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8 17:59:55

居民文化

居民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消费;川南城镇群;居民消费

城镇群,是指由若干城镇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它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对川南城镇群的范围及城市等级作了明确划分。川南城镇群位于长江上游四川南部川滇黔渝交界处,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以及乐山市除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外的其余城镇。它既承接成渝,也辐射云贵北部,是四川省域内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占四川全省五分之一左右,是仅次于成都都市圈的全省第二大城镇群。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能够直接、突出地反映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作为四川省经济新增长极,川南城镇群应正视目前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为城镇群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本保障。

一、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为了更好了解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的真实情况,课题组采取了便利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2016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共发放了问卷4000份,其中泸州市发放了1000份,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发放了800份,乐山市发放了600份。共收回问卷3911份,其中有效问卷3796份,有效率为97.1%。通过问卷数据整理,得出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现状。(一)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的今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基本生活保障已不再是大多数居民的沉重负担,能省则省的传统消费观念已退居二线,除了在内江市排名第二外,在其余四个城市,都排在第三位上。有计划的消费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消费观念。特别是乐山市,高达60.7%。想花就花的消费观念所占比重最低,其中,五个城市中,内江市最高,为9.5%,乐山市最低,为4%。乐山市也是本次调查中,消费观念最集中,落差也最大的城镇。消费观念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费用支出方式。(二)文化消费目的多样。川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目的呈现多样性,主要包括打发时间、提高文化素养、锻炼身体、增加就业机会、扩大人际交往。其中,乐山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目的所选比例落差最大,宜宾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目的所选比例落差最小。消遣打发时间目的在乐山市所占比重最高,为59.7%,提高素养在其余四个城市所占比重最高。消费目的的不同,会导致居民在选择文化消费方式时,所选项目产生差异。(三)文化消费更偏向休闲娱乐。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的类别非常多,主要有知识类、娱乐类、休闲类、运动类、打扮类、艺术类、情感类。受文化消费目的的影响,娱乐类、休闲类、知识类所占比重较大,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1.16%、36.46%、35.92%,具体包括看电影、上网、听音乐、打游戏、旅游、逛公园、购买书籍报刊、去图书馆等。艺术类所占比重最小,选择的平均比例仅为7.92%。如学琴、绘画、欣赏艺术展览、观看舞台剧等。究其原因,本课题调研对象以成年人为主,而学琴、绘画等,多为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此外,受文化消费目的落差大的影响,乐山市居民文化消费类别选择的落差也最大,呈现高度集中趋势。

二、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意识比较缺乏。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很多居民对文化消费知之甚少,重视程度也很低,愿意投人的时间、资金也很少。文化消费意识的缺乏,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居民的科学健康思维发展,生活品质不高,精神生活不丰富。1.居民们对文化消费缺乏足够了解。在被访问者中,近一半的人表示对文化消费只有一般了解,对文化消费表示很了解的占比平均数为9.46%,其中乐山市最低,只有4.3%,泸州市最高,也只有12.1%。平均有36.56%的居民认为文化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没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不知道什么是文化消费,不知道文化消费的重要性,不知道文化消费的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结构自然成为无稽之谈。2.文化消费时间分配过少。在一天24小时里面,居民们愿意在文化消费上投入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小时以内,平均占比为68.44%。此外,平均有14.44%的居民明确表示几乎没有在文化消费上花费过时间。其中,内江市最高,为22.1%,泸州市最低,为6.6%,内江市在文化消费上几乎没有投入时间的居民数为泸州市的三倍。文化消费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愿意在上面投入时间或者投入时间不多,一方面,说明居民们缺乏足够消费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居民们的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工作等上面。3.文化消费的支出比重偏低。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一国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低,而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旅游、教育等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大。目前,川南城镇群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比重偏低,平均有81.38%的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年投入不足总支出的30%。平均有5.26%的居民表示在文化消费上几乎没有投入,内江市几乎没有投入的居民高达13.1%。支出比重低,说明川南城镇群的经济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文化消费产品引起居民投入的增加。4.收入结余的消费。居民有了收入结余,更愿意用于改善物质生活,即使投入精神生活的,也更偏向于休闲娱乐。因为文化消费意识淡薄,有了经济结余,平均只有31.4%的川南城镇群居民愿意丰富精神生活,更多的人愿意改善物质生活、投资、存银行。(二)文化消费受到了多因素限制。如表1所示,乐山市、泸州市、内江市的城镇居民认为,文化市场管理混乱,是造成文化消费受阻的最主要因素。宜宾市、自贡市的城镇居民认为,城市文化消费氛围缺乏,城市文化气息稀薄,才是造成文化消费受阻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五个城市、县城、乡镇的居民都认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还相对缺乏,比如图书馆藏书不能及时更新,阅读条件有待完善,影院过于落后,缺乏大型文艺汇演的平台等。此外,文化消费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四川省的优质高校主要集中在以成都为核心的经济区,川南城镇群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三、改善川南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宣传和投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进一步引导、拓展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依托社会宣传平台和讲师团,通过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进园区等活动,进行文化消费主题宣讲,让更多居民尤其是县城、乡镇居民认知文化消费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消费,如何合理进行文化消费等。可利用报刊、地方电视台、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向居民及时提供最新文化消费信息。同时,可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化消费方面的公益广告,通过拍摄视频、设计平面图片、制定广告语等方式鼓励广大居民主动思考,营造城镇文化消费氛围。此外,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为文化消费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最后,还可利用文化消费的大数据平台,及时分析市民的消费需求,以便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惠民政策。(二)加深政企合作,打造文化产业。可合作建设文化艺术场所,并定期免费开放;可合作开设并深化文化主题活动,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服务;可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项目、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这些合作,一方面,能激发全民文化消费热情,为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盈利,实现双赢。(三)提升自我素养,通过文化消费促进人力资本发展。一方面,文化消费能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使自身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文化消费里的教育、培训、锻炼等能使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这也正是文化消费非物质一面的体现。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人的素质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变化,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因此,在物质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川南城镇群的居民必须重视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使自身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达到有机统一,提高消费质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人力资本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树林,顾江.收入和城市化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来自首批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论据[J].山东大学学报,2018,1:84~91

[2]何昀,贺辉.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满意度评价研究[J].消费经济,2017,2:9~16

