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控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7 15:11:36

金融风控管理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风控;科技;风险模型;智慧金融

风控管理是衡量金融业经营质量的重中之重,科技+风控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有力手段。甘肃邮政通过科技+风控融合,从员工行为排查、风险数据核查到综合柜员履职等多个角度建立起多维度、体系化的风控系统,初步搭建起智慧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实现了风控管理系统填报、系统监督、系统分析、系统核查,精准锁定风险线索,做到风险管控系统化、风险数据核查模型化、风险数据分析高效化,切实提高了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1甘肃邮政金融风控管理的痛、难点分析

1.1信息准确度低,关键指标数据失真

近年来,随着理财业务、保险业务、手机银行、线上支付场景的快速推进,金融业内部操作风险、欺诈风险和道德风险日益凸显和加剧,金融面临的风险呈现出更加多样、复杂的特征,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内部风控管理主要依靠风控人员主观判断,手工录入表格,存在操作风险,关键指标数据易失真,个人信息无法有效保护;且在审核过程中存在流转程序、时间较长,不便于“一人一档”系统化、流程化管理。

1.2风险核查数据无法精准下发、追溯、管理

当前,各省邮政金融部门会不定期收到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邮储银行总行、监管部门等相关机构下发的各种渠道的协查风险数据,而风险数据核查能力仅集中在集团层级,省级金融部门缺乏风险数据核查管理能力。集团风险数据下发到各省邮政后,目前尚无系统做下发和后续核查情况的督查,风险核查数据无法做到按市州进行精准下发、追溯、管理及留档。

1.3无法有效监督综合柜员履职情况

2017年,甘肃邮政开始实施综合柜员派驻制管理,综合柜员在原有履职内容基础上,叠加部分风险经理职责,强化了对非柜面业务及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检查要求,但无法对非柜面业务及关键岗位等重点领域进行有效监督。

2甘肃邮政智慧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切实承担风险管理主体责任的需要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在各项政策“稳字当头”背景下,金融稳定显得尤其重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经营的永恒主题,金融业应当切实承担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自身改革,完善金融风控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采取多种有效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2.2科技助推邮政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集团公司提出要强化科技兴邮,积极推进信息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新技术研发,全面启动数字邮政规划、数据规划,助力邮政数字化转型;加强应用系统研发和平台搭建,强化业技融合,推动科技赋能、信息化建设向综合化、智能化方向突破,打造发展新动能。

2.3切实深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

邮政金融风险主要包括:非现场检查能力弱,风险数据分析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组织及后续督导、自查、整改等闭环管理,风险防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综合柜员对自身岗位职责认识不清,风控履职立场不坚定,监督制衡机制失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未纳入清单管理,存在漏处罚、轻处罚以及处罚问责情况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因此,风控管理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3甘肃邮政智慧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内涵、基本原则和主要做法

3.1内涵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紧紧围绕科技兴邮发展战略和数字金融的发展方向,通过智能风控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风控管理系统填报、系统监督、系统分析、系统核查,精准锁定风险线索,做到风险管控系统化、风险数据核查模型化、风险数据分析高效化,切实提高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初步搭建起智慧风控管理体系,见图1。

3.2基本原则

3.2.1风控管理数字化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健全自动化风险控制机制,事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识别潜在风险点和传导路径;事中通过智能化评价策略、多维度关系图谱等厘清风险关联关系、研判风险变化趋势,实现智能预警;事后通过数字化手段持续迭代优化风控模型和风险控制策略,推动风险管理从“人防”向“技防”“智控”转变。因此,按照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提出的“以风控精益工程创造价值”要求,提升数字风控预警能力,加快完善智慧风控体系建设,推进传统风控向数字风控转型,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风险管控能力。3.2.2风险核查模型化近几年,金融内部案件出现新的特征,新的风险游离在金融系统外,非法集资和过渡客户资金等风险突出,传统的风控管理手段已不能有效堵截风险。伴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数字风控已成为各家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的有力武器,对风险行为进行量化、风险核查进行模型化、风险分析进行自动化,通过数据分析、风险建模,精准锁定风险线索,实现“量化+模型化+自动化”的风险决策,切实发挥精准打击作用。3.2.3风控管理系统化随着金融业务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模型被分散在不同的系统内,风险数据综合应用略显不足。风险数据应用情况如何、风险管理是否形成闭环、风险核查是否得到及时验证,需要统一的管理平台,进行风险数据集中管理、集中核查,以实现潜在模型风险的约束和控制。通过建立多维度、全方面、立体化的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系统联动、风险行为数据填报电子化、风险结果展示可视化,通过特定数据逻辑,将信息归纳后呈现出来,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形成智慧化的风控管理体系。

3.3主要做法

3.3.1科技赋能风险管控,构建金融风控闭环管理良好的金融内控风险管理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业务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内控风险管控能力的匹配往往成为一个重要标准。金融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导致金融及衍生从业人员增多,全面开发构建行为排查管理系统、风险数据核查管理系统、员工履职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将金融及衍生从业人员全部纳入风控管理体系中,做到人员信息100%纳入管理、风险核查数据100%录入系统、市县单位100%逐条反馈数据。通过创新思维、健全体系、丰富手段三大举措,初步构建起涵盖风险模型数据核查系统、员工履职管理系统、金融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系统等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控由人工控制变为系统控制、由分散控制变为后台集中控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有机联动、有效监督的长效机制。3.3.2多维度内控风险分析,强化数字赋能长期以来,邮政金融内控管理比较粗放,定性多、定量少,风控管理主观意识强,更擅长对已知风险进行管控,对具体风控工作指导性不强,风险管理缺乏整体性把控。智慧风控在传统风控基础上,通过将央行征信及法院、工商、税务等64个外部部门数据纳入风险管理,探索建设以多个系统为平台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从履约记录、社交行为、行为偏好、身份信息和设备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行用户风险评估,挖掘未知风险,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监测、评估风险;利用风控模型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信用情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收入稳定性等进行预测,防范金融内部风险发生。3.3.3开发智慧风控体系,打造风险展示面板数据可视化在业务数据分析中处于优先地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的可视化数据展示不仅可以快速提取关键数据,而且与传统的Excel图表相比,数据展示更加直观。为强化对金融风险人员管控,降低内部风险发生概率,可根据提前预设风险规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阈值,对整个风控过程通过可视化平台进行全程监控,辅助企业做出管理决策。

