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6:03:23

居民

居民范文篇1

第一条为保障**市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自治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及时、便民原则。

第三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属地管理。城市居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不分其所在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都应当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四条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各区(县)民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初审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市财政、统计、物价、审计、劳动社会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五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列入市、区(县)财政预算。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市、区(县)财政应设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补助资金专户”,以保证专款专用,不被挤占、挪用。

第六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七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本市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和调整,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二章保障对象及条件

第八条凡持有本市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以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前款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抚养关系的下列人员:

(一)配偶;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且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

第九条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生活补助费、福利及其他劳动收入;

(二)离退休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职工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复员转业军人退役金、因工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抚恤金;

(三)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

(四)继承的遗产和接受的赠与;

(五)储蓄、股票等有价证券及孳息;

(六)从事生产、经营所得或出租、变卖家庭资产获得的收入;

(七)家庭人口中,有从事农业劳动的,按当地上一年度年人均收入折月计算的收入;

(八)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条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人员,按实际收入计算其收入。

在职职工、离岗职工和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按照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有关标准计算其收入,实际领取额高于政府公布标准的,按实领额计算。

对连续6个月以上未领到或未足额领到工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人员,经单位同级经贸或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并出具证明,不再计算其应得收入,按实际收入计算本人收入。

第十一条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按照下列方法计算:

(一)有赡养、扶养或抚养协议、裁决的,按照赡养、扶养或抚养协议、裁决的规定计算;

(二)没有赡养、扶养或抚养协议、裁决的,赡养费按照被赡养人子女家庭月收入减去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后剩余部分的50%,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扶(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扶养人、被抚养人的,其给付额最高不超过其收入的50%。实际支付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实际支付额计算;

(三)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为无力提供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

第十二条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对国家、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金或津贴;

(二)优抚对象享受的伤残抚恤金、生活补助金、护理费和保健费等;

(三)独生子女保健费、奖学金、助学金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四)因工(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及死亡职工的亲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

(五)由单位按规定为职工代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

(六)经市人民政府确定不计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三条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在扣除计算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所依据的月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剩余部分按计算安置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所依据的月数的平均额计入本人月收入。

第十四条对已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保障对象参加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公益性岗位后,其本人收入从就业后第一个月起半年内不计入家庭收入;从第七个月起按本人实际收入计算计入家庭收入。

第**条已成家且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因离婚、丧偶、无住房等原因而与父母同住的,其收入与父母的收入分开计算。

第十六条计算家庭收入,应当按照居民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当月前6个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属于一次性家庭收入的,将其分摊到6个月计算。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拥有汽车、摩托车、移动电话等高档消费品的;

(二)家庭直系亲属出资安排子女择校、出国留学或在民办、私立学校就读的;

(三)饲养高级观赏宠物的;

(四)因、吸毒、等违法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五)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第十八条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的保障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连续两次不按月领取保障款物或不按规定申报家庭收入的;

(二)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尚未就业,无正当理由经两次以上介绍就业而拒绝就业的;

(三)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尚未就业,无正当理由一个月内两次以上不参加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社区公益性劳动和活动的。

第十九条对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在乡伤残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在执行自治区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按照本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第三章审批程序及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户主工作关系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向兵团有关机构提出),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同一户口中所有家庭成员户口及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三)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四)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人家庭收入证明;

(五)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有义务为本单位、社区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出具真实、准确的收入证明。

第二十一条对于人户分离家庭的申请,由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其现居住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并将有关详细证明材料提供给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进行调查,张榜公布后,将《**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及各种证明材料与调查意见于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报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10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张榜公布后,将各种证明材料和初审意见报所在区(县)民政局;

区(县)民政局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审批工作。对月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当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应当批准其享受全额或差额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二十三条区(县)民政局应当将审批结果书面通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后,发给统一编号的《**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区(县)民政局及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居民委员会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发放。必要时,也可以给付实物。保障对象每月持领取证、户口本或身份证到指定地点领取。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批准之月的下月起计发。

第二十六条保障对象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向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及时报告家庭人员及收入变化情况;

(二)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应当主动就业或接受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

(三)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应当参加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社区公益性劳动和活动。

第二十七条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有劳动能力尚未就业的保障对象参加社区公益性劳动和活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社区公益性劳动和活动每月应不少于4次。

第二十八条区(县)民政局、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保障对象档案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对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及时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对停止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及时收回《领取证》。

第二十九条区(县)人民政府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临时救济、大病救助、廉租房、社会互助等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条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工商、税务、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对保障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

第三十一条保障对象在本市范围内迁移户籍的,应当在迁移之日起30日内到原户口所在区(县)民政局与迁入区(县)民政局办理保障待遇变更手续。

第三十二条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专项检查制度,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审查。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违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管理规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从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进行批评教育,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无正当理由不予审批或无故拖延的;

(二)弄虚作假,批准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居民享受待遇的;

(三)擅自改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范围和标准的;

(四)其他侵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利或国家利益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民政局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三**条城市居民对各区(县)民政部门做出的不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减发、停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决定或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居民范文篇2

一、充分肯定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政策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向着全面推进和深化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初步形成了符合城镇居民参保特点的管理服务机制。各地普遍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同时加强管理资源整合。玉环县、临海市将原由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合调整到劳动保障部门,路桥区等地则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具体经办业务统一交由卫生部门负责,从而有利于政策的衔接和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的选择和转换。在经办能力建设上,各地在充分发挥原有管理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玉环县还按保险基金的5%由财政安排工作经费;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上,各地充分利用农医保管理工作体系及计算机网络,实现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联网管理和直接结算,既方便了群众的医疗费用报销,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参保登记上,各地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考核制度,并通过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在参保动员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简化参保手续,优化参保流程,方便城镇居民办理参保登记。