居民文化范文篇2

不少学者对农村居民公共需求意愿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认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公共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廖清成(2006)通过对中部地区居民调查后发现,农村居民的公共需求表达受收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需求表达意愿。二是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梁爽等(2005)通过对密云水库周边的实地调查,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环保支付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家庭年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都会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三是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陈晓莉认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要想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及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农民就要联合起来形成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本文认为关于需求表达意愿的研究主要有两点结论:一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正迅速增加;二是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

二、研究设计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社会地位等级的三重评价标准:一是财富———经济标准,二是威望———社会标准,三是权力———政治标准。他指出,财富是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中的能力,可以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威望是个体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重。根据当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中已出现分层的局面。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网络是资源的载体,拥有网络意味着可以可以从网络关系中获取实现目标的资源。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从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性质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一般来说,网络规模越大,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网络关系性质不同,网络资源动员的能力也就不同。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探讨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是否传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关系网络(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以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些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越脱离农业、身体越健康、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在整个社区层级越高、与其交往的人群层级越高、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越高,他们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职业的多元化及信息的快速传播,这部分居民的人际交往圈子不断扩大,同学朋友越来越多,基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等,“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圈子的一部分”,其主体意识增强,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需求。农村社区居民的年龄、思想是否传统这两个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居民年龄越大、思想越传统,这些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不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权利意识、政治意识相对淡薄,缺乏维护公共利益和关注公共生活的热情;二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们就变得相对圆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往往怕生出事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为妙,多说无益”、“枪打出头鸟”的思想,缺乏合作意识;三是受世俗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某些居民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即便自己不参与公共文化供给决策,同样可以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农村社区居民在进行需求表达时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四、结论与对策

其一,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其社会认同度(身份)有关,认同度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除性别外,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思想是否传统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方面,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文化。通过社区宣传栏、讲座等宣传教育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以及依法表达自身需求意愿的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农村社区居民积极表达公共文化需求的意识。制定农村社区居民权益保障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决策活动,改变被动消极的心态,摒除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的“搭便车、随大流”思想,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

其二,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地位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居民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受教育年限和改变受教育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居民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社会公众的奋斗目标。如何有效地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该法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公众意见,在公共财政支撑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该法的颁布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政府如何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社会公众如何表达自身实际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社区是现代社会公民的生活共同体,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本文立足城市社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现阶段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表达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困境

笔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走访了一些社区,与居委会主任等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座谈,笔者发现现阶段社区居民在表达需求存在不愿表达、无渠道表达、表达得不到反馈等问题。(一)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主体缺位。1.社区居民缺乏需求表达的主动意识。以《海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例,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了详细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方案,并且规定了详细的时间节点。但是这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缺乏表达自身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主动意识。主动意识是居民表达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社区居民愈加忽视自己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忽视了自己的文化权利。2.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够。根据政治学的相关研究,需求表达的有效性和表达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组织化程度越高,表达的力度就越大,效果越明显,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就越大;反之,需求表达的力度和有效性越小。我国的居民社区经历了从“单位”时代到“后单位时代”的转变,“单位”时代的社区作为单位的附属,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社区居民的很多需求可以通过单位的机构获得充分的表达,单位的机构也能够代表社区居民向政府表达相应的需求。“后单位时代”的社区组织化程度降低,社区居民因兴趣爱好成立的松散组织无法代表社区居民向政府有效表达相应的需求。(二)社区居民欠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渠道。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政治生态中,社区居民表达意见的渠道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如何操作、怎么操作、谁来操作等都不明确。表达渠道不畅,导致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连接的桥梁。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根据笔者的调研,现阶段的居委会主要是协助基层政府完成相关的数据统计、信息收集、文件宣传等工作,换句话说,居委会在履行“下达”的职能。但是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是什么则较少收集,也很少及时向上反馈。当然必须说明的是,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社区居民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回应。当社区居民向政府及相关部门表达需求时,不管政府是否采纳,都希望得到及时的回应和反馈。意见被采纳固然好,不被采纳,能够得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反馈并说明原因,也能够增进政府和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参与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但是根据笔者的调研,现阶段政府对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很好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长时间大面积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势必会挫伤社区居民表达需求的积极性。

二、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不畅的原因分析

前已述及,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之所以社区居民的需求表达存在以上困境,笔者拟从社区和政府两个视角进行观察,找寻原因。(一)社区层面不同于乡村,“后单位时代”的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异质化程度高、流动性强,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表达的意愿都各有不同。让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表达自身需求显然并不现实。但如何有效组织社区居民,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流程,既保障社区居民的表达权,又过滤掉社区居民的不合理的需求,着实是个难题。(二)政府层面实践中,政府往往根据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情况通过推理计算形成理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规划,这种理性规划的假定前提是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同质性。但就单个居民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及环境资源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意识和需求,个体的需求具有差异性。也就是说,政府并没有围绕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权利来安排自身的行为。相较于社区,政府一方面应确定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是政府的义务,另一方面应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权。让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让政府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很遗憾,政府并没有按照这个方向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建构

针对海南省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一)明确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提升社区居民的表达意识。社区居民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最关心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群体,其表达需求是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原动力。长久以来,因为“官本位”“单位制”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认为向政府及相关部门表达自身的需求不是权利。除此之外,很多社区居民对表达非常不自信,认为政府能作出远优于他们的判断,政府不需要他们的建言。再者,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含蓄,表达自身需求总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传统的影响、心理的不自信、思维的惯性等综合因素叠加导致社区居民不愿表达。观念的变革是制度生成的先导,要想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首先改变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的观念。通过宣传手段明确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明确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提升社区居民的表达意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收集社区居民的诉求,安排社区公共文化的建设,逐渐形成社区居民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良性互动机制。(二)借助现代技术工具,拓宽社区居民的表达渠道。只有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政府的决策才能科学有效,才能易于被公众所接受。针对社区居民表达渠道不畅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通过现代技术工具拓展表达渠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征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信息,社区居民亦可通过以上渠道表达自身需求,政府通过后台收集并汇总相关的信息。2016年3月26日,全国第一个省级“互联网+”公共文化平台——“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运营。“文化上海云”整合了海量的文化资源和用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公民最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据此做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并组织相应的供给,使公共文化服务有的放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文化上海云”是互联网时代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样板,代表了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方向。海南可以充分借鉴上海的有益经验着力打造海南文化服务平台。除此之外,未来还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人工智能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各种信息,达到公共文化的精准服务。(三)按照参与型政府的建设要求,明确政府的反馈义务。政府对社区居民的意见反馈义务是指在社区居民表达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中,政府针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并针对采纳情况和具体理由作说明回应的义务。从现有立法看,有关规定明确了社区居民“进入表达程序”以及“提出意见”的权利,但在对“意见得到回应的权利”的规定上则明显不足。显然,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出现了权能断层。在政府欠缺反馈义务来源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实现参与权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同时,政府在观念上对社区居民表达的排斥,也进一步加剧了对社区居民参与反馈的忽视。笔者认为,反馈是建立互动机制的不二法门,必须明确政府的反馈义务,才能助推社区居民表达权的行使。具体来说,反馈活动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确立一定的原则使得政府即使在具体的规范欠缺时,也可依据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与此同时,理顺政府与社区居民两者在反馈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参与权是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从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来看,社区居民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权利应当与政府对社区居民的回应义务相对应。倘若欠缺了回应便使得双方权利义务失去均衡。