4甘肃邮政智慧风控体系的建设成效与推广建议

4.1建设成效

4.1.1加强内控逻辑建设,规范风控管理流程通过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开发,进一步规范了金融风控管理流程。以风险数据核查管理系统为例,市级非现场检查人员按照模型风险等级,定期从合规管理系统进行模型数据调阅,并将调阅结果导入风险数据核查管理系统。县级检查人员定期对导入系统的风险数据进行逐条核查并反馈核查结果。市级检查人员定期调阅下级人员对模型数据的核查分析工作情况,并对核查结果审核。省级非现场检查人员定期查看各市州对模型数据的核查情况。通过省—市—县三级机构联动风险数据核查,规范了内控管理流程。4.1.2发挥科技赋能优势,提高风控管理效率传统行为排查通过手工填写表格,网点、县区、市州条线人员逐级汇总上报信息,耗用时间长、效率低,并且存在人员信息泄露风险。以行为排查管理系统为例,系统2021年7月上线,日访问量5000余次,全省员工在系统统一填报了行为排查基础信息。截至目前,全省共填报5266人次信息,其中金融人员2921人次,衍生人员2345人次;数据自动筛选出风险异常431人。风险主要包括:信用卡超过3张、授信额度超过6万元、当年征信查询次数大于5次、消费贷和其他贷超过5笔、为他人担保等情况。以风险异常数据为基础,内控检查人员对金融及衍生从业人员进行精准人员画像,运用信用卡最近6个月平均使用额度、经商办企业等关键指标检查,发现了员工信用卡大额消费、员工及家属经商办企业等问题。通过开展2021年四季度全省人员画像,内控管理系统显著提升了风险行为排查效率。4.1.3形成风险闭环管控,提高风控管理能力通过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开发,内控管理人员可借助多维度的系统及时发现风险人员。系统分为基础档案信息模块、季度行为排查问题填报模块、异常人员不定期复查模型、人员风险分析模块。全省金融及衍生从业人员按照分级排查制度,以谁排查、谁签字的原则进行填报,填报的数据包含员工基本信息、征信信息、工商信息、涉法涉诉信息、投诉情况、鉴定结果等,系统将每一条信息打上标签,分为正常数据、关注数据和可疑数据。管理人员对“关注”和“可疑”人员进行季度或不定期排查,并记录排查时间、发现的问题、整改及问责情况等。全省425个正常营业网点中,共有417个网点填报了综合柜员履职清单,系统使用率达到98.11%.2021年10月11日至2022年1月7日,综合柜员履职检查发现问题共计1979条,各金融网点以综合柜员履职检查发现问题为导向,加强综合柜员履职管理,督促网点整改,提高了综合柜员履职率,提升了数字风控预警能力,便于管理机构监督综合柜员履职质效,形成闭环管控,提高了内控人员风险管理能力。

4.2推广建议

甘肃邮政从三个维度初步构建了智慧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风控管理过程中信息准确度低、关键指标数据失真等情况,填补了集团公司风控管理与省级邮政风控管理之间的空白,使得集团公司的风险数据可以精准下发、追溯与管理。甘肃邮政智慧风控体系可全方面有效监督综合柜员履职情况,促进网点整改,提高综合柜员履职率,提升邮政企业数字风控预警能力。因此,在风控管理薄弱的省份推广甘肃邮政智慧金融风控管理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邮政企业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智勇.智慧风控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智慧风控,2021(5)

[2]李爱娅.智慧风控在商业银行信贷领域的应用探索[J].农银学刊,2021(6)

[3]王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阶段与转型路径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5)

[4]王芳.实现风控管理向智能化平台管控转型的思考[J].会计师,2021(3)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系统内控管理反腐倡廉保驾护航

一、强化内控管理对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

重拳反腐倡廉重塑了我国金融系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非凡勇气,而强化内控管理机制可以为反腐倡廉建设保驾护航。党的明确宣示了共产党人的两个历史使命: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金融系统的从业人员应该牢记党的两个历史使命,全面落实党风党建责任制,促进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金融系统的领导更应该清楚地感知内控管理与反腐倡廉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强化和优化内控管理机制,紧握内控管理这把反腐倡廉的利剑,从系统内部加大监管力度,自我查错补漏、自我防范风险、自我相互约束、快马加鞭、扬长避短,促使金融系统尽快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完成历史使命的先锋,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金融系统的腐败是指领导和从业人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利和资金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自己谋私利。腐败问题越严重,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危害也就越大,金融系统的腐败现象极大程度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稳定。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把金融腐败行为控制在内控管理机制以内。内控管理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还是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在国际经济市场风云变幻的年代里,金融危机的频率越来越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金融系统的内控管理工作更加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入新时代以后,金融系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和支柱,而内控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也是防范金融风险、打击经济犯罪、保障经济市场的顺利发展,合理执行、落实我国政府制定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强化内控管理可以促进金融系统的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扎扎实实地进行,可以将贪污腐败、挪用公款、非法集资和扰乱金融市场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还可以使金融系统规避国际上出现的金融风险,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及时纠正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误差,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当前银行的内控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内控管理制度不完整、不健全,内控管理手段滞后,内控监督力度软弱,执行力度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金融行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部门之间权责不分明、管理不到位;只重视事后检查评价,轻视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遇到问题时部门之间相互指责、相互推诿;在财务风险来临时束手无策,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措施。二是滋生了金融系统的腐败现象,如:一些意志薄弱的领导和从业人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收受贿赂,以办经济实体为借口炒买炒卖招摇撞骗,以账外补贴的手段私分公款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把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工作带到了错误的发展方向,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只有强化内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审查机构,加大内部监察力度,“稳、准、狠”地打击犯罪分子和经济犯罪活动,铲除腐败根源,才能使金融系统走出一条依靠法律、法规和纪律监督来遏制腐败现象的新路子。

