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7 17:30:03

基础教育培训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动力。因此,加强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深入探讨教师培训相关规定和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在职教师继续充电,使教师的成长与他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教师们从中得到提高,做到教学相长。

一、调研方法

为了解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师资的现状以及师资发展的需求,找出民族地区中学英语师资在教育教学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和探讨民族地区英语师资培训的途径和策略。课题组对参加呼伦贝尔地区2019年暑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发放调查问卷一种,即“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32道选择题,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教学情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设计3道简答题,主要了解受访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活动的体会和建议。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课题组对目前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课题组对部分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它们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对继续教育培训的期望等。尽管很多中学教师都认为有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但他们所提供的现实情况是: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有很多教学科研工作上的繁重压力和负担。如何很好地兼顾教师们的工作、生活与充电提高是继续教育培训要应对的难题。

二、调研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呼伦贝尔地区旗县一级、市一级和区一级的各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年龄、学历、职称等)、教师教学情况(备课情况、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参加培训的动机、学习内容和形式等情况)三方面的内容。回收调查表160份,有效调查表142份,有效率89%。(一)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144位英语教师受教育状况良好。90%左右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5.6%,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142位受访者中高级职称占28%,中级职称占52%,初级职称占17.6%。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学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合理的职称梯队和结构,有益于教学科研的传帮带和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另外,与职称相关的还有年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年龄段在25-35岁的占29.6%,36-45岁的占43%;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比例。他们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力量,肩负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任,也是在职生涯中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的主要对象。(二)教师教学情况。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参加培训等情况,课题组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1.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2.当前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3.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我国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在其基本教学观念中“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142位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为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和师生问答的授课模式,占到28.2%和47.2%。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和实施多年,但对“您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有28.2%和47.2%的受访教师选择的是采用“讲授和问答”的传统教学方式。这说明对民族地区教师新课标培训的工作需要继续加强,让新课标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融入教师们思想观念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受访者认为“改善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障碍”分别是:教学方法欠缺(54.9%)、教学技能欠缺(42.3%)、教育理念欠缺(40.8%)。这种排序表明,教师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演绎方法,更需要贴近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在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能明显感觉到知识的缺乏和能力的薄弱。在继续教育中,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自然成为英语教师的必然选择。(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目前,呼伦贝尔市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主要是寒暑假短期培训。为了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的真实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参加培训的动因”“希望在培训中学习的内容或课程”“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这些问题的设计除了对了解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认识状况提供判断依据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为培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相关反馈。这些问题均使用多项选择形式,调查结果采用百分比描述的方法。“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中,受访者排在前三位的是:观看、评析名师课堂实录型(66.9%)、实地考察(60.1%)、观摩型和专家讲座、报告型(41.5%)。这些都表达了中学英语教师对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期望。本次调查在142位受访者中有56.3%的人感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对新的教育教学感兴趣的受访者达到了70.4%,同时,希望能获得用于课堂的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的人也占到了57%。教师的发展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都认为进修培训是必要的。对于参加培训的方式,66.2%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短期集中培训,43%的受访者愿意参加集中面授+远程培训,29%的受访者愿意参加脱产培训。而在回答“当前,您和同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的选项时,有58.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48.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教育科研意识、途径和方法,还有27.5%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知识的支撑。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教师在职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以达到培训的目的。