四、结语

居民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文化消费

为了解中部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现状,2008年7月,笔者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为例进行了调研。雁池乡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农村地区乡镇,位居湖南省石门县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1995年由原雁池乡、杨柳乡和苏家铺乡合并而成,现辖20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约3.4万。

一、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现状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现状。2007年末,雁池全乡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45万元,比2002年增加8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70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31元,这一收入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民人均4427.5元的水平,也落后于湖南省农民人均4194.1元的水平,但这一水平在相对偏远的雁池来说,收入的变化却是相当可喜的。收入水平的上升带来了村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村民们也在改善家庭的文化设施条件,全乡居民的电视普及率达90%以上,雁池村居民家庭电视普及率更是达100%,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已经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全乡非有线电视用户地面卫星接收装备普及率达到90%以上,VCD普及率接近100%。乡政府建设移动基站以后,3.4万居民中已经有了5000余部手机,部分家庭开始拥有电脑。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时间分配现状。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仅给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一方面,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村民已经完全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村民开始科学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在劳动力效率不断提高和种植作物多样化的趋势下,雁池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村民已经将自己的日均劳作时间进行了调整,即使在农忙季节,村民也只是在上午5点半到10点,下午4点到7点半之间劳动。而农闲季节,村民获得的空闲时间更多,大量空闲时间的出现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的作息时间也发生了变化,晚上10点以前上床睡觉的村民已经相当少,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从事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状况。由于当地居民对教育的重视,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应该是比较好的,全乡60岁以下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中仅有一人是文盲,5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都是小学毕业以上水平,文化素质的整体改善为雁池乡村民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智力保障。

(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国家政策基础。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雁池乡政府自2006年开始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中,开始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抢救发掘、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雁池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欲望、消费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下,雁池乡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现状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雁池乡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雁池乡政府已经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过去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雁池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即使作为雁池乡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雁池村也没有图书室、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公共阅报栏、书店、电影院。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村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

(二)单一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多样性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许多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使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单调,在场地设施的制约下,村民除了打牌以外几乎无法开展任何文体活动。玩牌致赌的现象在雁池乡居民中不断地蔓延开来,风的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雁池村民的生活与生产。为防之风蔓延,雁池乡雁池村村委会曾在2007年初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要求村民不得参与,不愿毁掉自己生活的雁池村绝大部分村民也自觉配合村委会的禁赌令。但文化生活的贫乏与空闲时间太多及精力过剩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之间的矛盾最终使村委会的禁赌令不了了之,村民在无奈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回到了牌桌上来。(三)群众性文艺活动严重缺乏,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受阻。由于活动场所的缺乏,雁池乡多年来一直没有开展大型的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雁池村妇女主任覃业荣告诉我们,这些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空闲时间多了,大家也想聚在一起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村子里一群中老年妇女自发地组织了腰鼓队和秧歌队,她们自筹经费购买服装、器具,自费派人到外地学习,但最终由于缺乏活动场所,排练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组织演出。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开展起来,既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贫乏,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旦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消失,农村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农村文化建设就很难搞起来。

三、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农村居民日益上升的文化生活需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要求地方政府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导,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场馆建设力度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起来。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给当前地方乡镇政府的财政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集体经济不发达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方,乡镇政府面临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针对资金困境,乡镇政府要加大融资的力度,加大文化站所和场馆建设,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镇政府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要将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纳入到小城镇规划中来,雁池乡党委书记郭峰在谈到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时说,针对村民们对文化活动场所的需要,乡政府在街道建设规划中已经进行了小型文化广场建设的土地预留,建成后的小广场将作为公共文体活动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休闲场所,同时搞好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努力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

(二)加大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力度。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力度与热情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场馆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以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村民的参与,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特别是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导致大量可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土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乡镇政府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时还必须加大文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乡镇政府而言,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提供的人才支持机遇,引进优秀人才。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在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植力度的同时,也在加大农村建设的人才扶植力度。2008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计划用5年时间选送10万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农村乡镇政府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引进一批可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去,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地方政府还应该积极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假期“三下乡”的机会,通过和高校建立起一种长效合作机制来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舞台的同时也解决好自身文化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

居民文化范文篇5

徒步运动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时尚运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和体魄,陶冶人的性情与心灵增进人际交流[7];同时能够激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使久居都市的疲惫心灵得到休憩;徒步运动也是一项绝佳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还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另外,长期徒步还可以增加体力,能为以后参加强度过大的户外运

