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营销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8 17:59:55

保险营销管理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保险营销;营销管理;措施

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在不断的进行适应性调整,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实现了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保险业市场更加理性、运营更加正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随着保险业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根据中国对世界上的承诺,2018年中国保险市场将进行对外开放。因此,2018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已成为保险业生存与发展的主题。

一、我国保险公司在保险营销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营销手段的创新。当前,保险公司的促销手段仍然是利用节假日来开展买赠促销活动,通过购买商品赠送礼品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这种促销方式无法彻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同时也无法激发商品的市场活性。2.营销渠道匮乏,未建立完整的营销链条。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未建立完整的营销链条,保险企业过于依赖传统的营销渠道。同时,对社区营销、在线营销和渗透营销等新型的营销手段很排斥,导致无法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保险营销模式。3.营销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行业需求。保险行业的营销从业人员一方面要求掌握营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营销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能够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能力、熟知保险业务、有关保险的法律法规、金融学常识等,更加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但是,目前从事保险营销的工作人员来讲,尚未经过完整的保险营销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培训。大多数业务发展依赖于经验,然后员工根据实践经验和个人理解进行营销。加上评估机制和利益驱动,从业人员很难与新入行员分享正确的经验和做法。这使得保险市场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而且一系列的营销环节和流程难以有效联系,整体效用不明显。4.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意识淡薄。受计划经济制度和传统保险行业的从业经验的影响,大多数保险公司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产品营销意识十分淡薄。同时,传统的营销理念根深蒂固,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过分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偏颇的认为营销从业门槛低,经过短期培训之后,根据工作岗位在进行专门培训就能进行工作。保险企业还将招聘人员作为提高投保费用的主要方式,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业务实质上是保险企业与客户无缝对接,没有销售环节。未把保险营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当作是培养和提高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探索保险营销管理模式的新途径

1.开展专项营销宣传活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市场推广应该有针对性。由于社会民众普遍认为保险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时存在误导消费者和理赔方式的不正规现象,相关部门应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监管:开展外部消费者教育活动,通过多样化的系列专题讲座活动向社会民众讲解保险的基本知识。重点解决消费者在理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消除社会民众的对保险行业的误解;在保险行业内部,通过设立监管机构、新业务发展审核等方式,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加强对保险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将违规的保险公司向全社会通报。同时保险公司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和经营水平,做出符合自身的承诺,出现服务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因素,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协商,做好业务解释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减少不利于公司发展的言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2.加强产品创新,及时了解客户需求。保险公司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消费者需求的市场调研,不断开拓市场,开发真正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该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营销理念,不能把营销单纯理解为一种产品营销或坐等顾客上门的产品,应该站在时代的前端,通过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划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分析,通过开展以上三种工作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种类、不同年龄段的保险产品,满足当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3.树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理念。根据PhilipKotler的“客户转移价值”理论,在进行保险营销的活动中,活动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产品服务水平。随着服务水平的提升,既能够使“客户的总价值”增加,又能够使“总客户成本”进行压缩。最终实现“客户转移价值”的最大化,最大化的满足保险市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存在的本质是根据以客户为中心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存在的。企业制定的所有营销活动都应根据客户的反应进行协调和调整,做好客户需求研究,客户关系管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工作。4.打造新型营销理念,建立营销协调长效机制。塑造保险企业营销管理新理念,应以塑造理念为起点。没有理念为中心的营销,保险营销管理的一系列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新旧营销理念的主要区别在于:新型营销理念主要是强调客户需求和以整体营销为核心,在实现客户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利益。在新型营销理念的指导下,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市场调研,对保险市场进行精准划分,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选择目标市场,从整体战略上实现企业在保险市场的准确定位。对企业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营销管理的稳定运行。5.建立科学管理的分析方法,强化营销管控。构建的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系统,将全面客观的制度引入到评估体系中来。同时组建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直接受营销管委会领导,对员工以及部门进行固定考核和不定期监督,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对执行不到位的个人以及部门进行考核。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已经形成新的局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保险营销发展模式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保险业营销管理现状的研究是应时代要求的。当下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向波林.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的现状及策略选择[J].时代金融,2013(2).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2

1我国保险营销管理的现状

1.1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

1988年以前,中国大陆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保险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即使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保险公司也不过6家左右。如果我国算上区域性保险公司和真正开始营业的外资保险公司,也不过130家上下。而美国有约5000家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业务的保险公司也有220余家。1.2险种不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仍不能适应保险市场需求。为在业务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险种,尤其是寿险险种。但从市场需求来看,保险产品的创新思路狭窄,形式单一。比如在抵消通货膨胀因素的保单设计方面,难以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吻合,保险产品的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1.3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严重扭曲了保险营销更适用非价格竞争的原则。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保险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低偏,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总人数的30%~40%。许多公司在招收没有任何风险及其保险知识营销人员后,经过2个星期左右的培训,即上岗推销保险。据调查,由于一些营销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或缺少保险及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时经常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违法现象,极大地破坏了保险业的声誉。

1.4保险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大部分采用以下三种主要营销模式:第一,大项目型。大项目型,又称公司业务型,即通过公司在编外勤人员开展保险营销业务,主要销售的是团体业务和大项目业务,销售人员在享有底薪和福利之外,根据销售业绩提取手续费。从总体上看,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量的20%以上。第二,银邮兼代型。银邮兼代型,即通过与银行、邮政等金融相关部门签订兼业协议,通过兼业网点开展保险业务。该类业务主要销售分红型保险产品(过去以5年期业务为主,现开始重视长期个人业务和风险保障类产品的销售),银邮机构根据业务量提取手续费。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的25%左右。第三,个人营销型。个人营销型,即通过保险个人人针对分散型客户进行个人保险产品的营销。该类渠道业务大致占总业务量的50%以上。从三类渠道的业务规模和利润贡献度来看,大项目型和银邮兼代型渠道的业务规模贡献度较大,个人营销型渠道的利润贡献度较高。除了以上三种营销模式外,保险公司还尝试了直复型营销模式(如网络、电话、邮寄等)和专业经纪公司、公司等专业经代型渠道开展业务。

2目前我国保险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营销观念不正确

第一,保险产品观念。这是以险种的改进和开发为中心,以提高现有险种的服务和功能为重点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保险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但这是一种以产定销的观念。目前许多保险公司盲目跟随市场热点开发与自己实力不相称的险种,耗费了大量的企业资源而未取得相应的市场利润,这种做法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第二,以险种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推销观念。现在,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均是采用这种观念,推销观念注重的仍然是险种和利润,不注重保户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强行推销会引起保户的反感,从而影响营销效果。第三,通过获取短期利润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经营的观念。目前保险公司发行佣金实行首期业务佣金和续期业务佣金相结合的方式。首期业务佣金较高,通常为保费的30-40%;续期佣金则逐年递减,一般支取3-5年。这样的激励制度使得人只重视展业和初期佣金收入而忽视了后期的回访,诱发人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

2.2顾客导向不明确

企业决策的基本前提就是顾客需求。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基本是顾客有什么需求,就设计什么产品,如足球明星马拉多纳的腿、著名钢琴家克莱德曼的手,保险公司就设计了相应的产品。而我国,目前仍是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客户就买什么产品,很少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2.3市场区分不明确

我国保险公司,虽然也对市场进行了细分,但还很不充分。在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不仅城乡不分,连收入高低也不分,实行撒网式推销,加之少数销售人员的误导,以致一些农民为了高回报,竟卖了自己的耕牛去买某一产品,当资本市场低迷,产品回报达不到预期标准时,许多客户上访投诉。

2.4营销规划不全面

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之前不惜重金投入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待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时,其经营策略、产品开发、销售方式很快就适应中国特点。我国保险公司却很少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市场调研,以至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心里不清楚,社会需要什么产品更不清楚,费率如何厘定缺乏数据基础。

3我国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

面对国内保险市场营销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保险市场所面临新的营销环境,为主动适应营销环境,保险公司可在营销模式上进行以下几种可行性的创新:

3.1“保险超市”营销模式

所谓保险超市即类似于模仿家电等有形商品的超市卖场营销模式一样,把各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放在一起,并由客户自行选择自已所需产品的一种营销模式。这种模式让客户更容易“货比三家”。从便民角度考虑,“保险超市”的营销模式是可取的,但也存在弊端。从竞争角度分析,“保险超市”有垄断市场的嫌疑,因为车辆保险业务占据保险市场大半壁江山,如果由保险公司组成联合体组建超市,势必形成不正当竞争局面,对整个车险市场多样化健康发展不利。

3.2“保险连锁”的营销模式

所谓“保险连锁”的营销模式,广义上是指针对中国大陆产险业过度依赖保险人及中介渠道,保险公司远离客户、远离风险管控点的现状,为拓展自身销售渠道,依托城市社区而建立的保险产品销售及客户服务中心;狭义上是指保险公司在居民社区开设多家门店,针对居民社区的个人客户,通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易,取消中间环节,降低社会成本,进行保险的直接营销。“保险连锁”将通过方便、快捷的保险专业服务与增值服务吸引客户主动上门,实现服务营销。根据调查,超过90%的消费者表示接受“连锁店”的保险销售模式,而这一模式也已在美国取得成功。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保险业的销售模式,并具有“多网点、小型化、全功能、重服务”的特点。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在2008年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保险费收入将达到8000亿人民币。然而,在中国民众对保险商品还不甚了解,人民的保险意识还很薄弱,保险需求还不是很强烈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变为现实,是摆在我国保险业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传统的保守的保险营销模式既不可能将这一潜在市场变为现实,也不符合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实现保险营销模式的创新、建立科学的保险营销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以上所阐述的几种新型保险营销模式仅仅是创新方式的部分,还有更多更好的保险营销创新模式有待于人们的开拓和实践。

