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通信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6:07:03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1

>> 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人健康的影响 试论军事高技术的基本特征 试论军事高技术的崛起与发展 新时期高技术战争与军事体育训练探讨 试论军事航天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导弹,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战神 浅谈现代高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与军事现代化的碰撞 浅议军事物流的现代化保障模式 对高技术产品的探讨 纳米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产生的效应及其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背景下苏州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研究 晚清军事现代化历程述论 军事现代化道路 “中国军事现代化是为了对付美国”? 乌克兰危机加快波兰军事现代化 印度空间技术军事化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试论信息化教育技术对未来军事教育的影响 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俄罗斯因素 俄罗斯军事现代化的普京方程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高技术武器发展现状及趋势[OL].百度文库..

[3]彭训厚.论二战后军事科学技术进步对战争的重大影响[J].军事历史研究,2000(1).

[4]丁爱平,赵国芬,周华论.军事高科技的战略地位.国防科技[J].国防科技,2007(1).

[5]军事高科技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战争的影响[OL].百度文库..

作者简介:刘良娟,重庆通信学院外语教研室,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2

Abstract: Military culture is the pilot power to promote military reform, span of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human, must first in the breakthrough of military culture. Along with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revolution forwar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 to innovate the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thus effectively promote our army battle ascension is a major issue we are faced with.

关键词: 军事变革;军事文化;信息科技

Key words: military revolution;military cultu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E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83-02

0 引言

当今时代正在持续兴起的新军事变革,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军事文化的重大变革。当代中国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事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具革命性的要素,是军队战斗力的文化根基。探索和创新符合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科技文化,是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1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提升先进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世界上的军事大国都把取得科技优势作为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决定因素,极力巩固自身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强国地位。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为军事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军事科技的进步发展对战斗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军事科技既是战斗力又是文化。军事科技文化是军人履行职能时所必须具备的科技意识、科技文化素质、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是否用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武装军队,是衡量一支部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克敌制胜的关键。军事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不断创新和丰富军事科技文化的内涵。动力机械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催生了机械化作战理论,相对应的军事科技文化就包括强调官兵对机械装备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作战理论、非接触战争理论应运而生,此时,军事科技文化又包含了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更新以及军事环境的变革孕育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形式的军事科技文化。当代军事文化对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军事科技文化的功能发挥上。先进的军事科技文化可以通过观念先导、精神激励、制度规范等文化功能的发挥,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就必然要加快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创新军事科技文化首先要注重更新思想观念,克服陈旧保守的思维方式。建国以来,中国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明显增强。然而,我军现代化水平和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与当前的形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对新的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央军委提出了中国军队要尽快完成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历史任务,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质量建军的客观要求。我军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战斗力标准来构建和创新我军军事科技文化。为此,要打破根植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思维方式,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意识是构成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信息优势是最大的军事优势。信息技术是最关键的军事技术。只有形成以创新谋求发展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的内在创新动力,才能凝聚力量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专家团队,在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技术变革和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坚持从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引导我军官兵,增强他们不断学习和创新先进军事科技文化的动力。要提高全军官兵的创新发展科技文化的思想认识,研发和创新军事技术,加快推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和战斗力的提升。

2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必须优化军事科技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军队信息化的关键是军事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对新型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军事人才发展的文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提高军事人才的信息文化素养。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衡量现代军人素质的主要标志。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是能高效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装备,有效开发利用与军事斗争相关的信息资源,实现对战争的有效控制。只有具备过硬的信息素养,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趋势,掌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领。现代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参战人员军事科技素质低下,将严重影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我军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以不断提高部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根本目的、以众多军事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为主要途径,建立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构成要素的高素质信息化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牢固树立科技文化是第一战斗力的观念,锻造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

除了深厚的信息科技素养以外,还要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道德品格。尽管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但军人战斗精神仍然在作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仍然是先进军事信息文化的特有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斗精神中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德、顽强的战斗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是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的素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对手利用各种手段释放大量虚假、误导甚至反动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军人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与伦理道德相悖、与正确决策不符的现象。这对军事人才的信息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和政治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信息道德是其在信息化条件下正确行使信息行为、履行军人职责、提高作战能力、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证。可以说,用战斗精神和军事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才是不可战胜的,才是敌人最可畏惧的。

此外,创新发展先进军事科技人才文化,要发展科学的军事体制文化。在深入研究国情、军情的基础上,按照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原则要求,建立一套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军事信息人才制度,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军积极改革体制编制和在改变规模偏大、结构失衡和加强海、空军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军的现行体制编制是以本土防御和大规模地面作战为背景发展而来的,其功能还不能适应维护我国日益拓展的国家安全和发展要求,无法满足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以及太空、电磁空间安全的需要,无法达到国内外对我军执行反恐、维稳、维和等非传统任务的要求。从体制创新来看,世界多数国家军队的做法是:压缩军队规模,优化军队结构,调整领导指挥体制和部队编制,努力使军队各组成部分实现一体化。比如,美军依据“转型性变革”的计划,将打破传统陆海空天等军种体制,按照系统集成的方法,建立“超联合”的一体化作战部队。因此,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把体制编制调性改革引向深入,努力建立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新的体制编制。

3 创新军事科技文化,拓展军事科技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改变我军科技文化建设重形式轻效果、资源投入有限的现状,就必须以信息化军事建设为契机,大力扩展军事科技文化发展空间。积极创造有利于军事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最广泛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激情和活力,形成创新思想充分涌流、聪明才智竞相迸发的局面。

扩展军事科技文化空间,建设信息化军事,关键是要建立数字化军事网络平台。横向联接部队建设与作战的各个要素,纵向贯穿至基层,使其渗透到军事活动的全过程,使信息化成为军事生活与军事实践的主体形态,在军事与科技文化之间形成一种双互动结构,达成相互推进的目的。融通军事信息网络通道,还要营造和谐创新氛围。一个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氛围,对于孕育优秀的军事科技人才和军事科技成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鼓励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提倡平等的学术争论,鼓励学术民主,倡导创新文化;强调学风建设,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等浮躁思想,倡导全军形成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文化风尚,重视创新投资的长期效益,并通过政策法规、条例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搭建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支撑平台;试行军事科研合作制,组织跨学科跨学派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人为学术壁垒,减少重复研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择优支持一批能够与国际期刊接轨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使之成为我军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创新发展军事信息文化必须大胆借鉴学习外军信息文化。我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信息文化建设的“后发效应”,还要大胆借鉴和学习外军信息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教训。一是重视智能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作战理论的创新;调整指挥结构,由原来的垂直树状结构,演变成现在的扁平网状结构;发展系统思维,以避免各军兵种各自开发独立系统造成浪费等。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文化成果。将各类科技文化信息系统有机地联接起来,建构完全开放的科技文化平台和知识枢纽,提高官兵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军事科技文化的传播效能,推进军事科技文化创新。三是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军除了大量网罗人才、积极培养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外,还特别重视人才群体组织模式的建设,包括形成完善的人才流动体制、严谨的学术研究体系、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吸收外军信息文化建设经验同时,必须保持我军自身科技文化的特色。努力使信息文化与我军传统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我军信息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军事领域历来就是高新科学技术及其催生的新军事理念、战法技法的“竞技场”。建设和发展以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为要义的军事科技文化,对引领军事变革、加快军队转型具有先导作用。只有站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前沿,加速军事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技强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军队建设才能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我军才能真正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庆山.新军事革命与高技术战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军事基础理论教学 STS教育 技术与军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STS Education Practices in Basic Military Theory Teaching

WU Tong[1], ZHOU Guangxin[2]

([1]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 Centre for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2] Education and Security Service of Training Departm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TS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military theory,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military basic theory of teaching STS curriculum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and finally for the courses that the points are worth noting.