三、调研建议

问卷调查及访谈反映出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主要问题仍然是培训机会少,培训费用不够,以及培训的模式、内容和师资等与老师们的期望尚有一定距离。现将受访教师提出的建议归纳如下:(一)及时更新课程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设置也是关系到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课程设置也要不断变化和更新。呼伦贝尔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也未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而且缺乏结合中学英语教师和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指导性课程设置。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自身工作中的缺失和不足,对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继续教育是他们走出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唯一机会。因此,课程设置应适应当前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水平,满足中学英语新教材教学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新成果、新方法和最新信息、最新趋势。各系列课程的组合要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整齐划一。如对毕业不久的教师,课程设置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类课程方面,而对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就应该以理论类课程为主。注重加强他们的学科或学科教育的科研能力,以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学科教育的带头人,成为教育与教学实践型的专家。在部分学科课程安排上,初中、高中教师课程内容应有差别。因为,初、高中有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初、高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培训内容无差别,必然会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差,而影响广大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呼伦贝尔市各旗县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教育基础和条件也有差别,对市区和来自农林牧区一线的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一点的教师,不要整齐划一的要求。针对不同情况,要准确定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较好地关注到中学教师的职级差别。因此,如何针对这些情况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都很值得研究。(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出适合呼伦贝尔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以丰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理论。课题组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应遵循以下几点:1.针对性要强。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要面向全体参培者,依照他们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而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实践。培训中要能根据参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在注意整体参培教师水平的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要善于引导参培教师针对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以帮助参培教师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促进他们深入理解新教学理念,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2.理论要结合实践。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理论研讨要与中学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相关的理论教学应尽可能地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例中进行阐释。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理论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培训中,专家或培训教师可以和来自一线的教师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线教学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每一专题的理论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教给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检验。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线教师通过交流、反思和合作学习,能够从专家那里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及时了解到学术前沿新动态,学员们即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对英语教材实际教学的操作能力。3.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要根据成人学员在职培训的特点,要做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师生、学员间的多元信息共享交流,座谈、经验介绍、现场观摩、名师做课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都是很好的做法。学员们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进行理论探讨,而且亲身体验新课改的思想、内容和措施,从而改变自身的旧观念和旧的教学方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教师培训模式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三)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开放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要搞好中学教师培训工作,一支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呼伦贝尔学院这一培训基地最需要的师资应该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者型教师。师资培训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力量进行优势互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形成多元性、有较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问卷调查显示:受访教师认为最理想的培训师资是有着丰富一线教学经验、教学水平高的中学教师,其次是有较高学术水平,能结合中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并能给大家以很好的启发的大学教师。另外,研究表明:受访教师非常喜欢某一地区学科带头人或教研员和学员同上一课,然后进行学员对比评课这样的教学形式。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大中学教师当成“听众”,而忽略了这些拥有一线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实践经验、带着问题和期待的资源。因此,应该通过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资源库等工作,建立本地区优秀一线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以及优秀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档案,作为兼职教师备案,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英语师资培训和师资建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对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相关教学、教师教育理论对如何加强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调研中发现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缺乏对蒙语授课教师的关注,没有专门针对蒙授英语教师的课程设置。这也必将影响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培训提高的效果。因此建议继续教育培训应加强和重视专业课蒙语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设立符合实际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效的培训可以帮助各类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把培训过程作为一个探索、思考和认知过程,从而使教师们从中受益。今后,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改革和师资培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菊.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2]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郝建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教师发展研究与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培训;培训模式

一、当前我国教育教研培训现状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教育培训中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的教研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四种:(1)依托高校资源的教学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在我国事普遍存在的,也是最传统和最主要的方式,尤其在我国高校集中的地方这种方式便于实施、效果显著,同时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平衡和互补。(2)本校的自主培训。这种方式即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训,利用自身的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3)教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所谓两条腿走路,一边进行教学研究,一边进行教育培训,既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教学理论。(4)帮带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基本是一对一的模式,即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帮助特定的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两者之间类似师徒关系,这种方式有利于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但是由于经验来源单一,交流面比较狭窄,也存在一定弊端。在我国教育教研培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方式也被交叉使用,各种方式相辅相成,以让培训效果更显著。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一中新的培训模式,就是行政部门协调参与、高校部门资源参与以及基础教学学校的人员、实践的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相配合,统一调配,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教学培训重任。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针对不同目标、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教学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进行不同的培训任务。

二、信息技术下基础教学教研培训的内容

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小学教师为培养主体,在其他从事相关教学教研人员的参与下结合信息技术交流、探讨、改进教学教研活动。1.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基础教育培训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因素培训输出方、培训资源和培训接受方,三种因素相互作用达到培训目的。在培训中培训输出方和培训接收方交互学习,主要以接收方向输出方学习,培训机构和团队对接收方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培训输出方也会对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便更好的在培训中发挥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对培训资源设计、创新,使课程符合时代教学要求。另外,接受者从输出方中得到直观的学习,也能够早培训资源中得到更多的内容,实现自主学习。2.培训特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教研培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接受者为主体,新技术的出现和假如使得培训方式由传统的培训者为主导向受训者为主导的方向进行改变,以受训者为中心,提倡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同时把短期授课和长期自学进行了高效结合,利用即时快捷的方式接受方和传授放能够实现即时联络,受训者也能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自学。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多方面改变培训,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培训中已经变成不可或缺的新方式方法,而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培养资源的能容得到了加大扩充,内容丰富具体,更新速度更快,对培训者和受训者都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远程教学、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也让培训更加灵活。