二、内控管理与反腐倡廉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目前,金融系统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内控管理机制,加大防腐反腐力度,如:实施定期轮换交流制度,与银行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进行述职述廉谈话、诚勉谈话,组织银行领导和从业人员参观反腐倡廉展览,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和演讲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领导和从业人员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教育,大大减少了腐败犯罪风险,同时也使内控管理机制成为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桥头堡”。1.剖析内控管理机制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因果关系。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如果强化内控管理机制,积极指导从业人员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这就是事情良好的起因。领导和从业人员思想觉悟高了,在金钱面前拒腐蚀永不沾,金融系统就会规避了金融风险,就不会出现腐败现象,这就是事情良好的结果。山东济南齐鲁银行出现的特大票据诈骗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0年,山东济南齐鲁银行发生了一起特大票据诈骗案,涉及金额高达15亿。案发一年多,经过监察机关的认真调查,直到2012年9月才有了新的突破。案件涉及到厅级干部9人,处级干部6人,从业人员5人,追根溯源、案件发生的诱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银行干部和从业人员忽视思想改造,在金钱面前抵挡不住金钱诱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法乱纪做了金钱的俘虏。二是银行内控管理机制薄弱,内控管理混乱。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审计人员迫于领导压力,不敢行使自己的监察权利,害怕得罪领导认为权大于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这些领导和从业人员致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肆无忌惮、胆大妄为地触犯法律底线,贪污腐败、欺骗诈骗,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极大损失。这些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强化内控管理机制这个“因”,才能保障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稳定发展这个“果”。2.剖析内控管理机制与反腐倡廉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肯定地说:金融系统的内控管理机制与反腐倡廉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内控管理机制能遏制和制约腐败行为。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国家的金融系统在充分吸收了国际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着眼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行为,制定出完善的惩治和防止腐败的内控管理机制,并运用网络科技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这样的内控管理机制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大、手段强硬,不但能有效震慑腐败分子,还有利于查找财务管理上的漏洞,起到预防腐败的效果。二是通过强化内控管理机制可以教育金融系统的领导和从业人员,使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不断提升。邓小平同志曾经形象地指出: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被来势凶猛的腐败之风所腐蚀,出现了许多腐败现象。党中央及时制定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倡廉”的策略,推行了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使金融系统的内控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金融系统的领导和从业人员在反腐倡廉建设的战斗洗礼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保持清醒头脑、远离腐败堕落,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同时也使内控管理机制真正起到了“管人、管事、管钱”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内控管理机制为金融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保驾护航的策略

纪律监察人员在分析腐败犯罪分子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时发现:他们的拜金思想、超前消费、侥幸心理是诱发各类金融犯罪的罪魁祸首。拜金——会激发内心贪欲,超前消费———会导致变异的消极心态,侥幸心理———会让人胆大妄为。因此,金融系统强化内控管理机制为反腐倡廉建设保驾护航的策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1.抓住金融行业腐败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内控管理机制。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是一个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行业,金钱的诱惑对领导和从业人员来说更为直接和强烈,金融行业的腐败行为比一般行业的腐败行为给国家带来的损害要大得多。所以金融行业要紧紧围绕“人、钱、权”这三个重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设置内控管理体制;根据金融行业腐败行为大多是隐形化、智能化的倾向设置内控管理机制。一是把好选人关、用人关,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录用从业人员时,只重视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和是否名牌院校毕业生这些条件,而忽视了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和个人品质,将一些急功近利、有不良行为的人录用到金融系统,这就为金融系统的腐败和犯罪埋下了隐患。所以在制定内控管理机制时要建立健全重要岗位准入制度,重要岗位的选人用人必须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考核评比后方可录入;录入后也不能万事大吉,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每年一度的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换。二是建立重要岗位交流机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在金融系统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实施内部轮岗、转岗策略;这样做可以防止少数人因长期身居要职要岗而放松思想改造和纪律约束,滋生腐败犯罪念头和行为,以保障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遭受损害。2.抓住防止腐败犯罪的重要环节,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实施内控管理机制。科学化、合理化的内控管理是顺利实施内控管理机制的保障。首先,内控管理机制的制定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这个制度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放在哪家银行都能实施的。制定内控管理机制要与本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内控管理机制才能行之有效,才能受到广大从业人员的认可。其次,加强内部监管力度为反腐倡廉建设保驾护航。在新的时代,中央银行、国家银保监会、国家证监会为防范金融风险,从经营政策到内部管理都加强了监管力度。但是还存在违规经营和会计信息失真、信贷管理混乱、风险意识淡化、账外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外部加大监察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大金融系统的内部监察力度。金融系统在执行内控监察制度时,一定要侧重于垂直领导、分级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内容;要围绕内部审查管理建立起双双职责、部门相互制约和会计监督这三道内控防线。这样才能使会计在金融行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才能有效遏制腐败行为,为反腐倡廉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西.加强金融业内控管理具体措施分析,中国论文网,2016.3.18

[2]张明田,李平均.金融系统腐败现象表现、原因及对策,学习论坛,2006.9

[3]刘小乐.对构筑金融反腐倡廉约束机制的认识,全球品牌网,2009.2.17

[4]胡海文.坚持不懈反腐倡廉是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豆丁网,2015.1.13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近十几年来,在国民经济水平及速度均得到有效提升的情形下,金融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金融机构模式逐渐被传统及各类新兴金融形态并存的模式所取代,在金融行业运行模式发生相应变化的同时,金融行业范围内可能存在的风险种类与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在吸引国民注意力的同时,引发了相关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思考及探究。金融风险管理过程期间内,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降低相关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大数据这一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以强有力的应用,以期能够强化国内范围内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现代社会大数据分析技术概述

结合现实情形可知,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存在与发展,是国内计算机信息技术、物联网科学技术等多项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的结果,在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物联网科学技术水平等不断强化提升的基础之上,其为数据收集整理质量、速度的强化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力量,进而促使大数据分析技术应运而生。相较于国外其他发达类国家,我国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起步时间稍晚,但立足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具有的信息收集速度快与质量高等应用优势,现阶段国内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行业领域范围内,大数据分析技术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在落实大数据技术应用特性的同时,对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作业及发展也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国内大数据分析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的同时,相关学者对该项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效力也随之不断增加,大数据相关技术理论不断增加,推广大数据的应用范围的相关政策内容也随之不断出现。