Key words basic military theory teaching; STS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1 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的意义

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被认为是对当今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合适的方法,它是以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在STS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科技和人文社科知识以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具有科学素养,培养以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和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能够分析处理现实社会中有关科学技术的种种问题并进行决策的新型综合人才。随着军事高科技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为了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军事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必要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

1.1 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党中央、中央军委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人才建设作为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方略。《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人才发展的工作方针是党管人才、使命牵引、能力为本、创新驱动、超前培养、深化融合。到2020年,我军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制度,培养造就数量规模充足、结构布局合理、信息能力较高、效能作用明显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确保人才队伍的质量、规模和结构与部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确立军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奠定坚实人才基础。①

1.2 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是推动国防教育发展的可行之举

地方高校的军事基础理论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高等院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2001年6月,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更加具体地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教学时间为36学时”。2007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的《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等方面内容。②

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可以增强地方高校学员对科学、技术、社会、军事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加深对科技与国防和军事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从而使得学员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是自己谋生立命的资本,更是形成国家、军队兴盛源泉的一支细流,进而有助于增强国防意识、意识和民族观念,树立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可以进一步增强学员对军队的认识和了解,对加速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 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是完善军事课程体系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军高校的军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军兵种知识、军事理论概要、军事地形学、军事训练学与军事技能训练、军事体育、军队基层管理等。为体现时代特色,许多高校纷纷将军事高技术知识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列入军事基础课程体系。但是在所有课程中,除军事地形学、军事体育、军事训练学与军事技能训练包含体能实践内容外,其他军事课程都偏重于知识传授,而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实践环节在外军人才培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例如美军院校普遍采用开放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员进行,整个教学过程以实践性教学为主,而以课堂讲授为辅,其教学安排主要包括授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与体育活动,四项活动分别占总课时的20%、45%、30%和5%,学员自主活动时间占80%③。

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有助于将军事高技术与军事理论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更加关注现代军事及信息化武器装备对军事高技术发展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突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用于军事而对军事产生的影响,STS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可以在传统军事基础课程与军事技术基础课程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是依据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军事课程体系的必然。

2 军事基础理论教学STS课程的设计构想

在军事基础理论教学中开展STS教育实践,开设“科学、技术与军事”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选取,例如美国为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其中涉及很多科技问题、军事问题和社会问题,可以作为授课内容。借鉴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STS课程的成功经验④,以美军“空海一体战”为例介绍“科学、技术与军事”的课程设计方案。

2.1 课程性质与定位

(1)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先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小范围开展试验探索,待课程成熟后再推广为必修课)。(2)课程难点:一是背景难于理解,因为许多学生对世界军事动态了解不够;二是书籍资料繁多;三是观点难以梳理归纳。(3)课程重点:运用所学的军事基础理论方法与知识(含军事高科技知识)解决科学、技术与军事相结合的现实问题。(4)教学形式:本课程采用班级授课制,由于教学以研讨为主,人数不宜过多,40人以内为宜(四名学生组成一组)。(5)定位:此课程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原因有三:一是大三学生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基础课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军事基础;二是大学三年级是开展实践类课程的主要阶段;三是大三学生在时间上比较宽裕,没有应战考研和找工作的严峻压力。

2.2 课程目标

在广泛阅读美军“空海一体战”的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军事基础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军事高科技知识和高科技武器装备知识,从科学、技术与军事相结合的角度对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展开研究和讨论,使学生在研究和讨论过程中认识到科技对军事的推动作用以及军事对科技的引领作用。

2.3 课程安排与课程设置

本课程共40个课时,每周2次课,共上10周,课程中安排教员讲授、资料阅读、课堂讨论、观看录像和撰写报告等五个环节。

(1)教员讲授。本环节共安排6次课,12课时。利用1次课介绍课程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课程安排、考核方式等内容,将听课学员四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并为研究小组提供备选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参考书目以及撰写读书报告的书目列表。利用5次课介绍研究方法和思路,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例讲解。

(2)资料阅读。本环节共安排5次课,10课时。为学员提供课上的资料阅读和研究时间,便于教员在阅读中给予指导。学生可以将在课上和课后阅读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授课教员沟通交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美军“空海一体战”的背景及其内容,并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制定对策措施,为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进行汇报和讨论作准备。

(3)课堂讨论。本环节共安排5次课,10课时。用于研究小组分组汇报研究问题的进展情况,通过课堂互动,进一步凝练观点,使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更加可行。

(4)观看录像。本环节共安排2次课,4课时。通过观看相关录像,增强学员感性认识。

(5)撰写报告。本环节共安排2次课,4课时。学员撰写读书报告,研究小组根据课堂评论情况完善研究报告。

2.4 考核手段与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读书报告,每名学员需提交一份读书报告(3000字左右),从备选书目列表中选取一本书,进行阅读后的读后感或评论;二是研究报告,每个研究小组提交一份研究报告(2万字左右);三是课堂讨论,主要考察学员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包括学员的出席情况。

学员最终成绩组成:读书报告占30%,研究报告占40%,课堂讨论占30%。

3 值得注意的问题

3.1 授课内容选取

“科学、技术与军事”一课的授课内容取材广泛,只要能够聚焦科学、技术、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内容都可以用于授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经典战争案例,例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空袭利比亚等都为授课取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是军事动态进展,例如美苏“星球大战”、美军“空海一体战”、索马里护航、南海纷争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网络电磁空间安全等问题都为课堂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3.2 教学资料准备

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大量的书籍资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同样对于教员来讲,为学生收集、准备全面的教学资料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教学资料要体现时代的特色,集中体现授课内容所处时代的情况,包括如下几类资料:一是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等基本资料,以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背景的理解;二是武器装备数据资料及所涉及的军事高技术知识,以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军事能力;三是知名智库的研究报告,通过阅读知名智库的研究报告,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四是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著作。其中,后两类资料可以作为备选参考书目供学生阅读后撰写读书报告。

3.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例如,建立课程网站,创建教学资料管理系统,教师可将教学所用的文档资料和音视频文件在网站上以方便学生学习使用,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从网上搜索到的好的资料与他人共享,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读书报告也都可以放在网站中统一归档。又如,构建仿真平台,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研究问题。以研究美军“空海一体战”为例,可以构建仿真系统,模拟美军、我军的基地部署和武器装备配置情况,展现敌我双方态势,为研究我军基地的合理部署以及发展对抗性武器装备提供参考。

注释

① 《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发施行.报,2011-04-19.

