重点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军队建设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院校在军事教育中的作用,一贯强调军事教育要以军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他说:“现在打仗,我们的军队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知识不行……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训练。”“过去是在战争中的训练,从战争中学习,而且那个学习是最过硬的。但是现在,即使有战争,不经过学校学习也不行,因为装备不同了,指挥现代化战争需要多方面的知识。”[9]不仅如此,他还就如何办好军事院校提出了基本要求:“第一,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第二,认真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第三,恢复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10]这为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指明了方向。在他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军委于1977年作出了《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大批部队干部进入院校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军事教育工作的展开。邓小平指出,进行现代化战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是最过硬的学习;在和平时期,就要从教育训练着手来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和平时期军队的经常性中心工作,这个原则要从制度上加以贯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方针具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是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部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从勤学苦练当中学本领。要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要通过学习、拉练、演习,增长各级干部的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战士则要学会怎样对付坦克、飞机等。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也要从苦练当中恢复和培养起来。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其他一些必要的政治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教育训练问题。为了提高干部的指挥水平、管理水平,增加他们的知识,要办好学校,包括各总部、各军兵种、各级的学校,都要办好。办学校,一是训练、选拔和推荐干部,起到集体政治部、集体干部部的作用。二是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要使军队各级干部都懂得现代战争。三是恢复人民军队优良的传统作风。要在学校里培养这种作风,并把它带到部队,发扬光大。办好学校,首要的是选好办校的干部和教师。这些干部比部队现职干部还重要,要选最优秀的。其次是搞好教材。(四)重要保证是加强政治教育

邓小平同志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维护和发展提出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论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和“看家本领”,强调“部队要加强政治教育”,[11]指出军校的教学活动除了军事训练外,主要是政治教育和开展党的工作,同时提出了部队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他说:“对我们军队来说,有坚定的信念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军的原则,仍然不能丢掉,这是中国自己的特点。”[12]二是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基本路线教育,他告诫全党全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3]三是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教育,他指出军事教育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14]实践证明,由邓小平倡导的军事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提高政治素质,使我军军事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五)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现代军事人才素质

人是军队建设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军队人员素质的优劣是衡量军事教育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志。在培养什么样的军事人才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革命化是第一位的,“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工具。军队不搞好,军队干部不纯,祸害很大。”[15]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的首要条件。其次,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战争的军事知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学习诸兵种联合作战。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都要懂得现代化战争。”[16]同时,邓小平同志针对和平时期的特点,重点强调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军队要搞得生动活泼些。只着眼于单位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17]要求军队干部和战士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18]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创造,军队增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也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

三、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

(一)时代性特色

任何理论思维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伟大人物及其伟大思想的背后,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邓小平同志在立足于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分析时代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对军事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等作出恰当判断,提出一系列精粹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思想。如军事教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他认为,排兵布阵,勇敢善战是冷兵器时代的要求;小米加步枪时代则要懂得射击、刺杀、扔手榴弹;陆、海、空立体战时代就得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他反复强调:“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19]要分析新的历史条件,要知道什么是新的历史条件。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20]

(二)继承和发展并举的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对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同志的亲密战友,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军事思想不仅是熟悉,更是有军事体验的,因此,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军事思想的光辉。如他在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时直接指出:“同志就指出过,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重新强调贯彻执行同志的指示,显得特别重要。”[21]不仅如此,他还把军事思想与不断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革命论断和构想,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是军事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三)显明的哲学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不仅包括着一系列重要理论原则,而且包括许多方法论,从其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在提出这些理论原则的同时,特别强调理论原则的具体化,相应提出了具体政策、具体措施、具体办法,切实地加以贯彻落实,认认真真解决问题。如他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接着就具体指出应采取两种措施——勤学苦练和办好军事院校,同时又分别指出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要求等。可见,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又是一本活的哲学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3]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军事人才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军交运输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

军委胡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和各类岗位需求,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努力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使军队人力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军队建设,人才为本,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探索建立更具专业特点、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区域化联合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机制,是军交运输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

一、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区域化联合培养军事人才,是指以部队保障区域或保障任务划分,成立由专业院校指导的具有战区任务特点和军事地理特色的任职教育基地,实施“院校和部队一体化培养”的教育机制。近年来,为了提高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任职教育专业院校中加大了对在职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培养力度,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任职教育在院校教学中得到了加强,但与部队岗位还没有形成完美的对接;二是部队系统内高素质人才培养得到了重视,但没有形成整体效应;三是利用地方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向战斗力转化的过程偏长;四是人才的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但非合理流动现象依然严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生成链中,专业院校具有丰厚的智力资源,但任职教育的实践教育功能发挥不明显;部队军交运输系统具有广阔的实践平台,但缺乏有效的联合训练机制引导和理论支撑。因此,通过拓展院校任职教育的实践空间,增强其对部队军交运输实践活动的指导功能,是培养高素质军交运输指挥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的必要性

(一)实施区域化联合培养,可以发挥整体优势,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发展

当前,军交运输指挥人才队伍主体还缺乏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指挥实践,高素质新型人才匮乏。专业院校作为人才生长的摇篮,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部队作为人才成长的舞台,应用理论丰富、实践空间广阔,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实际训练实践中,部队军官、士官的战术技术扎实、组训方法灵活,而高科技含量不高、教学水平偏低。院校储备了一批高科技人才,而装备实际操作人才紧缺。专业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可以取长补短,形成整体合力,尽快扭转高素质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专业院校与部队要树立“合力育人才”的观念,通过联合,变“尾追式”培养为“跨越式”培养,合力造就一大批既能驾驭高技术军交运输保障装备,又能保障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胜利的新型军交运输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