3.3“整合资源交叉销售”的营销模式

整合资源交叉销售简单说来,就是向客户销售本公司A产品的同时推销本公司或其他公司的B产品或服务。在销售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公司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进行营销活动,这些资源既可以包括公司内部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资源,也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如兼业机构的资源。保险公司在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方面不乏成功经验。台湾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国泰人寿为经营主体,另外成立了国泰产险、国泰世华银行等三家子公司;国泰产险通过国泰人寿以及国泰世华银行开展共同行销,收取了1100亿元台币保费,占国泰产险总保费的65%,国泰人寿营销员单月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3548万元新台币;平安公司也通过寿险营销员综合开拓渠道获得13.7亿元的财产险保费,人均贡献财产险保费达9300元,且其综合开拓业务依然保持了55%的高速增长。

3.4“充分利用媒介”的营销模式

充分利用媒介的营销模式是指保险公司利用传媒、电话、专业策划等工具向客户传递保险产品信息的一种营销方式。这里主要介绍以下三种:

第一,电话营销。所谓电话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电话向客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一种营销方式。据业内人士透露,一种以电话直销的寿险营销方式开始出现。美国第五大保险公司信诺人寿筹备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在深圳开业,该寿险公司将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和团体保险营销模式,而引用信诺在美国的“电话营销”手段。据称,信诺人寿在国外拥有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并被分成银行小组。信诺先在这些银行信用卡月结单中附送小额保险和其他险种资料,随后信诺电话营销人员将致电回报客户、介绍保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位于深圳的合资寿险公司将建功能强大的电话中心,初期拥有2000万人的电话营销人员。该公司还将与商业银行和电话运营商们合作。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截止2010年第一季度,保险营销员数量已达292。82万人,保险营销业务规模从2002年的1082亿元增至2008年的3380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营销渠道所产生的内涵价值占到寿险业内涵价值的90%以上,保险营销渠道无疑已经成为保险业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各寿险公司首选的营销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但是,随着营销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自身发展的特点,旧有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已开始危及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现行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制度不健全首先,表现在招聘标准上。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规定:“从事保险营销活动的人员,应当通过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参加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这个管理规定被部分业内人士解读为:“操的起刀就是屠户”,保险人只要能拿到保费就行,其他一切素质都可不计较。其次,表现在招聘方式上,现行保险营销模式下,保险公司依赖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低成本经营,以寻找潜在客户的态度增员,以“感情展业”方式挖掘每个营销员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以此维持源源不断的保源。

并且由于营销员身份的特殊性,所以增员一般都不是由公司来统一来做,而是由各个营销员自己来做,这样难免出现混乱。如很多营销员在招聘时,用各种职位名称代替人称呼,如金融理财人员、客户经理等,给人一种“精英”的感觉,吸引年轻人应聘。据了解,不少营销员利用内勤岗位招聘,先以虚设职位引应聘者入局,再以职位人数已满,需要先从事营销员工作等为由,让应聘者从事保险营销。

这种低标准甚至是欺骗的方式,使得保险营销员的规模增长迅速,2002年以来的七年,保险营销队伍年均增长速度达12%。但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要求营销员不仅具有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对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结果就造成了大批营销员经过短期从业后就离开该行业。

据了解,目前我国保险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平均约为30%,两年的留存率不到15%,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二)保险营销员法律地位模糊

目前,在我国当前的保险营销制度下,一方面,保险营销员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双方存在委托—关系,然而,个人营销员不具备依法成为个人人的业务许可证、工商登记、营业场所和独立核算等法律要件,不算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个人人;另一方面,营销员和保险公司之间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不存在劳动雇佣关系,人完全依赖营销业绩抽取佣金,没有固定的底薪、福利以及社会保障,作为劳动者,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但是他们又必须遵守公司管理。要定期参加会议,执行保险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出勤纪律。各个公司对营销员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制度,被称为“基本法”。基本法主要内容包括:营销员的录用、日常管理、职涯规划、高激励的人才机制和严格的淘汰机制等。

这种法律地位模糊不清的制度安排,使得保险营销员自身缺乏归属感及职业生涯的稳定预期,职业忠诚度和社会认同度都较低。因此流失率非常高。高流失率会产生大量的“孤儿保单”,对公司续期保费的收取和持续的客户服务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当出现业务纠纷时,究竟谁对保险销售行为负责,难以有效确定。这既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首先,作为保险公司激励机制核心的佣金提取方案不合理。佣金分为首期和续期。首期一般占到首期保费的30%~50%,而续期的一般只占到3%~8%。并且续期的年限普遍在3~5年。

这种“前高后低”的佣金提取制度,容易引发部分保险营销员的道德风险和短期行为,片面追求保费收入,并且频繁地跳槽和随意地进行职业转换。

其次,作为保险公司最常用的一种激励措施———竞赛活动效果也欠佳。保险营销员对公司竞赛活动的总体评价比较低。因为每次竞赛活动尽管参与的人数较多,但最后能获奖的人却是极少数,而且几乎每次竞赛能获奖的总是固定的少数人。对于众多的保险营销员,竞赛活动似乎就是为少数人设计的。所以,众多的保险营销员的展业积极性并没有因为保险公司的竞赛活动有多大提高。

最后,培训体制不完善。培训工作的好坏也是影响保险营销员工作积极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培训不仅能提高保险营销员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意识,还能提高人士气和减少人流失率。目前,各个保险公司的培训体系已较完善,培训内容初成系列,有较好的师资队伍与基础设施,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办了不少,但从保险营销员队伍素质状况看,效果不明显。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中却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行业认同、职业道德、主管管理服务理念与能力等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四)营销员社会地位不高

在目前的保险营销制度下,作为保险基层工作者的营销员们,他们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却得不到公众认同。首先是公司内部不认可。保险营销员不是公司内部的正式员工,工资没有底薪,不享受基本的医疗、养老等保障。其次是社会不认可。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营销员自身的各种误导行为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社会诚信度;营销员本身不属于公司的正式员工,不被消费者所信任;社会整体保险意识薄弱,对保险营销员职业不了解;媒体过多的负面宣传报道,等等。这些既加重了保险营销员在展业过程中面临的来自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也导致了社会对保险营销员职业的不认可。尊严长期被忽视甚至被践踏,许多营销员在实际工作中感受不到工作价值,体会不到成就感和尊严感,更谈不到职业归属感,即使提供了优厚的福利报酬也难以留住人才已成为保险行业的通病。

二、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用人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应提高从业标准。保险公司应从制度上严格保险营销员准入标准,按照走精兵之路的发展要求,严把准入关,制定统一的适合保险公司长远发展的选人和用人标准。在学历上,应该是大专以上;在知识上,要突出保险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另外,可通过面试和笔试,了解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综合知识掌握情况等。同时,保险公司可以与高校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对在校学生进行保险行业相关的培训,并提供实习机会。

保险公司可以开设关于保险营销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举办关于保险基础知识和营销知识的讲座,针对将要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这样不但能够扩大公司的影响力,而且能够发展营销员甚至潜在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严格限定保险营销员的增员资格。要对增员资格做具体限制,规定具体的条件,包括业绩、职级、展业年限、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等。只有这样,新增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逐步得到整体的改善和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

(二)明确保险营销员在保险公司的地位现阶段我国寿险公司普遍推行“员工制”,不仅相关条件尚未成熟,而且难度较大,难以全面推广。笔者建议采取多种合法有效途径和渠道转化的操作方式,对保险营销员队伍进行多元转化,具体方法如下:(1)转雇佣制。对现有的保险营销员,根据公司实力和工作量,定期确定转雇佣的人员目标计划,提出转制标准,对转制人员采取员工管理,公司可以在现有佣金总支出的范围内,制定一套合理的薪酬标准和奖励制度。

(2)保险公司可以尝试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对营销员队伍进行管理,通过劳务派遣公司与保险营销员之间的劳动合同

明确保险营销员作为劳务派遣公司员工的身份定位,通过劳务派遣协议明确保险营销员为保险公司销售保单和提供保险服务的工作性质。(3)将保险营销员转化为保险中介公司的销售员工。鼓励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中介机构的合作,逐步分流销售职能,走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专属公司形式既可以维持保险公司对销售渠道的管控能力,也是保险公司实现专业集约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途径。特别对于某些保险营销精英,可以通过设立专属保险公司的形式,将其引入专属保险公司的管理层;对于有雄厚客户资源的保险人,可以鼓励其开办个人或合伙制保险公司。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首先,改革佣金提取方法。改革人的佣金制度是强化对人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更为合理的佣金制度应当降低首年佣金支付比例,提高后续佣金支付比例,延长后续佣金的发放年限。同时,新手与长期从事业务的保险营销员在佣金提取比例上应差异化,将个人信用等级的评价因素如退保率、服务投诉率写入激励合同,对于各个等级的佣金提取比例差异化,以降低短期行为的发生概率,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增加营销员的违约成本和退出成本,并且可以将佣金的一定比例交由保险公司代为办理必要的保险,以解除后顾之优。

其次,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如对那些年龄较大、家庭负担较重的营销员,物质激励较有价值;对那些年轻、教育程度较高的营销员,精神回报(承认、尊敬、成就感)效果更佳。即使都是采取竞赛活动,也应对资历深的营销员与资历浅的营销员区别进行激励,避免忽略了部分营销员。

目前长城保险公司提出的“营销员服务中心”体系就属于差异性激励。在该体系中,首先会按照诚信记录等指标将营销员分为七个星级,不同星级的营销员享受不同的人文增值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法律援助、福利保障、基础营销培训等。星级高的营销员,未来可以跟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获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最后,改善保险营销员的培训体系。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寿险业的经验。日本现行的培训体系为:一般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应用课程体系—寿险大学课程体系,从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销售技能,到各种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可以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专业统一教育培训来完成。同时,在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使保险营销员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不诚信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等。

(四)加强社会宣传

公民保险意识淡薄是影响营销员未能享有尊严权和较高社会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保险知识教育,提高全民保险意识,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科学的保险观念,成为当务之急。此外,保险行业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来营造健康积极的行业氛围,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介绍保险营销员诚信执业的典型事例,提升营销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让消费者认可和接收。保险教育不仅提高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鉴别能力,建立起营销员良好的社会形象,更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行业的整体影响力。