二、金融风控管理优化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为达成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组织进行金融风控管理工作,能够在更加细致化具体的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的同时,加大金融风控管理效力,更好的满足新金融业态的监管发展需要,实现更好的预期监管效果,推动国内现代社会金融行业持续良好的运行及发展。在金融风控管理持续优化的过程期间内,大数据科学技术的切实有效利用,能够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价值效用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弥补金融风控管理中的些许不足及缺陷的同时,能够实现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更好的达成优化金融风控管理的作业目的。结合现实情形可知,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在优化金融风控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有助于科学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实际上,金融风险管理是面向各类金融风险而实行的体系化、复杂化的综合性作业活动,通过该项作业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各类金融风险预期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在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有助于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生活中,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及作用下,金融风险的种类数量日益增加,其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外部倾向类风险,而且还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内部倾向类风险,多样化金融风险的存在,给金融活动的正常顺利有效实施带来了相应的不利影响,金融风险种类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监管难度。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得以切实有效应用的情形下,结合巴塞尔协议中有关不同种类金融风险提出的相关计算方式,金融风险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金融防范体系,通过金融风险的计算、识别、监管,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及损害率等内容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二)有助于建立客户的完整图像信息数据库。对金融企业而言,客户的失信行为往往是各类金融风险得以发生的重要源头,为降低客户失信行为发生可能性、最大限度的控制客户失信行为给金融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客户行为进行全面体系化的分析,在帮助金融企业与有关机构对客户有更为全面认知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是能够避免经常失信的客户与金融企业、机构签署金融活动相关协议,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降低金融风险出现可能性,另一方面,金融企业能够在对客户信用分析报告加以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做好细致化工作的同时,能够强有力的达成金融风险优化管理的目标。与此同时,在金融行业持续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信贷环境趋向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众多企业网站披露信息具有显著滞后性发展特征的情形下,金融企业及相关机构无法对企业客户的现有金融状态有及时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尤其是在国内金融行业信贷模式种类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形下,企业客户的金融行为数量不断增加,金融风控管理的难度加大。在相关机构与企业对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加以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基于强大的大数据技术支持力量,企业客户过往行为内容、行为发生时点及企业客户的社会关系等相关信息数据内容能够得到快速的收集整理,并通过图形方式予以信息内容呈现,在帮助金融企业与相关机构更好的知悉了解企业客户过往金融状态,分析评估企业客户失信行为发生可能性、预期可能存在的企业经营风险等多方内容的基础之上,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制定金融风控管理优化措施,满足金融风险管理发展需要。(三)有助于满足新兴金融服务模式的风控管理需要。金融行业持续不断发展的同时,P2P、网络小额无抵押信贷等新兴金融服务模式随之不断出现,在这些新兴金融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之上,针对完善相应的金融风控管理,显得极为必要。在相关人员对大数据分析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加以切实有效应用的情形下,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在帮助金融机构积极转变自身信贷管理模式及相关理念的同时,有助于能够适应新型金融管理模式的金融风控管理的存在及发展。

三、金融风险防范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当前阶段,金融风险防范是金融风险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开展实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有助于强化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及综合效力,实际上,金融风险防范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切实有效应用,事前、事中及事后三大环节的风险管理效力均得到了有效的强化提升,其具体的应用策略为:(一)贷前环节中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贷前环节之所以会增加后续的金融风险管理隐患,与企业客户信用信息不对称有密切关联,在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取得到的企业用户信息具有较为显著的滞后性发展特征,不利于贷前金融风险管理效力的保证。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应运而生,同时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范围的基础之上,相关人员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利用,在实现海关、税务等政府机构信息收集模式的基础之上,弥补上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缺陷,在对企业客户的经营信息数据真实性、资金流转情况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的同时,能够强化机构自身对企业客户的信用评级准确性,在完善企业用户信用评价模块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能够为后续的信贷交易提供依据,推动贷前金融风险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二)贷中环节内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信贷活动开展实施的过程期间内,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及发展,在导致信贷审批人做出错误审批结论的同时,在阻碍信贷交易正常顺利进行的同时,给金融机构后续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或给后续的信贷交易增加相应的金融风险。企业客户认知了解程度不一的现象较为普遍,实际上,哪怕是同一家金融机构的不同审批人都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审批结论。在对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切实有效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基于大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合理化运用,实现金融机构内部各类信息数据的实时化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促使审批人做出公正、客观、正确的审批结论。另外,在对这一信息系统加以利用的同时,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记录企业客户的产品、资金等众多方面的往来情况,建立金融机构分子公司内部的信息交互平台,促使金融机构不同分子机构对企业客户进行全面客观的认知与了解,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控工作。(三)贷后环节中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也是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效力的重要措施,实际上,传统的信贷模式运营发展情形下,金融机构往往很难获取信贷人获取贷款之后的相关资料,这一现象的出现及发展,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融风险管理效力的强化提升。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切实应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能够基于大数据信息系统获取企业用户贷后的资金往来、货物流转等相关信息内容,这些信息资料的获取及汇总整理,能够为金融机构知悉了解企业用户贷后经营期间的状况,及时察觉到企业用户可能面临的经营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效力,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可知,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在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系列危害的同时,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并落实大数据科学技术的切实有效利用,能够强化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对金融机构的运营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极具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有为,郭建峰,温景岗,etal.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2).

[2]邢晟,王珊珊.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预测与防范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3):1-4.

[3]付璟琦.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2198(02):118-119.

[4]石影.大数据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9(02):10.