②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现状,趋势

一、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技术学是从最初的视听教育和影视教育演变发展而来,军事教育技术发达国家,如美、俄、德、印等国,在长期的军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中,依据军事教育技术发展规律和本国的实际条件下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既符合普遍规律又反映本国实际的学科建设模式。美国是发祥地、前沿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经过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等几个阶段,直至20世纪末提出的e-education,e-learning。但美军并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教育技术这一概念, 美军优化军事训练的多数技术是按照“先军后民”的思路来发展的,其专业性和军事特色都非常明显,教育技术在军队也有应用,但多集中在军队院校教育领域。因此, 美军军事术语中没有“Milit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或 “Militar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一词,而只有“Military Training Technology”一词,直译为军事训练技术,其专门的军事训练技 术 网 站 (http://www.military -training -technology.com)[1],主要倾向于介绍军事训练领域中尖端的模拟仿真技术。美军将“斯巴达军事教育技术模式”与“雅典军事教育技术模式”创造性和结合而形成的院校、部队相结合的军事教育技术模式;俄军则实行基础专业贯通、指挥技术结合的军事教育技术模式;这些模式都以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以战争需求为基本着眼点,以信息网络和大数据为关键进行军事教育和学科建设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从1983年开始创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从对媒体研究角度来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以幻灯、投影、电影、广播等媒体为研究阶段;再至90年代初,以电视、录像为研究方向;之后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研究阶段。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地方高校已设立60多个教育技术硕士点、5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部级重点学科,师范类院校90%以上组建了教育技术系,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

军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已有近20年发展历史。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初步发展阶段,电化教育初见成效、电教设备初具规模、电教教材制作逐渐正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为全面建设,协调发展阶段,在软硬件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年实施正规化学历教育;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深化应用和改革发展阶段,在部队和院校的应用全面推开,1992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招收第一批电化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创新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进行了教育技术设备的数字化建设,加强了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启动远程教育试点。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开始与地方联合培养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学科建设进入普及发展新时期。2001 年 10 月,总部举办了全军教育技术管理干部集训,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由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转变,由一般教育技术向军事教育技术转变”的发展思路,指明了军队教育技术工作发展的方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军事教育技术”这一专有名词,并明确提出要在未来军事学学科体系中的军事训练学一级学科下,构建“军事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的要求,成为军事教育技术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和转折点。此后,军事教育技术工作者完成了 “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等重大理论课题,出版了《军事教育技术学》、《军事教育技术学教程》等系列专业教材,初步构建了军事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2003 年,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首次招收军事教育技术方向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军军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军事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一个重要方向,军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军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军事教育技术逐步成为军事教育训练主体的一部分。

二、发展趋势

军事教育技术已经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基本手段,成为军事训练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军事训练创新中发挥了积极有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方向必须与部队建设实际需要紧密联系,把提高军事教育训练的水平和质量、为部队提高战斗力服务为现实目标。未来的研究热点包括:(1)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如定义域范畴、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绩效技术与应用等;(2)教育信息管理,包括政策与法规标准、信息化条件下教学规律等;(3)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教育应用研究;(4)网络化技术应用;(5)教育训练媒体开发与应用等。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军事训练的复杂度急剧增大, 借助科学技术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益,科技兴训,科技练兵,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全军上下的共识。 部队训练对技术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客观上要求军事教育技术必须由院校教育领域向部队训练领域深入拓展[3]。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军队教育技术工作者逐步意识到,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作为军事教育技术的作用对象,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部队训练活动的对抗性、协作性、强制性等特点非常鲜明, 相应地使得军事教育技术在部队训练中的应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结束语

在当前我军大力推进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形势下, 军事教育技术将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重心适时转向部队训练领域,军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将努力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中的军事教育技术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将得到广泛应用,训练信息网络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大数据运用将更加普及、信息系统研发和训练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和运行管理将得到规范和加强,学科信息化建设水平将得到层进式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乐,袁艺.对“军事教育技术”名称的思考和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0,5(205):29-32.

[2] 张红,肖卫东等.对后勤指挥学院军事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探讨[J].后勤指挥学院学报,2007,3(92):90-93.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5

>> 构建翻转教学模式的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高效课堂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探赜 高校军事理论课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管理初探 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思考 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价值解析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创新浅论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规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准备要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探析 刍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 论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标准的研究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艺术美感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军事理论课中的应用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11-17.

[3][5][10]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4]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3):3-5.

[6]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5-7.

[7] 张金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1,62.

[8] 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11-13.

[9] 马T.“翻转课堂”翻转的是什么[J].上海教育,2013(36):75.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军队院校;军事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10-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军事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军队院校尤其是综合大学是培养军事信息人才的主体力量,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科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军事信息人才培养步伐。

一、正确认识军事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强军目标,必须在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开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而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由人来研究、开发和创新的,其与军队个各方面的结合也是靠人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信息化人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军队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1.战争形态的转变呼唤军事信息人才。当前,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基于体系对抗的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使得武器装备、训练和作战方式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力量集成化、武器装备信息化、作战指挥自动化、战场空间多维化、作战样式多样化、作战效果精确化将成为其基本特征,信息的主导作用将突显出来,客观上要求实现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及使用的高效畅通,实现用信息对物质、能量释放的精确制导,从而对战争实现有效的控制。

信息化战争是以人为主体、以信息与知识为中心的战争。在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物理性能的好坏,更取决于其信息能力的强弱。在人与武器的系统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只有提高了人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才能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器的效能。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客观上要求军事信息人才的培养也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战争的出现,都在进一步强调人的因素,人仍然是未来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大力提高军人的信息素质,就要努力培养和造就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这是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也反映了我军人才群体内在的科学结构。

2.军事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我军“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2006年12月29日国务院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提出,依据国家总体规划,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10年前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虽然,我军信息化人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广大官兵的信息意识逐步提高,军队院校信息人才培养的力度逐步加大,一批高素质的军事信息人才正在茁壮成长,但军事信息人才的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信息技术是世界新军事技术的核心,是一门具有全面渗透、全方位拉动的崭新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上,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的战略转变时期,世界各国军队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跑速的快慢和跑位的先后,不在于起跑的基础,而在于军人的素质。军事信息人才是最宝贵的军事资源,只有重视和加强军事信息人才的培养,加速全军广大官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军队信息化的建设速度。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信息网络管理、信息网络攻防等专门人才的需求正急剧增加。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软件开发人才为例,中国目前只有数万人,而美国已达数百万人,差距十分明显。随着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我军对各类信息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因此,军事信息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军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长期任务。