三、信息技术下基础教学教研培训的运行模式

1.面授模式。面授模式是培训者和受训者进行实际的面对面接触,在实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信息资源传递给受训者。培训者在这种模式下主要承担着组织培训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研培训活动中承担着媒介的作用,这是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培训模式。教研培训的主题由培训者根据具体的培训人员和培训要求而设定培训内容,信息多媒体网络提供强大的支持保障。2.媒体传播模式。在一培训模式中培训者不出现在台前而是退居到幕后,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对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制作,将传统的培训资源筛选整合到信息媒体的载体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培训者通过远程视频授课,授课的范围比较广泛,规模较大,但是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较差。受训者和媒体资源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媒体资源在培训中所起到得作用相较于面授更加显著,受训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学习,学习的自由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3.信息转化传播模式。所谓转化传播模式是指培训者把自己所要讲授和培训的能容录制成视频教材,经过特殊的信息设备编码通过网络上传之后,有受训者自行获得解码之后自主学习。这种模式一般会用在首次见面课或者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学习中。但是这种模式由于缺少互动和及时的监督,对受训者自身的要求较高,是一种的主动学习模式。

四、教研培训质量保证的关键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教学教研培训主要是受训者基于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在培训者的帮助下实现自主学习。培训的组织方和培训者通过方向引导和资源提供来实现培训的效果。1.培训流程。(1)培训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培训做前期准备,根究调研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明确教研培训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当地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希望达到的培训预期。在明确目标后,充分的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次培训的教学纲要和教学内容。培训的目标是培训的方向指南和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特征之后,对培训过程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把握,以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目标。(2)培训阶段。在培训阶段利用媒体技术对培训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是重点。在设计开发阶段完成后即可对受训者进行培训,培训模式以三种应用为主:第一个是面授信息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培训媒体课程主要用于培训的初次试讲和介绍,培训过程的反馈和调整以及对课程和培训结果的总结等。第二是媒体载体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手续之内根据课程规划和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缺少现场的互动和交流反馈。第三是信息转化传播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基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式学习是最为最要的部分,网络交互式学习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这是模式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研教学培训的核心模式。2.教研培训质量的控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研培训工作要取得预期的培训目标,不仅要做好传统教学教研的工作,更需要组织者和培训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基础调研工作。开展培训一般是因为教育教学环境的变化,需要通过培训解决当前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引入新的的技术和方法。培训需求分析是所有培训工作的起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调研分许明确教学教研需求是是培训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网络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方法。同时严格的调研活动也是教研培训目标制定和成效性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优质的媒体课程是教学培训成功的又一重要保障,是对培训的基础性保障。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需要多方参与,包括培训者,教育学科的相关专家,教学设计的相关专家,媒体方面的制作人员,在需要的时候一些相关受训者也可以作为其中的成员参与进来,多方面集思广益以培训者为主导通力合作完成课程素材的收集以及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媒体课程在设计和开发中一定要符合我国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除此以外,课程的内容在设计上应当符合培训目标的相关要求。

伴随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领域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和传统教研教学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两者的融合石教学课程变得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开放多样、手段更加灵活高效,教育信息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推进为教研教学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而,承担着提高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质量提高任务的基础教育培训工作更是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大潮实现创新和变革。

【参考文献】

[1]翟军工.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5~8.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3

200×年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点工作

1、起草了《×市200×年新课程研训教师骨干教师及实验教师培训计划》,并对首批和二批实验区研训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实验教师署期培训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

2、参与了编写《亲历<科学)——教师培训资源包》的筹划及出版工作。

3、参与了辽宁省教育厅在×召开的(裁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工作观摩研讨会》的筹备工作。

4、参与了《锦帆应是到天涯——教师培训工作探索文集》的筹划及编写工作。

5、牵头完成了×市学科带头人的考评和考核任务。

6、完成了推荐骨干教师参加部级、省级课改培训和其他方面内容的培训任务。

二、常规工作

1、组织了全市200×年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考试和评卷工作。

2、组织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及验收任务。

3、完成了×地区全体高中教师《教育评价与高考改革》的培训及验收工作。

4、完成对全地区小学教师现代科技知识培训、考试及评卷的组织工作。

5、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指导纲要》培训、考试及评卷的组织工作。

6、完成了各级各类学历提高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三、教育科研工作

1、参与了××师范大学副校长陶秀伟主持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以课改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并主持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形式、途径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完成了本课题的中期成果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向课题组推荐了7篇优秀论文。