(二)实施联合培养,能够促进沟通协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

目前,专业院校与部队在联合培养人才上,整体发展还不够平衡。近年来,专业院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训层次,在高素质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培养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相对而言,部队受传统思维、师资力量和基地设施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上步伐迟缓。院校和部队要树立军交运输人才“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加强沟通协作,把军事变革孕育的新理论,推进人才建设积累的新经验,转化为联合培养新型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措施,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

(三)实施联合培养,要适应时代要求,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人才建设与保障力生成模式相适应、相协调,是发挥人才建设效能的根本要求。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以超常的速度推动着由知识创新和技术革命导致的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在军交运输建设领域,新军事变革引领军交运输保障力量向一体化、保障系统向智能化、保障指挥向高效化、保障环境向透明化方向发展,要求军交运输队伍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此,仅靠“一次性”院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履行岗位职责和适应军交运输建设转型的需要,必须走开专业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的新路子,才能把人才建设过程与保障力建设过程协调起来,进一步拓宽育才渠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的可行性

(一)符合上级的精神。具有较好的思想基础

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是我军人才建设历史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院校与部队的合作交流,聂荣臻1940年7月在晋察冀军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学校中教职员工作过久的,可以抽调到部队中去实际锻炼,部队中的干部也可以抽到学校中办教育,整理经验教训,相互调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军事人才培养的需要,部队和院校在共同育人的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对军校建设和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对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断增强,许多部队在依托院校培养人才方面也进行了各种努力。新形势下,军委胡主席又强调要强化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才。所有这些,都为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二)立足现有条件实施,具备较好的保障条件

目前,专业院校已经储备了丰富的教学人才资源和较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部队也建有较完善的训练基地,任职教育实行区域化模式,可供选择的教学基地数量较多,部队不需要进行大规模建设,院校也不需要大幅度调整编制体制,立足现有条件可以实施。同时,将院校的训练基地分散配置在部队,还可避免院校重复建设“大而全”的训练基地,能节省一定的人力和经费。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符合军事指挥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军事指挥人才的自身特点和时限要求创新培养模式,尽量缩短成长周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军交运输指挥人才的院校教育属于继承期,毕业到部队工作开始有真正的指挥实践活动,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继承的东西,这就进入了继承期的融合阶段。融合阶段的长短及效率决定了人才成长的质量和效益。实行区域化培养模式,实质上是本来属于融合阶段的任职教育的“回归”,使其从纯粹的院校继承教育回到继承与创造相结合的融合教育,这样不仅缩短了成才周期,而且使继承与创造、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符合军事指挥人才的成长规律。同时,院校定期到各教育基地巡回指导和教学,还能了解到第一手的训练和保障资料,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目的,促进教学人才的成长。另外,从外军的经验看,进行区域性的针对性训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如美军针对未来可能遂行的特殊作战任务,建立了寒区作战训练中心、热带丛林作战训练中心、沙漠地带作战训练中心、山地作战训练中心、高原作战训练中心以及城市作战训练中心等许多具有特殊环境条件的训练基地,定期对部队和军校学员、在职军官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在各种作战环境下和各种作战样式中的作战能力。

(四)对现行教育培训体制不会造成冲击.教育成本较低

实行区域化培养模式,不会出现因为制度和成本问题半途而废的现象,因为区域化联合培养实质是对院校和部队各方面训练资源的统筹运用,培养出适应未来作战特点和部队岗位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符合部队建设实际,符合总部关于院校体系建设和人才战略工程的总体意图,且不需要改变现行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只是将任职教育纳入部队训练体系之中。

四、军交运输指挥人才区域化联合培养的途径

(一)通过联合开展科研活动,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部队和院校通过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既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又可以促进成果的转化。如在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中,院校科研队伍缺少保障实践经验,部队缺乏信息化人才,科研成果与部队需求脱节,科研成果不能如期形成保障力的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院校和部队专家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区域内部队人员可以为院校科研工作提供准确的建设需求分析,丰富专业院校专家的实践经验,从而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专业院校专家作为科研队伍的主体,可以促进部队军交运输专家队伍建设,牵引部队技术革新和攻关活动,带动部队人才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部队实践。

(二)通过联合推广新装备运用,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信息化条件下军交运输保障,要求加快军交运输保障新装备的推广和发展创新。目前,配发部队的部分军交运输保障装备,由于保障队伍人员的信息化素质跟不上,致使新装备的实际使用效益不高。单纯依靠部队训练,无法在短时间内使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必须建立专业院校和部队联合推广装备运用的模式。一方面,要发挥专业院校的主导作用,建设院校定期组织集训和到部队举办相关培训班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新装备使用管理人才建设,提高新装备形成保障力的实时性。另一方面,在新型军交运输保障装备上要优先考虑专业院校,使理论教学与保障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发生学用“两张皮”的现象。

军事人才范文篇6

论文内容提要:军事人才法制建设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具有我军特点的人才法制体系。为实现军事人才管理科学化,人才法制建设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军事人才法制建设的成绩,分析现状,着眼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加速军事人才建设,我们应从多个方面继续探索与完善。

推进军事人才管理科学化,离不开人才法制建设的保证。健全军事人才法制是依法选人用人的重要保证,是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坚实人才支持的基础。