(五)加强对保险营销员的监管

一方面,构建保险营销员网络数据库。其中包括营销员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资格证号码、展业证号码、从业行为信息,也包括他所服务的保险公司和服务的诚信情况。以上信息将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并接收社会公众对保险营销员的查询和投诉。另一方面,严格惩罚制度。对因为营销员违法经营造成保险市场混乱或因欺诈给投保人造成损失的,要对直接责任人和管理人员、保险公司严惩不贷,直至取消其保险从业和经营资格,以有效规范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及营销人员的经营行为,维护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4

陈修齐[摘要]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中国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保险营销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判断保险企业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于顾客期望值满足程度,而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则体现在树立服务至上观念、提高员工服务素质及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方面。

[关键词]保险服务营销;顾客期望值;服务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险种不断增加,保费收入由1982年7亿多元,猛增到1997年的1080亿元,保险公司也由原来垄断经营,发展到现在的以“中保”为主体,多家中外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中国保险需求将以每年10%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00年保费收入将达到2480亿元,保险密度为19165元,保险深度为283%。同时据盖洛普调查公司最新调查(1999年)显示,未来两年百姓打算购买什么,选择彩电为33%,选择人寿保险占22%,名列第二。所以,作为保障经济和社会安定的中国保险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较(如1991年,瑞士、日本、英国、美国的保险密度,分别为3002美元、2487美元、1999美元、1931美元,该年保险深度超过8%的国家有:韩、南非、英、美、日、瑞士等),中国保险业尚处在一个拓宽时期。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保险市场将逐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中国保险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笔者认为,根本对策是全面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一、保险营销的本质在于提高服务质量

1960年,“ama”最先给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作为一种无形的、以风险为对象的特殊商品,保险商品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服务。与有形物质商品相比,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1、不可感知性。是指保险服务的特质,组成服务的元素是无形无质的,以及使用服务后的利益让人不能触摸。2、不可分离性。即保险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3、不可储存性。基于上述两个特征,使保险商品不像有形商品一样,可被储存起来。4、不稳定性。保险商品很难像一般工业产品实行机械化或标准化生产,质量缺乏稳定性。5、价格相对固定性。保险商品遵循的是非价格竞争原则。保险商品的上述五方面特性,决定了保险营销的根本方向在于全面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同时,据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保险营销活动中,其营销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因为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增大了“顾客总价值”,另一方面减少了“顾客总成本”。从而达到了“顾客让渡价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保险市场的顾客需求。

但是,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状况又如何呢?上海保险同业工会1998年曾就服务问题,进行过市场调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资料表明:成交后业务员与顾客从未联系过的占367%;保户打多次电话业务员才回应的占36%;保户因找不到业务员而要求退保的占205%;保户发现正式保单条款与业务员推销时承诺不一致的占64%;业务员要求保户退保、转投自己的占26%;业务员在保户面前贬低其他业务员、抬高自己的占218%

。服务质量较高的“平安”保险公司尚且如此,可见,中国保险业服务质量的确难尽人意。难怪有848%的上海市民,呼吁保险公司要提高服务质量。

二、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现实意义

优质的服务有利于保险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信任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好地满足保户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保险公司续保率、增加新“保单”的目的。所以,优质的服务,能为保险企业带来销售,创造利润,是一种“双赢”策略,即顾客满意、企业获利。从保险业成功人士的一系列事例中,同样也能得到印证,如美国保险协会会长梅蒂先生,被誉为保险业传奇人物。

相反,低劣的服务,将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形象,流失原有顾客群,导致保户退保、断交保费、拒绝续保以及失去顾客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据统计,一个不满意客户,会将自己的抱怨平均告诉8人至10人。著名的推销员乔气拉德曾说过:每一个顾客背后都有250个关系人,因此,提高服务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保险服务质量测量标准

既然服务质量是保险营销的核心问题,那么,怎样判断服务质量的高低呢?美国著名学者白瑞及西斯姆等,提出服务质量模型,据他们的理论,保险服务质量有五个测量标准:1、可感知性。是指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为各种保险、服务人员外表等。2、可靠性。指保险企业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服务。3、反应性。指保险公司随时准备愿意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4、保证性。即保险服务人员的友好态度与胜任能力,它能增强保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5、人情性。指保险企业要真诚地关心顾客,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予以满足,使整个服务过程富有“人情味”。据上述五个标准,白瑞等建立了“servqual”模型,测量服务质量,即:servqual值=实际感受值-期望值。

据此模型,企业服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其实际提供服务状况(即顾客实际感受值)与顾客期望值之间的差额。由此推断,保险企业的服务重点(或判断核心标准),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值,即顾客渴望从保险公司得到的满意服务。

我们将保险企业的实际服务,按其满足顾客期望值标准,分为如下五个等级。1、基本服务。如业务员亲自向顾客递交保单。2、标准服务。如保户生日、婚庆或节假日,业务员是否送贺卡等。3、满足服务。如保户出险,业务员是否亲自参与理赔,若保户依约无法得到理赔时,业务员是否带一份礼物以示安慰。4、超值服务。如保户是一名球迷或戏迷,业务员是否想方设法送去紧俏的戏票、球票。5、难忘服务。如保户生病住院无人照顾,业务员是否及时照顾保户,甚至做保户的陪夜人。

在上述五个等级服务中,一般认为,第一到第三等级servqual值为0,第四至第五个等级servqual值大于0。若连第一等级服务都做不到的,则保险企业将失去顾客群;servqual值若等于0,则保险企业将可能拥有游离顾客群。只有servqual值大于0,保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有可能拥有忠实的顾客群,不断扩大顾客源。

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基本策略

就保险企业而言,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基本策略有两大类。

(一)标准跟近策略

它是指保险企业将自己的服务同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标准,进行对比,在比较和检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一种策略。保险企业在运用此策略中,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营销策略方面,保险企业应将自身的策略与竞争者成功的策略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关关系;2、在服务经营方面,保险企业主要集中于从降低竞争成本和提高竞争差异化的角度,了解竞争对手的做法;3、在服务管理方面,保险企业应该根据竞争对手的做法,重新评估那些支持性职能部门对整个企业的作用。

(二)蓝图技巧策略

它是指分解组织系统和架构,鉴别顾客同服务人员接触点,并从这些接触点出发,改进保险企业服务质量的一种策略。从而借助流程图的方法,来分析服务传递过程的各方面,包括从前台服务到后勤服务的全过程。它通常涉及四个步骤:1、把服务的各项内容用流程图画出,使服务过程清楚显示;2、把容易导致服务失败的点找出;3、确立执行标准和规范;4、找出顾客能看见的服务展示,而每一展示将视为保险企业与顾客服务的接触点。

五、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保险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才能确保营销战略、策略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保险公司要想提高其服务质量,首先应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世界著名企业ibm公司的宗旨是“服务”,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是“信誉第一,效率第一;顾客至上,服务至上”。

(二)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1、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热忱、负责、高尚的修养,以及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2、训练员工拥有广泛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服务技能。3、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及诚实、守诺的工作品质。4、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保险服务保险企业服务的完整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

1、售前服务。指从开始接触顾客前的准备,至保险业务促成历经的服务过程。售前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通过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有形展示的基本要素有:实体环境、信息沟通、价格。(2)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3)协助准顾客的事业。(4)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5)准确的销售说明。(6)每个营业部开设24个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2、售中服务。指从保险业务促成至递交保单所历经的服务过程。售中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服务内容如下:(1)建立客户咨询电话;(2)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3)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4)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5)亲自递交保单;(6)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3、售后服务。指递交完保单后的一切服务过程。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以及发展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

通常售后服务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对客户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予关心和关注;(2)定期访问;(3)不定期联系;(4)承诺重于一切,一定要履约守信;(5)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6)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7)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让客户满意;(8)加强防损防灾服务。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5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其主要标志是保险供给主体的竞争性和保险服务的差异性突显,保险消费行为的主导性增强,保险消费方式的选择性增多。保险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趋理性和实效。这些变化无疑对当前的保险营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调整营销策略,对激发潜在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立体式的多层次营销策略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破,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策略将被中国保险界首次引入。立体式的多层次营销方式将成为中国保险营销的发展趋势。包括媒体营销策略、电话营销策略和方案营销策略等。业内人士认为,寿险营销模式悄悄变脸,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一种营销策略。市场转型使保险公司必须改变过去不作广告的传统方式,通过连续的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吸引目标客户,目标客户可以拨打公司的免费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完成初期投保。公司将根据客户电话所述资料寄出投保单,客户在签署名字后将保单返寄给公司。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实施媒体营销策略时,不论各保险公司选择怎样的宣传渠道、方式,都应遵循形象宣传不宜过分张扬,实力宣传要掌握好尺度,业务宣传切忌片面性,典型事例宣传切忌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一方面要注意战略目标的长期性和各个短期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因而要注意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要始终保持一个险种给公众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变换广告方式、广告地点、广告色彩和广告的文化内涵,增加人们对产品的印象,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要求,在精神不变的前提下,不断给人们创造新鲜感、美好感和生命感,使产品保持永久魅力,起到“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内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对内培训的作用。对内培训的目标是建立管理者与营销人员之间的引导链,而传媒对顾客的引导,必须通过营销人员和管理者进行反馈。根据“内部营销”原理,保险公司的员工也是公司的服务对象,因而保险广告传媒的真实性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点要求广告内容必须事先在内部传达,做好沟通,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并把这种做法作为固定的反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积淀传统文化价值和适应形势发展趋势,使保险宣传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公益服务;既有超前理念又具高科技含量的奇特概念。建立起一条管理者到营销人员,营销人员到客户之间的引导链,起到引导人们对保险产品认识、接受、熟悉、认证、产生强烈需求的作用。

所谓电话营销策略,是指通过电话方式实现保险营销目标的活动。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特别是一批外资公司的加入,电话直销的营销方式将成为保险营销,特别是寿险营销的重要策略。这是一种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和团险营销模式的营销策略。基本思路是:保险公司通过组建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并对其进行细分,通过银行信用卡附送小额保险和其他险种资料,随后电话营销人员将致电回报客户、介绍保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