(二)基本形成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试点工作,确保政府补贴资金及时到位,为制度平稳运行、试点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劳动保障部门、采取中小学校统一办理参保的方式,大大加快了参保进度。人事编制部门为医保管理部门或经办机构增加了一定数额的编制,进一步增强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服务力量。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及时了解掌握城镇居民的人数、医疗消费水平、低保人员和困难家庭情况等,在参保扩面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

(三)努力实现了由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的转变。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各市在20****年底前选择1-2个县(市)进行试点,20****年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面扩大到50%以上的统筹地区的工作要求。市政府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列为20****年为民办实事中的重要内容,按照全面推进的要求提出所有县(市、区)在20****年底前都要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组织实施。经过市县两级的不懈努力,9个县(市、区)都按时在年底前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同时根据“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城乡、分类保障”的原则,不断探索研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衔接问题。截止今年6月底,已有23.5万名城镇居民参加医保,占应覆盖人数的43%,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有8.65万人,选择参加新农合的有14.85万人。

二、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就全国而言,我省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但目前领先地位已不明显。在省座谈会上,陈加元副省长认为此项工作是“醒得早,起得迟”,要求引起高度重视。就全省而言,我市此项工作进度目前大概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位置。因此,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与周边城市发展及态势、与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与要求相比,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九个县(市、区)虽然在去年底前全部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但推进效果并不理想。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只有8.6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据市劳动保障局分析计,这8.65万人中,大部分又是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整体转过来的,扣除整体划转部分,实际按新制度参保的人数只有2.6万人左右,这说明现在的成绩是靠吃老本取得的。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领导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出台已经过了半年时间,但有一半区域没有实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象,绝大部分是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这些人恰恰是最需要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关心、关爱的弱势群体,是各级政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解决好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不仅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是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从面上情况看,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差距很大,全市仍然有1/3的统筹地区尚未开展参保扩面工作,而进度较快的玉环县已基本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从参保人数看,进度快的县市,参保人数已经达到近8万,参保率已超过60%,进度慢的县市,参保人数不足5千,参保率不到20%。

三是财政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合理的公共财政安排,适当的财政投入,不仅反映出各级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度,而且也决定了制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从各县(市、区)出台的政策看,目前全市平均筹资标准为226元,财政补助标准为96元(欠发达地区65元左右,发达地区100元以上),这个筹资标准和补助标准,在全省是比较低的。但就是这么低的标准,有些县市的财政补助还是没有足额到位,低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由于财政补助力度明显不足,相应的报销比例就偏低,达不到省政府提出报销比例掌握在40%左右的要求,个别地方甚至已经出现报销比例比新农合还低的局面。因此,筹资标准还要逐步提高,相应的财政投入也要增加。

四是中小学生参保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主要是政策的统一性问题。在同一学校、同一个班级,有城镇的学生,也有农村的学生。但是,如果我们在参保政策上将学生划分为城镇和农村两个范围,制定两个标准,这样对学生不公平,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学生的参保政策,如何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与商业保险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应该作很好的研究。

研究剖析这些困难和问题,是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的重要前提。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当前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利条件:一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任务。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因此,十七大在提出“病有所医”战略目标的同时,强调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市三届十次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改善民生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工作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们有条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实施社会保障、全面健康两大工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三是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已经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认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工作。

三、明确目标,把握重点,确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加快发展

根据工作部署,今明两年,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任务是:今年全市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60%以上,力争70%;参保人数保证达到32万人以上,力争达到37万人;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人均达到80元以上;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实行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今年完成参保人数的50%。明年全市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实现制度全覆盖下的人员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目标和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如何组织好、实施好。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对于医疗保障体系,我国采取了“三项制度,一个救助”,即对就业人员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非就业人员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加上一个医疗社会救助,简称“3+1”医疗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最迟建立的,深化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关键是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入研究与其他三项制度的政策衔接,特别是城镇居民基本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问题,我市“统筹城乡、分类保障”的做法是切合台州实际的,也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分类保障”的基本要求是城镇居民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应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已参加新农合的城镇居民,要留有政策接口,并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对自愿选择参加农村居民合作医疗的城镇居民,应按参保人的户籍身份分别统计上报,归口上报。二是要不断完善政策。适时探索城镇居民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提高制度的保障水平和受益面,进一步降低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健全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挂钩的政策,鼓励城镇居民早参保、连续参保,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积极引导城镇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医疗服务,采取降低在社区就诊的起付标准、提高基金支付比例等方法,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引导参保人员小病进社区。三是要建立参保城镇居民2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制度,提高制度吸引力。城镇居民免费健康体检是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各地要认真研究,早作打算,提前准备。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目前,各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也有卫生部门管理,还有两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中央和省政府明确劳动保障部门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主管部门,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整合医疗保险管理资源,探索理顺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当地政府可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交由一个部门为主管理,建立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地区,应及时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关报表、进展情况转给劳动保障部门,由劳动保障部门归口上报。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长效机制。各县(市、区)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是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投入。中央提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比例要达到80%,补助力度明显加大。与之相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务院明确要求全国所有试点地区财政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80元,省政府在年初已经明确今年省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增加50%,这次全省会议上又提出再增加补助标准,今年省财政对各地的补助要比去年提高1倍,也就是对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分别按每人每年24元、40元、80元的标准补助,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地方财政和省级财政补助的配套机制,对当地筹资偏低,财政补助不足或不到位的统筹地区,要相应核减省级补助水平,当地按新农合标准筹资及给予财政补助的,省财政也要按新农合标准给予补助。因此,各县(市、区)要适当提高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市政府要求,2008年台州市区及临海市、温岭市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不包括未成年人)的财政补助标准应提高到120元以上,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的财政补助标准要提高到100元以上。全市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未成年人的财政补助标准要提高到60元以上。同时明确,对自愿选择参加农村居民合作医疗的城镇居民,应按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予以补助。通过以上措施,各级财政补助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的比例要提高到50%以上。其次,在稳定个人缴费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财政补助,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增强制度吸引力,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三是各地要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参保人员的待遇及时兑现;同时要不断开拓新的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努力做到资金投入多渠道、来源多元化,切实增强基金的支付能力,要抓紧研究建立多渠道投入长效机制,确保基金持续运转。