一、我军人才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

(一)革命战争年代

1、土地革命时期

建立了党的领导制度和干部管理领导体制。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里面用人行政,军队政治两个系统,各有独立的路线,彼此有关系时,如人员等之互相调动,消息之互相传达时则用公函平行通报。”它所确立的干部分管体制,不仅在红四军中实行,且先后在其他各部红军中都实行了。当时红军中军事、供给、卫生干部由司令部管理,政治干部由政治机关管理。为此,红军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条令、条例,细化了分管体制。如,1930年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1932年红军总政治部颁布的《各级政治机关编制系统表与组织及其工作纲要》以及《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

初步形成了人才选拔、优抚、退伍等制度。1928年,党的六大决议指出:我们可以利用旧军队中富有军事知识的人充当军官。1930年《中央给红军的训令》规定:在战斗中有功劳的工人和雇农分子的战斗员,应当引进他们去充当指挥员、政治委员和高级军事、政治职务。1930年,红四军颁发了‘官兵考绩问题的训令洗中华苏维埃政府1931年和1932年分别制定了《红军抚恤条例》和《红军优待条例))o此后又相继颁发了《关于执行红军优待条例的各种办法的训令》、《优待城市红军家属的办法》和《关于优待技术人员的指示》等。

2、抗日战争时期

强化了干部分管体制万1938年第十八集团军的《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和1939年(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对各级政治机关管理干部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1940年初《八路军各级司令部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对军事干部的管理职责作了明确规定。

在军事人才特别是干部选用方面,制定了大量规章。如,1940年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乳1940年11月,总政治部制定了《关于干部之提升与审查工作指示》在培养教育方面,有《关于加强干部教育的命令》、《关于提拔优秀战士培养知识干部的指示》、《关于军队干部教育的指示》等文件。在交流方面,1942年2月,中央军委提出了《关于干部交流的建议》。在退休安置方面,先后颁发了《关于处理残废军人的指示》、《关于处理残废、老弱退伍军人问题的训令》、((关于退伍几项临时办法》等文件。

3、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人才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重点是大量培养和提拔干部,进一步完善各项人才法规。1946年,晋察冀中央局制定了《关于参军补军的号召书》,华中分局制定了《关于动员大批党政民地方干部加入武装部队的决定》,1946年,华东局、新四军政治部《关于加强干部工作的指示》,1947年冀南军区的《关于大量培养干部与干部工作的指示》。1947年总政治部制定了我军第一个党委会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委会条例草案(初稿)》,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

战争年代,由于条件限制,军队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任务转变快,不可能全面实现人才法制建设的正规化,从整体上决定了人才法制基本上是以上级机关和首长的命令、指示、决定、讲话等形式。从《建国前干部工作文献史料选编》来看,收录的人才管理文件1096件,绝大部分是讲话、指示、意见等。

(二)和平建设时期

建国初期,军事人才法制建设开始走向正规化。1955年全军实行的军衔制、薪金制、勋章奖章制度和兵役制度。1955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为军队干部管理正规化从总体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对干部管理规律的探索有限,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据对总政治部编印的《干部工作文件汇编军》1-4辑(1949-1980)统计,在总数为1074件的文件中,法律性文件113件,只占10%。在时期,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军队院校停止招生,退役被迫中断,大量干部被派出“三支两军”,干部队伍严重膨胀,选人用人任人唯亲,以派划线,人才法制建设停滞。

(三)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1989年邓小平又强调了法治比人治更重要的思想,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出事就不可收拾。”邓小平还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和军队逐步加强人才法制建设。但这一时期我军人才管理的立法水平还不高,人才法制建设比较缓慢。从建国到1988年,除了三部《干部服役条例》、三个授予勋章奖章的《决议》和一个《勋章奖章条例》等7件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外,其他99%以上法规性文件,都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军事行政机关制定的,一部分还是由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方针的指导下,大力建章立制。1988年颁布的三大条例成为了我军干部管理的基本法规。在基本法规指导下,军委各总部和各军区,相继制定了大量法规。如,《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高级指挥干部经院校培训提拔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军队高中级干部教育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暂行条例》、((关于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军队干部出国留学工作暂行规定》、《军队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意见》等百余项法规性文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和军队的法制建设水平大大提高。19%年3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制国家”作为治国方略确定下来。在以后的全国党代会报告及人代会报告中,均沿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表述。与此相适应,依法治军进程不断推进,人才法制建设进展良好。1995年5月全国人大制定了《预备役军官法》,1997年2月中央军委制定了《团级以上领导干部职务任免暂行条例》,1999年6月中央军委制定了《文职干部条例》,2000年5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2001年12月全国人大颁布了《现役军官法》,2001年四总部制定了《军队院校学员学籍管理条例》,2002年1月中央军委制定了《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和《预备役军官任免规定》,2005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了《文职人员条例》,2008年中央军委制定了《指挥军官考核评价体系》,2009年1月中央军委颁发了《军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等。据统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与人才管理基本法规相配套,国家和军队先后制定了一百多项法规性文件,有力推进了军事人才法制建设。

二、军事人才法制建设的现状

与过去相比,目前军事人才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官兵的法治观念有所增强,从总体上看还是比较薄弱

依法治军方针的确定,促进了官兵法治观念的增强。1988年底,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从严治军,依法治军,要从领导干部作和领导机关作起。”1997年3月《国防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依法治军”,将“依法治军”写人了国家基本法。在依法治军方针的指导下,军事立法发展很快。目前,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军事法有近20件,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有150余件,由军委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或军委各总部与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制定的军事规章2000余件。从总政治部的《干部工作文件汇编》看,建国后到现在收人其中的文件已超过4500件,基本上覆盖了军事人才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行,有效规范了军事人才管理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官兵法治观念的增强。