随着保险市场的转型,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的营销策略将成为保险业的主要方式。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样的险种最适合客户需要?公司将通过方案的形式提供给客户。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保险公司随时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的需要,成立由专业人士及营销精英组成类似“投资理财管家”的专门机构,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

“人本化”的营销团队管理策略

保险营销团队是实施保险营销计划的关键。在买方市场下,市场结构、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的营销团队管理已不适应这种变化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激励方式和“育人”机制创新营销行为和营销队伍素质直接相关,营销队伍的素质又与激励方式紧密相联。根据管理学原理,一个人具有“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多重需求。随着营销人员的地位、收入、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这四个方面也在不断变化,而目前团队的奖励大多重物质奖励,忽略了人的多面需求及其动态变化,以至于单纯的物质奖励因难以满足员工多方面需求而失效。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奖励方式创新,变单纯的物质奖励为复合激励,把员工的物质奖励和员工的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需求结合起来,把“制度留人”和“情感留人”结合起来,用“人本化”激励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营销队伍。

客户服务与促销渠道创新在市场定位、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服务。操作方式上可由各大中城市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在各保险公司现有客户信息服务网站的基础上,组建一个面对全社会的“保险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一方面可对客户开辟一个统一受理服务需求的窗口,另一方面也为各成员间交流信息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渠道。各成员在对承保的保额、客户健康状况、风险事故报告等资料有疑问的时候,可以通过此信息平台向其他成员发出查询信息,以互通有无,控制逆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客户则可以向该信息平台发送投诉、理赔等服务需求信息,真正享受快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在重视客户服务的同时,保险人应根据消费者求新、求异、求变的消费心态,在银保(邮政)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促销渠道。比如和一些有丰富管理经验和营销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的企业,与报刊投递公司,与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机构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产品推介、挂钩销售等,除可以借助与百姓生活最贴近的方式传递保险信息,相互促进销售外,还有助于明确促销活动的受众目标,扩大促销活动的受众范围,节约宣传成本。由于目标对象是已渗透的市场,因此更易被客户和公众接受,实现同一时间内的信息最大化。

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保险市场的竞争最终是品牌与服务的竞争,如何把品牌、服务与营销机制融为一体,构建出以客户为核心、以品牌形象为价值标准、以服务为整体功能的品牌营销模式,是近几年来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营销理论中,把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所具有的一组信念称为品牌形象,而消费者由于个人经验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扭曲及选择性保留的影响,其品牌信念有可能与产品的真实属性并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实施品牌营销策略,进行消费者“心理再定位”和“竞争性反定位”来改变保险消费者的品牌信念。如果消费者低估了品牌的质量,营销人员就应重点介绍其品牌;如果购买者对品牌有了准确而足够的了解和评价,那么营销人员就没有必要对它加以介绍,因为过高吹嘘产品会引起购买者反感或不佳的评价。营销人员还可以设法改变购买者对竞争对手品牌在各不同属性上的信念。这一方法在购买者误信竞争者品牌的质量高于其实际具有的质量时特别有效。随着全面开放保险业承诺期限的临近,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通过品牌营销策略占据目标市场,把握好发展方向,无疑是各保险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我国保险市场是一个非均衡性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险种差异和服务差异,因此,保险营销应适应市场转型的需要,因地、因人、因险种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实施“地区差异化”策略根据地域和区位不同,我国的保险市场可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市场。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客户群层次相对较高,需求多样化,观念更新相对较容易,基础建设较完善,网络硬件环境建设较好,加上数字签名等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在外部环境上,城市完全具备推动网络销售的条件。尤其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白领,网络销售将是有效渠道,可采用人员推销、电话直销、委托中介、网络销售等策略。而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普及电话,更不要说网络,而且老百姓的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水平较低,保险理念和保险观念缺乏,保险市场处于拓展和开发阶段,应采取人员直接推销、委托推介策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低,应专门设计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保单和条款。

实施“对象差异化”策略由于个人的经历、意识、偏好等原因,使消费者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保险营销应特别注意不同消费者口味的差异。对象差异化营销策略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又要区别对待,像医生治病一样对症下药,像老师教育学生一样因材施教,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因地制宜;对象差异化策略就是要为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而实行“定单”服务。老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只能是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顾客是上帝”只是相对的结论,你自己的顾客才是真正的上帝!即使你的产品质量再好,如果顾客错位,仍然无人问津。

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策略根据供求理论,一种产品差异性越强,其替代性就越弱,越有利于市场的挤入,甚至占领市场,从而依靠顾客之间的心理攀比效应来吸引消费者。在竞争性市场下,保险公司不是依靠规模来占领市场,而是靠差异性长期赢得市场,开发新市场,创造新需求。各保险公司要通过险种、渠道、定价和促销的不同组合创造差异化;通过广告传媒形象和品牌效应、销售人员形象体现差异化,将这种差异化灌输到消费者头脑中,由业务人员把不同性质、不同公司、不同保险金额的产品加以组合,结合银行、证券的产品,做好差异化服务。

紧贴客户的优质服务策略

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服务销售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服务竞争和买方市场下供求地位的变化,要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为保障的市场化经营体系,引伸服务内涵,培育发展优势。在保险产品的一般技术质量指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们究竟购买哪一家公司的产品,主要取决于各公司及其产品的服务是否具体、周全和优质,是否具有特色。为此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延伸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随着垄断型市场向竞争型市场转变,保险市场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服务领域的宽窄,服务内涵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决定保险公司业务的数量和质量,甚至决定公司的发展。传统的人工服务,虽然服务内容比较全面,但效率低,服务面狭窄,而且还受到人员素质的限制,若开通免费电话咨询系统或网上查询系统,不仅服务面广、快速有效,而且还可以弥补人力不足的限制。如在银行为投保人设立专门保险费收取账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安全保密;又如保险咨询服务,其发展空间是相当广泛的。再如开设门店、设立电话服务中心、开辟电子商务网上售单、组织金融超市、发展银行业务等等,结合金牌和银牌营销队伍的培养,开展综合理财服务。这样既可以建立起一支真诚而稳定的客户群,又能贴近消费者需求,为公司永续经营打下扎实基础。

以理赔服务为突破口,强化售后服务保险交易是一种“期货”交易,保险公司要为客户承担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的保障和服务责任。所以保险产品销售后,营销工作并没有结束。理赔服务是保险公司展示自身优势和服务水平的窗口,而当前客户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保险公司在若干年后能否像当初承诺的那样做好长期的售后服务和理赔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转型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各保险公司应以客户反映最多的理赔服务为突破口,建立理赔责任追究制度和服务质量跟踪制度,对客户服务进行自查,强化售后服务,并以此为契机规范售后服务行为,以良好的售后服务树立公司形象,提高公司信誉,激发居民的投保动机,促进保险消费增长。

参考资料:

1.[美]罗佰杰著,《杰克·特劳特营销定位》,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美]查理·詹瑞特著,《反传统营销》,海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晓珊,“改进保险商品的销售方式”,《中国保险报》,2001年10月23日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人寿保险;营销管理;职业道德

人寿保险是一种以被保险人的寿命为保险标,以被保险人的生存或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身保险。人寿保险作为一种兼有保险、储蓄双重功能的投资手段,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人寿保险能够解决人们基本的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各类风险的保障问题。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我国针对《保险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行业作为现代金融也的三大核心支柱之一,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体制的核心原则,其担负着促进改革、保证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重要使命。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要加强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1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

1.1概念分析。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搞好营销管理,是营销的基本要求。人寿保险的营销管理,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寿保险企业为实现市场营销职能的有关经营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以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为管理对象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制定销售计划,成立销售组织,开展营销工作等。一般的营销管理指的是进行的营销活动所进行的相关工作。对于人寿保险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品质,是对本职人员的职业标准和要求,也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保险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补偿制度的一部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作用,保险的职业道德,则要符合保险活动要求,其具有自身存在的客观基础、基本特征和类型特点。要求每一个保险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1.2积极意义。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是人寿保险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能够合理组织生产力,发挥出管理职能;提高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人寿保险营销员也被称之为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办理保险业务的个人,良好的营销管理有利于营销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其职业水平;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等。加强对营销人员精神和心理上的额培育,创造一个乐观积极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激励营销员自觉的学习成长,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另外,良好的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可以调动人寿保险营销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2加强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制定科学的人寿保险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加强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制定计划,根据人寿保险的营销活动制定教育计划,然后再根据计划展开教育和开展营销活动。并且建立营销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针对实际情况和计划开展教育活动。要积极引进营销和职业道德的相关人才,保证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2.2加强对人寿保险营销人员的培训教育。作为一名人寿保险营销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营销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利用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营销人员的行为,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开展营销和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员工能够为了企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特别是作为保险营销人员,一定要能够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激发工作积极性。所以要爱岗敬业,作为人寿保险人员要做到热爱这一行业,把自己的远大理想落实到工作的实处;实事求是,作为保险营销人员,一定不能夸大其词,涉及到被保险人的金钱利益,一定要实事求是地为其介绍保险相关知识;要依法行事,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不能出现骗保等行为。注重个人修养,准守规章制度,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加强、营销管理和监督,保证人寿保险营销活动顺利的开展。对于保险营销人员,一定要保证其持证上岗,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比如《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指引》《人从业资格证书》等,符合其中的规定要求。2.3加强人寿保险营销活动的监管力度。在开展人寿保险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要对全过程进行管理,包括从展业、核保、签单、售后等每一个环节,对其进行监控。如果在营销过程中发现了变差,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对营销活动进行一个总结,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不断的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马妮娜.关于保险营销管理的一些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3):15-17.