2、参与了教育部《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推荐了9篇优秀论文。

3、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区域校园文化建设》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其他工作

1、起草了师管处工作职责、主任岗位职责、管理教师职责。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4

21世纪是知识信息时代,国际发展的核心力量还将是人,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剧烈变革的时代,各国纷纷打出教育改革牌,在教育体制、内容、方法上进行了频繁的变革,透过这些变革,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他们的危机意识和对教育的期望。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国际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在这场持续的博弈过程中站稳脚跟,必须注重对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我国也要进行教育改革。因此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浪潮的大背景下,依据国情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现状,并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走势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横向参照,提出了素质教育,来对国际教育改革浪潮做出一种应答,同时也把素质教育的推进普及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实现良好融合的良性载体。在这样一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也开始加入了素质教育的改革轨道上来,并与国内其他教育层次的教育改革在承接和互动上发挥着作用。

二、我国推行小学素质教育的原因分析

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整个生命教育过程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体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良好培养和发展,使其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我国在小学阶段也推行了素质教育,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模式制约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应试教育首先为了追求所谓的升学率,打着“精英教育”的幌子,对学生进行分化教育,使得教育的导向性明显扭曲,丧失了教育的公平性,导致学生出现厌学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其次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学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他素质教育的地位,就会导致学校培养的只是读死书的“考试型”人才,使得很多学生出现人格畸形发展特征,严重制约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最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材和课程的编写与制定未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主要依据,教材的编写者和课程的制定者很大程度上会把自身的主观价值强行介入到教材编写和课程的制定过程当中,因此就会存在极大地不合理性,忽视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材和课程只会造成“让孩子不能够做孩子”的后果,最终会制约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基础教育的关键地位

随着义务教育的日益普及,社会大众逐渐认识到了基础教育的关键地位,同时国家也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加大了向基础教育倾斜的幅度,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但是真正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硬件支持,还需要内在的软件营养对其进行填充。长期的应试教育一直不断的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的地位曾一度得到置疑,于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客观的呼唤着素质教育的填充,来维系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

3.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

由于进入学龄期的孩子会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而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而且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也就表明教育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能力、素质、意识、人格、习惯等心理因子培养和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小学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心理是否得到健康成长。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定制定的,所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素质教育。

三、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对策

1.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德育教育应该始终摆在小学教育的关键地位,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其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所裨益的。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依托于传统的课程和教材,比如《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相长,既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做好人好事,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除此之外,还应同时加强学生的孝道教育,通过亲子互动游戏、做家务和向写信父母表达爱等多种方式,开展感恩教育,提升学校的社会责任意识。

2.加强体美劳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体美劳教育是培养学生特长和爱好的重要途径,智育教育可能会培养考试型人才,但如今社会真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在小学教育阶段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因材施教的强化这种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把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尤其对于个别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更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行培养教育,提升其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最终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素质教育培训

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小学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关注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的相互关联。[1]所以,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定期开展针对小学教师的素质教育培训,提升小学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认知水平,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良性运行。

作者:荣海霞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冀东革命英烈红军小学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5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完全的市场化求职方式不能达到按比例就业要求,必须运用协调机制,积极地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苏州市今年成功运用协调机制,协调著名跨国公司法国欧莱雅化妆品苏州有限公司、雅都大酒店、竹辉饭店等14家用人单位,提供文员、操作员、仓库保管员、清洁工等40余种就业岗位,与400余名残疾人举办就业洽谈会,一次就安置67名有劳残疾人上岗,结果使劳资双方满意,苏州市残联更满意,他们认为这无异是今后残疾人就业的一条新路,避免了原来背靠背介绍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成功几率大大提高,而且协调在先,观念上容易达成一致。

形成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

残疾人中的“两低现象”(低文化、低技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加入WTO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就业者的新要求,更是阻碍了残疾人的顺利就业。