(四)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随着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我市医保经办机构的管理范围由职工扩大到全体城镇居民,部分统筹地区已经拓展到所有居民,管理的范围和人数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办机构的工作力量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较为突出。各地要根据医保经办机构工作实际,配备必要的工作力量,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确有困难的,可以采用工作经费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量挂钩的方法,按照当地城镇居民应参保人数的一定比例,增加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人员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经办力量不足的矛盾。各级医保经办机构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建设和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进管理服务手段,加强管理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不断适应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新需要。

(五)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要科学设置参保、缴费、就医、支付等各项流程,努力做到“一口受理”、“一口发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方便基层群众。要切实做好基础统计工作,实行统一口径、归口管理,确保统计及时准确。要切实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标准,确保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服务能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改进不足、研究对策,促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圆满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任务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新生事物,涉及范围和对象分布面广,情况复杂,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是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环节。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力争“三个讲透”:一是要把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目的、意义讲透,让广大城镇居民知道好处;二是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内容讲透,让广大城镇居民掌握政策;三是要把政府支持和资金管理、报销办法讲透,让广大城镇居民消除疑虑。尤其是要把帐算清楚,使城镇居民知道参保能够得到哪些实惠、能化解哪些风险。要通过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过细工作,引导群众自愿投保,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搞强制参保。

居民范文篇3

目前对于居民酒店影响感知的研究几乎很少,而对于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很多。Doxey,G.V,Allan.Long,P.Perdue,S.Kieselbach的研究表明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持不同态度,从欢迎(euphoria)转向冷漠(apathy)、厌烦(annoyance)、抗拒(antagonism)。KregLindberg,RebeccaL.Johnson和BillBramwell认为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的经济效益有较强的关注,而对道德滑坡与社会犯罪有较大的包容,但是随着旅游的发展,各种负面现象出现之后,尤其是旅游收入与社会成本相比为负值之后,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态度较为负面。我国对旅游影响研究较迟,研究成果较少,但发展趋势较快。戴凡、保继刚通过调查云南省大理古城居民对学英语的态度和掌握英语的程度来研究旅游开发的社会影响。刘赵平详细探讨了关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社会交换理论,并将该社会交换过程模型用野三坡旅游发展来证实检测。

综观以上对于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都是从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感知、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的,因此本文对于居民的酒店影响感知也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来研究。

1、居民酒店影响感知的研究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居民对酒店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感知三个方面对居民酒店影响感知进行综合测度,从这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1.2评价方法的选择

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提出的处理模糊事物的数学方法,引入“隶属函数”来描述客观事物的差异的中间过渡的模糊数学方法,在许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居民酒店影响感知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很难用定量的方式表达,而定性的描述评价又缺乏直观性,因而本文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居民酒店影响感知进行评价。

首先建立居民酒店影响感知因素集合U=Ui(i=1,2,3),这里Ui代表第一层指标,每一个Ui又由5个二级指标构成,表示为Ui=Uij(j=1,2,3,4,5)。然后确定评语集V,模糊评价矩阵R,令V=(v1,v2,v3,v4,v5)=(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采用对酒店所在地居民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指标Uij隶属于评语Vk的人数与参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比值,即Uij(i=1,2,3,j=1,2,3,4,5)隶属于第k个(k=1,2,3,4,5)评语Vk的程度,并由此可以得到模糊评价矩阵:

目标层A准则层B相对于A权重指标层P相对于P权重相对于A权重

居民酒店影响感知

UU1经济影响感知0.4934U11增加本地就业机会0.27410.1352

U12促进本地经济发展0.26600.1312

U13使从业者收入提高0.12500.0617

U14增加本地税收0.11040.0545

U15带动相关产业发展0.22450.1108

U2社会文化影响0.2215U21提高本地知名度0.31520.0698

U22拉动社会餐饮发展0.14090.0312

U23增加本地旅游吸引力0.23210.0514

U24促进文化交流0.21780.0482

U25改变生活方式0.09400.0208

U3环境影响感知0.2851U31增强居民环境意识0.20760.0592

U32增强政府环保意识0.32180.0917

U33污染物对附近居民影响0.20970.0598

U34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0.08400.0239

U35使本地拥挤和交通堵塞0.17690.0504

表1居民酒店影响感知指标体系及权重

将各指标得权重表示为W=Wi=(W1,W2,W3)=(0.4934,0.2215,0.2851),W1=(W11,W12,W13,W14,W15)=(0.1352,0.1312,0.0617,0.0545,0.1108);W2=(W21,W22,W23,W24,W25)=(0.0698,0.0312,0.0514,0.0482,0.0208);W3=(W31,W32,W33,W34,W35)=(0.0592,0.0917,0.0598,0.0239,0.0504)。在此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最终模糊集:分为第一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和第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第一层次是在第二层次确定的基础上来构建的,第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其中i=1,2,3;j=1,2,3,4,5。

第一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最后去模糊获得单一评价值,本文采用的是李克特的五级两表方法,即V=(v1,v2,v3,v4,v5)=(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5,4,3,2,1)。居民酒店影响感知的最终评价值为:

