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8:26:39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篇1

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对于《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研究、流播与应用,都可以提供清晰的脉络。从这个角度而言,首先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设计,其意义就在于解决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的前提。打牢了这一基础,不但有利于解决《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方向性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其次,提供《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总体方法。如何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目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方法体系。国内《孙子兵法》文化思想研究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研究比较广泛,凡是有关《孙子兵法》思想及其应用性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泛化的《孙子兵法》文化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子兵法》军事文化思想研究的方法形形,并没有较通用的研究方法。二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已经举办了八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有两届分别是以《孙子兵法》战略文化及《孙子兵法》与和谐世界为主题的。从与会论文情况看,有的是考镜源流,有的是发微阐幽,有的则是某些方面的研究应用,因此也没有反映出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方法体系。三是山东、江苏等地的孙子研究会,也举办过多届《孙子兵法》文化节,对《孙子兵法》文化思想有一定讨论。但总体而言,对《孙子兵法》文化思想及军事文化理论研究较系统、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且缺乏科学的研究范式,没有解决好《孙子兵法》文化思想及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推动《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首先从加强理论体系设计入手,不但可以明确《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基本构架,而且通过理论体系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提出和规范《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诸多范式,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一工具,不但应当从其他理论研究中借鉴,从自发的《孙子兵法》兵学理论研究中归纳、概括,更应当从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中来获取。再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提供借鉴。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不但有益于深化《孙子兵法》研究和繁荣孙子学,进而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军事文化提供有益的文化基因,而且亦有益于改进《孙子兵法》传播理念与方式、为提升《孙子兵法》文化功能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另一方面,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必然要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非军事领域中的应用问题,涉及《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在我国文化产业化中的发展模式与应用路径等问题,因而加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提升《孙子兵法》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示范性意义。总之,《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经典,不但是优秀的军事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科学设计其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其军事文化思想,对于创新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其意义不言自明。

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要借鉴军事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亦需要有创新思维。首先,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从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寻找借鉴。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认识主要包括: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由军事知识、军事价值观念和军事思维方法构成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文化、军事道德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谋略文化、军人精神生活文化等[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先进军事文化除了上述方面外,还应当包括军事团队文化、军营文化和军事文学艺术等[2]。显然《孙子兵法》中有这些方面的文化因素,然而并没有较系统的论述,因此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按照形态分,有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行为文化、军事语言文化等。按照学科分,有军事哲学、军事政治学、军事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会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军事历史学等[3]。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显然不宜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来分类,但确实应当包括军事行为文化、军事心理文化和军事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包括军事物化文化、军事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军事行为文化[4]。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实际上也应当涵养这三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综合理论界的看法,实际上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广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行为文化;二是狭义文化论,即军事文化不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应当是纯粹的军事精神文化,这里的军事精神文化包括了上述提到的军事文化构成的主要方面[5]87-88。

因此,设计和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主要应当从军事精神文化层面来考虑,而不涉及军事物质文化方面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军事文化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群体———军队在军事领域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和军事精神文化,其中军事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军事科技文化、军事观念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6]2-3。借鉴这一看法,《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如果撇开孙子论述较少的物质文化问题及古代物质文化于今天的军事变革没有太大意义,则可以认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应当主要由军事观念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军事科技文化和军事活动文化构成。虽然从我国学者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方面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很难有较统一的认识,但无疑会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其次,科学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才能解决。上述关于军事文化的认识,笔者仅仅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看法,无疑对于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仅仅参考学界对于军事文化的认识来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是不够科学的。因为:第一,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二,学界虽然普遍公认军事文化不应当包括军事物质文化,笔者亦赞同这一看法,因为物质只是文化的载体而已,但人类创造的军事物质财富中,显然又内化了人类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军事文化构成中应当包括军事物化文化这一重要的要素;第三,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否应当是军事文化。从上述综述来看,有的学者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作为军事文化的重要方面,有的则认为军事文化中不包括军事理论或军事思想。而实际上,关于军事伦理、军事道德、军事心理、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军事认识,无疑都是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的重要方面。所以笔者认为,把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归于军事文化的一个类别,在分类上就交叉重复了,而且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军事知识体系的总体概念,如果军事思想就是军事文化,则军事文化无所不包,也就没有必要专门提出军事文化概念和进行军事文化研究了。另外,军事文化又离不开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因为军事思想或军事理论是军事文化的载体,军事文化蕴含于军事思想之中。所以研究军事文化必须科学认识军事思想,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总结军事思想本身并不是军事文化研究,挖掘军事思想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才是军事文化研究。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应当有新的思维。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方面:第一,可以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p#分页标题#e#

第一个层次是战略文化理论。因为《孙子兵法》主要是一部战略理论著作,它蕴含着科学的战略文化思想,不但构成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当今创新与发展中国战略文化亦具有科学的现实指导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军事物化文化理论。《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及其以前时代中国古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这些物质财富内化了中国古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及需求与选择。物质本身即使不能归于文化,但物质的创造包括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中,本身是融入了人类的军事文化的,因而军事物化文化是《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层次是军事方式文化理论。人类对于军事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运用,对于军事知识体系的创新与运用,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反映了和体现了人类的军事活动方式。《孙子兵法》从许多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人的军事活动方式。这三个层次,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的科学构成。笔者认为,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既不能简单地从军事物质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制度文化等方面来构建和分类,也不能按照现代军事学学科分类来构建,这样做,只能揭示《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而不能科学反映《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军事文化结构,虽然相互之间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总体上共同构成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其中战略文化理论是核心,军事物化文化是基础,军事方式文化是重点。第二,应当依据上述三个层次结构,将《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设计成三个开放的体系。《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笔者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现实意义及传播理念》一文中认为,主要包括《孙子兵法》的战略价值观、战略思维模式和战略行为选择偏向模式,而且随着更多战略文化研究范式的确立与运用,《孙子兵法》战略文化理论还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理论体系[7]。