然而现实之中,视法而不知法,不习惯按照法律法规而习惯于按照领导讲话、通知、文件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说明广大官兵法治观念增强的同时,相当部分官兵人才法制意识还是比较淡漠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人才法治价值的认识程度不高。据对某中级院校400多名干部问卷调查,在问到“现在对机关来说主要的问题是无法可依还是有法不依?”时,51%的人认为是有法不依,15%的人认为是无法可依。当问到“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棘手的涉法问题时,应该怎么办?”时,65%的人认为求助于军政领导人亲自指示,22%的人认为依法律程序解决,13%的人认为两者兼顾。二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反映法治观念淡漠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对《现役军官法》中“军官选拔和使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实绩、适时交流的原则,实行民主监督,尊重群众公论”的规定,就更多地被看作是党和军队对选拔军官的原则要求,而不看作是一种法律规定;关于“考核军官,应当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规定,也往往不是被当作法律规定,多数人认为这是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有些部队存在着很多的“土政策”,靠领导的意志来处理问题,许多单位人才管理凭借老经验、老办法做工作,用长官意志代替政策法规,依靠行政手段或人际因素解决本该由人才法规解决的问题。

(二)立法不断加强,但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从法规数量来看,已获得了很大发展。总政治部编印的《干部工作文件汇编》1-4辑《1949年至1980年)共收录了1074件文件。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军队加快了立法步伐。《干部工作文件汇编》第5-17辑(1981年一2004年)共收录了3468件文件,占建国以来的77.4%。

从立法的范围来看,已逐步地从干部管理基本法向主要配套法规延伸。如作为《现役军官法》的配套法的《军官职务任免条例》、《军官转业安置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军队干部档案管理规定》等。

从立法的内容来看,不仅确立了许多关于实体性的法律,而且还制定了程序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实施后,中央军委根据该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立法程序暂行条例》和《军事规章、军事行政规章备案规定》进行了修改,于2002年4月制定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立法程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军事人才法律体系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法层次不高。、从建国到现在,国家、军委、总部制定颁发的各类人才法规性文件已超过4500件,但是,从1988年军队干部管理的三大条例颁布以来,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人才法规不到40件。

二是法律体系不完善。就体系完整性而言主要标志一般有三个:有本领域总的基本法规,有一整套调整军事人才领域内各方面关系的专门法规,要有一系列调整军事人才领域内不同层次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从目前情况看,法律体系是不完善的。首先,军队干部管理领域总的基本法功能是由《现役军官法》、《军官军衔条例》、《文职干部条例》、《预备役军官法》《文职人员条例》共同行使的,这些法律的立法机关和法律效力不同,从形式上看是不科学的。其次,从专门性法规来看,专门规范干部的来源、培养、考核、交流、回避、轮换、专业技术干部管理、工资、福利、离退休、军官储备等专项法规,我军是不全面的,而是将规定分散在若干文件中。第三,从人才法规的层次性来看,层次结构不合理。如我军前四部《军官(干部)服役条例》之所以出现频繁修订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层次不清,既把《服役条例》既当作干部管理的总法规,又兼代了某些专门法规职能,把部分细节规定也写了进去。

三是法律稳定性不高。1955年的《军官服役条例》执行了8年,中间先后作了14处修改。1963年颁布的《军官服役条例》,实际上只执行了2年,中间还作过5处修改。1978年颁布的《干部服役条例》从颁布后第6个月开始进行修改,到1988年颁布新的《军官服役条例》宣布其废止时,绝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早已不执行了。1988年9月的《军官服役条例》实施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1994年5月和2000年12月修订后,更名为《现役军官法》,从1989年1月实施,这部法律相对保持了稳定,对干部法制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执法不断加强,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依然存在

随着军事人才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干部个人,都认识到了人才管理法规的重要性,各项有关人才法规得到较好执行。特别是近些年军队各级对人才法规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强,考核、晋升、奖惩、职级调整、福利待遇、转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透明度不断增强,广大干部掌握了相关法规,使得执法环境日益好转。

但也要看到,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在一些单位还较普遍。如军官回避在《现役军官法》第30,31,32条做了规定,又在配套法规《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第51,52和53条细化了规定,但从部队实际看,不按规定办的情况存在较多。如编制就是法,但仍有一些单位过分强调单位特殊性,变着法子超配、高配干部。

(四)人才管理法律监督不断改进,但需要大力加强

从法规看,都明确规定着干部管理的监督。《现役军官法》第4条规定:“军官的选拔和使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实绩、适时交流的原则,实行民主监督,尊重群众公论。”《文职干部条例》第3条规定:“文职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公平择优、适时交流的原则,实行民主监督。”《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第3条规定职务任免坚持的六项原则之一即“尊重群众公论,实行民主监督”,并在该条例第8章专章规定了“军官职务任免的纪律与监督”。2004年7月总政和中央军委纪委还联合制定了《关于违犯现役军官职务任免纪律的处理规定》。《预备役军官任免规定》第3条中规定了“加强民主监督”。《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10章专章规定了转业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从法规建设看,监督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了,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监督信息不畅,监督权利不落实,责任追究不力等,不论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不灵敏,还是监督效果不明显,都表现了干部管理法律监督的薄弱,需大力加强。

三、加强军事人才法制的思考与展望

为了加速推进军事人才法制建设,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保证,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人才管理法治观念