Ai=5Bi1+4Bi2+3Bi3+2Bi4+Bi5

2实证研究

2.1研究对象与数据的来源

本文以沈阳的四星级以上酒店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了20个酒店附近的居民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共计发放问卷321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回收有效率为85%,调查对象包括152名男性(55.7%)和121名女性(44.3%)。年龄从20岁到63岁。问卷经过专家论证与试验性的发放检验,最终确定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被调查者从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5种程度来回答,经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得出如下基础数据,如表2所示

表2调查数据情况统计

评价指标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

U11增加本地就业机会511982130

U12促进本地经济发展3114278220

U13使从业者收入提高20961014511

U14增加本地税收1087114566

U15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415347390

U21提高本地知名度11110636200

U22拉动社会餐饮发展12504612540

U23增加本地旅游吸引力3486746613

U24促进文化交流49521074223

U25改变生活方式1743869730

U31增强居民环境意识15426513219

U32增强政府环保意识3747965340

U33污染物对附近居民影响454878984

U34使本地环境质量下降2381728611

B35使本地拥挤和交通堵塞28275314322

2.2居民酒店影响感知评价

根据模糊评价方法构建模糊评价矩阵如下所示:

计算第二层次指标评价集:

B1=W1×R1=(0.0605,0.2675,0.1125,0.0492,0.0037)

B2=W2×R2=(0.0461,0.0615,0.0538,0.0466,0.0134)

B2=W2×R2=(0.0327,0.0475,0.0795,0.1018,0.0235)

第一层指标最终评价集:

A=W×B=(0.1393,0.3765,0.2458,0.1976,0.0406)

对第2层评价集进行去模糊计算,分别获得居民对酒店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感知及综合感知的评价值,如表3所示:

表3沈阳居民酒店影响感知模糊评价结果

评价内容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很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很不同意U

U1居民对酒店经济影响的感知0.06050.26750.11250.04920.00371.8121

U2居民对酒店文化影响的感知0.04610.06150.05380.04660.01340.7445

U3居民对酒店环境影响的感知0.03270.04750.07950.10180.02350.8191

U居民对酒店影响的综合感知0.13930.37650.24580.19760.04063.3757

3结论与讨论

酒店业的发展对沈阳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通过模糊评价测度出沈阳酒店的居民综合感知值为3.3757,与评语集相对照比较,可以发现其综合感知处于正向感知水平,也就是说居民的总体感知是酒店的发展给沈阳带来了正向的影响要大于负向的影响,说明沈阳的酒店业的发展基本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居民对酒店的经济影响感知是最强的(1.8121),说明沈阳酒店业的发展给沈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其积极效应远大于其消极效应。其中居民对增加本地就业机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认同感是最强烈的。对社会文化的感知是最弱的(0.7445),也就是说酒店的发展并没有对社会文化形成很大的正向的提升效应,外来人的文化结构对沈阳的文化影响不明显。对环境的影响感知居中(0.8191),但其分值与对经济的影响感知有很大的差别,说明虽然其居中,但其也并未沈阳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未来沈阳酒店的发展在注重对经济发展重大拉动效应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由于酒店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酒店发展所产生的负向效应,从而使沈阳的酒店发展带动整个沈阳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永红,奚玉芹.风险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8(8).

[2].黄玉理,龙良富,王玉琼.我国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8(2).

[3].谢芳.论酒店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控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4).

居民范文篇4

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是指可支配收入,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是指纯收入。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模型采用人均收入表示收入变量。同样消费也采用人均的形式。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是2010年我国北京、天津、河北等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的截面数据。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看出,由于模型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有31个观测值,所以模型的数据样本一共有62个观测值。

(二)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拟合程度较好,调整可决系数的值为0.9773,F的值是876.47,说明变量整体解释能力较强。对于X的t的统计值为23.6646,通过了统计学检验,说明X的系数显著的不等于0。在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中,截距项中的虚拟变量D1的系数值为-221.9854,但是它的t统计值为-0.3523,相对较小,无法通过统计检验。所以认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两个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上是不存在差异;斜率项的虚拟变量D1X,t的统计值为-0.3432,未通过统计学检验,说明斜率项上没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由β3与β4的t检验值可知,该两参数并非显著地不等于0,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无显著差异。

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存在差异,他们有着共同的消费函数Yi=294.07+0.6871Xi,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90%的置信区间为(0.6649,0.7093);在95%的置信区间为(0.6605,0.7137);在99%的置信区间为(0.6517,0.7225)。该结论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这并不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相悖,原因是:第一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收入一定范围内可能是稳定的;第二因为城乡居民不是同一个群体,要想验证凯恩斯消费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实情需要采用时间序列对同一主体进行深入研究。

居民范文篇5

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解当前我市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近年来。局于近期在全市选取了10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为人知,也受到大部分农户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还需不断倾听农民的呼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一、调查基本情况

年总纯收入1770600元,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人均纯收入4611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因疾病损伤致贫,20%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10%人选择是私人诊所,173%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9%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人选择不足1公里,39%人选择在1-2公里,1%人选择在2-5公里。

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99%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被调查的100户中。参保率达99%

33%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366%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1%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71%人基本满意,419%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8%人不满意,2%人选择说不清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11%人认为过高,547%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0%人认为过低,32%人选择说不清楚

44%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6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56%人不愿意增加。

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村卫生室,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44%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私人诊所,5%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离家近,13%质量好,11%定点医疗单位,8%有熟人,7%价格低,5%其他原因。

22%农户没有家人患病,8调查前半年。59%农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农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农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农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人患病后及时就诊,共花费医药费121743元,按照规定能报销或减免43509.4元,实际报销或减免20712.3元。没有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有病轻,自己治疗,经济困难,能拖则拖,医药费不能报销等。

51%人认为不难,943%人认为现在看病难。6%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5%人认为不贵,1086%人认为现在看病贵。9%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农户因家人得病在年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问题

报销的医药费少。调查显示,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实际报销或减免仅占全部医药费的17%农民挣钱不易,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因此,农民在缴纳费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医疗补偿,导致农民认为付出多,回报小,不划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身体健康、没有患过大病的农民不太愿意参加。调查显示在年仅17%农户得到补偿,表明绝大部分农户近期并没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在问卷上写上了困惑: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报销?