徒步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九十年代末期,徒步运动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才崭露头角,之后在徒步爱好者的倡导努力下,逐渐在各地慢慢兴起,随着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徒步运动快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种时尚也很快发展到国内其它大城市,徒步运动也逐渐为国人所了解认知。我国举办奥运会给国人提供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和体验奥林匹克精神的机会,也将全民的运动热潮推向了高峰,全民的体育运动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加注重体育运动,体验健身乐趣。各种运动空前兴起,而徒步运动更是受到人们空前青睐。徒步运动也与人们的意识与时俱进,北京每日徒步运动中心在2004年正式加入了国际市民体育联盟(IVV),在国内率先引领着徒步运动的事业,迈开了我国正规化的专业徒步运动组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有关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认识到了徒步运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我国徒步运动发展尚在初级阶段还不够成熟,如果要想同国际接轨,就得让广大群众不断培养徒步意识,让国民认识到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大众尽可能的参与到徒步活动中。4大连城市居民的徒步运动大连的徒步运动是从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各种徒步运动协会组织四十多个,参与群众人数呈几何数字的增加。首届大连徒步大会是从2003年10月开始举办的,时至今日年已经是第十届大会了,已经有一百七十多万人次的中外徒步爱好者参与其中,使得徒步运动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并受益终生。2006年5月大连市加入了世界徒步联盟,大连自此有了“国际徒步城”的称号。国际徒步联盟主席Mr.yeller、理事会副主席Miss.Malynia给予大连的徒步大会以极高评价。Miss.Malynia表示她亲身体验了大连徒步路线与其它国家的不同,优美的海滨风光、大学校园的展示都令人难忘。亚洲徒步联盟的官员木谷先生声称大连徒步大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会,充分体现了徒步运动“健康、交流、和平”的主题;江桥先生则认为很多年轻人加入徒步运动是对老年人的鼓励,这是大连徒步大会的特点。大连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残联、市文联等政府部门组织的领导不仅定期亲身参与其中,同时还对市民大力倡导该项运动,对徒步运动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徒步运动能够提高城市形象大连的徒步活动蒸蒸日上,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已成为国际性的盛会,是大连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加强与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目前国际徒步联盟已经决定将2016年的年会定在大连举行,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参与徒步运动的团体个人都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统一服从组织者的指挥,严格遵守规定的出发时间、集结地点、路线文明参与徒步运动,自觉维护现场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形成优先照顾好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文明行为,极大地展现了大连市民的良好素养。参与者自觉保护周边环境,个人弃物随身带走。单位团体参加者都着尽量统一着装,相互鼓励力争走完全部路程,充展示和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现代文明开放城市的宽容、包涵、严谨、进取拼搏的城市文化良好形象。徒步运动能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是指以增强体质为宗旨而又经常、直接参与运动的人的总称。其核心是参与运动,即为每周锻炼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体育锻炼是以体育运动为内容,强调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活动。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属性包括体育锻炼内容、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等。大连徒步运动的鲜明特点是有主题、有激情、有宣传、有规模、发动好、人数多、固定频率多(每月的四个周六进行)、路线多、距离远(15-30公里左右/次)等[5]。不少徒步者要么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三口齐上阵,要么便以亲朋好友兄弟姊妹几个家庭一同前往,徒步运动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家庭聚会。不少企事业单位还定期组织部门内的职工徒步运动竞赛(包括分段走、接力走、寻物走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数量和质量。另外大连的徒步运动还发展了大批的徒步运动爱好者和志愿者,均来自高校学生和社会各阶层,因为徒步活动是大家走在了一起,互相交流和传递科学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极大提高了市民的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动机。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动机对体育锻炼坚持行为有着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动机能驱动人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城市居民体育人口[6]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行为的提高,对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实现由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其它城市发展大众体育、国民体育提参考和借鉴。体育融入民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让健身锻炼成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全民健身不只事关个人,也事关全民健康、国民体质[7]。应不断建全我国社会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体育锻炼意识。徒步运动能够极大促进国内外的体育文化交流要展望未来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基本走向,还得从时代的大背景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质来考察。伴随着全球化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既有各自民族特性,又具有人类共性。21世纪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将进入一个共生与并存、共享与并荣的新时代。徒步大会过程中,很多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国际友人前来参加。国内北京、上海、西安、沈阳、鞍山、盘锦等地的徒步爱好者也前来助威,西安海红老年徒步队的一百多位老人也都赶到大连参加20公里的徒步活动,都尽情享受大连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在舞台上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尽情表演热闹非凡,各国各地的徒步爱好者的精彩的演出令人驻足留连。来自大连市各个艺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演员、学生也进行各种模特、小合唱表演,为一路辛苦的徒步者带来愉悦。每次大连国际徒步大会结束后,国际徒步联盟官员都会与大连市徒步协会进行友好协商,高度评价大连徒步大会的对民众的良好健身效果,对许多徒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提出指导性建议。国际徒步联盟事务总长Mr•Deker兴致勃勃地与市民进行亲切交流、彼此鼓励、互通有无。在不同的徒步过程中不仅仅是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每时每刻都能发现令王强,路峰,曹厚文:大连市城市居民徒步运动的文化解析人兴奋的细节,各国友人用相机拍摄到沿途大连的美丽风景和各种体育雕塑,这对每一个徒步爱好者来说都是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一种过程的乐趣,更是对彼此体育文化思想的一种交流[8]。