主要是强化以下三个观念:一是“人才管理法律至上”的观念,即认为国家和军队的各项人才管理法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二是树立“法大于权”的观念。任何权力都要依法行使并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任何人都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三是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二)健全军队干部管理法规体系

1、加强实体法建设

(1)制定军队干部管理基本法

现行的《现役军官法》和《军官军衔条例》、《预备役军官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文职干部条例》是由中央军委制定的,《文职人员条例》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它们共同承担了干部管理基本法功能。其中《现役军官法》的母法色彩更浓厚些。但严格讲,它还不能承担起调节军队干部管理领域内所有关系,如文职干部、文职人员、职员干部、军衔、预备役人员等。同时,就军官管理环节而言,它涉及的也不全面,如它未涉及军官权利与义务、管理主体的职责权限、人事分类、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等。因此,《现役军官法》也不能看作是该领域基本法。制定军队干部管理基本法,是很有必要的。

军队干部管理基本法,必须反映本领域干部管理关系调整的方方面面。它应有以下内容:一是总章,包括制定基本法的依据,调整的人才管理关系的范围,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等。二是权利与义务。这一内容可以是原则性的,但它是制定专门法规中各类人员具体权利与义务的依据。三是人事分类。各类人员构成比例、职务结构、职务与级别关系等。这是干部管理活动的基础。四是军队各级组织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各级人才管理机构设置、组织间管理权限划分、人员与组织间关系处理。五是管理环节上的主要内容。如人才的来源、条件、考核、任免、军衔、培训、交流、回避、奖励、处分、待遇、退出、监督等管理环节。这些内容都应是原则性的,以保持基本法的稳定性。

(2)大力加强专门性法规建设

专门性法规是根据基本法制定的专门规定人才管理中某一特定内容的。可有两种思路,按管理环节或人才类别来建设。按管理环节建设,环节明确,内容相对集中,法规层次清楚。如《军官军衔条例》专门规定了军衔的各个方面,内容很全面。.按此思路,目前除了《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军官军衔条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预备役军官任免规定》、《档案管理规定))等以外,其他管理环节,如地位、培训、考核、交流、回避、职级、教育、监督、申诉等,都没有专门性法规。按人才类别建设,便于分类管理。如《现役军官法》、《文职干部条例》、《文职人员条例》、《预备役军官法》。我军走的是两种思路的结合,在重要环节或某些人才类别上专门立法,如《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目前人才法规中,许多实体性内容大都已有了,只是散见于各种文件之中,法规效力强弱不一,立法层次高低不等,易造成法规间的矛盾与冲突。从当前立法基础和现实情况看,可制定以下专门法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条例》、《军队干部退役法》、《职位分类法》、《军事人才考核条例》、《军事人才交流条例》、《军队干部回避条例》、《地位与权益保障条例》、《军事人才安全条例》等。

2、加强程序法建设

人才管理程序法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是程序是衡量军事人才法规体系是否完备的因素。实体法规范着人才管理权力由谁行使、各级主体具有什么职责、管理对象具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管理活动的内容等“是什么”的问题。人才管理程序法规定了为实现实体法内容应采取什么方式、先后步骤、在什么时间和空间等“怎么做”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程序,所谓的法律仅是一些无法操作应用的原则条款,只能永远被束之高阁。”二是人才管理程序是实现实体法内容的载体和途径。法学家李步云曾形象地做过比喻:“实体法好比设计图纸,程序法则像工艺规程,没有后者,工厂生产不出好产品。”三是程序可以弥补人才管理实体法中的部分缺陷和疏漏。在不同时期对德才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没有修改实体法中德才内容的情况下,要保证德才兼备,防止用过去的标准衡量现在的干部而出现偏差,只能依靠程序来补救和修正。通过法定程序,如考察预告、民意测验、民主测评、任前公示等外在形式,通过群众参与,来保证其德才兼备的内容。四是管理程序是规范人才管理权力的保证。管理主体只能按照法定的方式、步骤、方式和时间、空间去行使人才管理权力,否则就是违法。

加强人才法制的程序建设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制定单独的程序法。如以《军事人才管理程序法》为程序母法,再根据其制定程序细则,如《考核与任免程序规定》、《交流回避程序规定》、《人员处分与申诉的程序规定》。另一思路是在制定人才管理实体法的同时规定相应程序。其好处在于实体与程序密切配合,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很好地体现程序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一旦需要修改个别实体内容或程序时都必须修订原法规。因此,可在需要强调程序的关键环节上可以单独制定程序法规,在普通的、内容并不复杂的环节上将实体法和程序法合而为一。

3、完善人才法制层次结构

基本法规只需将本领域内主要方面做出原则性规定,以利于长期稳定。专门性法规需要大力加强。将现有人才管理各管理环节上大量的“指示、意见、通知、规定、暂行办法、实施意见、说明、规定”等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专门性法规。作为专门性法规的下层法规,多是一些实施细则、操作手册、意见、通知、补充说明、实施办法等,本层次规定会经常变动,其立、改、废的权限相对的要低一些。这些不同层次的法规性文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人才法规体系。

(三)加强人才管理的执法与监督

军事人才范文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军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怎样通过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新;军事院校;教学管理;创造性军事人才