3.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军事信息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军队院校是培养各级各类军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军事信息人才的摇篮。我军在军事信息人才的培养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首先,军事信息硬件设施建设取得成效。从1994年起,全军院校都逐步建立了校园网,并实现了与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联网互通;全军院校图书馆统一了资源建设平台,并配发了现代化装备,实施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许多院校集中开发了虚拟实验室系统,随着仿真作战实验室、作战指挥和军种战役学等学科专业实验室的建成,学员有了全新的网上“砺剑”平台。其次,一批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成效。从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军队院校已经建立起以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为主体的信息化军事理论学科群,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主体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以作战指挥学、军事运筹学、军事通信学、军事情报学等学科为主体的信息化作战学科群,这些学科群互为依存、互为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信息化军事理论学科群是先导,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是主体,信息化作战学科群是关键 [1]。这些为高素质军事信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巩固了军队院校在军事信息人才培养中的龙头地位。

二、科学构建军事信息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军委、总部的战略部署,全军紧紧围绕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主线,从军队建设转型和使命任务要求出发,探索形成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衔接、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并举、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军队院校尤其是军队综合大学承担着培养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坚持信息主导,立足联合作战,科学构建军事信息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教育转型,是当前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构建信息主导的学员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是院校规范化、系统化教学的基本载体,也是决定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及素质的先决条件。院校要培养贴近部队实际、胜任岗位工作、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就必须从课程的设置与搭配入手,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结构。首先,要根据是否贴近部队实际、能否优先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标准,来衡量和审视现有的课程设置,通过梳理、遴选、整合,准确定位每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价值指向,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课程群。其次,要按照课程分类的一般原则,把最适合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群分解为基础规范型、应用技能型、研究探讨型等三个层面,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手有机组合成最优课程方阵。最后,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识与技能相补充、体能与智能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相协调的辩证统一原理,科学设计具体的课程流程与递进导引机制,形成层次适当、衔接顺畅、相互渗透、互相联动、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课程结构网络。

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信息人才培养特征,特别是要开设一些应用性很强的信息作战基础、信息作战技术、信息作战战法、信息作战指挥、信息作战设计等战法、训法课程,使其与培养未来信息作战人才的需要相一致。

2.构建立足实战的学员模拟训练体系。实践是学习科技知识的最好课堂,岗位是提高科技素质的基本平台。为了切实提高学员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实战能力,就必须建立接近实战的训练体系。为此,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实操能力,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员必须把握的教学指向。对此,外军院校通过课题训练提高学员实操能力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器材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通过设置情况,布置想定作业,组织学员利用沙盘、地图、微机进行对抗性演练,让他们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训练他们的判断、决策、组织及临机处置能力。其次,要注重延伸教育时空,开辟和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让学员从实际工作和实践锻炼中学习本领。要与部队建立共育人才基地,学员在校学习期间要至少提供一次到野战部队当兵锻炼的机会,体验部队生活,了解基层需要,增强学习针对性;要探索开放式教学育人的新路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长学员的见识,开阔学员的眼界;有条件的院校要进行虚拟现实式训练,这种训练具有逼真性、多变性、经济性等优点,可用于信息作战的合成训练,提高受训者的信息作战及其指挥控制能力和受训机构的整体指挥控制水平。

3.构建科学的学员评价考核体系。军事人才评价,是指军事人才管理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对各类军事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等进行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估,为军事人才的选拔任用、培养、奖惩和资源配置等提供基本依据的活动。在院校建立军事信息人才评价体系,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的基础工程。为此,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制定反映信息时代要求的科学合理、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是建立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军事信息人才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增强考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保证。具体地说,军事信息人才的评价标准应包括三个方面 [2]:第一,体现信息时代特征的军事信息人才共性的通用标准。如,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取向、必备的科技素养、顽强的战斗精神、持续的创新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等,这些不仅机械化战争时代需要,在信息化时代也同样重要。第二,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军事信息人才核心素质能力标准。如,根据军事信息人才的岗位不同,指挥人才应强化体现联合作战指挥能力诸要素的评价,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才应加强对谋划、指导、检查、落实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解决棘手问题能力的评价,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应突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新装备维护保障人才则应重点进行新武器装备维护保障能力的评价等。第三,突出反映不同军事信息人才个性化特点的具体评价标准。如,军事指挥人才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更高,必须有更牢固的军魂意识和全局意识,有更自觉的爱兵观念和创新精神等;指挥能力素质作为其核心素质,应突出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智勇双全、灵活机动、信息制胜的能力等。

当然,对于在校学员而言,应采取评价与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辩证的评定,并探索对毕业学员进行跟踪教育服务的机制,为学员的岗位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稳步提高军事信息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途径,是院校经常性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协调教和学关系的重要手段,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教育环境是院校教、管、学三者力量整合的集中体现,对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协调好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和环境建设的关系,才能稳步提升军事信息人才培养的质量。

1.加强院校信息化教员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育人。教员队伍建设是提高军事信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院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员岗位准入机制、学科建设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教员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规范教员的遴选、使用、培训、管理等诸环节的工作,才能造就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员队伍。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征。要以培养学员创新素质,发挥教员教学主导性和学员学习主体性,大力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倡导以“变教为导、变学为研”为特征的“导研式”教学方法;以“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为特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既教方法、又教思路”为特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能力牵知识、应用带基础”为特征的“案例式”或“想定式”教学方法等。通过启发学员思路,锻炼学员思维,培养学员善思考、勤琢磨、肯钻研、能吃苦的适应信息化建设的优秀品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体现信息化特征,努力构建军事信息人才培养的平台,实现教学育人。

2.加强院校信息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手段,实现管理育人。现阶段军队院校已经实现由过去的单一、片面、低效率的教学管理转变为现在的全方位、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然而,教学管理理念滞后、方法陈旧、效率低下的现象还在一些院校部分地存在着,并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纠正教学管理的偏差,完善教学管理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为此,要确立管理创新的理念,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信息化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育人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榜样意识和创新意识,要熟悉教育理论、教学制度、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素质和能力,做到“想管”、“愿管”、“会管”、“善管”。在教学管理中,要坚持教管并举,疏堵结合,奖惩相辅,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努力提高管理效果。要以身作则,当好标杆,树好形象,切实发挥“一线带兵人”管理育人的作用。

3.加强院校信息技术设施建设,营造信息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要加速互联网、军训网、校园网三网合一工程建设,营造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为教员、学员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要打破院校之间、院校与地方之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壁垒,营造可以自由享受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资源的宽松学习环境;要广泛推广信息化教学手段,抓好网络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营造与信息化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环境;要推广“无纸”办公、“不见面”联系和“无障碍”交流,营造有信息时代特色的机关工作环境。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对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总之,军队院校应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着眼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坚持信息主导,科学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模拟训练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坚持改革创新,加强信息化教员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营造信息文化氛围,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努力提高军事信息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坤华,李青海,余江明,陈亚滨.以军队信息化建设引领学科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62-66.