居民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居民;文化消费;城市转型;创新

文化消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思想精神等文化服务的消费,也包括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文化产品的消费,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其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它能推动经济新业态和新的消费领域的发展与壮大,并有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近几年,芜湖发展迅猛,芜湖以其独特的文化及经济立足于全省。2018年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达到该目标各项指标完均完成度较高,但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长期不足13%,2017年下滑到9.55%,并且近年来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比逐年下降,成为了芜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居民文化消费的问题检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日益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逐渐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年均增长率11.53%。其中,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从945.7元增长至1268.7元,年均增长率10.27%,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174.8元增长至251.8元,年均增长率13.86%。[1](一)芜湖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基本情况。根据芜湖市统计局《芜湖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芜湖市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2889.82元,占家庭消费性支出比重9.55%。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总额逐年提升,但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结构不平衡,农村低于城镇且呈现递减趋势。近年来,芜湖市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至2016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由2079.9元增至2889.82元,净增809.92元,年均增长率6.49%。芜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由1634.07元增长到1860元,年均增长率为1.98%。2013年以前,芜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比重持续增加,分别是2010年的12.6%、2011年的13.6%、2012年的14.3%;2013年出现下滑,只占10.0%。2014年降至近五年谷底仅为7.6%。2015年至2016年有所回升,2016年为9.6%。2010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由445.83元增至1029.82元,年均增长率为18.71%。(二)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1.文化消费比重偏低。国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取决于文化消费在社会中的比重高低,芜湖市人均GDP已于2010超过7294美元,2017年人均GDP已达12328美元,但是文化消费占比每年仅10%左右。[2]2010年至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低于GDP增幅。目前,芜湖居民普遍存在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文化需求等现象,因此造成文化消费比重长期偏低的局面。芜湖市的文化消费增长将面临后劲不足等问题。根据2010-2016年《芜湖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得出,芜湖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倾向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排在前四位,2010-2016年来年均增长率分别是:食品7.54%、衣着6.1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8.25%、交通和通信8.32%,而文教娱乐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4.6%。通过数据发现,芜湖城乡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从而导致物价的飞涨,生存型的消费支出占人均支出的主体98地位,抑制了文化消费的增长。2.文化消费发展不均。2017年芜湖城市居民收入32315.43万元,农村居民收入17306.96万元,是农村居民的两倍,其中用于文化消费支出的,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1860万元,农村文化消费为1029.82万元,城市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的一倍。根据近7年来《芜湖统计年鉴》数据发现,芜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3.11%,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5.56%;其中,城镇居民年均增长率10.37%,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1.98%;农村居民年均增长率20.32%,其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18.71%。芜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总支额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但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结构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虽然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及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大于城镇居民,但总体收入及文化消费支出仍远低于城镇居民,且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占比还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1.63%到2014年的7.1%,2015年略有回升。芜湖城乡收入不平衡,发展不均,导致农村文化消费过低。政府未重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空缺。3.文化消费层次较低。在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更偏向于电影、唱歌、电视等享受型消费,话剧、舞台剧、歌剧等精神文化、教育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偏向较低,文化消费整体层次低。在芜湖,高端文化消费较少。2017年举办歌剧、舞台剧23场次,大型文化活动15场次,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15场次,文艺团体演出369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含送戏进万村)1350场次。[3]

二居民文化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逐年增加,市民对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居民文化消费年均增长率11.53%,整体大幅度上升,但我国居民消费却依然面临着文化消费比重偏低、文化消费发展不均衡、文化消费层次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文化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滞后、文化消费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消费环境不完善等原因而导致。(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越来越引起居民重视,居民对文化设施及其相关配套服务要求日益增高。但与人们日益增涨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相关服务保障欠缺,文化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部分设施过于简陋,部分设施过于奢华,两极分化严重,不符合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限制了居民文化消费行为。多数城市基础设施过于简陋、卫生不到位、安全没有保障等问题,也使得其失去消费的青睐。(二)文化消费管理体制不健全。在相关决策中,文化消费的文字数量较少、关于文化消费的内容过于原则化,具体的手段缺乏表述,这些都是文化消费政策的主要问题。《关于“扩大文化消费”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内容描述上仍采用符合《决定》精神的近乎相同的文字。虽然各地方,各部门提出了一些符合实际的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意见,但是文化消费这个跨多部门,多地区的特殊领域需要国家出台具有高层次,统筹整合的总体型的政策给予支持,只有在由上到下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才能推动文化消费的发展,形成文化消费发展的执行效率。现行的政策文件大多在诸如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具体实施手段和配套措施,职责分工等方面存在着体制和格式的一致性。政策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其目标与任务等内容,主要依靠政府权力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加以保障实施。与我国为了应对金融而采取一系列的如节能补贴、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相比,我国现有的扩大文化消费政策措施大多是指向和引导的如“挖掘文化市场潜力、拓展文化消费渠道、寻找新的文化消费方向”的纲领性文件。但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就如何促进文化消费,着力发展哪些领域文化消费以及该如何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理解,在职能的协调和部署方面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体系,因而政策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三)文化消费环境有待完善。近几年国民经济不断攀升,国家逐步从经济建设转向文化建设。但国家的重心依然在经济建设层面。文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明显,文化消费环境未能形成。政府对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较少,未将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进行整体性分析与规划,文化建设仍浮于表面。也缺乏对文化属性进行深度解剖,没有对社会文化意识与行为、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顿与引导。单单从经济这个角度对文化消费进行调整,却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