《孙子兵法》军事物化文化理论,则主要是孙子提出的军事科技文化思想,不仅包括孙子对当时军事物质条件的认识与运用理念,也包括孙子的军事科技哲学思想。《孙子兵法》军事方式文化理论,则主要包括了军事思维方式、军事行为方式和军事制度文化三个大的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根据《孙子兵法》本身所揭示的理论以及结合当代军事理论体系来阐释《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思想。如《孙子兵法》的军事行为方式文化理论可以包括孙子的军事谋略文化思想、军事心理文化思想、军事伦理文化思想、军事博弈文化思想等。《孙子兵法》的军事制度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了军队体制编制、将帅选拔任用、军队管理等诸多方面。上述设想,虽然不一定完全科学合理,但以此新思维来构建《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尚没有科学的体系认识的弊端,极大地推动《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研究。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理论体系也必将逐步建立起来。

军事思想论文篇2

[关键词]军事文化建设 思想阵地

军事文化是由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建军原则、军事理论以及军人思想、理想、信念、道德、作风和纪律等要素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它是军事文化系统的灵魂和“主心骨”,处于“首位”和“支柱”地位,关系到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方向。加强军事思想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占领军事思想文化主阵地的问题。

一、在先进军事文化定位上,要把握好军事文化的高起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既要遵循军队文化的特殊规律和要求,又要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使军队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前列。发展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是彰显军队政治属性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军队听谁指挥、为谁打仗的价值观念及其所信守的道德原则。思想道德文化体现军事文化核心,反映军事文化性质和军队建设方向。

发展性质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处于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统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思想。军队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坚持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思想。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必须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要始终坚持军事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军事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官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思想。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1.要着眼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先进军事文化工作把思想工作形象化后作用于广大官兵,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观念的培养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使思想性、娱乐性溶为一体,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促进,理论思考与情感活动齐头并进,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并且对加强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战斗力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以文化建设促进战斗力的提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我军的任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文化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从未动摇,始终不渝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其重要性更加突出。

2.要着眼于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内部的兵源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独生子女兵”、“学生兵”数量逐年增加。这部分战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理素质不高,独立生活能力差,辩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成熟等等类似问题也伴随而生。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与高技术战争所要求的心理素质极不相符,严重制约着我军高技术作战水平的正常发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研究的对象。因此,军事文化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必须针对这一情况来开展工作。

二、在先进军事文化主旋律上,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军事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主流,具有精神支柱和思想导向的作用。主旋律文化是军事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进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鼓舞力量。如何占领军事文化,关系到军事文化建设的方向。一个丧失了主旋律文化的军队,其精神支柱必然动摇,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必须坚持主旋律文化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我们在强调主旋律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又要提倡多样化。军营生活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军事文化对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部队官兵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军事文化也应当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只要是能够使广大官兵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受到启发和教育的作品,都应当受到鼓励。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中,我军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保持和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同时,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完善了先进军事文化,实行科技强军,积极推进我军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军事文化建设,与我军的历史使命相适应文化流动中精神成分难于和后于物质成分的规律要求,文化建设必须把工作的优先和重点放在精神文化方面,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军事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和保证。首先,要适应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我军的思想政治建设。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作为一项根本和经常性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弘扬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主旋律文化,不断推出军事文化精品,让先进文化占领军队的文化阵地。对官兵关注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敏感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引导性评论,提高广大官兵的辨别力。其次,要健全完善适应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的军事文化安全体系。文化安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全力维护,常抓不懈。当下之急,是加强军事文化职能部门的建设,加强对军事宣传,及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和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军事文化理论和实践队伍,使之成为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批判反动腐朽文化的生力军。第三,必须以一个大国的胸怀和责任建立符合全世界长期持续发展,和谐共存的军事文化。加强同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军事文化规则的制定。目前,对我军来说,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以“新安全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共存的安全文化,引导世界安全秩序向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在先进军事文化机制创新上,要保持军队文化的先进性

目前,军内外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军队文化经受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考验。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应对即将兴起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以及广阔的国际竞争交流空间,这是军队文化不容回避的问题。从我军内部环境来看,高新科技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提升的强大动力。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军正在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以完成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使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军事生活的各个方面,军队官兵的文化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如何紧跟军队建设前进的步伐,准确反映当代军人的精神和心灵,有效占领军营文化阵地,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是军队文化建设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时出创新的呼唤。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队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军队文化工作者的迫切使命。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军自诞生以来,始终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伴随着战火硝烟与和平的阳光,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壮丽辉煌的军队文化,对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以及提高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反映了军队文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军队文化不创新就意味着自动让出文化阵地,不前进就意味着退出先进文化行列。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军队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我党我军创造的革命文化。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借鉴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的经验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军队文化发展空间,丰富和扩充军队文化内涵,积极吸纳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推进我军文化形式、手法、技巧的充分发展,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保持先进性,走在最前列,真正肩负起“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