[2]宁湘峰,沈国权.建立和完善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评价体系[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2):56-59.

Military Academies Must Strengthen the Work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Talent Training

SONG Hai-long,LI Bin,LU Bao-le,DU Rui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新技术对教育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新的人才培养及终身学习需求对传统教育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使得传统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曲折的。在大力推广远程教育的同时,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军队远程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模式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硬件建设虽发展较快,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则相对滞后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构建具有我军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远程教育体系,全军各院校按照军队远程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集中力量进行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千兆或万兆的校园网、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网络支撑平台。为了满足远程网上授课的要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正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为军队远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更新,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仍需不断加强,以满足军队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与硬件建设相比,作为远程教育核心的软件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不少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远程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对远程教育的试点也缺少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反思和论证;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比较滞后,网络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缺乏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复合型教学人才等。这种硬件与软件建设不协调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队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主体尚未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主要指教员和学员。目前军队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分点教学法,教员的教学演化为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技术来组织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可以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进行,教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实现教学意图。学员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找资料,或通过电子邮件、博客、在线交流等与教员或同学进行远程交互联系等方式,自我把握学习进度,自主完成学业。这种教学方式为部队无法离开工作岗位但又渴望进一步深造的干部战士提供了学习机会,这也是军队远程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目前师生们尚未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网上学习环境。从客观上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员主要是就某一专业领域里的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教材、黑板、粉笔等。当面对新的网络教学环境时,一时还不习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从主观上讲,由于教员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怀有深厚的感情,也不大愿意去改变这种方式,这就导致了远程教学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另外,在远程教育中,教员给身处异地的学员授课,这对习惯了面对面交流的师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此外,远程教育中师生分离,学员可以坐在家中完成学业,因缺乏有效的教学监督管理机制,教学环节难以控制,教学评估难以实施,教学质量也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教育资源不完备,亟待更新整合

教育资源总体来说包括课程资源、文献资源和远程教学软件支撑平台。就课程资源而言,不同院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在网上建立了各种教学信息库,教员可以方便地选择、组织授课内容,学员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并通过网络搜索等方式便捷地获得所需的相关信息。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主要依靠教材提供教学信息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军队远程教育起步时间不长,加上军校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系统性不足。远程教育所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内容、形式和教材选用都与全日制面授教学没有本质差别和改进,使用的网络课件过于老化,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网络信息资源也很有限,没有突出远程教育的特色。就文献资源而言,至今尚无一个全面、完善的军队公共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虽有全军军事训练网,但该网络存在一般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查询等待时间较长等不足。此外,还需花大力气建设远程教学软件支撑平台。

二、加强军队远程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军队远程教育管理制度,并对其不断加以完善

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作为管理者,首先必须树立适应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管理观念,吸收、借鉴国外和地方高校的经验,并能结合军校教育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军远程教育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对网络教育的微观研究,包括对远程教育使用广度、深度的研究,对网络教育功能和教学效果的研究,对网络课件制作、传播与接受程度的研究等。鉴于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长期性和教学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在网络教学管理上要处理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关系;制定货真价实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严格考核标准和考试制度;并运用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以防不良信息的侵入,维护整洁、高效、有序的网络教学环境。

(二)培养适应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这是发展远程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1.要转变教员的教育观念

由于教员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熏陶和影响,要适应现代远程教育,首先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其一,实现从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的转变。教员应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要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员正确获取信息方法和技能的导航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不论在质还是量上都要胜于教员。教员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员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这些信息,帮助学员实现通过网路和多媒体技术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面授讲解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方法为主导的全新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军校学员在接受现代远程教育时,对于教学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系统地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有关的具体环节,对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教员必须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注意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积极引导学员不使其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其二,实现从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威的地位,他们替学员决定了大部分教材,让学生毫无独立性的在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框架中进行学习。在军校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员应以学员为主,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教员从学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将学员被动的学习转化为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员也必须将自己定位为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通过与各种不同类型学员的交流、切磋,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2.要提高教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了大量的高技术手段,要求教员必须具备“以专业为体,以网络为翼”的教学能力夯实专业知识功底是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员最起码的要求。教员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追踪发展前沿,而且要对军事教育技术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适应军校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提高网络教学能力是军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教员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应用,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已经重新置换,课堂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作为军校教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是进行远程教学的必备能力。通过课件的开发与制作来促进教学活动应成为教员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工作重心。

(三)加强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1.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教学是军校的主要教学形式,课程资源是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必须作为核心和重点来加以建设的远程教育资源。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素材库建设及其管理系统开发;练习库、案例库、想定库、战例库、教学策略模板库、课件库、试题库等“微教学单元库”建设及其管理系统开发;网络课程库建设及其管理系统开发。要建立和完善基于资源库的多功能教学系统平台,教员可以在该平台上,通过单元组合填充的方式,设计出不同学科的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军事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至关重要。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集中力量搞好军队重点课程和基础课程的资源建设。在大力推广《军队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基础上,结合“2110工程”建设,通过政策、设备、资金、人力扶持,发挥各院校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军事基础、指挥管理、高新装备等军队特色课程。二是加强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军队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单位系统、军校协作中心、同类型院校的联系,从系统、专业、地域等不同途径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资源共建和共享。三是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军校可以从国民教育资源中,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军地通用的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以快捷、高质量地建成军队远程教育课程资源。

2.文献资源建设

无论是从对远程教育的支撑作用看,还是从特性及建设途径看,文献资源都独立于媒体素材之外。所以必须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体系中,单独制定支持学员“自主学习”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构建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第一,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源体系结构。“数字化存取、网络化传输”是远程教育文献资源组织和利用的基本特征。能为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支持的文献资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引进或网络下载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期刊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视听资源库、学科或专业文献数据、互联网资源,以及其他形式的数字化文献资源。二是军队院校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军队院校出版物、教学参考资料、馆藏数字信息资源、军队院校图书馆书目数据等。三是军事训练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包括军事训练信息数据库、军事学科专业数字信息等。这三类文献资源通过不同类型的信息组织机构和信息交流渠道,为军队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立体交叉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第二,利用院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投人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靠一两个项目的经费,或短时间的突击所能够完成的。因此,在建立军队远程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时,要尽可能依托经多年建设的图书馆,充分利用其数字化馆藏资源,使图书馆与远程教育技术平台捆绑在一起,成为远程学习的支持服务系统。第三,依托军队公共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3.远程教学软件支撑平台建设