三居民文化消费的提升路径

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3]针对芜湖现有的文化消费现状,做出相应的提升路径建议。通过“一完善、二创新、三开拓”的“三步走”路径规划,即“完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消费供给路径”、“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从“政府、社会、群众”三个角度入手进行机制构建规划研究。促进芜湖文化消费,积极向创新型、独具魅力的现代都市转型,为芜湖居民消费领域及城市转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一)完善农村基础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多地省市已经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北京市积极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市民权益保护。江苏省加大惠民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居民最迫切的民生问题。近几年芜湖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有了显著的成效。“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基层服务建设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城市公共文化基础建设的完善和农村基础建设的深入是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建成的情况下,现阶段推进的两个主要目标,在城市中可以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充实文化活动的内容,如增设“社区文化节”、“社区文化日”、“社区教育中心”等。同时,政府应该深入农村建设,完成农村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美丽新农村”。(二)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路径。文化消费的基本形态是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若二者本身缺乏创新,则必然会降低文化消费的感染力与吸引力,降低其自身价值,成为提升文化消费的瓶颈。对芜湖文化消费体制研究调查显示,“模式化、缺乏创新”是影响文化消费的最大的因素。因此,要想提升文化消费,就需要从供给路径的创新进行努力。1.内容为王,加大内容创新。在消费过程中,无论是文化消费还是物质消费,消费内容都直接决定着消费者的选择。所以在进行文化消费的供给时,应加入创新意识,从内容上进行创新。如方特的大型舞台剧《聊斋志异》,不仅从形式上更从内容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加入4D技术,使舞台剧不仅局限在舞台之上,更是通过高科技术达到与观众的完美互动,从而吸引了大批游客。2.全媒体时代,丰富传播载体多样性。文化消费包括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产品形式多样,传统文化宣传拘泥于文本等实物之上,传播路径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成本较大。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信息的承载量,从而降低消费成本,同时数字化等载体传播路径多样,覆盖面广阔,市场需求更加广阔。3.新媒体融合,促进消费渠道网络化。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文化传播及其消费渠道网络化、移动化成为了可能。现如今的网络购物、电视购物、手机购物等都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化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消费渠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与便利性的双重结合。也就意味着消费者的消费形式、地点、时间更加多元化、快捷化、简单化,实现大众文化消费的“任性”,部分经济相对欠发达、文化资源相对欠缺的地区也能享受到大量的文化消费供给。4.科技助兴,打造体验式产品供给。为消费者带去丰富全面的感受性及更强的情感吸引,让消费者逐步提升对文化产品消费的意愿是体验消费的两个显著优点。加之与新的科技和新的媒体相融合,方可促进传统形式的转型创新,改变以往文化消费形式,创造新的价值。如在芜湖普及5D电影、VR电影,改变了传统的观影方式,不仅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传达,更是通过科技刺激触觉、嗅觉等感官,给人以不同的文化享受。(三)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是提升城市文化消费水平又一重要方面。拓宽文化消费领域,增加居民文化消费选择种类,从而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归纳为四个方面:科技、传统、古韵、创新。通过“体验性文化消费”、“互动性文化消费”、“感知性文化体验”、“主题文化艺术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吸引居民的消费欲望,打开芜湖文化消费市场。首先,打造科技新城——体验性文化消费。在调查中发现,芜湖相关科技类的文化消费场所很少。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多停留在初级、低级等次的文化消费阶段。改变这种现状应加大科技文化消费的平台,着力开发“体验性文化消费”模式。如对“芜湖科技馆”的宣传及周边产品的开发。“大浦乡村世界”里的地震体验馆、海啸体验馆的开放,创办“手工艺体验消费”、“奇瑞汽车体验科技园”、“卫岗牧场体验区”、“机器人餐厅”等体验园区。通过科技的融入,把体验性消费融入科技中,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其次,挖掘传统文化——互动性文化消费。改变传统的文化消费模式,在传统节日中引入互动新形式。互动性文化消费即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增加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参与感,以消费者的参与体感为核心,将传统的单一输出变为互动交互形模式,从而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娱乐性,带动文化活动周边产品。如巴西狂欢节就是与游客进行互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让消费者在文化活动中参与手工艺品、食品、节日纪念品的制作,从而吸引消费的参与兴趣,带动文化活动周边产品。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等文化节日中,加大中秋庙会、划龙舟等互动性文化消费使得月饼、粽子等周边产品的消费大大提高。作为芜湖城市建设者,应挖掘芜湖的传统文化,加强政府的资金投入,建设“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当地特有活动,带动周边文化消费。再次,营造文化古韵——感知性文化消费。芜湖拥有皖江之滨的特色文化历史。但是古韵文化消费市场却一片空白。除了现有的“古玩交易市场”、“徽商博物馆”之外,古韵文化消费市场空缺。芜湖有着特有的文化历史,建设者应着重建设、开发历史文化。如“古城改造”、“建设古城旅游景区”、完善“点将台”景区及周边产品宣传、“米市文化感受区”等文化景区的建设。开发芜湖文化古韵,建设古韵文化景区,通过这种感知性文化消费的体验模式来吸引消费者兴趣,带动周边旅游产品的市场,如米雕、古城明信片、迷你点将台铜像等周边产品,最终达到提升文化消费的目标。最后,创新主题城区建设——主题性文化消费。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是芜湖文化消费体系最大市场,自成立以来成为带动芜湖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方特文化,加强政企合作,建立方特度假区、方特主题城区,扩大方特品牌对芜湖的文化消费的影响。在全国,因主题城区建设而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杭州宋城”、“横店影视城”、“三国水浒城”等。芜湖方特已初具规模,现如今应继续扩大规模,将方特梦幻王国、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水上乐园、方特东方之城相结合,捆绑宣传,融入动漫产业,将城东新区打造成方特旅游主题城区,形成芜湖的“横店”景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已经开始关注文化消费,逐渐由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转变。但是目前我国文化消费依然存在文化消费比重偏低、文化消费发展不均衡、文化消费层次较低等问题,文化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滞后、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消费环境不完善等情况影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发展。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芜湖市应加快完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消费供给路径,开拓文化消费新领域。从“政府、社会、群众”三个角度入手进行机制构建规划研究,积极向创新型、独具魅力的现代都市转型。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EB/OL].www.ndrc.gov.cn,2018-05-24.

[2]芜湖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芜湖调查.2017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www.tjcn.org,2018-04-04

居民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文化消费

为了解中部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现状,2008年7月,笔者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为例进行了调研。雁池乡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农村地区乡镇,位居湖南省石门县西北部,距县城80公里,1995年由原雁池乡、杨柳乡和苏家铺乡合并而成,现辖20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约3.4万。

一、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现状调查

随着经济的发展,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现状。2007年末,雁池全乡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645万元,比2002年增加8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70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31元,这一收入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民人均4427.5元的水平,也落后于湖南省农民人均4194.1元的水平,但这一水平在相对偏远的雁池来说,收入的变化却是相当可喜的。收入水平的上升带来了村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村民们也在改善家庭的文化设施条件,全乡居民的电视普及率达90%以上,雁池村居民家庭电视普及率更是达100%,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居民已经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全乡非有线电视用户地面卫星接收装备普及率达到90%以上,VCD普及率接近100%。乡政府建设移动基站以后,3.4万居民中已经有了5000余部手机,部分家庭开始拥有电脑。

(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时间分配现状。农村的经济发展不仅给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一方面,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村民已经完全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村民开始科学地分配自己的劳动时间,在劳动力效率不断提高和种植作物多样化的趋势下,雁池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村民已经将自己的日均劳作时间进行了调整,即使在农忙季节,村民也只是在上午5点半到10点,下午4点到7点半之间劳动。而农闲季节,村民获得的空闲时间更多,大量空闲时间的出现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的作息时间也发生了变化,晚上10点以前上床睡觉的村民已经相当少,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从事娱乐活动已经成为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状况。由于当地居民对教育的重视,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应该是比较好的,全乡60岁以下智力正常的成年人中仅有一人是文盲,5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都是小学毕业以上水平,文化素质的整体改善为雁池乡村民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智力保障。

(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国家政策基础。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雁池乡政府自2006年开始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中,开始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抢救发掘、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雁池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雁池乡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欲望、消费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下,雁池乡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现状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雁池乡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雁池乡政府已经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过去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雁池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即使作为雁池乡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雁池村也没有图书室、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公共阅报栏、书店、电影院。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村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制约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