四、在占领先进军事文化主阵地上,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是官兵认同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军事文化体现军队根本政治方向和性质,战斗文化体现军队武装集团的职业特征,创新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体现新型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胡锦涛主席在关于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中,明确了“文化熏陶”在培育中的突出作用。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文化营养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官兵进行滋养,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土壤和养分。

1.自觉地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武装全军。教育引导官兵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其内容体系和重大意义,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入扎实地学好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切实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大力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坚持从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生动的部队实践中挖掘素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开展官兵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为部队官兵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文化装备和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2.遵循军事文化发展的特点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当前,军事文化工作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在推进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重大主题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针对性要强,从“日常管理教育”到“使命教育”,从“四个教育”到四项重大教育,从经常性教育到重大时事教育,都要及时有效地统一部队思想,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军事文化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文化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矛盾问题。更加自觉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军事思想论文篇3

(一)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 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从文化分析的理论基础来看,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方法论研究,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者运用科学的文化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科学的历史认识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方法,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分析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方法,而且还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军事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恩格斯关于文化素质与军队战斗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列宁关于建立一支有文化的军队的论述,关于进行战争中的政治文化动员的思想,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军队建设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确保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论述等,对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的研究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文化分析的必要性、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文化与战争动因、文化与军事力量、文化与军事战略构想、文化与军队建设、文化与军事理论创新、文化与作战指导、文化与作战方式等许多方面。认真挖掘、系统总结这些思想,既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我们坚持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事思想论文篇4

2005年为纪念左权诞辰100周年,中国军事科学院编辑出版了70多万字的《左权军事文集》,为新世纪我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左权在他的军事论文中,阐明了战略战术思想和军队建设的许多新观点,主要是:

要创造中国的军事科学

左权认为,军事是一种科学。他号召广大指战员“创造我们中国光辉的马列主义军事科学”,这个提议是独具慧眼的。他在1942年就指出:“关于战争的军事问题,也和别的事物一样,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向前运动的,这就是说,军事是一种科学,它的基础是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基础的。”他还说,在用马列主义的方法来创造和发展我们的军事思想这一问题上,我们还做得非常不够,今后需要用更大的努力向这个方向前进。

在这里,左权不仅发出了创造中国的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号召,还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一是创造的观点,就是需要创造中国的军事科学。他多次写文章指出,我们要吸收外国先进的军事思想及战略战术,如苏联红军的、法国的、英国的,其中,特别是苏联红军的都要吸收。但是,我们不能照搬、照套,也不能凭空创造,要根据中国的客观情况和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具体环境,从战争实际中,来创造中国光辉的军事科学,并推动中国军事科学向前发展。二是马列主义的观点。他强调,我们创造中国的军事科学,要以马列主义作为理论指导,这是一个大前提。他还多次说,不能用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来研究军事科学。与此同时,他身体力行,在战争空隙为创造中国的军事科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写出了一批思想深刻、观点新颖的军事论文。

要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战术

左权在《论军事思想的原理》一文中,专门论述了我军军事思想产生的条件、规律和现状及其特点,以及如何创造新的军事思想等问题。他指出:我们必须创造新的军事组织和军事思想,把中国的军事学向前推进。因为,我们自己的军事思想不能完全从外国搬来,也不能凭空创造,需要我们运用马列主义的方法,依据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敌我双方的具体条件,以及我军的历史传统、我军军事任务的性质,逐渐从斗争中产生出来。在创造新的军事思想时,要继承中国革命的传统,吸收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的优点,借鉴先进国家的成熟的军事思想。在这里,左权精辟地回答了军事思想的创造与继承、发展的关系问题,对我们今天研究军事理论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左权在战术思想上有许多真知灼见,补充、丰富和发展了的战略战术思想。对如何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战术,他指出:

第一,要认真研究敌人的战术,找出应付的办法。1938年1月,左权在《论目前山西敌人的动态和我军应采用的战术》一文中指出,我们不应以现有战术为满足,因为敌人的战术也在不断地改善与进步,我们必须研究敌人的战术,求得新的胜利。他还指出,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敌人的一切战略战术原则及技术条件,研究其应付的方法。为了提高八路军指战员的战术水平,1938年初,他组织八路军总司令部编印了《战术参考材料》,印发给部队,其中有许多总结作战经验教训以及研究日伪军战术的论文,对提高八路军指战员的战术素质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必须批判战术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教条主义。左权在战术研究中,十分重视批判唯心论和教条主义,努力肃清影响,用正确的战术思想来武装我军指挥员的头脑,指导部队的作战。1942年,他在《论军事思想的原理》一文中指出:有人不根据中国今天的实际环境来决定我们的战略战术,而把《孙子兵法》与《曾胡治兵语录》毫无变化地捧出来;有人机械地接受外国军事理论的观点,照搬外国的唯武器论,认为武器决定一切,这些思想的根源是机械唯物论。他认为,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基本原因,是有些人没有掌握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根据敌我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规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还指出,有人甚至受封建社会军事理论的影响,信神兵,看风水;宿营时按八卦摆好方位,选择吉利的地方住下;每逢军事行动以前,要扶乩卜卦,这个做法的根源也是唯心论。他十分严肃地指出:“如果这些错误思想不克服,就难免产生错误的战略战术,给抗日战争走向胜利带来阻碍,而且对将来的共和国的军事思想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