[5]邱晖,许淑琴.大数据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8(07):35-37.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4

一、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增强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理念

加强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加强思想教育,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员工的风险防范教育,使大家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金融经营风险的普遍性,认识到信用社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必须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每天从自己的岗位做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违纪、违规、违章行为,要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视制度如生命,纠违章如排雷,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规范操作,从源头上预防案件的发生。

二、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管理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5

自2000年总行开展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以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我行十分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严格执行上级行制度、办法的前提下,针对××支行实际,努力完善、细化内控管理制度,做精做细各项内控管理,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财产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资料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决策层的经营方针、经营决策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能得以提高,我行坚持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并举的经营策略,在规范操作程序、降低金融风险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现将全行内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情况

支行本职设置办公室、人事监察部、计划信贷部、市场客户部、财务会计部、国际业务部、合规部七个职能部室,一个工会办公室、一个党委办公室。辖属营业部、××支行、××支行、××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十一个营业机构,另设××、××、××、××、××、××6个储蓄所。到10月末全行员工××人,其中长期合同工××人,短期合同工××人。在机构上设置上做到职能部门横向平行制约,前后台业务分离;在岗位配置上做到人员落实、职责明确;在制度建设上做到文件传递上及时,贯彻学习到位;在制度执行上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努力降低操作风险;在制度保障上坚持加强自律监管和再监督力度,为内控管理保驾护航。总体上讲,我行内控管理工作是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职责明确、三道防线环环相扣、风险防范能力日益提高。

二、当年内控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为确保全行内控管理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我行在内控管理工作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2006年以来,我行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支行的内控工作,把加强内控工作作为提高全行管理水平,规范业务经营,提高全行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来抓,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组织体系健全,处罚整改加强。我行单独设立审计办公室,内控工作由审计办牵头抓,今年共组织现场审计*次,参加人员××人次,今年以来,根据行长室要求制订了工作计划,完成了××主任××*、××分理处主任××任期内的责任审计;××储畜所、××储蓄所、××储蓄所、××分理处业务审计工作;重要岗位责任移交*个人次;支持分行审计处人员调用;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延伸检查;建立了问题整改台账;督导了内控评价自查自纠工作。

2、及时传达银监会、人民银行、上级行新政策、新制度、新办法。据统计,到9月底共向支行本级转发内外部上级行业务性文件十多只,向营业机构转发内外部上级行业务性文件××多只,收文后及时组织了员工学习,强化了全行员工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制度、办法,规范了员工业务操作程序。

3、针对本行实际,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根据上级行的文件精神,我行为进一步贯穿到具体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上,支行今年来出台了各类制度保障性及业务性文件,新成立了××××××、××××*、××××委员会,调整了××审查委员会、××××*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出台了××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经营单位主责任人内部综合管理考核内法、工资分配办法、××*工作质量考核办法;修订了支行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制度、办法出台使全行在组织上、职责上为内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4、高度重视存在问题,明确落实整改责任,扎实抓好整改工作。整改工作由支行合规部门牵头,各业务主管部门督办,问题存在单位落实整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合规部门建立全行性整改台账,对今年来上级行各种内外部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整改结果逐一登记,并对业务主管部门发送《××通知书》,全程监控各单位的整改情况;业务主管部门对上级行各种内外部检查及季度自律监管中存在问题建立系统整改台账,并根据《××通知书》深入基层抓整改落实;问题存在单位重点落实整改责任人,坚持“谁经办,谁整改,谁不整改处理谁”原则。通过责任到位,纵横结合措施,除客观原因确难整改外,做到整改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5、自律监管程序逐步规范,处罚力度明显提高。*月,支行对违所会计基本业务操作和制度的有关人员,按照××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和审计处理处罚办法进行了严肃处罚,共处罚××人次,金额××元。

6、积极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规范操作意识。今年来支行组织了远程培训系统推广、经济资本管理、考核系统推广应用、个人网银业务、保险等十余次业务培训班,培训人员××多人次,并积极组织、督导全行员工参加总行××培训。通过培训,全行员工基本掌握了新业务知识,适应了业务电子化操作,提高了员工规范操作意识。

通过内控管理上的一系列措施,反映在制度建设上是全行员工认真学习新政策、新制度、新办法,使会议学习制度、文件收发制度、议事决策制度等得到进一步健全;反映在制度执行上是员工操作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强,业务操作程序上进一步规范,内控管理促进业务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树立;反映在制度保障上是监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无重大违规违纪、无重大结算事故、无重大安保事故、无刑事案件。内控管理促进了业务发展,今年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会计结算业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绝对额、增长率再创新高。

三、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行内外部监管中发现问题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员工对内控制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有的把内部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认为做了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有的在把握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认识有偏差,把加强内控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求得资产规模的扩张,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发生,以致资产质量低下,并且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屡查屡整屡犯情况存在。如信贷业务方面借款人资料不全、合同文本文书填写不规范、贷后检查报告质量、贷后账户监管等问题。会计业务方面如登记簿记载不规范、会计凭证要素不全、科目使用不当等问题。

2、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管理上薄弱环节。如非信贷资产管理、自助银行管理、网银业务管理、委托贷款业务管理、国际业务管理等由于历年来内外部监管较少,内控评价未列入风险点,由于这些业务客观上较新、较少,主观上对这些业务在检查监管上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存在一定的欠缺。

3、由于其它因素,有些问题难在近期整改。如××*原××万元以上贷款存在错用合同现象,一般消费合同代替住房贷款合同已无法整改,只能加强风险防范,到合同履行完毕才能结束

四、对以前评价和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年以来,我行共迎接××年操作风险大检查(含法人客户)、××内控评价、“××检查”后续跟踪检查、××年个人贷款专项检查、××年贷款风险分类、××年非信贷资产专项审计、*年银行卡自律监管共八个项目的内外部检查,根据分行传送的整改台账统计,共发现问题××个,经整改落实,已整改××个,整改率××%,部分整改××个,部分整改率××%,未整改*个,未整改率××%。

五、辖区评价期内发生案件、违章违纪和责任事故的情况

今年以来,我行未发生案件、违章违纪和责任事故。

六、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的措施和安排

1、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抓好内控管理工作为全行第一要务的共识。一是提高内控管理在金融业务中的促进推动作用认识,理顺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关系;二是提高内控管理对防范金融风险认识,努力杜绝违规操作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三是提高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认识,在整改中规范操作行为;四是提高对制度建设、制度执行认识,在制度建设上完善自我,在制度执行中制约自我。

2、严抓制度落实到位,堵塞管理漏洞,有章有循,有法不依,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是内控机制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摆上议事日程,一是要落实责任使内控制度的每条每款都有责任人、实施人,确保制度落实不留空白,责任明确不模糊。二是要加强考核评价,落实审核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奖优罚劣,大力力营造执行规章制度光荣,违反规章制度可耻的良好氛围,并通过考核评价意见反馈等方式落实整改意见,使之整改一次,提高一次。