首先,统一软件平台的体系结构。远程教学软件支撑平台是由一系列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管理软件、教学软件和工具软件组成。包括:实时和非实时授听课系统、交流讨论工具、教学教务管理、远程教学评价、作业评阅、辅导答疑、远程考试、虚拟实验,以及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系统。从国内远程教育试点的情况看,大多使用了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与国外通用的远程教育平台相比,国内软件支撑平台的建设应在系统性、创造性、实用性方面继续加强。

其次,完善软件平台的功能结构。军队远程教育软件平台一般应有以下功能结构:一是各类媒体。包括:Audio,支持实时音频教学,音频教学内容的录制、在线点播、下载和重放;Video,支持视频教学和节目制作、点播、下载;共享屏幕,支持教员屏幕授课和学员屏幕收看。二是辅助教学工具。包括:个人计划工具、个人用户登录和认证,按教学要求制定个人计划,计划考核;个人练习工具、分类题库、自动试卷生成;自动改卷和反馈,个人学习档案;远程考试工具,试卷同步分发,考生身份认证和防止作弊措施,评卷功能,成绩。三是教学管理。包括:学员管理,学籍登记,学员学习档案归类和学员个人相关信息的保存;课件管理,教学课件的分类、查询、下载和发放;教务管理,教员配置,课程设置状况,教学评估。

再次,完善软件平台的交互结构。交互手段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军队远程教育软件平台一般要有以下交互功能:一是计划、通知系统,用以实施教学管理和过程控制;二是文字讨论区,按课程进行教学研究,可整理、下载、转发讨论内容;三是白板,进行文字、图形、图像服务,支持多人同时接入操作和实时刷新;四是E-mail,用以信息交换;五是聊天室,支持学员长文本的讨论以及链接,能够点对点发送信息。

参考文献

[1]刘胜祥,张磊.远程教育的正负效应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军事教育,2003,(12).

[2]简洁.军校网络教学的应用对教与学的影响[J].中国军事教育,2004,(2).

[3]陈于宁.网络教学中教员要过好交互关[J].中国军事教育2004,(2).

[4]万里鹏,刘海.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构想[J].中国军事教育,2003,(5).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8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政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政治与舆论、政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政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军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军事辩证法为基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军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军事学为统领,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国务院相关部门与军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军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军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军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军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军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军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军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2).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9

以下为2014年高考各高校在云南的军校生招生计划: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测控工程 指挥 导弹测控工程干部 理科 男 2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 非指 二炮导弹部队阵地管理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导弹弹头控制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飞行器系统与工程 非指 导弹总体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核技术与安全 非指 核装检防护及核安全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 非指 导弹弹道与火力运用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5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二炮导弹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8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警卫勤务指挥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武器发射工程 指挥 导弹发射工程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信息安全 指挥 机要参谋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高原临床医师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临床医疗通科医师 理科 男 23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核医学医师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高级临床医师 理科 男 2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高级临床医师 理科 女 1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临床医疗通科医师 理科 女 1 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技术 非指 生物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非指 临床诊疗和医疗仪器维修与计量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心理学 非指 心理医师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非指 航天测控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导弹工程 非指 航天发射、导弹总体、发射、发动机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导航工程 非指 卫星导航、测发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电子、雷达技术教学科研干部、微波、脉冲试验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飞行器系统与工程 非指 航天测发、飞行器装备试验、导弹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核技术与安全 非指 核试验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非指 计算机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步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0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5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6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防空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工程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警卫勤务指挥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软件工程 非指 软件技术、网络对抗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综合通信、航天通信、通信试验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土木工程 非指 国防工程建筑、国防工程维护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网络工程 非指 网络技术、网络对抗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系统工程 非指 系统工程、军事运筹技术干部、装备科研论证、装备发展论证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安全 非指 信息安全、数据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安全 非指 信息安全、数据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工程 非指 通信技术、指控系统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工程 非指 通信技术、指控系统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应用数学 非指 数学教学科研干部、数据处理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非指 指挥自动化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自动化 非指 武器装备自动化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兵器工程 指挥 舰艇军械指挥干部 理科 男 3 海军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非指 舰艇、潜艇电力、通信电源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通信、数据链对抗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 指挥 军港管理助理员、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海军工程大学 舰船动力工程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海军工程大学 舰船与海洋工程 非指 舰船总体、舰体维修、防救装备维修、质量监测技术干部、军事代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海军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6 海军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3 海军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海军潜艇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3 海军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陆战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军需勤务指挥 指挥 舰艇军需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雷达工程 非指 海军雷达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海军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通信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信息安全 指挥 机要参谋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装备经济管理 指挥 装备经济管理干部 理科 男 2 后勤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 指挥 油料助理员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警卫勤务指挥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3 后勤工程学院 军用油品工程 指挥 油料助理员 理科 男 2 后勤工程学院 通风空调与给排水工程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油料储运工程 指挥 油料储运指挥干部 理科 男 2 后勤工程学院 油料管线指挥 指挥 输油管线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8 后勤工程学院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非指 后勤信息化管理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军械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8 军械工程学院 雷达工程 指挥 雷达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空军航空大学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非指 航空电子对抗干部 理科 男 2 空军航空大学 军事情报 指挥 航空情报干部 理科 男 4 空军预警学院 雷达工程 非指 空、海军雷达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空军预警学院 预警探测指挥 指挥 空、海军警戒雷达情报指挥干部 理科 男 2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 步兵指挥 指挥 步兵排长 理科 男 68 理工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非指 气象计量设备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濒海工程 非指 道路和桥梁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 非指 地雷爆破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全国人防电力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工程师 理科 1 理工大学 给排水与采暖通风工程 全国人防通风空调与给排水工程师 理科 1 理工大学 工程管理 全国人防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与监理工程师 理科 1 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 非指 空间天气保障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非指 工程机械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4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防空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工程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0 理工大学 军事气象学 非指 气象预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理工大学 雷达工程 非指 气象雷达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探测工程 非指 探测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通风空调与给排水工程 非指 国防工程维护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通信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 全国人防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工程师 理科 1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 非指 国防工程建筑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网络工程 全国人防指挥自动化技术工程师 理科 1 理工大学 网络工程 非指 网络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理工大学 伪装工程 非指 伪装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非指 指挥自动化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步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3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1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防空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5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装甲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1 陆军军官学院 炮兵指挥 指挥 远程火箭炮指挥干部 理科 男 2 陆军军官学院 无人机运用工程 指挥 无人机指挥干部 理科 男 2 外国语学院 军事情报 非指 情报分析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军事情报 非指 情报分析技术干部 文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密码学 非指 密码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波斯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法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菲律宾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文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英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英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英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文科 女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越南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越南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文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越南语) 非指 外语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外国语学院 语言处理工程 非指 语言处理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外国语学院 语言处理工程 非指 语言处理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藏语) 非指 民族语言干部 理科 男 1 武警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武警部队通信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炮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2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工程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2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防化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2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装甲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1 武警后勤学院 管理工程(营房) 非指 武警部队营房助理员和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武警后勤学院 军队财务管理 非指 武警部队财务管理干部 理科 男 1 武警后勤学院 临床医学 非指 武警部队救援医师 理科 男 2 武警后勤学院 药学 非指 武警部队药剂师 理科 男 2 武警后勤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 非指 武警部队医学检验技师 理科 男 1 武警后勤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 非指 武警部队医学检验技师 理科 女 1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70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文科 男 5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机动师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10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机动师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文科 男 2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8 信息工程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非指 测控技术与仪器维修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信息工程大学 测量工程 非指 测量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信息工程大学 导航工程 非指 测绘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非指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安全专用芯片设计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密码装备参谋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密码装备参谋 理科 女 1 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 指挥 信息安全管理参谋 理科 男 2 信息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非指 计算机研发与应用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步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5 信息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6 信息工程大学 密码学 非指 密码理论研究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密码装备工程 非指 密码装备技术干部和军事代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通信装备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网络工程 非指 网络攻防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信息工程大学 网络工程 非指 网络攻防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安全 非指 密码研究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安全 指挥 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参谋 理科 男 2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工程 指挥 信息防护作战参谋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非指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信息工程大学 侦测工程 非指 侦收测向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艺术学院 绘画 非指 美术文艺人员 8 艺术学院 军乐 非指 军乐表演文艺人员 20 艺术学院 舞蹈学 非指 舞蹈表演、编创文艺人员 16 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表演 非指 戏剧影视表演文艺人员 12 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 非指 文学创作文艺人员 8 艺术学院 音乐学 非指 音乐表演文艺人员 16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篇10