第三,要创立适合自己的战术。左权主张逐渐地完善我军的战术,创立更正规、诸兵种联合、更富科学内容、更富组织性的战术。1940年,他在《论战争指导、军队组织和战术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是工农的军队,革命的军队,而且有长期的战争历史,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但目前“中国和国际没有现成的适合我军斗争环境的战术”。因此,根据马列主义的理论,创立“正确的马列主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战术,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战术有两层含意:一是要用马列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即只能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指导,不能用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二是要根据中国国情,适合我军斗争的具体环境,而不能照搬国内外现成的战术。他认为,任何一个战术原则都有它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用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一切战略战术,而且我们从实际的斗争中用辩证的方法来创造新的战略战术。”

要研究战争史和军事理论,寻找战争的规律

军事思想论文篇5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落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战略任务的又一重大举措。我们要坚决响应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的号召,按照“真学、常学、深学”的要求,把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扎扎实实做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的工作

。 在认真研读原著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认识。《江泽民文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全面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生动教材。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全军统帅,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军继往开来、迈向新世纪的伟大进程中,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集中全党全军的智慧,创立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军事领域的生动展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作为军队来讲,要把深入研读江泽民同志的军事著作作为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广大官兵进一步加深对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认识,掌握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把学习《江泽民文选》与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把我军建设推进到新阶段,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须臾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须臾不能放松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实践性和根本的指导性。我们要把学习《江泽民文选》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切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凝聚军心,激励广大官兵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忠实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

注重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推动军队各项建设和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科学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学习《江泽民文选》,要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紧紧抓住确保部队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问题,紧紧抓住我军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影响部队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发展的具体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成果。

军事思想论文篇6

关键词: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66-02

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军队院校围绕育人这一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矛盾运动、所需条件相互作用方式的总的描述,是教育中稳定的成分重复起作用的周期性表现,代表着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历史条件的巨大变迁要求我们把握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为驾驭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服务,培育德、智、军、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相关范畴(政治、军事、文化)的本质关系作尝试性揭示。

一、民主政治支配律――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阶级政治的关系

其一,政治本质支配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我国无产阶级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人民民主,总体而言是进步的、科学的、民主的。政治上的先进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同于旧军队的教育,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半科学半伪科学的教育,已突破了其他军队教育中残存的诸如欺骗性、模糊性等历史局限。其科学性在于其内容是科学的,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科学知识成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础性的材料,确立的教育目标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其民主性在于自觉的纪律和自我批评制度之下的自我教育和公开透明度,打碎了军阀主义和封建家长制教育的构架。

其二,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调由现时政治需要来确定。战争年代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功能实现上,总是直接指向军事教育意义,旨在挖掘军事上的精神潜力,为促生战斗力服务。通过对战斗力的服务保证作用而促进政治在军事中的目的,实现政治功能。当前,我国民主政治确立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道路,军队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要突出理性教育和灌输,总体上要较为平稳,节奏舒缓。

其三,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路线、方针、政策不稳定,变换快,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地就不稳定,教育内容切换也快,这已为历史所确证。当前我国的路线、方针、政策总体上趋于稳定,这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保证。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员头脑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且,随着这一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更广、更深发展。

其四,政风、官风向军队院校的渗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风、学风和效果。成功的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而一个腐化成风的政治环境往往影响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我国的政风官风及军风总体上说,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多数领导干部经受住了和平条件下“灯红酒绿”的考验,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代表,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论据。加强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考虑到政治环境的净化工程问题,积极建立和谐校园,倡导阳光成才。

无产阶级民主政治需要和政治条件给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以质的规定,并自始至终给其以深刻全面的影响。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是从人民民主的政治活动中派生出来的,与现时政治活动、政治需要相适应。党为教育组织主体,教育无时不受我国政治条件的制约,始终以党的意志为转移,随政治的发展而发展,为现时政治在军事上的目的服务,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性质。同时,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完全被动消极地适应政治条件和政治需要,它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对现时政治产生一种拉动力或者是迟滞力。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双向互动作用中,政治决定作用居于第一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作用居于第二位。从这一规律出发,教育者就要充分认清所面临的政治条件和政治要求,认清政治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明确政治给定的教育内容和政治环境,从现有的政治条件出发,理清阶段性的教育重点,认清教育方向,确保教育为军队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军队诸项改革进一步深入。

二、军事实践检验律――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战争实践的关系

首先,成功的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部队战斗力。成功的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军事的意义在于激发战斗精神、提高战斗力、增强凝聚力、形成作战合力、提高战争胜利系数。我军是一支进步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其正义性正是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战争性质规定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战争性质总是制约着教育性质、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性质的战争,就有什么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向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军事精神需求和精神战斗力指标,决定了我军独特的教育目的、内容及其方向,具体就是要培养青年学员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观,树立富有民族传统的军事精神和爱国主义观念,为献身国家、服务军队作好充分的思想精神准备。

再次,战争方式的演进推动着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战争方式的演进,不断挑战着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发展必须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高技术战争的出现,使战争这个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观念都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和更高的效率才能与新的战争样式相适应。