乱收费,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3定点医院少。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有51%农户患病选择经常就诊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这些医疗单位中,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所调查的100户中。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的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医疗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欠佳也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5医务人员的素质差。调查显示患大病的农户有超过50%人给医生送过红包。

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充分体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诚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能否真正受到人民群众欢迎,能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关键是工作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1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和资金支持的责任。没有政府出面组织,合作医疗就会失去组织基础,政府的适当(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资金支持能够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产生很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扩大报销范围。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从调查资料分析,2及时调整补偿标准。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全市依据一定标准确定一批定点医疗机构,4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并根据成熟一家扩大一家的原则,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参保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加快服务模式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5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快改进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快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加强人才培养,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卫生院工作,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市、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村民能在乡、村就诊医治,既降低了医疗成本,又能保证村民及时就医,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切实降低农村药品价格。从调查看,7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7%尽管经过几次医改,药价几度下调,但高昂的医药费用仍是农民进医院道路上的首要障碍。因此,加强农村药品监管,平抑农村药价,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监督、检查,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以医德医风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切实维护参合农民利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让困难群众也能看得起病。最大限度降低药价,更大限度地让利于农民。

居民范文篇6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结构;居民消费;PVAR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随着经济水平快速提升,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政府越来越注重消费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扩大内需,升级产业结构,构造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格局成为当下的主要任务。城镇化、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两两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厘清其相互间的作用对于构造双循环格局、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往关于城镇化、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研究大多都把其中两者或三者放在一个系统中去研究,很少有学者将四者放在统一的框架中去研究。例如,董洪梅、章磷和董大朋认为产业升级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农村低技能劳动无法适应),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1]。李宝礼和胡雪萍基于中国345个城市2009—2013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SEM)来探究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传导路径,并采用高级多变量技术对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变量进行深入观测。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通过改变城市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来改变城市的要素禀赋结构,进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中小城市城镇化同产业结构升级负相关,东部地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作用最大,其次是中部,西部最弱(其中人口在100万人以下为中小城市、100~300万人为大城市、3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2]。闫星宇和许士道使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估计法研究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消费有抑制作用[3]。邵立杰基于2010—201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实证了收入结构、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的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投资性收入预防性储蓄对居民消费都有促进作用[4]。张志新、邢怀振和于荔苑使用中国2005—2018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在东部和中部促进了城镇化,在西部对城镇化有抑制作用(具体原因为基础设施不足,违背比较优势)[5]。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的变量有人口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四个变量。各个变量的衡量指标如下。城镇化率(urban):用城镇常住人口与常住总人口的比值来表示城镇化率。产业升级(indup):参照以往文献构造产业升级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得出各个变量统计特征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稳定性检验后,说明数据为平稳序列,可以进行模型估计。接着进行模型估计并对估计模型进行特征根检验。最后在估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本文使用LLC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原假设,因此各个变量序列都为平稳序列。在进行PVAR模型估计前,必须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常见的判定滞后阶数的方法有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Information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InformationCriterion,BIC)和汉南-奎因信息准则(Hannan-QuinnInformationCriterion,HQIC)。本文计算三个信息准则,根据信息准则选择的最优阶数均为一阶。

(二)模型的GMM估计和稳定性检验

本文使用系统广义矩(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GMM)方法进行估计,消除了内生性产生的影响。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对当期值都具有显著影响,其系数估计值均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惯性;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具有负向影响,而居民消费对城镇化有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居民收入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收入有负向影响,而居民消费对居民收入有正向影响;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所有的特征根均在单位圆内,模型通过稳定性检验,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三)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在受到自身一个单位的冲击时都会在第一期产生最大的正向影响,随着时间增加,正向影响逐渐减小,最终趋于零,这说明四个变量均具有自我发展惯性。产业结构升级一个单位的冲击对城镇化在第一期产生一个负向影响,这个负向影响在第七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少。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一个单位的冲击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第一期都产生一个逐渐增大的正向影响,收入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变动较快,分别在第四期和第三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且正向影响的峰值较小。而居民消费对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变动较慢,都在第五期到达最大值,之后逐渐减小,且每一期的正向影响都大于居民收入冲击带来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一个单位的冲击对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具有相似的趋势,都是具有一个逐渐减弱的正向影响,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小于对居民收入的消费程度,这是因为居民收入中只有部分用于消费,所以城镇化、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冲击都能使消费和收入上升,但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大。图1脉冲响应函数。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了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建立了PVAR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都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惯性;城镇化、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具有时间滞后性。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第一,可以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来提升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走的是古典主义刘易斯模式道路,通过高投资、低消费模式来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居民消费和收入。第二,应注重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占比越高,产业结构越高级,对居民消费和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越强。

参考文献

[1]董洪梅,章磷,董大朋.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北地区城市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0(5):107-118.

[2]李宝礼,胡雪萍.城镇化、要素禀赋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345个城市的空间计量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3):10-19.

[3]闫星宇,许士道.收入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以房价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2):116-126.

[4]邵立杰.收入结构、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动态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14):66-69.

