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法概论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
时间:2022-09-26 16:32:55
导语:保险法概论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2001年起,我校前身锦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直到2016年专业调整为保险学,2020调整为医疗保险专业,《保险法概论》一直是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保险法概论》作为保险和法律的交叉学科,既可以归属于经济学范畴,又隶属于法学范畴,课程特色突出。本课程针对目前实践中出现的保险问题,以保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全面阐述了保险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适用,详尽解答了保险业运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本专业专业对口就业率很高,很多学生未来会从事保险相关工作,比如进入各大保险公司,未来会直面大量纷繁复杂的核保与理赔问题,保险法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反馈,“在工作中用到了保险法”。即便学生毕业后不去保险公司工作,历经4年保险专业的熏陶,同学们对保险这种分散风险的经济制度也是十分认可的,他们会成为潜在的消费者。在未来购买保险、挑选产品、选择承保主体、发生争议时,掌握一定的保险法相关知识同样必不可少。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保险法概论》,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锦州医科大学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转向综合素质本位。课程组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强调深度和广度以提升高阶性,将学术前沿和审判实例引入课堂以突出创新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案例以增加挑战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课程后,以期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及基本原则;掌握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掌握国家对保险业的监督和管理规定;2.技能目标: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一般性的保险纠纷;3.素质目标: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二、《保险法概论》课程建设内容
(一)梳理课程内容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纽带,选用教材至关重要,要充分考虑新颖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保险法》自1995年出台,历经4次修改,针对实际中频发的保险纠纷,最高法也分别于2009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发布了4个司法解释。法律的变动、司法解释的更新,要求教材不断更新。从最开始秦道夫主编的《保险法论》(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组换了8次教材,人大版,北大版都用过。大量法律专有名词的适用,对非法学专业来说,过于晦涩,可读性较弱,有同学反映看不懂。2017年范健教授应邀编写了首部保险法教材,实用性很强,将保险法的3个司法解释内容嵌入其中,设有理论拓展与典型案例栏目,在两个向度上做适度延伸,帮助学生理解,备受好评。但随着2018年司法解释四的公布,该教材又滞后了。于是,课程组更换了李玉泉的《保险法》第三版。教材频繁更换导致教学章节不断调整,虽然缺乏稳定性,但却保证了新颖性。课程组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课程组设计课程内容时,特别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以保险法学习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我国保险立法和保险法理论为主线,适度借鉴域外法,注重结合司法实践与保险实务,讲述知识点时会介绍法律变化的背景和目的以增加趣味性,详细解读保险法和4个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以提高精准度,结合典型司法判例进行分析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二)录制微视频
课程组曾经探讨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问题,但最终维持了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上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提供给学生慕课视频以供其进行线上学习。目前国内各大网络课程平台上很难找到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只能找到一门“保险合同法”,为西南财经大学的王伊琳讲师所授。课程组的下一步构想是将保险法概论的基础理论知识按照知识点进行微课建设,为开展专业范围内的混合式教学探索提供前期准备。围绕教学大纲,课程组经过数次讨论确定了24个微视频内容,包括:格式条款是否当然有效、说明义务如何履行、带病投保的后果、保险代理人能代签代填吗、弃权的后果、养父可以为养女买保险吗、抵押财产有保险利益吗、如何适用近因原则、投保人的范围、受益人的指定规则、受益人指定不明的处理、什么是观察期、空白期的责任承担、事故通知的履行、双方意见不一致,听谁的、代位求偿的适用、这算重复保险吗、这个费用谁来出、合同复效需要什么条件、年龄误告如何处理、这份死亡保险有效吗、6岁孩子的死亡可以适用自杀条款吗、犯罪免赔如何认定、他犯保险诈骗罪了吗。微视频需要短小精悍,时间应当控制在10分钟以内,做到简明扼要,但必须环节完备,有导入、有讲解、有分析、有思考。保证录像的清晰度,注意画面的美感,讲授者直视镜头,形成眼神交流,实现亲切的沟通。讲授者保证语音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速控制在220字/分钟,保证学生的专注度。
(三)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组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积极做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融入教学各环节。为了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课程组将精心挑选案例素材,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知识内容中,通过案例的讲解,既达成了辅助专业知识理解的知识目标,也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家国情怀、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相关德育元素,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本课程共有9章,课程设计了26个思政融入点。在介绍保险法的适用范围时进行思政教育,适用时间中的溯及力体现了法律的人文情怀,适用地域体现了家国情怀,适用对象中体现了强国自信。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意图提高学生的诚信、公平、友善、守法观念。在介绍相关法律规定,分析立法目的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人文情怀和公平理念,树立诚信服务意识。重复保险、委付和代位求偿制度的介绍,从法律设计角度,谨防道德风险。2年合同解除权的设计,司法解释增加宣告死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金额上限,体现了国家关心被保险人的生命安全,凸显了法律的人文情怀。法定除外责任要求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做到诚实守信。在保险辅助人中,通过保险代理人的行使规范讲解,提出诚信服务,表见代理的规则设置,则体现了法律的公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
本课程开设于大三下学期,保险学概论作为前置学科,许多保险理论同学们都学习过了,为了避免重复教授,课程组在保险法教学中不断进行调整,将保险理论的篇幅降低,侧重解读法条,介绍立法背景,分析立法意图,让同学们理解法律为什么这么规定。同时增大案例比例以辅助教学,通过案例的讲解深刻理解相关法律规定,也通过案例的练习考察学生的思维和法言法语的运用。为了保证案件审判的准确性,课程组使用的案件大都来自于官方裁判。课程组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案件或热点新闻为导入,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环节。课程组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为主要授课方式[2]。比如导入《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辩论,分析诚实信用原则的必要性;介绍条款说明义务的法律变化,让学生体会法律出于公平考量而设定格式条款的特殊规则。在手机的冲击下,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程组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用雨课堂在线答题捕捉学生的注意力,用投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组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课时保证。针对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现状,课程组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保险纠纷的解决、保险热点分析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五)完善教学评价
本课程已于今年3月完成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重新编写。考试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组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40%,包括课堂出勤及表现(课堂随机回答)、阶段测验、实践作业(包括案例分析、小组汇报等)等内容。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为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闭卷考试。强调过程和总结测试。《保险法概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和识记,也要注重通过实例研习的方法,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保险法基础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三、《保险法概论》课程建设中的思考
(一)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梳理课程内容体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综合发展。由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转到重实践、重交流的学习过程,促进了教师的成长[3]。
(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发现学生将知识转化运用的能力较弱。考核难度的提升,要求学生精准掌握知识的,案例分析题的设置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生的作答并不理想。课程组在学年授课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热点,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蒋大卫.保险理赔医学法医学课程建设[J].法医学杂志,2019,35(2):242-244.
[2]刘东华.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思考、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1,7(14):12-15.
[3]李海东,吴昊.基于全过程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5):65-71.
作者:连婷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哥特式艺术风格研究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