总之,军事实践是检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准。从理论上讲,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成果,都应该能够转化为军事工作的动力,成为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能在军事实践中得到体现。脱离了战争实践,离开了军事工作,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无从谈起。

三、精神文化主导律――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精神文化的关系

首先,不同的社会精神文化造就不同风格的军队院校。精神文化,相对于物态文化而言,强调了文化的精神方面,是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具体包括科学知识、民族传统、文学艺术、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时代精神等。主导的精神文化是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主导的精神文化不同,培养出的青年学员就具有不同的气质,院校因而就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精神风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教育的性质。列宁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的苏维埃精神文化培育出一支崭新的无产阶级军队,希特勒以纳粹精神文化毒化出一支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军队,以旧三民主义灌输的部队成为一支资产阶级雇佣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传统将责任、集体主义作为社会的主导精神,军队普遍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官兵,军人普遍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相应的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对应。

其次,精神文化的发展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跃迁。精神文化的发展,总是推动了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跃迁。新的社会科学的诞生以及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往往带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精神上的革新。新时期的民主理论发展,则又极大地推动着军队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教育学的繁荣和理论上的巨大发展,激活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也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模式转变。精神文化的发展,势必带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素质的提高,则必然提高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层次。

再次,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关系。我国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往往成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先声,主导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随之发生相应的切换。精神文化上的突破,总能波及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革新,增强其活力。日益繁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改革与创新的源泉。对我军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文化分析,其实质就是,着眼部队与官兵身上所表现出的各种精神现象、状态,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施加正面的、健康的影响,改造、扬弃官兵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提高青年学员素质和修养。

最后,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院校精神文化相互依存。从一定意义上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主导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校风、校训等等)的传播,就是以此取舍、整合、改造军队院校中以及从社会上渗透到院校的其他形形文化的实践活动。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等功能,可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员,达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之效。军队院校精神文化丰厚的积淀,只会增加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蕴和丰富教育资源,成为激励青年一代勇往直前、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晓峰.新中国60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经验[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6):10-12.

[2]王林.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世纪桥,2009,(3):115.

[3]万里波.军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一体化思考[J].知识经济,2010(23):153

军事思想论文篇7

摘要:本文以近代枪械技术发展史为例,研究了军事变革中技术与思想的辩证关系。文章以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这两个军事变革中最核心的因素为主要分析的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从技术与思想的对立统一,技术、思想到战斗力的质量互变以及军事变革中的辩证否定三个方面对论题进行论证,进而全面把握军事变革的实质与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在新时期军事变革中实现军队战斗力的质的飞跃。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军事变革;技术;思想

军事变革既是指由科技进步而推动武器装备的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等方面逐步地发生根本的变化,最终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成级数地提高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可见,物质领域的技术是作为军事变革中的先决条件,是整个军事变革的基础,而部队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等则都可以归为军事思想领域,需要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并且,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战斗力的提升则是军事变革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因此,在当今的新军事变革形势下,要达到军队战斗力的真正质变,就要从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探讨军事技术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军事变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在新军事变革中,真正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近代以来,技术在战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伴随着枪械的广泛使用,极大程度地影响着近代的战争,而近代的军事变革中也一直伴随着枪械的身影。最早的枪械并不被人们认可,其精度、射程、威力等甚至不及当时的弓弩,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早期的手动火枪到火绳枪,再到燧发枪和后装枪等,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识,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进而影响了军事思想,最终导致整个军事形态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后装步枪的广泛列装,催生了散兵战、线式作战的诞生。军事技术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思想的反作用也是军事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近代冲锋枪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机枪虽然火力强大但是笨重、机动性差,而步枪虽然射程远、精度高同时也存在射速慢的缺陷,军事家们根据战争实践提出需求,随后便产生了结合新的作战方式的枪械,结合了步枪和机枪的各自优点,进一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而贯穿整个战争史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技术的发展,战斗力的要求推动者技术的进步,而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思想领域必然也要跟着做出相应的变革,这就催生了新的军事思想,军事变革就是在这样一个辩证的运动中进行,也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课题就是以近代枪械发展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分析军事变革中技术与思想的辩证关系,从而全面把握军事变革的实质与规律,以此指导军事实践,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军事变革。

1. 军事变革的实质

技术的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历史上历次重大的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而历次军事领域的重大变革往往也伴随着社会的重大进步。可以说,社会进步通过战争来完成,而战争也是军事变革的催化剂。通过先进的技术,武器装备得以发展,在与新的军事理论、战法、编制体制相结合之中,军队的战斗力得到质的提高,这就是军事变革的实质。其中涉及到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技术和思想,军事技术是包括了研制、生产以及操作武器的技术,而军事思想则是包涵军事理论、作战方式、部队编制等各个方面。而要达到战斗力的真正提升,就要深入把握这两个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技术对应着物质,思想则取决于意识,两者必然存在着矛盾,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军事变革领域变革的源泉和动力便在于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的矛盾。《周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技术与思想正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军事领域的变革正是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进行。