居民范文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切实做好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合理确定困难居民范围,及时报送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情况

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城市,要按照《指导意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要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城市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对象,要按要求帮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于“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的界定,要根据《指导意见》的原则规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界定标准,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困难居民的人数、构成等情况,为帮助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准备工作。2007年,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会同劳动保障和财政厅(局),于10月30日前将汇总审定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城市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未成年人数和成年人数)、困难人群补助标准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报送民政部、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所报数据应与经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核的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计的有关数据一致。从2008年起,各地应于每年3月底以前报送有关情况。

二、科学制定补助标准,规范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补助资金拨付程序

按照《指导意见》要求,2007年,在对试点城市参保居民普遍给予补助的基础上,对属于低保对象的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参保所需的家庭缴费部分,政府原则上再按不低于人均1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5元给予补助;对其他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困难居民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政府原则上再按不低于人均60元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人均30元给予补助。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困难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基本医疗需求、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认真分析测算,科学合理地制定对困难居民的具体补助标准。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和补助标准,足额安排城市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补助资金。补助困难居民参保所需家庭缴费部分的资金,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城市医疗救助”项下,并通过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的“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及时划拨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专账。中央财政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补助金额,根据审定后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城市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居民人数和中央补助标准核定,通过城市医疗救助专项转移支付下达。

三、采取切实措施,搞好城市医疗救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

各地要抓住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已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尚未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地方,要同步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城市医疗救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工作。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地区,要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对困难居民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个人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助。未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困难居民,符合条件的要按照规定及时给予救助。此外,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帮困互助等多种渠道,进一步帮助困难居民缓解医疗难问题。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管理服务衔接,探索建立适合困难居民特点的申请审批程序,协同做好困难参保人员身份认定、组织参保和信息采集等服务工作,改进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资金支付方式和费用结算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困难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四、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组织作用,配合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工作

各地在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受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积极协助做好宣传发动、家庭调查、信息登记、组织参保等方面的工作。要结合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社会监督组织工作,建立居民参与医疗保险监督的机制,定期把本社区居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情况纳入居务公开范围,接受居民监督。要定期组织居民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情况开展民主评议,并把评议结果及时反馈给上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管理,逐步建立信息共享、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街道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工作平台。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

居民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保护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合理利用,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管辖海域内,从事无居民海岛的保护与利用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实行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和保护与利用规划制度。

国家鼓励无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严格限制炸岛、岛上采挖砂石、实体坝连岛工程等损害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加强无居民海岛名称管理。无居民海岛的命名、更名及名称标志的设立,应当遵循《地名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

第五条国家建立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无居民海岛基本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监视、监测和统计,基础信息。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义务,不得非法侵占和买卖无居民海岛,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功能区划和规划

第七条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总参谋部制定并公布实施全国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依据上一级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编制地方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地方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应当报上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经上一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准予备案后,公布实施。

第八条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依照下列原则编制:

(一)按照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确定海岛利用功能;

(二)保护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

(三)促进海岛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维护国家主权权益,保障国防安全,保护军事设施。

第九条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的调整和修订,按照第七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条沿海县级以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编制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

第三章申请审批

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利用无居民海岛,应当向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无居民海岛利用申请书;

(二)申请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申请个人的身份证明、资信证明材料;

(三)海岛利用方案;

(四)利用海岛的保护方案;

(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和保护与利用规划,对无居民海岛利用申请进行审查,并按规定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机关批准。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无居民海岛利用申请,应当征求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

第十三条炸岛、实体坝连岛工程等严重改变海岛属性的项目用岛,由国家海洋局征得总参谋部同意后批准;涉及军事设施和国防安全的项目用岛,由国家海洋局会同总参谋部批准;利用外资对岛屿开发经营的项目用岛,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规定以外的岛上采挖砂石、无居民海岛整体利用,由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其他项目用岛,由县级以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体审批权限由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管辖区域不明确或者有争议无居民海岛的利用,由共同的上一级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四条无居民海岛利用申请经批准后,由批准机关下达《无居民海岛利用批准书》。经国务院批准的无居民海岛利用申请,由国家海洋局下达《无居民海岛利用批准书》。

第十五条《无居民海岛利用批准书》应当包括无居民海岛利用项目位置、范围、面积、用途、方式和期限等内容。具体格式由国家海洋局统一规定。

无居民海岛利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第十六条申请单位和个人应当持《无居民海岛利用批准书》,依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申请办理其他有关手续。

第四章保护和整治

第十七条国家对领海基点所在无居民海岛实行严格保护制度。

领海基点所在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禁止采石、挖砂、砍伐、爆破、射击等破坏性活动;在领海基点周围1公里范围内的区域,除可以进行有利于领海基点保护的工程建设项目外,禁止进行其他工程建设项目。

第十八条国家海洋局根据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公布无居民海岛保护名录。

纳入无居民海岛保护名录的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禁止开展与保护目的不一致的利用活动;特殊情况下,要使用保护名录内的海岛及其周围海域,应当报国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九条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由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申报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海洋特别保护区。

第二十条重要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由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无居民海岛功能区划和保护与利用规划,拟定无居民海岛整治方案,报有关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利用无居民海岛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和军事设施的义务。

第五章名称管理

第二十二条民政部门是无居民海岛名称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无居民海岛命名、更名等管理活动时,应当征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军事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意见。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军事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无居民海岛名称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拟定本行政区域内无居民海岛命名、更名和名称注销方案,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

拟定无居民海岛命名、更名和名称注销方案,应当征求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领海基点、领海基线外侧、领海基线内侧有海洋权益价值和涉及省际海域界线及其他涉及国防、外交事务的无居民海岛的命名、更名和名称注销,由有关省级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领海基线内侧的其他无居民海岛的命名、更名和名称注销,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并分别报送民政部和国家海洋局备案,同时抄送有关军事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民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未提出异议,即可公布生效。