军事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培养人才。教学是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院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指院校中对教学和学术科研工作进行引导、组织、协调、监督、奖惩的过程。它决定着院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水平,是院校各项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院校基本特征的体现,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协调教和学关系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军事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环境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求必须有富有创造意识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富有创造理念的教学人员兢兢业业地进行教学,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由此构成一个管、教、学三者协同合作的内部环境。因此只有把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这个目标融入教学管理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新时期军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1军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作为国家和军队的重点建设对象,现阶段军校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已得到明显的改善,教学管理也已经由过去的单一、片面、低效率逐渐转变为现在的高效率全方面的教学统筹管理。然而,目前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指导思想部分滞后于军队创造教育的要求;教育管理形式与创造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管理理念方面“人治意识”过重,法制观念不强;管理方法上时紧时松、随意性、盲目性大,协调配合不够;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观作用”等问题。因此,纠正教学管理的偏差,完善教学管理是保证院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2创造性军事人才的特征

作为新时期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创造性军事人才必须具有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创造性军事人才进行创造性军事活动的不竭动力和前进的方向;复合的知识结构:复合的知识结构是创造性军事活动的基础;全面的智力结构:智力结构是创造性军事活动的核心。主要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记忆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鲜明的个性特征等;此外创造性军事人才的个性特征还包括好奇心强,对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受一种魅力,兴趣既广泛又专一,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和幽默感等。

3创新教学管理与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的措施

3.1坚持与时俱进,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求更新。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因此,教学管理工作要在更新思想观念上求突破。

3.1.1确立教育创新的观念。

在军队院校创造教育的教育管理指导思想中,明确创造教育管理的主动性、情景性、开放性等特点,积极营造适合创造性军事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充分考虑创造教育下军队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内容、原则和方法,彻底根除旧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在保证人才发展符合军队建设要求的同时,还应充分注重个体发展的需求;正确理解物质与精神在创造教育中的作用,将创新教育管理植根于学校建设的基础,通过心理内化机制,提高管理绩效。

3.1.2确立管理创新的观念。

逐步改进军队院校教学管理方法,多渠道多方式地配合创造性军事人才的培养。军队院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要实事求是,针对性强。对于制约军队院校创造教育的因素,必须从根源上加以遏制。例如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对自身的发展缺少压力等现象。对学生的管理要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合理利用奖惩机制,彻底消除不求上进的思想。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公正严格,在具体的工作和学习中建立求真务实、民主平等、团结合作、充满军队院校独特魅力的校园氛围,通过规章制度的内化,将规范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形成自觉遵守和积极维护制度的良好习惯。在管理中坚持德法并举的原则,形成有形管理与无形自律相统一、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协调、管理者接受被管理者监督与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3.1.3确立从严治教的观念。

依法治校,从严治教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管理制度,要深入研究探索如何依法施教、依法施管、依法执纪、依法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凭主观意识抓教学,凭经验抓管理的习惯做法,树立依法管理本身就是按照规律办事、就是科学管理的观念。只有通过法规制度建设,才能逐步培养严格的教风和学风,才能使教学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2加强队伍建设,在塑造育人形象上下功夫。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强化各级领导依法治教、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教员按纲施教、严谨求实的教风,干部依法管理、言传身教的形象,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

3.2.1树立领导和机关服务育人的形象。

各级党委、领导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调研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行政管理上,严密组织、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在研究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问题上,应先听取专家组和群众的意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科学决策、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要密切协调、相互配合,避免政出多门,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3.2.2树立教员教书育人的形象。

教员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教员的言谈举止对学员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按纲施教、严谨治学,才能保证教学和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因此,要规范教学办公秩序,规范言谈举止,为学员做好表率,形成从严治教的良好教学氛围。特别是中青年教员,要加强军事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条令意识、军人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切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3.2.3树立教学管理干部管理育人的形象。

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质量的培养。管理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育人理念,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要熟悉教育理论、教学制度、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加强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既要“想管”、“愿管”,更要“会管”、“善管”。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教管并举,疏堵结合,努力提高管理效果。在组织实施教学中,要严谨细致、求真务实,发挥好教员与学员的桥梁作用。在日常管理中,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当好标杆、树好形象,切实发挥“一线带兵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

3.3实施科学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见成效。

军队院校教育和院校建设是一门科学,既有部队建设的一般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在军校教学管理中既要保持军校的严肃性、纪律性又要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军事斗争的要求,这就成为现今军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管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动态性、周期性、规范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将这些鲜明的特点时时处处灵活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3.3.1建立正规的教学秩序,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条令、条例、《院校教学工作条例》、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建立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考核制度等,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有条不紊、标准正规,使全体教学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避免教学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体现管理的教育性,促进学员德、智、军、体的全面发展。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性实施,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潜能。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中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围绕教学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思想、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向高层次转化,促进学员军政素质的全面提高,确保教学活动正规有序地进行。

3.3.2加快现代化教学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改进教学方式,从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逐步转变为以开拓思想、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员的的学习兴趣,使学员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通过设计性实验,增加学员的动手操作机会,不断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教学过程与科研相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

3.3.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员、学员、管理者,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强化管理者的组织谋划、决策引导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员的教育引导,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锻炼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过程中三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是创造性军事人才的主要特征。创新也是军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只有创新,我军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占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制高点”,才能实现战斗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增印.中外军校管理发展异同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1):16~18

[2]郝建中.浅谈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现状及原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报,2007,(2)106~107

[3]吴进国.《论军事创造力开发》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4]许丽玉.在大学生素质评价中突出创造力及其相关因素,《江苏高教》,2000年第5期

[5]阳仁宇,王强.创造性军事人才的本质特征及培养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3):35~37

军事人才范文篇8

关键词:院校建设发展;教员队伍建设;特色学科建设

院校的建设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本文就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工作发表浅显的看法。