2.军事技术的优先发展

恩格斯曾在为写作《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中论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武器装备决定着军队的编制、编成以及战略和战术,同时,武器装备又极其依赖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这种依赖性也使得军事技术的发展一直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军事思想则往往要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早期的枪械便是基于这一原因而备受冷落,近代初期的火绳枪就是因为操作复杂,装填缓慢的缺点而沦为配合弓箭的副武器,它的作用最初并不被人们重视,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中世纪的人们始终只信任自己手中的冷兵器,贵族的武士们更是对这种新鲜的武器嗤之以鼻,但是随着火绳枪的不断被改进,并成为平民手中反抗的武器时,他们才知道其巨大作用,而随着战场上社会地位之分的消失,也逐渐产生了线式、散兵等作战方式。在后期出现的马克沁重机枪也体现了这一规律,当时的很多专家认为,无论武器发展到什么程度,进攻时步兵的火力都只是决斗的前奏曲,最后决胜的生死搏斗仍然要依靠刺刀。马可沁机枪开创性地以火药燃气为动力,枪械的射速极大提高,却被视为对子弹的浪费,这种观点在如今看来十分可笑,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却是不足为奇的。最终,在历史的检验之下,马克沁重机枪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完全改写了人类的战争史,证明了马可沁机枪在当时巨大的前瞻性。

3.军事思想的经验性

历史表明,军事思想相对而言是有经验性的,其发展通常都要落后于军事技术的发展,而在战争中二者的矛盾也一般体现在其不同步性。思想方面的成果往往需要实践的总结,在军事领域则表现为军事实践的需求,军事思想不是空穴来风,其必然要经历军事实践的检验,并且要在不同时期的技术的制约之下。

军事思想发展的经验性严重制约着军事技术发展早期的应用,因为军事思想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技术,新的技术首先影响到战斗中的作战方式,进而影响部队的编制,只有经过实战的检验之后派上巨大用场时,才会真正为人们所重视,例如火器的早期应用;坦克刚刚诞生时只是用于帮助步兵突破阵地防线;而核武器在最初甚至只是被当作一个超级炸弹并在广岛长崎使用。并且,军事领域存在习惯性保守主义,军队中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以应对战争活拥牟蝗范ㄐ裕军队的领导也一般为上一次战争的经历者,比较容易按照已有的经验行事,这也促使了军事技术的保守应用。这种思想领域的经验性特征制约着军事领域的变革,也是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的最主要的矛盾所在。

4.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的辩证统一

军事技术与思想固然存在矛盾,但是其统一于战争之中是毋庸置疑的。技术与思想二者是战争的内部矛盾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军事技术是军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但是是否具有创新的思想,不仅关系到技术能否得到有效的应用,而且关系到技术的发展能否得到支持与正确的方向引导。二者的进步缺一不可,必须在辩证的统一之下进行发展,在技术与思想的相互作用之中提高部队战斗力,进而全面地推动军事领域的变革。

对于军事技术的重要性,恩格斯曾经做出论述,“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1但是如果就简单地由此做出结论认为军事技术决定了军事思想的发展也是片面的,不能简单地将“技术决定论”推广到军事领域之中。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⒄飧鼋崧墼擞糜诰事技术与思想的关系之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在如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容易发生将技术的作用过分夸大的错误,事实是,我们不能否认技术层面的改变对于其他领域的巨大影响,但是也不能忽略了思想领域对于技术的引导作用。技术与思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决定的关系,其在军事斗争之中是不可分割的互动的关系,处于辩证的统一之中。

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单纯依靠理论很难完全阐述,所以还必须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把握。近代枪械的发展就体现了一个军事技术体系从其诞生起到不断完善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具有广泛地代表性以及深远的影响。最初的步枪是作为弓箭的附属品出现的,在部队编制中也是配合弓箭手进行作战,由于早期技术水平的限制,枪械的甚至不及弓弩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步枪的射程慢慢提高,精度与威力也远远不是弓弩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枪械对于士兵训练水平的要求远比弓箭要低,这也使得平民更容易熟练地掌握这种武器,从而了贵族武士在战场上的统治地位,并加速了社会进步的进程。早期的步多为单独的编队,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当时的多数战争胜负往往是由成列的步兵齐射决定的,这就极大地依赖于枪械的有效射程与装填速度,并且远远不能发挥出步枪的全部作用。当时的军事家们多数认为,步枪的射击只是为骑兵的冲锋做准备,真正的胜负还应由冷兵器的肉搏决定,甚至恩格斯在写作《步枪史》时,也没有意识到枪械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甚至认为:“现代步枪的火力对于勇猛冲锋的营来说并不是那样非常可怕的。”2早期很多军事领域的思想家都曾犯过轻视技术的作用这样的错误,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就忽视了军事技术的作用,而这一点也是很多当代学者认为他犯的最严重的一个错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在中国自古就有重道轻器的思想,当然,这也与技术发展水平有关,孙子、克劳塞维茨时代,军事技术有明显经验性特征,功能作用相对有限,但是如今,军事技术信息化、系统化、智能化,在战场上的作用远胜昔日。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技术决定论”的思想,列宁也曾说:“战术是由军事技术水平决定的。”3人们逐渐又从过去的重道轻器思想转变为重器轻道,过分夸大技术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

历史表明,军事领域的变革之源不仅仅是来自技术领域的推力,同时也离不开军事思想所产生的需求拉力。这就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方法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技术与思想两者的重要性都不能忽视,军事技术是军事思想发展的外部动力,而在战争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之下,军事思想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军事技术应用的发展。恩格斯在其《步枪史》中详细论述了这个观点,并且,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无论提到哪种枪械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相应的作战方式的变化,二者固然存在着矛盾,但在战争中的互动过程中,始终是统一的,都不能单独存在,呈现着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在对军事变革中技术与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应当始终将他们结合起来,在辩证的统一之中考察军事变革的源泉与动力。