3、抓好监督检查到位,促进内控机制不断完善。一是要加强审核监督,尤其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审核监督。完善主责任人审计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二是加强会计检查辅导工作,促进会计基本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三是实行干部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对干部和重要岗位的横向交流,按照中层干部和重要岗位的任职期限,进行这期交流和岗位轮换。四是实行强制休假和临时换班实现相互监督,进行账账、账表,账实、账款、内外账的核对,达到及时发现问题的目的。五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

4、充分发挥合规部门再监督作用。合规部门对监管中存在问题抓好职能部门督办工作,对已整改的问题进行不定期再监督,并统一登记问题台账,真正把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合规部门不定期对营业机构和职能部门内控管理工作组织检查督导,保障全行内控管理工作健康运转。

5、通过分行内控综合评价,正视内控管理中存在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员工规章制度学习,加大员工业务操作方面培训力度,强化内控制度贯彻执行,不断提高全行员工综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员工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对存在问题在整改的前提下举一反三,引以为鉴,在学习上教育员工,在制度上制约员工,进一步提高我行整体内控管理水平,把操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资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高潮,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四)发挥内审合规部门的功能。内审合规工作承担了监督、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合规情况等评价,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内审合规部门要坚持对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长期不懈地检查鉴证。不仅有问题要开展检查,没有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作到警钟长鸣,积极督促各部门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7

从近几年广东地区发生的信用证骗汇案、“皮包公司”骗贷案、假按揭案、内外部勾结转移资金案、员工监守自盗案等案件看,金融案件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无不数额巨大,暴露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巨大风险。

内控管理的风险表现原因

1.外部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增大

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以扩大资产规模为战略重点的商业银行为获取较高的资产收益和资产增长速度,压低价格和放宽条件发放贷款,使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程度加大。另一方面,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各种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迅速滋生,使得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承担了各种潜在风险。

2.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导致制度风险显现

一是制度空缺风险,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必须具备的若干基本规章制度,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盲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现风险损失自然不可避免。二是虽有制度,但制度设计漏洞多,许多制度设计从方便自己工作出发,对方便客户和防范风险考虑的不同。三是有章不循,本来就不多且还存在漏洞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有章不循、检查监督不力,是案件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人员风险。因为制度和体制是由人来设计的,各项工作也是由人来干的。但由于没有形成防范风险所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员工队伍不纯,鱼龙混杂,并且员工专业水平不高,缺乏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更易导致经营风险发生。

内控制度缺陷是银行风险存在的内部原因

1.内控制度的适应性不足

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内控规章制度不健全,在理解上存在偏颇之处。仅认为内部控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等整章建制方面的工作;还表现在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

2.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

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内控制度缺乏刚性。

3.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

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审职能和权威性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

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想

(一)内部控制发展的过程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阶段。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尚不统一,多数人对其认识仍停留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应该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更为完善,具体体现在内容方面,在控制环境中增加对全体员工的诚实、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的要求,并增加风险评估这一新的控制成分,强调单位要为实现目标分析相关风险,以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而且将会计系统改为信息与沟通系统,扩大了信息系统方法和记录的内涵。

在现代公司制下,以保护资产和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明显不能满足需要。这种内控职责不仅仅包括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还将促进单位贯彻其经营方针及提高经营效率纳入其中,这是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构建思路是:明确各控制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载体,监督与控制为保证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二)实现有效控制的原则

1.管理控制的特点

控制作为组织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主要是通过发挥“纠偏”和“调适”两方面功能,促使组织更加有效地实现其根本目标。其特点包括:一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活动。二是具有整体性,从控制主体看,管理控制应成为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而非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是现代组织中推行民主化管理思想的重要方面;从控制对象看,管理控制覆盖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财、物、信息资源等,使各方面的控制能力能协调一致,达到整体优化。三是具有人性,管理控制本质上是由人来执行的且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控制。管理控制应成为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工具,控制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只有员工认识到纠正偏差的必要性并具备纠正能力时,偏差才会真正被纠正。

2.有效控制的原则

首先,有效的管理控制必须能够反映一个组织的结构状况并通过健全的组织结构予以保证,否则只能是空谈。其次,有效控制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找出和确定最能反映或体现经营成果的关键因素加以控制,根据偏差反映事态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再者,有效控制应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的特点。内部控制体系应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备及时纠正功能,同时要坚持适度性原则。为进行控制而支出的费用和由控制而增加的收益都直接与控制程度相关。控制系统越复杂,控制工作力度越大,只意味着控制的投入大,此时未必计划目的更易实施或实现。最后,控制过程应避免出现目标扭曲问题,避免出现“不是组织在运用控制职能,而是控制在束缚组织”的控制功能障碍。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1.以“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营造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氛围。具体表现在内部环境的控制,包括领导班子与组织机构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卫及法规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方面,既要重视正式约束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的作用。从内控管理降低银行风险的角度看,好的非正式约束有助于人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形成,自觉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制度对其的强制性。从而节约银行运行中处理磨擦的费用和正式约束制度成本的支出,避免出现再好的正式约束制度由于没有非正式约束的配合导致“好看不中用”尴尬局面。

为此,首先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也就是风险控制思想。银行每项业务都是伴随着对风险的分析、评价、监控、转移、分解等处理方式展开的。内控管理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要使全体员工都要有这样一种理念,作为组织行为的共同指导思想,促使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保障层共同构建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相互制衡作用。再者,要建立合理的内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实现内控制度管理的多元化目标。作为制度建设者、执行者的人,是内控管理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性,才能激励其自觉实现内控管理目标。

2.以“风险评价”为依据,通过建立内控评价管理办法推动内控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1)制度建设评价标准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评价标准,首先要遵循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二是遵循“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既要具有完整性和有机结合性,又要以“有效控制”为原则,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有效监测分析、有效控制银行经营活动;三是遵循电子技术的程序化和科学化原则,将内控资料规范存储和积累,便于监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度执行评价标准

内控制度执行评价标准包括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识别、内控活动的有效性、内控信息的交流反馈。一是内控环境标准,包括: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意识是否牢固树立;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内控管理层和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标准,包括: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各级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标准,包括:银行的每项经营和管理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的及时反馈标准,包括: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内控系统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部控制系统当中每位员工和每个内控管理部门所负有的内控管理信息的交流职责、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交流时间是否真正明确;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3)内控制度保障评价标准