一、加强以教员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员是培养人才的骨干力量,有没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是衡量院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一,要优化教员队伍整体结构。严格把关,确保教员选调质量。主要教学岗位教员选齐配强。控制选留本校毕业生的数量,制订特殊政策,加大从军内外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力度。尽快制订并出台相关政策,拓宽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的渠道。着力解决院校教员经历单一的问题,切实改善教员队伍的学缘结构。

第二,要提高教员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培养科技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军队院校是军队自己的资源,是军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推动军队建设发生质的飞跃,把军队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后勤科技人才要坚持落到实处。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队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实行的重大政策。必须加大国际间军事交流的力度。加强国际间的军事学术交流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派出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外军事院校学习,可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同时,还可以请外国专家讲学、组织联合军事学习和训练,通过交往实践来研究外军、借鉴外军,提升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第三,是完善教员管理机制。要针对科技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特点,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才管理规范,营造一种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逐步实行主讲教员制度和挂牌授课制度,推行教员资格认证制度、评聘分离制度、教学工作量和课时补贴浮动制度,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员考评体系,落实高职教员授课制度,畅通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使用的渠道,努力提高教员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员参与科研,切实提高教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搞好特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培养造就军队建设骨干力量和拔尖人才的基础平台,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学科走出,一流的成果从一流的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一流大学,并形成显著的特征之一。

军事人才范文篇9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在他长期的政治、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事并指导军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军队建设的要求在理论上的表现。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准备和萌芽时期

邓小平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危机重重,他负“工业救国”之志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迈出了革命军事实践的第一步。1926年,他入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接受军事训练,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系统学习,他对培养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回国后,邓小平即开始直接从事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1927年2月,他担任西安军事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党的书记,致力于军校的政治教育。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教育思想开始初步萌发。

(二)探索和形成时期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1929年他领导百色武装起义,革命斗争实践使他深刻领悟到中国革命需要一大批军事人才。在此后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十分注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发表了人才培养重在提高素质的精辟见解,认为“兵贵精,不贵多。现在还是要从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问题。”[1]建国后,邓小平更加关注军事人才的教育培养。1954年7月9日,他在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郑重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2]1961年11月23日,他又指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3]上去。1975年,他首先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并先后发表了《军队要整顿》、《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近10篇主要军事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观点,其军事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三)丰富和发展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又到了丰富和发展。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自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邓小平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就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政方针进行了总体设计,相继发表了《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就可以延缓;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下行动;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建设巩固的国防;中国今后的反侵略战争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大力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人民解放军要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按照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和精兵合成、提高效率的原则,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军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要继承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中国军事科学;等等。上述观点和原则的确立,使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地丰富发展和贯彻执行。全面阐述了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的一系列战略观点,标志着其军事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指导培养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和合格人才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核心内容是把军事教育思想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军队教育训练中的历史经验,着眼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性地首先提出军队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问题。他说:“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的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4]1977年8月,他在军委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5]1980年3月,邓小平同志针对个别单位教育训练不落实的情况,严肃要求: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制度问题加以解决。”[6]现在看来,邓小平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关系到全军新时期建设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奠定了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对军事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二)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这“三个面向”从现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概括了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指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军事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强调了军事教育要为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训练,造就大批现代化的优秀人才;“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改革发展我国军事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强调了军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所需的军事人才。总体上看,“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邓小平军事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的基本方针。

(三)基本途径是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实践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强调勤学苦练。邓小平指出:“部队本身要提倡勤学苦练。”“要从勤学苦练的实践中学本领”,“军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不苦练不仅不能提高本领,还会出事故。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苦练中增长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8]他还对部队勤学苦练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指出干部要身体力行,当好排头兵。通过学习、训练、拉练、演习等提高军队政治觉悟和军事本领。另一方面,重点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军队建设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院校在军事教育中的作用,一贯强调军事教育要以军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他说:“现在打仗,我们的军队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知识不行……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训练。”“过去是在战争中的训练,从战争中学习,而且那个学习是最过硬的。但是现在,即使有战争,不经过学校学习也不行,因为装备不同了,指挥现代化战争需要多方面的知识。”[9]不仅如此,他还就如何办好军事院校提出了基本要求:“第一,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第二,认真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第三,恢复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10]这为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指明了方向。在他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军委于1977年作出了《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大批部队干部进入院校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军事教育工作的展开。邓小平指出,进行现代化战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是最过硬的学习;在和平时期,就要从教育训练着手来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和平时期军队的经常性中心工作,这个原则要从制度上加以贯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方针具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是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部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从勤学苦练当中学本领。要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要通过学习、拉练、演习,增长各级干部的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战士则要学会怎样对付坦克、飞机等。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也要从苦练当中恢复和培养起来。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其他一些必要的政治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教育训练问题。为了提高干部的指挥水平、管理水平,增加他们的知识,要办好学校,包括各总部、各军兵种、各级的学校,都要办好。办学校,一是训练、选拔和推荐干部,起到集体政治部、集体干部部的作用。二是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要使军队各级干部都懂得现代战争。三是恢复人民军队优良的传统作风。要在学校里培养这种作风,并把它带到部队,发扬光大。办好学校,首要的是选好办校的干部和教师。这些干部比部队现职干部还重要,要选最优秀的。其次是搞好教材。

(四)重要保证是加强政治教育

邓小平同志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维护和发展提出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论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和“看家本领”,强调“部队要加强政治教育”,[11]指出军校的教学活动除了军事训练外,主要是政治教育和开展党的工作,同时提出了部队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他说:“对我们军队来说,有坚定的信念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军的原则,仍然不能丢掉,这是中国自己的特点。”[12]二是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基本路线教育,他告诫全党全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3]三是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教育,他指出军事教育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14]实践证明,由邓小平倡导的军事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提高政治素质,使我军军事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五)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现代军事人才素质