[2]李丽娜.浅析我国保险营销管理的创新策略[J].经济视角(下),2012(6):139-140.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7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它包括诸如一般行为、信仰、价值观、语言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等要素,它也是某区域内人们的价值观、特性或行为的特征表现。不同文化间的社会规范是不同的。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文化差异是在各种人类关系中都存在的,它不只限于语言,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宗教、时间、空间、颜色、数字、美学、风俗习惯、身份意识和食物偏好等,所有这些对不审慎的公司都是潜在的陷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蒂特(GeertHofstede)认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过程。接受教育的不同,经历的生活不同,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拥有不同的心理过程——不同的文化。霍夫斯蒂特根据他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为同一跨国公司工作的16万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描述文化差异的四指标说,即:权力差距、防止不肯定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刚性与柔性。权力差距,指社会中权力弱或无权利者相信并接受“权力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这一观点的程度。相信与接受的程度越高,权力差距就越大。在权力差距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性,公司多是集权型的。在权力差距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高。防止不肯定性,是指在不确定性防止高的文化中,人们对安全(职业保障)有高度民主需求,十分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员工缺乏冒险精神。个人主义指人们只顾及自己及他们的家庭的倾向,集体主义指人们归属集体的倾向。价值观念的刚性是指一种以成功、金钱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价值观念的柔性是指关心别人关心生活质量占主导地位的情形。

文化因素影响保险公司跨国营销与管理

文化差异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设立合资保险公司谈判到保险客户的搜寻、销售,从保单设计、投保、核保、交费到后续服务全过程。同时文化影响市场选择及进入市场的方法等。

文化影响市场选择

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将影响跨国保险公司经营战略中对市场领域的选择。国际上一些著名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以下认识:市场营销专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创新倾向主要取决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波及理论认为,新思想的传播或交流,在文化背景相同的群体内部较容易,否则很困难。社会学家认为,世界文化分为“高背景”和“低背景”两大类文化类型。在高背景文化中,内部同文同种,约定俗成相同,因此信息容易传播。而在低背景文化中,社会内部差异大,存在许多“亚文化”相互独立。这样信息既不易传播,也不易被接受,在保险上表现为新险种的创新过程中模仿者较少。跨国保险公司究竟选择那些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必须结合各国的文化背景。

保险谈判过程的跨文化观点

谈判是至少两个团体试图就各自利益问题达成契约的过程,谈判包括两个范畴:谈判主题和谈判过程。在异质文化中,谈判过程是谈判中的关键障碍。不同的文化体系产生不同的谈判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对主题的会谈开始以前,首先要确定谈判过程。谈判的经典观点把谈判划分为四个阶段:无任务探索阶段、任务阶段、说服阶段和定约阶段。虽然所有的谈判都包括这四个阶段,但是当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时,每个阶段的战略、技巧、内容、持续时间和次序,以及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不同的。

保险市场营销调研中文化因素

保险营销调研本质上是指收集、分析和展示与保险营销有关的信息。一般而言,调研的工具是一样的,但是所处的文化不同时,调研的环境和得出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保险市场调研可以利用直接数据或间接数据,直接数据是通过个人访问、调查、目标小组、观察和实验等方式采集,间接数据是已经存在的、公开的关于某地市场的资料。在这里面,文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对直截数据的获得,上述五种数据采集方法都有潜在的文化缺陷并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跨文化调研的基本问题是市场分析所得的结论的真实性和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的文化现象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险种的设计,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保费的确定是受诸如成本、需求条件和国家的法律等因素的影响。每一种文化对定价策略以及方法的应用都有其文化偏好。保险产品的费率、理赔率、回报率以及所在的文化也许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收入、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在国与国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面前,不同的保险费水平及赔付水平也许会被接受或拒绝。

文化因素对营销方式的影响

目前,保险促销策略主要包括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网上营销等促销方式。每一种促销方法都有其适用性,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映方式是不同的,如现今很多国家兴起的网络保险营销深受保户青睐,而一些国家的保险消费者却更加习惯人员上门推销。其营销方式的设计应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个人推销保险的文化问题

个人推销保险是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遵循的文化规范不同,世界各地的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和要求是不同的,而满足这种需求和要求的过程——个人销售过程也是不同的。在个人推销过程中,往往由于文化上的失礼而陷入困境的不乏其例,特别在人寿保险营销中,在有些国家一些忌讳的语言一定要避开。保险营销人员应该对文化差异有敏感性。另外,宗教和文化信仰常常会影响推销过程,以及处于跨文化的影响下风俗和习惯,都会为推销过程带来影响,譬如头衔的使用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保险售后服务中的文化因素

保险竞争日益激烈,保险服务日益成为保户关心的问题,发生保险责任事故后,保险公司应及时上门调查理赔。售后服务是整个产品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果没有协调一致,产品形象将受到极大损害。售后服务是国际竞争的强大武器,不仅能留住客户,而且能扩大收入。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需求内容的期望值和认同感,决定着他们怎样沟通、怎样交流、双方注重什么和如何反馈等。

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

管理是“管”与“理”的有机统一。如果跨国保险公司管理者不相信员工,只“管”他们,而不会“理”他们,就会造成管理者和职工关系的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就会影响沟通,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这样,误会越多,矛盾越深,对立与冲突就成为必然,后果不堪设想。同时文化差异难于实现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者与保险营销队伍的良好沟通。

文化差异对跨国保险公司组织机构运转效率的影响

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同一公司内部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随着跨国保险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就会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和外部经营中。在内部管理上,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

解决文化差异下跨国保险公司营销的策略

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

跨国经营的用人策略主要有母国化、东道国化、国际化等,但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应实行管理人员和公司员工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保险公司在海外进行投资经营,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做管理人员及保险人,利用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保险公司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随着全球营销中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本土化策略有利于按照当地文化习惯开发产品、实现保险销售。

根据各国文化习惯发展保险电子商务

保险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即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在通往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跨国保险公司需根据东道国的语言、信仰、价值观等,设计网上营销流程。电子商务将使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与服务的竞争。保持与客户长期的、紧密的一对一方式的关系,一直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向客户提供自动化的、专业的和个性化的咨询与产品组合,随时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个性化需求,甚至还可以让客户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酌情定制保单,使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得到统一。

加强保险管理人员和推销人员的培训

大多数公司一般注重对员工的保险专业知识和推销技巧的培训,常常忽略文化差异的培训,跨国保险公司要建立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制度,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培训通常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培训;语言培训;模拟培训;跨文化研究;心理培训;外交技能的培训。

在保险产品设计、定价中结合文化因素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8

一、正确理解与把握产险营销这一活动与过程的意义与内涵

营销即展业,产险营销指保险业务的拓展、保险市场的开发以及保单的推销。各种财产保险都是商品,和寿险一样,也存在着如何进入社会、被社会认可、接受的营销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保险商品激烈竞争的时代,营销是能够控制保险企业命运的重要活动,关系着保险公司的兴亡。要搞好产险营销,必须正确理解其含义。首先,产险营销是一种经营活动,既别具特色又与产险经营的其他环节相联系、相统一。因此,营销就不仅仅局限于促销或推销环节,而应是贯穿于保险服务的全过程的一种行为。其次,现代产险营销也是一门文化品味颇高的艺术与技巧,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交易行为。要求其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和能力,能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方法。保险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地进入这一领域。再次,营销的内涵丰富多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市场调研、整体策划、保单设计,信息与传递到宣传咨询、选择保险标的、签发保单以及理赔总结,等等,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每一环节又各有特色,变化万千。这不但意味着产险营销人员与部门要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规范服务,对营销方式的选择也要多种多样,具备相当的弹性与应变能力。

二、正确认识与摆正产险营销在整个业务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产险营销的作用

作为整个保险业运行的第一步,营销是保险商品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也是相互间竞争的主要领域和方式之一。产险营销是否顺利,直接关系着保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规模与效益,以及经营管理的好坏。一项典型的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的保险公司谋求发展、提高赢利的手段与因素中,营销是否成功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这一调查结论也已被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所证明。

然而在我国,保险业内外人士中几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即产险营销虽然必要和重要,但没有寿险营销在其业务发展中占有的地位重要。因而,产险从业人员更愿意从追求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减少赔付率、用活资金等方面入手,在这些方面花费更大的力气,以谋求业务增长和更多的利润。

依据我们的实证分析,我国的产险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特别重视产险的营销,把市场营销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总公司要重视,省公司要重视,地市县及基层公司更要重视。要使上上下下、内内外外、处处地地讲究营销,重视营销,营造出浓烈的气氛。通过培训营销干部职工,研探营销技巧,向营销第一线配备、充实高素质的得力干部,在收入及其他待遇方面向营销人员倾斜,以及重奖在营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等等措施,来不断强化产险营销在整个业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关于产险营销的空间大小问题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产险没有寿险发展潜力大,相对于寿险广阔的发展前景来看,产险的前景似乎显得较为暗淡。甚至有人认为,产险特别是财产损失类保险在我国已发展到头了,即使没有到头,但剩余的发展空间已非常狭小,业务难度异常地大了。因此在开拓市场,从事产险营销时表现得信心不足,处处畏难,甚至于人心思迁,队伍不稳。若任此观点长期影响下去,势必严重阻碍产险业的发展。

支撑上述错误看法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寿险不存在保险金额上的限制,受限制的倒是投保人负担保费的能力;而产险的投保额度却受到保险利益的严格制约,因此,在假定保险供给能力无限、企业或人们的收入(保费负担能力)对购买保险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制约(仅存在持有资产的结构转换制约)的情况下,寿险表现出需求的无限性,而产险的发展与扩张则是有限制的。