第二十五条沿海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已批准的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无居民海岛名称向社会公布。

民政部会同国家海洋局全国无居民海岛标准名录。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各级地名、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无居民海岛命名、更名的建议。

第二十七条沿海地区的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需要设置海岛名称标志的无居民海岛上,按照有关的国家标准设置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志。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务活动中,或者在新闻、出版、影视、商品、标志等领域使用无居民海岛名称时,必须使用国家批准的标准名称。

第六章罚则

第二十九条未取得或者骗取《无居民海岛利用批准书》,非法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或者未按利用海岛的保护方案履行保护义务,对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由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六、九十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和采取补救措施,并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擅自移动和破坏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志,或者有其他违反无居民海岛名称管理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等,责令停止非法活动;对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无居民海岛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对于破坏军事设施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无居民海岛不得作为公民户籍登记的地址和企业登记注册的地址。

确需将无居民海岛转为有居民海岛的,除按规定报批外,应当逐级上报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和总参谋部备案。

第三十四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无居民海岛,是指在我国管辖海域内不作为常住户口居住地的岛屿、岩礁和低潮高地等。

(二)炸岛是指通过人工手段降低岛、礁高度,造成岛屿在高潮时没入水中或者低潮高地在低潮时没入水中的行为。

居民范文篇9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特困居民是指市内各城区(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千山风景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市(城镇)居民。

第三条市社会保障领导小组设立市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市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和医疗专家组成。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民政局承担。

第四条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管理工作,区民政局负责本地区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审批和救助金发放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核定、管理工作;卫生部门负责监督指定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以下简称指定医院),开展重大疾病病种鉴定和救治工作,并落实各项医疗优惠措施;审计和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工作进行审计和监督。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审核工作。

第五条符合本办法第二条之规定的城镇居民,患下列疾病的,可申请医疗救助: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进行定期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

(二)恶性肿瘤;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慢性重症肝炎及并发症;

(五)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的。

第六条患重大疾病的特困居民必须到指定医院就医,在非指定医院就医或未经区民政部门批准到本市以外医院治疗发生的医药费用,不列入医疗救助范围。

第七条指定医院应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患重大疾病特困居民提供治疗。凡不属于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药物、药械和治疗、检查费用,不列入医疗救助范围。

第八条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城镇居民,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额不超过4000元;医疗救助标准按照个人当年应承担的医药费部分(扣除单位报销、保险赔付、社会捐赠)的40%予以救助。

第九条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者,应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户籍证明及本人身份证;

(二)市政府指定医院的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及必要的病历材料;

(三)有关单位报销医疗费用凭证;

(四)商业保险的赔付证明;

(五)社会捐助情况证明。

第十条个人实际自付医疗费用累计到1000元以上的,申请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时,由本人或户主持有关证件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并填写《*市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提出审核意见,报区民政部门审批;区民政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办理批准手续,并报市民政局备案;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年内个人实际自付医疗费用累计不到1000元,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在年底前支付医疗救助金。

长期(1年以上)不在户籍所在地居住的城市特困居民,持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有关证明,向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请,符合条件经批准后,由长期居住地民政部门予以救助。

第十一条区民政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医疗救助资金数额,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拨付。相关证明材料由区民政部门归档管理,并按要求录入低保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第十二条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以现金形式支付,由区民政部门负责发放。

第十三条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所需资金,采取政府出资为主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方式筹集。政府出资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按7:3的比例共同承担。

第十四条鼓励社会各界为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捐赠资金和提供物资帮助,捐赠的款物由民政部门统一接收,全部用于特困居民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

第十五条市、区民政部门每年年初应根据城市特困居民患重大疾病的状况,编制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年度资金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和实际救助需要及时核拨资金。

第十六条市、区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和管理。财政部门要建立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实行单独核算,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转入下年度使用,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七条各区民政部门每季度末要将本地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的人数和资金支出情况,报告同级财政和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办公室。

第十八条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特困居民提供以下优惠:

1、特困居民凭《*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本人身份证就诊,免收挂号费、诊查费;减免20%的检查费;住院治疗的,减免20%的床位费。

2、特困居民凭《*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本人身份证免收其子女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白百破疫苗和免疫疫苗接种劳务费。

3、妇幼保健机构对持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本人身份证的妇女孕期保健,免收产前检查费。

因工伤、交通、酗酒和等引发事故致伤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减免范围。

第十九条市民政、财政、卫生、审计和监察部门,定期开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列、虚列或挤占、挪用救助金等违法违纪行为。

第二十条对骗取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金的,由区民政部门负责追回被骗资金,并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民政部门及其有关工作人员要认真审大疾病医疗救助申请人的资格条件,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予以批准并支付救助金。对刁难申请人或玩忽职守、弄虚作假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十二条指定医院及其医务人员要如实出具有关医疗证明,如有出假证或在诊断、治疗、处方等医疗环节弄虚作假的,由卫生部门严肃查处。

第二十三条海城市、台安县和岫岩县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

居民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消费;川南城镇群;居民消费

城镇群,是指由若干城镇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它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对川南城镇群的范围及城市等级作了明确划分。川南城镇群位于长江上游四川南部川滇黔渝交界处,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以及乐山市除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外的其余城镇。它既承接成渝,也辐射云贵北部,是四川省域内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占四川全省五分之一左右,是仅次于成都都市圈的全省第二大城镇群。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能够直接、突出地反映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作为四川省经济新增长极,川南城镇群应正视目前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为城镇群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本保障。