(二)单一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多样性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许多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使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单调,在场地设施的制约下,村民除了打牌以外几乎无法开展任何文体活动。玩牌致赌的现象在雁池乡居民中不断地蔓延开来,风的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雁池村民的生活与生产。为防之风蔓延,雁池乡雁池村村委会曾在2007年初以村规民约的方式要求村民不得参与,不愿毁掉自己生活的雁池村绝大部分村民也自觉配合村委会的禁赌令。但文化生活的贫乏与空闲时间太多及精力过剩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之间的矛盾最终使村委会的禁赌令不了了之,村民在无奈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回到了牌桌上来。(三)群众性文艺活动严重缺乏,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受阻。由于活动场所的缺乏,雁池乡多年来一直没有开展大型的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雁池村妇女主任覃业荣告诉我们,这些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空闲时间多了,大家也想聚在一起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在村委会的组织下,村子里一群中老年妇女自发地组织了腰鼓队和秧歌队,她们自筹经费购买服装、器具,自费派人到外地学习,但最终由于缺乏活动场所,排练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组织演出。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开展起来,既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贫乏,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旦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消失,农村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农村文化建设就很难搞起来。

三、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农村居民日益上升的文化生活需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要求地方政府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指导,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场馆建设力度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来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起来。当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税费改革给当前地方乡镇政府的财政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集体经济不发达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方,乡镇政府面临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针对资金困境,乡镇政府要加大融资的力度,加大文化站所和场馆建设,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镇政府在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要将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纳入到小城镇规划中来,雁池乡党委书记郭峰在谈到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时说,针对村民们对文化活动场所的需要,乡政府在街道建设规划中已经进行了小型文化广场建设的土地预留,建成后的小广场将作为公共文体活动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休闲场所,同时搞好乡村文化站、室的建设,努力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尽可能好的环境。

(二)加大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力度。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力度与热情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乡镇政府在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场馆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大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以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村民的参与,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特别是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导致大量可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本土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乡镇政府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时还必须加大文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乡镇政府而言,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提供的人才支持机遇,引进优秀人才。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在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植力度的同时,也在加大农村建设的人才扶植力度。2008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计划用5年时间选送10万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农村乡镇政府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引进一批可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去,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地方政府还应该积极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假期“三下乡”的机会,通过和高校建立起一种长效合作机制来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舞台的同时也解决好自身文化建设人才不足的问题。

居民文化范文篇8

1社区居民在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居民对文化活动参与热情低。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没有居民的参与,任何活动都将难以开展。就目前情况来看,社区所组织的很多文化活动大多都是依赖政府的行政权力在执行,居民是在政府的政策指令之下才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当中的,并没有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在政府推动下所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很难达到所预计的效果,居民群众在政府和社区的动员下参与活动,长此以往会造成居民群众的一种逆反心理,潜移默化中也削弱了居民参与的热情。1.2社区文化活动形式老旧单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日益增加。但目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过于单一落后,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一般举办活动大多都只局限于节日庆典时,且很多活动都只是为了应付政府领导所布置的任务,这就导致活动拘泥于表面形式,缺少内在精神文化价值。而且目前所举办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满足居民的娱乐需求,通常以一些歌舞晚会为主,对于精神层面的活动,工作相对做的并不是很到位。实际上并没有从居民群众的真正需求考虑,缺乏创造性、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活动。1.3社区内缺乏专业文化工作者。人才队伍在在社区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都在加大对社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出台职业资格证书奖励制度,但是真正能投入进社区工作的较高学历和文化水平的人才却是少之又少,社区缺少专业人才,至于专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则更是少之又少。总体看来,目前社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待遇并不高,很多专业人士并不愿意长期留在社区。社区难留住高素质人才,或多或少给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损失,较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发展和提升。

2促进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2.1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社区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应尽量开展一些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的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入户走访、开展居民座谈会,充分了解民意和居民基本背景,以便有助于社区开展一些更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发现社区里的一些潜在的文化人才。尤其是针对社区内的一些特殊群体,像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社区工作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为这些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活动,让他们也能够没有顾虑地参与进来。2.2重视社区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队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首先,社区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政府应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大力号召现有人才投身社区中去,并且要向新招聘进来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社区培训,将社区的专业技能切实落实到基层工作者手中。对高素质、高学历的社区专业人才,要给予一定的人才保障制度,在社区人才的数量上和对居民群众的服务水平上有进一步提升。在社区建设理念层面,社区多吸纳专业人才,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要吸引大学生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中,鼓励大学生多多投身于社区工作,为社区文化事业奉献力量。2.3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文化活动。社区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利用好、挖掘出本社区的特色资源,针对社区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适合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进来。文化工作者制定相应计划,比如可以针对老年人、中青年、青少年等不同群体,提出别具一格的活动主题,并制定一些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等,积极开展实用性强,并能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活动,以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将社区文化的烙印深深打入居民群众的心中。在形成本社区独特社区文化之后,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也可以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将有利于日后文化事业的深日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何斌.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1(5):150-327.

[2]贾书梅.基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2010(15):52-153.

[3]李广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院学报,2011(15):31-34.

[4]娄成武.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112.

居民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

农村社区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加强其文化建设不但能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响应新农村建设对发展群众文化的要求[2],而且有助于构建和谐乡村关系,为开展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但是,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文化建设体制缺失等问题,导致村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3],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积极研究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居民参与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必要性

第一,居民参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进步,而且能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文化意愿,引导农村社区文化向着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使得社区文化产品更符合村民的审美品味,从而更好地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居民参与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乡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价值水涨船高,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社会矛盾。近几年,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偶有因为土地划界、征地拆迁等问题发生矛盾的情况,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加强邻里沟通,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且能够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提高其集体观和大局观,促进村委会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缓解农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乡村关系的目的。