事实是,尽管产险存在着财产实际价值(进而在保险金额上),超额保险下的惩罚性措施等方面的限制,但由于我国企业和个人(家庭)的各种有形、无形财产增长迅速,目前产险覆盖面仍非常小,保额也很低。产险的短期性、大宗性以及风险的急剧增加和大量性,使得产险与寿险一样,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从产寿险比较角度看,寿险经营机构众多,近似的替代性品种(如定期存单、债券、股票等)特别多,而产险却很少有相应的替代品,有的只是不同的风险处理方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险的近似性替代品种或财产的其他风险处理方法,其保障性能以及在风险—收益上的对应性都非常差。特别是在目前的体制转轨期,由于各方面的变动性较大,对未来的预知性、把握性较差,人们对短期性的产险品种的评价与肯定远远超过长期性的寿险品种,产险的保障性、互助性、调剂性更强,风险处理成本更低,是最典型的保险。由于历史上我国人民长期、普遍的不富裕,宝贵的财产来之不易,使相当的企业、家庭对财产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身乃至生命(虽然这种评价与看法以后会逐步改变,但在目前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可以说,一部分人只是看到了产险发展困难的一面,而很少看到或不愿看到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日益完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所带来的对产险业发展有利的一面;只是从静止的角度,从保险市场需求量保持不变的角度来看产险发展潜力的大小,而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是一个极具动态的变量;只看到分饼子的人越来越多,而没有看到这个饼子本身是越来越大的。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1995年初,中国只有7%的人参加了财产保险。而在企业财产保险中,投保企业只占一成左右,投保资产只占四成。从业务覆盖面来看,大型企业只有30%,中小型企业为50%,家庭财产险为29%,车辆险为70%,公路货运险仅20%,水运险10%。按GNP与保费的关系推算,预计到2000年,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应达到2533亿元左右(目前我国保费总收入只有六七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连年高于产险业务的增长速度,也说明产险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应满怀信心。

由于实际承保户与应承保户、实际承保的财产总额与应承保的财产总额之比在我国都很小,既表明财产保险的发展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开掘,也表明产险市场拓展的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也许,难的只是人们对产险发展潜力看法与观念的转变。四、决定产险营销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决定营销成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①本公司的实力大小、社会知名度高低,及其在每个客户(现实的或潜在的客户)眼里的形象的好坏。②企业和个人(客户)对不同保险公司、不同险种、不同的营销人员等等的偏好与倾向,即客户对供给方的个性化接受程度。③营销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大环境诸如整个社会对保险的认识、政府的态度和政策等,小气候诸如营业网点的多少、远近,劝买时机、场合与方式的选择等等。④关系的远近。营销人员与社会各界间的联系多少、关系的生熟、深浅、远近程度。关系包括各种渠道形成的人际联系,如由亲戚、同学、地缘、业务往来等形成的交往与联系等。⑤营销人员的素质高低、展业水平、工作经验及努力程度等。⑥服务好坏与规范化程度,等等。

简单透视一下,企业实力、客户偏好和营销环境可以归为较客观的因素,而关系的形成与贴近,营销员的品质与水平和服务的好坏,则是偏重于主观性的因素,更富有个人能动性,因此值得每个产险企业认真研究。当前的误区之一是产险营销要全靠私人关系,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主动热情,特别是能否感动对方。我们不否认各种公私联系是产险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它只是切入性(开始性)要素,还应看到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公司的实力与形象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关系的形成和远近程度也取决于公司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名誉以及关系人的努力程度。靠那种狭义的近乎于庸俗的关系来获取营销成功并不是真正能长期稳定保持的成功,也难以保证业务质量。

对产险营销中的服务要特别重视,从大多数产险合同期限来看,产险市场是个短期性市场,每一张保单对每一家保险公司来说都是变动不定的,因此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始终如一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每一笔新保的和续保的产险合同。要树立营销就是服务,服务就是营销的概念。提高服务质量也不只限于热情,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计与考虑保障计划,并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一般而言,中国、日本等国以主动、热情和信念取胜,而欧美国家的保险营销则多以理性、技术准确的市场分析与预测、规范化服务取胜。我国的营销人员应把中西方在这方面的长处融合起来,提高产险营销的成功率。

五.关于产险营销方式的选择

现代产险营销体制包括保险公司所采取的营销渠道,以及基于这种渠道而采取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比较,等等。产险营销主要有直接营销和间接营销两种方式。直接营销是本公司职员的推销行为,而间接营销则是指通过专兼职人及经纪人进行推销的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关键是如何合理地选择、组合与使用它们。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方式,主要考虑本公司在某一时期内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保险市场的供求态势与发展状况;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与份额,实施的时间、地点与对象;所售保险品种的特点,等等。

我国的产险市场目前仍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在某些地区,某些险种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甚至接近成熟;而在同一地区,另一些险种还处于设计、开发与试销阶段,更多的保险领域则仍是空白区;在不同地区,产险的发展更不均衡,情况就更为复杂。鉴于这种情况,我国目前应选择的营销方式就不应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而在多样化的方式中,又有主次与轻重之分。只有这样的营销体制,才能既迅速占领市场,扩大影响,又利于保险企业对保源的控制,达到规模与效益、质与量的协调统一。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9

由于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2008届实习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届实习基本落实了实习计划,使实习管理得到了规范,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实践检验得到提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实习基本情况如下:

(一)、实习时间2007年12月25日—2008年1月24共一个月。

(二)、实习地点(单位):中国人寿龙亭分公司(

(三)、实习的目的:营销专业的认识实习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

1、使迅速对实际营销工作和管理有叫深的认识,丰富迅速的营销实践知识,为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深化迅速岁实际营销策略和营销策划的理解;

3、使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营销的工作环节、方法和营销沟通的方法;

4、使学生了解营销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四)、实习的内容:

1、营销岗位的培训与相关实习;

2、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的发展历;企业的主要产品与市场;企业的生产经营实力;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企业的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针;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的前景等;

3、分析企业的的营销环境与营销战略。包括:企业的营销环境,企业的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以及营销环境的改变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企业的营销战略及执行和控制的评价;

4、熟悉营销的基本环节,方式和营销沟通的方法;

5、熟悉营销调研和营销策划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6、理解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五)、实习的过程与收获:

1、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2、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同学们直接地参与了企业的具体的事务,进一步地了解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运作模式;

(二)是直接参与企业,学到实践经验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相应的学业;

(三)是同学们充满激情、活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给师傅及企业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得到师傅及公司的一致好评,为以后毕业进入该公司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是为毕业论文的成稿提供生动的资料与素材。

二、实习企业简介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开封市龙亭分公司主要经营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标的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保险业务,立志于振兴民族寿险事业,忠诚服务,笃守信誉。以团体销售、个人分散销售等方式,为开封父老奉献爱心,为开封人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人寿保险服务。电话:0378-5660466

传真:

地址:河南开封市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宋都御街9号

三、企业营销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人寿保险是指向多数投保人收取保险费,而以被保险人的死亡、生存、伤残及疾病等为条件给付或补偿保险金的一种商业业务或商业行为.人寿保险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以人寿保险为商品,以市场交换为中心,以满足被保险人需求为目的,实现保险企业目标的一系列整体活动。

为了适应保险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应运而生。

《意见》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险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目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营销环境的情况下,我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营销工作还存在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的诸多问题.本文就实习企业面临的外部营销环境和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找出人寿保险公司在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出有效的营销策略,尽而推动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

(一)、企业面临的外部营销环境和行业现状的分析

1、外部营销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从国外来说,发达国家的保险业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

①,从发展的规模上看,人寿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人寿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单看一个欧洲的小国丹麦,它的人寿保险和养老金保险业目前有32家多边雇主养老金基金会,60家有限责任公司,其中57家为公共有限公司、一家互助制公司和两家外国公司。由于一些公司是由同一家集团公司出资成立的,因此,实际上,全丹麦约有50家独立保险公司和养老金基金会。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5家、保险公司63家。其中产险公司29家、寿险公司29家,再保险公司家。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就有如此发达的保险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②,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发达国家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③,从国民对保险业的认识程度上看,发达国家国民对保险的认识程度远远高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可见,对保险业的认识是否前卫与国民切身的利益息息相关。

④,从国外这个大的营销环境下,看待中国保险行业的营销环境,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来自国外跨国保险巨头的压力。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进步。这就是市场经济。所以说,国内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国内企业应该正视这一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迈向国际!

2、从国内这个小环境来看,国内拥有更的的发展空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保险的资金就是来源于数量庞大的群众,经济的发展渐渐地充实了人们的腰包。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

(1)从人口结构来看寿险环境

有资料显示①,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23%,而60岁②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1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3%,与10%的老龄型社会临界点只差一步之遥。京、津、沪、浙、川等省市已越过这个临界点,率先步入老龄型的社会。按照老年人口平均3.2%的速度增加,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1.3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5%,跨入老龄型的国家行列,人口总负担系数将超过50%,而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3.7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48%,也就意味着,那时中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人口的老龄化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未来的中国谁来养老。一方面,人口的庞大基数决定了中国将经历世界人口史上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增长,而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和死亡率的降低加快了人口老龄型到来的时间和速度。据统计占世界五分之一、亚洲二分之一的60岁以上老人生活在中国。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型社会的到来,是与实现工业现代化同步的,我国则是人口老龄型率先于工业现代化而实现的,养老的迫切性可见一斑,我国的养老问题突出,必须通过人寿保险来解决。现在我国国营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问题仍靠国有经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解决养老问题应是多层次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应及早解决养老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人口的老龄化、社会承担养老问题的巨大压力,客观上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人寿保险业。③,目前我国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医疗、住房和物价,而医疗保障的问题已经排在第一位,我国12亿多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客观上也需要人寿保险来解决。我国目前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现在城市95%以上有15岁以下子女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少儿人寿保险备受青睐。目前,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开办的“少儿终身幸福平安保险”特别受欢迎,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目前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数已超过3亿,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的寿险市场

人寿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越发达,居民存款的余额越大,其人寿保险市场也就越大,人寿保险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目前,人寿保险保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本为10.1%、韩国为9.1%、美国为3.63%、印度为1.29%,我国仅为0.31%,在世界排名第62位。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我国的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偏低,人寿保险严重滞后,这也说明我国的人寿保险市场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从我国居民家庭微观经济的角度看,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210.6亿元人民币,人均21.88元,到1985年存款余额为1622.6亿元,人均153.9元,1990年分别为7034.2亿元和615.24元,1993年为15203.5亿元和1282.81元,1994年为21580.8亿元和1795.48元。可见我国居民每年的存款余额至少以30%的速度递增。居民手中的剩余资金越来越多,从家庭经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居民投保人寿保险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只要对人寿保险的宣传普及,人们的保险意识增强,我国的人寿保险市场将会有一个飞跃。