军事思想论文篇8

关键词 国防生 思想政治理论

国防生是国家依托地方高等院校为军队培养的后备军事人才,在大学期间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另一部分是作为国防生要进行军政训练,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专门的内容设置。

1国防生学历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课程目标分析

1.1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通过普通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进行规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1.2调查问卷设置与回答的基本情况

为准确掌握国防生经过地方高校学习后政治工作能力素质状况设计和制定了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践调研活动。调查对象为我院2013年至2016年新入学国防生,共计发放问卷287份,收回问卷266份。从问卷情况看,学员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等问题选项准确率100%;在“马克思主义阐述的基本观点”问题上,选项完全准确和基本准确占比99.2%;关于“有人说,现在党中央全力反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你怎么看”,51.5%的学员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阐释说明问题,35.3%的学员能够从党的大政方针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政治高度阐释说明,9.8%的学员从历史经验教训方面说明问题,只有3.4%的学员是泛泛而谈的。

1.3调查问卷分析结论

问卷主要考查国防生学员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在掌握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形成能力素质状况。在有效收回和整理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国防生学员已经较为系统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线索。初步具备运用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法律素养。

2国防生学历教育阶段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分析

2.1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国防生培养上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国防事业、热爱军队,为学生毕业后到军队任职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据2010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国防生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国防生在校期间开设军政课,在组织实施中,一些学校对一些军政课程作了一点调整。主要开设军事法概论、人民军队导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军队基层文化工作、军人心理学课程。

2.2调查问卷设置与回答的基本情况

实践调研活动充分考虑到军政综合素质模块。从问卷情况看,“人民军队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集中概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军人个性心理的正确表述”等问题选项准确率100%;对于“你已初步具备了哪些军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所有学员在爱军精武的武德、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本色、团结友爱的素养、严守纪律的作风等方面都至少选择了3个以上;对于“部队基层文体活动都有哪些”问题,所有学员都知道5种以上活动形式,也都基本明确活动方案包括的要素。

2.3调查问卷分析结论

国防生学员通过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已经了解我军的发展历程,熟悉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掌握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观点,了解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的规范要求,对我国军事法规体系和主要热荨⒒层文体工作、军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增强了法纪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组织基层文体活动的能力,熟悉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增强热爱军队、献身国防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的学习使国防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确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确立正确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能够基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军政训练中思想政治理论突出了军的特性,使国防生了解军队历史,军人道德要求和军事法规体系和军人心理、军队基层文化相关内容,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相融合,打牢献身国防的信念基础,以适应部队组织纪律性要求,适应紧张而严格的训练、生活节奏,为成长为合格军官和未来部队任职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军事思想论文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学;综合素质

在普通高校进行国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良好学风、校风形成,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对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文件指导军事理论教学。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置相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实施;2002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并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为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理论基础,给学校国防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和促进力。各普通高校也积极创建和完善有关规定,把军事理论课的建设与加强国防建设和培养合格人才结合起来列入到学校学科发展建设中去,使得高校的军训和军事理论教育逐步地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教学。然而从当前一些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来看,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现状与预期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对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国防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防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现在军事理论教学已经成为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在高校中开展军事理论课教育,一方面军事科学思维的创造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方面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成熟、政治成熟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前瞻性措施,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军事理论课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的在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有些高校开展得相当出色,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做得很好,有些高校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军事理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对军事理论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时间难以保证,高校军事理论课程面临着课时被压缩、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学科建设滞后、缺乏管理机构,资料器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不够,有些高校存在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敷衍了事,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存在着简单化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3 加强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有些高校的领导认为开设军事理论课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入力、物力,更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缺乏实际支持,忽视教学条件建设,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课的深入发展。另外军事理论课教师由于对军事理论缺乏深层次的理解,用敷衍的态度讲授课程,思想认识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不重视军事理论课。因此上级军政机关和学校有关部门,必须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军事理论教学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只有加大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领导者真正从现实意义上重视起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上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军事理论课程学科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3.2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近几年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以及机构的精简,一些高校把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合并到保卫处、学生处或体育教学部等行政单位,使军事教研室在高校军事课中难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学科边缘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就要有相应的教研室归属。只有理顺武装部、军事教研室的关系,才能发挥教研的职能;只有两部门的领导加强了对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宏观控制、检查督促、考核讲评,才能真正把军事理论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建立和完善名副其实的军事理论课实施机构是各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学术思想、思维方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创新能力、治学态度上对学生的影响尤其重要。因此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军事教师队伍,是保证学生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目前国内专门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很少,而且对军事理论的学习钻研不够,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为图方便,通常是点点鼠标,照本宣科,顺序演示,讲解平淡无奇的陈旧知识,不顾学生的反应,缺乏互动交流。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因此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国防教育意识,要积极从事适应军事理论教学需要的具体研究,使自己具备较商的军事理论研究素质。