二、当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活动缺乏创新。现阶段,农村社区举办最多的就是政府主导的文科卫三下乡活动,且以艺术演出和电影放映为主,内容单调、形式老套,居民参与兴趣普遍不高。在互联网高度发达、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村民在家就可以上网浏览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自然不愿意参加形式千篇一律的文化活动。实际上,在农村传统民俗活动中,不乏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舞龙舞狮、花会活动等,但是这些活动大多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开展。并且在互联网新兴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活动热度减退。久而久之,农村地区特有的乡土人情逐渐分崩离析,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失去了乡土文化之根,必然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二)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当前部分农村居民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集体观念和担当精神,社交圈子局限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对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大多数村民都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充满向往,但对自身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身份缺乏认同。与此同时,受网络不良文化的冲击,极少数村民沾染了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只关心社区文化活动是否有利可图,不愿意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文化建设体制缺失。现阶段,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采取的是政府自上而下发动的模式,村民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很难从社区文化建设中受益。在少数地区,社区文化建设很少给居民提供发言和决策的机会,居民的利益和需求也被搁置甚至剥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然缺乏可持续性,也不可能获得农村居民的鼎力支持。(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地区获得的财政投入依然有限,资源短缺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有改变。这就导致农村社区文化专干的福利待遇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当前在农村社区从事有关文化工作的人员大多年龄大、学历低,加之平时不注重自我充电,缺乏创新思维和组织能力,无法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难以调动村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实现居民参与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第一,要改变以往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文化活动开展方式,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及居民意愿,开展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提高村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如可以举办丰收节,鼓励村民表达农业丰收的喜悦之情;可以把节日期间举办的扭秧歌、舞狮表演等刻录下来,在文化活动中心放映,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开展“关爱留守家庭,温暖孤独心灵”主题活动,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送上“大家庭”的温暖;还可以举办家风故事分享会、生活技能培训会、象棋锦标赛、社区篮球赛等。多渠道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提高文化活动质量,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第二,要充分利用乡村社会中尚存的传统社会规范、民间舆论、熟识信任等文化力来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农村文化建设深深根植于农村社区中。许多农村社区有着地方特有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在这些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村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3],不但能激发农村居民的参与兴趣,而且对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展示新农村农民新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三,应鼓励居民自办文化。由村民决定文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地方政府可适当提供资金赞助,并给予宏观指引,这样不仅能缓解社区资金短缺的现状,还有利于挖掘村民自身潜能,激发社区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二)增强村民参与意识。首先,应加强科技文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可通过开展成人教育、宣传国家政策、宣讲法律知识等方式,为村民推送文明社区相关信息,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居民的行为方式,引导村民正确认识自身作为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身份。其次,增强村民权能意识,做好村民的心理干预工作,使其理性看待社区参与,增强参与自信,在心理上逐渐接纳和融入社区文化,并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效能感。最后,可组织村民开展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大会,帮助村民掌握社区建设的科学方法,同时鼓励其参与实战,亲历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增进个人对社区和集体的认同感,全面提高村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技能和本领[3]。(三)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针对农村居民被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除了采取赋权和能力建设的措施以外,还应探索居民参与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保护、传承、传播乡村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理想选择。因此,可利用农村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在深入挖掘、整理乡村文化遗存的过程中,构建居民参与和文旅利益分配的有效联结机制。通过利益驱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根据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可打造以社区文化、庭院文化、特色个体文化(民间工艺文化)为核心的三级旅游文化体系,在保护、传承、传播乡村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旅游事业的共赢。(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社区文化专干的福利待遇,激发其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文化专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其次,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可从农村青年、乡贤、党员、在读大学生中遴选一批文化活动能人。这些人要么高才博学,要么精通管理,要么受人尊敬,将其培养成社区文化建设的精英领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而且更容易被农村居民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增进社区与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必要性为切入点,从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村民参与意识、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实现居民参与的有效对策,多角度入手,旨在提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阐释[J].管理观察,2019(33):68-69.

[2]赵斯诺.农村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7.

居民文化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全面动员,努力实现教育强县的战略目标,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努力。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居民文化户口核查工作的领导,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县居民文化户口核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同时,下设18个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核查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办党工委书记任组长,乡(镇)长、街道办主任任副组长,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及学校教师为成员,按照乡(镇、街道)领导包村、村(社区)主任包户、包村干部、教师包收集资料的工作原则,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失真的要求,形成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齐心协力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此次核查工作顺利进行。

三、工作安排

(一)统计阶段(2014年2月19日至2月28日)。各乡(镇、街道)核查小组要以原文化户口簿为蓝本,以居民户口簿为准绳,深入每家每户逐一核查统计,并确保各项核查栏目的准确。

(二)录入阶段(2014年3月1日至3月8日)。乡(镇、街道)核查小组要将本区域内核查统计的文化户口簿统一交到当地中心学校(原教辅站),由中心学校组织人员录入信息,导入系统。同时,以村为单位,将文化户口簿打印成册。

(三)核对阶段(2014年3月9日至3月15日)。乡(镇、街道)核查小组要对册编的文化户口簿进行逐家逐户的核对,发现问题要立即更正修改,若确认无误,须由户主、村委会(社区)、核查人签名,乡(镇、街道)领导审核签字后,统一交到中心学校存档。

四、工作要求

(一)各乡(镇、街道)要立即组织相关人员组成核查小组开展文化户口核查工作,各中心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与核查工作。对不支持不配合的干部、教师要进行纪律追究,对不履行职责的干部、教师,年度考核均为不合格,对组织不到位、任务不落实的乡(镇、街道),将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以此作为领导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县教育局要组织全县核查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使其了解核查的程序和要求,并掌握核查的具体办法。

(三)县直各部门要选派专人参与和督促所帮扶联系村开展好核查工作,如所联系的村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将追究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四)核查人员要深入农户实事求是地开展核查工作,重点要做好0—18岁人员的信息核查,不得弄虚作假,不得随意改动表册内容,并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核查统计过程中,如因核查人员工作不力,造成核查工作无法进行,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如有弄虚作假的,视其情节,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按相关制度进行处理。

(五)为确保2014年3月15日前全面完成我县的文化户口录入工作,各核查小组要对本乡(镇、街道)的核查任务进行分解,并根据任务分解情况如实填写《文化户口核查工作任务分解表》(见附件),于2014年2月22日前交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注意事项

(一)进行核查时,文化户口上的村名、组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及身份证号等信息一律以居民户口簿上的信息为准,姓名不能用同音字代替,组名以整合行政村后政府设立的组名填写。

(二)居民户口簿上已经死亡、嫁出、外迁等该下户而未下户的一律作下户处理;对于新增儿童、娶进、迁入等该上户而未上户的在本次核查工作中作上户处理,但必须要求对方提供真实的信息。

(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以核查的现实情况为准,三类残疾专指视力、听力、智力残疾(智力残疾另加以备注“轻度、中度或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