双头鹰:扎实推进“新面貌”军事变革

两次车臣战争以及俄格冲突,充分暴露了俄军在作战、指挥方面的诸多问题,俄军于2008年9月启动了旨在“重塑军队新面貌”的新一轮军事改革,力争到2020年实现俄军完全现代化。改革启动以后,俄军编制数量已经压缩到100万人。军区数量已经裁减至4个,基本形成了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队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15年俄空天军组建完成后,俄军形成陆军、空天军、海军三大军种和战略导弹兵、空降兵两个独立兵种。

调整改革作战指挥结构。俄军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军队规模结构、指挥体制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将俄军打造成为一支“指挥顺畅、结构合理、机动灵活、能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新型军队”。2010年9月,俄军撤销了原有的六大军区,组建了西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四大联合战略司令部,简化了部队作战和指挥环节,俄陆军也完成了从“集团军―师―团―营”体制向“军―旅―营”体制的转型过渡。此外,俄军还将除战略核力量之外的其他军兵种和边防内卫部队统一交给联合司令部管理,有效避免了原指挥机关的交叉重叠,大幅压缩了俄军原有的多层级指挥作战体制。

优化部队人员规模素质。俄军“新面貌”改革启动以后,一度因为指导思想不明确、脱离实际照抄美军等问题使其在技术人才、编制体制等方面吃了大亏。经过及时修正,俄军调整了各军兵种间关系,优化人员比例结构,充分提高高技术兵种的地位和作用。俄军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训练效率和质量。还先后进行军事院校整合,积极开展与外军的联合作战训练和跨国综合技能比武,以实战化训练锤炼部队的作战能力。目前俄军现役兵员比例正逐步下降,作为后备力量的预备役兵员的比例有大幅度提升,为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加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武器装备是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国武器装备革新速度明显加快。伴随着俄军事变革的持续推进,俄军尤其注重根据战争需求变革装备发展。自2012年起,俄军就陆续拉开了全面换装的序幕,重点更新了空天军、战略火箭军和海军的武器装备。经过“新面貌”改革,俄军武器装备得到重点发展,在陆海空天等领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T-14“阿玛塔”主战坦克、RS-24洲际弹道导弹、铠甲-S1防空系统、“红宝石”巡航导弹以及道尔-M2防空导弹等“明星装备”。

强调非对称作战能力提升。近年来,俄军新型作战理论“百花齐放”,《国家安全新论》、“非传统战争理论”、“空天战役理论”、“第六代战争理论”等一大批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由于国力所限,俄罗斯已难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展开全面军备竞赛,重点建设新一代作战力量,成为其现有条件下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抉择。俄军强调非对称作战能力,按照未来战争要求优先发展战略核力量和一体化空天防御体系建设,注重军事航天力量和信息作战特别是网络作战力量发展,目前已完成网络战司令部的建设。此外,俄军还积极发展远程高精武器,探索无人化智能作战,在电子战、舆论战等领域,也可见俄军变革图强的身影。

白头鹰:改革为盾捍卫军事强国地位

进入21世纪,美军强力推动以“强化联合作战、增强信息优势、开发先进概念、推动转型落实”为主旨的军事改革,其目标就是建设新型快速反应部队,力求在全球率先建成一支机动灵活的信息化军队。经过对新型军事力量建设的不断探索,目前已出现了网络部队、深海部队、机器人部队等新型高技术兵种。通过营造可持续改革的文化,按既定步骤推进改革,保证“总是比任何潜在对手超前几步”,牢牢掌握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话语权,美军建设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新局面:

陆、海、空三军变革图新。目前,美国陆军、海军和空军已进入加速改革转型期。按照《陆军展望:2025年部队》和“2025年及未来陆军”现代化战略部署,美陆军将重点提升高端常规作战能力以及在大城市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建设一支可全球快速反应并能参与地区行动,更加精干、灵活、杀伤力大、适应性强的部队。通过改革,美军明确提出在传统军种建设过程吸纳高新军事技术,提高军队的技术含量,在减少传统陆军作战单位的同时,大幅度增加技术兵种的比例,海空军得到优先发展。在军种内部,诸如陆军航空兵一类兼具火力和突击力的兵种建设受到重视,美军陆军航空兵已经归建到师(旅)一级。目前美空军已完成由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预警机、运输机和电子战飞机组成的特混编队改革,内部结构更加紧密,协同作战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在“联合作战进入”概念的框架下,美军相继提出了“空海一体战”、“进入作战”、“跨域协同作战”等理念。未来美军将重点发展空天作战能力,实现“空天一体作战”和“1小时全球快速打击”。