然而,我国目前的人均寿险保费却很低。而日本的人均寿险收入是3817.3美元、韩国是782.1美元、新加坡569.3美元、香港409.4美元、台湾412.1美元、马来西亚71.7美元、印度4美元,而中国仅1.3美元,还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寿险在我国可开发的潜力很大。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和年递增速度看,我国的人寿保险保费收入年人均达到60美元,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真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国的人寿保险收入每年将达到840亿美元以上,这对于目前我国的人寿保险来说是一个天文数据。据统计1994年我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超过3万亿元,比我国国有资产(1.6万亿元)多近60%。如果寿险市场充分开发,那么我国每年的寿险收入将是一个令世人震惊的数据。

(3)我国对发展人寿保险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的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政府把人寿保险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大力支持和发展这项事业,同时将人寿保险业对外国开放。在我国的“九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商业(人寿)保险。现在已有几家国外寿险公司获准在我国经营寿险业务,一百多家国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保险代表处,他们虎视耽耽,为进军我国的保险业抹马励兵。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保险司,专门负责保险业的审批和监管工作。今年我国又有两家人寿保险公司获准成立并开始对外营业。在政府的议事日程和中长远规划中都把商业保险的发展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发展商业保险”,人寿保险在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器”,对于安定居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防灾减灾,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在发展人寿保险事业中积极运用了法律。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法第九章第七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第七十五条又明确指出“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国家提倡劳动者个人进行储蓄性保险。”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这是我国保险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规范我国的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法律依据。《保险法》从保险合同、保险公司的设立、保险经营的规则、保险业务的监督管理、保险人和保险经纪人以及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国家政策方面,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文件),文件对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又了国发[1995]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二)、营销保险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公司资本进一步增长。各种保险行业雨后春笋地出现。由此在这个行业引发了一些恶性竞争。曾有人撰文,指出我国人寿保险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人寿保险险种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事实上,寿险发展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险种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寿险业务大致可以分为:团体人寿保险、个人营销人寿保险以及人寿保险三大块。从团体人寿保险来看,相对而言发展时间较长,险种较为齐全,但是处女地仍然很多。如团体寿险除养老保险外,几乎所有险种都有年龄限制,一般只有16-60周岁的人才能投保,而事实上往往这个年龄以外的人更需要保险,多数人更关心的是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而且团体养老金保险也是很单一的。近年来,我国个人营销寿险发展起来了,继平安之后,人保、太保、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保险也纷纷推出个人寿险营销业务,从所推销的险种来看相当单一,主要是个人养老、长寿、重大疾病和少儿等几个险种,我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区区几个险种实难满足央央十几亿人口的需要。

第二,寿险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制约了寿险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寿险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以前受计划经济的制约,缺乏有效的竞争手段,同时由于重展业轻管理,导致内部管理远远落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机构设置不规范、基层公司对寿险机构的设置一直处于摸索和观望的态度,有的公司虽设置了专业部门,但人员的配备和财务的核算制度不健全。2.管理方法不规范,寿险业务的内部管理工作,从签单到归档,虽有内部管理实务手续,而对单证填写是否齐全、给付是否正确等具体管理内容缺乏有约束力的规范标准。据一家寿险公司的抽样检查,50%以上的单证填写不全,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十几。缺乏一套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不利于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发挥,最终必将阻碍公司自身的发展。

第三,资金运用和投资效益不好,导致准备金流失严重,收益率低,寿险回报低,人们对寿险投保的兴趣不大。人寿保险一般期限较长,多数甚至伴随投保人一生,而且人寿保险的给付性很强,因此提取责任准备金和搞好投资尤为重要。目前的寿险公司在保证保险金增值和对责任准备金的有效管理方面问题很多:(1)缺乏投资和资金运用方面的专门人才,这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寿险公司非常致命的一点。资金运用方式单调,在投资和资金运用过程中,呆帐、坏帐等情况时有发生,其资金回报率常常甚至低于同期银行的存款利率,人民保险公司往往就是这种情况,这就无法吸引人们投保有储蓄性质的寿险,而现在的寿险市场具有储蓄功能的寿险深受欢迎,市场很大。(2)由于管理方面的问题,收回的保险费时常不能及时转存,有时活期帐户没有存成定期帐户,造成人为利息损失。

四、解决的建议及意见

这不仅是我对保险行业的观点,也表现了绝大数人的心声。在此,对我国的保险业提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引起行业人士的关注。同时,也为我国保险行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建议。此意见和建议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占领新的寿险市场份额。寿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应该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开发满足新需求的新险种。随着人们的自我保险意识的加强,传统的险种已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家庭风险的管理意识日益增强,因此需要保险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新险种来满足人们的保险需求。我们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寿险险种的开发。

第二,加强人寿保险的服务功能,切实搞好优质服务活动。以前,由于寿险公司少,无竞争对手,寿险服务极差。寿险服务常常是态度不好,理赔手续繁琐,导致人们对投保人寿保险失去兴趣,因此,现在的寿险公司应当大力加强售后服务,寿险公司应当在网点设置,营业时间,服务态度上下功夫,应当把“服务至上、客户至上”作为公司的服务宗旨,吸引更多的居民投保人寿保险。我国寿险的服务形象应有一个大的改变,这对于我国寿险市场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完善寿险内部管理体制,使其制度化、标准化。完善我国寿险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使其制度化、标准化,这是我国寿险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外寿险公司先进的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公司应当有自己的管理大纲,以不变应万变,对寿险的展业方式、案件理赔、内外勤交接、资金运用、寿险责任准备金的管理、条款执行等等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对内部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同时,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包括内勤和外勤)的培训,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第四,搞好投资,提高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搞好投资提高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就近而言,它是一个寿险是否具有竞争能力、能否降低成本的关键;就长远而言,它是我国寿险能否健康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提高资金适用的收益率,就意味着可以降低成本,返还投保人更大的利益,巩固和提高自己拥有的寿险市场份额。如果我国的寿险公司都能切实搞好投资,提高资金适用的收益率,这对于我国寿险市场的发展进入良性。

第五,国家对寿险市场的监管应当规范。国家对寿险管理方面应是既有宏观方面的调控,又有具体方面的指导。市场竞争在条款、费率方面应有严格的规定,坚决杜绝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同时,寿险行业协会对于行业自律和行业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它是我国寿险市场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如通过保险协会促成各家保险公司建立自律公约,使保险业务发展规范,竞争公平。

第六,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民族繁荣、社会稳定十分重要,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对于目前各个保险公司发展不平衡,从业不规范的问题,应当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民族保险业,国家从法律到政策、从审批各方面应给予倾斜,当然这并不是要排斥国外的保险公司,应积极与国外保险公司合作,吸取国外保险公司的经验,目的是要巩固我国的民族保险业。

第七,我国的保险业刚刚起步,人寿保险起步更晚一些,如我国寿险个人营销业近两年才刚刚开始,人们对于人寿保险的认识,人们的保险意识,都很淡薄,需要大力宣传。通过保险知识的宣传,从经济补偿的角度唤起人们对于风险防范管理的意识。现在新闻媒体对于启发人们保险意识的宣传不够,广告方面启发保险需求的很少。提高整个民族的保险意识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各家保险公司从共同的利益出发应同力合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五、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前景

讨论中国人寿保险,请看金黔在线讯(2004年)米切尔诺塞拉先生于1996年-2002年任纽约人寿国际总裁,负责纽约人寿国际业务推广。此前,诺塞拉先生曾在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任职9年,随后在华尔街投资银行从事私人证券交易业务多年。诺塞拉先生从纽约人寿退休后建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并与中国客户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在金黔在线诺塞拉先生对中国保险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

我在1996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新法律的实施、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的金融服务的出现等多个方面。

2003年,中国市场吸收了5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吸纳国。然而,同期流人中国市场的金融投资却只有10亿美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包括外国金融投资者缺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中外商业文化存在差异。从中国方面说,中国公司还不太了解外国投资者在考虑投资之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中国保险业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目前最迫切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债券市场,使人寿保险公司有机会投资周期相对较长的产品,以便更好地履行它们对客户的长期义务。

同时,中国也应注意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在美国历史上人寿保险公司购买公司债券,这些债券又用于资助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对这些债券和债券发行公司必须进行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只有这样,包括保险公司和个人在内的广大投资者才能充分了解这些公司债券的风险和质量。

他说: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市场监管机构必须对保险公司如何分配投资进行密切的监督,以确保购买保单的客户不会因保险公司冒险的投资战略失利而遭受损失。

他过去曾在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过,他深信,充分和公正的财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和客户都至关重要。获得充分信息有助于正确认识风险,也有助于包括市场监管机构在内的各个方面对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进行准确评估。

他认为,中国保险公司应该认真研究美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了解其他公司的错误是避免重犯这种错误的最好方法。总的看来,中国保险公司的前景相当光明,人们只要认真研究一下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成功的例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从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寿险业前景广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我国寿险也应该“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迎接来自跨国巨头的压力与挑战。在人寿保险公司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不参与竞争,我不能生存”,可见,在当代社会,要生存就必须参加竞争。竞争创造生存。

六、企业实习的认识与体会

实习的过程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它却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的一课。不论是在我今后的学习中,还是在以后是工作中,它给我的将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人寿保险公司的每样事物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该公司学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再像学校教授的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从中学到是知识与经验归结起来有以下几大要点。

(一)对现代社会危机的认识与体会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小图图在洗澡时,不小心吞下了一小块肥皂,他的妈妈慌慌张张地向家庭医生求助。医生说:“我们还有几个病人在,可能要半个小时后,才能赶过去。”

妈妈说:“在你来之前,我该做什么。”

医生说:“给他喝一杯白开水,然后用力跳一跳,让他用嘴巴吹泡泡就行了。”