人是军队建设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军队人员素质的优劣是衡量军事教育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志。在培养什么样的军事人才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革命化是第一位的,“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工具。军队不搞好,军队干部不纯,祸害很大。”[15]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的首要条件。其次,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战争的军事知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学习诸兵种联合作战。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都要懂得现代化战争。”[16]同时,邓小平同志针对和平时期的特点,重点强调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军队要搞得生动活泼些。只着眼于单位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17]要求军队干部和战士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18]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创造,军队增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也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

三、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

(一)时代性特色

任何理论思维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伟大人物及其伟大思想的背后,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邓小平同志在立足于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分析时代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对军事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等作出恰当判断,提出一系列精粹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思想。如军事教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他认为,排兵布阵,勇敢善战是冷兵器时代的要求;小米加步枪时代则要懂得射击、刺杀、扔手榴弹;陆、海、空立体战时代就得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他反复强调:“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19]要分析新的历史条件,要知道什么是新的历史条件。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20]

(二)继承和发展并举的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对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同志的亲密战友,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军事思想不仅是熟悉,更是有军事体验的,因此,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各项内容都体现着军事思想的光辉。如他在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时直接指出:“同志就指出过,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重新强调贯彻执行同志的指示,显得特别重要。”[21]不仅如此,他还把军事思想与不断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革命论断和构想,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是军事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三)显明的哲学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不仅包括着一系列重要理论原则,而且包括许多方法论,从其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在提出这些理论原则的同时,特别强调理论原则的具体化,相应提出了具体政策、具体措施、具体办法,切实地加以贯彻落实,认认真真解决问题。如他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接着就具体指出应采取两种措施——勤学苦练和办好军事院校,同时又分别指出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要求等。可见,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又是一本活的哲学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3]邓小平文选(第1卷)[M].

[4][5][6][8][9][10][15][16][17][19][20][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

[7][11][12][13][14][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军事人才范文篇10

1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战争性质和技术的变化,通信已经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通信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较多的弊端和不足,优待于调整改善和培养,主要表现在:我国针对通信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思想缺乏对军事通信足够的重视,观念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作战方式;国家对军事国防事业财政投入的减小,使得我国在通信技术科研上进步较慢:培养人才上形式相对较为单一,授课理论性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局限性较大: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大量通信培养人才的资深老师。

2培养新型通信技术军官的方法与模式探讨

2.1更新观念,确立“通信技术素质制胜”观

在通信技术时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知识,通信技术思维已经成为战斗力的重要因素,通信技术人才是治军强军之本,通信技术素质是打赢通信技术化战争的关键。当前,抓好通信技术素质建设,确立“通信技术素质制胜”观,已经成为我国军队通信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只有抓住了通信技术素质这个信息化建设的“短板”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也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认识基础为此,不仅要教育每个学员认真学好通信技术科学技术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地,要不断提高通信技术素质培养的自觉性,真正把通信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到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和战略地位,牢固树立“通信技术素质制胜”观。

2.2强化训练,创新军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通信技术素质,必须强化训练,通过训练,把通信技术科学的知识与思想变为军事通信技术人才的技能技巧,通信技术方法,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通信化的战争要求新型的军事人才必须是适应通信化作战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善创新有谋略的军事专门人才,是具有良好通信技术素质的新一代军人。因此,必须打破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相分离的局面,充分发挥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的综合优势,通过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建立共同培养人才的协作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在彼此交流,协作与互动的联合过程中,全面强化和提高三方面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通信技术意识,训练通信技术思维,提高通信技术能力,完善通信技术素质结构。

2.3比较借鉴,探索军事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方法

培养军事人才的通信技术素质应注意改进培养方法,以提高效率。在这一方面,世界发达国家都有较为成熟的方法和宝贵经验,应当结合我国我国军队实际,开阔思路,比较借鉴,积极探索,广开渠道,改进方法,力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终身学习,不断增加干部学员的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通信技术储备,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更新,培养学习型,复合型的军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奠定通信技术素质的储备与基础。

2.4加快步伐,推进军队通信化建设

加快步伐,积极推进我国军队通信化建设,提高军队通信化整体水平与层次,实现机械化武器装备的通信化改造与升级,营造大的通信技术环境,育人平台,培训基地和良好氛围,以通信化的思想与方法建设部队,管理部队,指挥部队,使通信化的思想,意识和方法渗透并实现于部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这种宏观的通信化氛围和环境对于军事人才通信技术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是良好的通信技术素质快速养成的必不可少的大环境,大背景。

2.5掌握系统的通信技术科学知识

军事通信技术人才的通信科学知识不仅表现为一般的通信基础理论,更主要体现在通信技术专业理论上,主要包括通信技术战争,通信技术装备,通信技术作战,通信技术指挥,通信技术管理,通信技术动员通信后勤,通信技术保障,通信技术法律等理论,是通信技术基础理论与通信专业理论的统一体。一般地,系统的通信技术科学知识是通过正规而系统的学校教育获得的,不经过专门的和系统的通信技术教育与训练,是很难掌握系统的通信技术科学知识的。因此,各级各类通信技术专科学校都承担着培养通信技术人才的任务,是培养人才通信技术素质的主要阵地和第一课堂。当然,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各种具体的通信技术实践和岗位培训也是培养人才通信技术素质的重要过程和途径,是传授通信技术科学知识的重要补充和辅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