3.2创新教学方法

军事理论教学如何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教育手段,构建一个信息量大、形象直观、互动的现代化信息平台,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时事性、知识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多且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中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高技术战争、战史、战例的分析和讲授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增强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军事理论课内容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努力做到重点突出,观点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另外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的平台,拓宽军事理论课的教学途径,增强教学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军事思想论文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植根性;针对性;养成性;思想道德教育。

“以人为本”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治军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贯穿新时期军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线。贯穿“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尊重青年学员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遵循青年学员思想道德变化发展的本质规律,实现军校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青年学员人格的根本目的。军校广大青年学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道德修养的可塑性强。切合青年学员的思想实际,因循青年的成才轨迹和思想变化过程,采用植根性、针对性和养成性教育等适宜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充分体现军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更好地实现培育和造就新型军事人才的目的。

一、奠定军旅人生基石,深化植根性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对军校青年学员成才过程、成长阶段以及与之相应的育人环节有合理的认识与把握。入学入伍是军校青年学员军旅人生极为重要的起点,也是他们从普通社会青年向合格军人转化的第一个关节点。许多从地方考入军校的青年学员既充满初入军营的新奇感,又对军队历史和革命传统缺乏了解,对自己所担负的重大使命也认识不足。这正是军队革命传统教育打下烙印、打牢思想道德基础的第一时间和有利时机。

从军校青年学员成才起步这一特殊性出发,许多军队院校都把入学入伍教育作为军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始阶段,以组织新学员到井岗山、延安、红安等革命老区,悼念革命先烈,进行入伍宣誓,走红军长征路,与老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军队光荣历史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形式,让广大青年学员了解军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军队的优良作风,灵魂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感化,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升华,将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打下了终身难忘的烙印,确立一个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起点,为在军旅健康成才、献身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青年学员的成长过程中,理想信念坚定与思想道德纯洁特别重要,而理想与道德的培育与形成又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升华过程。人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来源于理论的坚定性,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取决于对科学理论学习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科学理论改造思想的自觉程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青年学员军旅人生启始阶段的植根性教育中,就不仅要重视坚持军队革命传统教育,还要深入开展以军魂为主导的思想道德基础理论的教育,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众多门类中,伦理学的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类道德的价值哲学和人生哲学,它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对人生、社会、道德的事实确证与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掌握人生、社会、道德的必然规律,从实践——精神的价值指向立场,引导人们构建理想与价值目标,在青年学员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启智育德的重要作用,对青年学员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和保障等现实功能。因此,应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军事伦理学和军人伦理学的系统知识教育青年学员,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军事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能够认清其本质,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动摇。

思想道德基础理论教育还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方法论的理论教育,使青年学员懂得思想道德修养的科学方法,掌握知行统一的修养规律,在学习生活和军事实践中,自觉运用思想道德修养方法,指导自身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真正把学到的理论贯穿于行动之中,在长期军事生活实践斗争中坚定自已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军事人才。

二、分析青年成长个性,加强针对性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对军校青年学员思想变化特点、规律有深入而准确的研究与分析。军校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持续开展的针对性教育以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为基本形式,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从青年学员成长过程的丰富个性出发,所具有的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应变性,其内容是针对青年学员倾向性思想道德问题和个别人的思想道德问题来确定与实施。

众多军校学员的成长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文化程度、入伍前经历、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且表现为由此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从各个方面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这种多样化和复杂性还会进一步呈现,青年学员在思想道德修养上的个性差异必将更加突出。这种个性差异要求军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学员、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思想状况,积极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有针对地解决青年学员个体的思想道德问题,弥补普遍开展的理论教育不能具体深入某些思想领域的不足。

针对性教育往往解决的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中个性的、具体的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新形势下,青年学员的思想十分活跃,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需要通过经常不断的思想工作修正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偏差,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增强每个军校青年学员对腐朽、落后价值观、道德观的免疫力和抗干扰能力,筑牢思想道德的防线。

青年学员思想道德的个性发展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具有渐变、曲折、复杂等多种特征,每个学员思想道德认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因此需要经常性的个别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从日常学习、训练和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开展经常性思想工作,着重根据每个的不同情况解决不同的问题,使青年学员比较自然地接受、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及时解决思想和生活中具体的实际问题,对优良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巩固起到对症下药、化解症结和“长流水、不断线”的保证作用。

三、切入生活实践环节,抓好养成性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青年学员的人生实践和生活环节。养成性教育正是要求和促进广大军校青年学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切实践履自己的道德行为,让每个学员真正明确并实践《军人道德规范》细则,提高文明素养,坚持从小处入手,狠抓点滴养成。

学员无论是在训练场、课室里、饭堂中,还是在课余活动和业余时间,都做好“三像”(走像、站像、坐像),“三响”(歌声响、掌声响、口号响);军容军姿严格把好“三扣”(领扣、袖扣、衣袋扣);剪除“三长”(长头发、长指甲、长胡须),杜绝“三手”(背手、插手、袖手);平时不放过一些“针头线脑”的小事,在军校营区走路求近踩草坪要管,待人接物礼貌礼节不周要教,关门窗太重要讲,边走边吃东西要纠等等。正是凭借养成性教育,重视一丝不苟地进行文明行为磨练,使青年学员保持严整的军容和良好的礼仪,显示出军人训练有素的坚强战斗力和军事集体的凝聚力。这种自我修养道德实践的细致和持恒,在社会进步走向更加文明的新时期,需要更加普遍地坚持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