新概念兵种成未来战场“弄潮儿”。美国军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以结构谋功能”,即通过调整体制,大力发展新概念兵种。未来美军将着力争夺海洋、太空、网络等“全球公域”的主导权,迫切需要改变过去以反恐为重、偏重陆军的做法,将军费更多地投向海、空军和新型作战力量。在第三轮“抵消战略”牵引下,美军正增加对网络战、太空战等高端项目的投入,新型作战力量将成为未来战场的“弄潮儿”。一是强化战略核力量建设,确保非对称优势。冷战结束后,美军并没有放弃核力量的发展,反而对原有的陆基、海基、空基战略核力量进行调整组合。二是确保网电空间军事技术优势。美军自2009年组建网络战司令部,对航天、电磁对抗和网络空间对抗等高新技术兵种的建设力度逐年增加。目前美军已组建规模庞大的网络战作战分队,推进“作战人员战术信息网”和“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等网络骨干网建设,组建了直属网络战司令部的133个实施进攻、防御以及情报功能的小组。三是重点研发颠覆性技术,优先研发可维持美军非对称优势的先进武器装备。目前美军计划通过利用任务指挥系统和情报优势提高决策效率、加快实现战场无人化进程、提升全球快速部署能力、提高部队杀伤力、发展定向能武器等措施,使部队作战能力和水平发生根本性转变。

高新技术引入作战训练。美军将军事改革的注意力聚焦在高新技术应用上,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完成模拟战场训练,构建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数字化仿真技术成为主要着力点。目前美军已借助网络技术和模型数据库解决了作战训练的“真实”性问题和作战对象与冲突模式的“不确定”问题。美军以推进机械化军事体系向信息化军事体系转型发展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改革,通过构建以“全球信息栅格”为支撑的C4ISR系统,增强军队联合程度。在最近出台的美《国家军事战略》中,“混合威胁”首次被确定为“混合冲突”。美军认为,这种冲突类型形式隐蔽,手段灵活多样,代价小且美军准备相对不足,更难以应对,未来将被对手所青睐。为应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混合冲突”,美军在作战条令中明确未来军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混合威胁”,即由正规部队、非正规部队、恐怖势力与犯罪团伙等动态交织组成的力量。目前这种多方威胁相交织的“混合冲突”,要求美军具有更强的作战适应性和多能性,具备全球快速反应和地区参与能力,能够同时遂行小规模应急反应行动、大规模决定性地面攻防行动以及稳定行动和民事支援行动等。为此美军进一步将高新技术引入作战训练,集中通过训练提高空中侦察和突击、特种作战、导弹防御和网络作战等力量,强化体系作战能力。

殊途同归:美俄军事改革特征鲜明一致

美、俄等军队改革路径迥异,但其实殊途同归:构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科学划分作战指挥权与建设管理权,强化资源统筹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从而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和建设效益。从美、俄军队改革的经验来看,调整体制编制、提升部队整体作战实力是军队改革的关键。

坚持正确的改革理论指导。军事改革离不开国家战略和军事理论的指导。美军进入新世纪以来,把推行军事革命作为指导军事改革的总纲领,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作战新思想和改革新观点。反观俄军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的军事变革,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军事改革理论作为指导,军事变革与维护陈旧的军事体制、武器装备体制相互交织,最终造成了军事改革的长期迟滞。美、俄注重军事改革的理论指导工作,在改革开始前,美国就通过《国防改革计划》、《国防的转变:21世纪的国家安全》、《2020联合构想》等官方文件明确了军事改革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对军事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俄军方也将改革理论研究成果写入《俄联邦新军事学说》等法规文件中,对俄军装备建设和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快改革军队编制体制。信息化战争的加速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对军队作战指挥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联合一体化”指挥作战体制,成为美、俄军事改革的重要目标。为追求作战指挥体制的精干高效,目前美、俄普遍采取军政、军令分立模式,将军政系统与作战指挥部门从系统上加以区分。目前美军对其军事统帅机关实施集中领导,俄军也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俄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具体职责,进一步提高俄军战时快速反应速度和指挥决策能力。目前美、俄军队改革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减少数量。俄军改革中就大幅度裁减部队体制内的歌舞团、话剧团等文艺机构,一些明确不承担作战任务的军人也被撤销编制。

建立联合一体作战体制。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制胜的基本规律,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军队组织体系化、作战力量多元化、军事行动全域化的内在要求。美、俄军队都在加速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建立,进行了艰难又曲折的改革,力图打破军种壁垒,组建诸军种联合指挥机构。美军在《联合作战计划条令》中具体论述了联合作战计划的概念,并深入论述了制定联合作战计划与评估的关系。美军通过建立横向扁平结构的指挥体制,使其战区司令部可与各军兵种作战部队以及各作战单位之间实现横向互联。在这种指挥体制框架下,战区拥有了更大的决策自,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战争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提供了制度保障。

提升后勤支援保障能力。通过改革,美、俄军队推行“聚焦式”后勤,推进后勤保障体制向联勤体制方向发展,包括社会化保障在内的后勤系统高速运转。目前美军设立了国防后勤局、国防给养局和军事运输司令部等。俄军通过改革推进了三军一体化后期体制建设。目前俄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得到巨大提升,叙利亚危机中俄空天军在一日内完成S-400防空导弹的战略运输任务,为俄军有效控制当地局势提供了保障。目前美、俄正通过大力推进兵役制度改革,实现军队职业化的目标。美军通过兵役制度改革,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使服兵役成为有经济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并通过士官培训体系为未来士兵再次进入社会创造了升迁潜力。俄军通过改革,大幅度提高了军人福利待遇,目前正在向志愿兵役制过渡。

他山之石:改革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必然选择

军事改革是对军事组织的重大而有序的改造,既有规律可循,同时又是一个需要创新设计与强力推进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俄军事改革,对我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构建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具有重要借鉴参考意义:

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军队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对军事改革的目标、举措和组织保障等问题的全面筹划。军事改革是大范围的体制调整,美、俄军队改革过程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注重加强顶层设计以减少改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方面,顶层设计要自上而下形成体系,使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加以推进;另一方面,顶层设计必须注重科学性。俄军改革就依据《武装力量建设构想》展开,美军则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军事建设任务需要制定不同阶段军队改革总体规划,并结合需要拟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使改革在顶层设计主导下有序展开。美军在改革过程中形成了“论证―定型―试点―推广―反思―优化”的流程。我军在军事改革过程中也要充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要依据不同的国情军情,根据我军承担的战略任务,制定具有我国军事特色的改革方案。

注重加强依法治军。明确指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军事改革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美、俄等国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用法规制度落实并巩固军事改革成果。在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严格按照依法治军流程,保持军队的严明纪律。事实上,美军在军事改革过程中一直加强军事立法建设,《戈德华特―尼克尔斯法案》等就为军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俄军由于法制建设缺失,造成军事改革历程曲折,几乎每一轮军事改革都伴随着俄军重大人事的调整,造成改革主导者离职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相关法制作为保障。此后俄军注重加强军事法制建设,依托军区建立战区联合战略司令部后,俄随即对《总参谋部条例》、《军区条例》等进行了修订,并新出台了《联合战略司令部条例》。可以说,军事法规制度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有效保障改革进程、尽快固化改革成果、确保实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