一、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为了更好了解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的真实情况,课题组采取了便利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2016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共发放了问卷4000份,其中泸州市发放了1000份,内江市、宜宾市、自贡市发放了800份,乐山市发放了600份。共收回问卷3911份,其中有效问卷3796份,有效率为97.1%。通过问卷数据整理,得出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现状。(一)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的今天,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基本生活保障已不再是大多数居民的沉重负担,能省则省的传统消费观念已退居二线,除了在内江市排名第二外,在其余四个城市,都排在第三位上。有计划的消费成为了当前的主流消费观念。特别是乐山市,高达60.7%。想花就花的消费观念所占比重最低,其中,五个城市中,内江市最高,为9.5%,乐山市最低,为4%。乐山市也是本次调查中,消费观念最集中,落差也最大的城镇。消费观念的变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费用支出方式。(二)文化消费目的多样。川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目的呈现多样性,主要包括打发时间、提高文化素养、锻炼身体、增加就业机会、扩大人际交往。其中,乐山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目的所选比例落差最大,宜宾市的居民文化消费目的所选比例落差最小。消遣打发时间目的在乐山市所占比重最高,为59.7%,提高素养在其余四个城市所占比重最高。消费目的的不同,会导致居民在选择文化消费方式时,所选项目产生差异。(三)文化消费更偏向休闲娱乐。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的类别非常多,主要有知识类、娱乐类、休闲类、运动类、打扮类、艺术类、情感类。受文化消费目的的影响,娱乐类、休闲类、知识类所占比重较大,选择的平均比例为51.16%、36.46%、35.92%,具体包括看电影、上网、听音乐、打游戏、旅游、逛公园、购买书籍报刊、去图书馆等。艺术类所占比重最小,选择的平均比例仅为7.92%。如学琴、绘画、欣赏艺术展览、观看舞台剧等。究其原因,本课题调研对象以成年人为主,而学琴、绘画等,多为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投资。此外,受文化消费目的落差大的影响,乐山市居民文化消费类别选择的落差也最大,呈现高度集中趋势。

二、川南城镇群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意识比较缺乏。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很多居民对文化消费知之甚少,重视程度也很低,愿意投人的时间、资金也很少。文化消费意识的缺乏,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居民的科学健康思维发展,生活品质不高,精神生活不丰富。1.居民们对文化消费缺乏足够了解。在被访问者中,近一半的人表示对文化消费只有一般了解,对文化消费表示很了解的占比平均数为9.46%,其中乐山市最低,只有4.3%,泸州市最高,也只有12.1%。平均有36.56%的居民认为文化产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没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不知道什么是文化消费,不知道文化消费的重要性,不知道文化消费的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结构自然成为无稽之谈。2.文化消费时间分配过少。在一天24小时里面,居民们愿意在文化消费上投入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小时以内,平均占比为68.44%。此外,平均有14.44%的居民明确表示几乎没有在文化消费上花费过时间。其中,内江市最高,为22.1%,泸州市最低,为6.6%,内江市在文化消费上几乎没有投入时间的居民数为泸州市的三倍。文化消费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愿意在上面投入时间或者投入时间不多,一方面,说明居民们缺乏足够消费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居民们的人均收入还不是很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工作等上面。3.文化消费的支出比重偏低。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能够反映一国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低,而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旅游、教育等的支出在家庭总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大。目前,川南城镇群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比重偏低,平均有81.38%的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年投入不足总支出的30%。平均有5.26%的居民表示在文化消费上几乎没有投入,内江市几乎没有投入的居民高达13.1%。支出比重低,说明川南城镇群的经济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文化消费产品引起居民投入的增加。4.收入结余的消费。居民有了收入结余,更愿意用于改善物质生活,即使投入精神生活的,也更偏向于休闲娱乐。因为文化消费意识淡薄,有了经济结余,平均只有31.4%的川南城镇群居民愿意丰富精神生活,更多的人愿意改善物质生活、投资、存银行。(二)文化消费受到了多因素限制。如表1所示,乐山市、泸州市、内江市的城镇居民认为,文化市场管理混乱,是造成文化消费受阻的最主要因素。宜宾市、自贡市的城镇居民认为,城市文化消费氛围缺乏,城市文化气息稀薄,才是造成文化消费受阻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五个城市、县城、乡镇的居民都认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还相对缺乏,比如图书馆藏书不能及时更新,阅读条件有待完善,影院过于落后,缺乏大型文艺汇演的平台等。此外,文化消费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四川省的优质高校主要集中在以成都为核心的经济区,川南城镇群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三、改善川南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宣传和投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进一步引导、拓展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依托社会宣传平台和讲师团,通过进学校、进单位、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进园区等活动,进行文化消费主题宣讲,让更多居民尤其是县城、乡镇居民认知文化消费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消费,如何合理进行文化消费等。可利用报刊、地方电视台、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向居民及时提供最新文化消费信息。同时,可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化消费方面的公益广告,通过拍摄视频、设计平面图片、制定广告语等方式鼓励广大居民主动思考,营造城镇文化消费氛围。此外,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为文化消费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最后,还可利用文化消费的大数据平台,及时分析市民的消费需求,以便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惠民政策。(二)加深政企合作,打造文化产业。可合作建设文化艺术场所,并定期免费开放;可合作开设并深化文化主题活动,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服务;可打造节庆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文化项目、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这些合作,一方面,能激发全民文化消费热情,为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提供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盈利,实现双赢。(三)提升自我素养,通过文化消费促进人力资本发展。一方面,文化消费能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使自身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文化消费里的教育、培训、锻炼等能使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这也正是文化消费非物质一面的体现。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人的素质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变化,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因此,在物质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川南城镇群的居民必须重视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使自身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达到有机统一,提高消费质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人力资本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树林,顾江.收入和城市化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来自首批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论据[J].山东大学学报,2018,1:84~91

[2]何昀,贺辉.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满意度评价研究[J].消费经济,2017,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