一是是否建立和设置了适时跟踪评价反馈内控情况的渠道和工作程序以及组织保障措施。二是内控体系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内控制约关系是否建立和运转有效。三是内控制度的缺陷是否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四是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品种的创新,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和政策是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修正和完善。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内控评价

商业银行架构多数为董事会负责的垂直管理体制,即总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总行下设一级(直属)分行或分设境外分行;一级(直属)分行下设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设支行;支行下设网点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形状呈正三角形分布状态。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必须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要求,采取相关措施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评价是检验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建设是否达标的有效途径。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制度和程序,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价、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控制体系主要同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包括高级管理层责任、组织结构、内部控制政策与机制、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信用、市场、操作等方面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授权授信风险控制、岗位分离与权限卡风险控制、信贷资产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负债风险控制、财务会计风险控制、运行管理风险控制、国际业务风险控制、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洗钱风险控制、信息科技及安全防护风险控制、突发事件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控;信息与交流包括信息质量与管理、信息沟通与交流;监督评价与纠正主要包括检查监督履职、纠正与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对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而独立开展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活动,有助于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和内部高级管理层客观全面了解一个分支机构内部控制状况,从而达到促进其内部控制过程各体系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限制评价三个部分。过程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监督与纠正、信息与交流等五大要素的评价。效果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各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效益类指标、资产质量类指标和案件损失类指标。限制评价是对评价年度内是否发生影响内部控制的重大事件的评价,主要包括违反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情节严重,受到人民银行、银监会、审计署等外部监管部门处罚情况;发生一定金融以上的贪污、挪用、贿赂等内部经济案件的;发生涉案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诈骗案件等。

三、商业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外部监管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了解被评价机构的经营及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商业银行通过内控评价在排风险、找差距、堵塞漏洞的同时,更多地是可以帮助被评价机构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从而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长效内控管理机制,按照内控管理的五大要素,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建立完善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实施健全有效的控制活动,构建科学、完善的内控体系。

1.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2007年7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彻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包括: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人员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案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2.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工商银行从2002年开始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按业务条线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2003年引入对基层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的全面评价,并把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大部分,2005年总行开始对一级分行进行全面评价,2007年引入非现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扩大非现场评价的范围。内控评价的五大要素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沟通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拥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实施细则、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强有力地保障了工商银行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通过近十多年对基层行和五年来对一级(直属)分行的评价,使工商银行内控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3.内控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和关键岗位人员轮换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和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通过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作出有效的评价,同时揭示出内控制度的不足和疏漏,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和重要关键岗位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轮换等重大业务、机构和人员发生变化时作出有效的评估,研究对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得到不断改进。一是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内控评价机构,保证其内控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借助外部评价机构,实施外部评价。充分重视内、外部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效果改进措施的评价,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走健康发展道路,提高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内控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分支机构行和业务部门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合理设置分值,充分运用内控评价结果。同时,要建立违规必究的处罚机制,防止重检查轻整改现象,树立内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通过对各业务线条制定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等进行有效评价,堵塞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

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需要了解分支机构内控的效果,监管当局需要掌握金融机构内控的状况,这都需要通过对一个机构内控状况的全面评价来实现。没有有效内控评价,就无法对一个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管理情况得出全面性结论,也就不可能为其内控工作的优化创造条件。

1.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大对各级机构内控工作管理力度。内控评价工作在消除业务操作和管理隐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管理绩效机制、持续改善内控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的要求,制定或完善本行《内部控制评价办法》,促进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加大内控管理在经营绩效中的占比,把内控管理状况及评价结果与高管人员考核和离任、责任审计和绩效分配相挂钩。

2.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完善操作风险防范体系,提高操作风险防控能力。内控评价工作是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状况的全面体检。通过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各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防止发生重大差错事故、操作性失误和违规违纪案件,全面贯彻落实银监会案件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是一项标本兼治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水平。一是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员在组织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突出操作风险防范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形成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操作风险局面。二是强化内控管理委员会对全行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条线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部位、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防控措施。三是强化各分支机构建立规章制度的后评价制度,跟踪研究制度执行情况,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防范制度梳理工作不到位带来的风险隐患。

3.开展内控评价工作,有利于商业银行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有效评价,能够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一是促进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各项业务活动按照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严格执行授信控制,对法人客户办理的各类授信业务纳入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二是促进各分支机构执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制度。明确划分各级机构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三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强化业务监督控制。配置专人对各类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监督,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检查范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四是促进各分支机构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料保全系统,确保信息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安全性,有助于各部门之间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实现过程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过程包含了对银行业务运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促进银行业务过程的规范化和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执行力不够、风险评估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致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管理的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控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达成和今后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控管理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对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规范而制定的制度,并对制度进行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管理包含了对经营过程的事前风险评估和防范、对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对工作的进度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内部控制的目标是通过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对银行业务流程进行规范,防止经营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为金融业务,资金的转入、转出过程中要求严格进行控制,一旦出现差错就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求更加严格,银行需要加强内控的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才能降低企业经营中出现风险的概率,实现经营目标。

二、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现状

(一)管理概念存在偏差

当前的金融市场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但是银行的管理人员却没有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对于企业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没有认真研究,对风险的关注程度不高,不能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发现,因而导致无法对风险的发生进行良好的规避。管理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没有加强,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因而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不佳。

(二)缺乏系统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表现在内控管理体系比较分散,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管理没有体现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全方面,一些环节还处在真空状态,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内控架构的设置缺乏系统性,银行内部虽然分别设置了全局检测机构和部门检测机构,但是检测的内容却没有差别,没有形成互补的状态,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的在实施方法和风险防范方面都不够完善,一些制度的建立与银行的业务流程并不匹配,制度的制定并不严谨,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漏洞。另外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对于银行新增加的业务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存在管理盲点,因而内控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四)控制的执行力不够一些银行将内控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内控的制度的建设方面,在内控制度建立完成后却没有加强执行力度,因而虽然有完善的制度却没有在银行内部很好的实施,执行效果相对比较差,没有将制度具体落实到位。