现代社会人人都有压力,压力对我们的侵害和进攻几乎是全方位的,生活、工作、学习…压力无处不在。压力的来源正是时刻存在着危机感…

其实,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对危机的感知能力,犹豫不决。在危机面前,没有人可以侥幸逃过,只有勇敢地面对,用智慧去化解。危机不是敌人,是朋友“朋友”,危机让我们懂得有价值,然后该重要抓住机遇,更加健康地生存。做人做企业,盖莫能外。

没有没有危机的成功,也没有只有危机的失败,只有因害怕危机而放弃的命运。请把危机当作事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朋友吧!让我们以坦然,智慧的头脑迎接危机,战胜危机,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吹个泡泡吧。

当看到这些时,懂得一点寿险营销知识的人都应该明白一点,其实每位营销人员在每时每刻都面临诸多危机,有来自公司内部的,有来自客户的,甚至还有来自家庭的。据讲师介绍,公司对每位刚进入的新员工的待遇是比较好的,每位新员有一定的底薪。当新员熟悉了行业,有了一定的人际网络后,公司就不会给他底薪了。也就意味着,如果在一个月内,营销人员没有签单协议的达成,他们就不能从公司领到一分钱的薪水。

我当时想,公司真的残忍,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现在才想到“危机”这个词用在这一行业是再好不过了,这就是竞争—现代社会的竞争

(二)对企业文化及团队精神的认识与体会

1、优秀的团队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我认为企业文化的企业发展的核心。该公司秉持“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双成”理念,倡导“求真务实、规范严谨、令行禁止、艰苦奋斗、创新争先”的工作作风,积极推进“外塑形象、内树精神”的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塑造“厚重诚信、自强致远”的企业品格。

(1)厚重。就是厚德后道,睿智理性,沉稳持重,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的风范。

(2)成信。就是讲究道义,诚实守信,信守承诺,是一诺千金的操守和一言九鼎的气节。

(3)自强。包含了昂扬向上、不断超越的精神,体现了以我为主,当仁不让的竞争意识。

(4)致远。就是要坚定执着,步伐沉稳,永不懈怠;就是要目标远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中国人寿建设成“百年老店”。

2、“以最少的懊悔面对过去,以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忘记过去,并不意味着背叛过去的一切。放下过去的包袱,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中国人寿没有后来者,只有后来据上者”。正是在这样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人寿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功地完成了上市,挤身世界500强之一。

3、公司的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不但在人寿保险、金融和资产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更富于创新精神,善于灵活运用多个领域的经验,敏锐捕捉有利的商业机会。公司还拥有一支高效、团结、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他们对待工作严谨务实,善于思考,对待客户诚信专业,热情周到,为构建备受业界和社会尊敬、信赖、推崇的寿险公司不断努力。

(三)对营销人员心理素质的认识与体会

1、自信是最重要的因素。自信来源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是人对自我精神状态的客观、真实、正确的认识。因而在心理学上,有无自信,常常成为判定一个人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自信又是孕育其他心理素质的基础,如勇气、热情、毅力。与师父在一起的几天里,我体会到了自信对一个营销人员的重要作用。师父说:“成功来源于自信。做我们寿险营销,最重要的就是有信心。须知,寿险业是最具挑战的一个行业,它出售的是无形的产品。你必须面对众多的客户,与他们打交道,让他们信任你,与你签订协议。”

2、勇气,是良好心态的第二要素,也是寿险营销成功的重要因素。狭路相逢勇者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次实习,我明白了勇气的重要性,师父说:“作为一名营销人员,必须放开展自己,大胆表现。”作为一名营销人员,将会面对登门推销,面对面试,面对失败,被顾客拒绝,被欺骗甚至被嘲笑。这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来面对。还让我认识到勇气的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恐惧,担心与顾虑……担心与顾虑是不要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些不利的因素化为有利优势。

3、热情。在跟随师父的三天中,我总会看到师傅对每个客户都是热情地,面带微笑地向每个客户问候。我还记得有一次师父带着我去医院,在那里师父热情地询问病人的健康状况。她所表现的行为与客户家人没什么差别。一个人的热情总通过她自己的性格表现出来,师父已养成了这一性格。它不要求人人都具有,但作为特定的某个行业的人必须具有它。比如营销人员。据国外一项调查显示,热情在推销成功率中占95%,而产品知识占5%。从师父的行为与数据的显示,我才明白热情在成功中的重要性,明白这是拉近与老客户关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4、亲和力。亲和力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越是喜欢自己,你就越对自己充满信心,你对旁人便充满爱意。每次我都会看到师父对自己充满了相信。她也对我说过,对自己要有信心。

5、耐力。营销行业真的很苦很累,在实习结束时,师父送了我一句话“营销的路是充满坎坷与荆棘的,但只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成功将会来临”。虽然现在我还不很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我想随着自己人生阅历、人生经历的增加与经验的积累,我会真正体验到这种感受。在“商业圣经”里有一段文字:“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我决不考虑失败,我的字典里不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败、行不通、没希望、退缩……这类愚蠢的字眼。我要尽量避免绝望,立即想方设法向它挑战。我要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我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我相信沙漠尽头必是绿洲。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四)对营销人员业务能力的认识与体会

1、洞察力。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父说,“每个人在天资,个性,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对同样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在后天培养的。在营销行业中,营销人员不可能缺少这一能力,这一能力的优劣,决定你是否能了解你的客户,对客户的了解对营销的成功有巨大的作用。”正如,讲师所说,营销行业是最好锻炼人才的好地方,该行业的性质决定了所要求的营销人员具备的素质。这让我认识到原来营销这一行业有这么多的要求,更是锻炼,培养人的好地方。

2、社交能力。我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85%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仅仅只有15%来源于技术或技巧的掌握”。师父也说过,“营销成功的背后是良好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一个营销人员的业绩直接与客户的数量有关,拥有良好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人,他们的业绩往往是惊人的。”这句简短而意义深刻话对我来说有着很大启示,对我的人际关系网络的扩展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自控能力。在三天的实习中,我明白正如师父说的,营销是一个艰苦劳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营销人员必会面对烦琐的日常事物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为了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问,要求营销人员有自我的控制能力。其实,企业的实习让我认识到不论是营销还是其他行业,或者在做人方面个人都要有自我的控制力。自我的控制意味着,控制自己负面的情绪及行为的发生或者,把事情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4、应变能力。师父说:“营销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应变突发情况的过程。事情往往是突发的,是营销人员始料不及的。面对突发的情况,只能靠营销人员对事件的反应能力与应变的技巧。”

(五)对营销人员业务素质的认识与体会

短短三天的实习,在师父的身上,我看到了她的闪光点。在她身上,处处体现智慧的光芒。她有深厚的企业知识、产品知识、顾客知识、市场知识功底。相比之下,我们是微不足道的,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她的身上,我还看到一种敬业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很多学生无法比拟的。也许这与她们的工作业绩有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是否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与一个人的业绩是息息相关的。

(六)对营销人员在谈判中的口才技巧的体会

商业圣经中用这样一句话“您曾教狮子如何利用牙齿和利爪觅食,求您教给我如何利用言辞谋生,如何借助爱心得已兴旺,使我能成为人中的狮子、商场上的雄鹰。”几天的实习,在师父拜访客户的过程中,我亲自目睹了师父如何应用口才技巧来说服客户。在这一过程中,我明白了与客户面谈:首先,要建立融洽的气氛;其次,注意倾听客户的问题与疑惑;再次,要注意观察与客户在谈过程中表现的表情;第四,要善于用提问的方式取得对客户的主导权,使形势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第五,巧妙地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第六,对产品感兴趣但又忧郁不定的客户,要耐心的说服。

保险营销管理范文篇10

这个原则几乎没有人明确反对,但实际管理过程中却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往往偏向于结果导向。保险营销采用的是人制,人的所有收入来源就是佣金和奖励。人目前的角色比较尴尬,大多数人队伍的管理干部(外勤)几乎不去制止人这种行为,因为他们的收入与所管辖人员的佣金是有直接关系的。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那就是保险公司必须强化内勤对外勤的管理——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控制营销团队建设的过程。因为从本质上说,保险公司的内勤更加着眼于长远利益:

1.人的录用。制定严格的新进人员录用标准,格外重视是人的品格因素,并且在流程和制度上保证得到落实。

2.人的培训。在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外,职业道德和法规的培训要坚持不懈。同时通过身边业务精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人能明白,过分重视短期利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是不明智的。最后还要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

3.人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但至少要本着“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则,保证团队的正气。对业务人员的工作过程要进行必要的监控,比如认真填写拜访记录、以公司的名义进行准客户随机回访等

4.人的发展。对于人的晋升,重视业务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必须把业务品质作为关键指标对待,放弃了业务品质指标的晋升制度就是一种恶的制度。

5.人的薪酬。单纯以业绩量来计算收入的佣金的方式是有天生不足的。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控制性的因素,比如将人按品质划分级别,不同品级的业务员可以享受不同的佣金比例,并且差距可以拉大;或者采用佣金预留制度;或者降低首佣比例,加大续佣比例等等。此外,必须精心设计人的福利体系,让人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营销管理重在过程,控制了过程就控制了结果。

二、标准化与人性化结合的管理

我们遵从于服务营销学中的技术核心分离法,对后援管理进行标准化与对前线管理人性化相结合。于是营销管理就必须体现出更多的人性化。

我们通常喜欢把营销当作一种艺术,而艺术是个性化的,因此,很多保险企业的销售可以称为“精英销售”,但公司的盈利却很少,甚至出现亏损,公司经营的不佳又将导致营销精英的最终离去。这个悖论更加说明我们必须要正确而深刻的理解营销的人性化。

我们再来观察中国比较优秀的大型保险企业,比如中国平安,发现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开发大多数人的销售潜能。他们重视营销团队的整体营销能力而不是个人的推销能力。如何才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最好的方法就是标准化。其结果就是平安的人的整体业绩水平和专业水平独树一帜。

所以,我们的人性必须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的人性,我们的标准必须是体现人性化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