三、内控管理实现过程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实现过程是通过运用手段将工作人员、制度和方法等进行集中运用,来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内控管理的实现过程包含了对银行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面的控制。要求员工按照规范开展工作,以保证工作的质量达到经营要求,内控管理的实现过程包含了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在银行业务发展的整个阶段,都需要跟进管理,保障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要了解项目开展的具体内容,涉及的人员和部门等等,然后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制定管理计划,选择最合适的内控管理计划进行实施;第二步是制定控制标准,将业务流程以及实施中的相关规定用书面形式进行呈现,以便于项目的执行者在规定内进行项目的开展;第三部是对其中内控管理中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进行内部控制活动,以便于达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的管理上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过程是内控活动开展的核心和关键,对过程的每一步进行对应的控制,可以增强制度和体系的全面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控制可以达到以下效果:有利于人员岗位的合理安排,针对每一位员工的特点,让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管理者可以对业务的流程和工作特点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把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强化内控管理的具体性和有效性,保障管理工作可以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升工作的效率。因此,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工作必须走上过程控制的轨道,商业银行基于过程控制模式进行内控管理时,要注重过程的控制,既要重视内部控制的结果,更要重视内部控制的过程。

四、加强内控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全过程控制理念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是对经营全过程的管理控制,银行的管理者要树立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要从银行的经营中全过程、全部人员做起,对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和员工在工作中具体操作进行规范。要营造良好的银行内控管理环境,通过对银行经营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来制定并改进风险防范措施,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减少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

(二)加强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制度需要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对现有的业务和流程进行规范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建立要包含所有的业务和项目,避免有所遗漏。在制度建立完善之后,要对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对责任人进行界定,加强岗位的控制,提升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

(三)加强非现场监控

非现场检测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活动与风险状况及其趋势的持续跟踪,可以实现对业务经营的全面持续监控,加强非现场检测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部门的支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数据信息平台来对整个业务环节进行检测,以便于发现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然后进行加强和改变。

(四)培育内控文化

商业银行要加快培育和谐稳健的内控文化,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文化体系,造成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缺位,仅仅依靠道德、理想等无形的东西进行管理已很难奏效,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加快内部控制文化的培养,将内控文化渗透到业务发展中。同时,银行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提升每个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不同的员工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在银行管理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应该加快步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内控管理贯穿银行经营的全过程,同时培育内控文化,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作者:李银平 单位: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富平县支行

参考文献:

[1]杨晏忠.基于SOA架构下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实现[J].金融会计,2012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篇10

一、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控文化缺失严重,诱发金融风险。良好的内控文化是农村合作银行内控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前提。而在内控文化缺失的情况下,银行经营者关心的只是规模和速度,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重视不够,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束之高阁。内控文化缺失、理念缺乏、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诱发违法违规行为,这正是很多农村合作银行员工走向犯罪的路线图。很多作案者最初并没有坏的打算,只是在其工作的过程中,看内控文化严重缺失,有机可乘,从而违纪违规,进而走向犯罪。

2、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形同虚设。衡量内控体系有效与否的标准并不在于农村合作银行制定了多少制度,关键是看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到位往往使得内控体系漏洞百出,形同虚设。其效果就好比是纸糊的窗子———一捅就破,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从而为那些不理性人通过作案谋私利提供了可能。银行内部人员骗贷成功,用的无非是伪造担保资料作虚假担保,或放款后私自取消担保方的担保责任并将贷款转移等手段。这些都说明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形同虚设,工作流程缺少严格的分工和限制,否则骗贷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得手。

3、约束基层管理人员力度不够,造成风险高度集中。我们农村合作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下,基层管理者往往被赋予过多的权利,包括财务管理、核算管理、授权管理、人事管理和行政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从理论上讲,权利过多过大,就存在一定的作案机会和可能。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利益诱惑、私欲膨胀的情况下,基层管理者就会轻而易举地走上犯罪道路,这属于典型的关键人员作案。为此,我们农村合作银行必须实行关键岗位、人员的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并专门出台稽核监督机制,约束基层管理人员权利。然而,我们农村合作银行大多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没有出台相应的规定或规定没有落实到位,这是产生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

4、稽核力量薄弱,有效约束不够。我们农村合作银行的稽核力量相当薄弱,集中表现在:一是有些银行尚未设立专门的稽核监督部门;二是设有稽核部门的银行,其稽核人员的配备不足,达不到总员工数5%的国际一般水平;三是稽核监督部门容易受到行政干预,难以独立开展工作;四是稽核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稽核工作要求;五是稽核制度落实中“走样”,稽核监督的不到位,看起来稽核检查规模宏大,样子严肃,实质走形式,是“逮不住老鼠”的“猫”。稽核力量的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助推金融风险的发生。

5、考核机制不完善,忽视金融风险。我们农村合作银行考核机制不完善,只重视经营业务,突出指标完成,忽视内控管理要求。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基层银行不惜一切代价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拼命追求发展速度,从而出现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违规违法经营。至于防范金融风险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束之高阁,无人提起。

6、内控责任制缺失,造成内控管理混乱。在内控责任制无形的压力下,各银行相关部门才会真正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发现内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完善。目前情况下,内控责任制缺失,发生金融风险,银行往往只处理作案当事人,而不处理那些负有相应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的部门与人员,从而造成内控体系的有效性长期得不到提高,使内控管理混乱。

二、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1、建立和完善银行内控机制。要制定明晰的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战略,优化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要积极培育符合农村合作银行实际的内部控制文化,使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员工思想深处,使内控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熟悉自身岗位职责,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

2、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银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要认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重视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测和风险提示,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重大违约情况登记报告和风险提示制度。

3、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银行稽核审计体系。要积极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稽核体系,提高稽核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高工作频率和工作质量,改进方法,实现合规性监督向合规性、风险性、效益性转变,使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转变。注意使用外部审计力量,进一步发挥业务部门的专业检查作用,制定专业检查制度,加大专业检查力度,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4、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思想。要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倾向。农村合作银行应制定合理的业务发展规划,不搞以存款论英雄和存款指标分派到人的老式工作方法,而是应通过改进服务手段、增加业务品种和提高结算速度来赢得客户,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