社会总是前进发展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形成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残疾人的素质。一是基础教育。政府应责成教育部门将残疾人的基础教育摆上关键位置,现在通常的做法有两个,一个是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小学设培智班),对学龄残疾人进行集中分类教育,另一个是设立特殊学校进行完全教育,这两个做法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二是技能培训。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每个残疾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有效改变“两低”现象。江苏省太仓市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本市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残疾人教育培训机制,在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劳动职培系统设立培训点,而且在企业、商店设立培训基地,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用的关系,促进了残疾人的就业。

形成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

在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要做好按比例就业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须形成有利于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更明确地体现政府工作导向。一是重点表彰。这既是个老办法又是个好办法,对在按比例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而且在省市以上表彰的可以采取胸章式奖章,提高社会荣誉感;二是重点奖励。对残疾人使用比较好且超安置比例的用人单位给予物质奖励,鼓励单位用人。苏州市在形成有利于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劳动服务所出现了用人单位电话预约残疾人用工和排队上门缴纳保障金的现象,形成了十分有利于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而且他们还在积极寻求新的激励方案,更加完善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运用。

形成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竞争机制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6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一是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彻底改变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大大减轻体力劳动强度。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不但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大范围的生产,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露天作业的局面,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二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完全改变了刀耕火种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使较小的农业生产单元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高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更加可靠,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管理农业、经营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使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而规模效益的实现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化,实行区域化布局,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生产要素。既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又不致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民,这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的农民,接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有思想见解,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思想观念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能正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农业现代化需要懂技术的农民,对科技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效果。现代化农业细分工、高集约,需要从事各生产环节的人都能熟练地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从而适应产业化进程。现代化农业需要善于经营的农民,农产品的商品化,要求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规模经营,现代化生产设施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变得可控,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能有效抵御风险,现代农业又是市场化的农业,应对市场风险,必须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

二、当前农民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是以世界上35%的农民,为世界上10%的非农民提供食物。我国13亿人口中,近80%是农民。农村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文化、低技能的劳动力,相当大比例的农民除了简单的农技外,基本没有其它的劳动技能。农村人才缺乏,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农民队伍素质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普遍已达8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不到50%。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素质先天不足

城乡体制的人为分割,城乡差别的明显存在,使农村的人才逆向流动情况突出。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单元小、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较强就业技能的人基本上都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的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使农民素质长期停滞不前。重城市、轻农村,优秀的师资多向城市流,资金投入向城市倾斜,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教育设施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很不协调,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子女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完成了终生的教育。在我国现有的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的占70%,其中文盲约占20%。

2、没有完善的制度,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缺乏有效的保障

较长一段时间,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几乎无人问津。制度的缺失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没有了严肃性,工作的进展状况全凭领导者的重视与否。不少地方与农民素质培训有关的工作基本没有开展,没有办事机构、工作规划、经费、场地,没有把培训农民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来对待。或者是把应该由政府牵头倡导的这项工作,完全推向社会,任其自生自灭,使正常性的培训工作无法保障。近几年农民素质培训虽然纳入了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目标考核范畴,但指令性任务多,针对性少,收效不大。

3、落后的手段与单调的内容,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效率不高

尽管前几年,各地开展了一些名目不一的农民素质培训活动。但有的地方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方式仍像教中、小学生读书一样,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相结合,没有和农民自身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农民感到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还有的地方培训工作简单化,想个题目,以会代训,讲一些传统的农技知识就算了事,没有实用价值,造成培训后的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近六成农村人才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能带领农民获得农业以外的技能型、经营型人才比重却很小。

三、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1、要完善农民教育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开展

(1)要逐步完善农民素质培训体系。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是一项大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高效率的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工作机构。在年度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块资金,集中用于农民素质培训。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的原则,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素质教育体系。

(2)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已有教育资源优势,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服务。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农函大、农广校以及其他成人学校,建立综合性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由政府解决场地和师资,逐步完善农民教育体系。

(3)研究、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的制度和规划。推进农民素质教育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明确应该做什么工作,如何做好工作,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相关部门也要明确职责密切合作,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指导、督查和评估。

2、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做到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1)重视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鼓励多元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网络。在师资的配备上,要考虑当地农民的实情,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必须开展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针对性强的工作,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培训,利用农广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在那些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乡镇,要突出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生产技能,加速农民向工人的转变,达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的目的。(3)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短期科技培训。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培训大批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培训大批从事加工、流通等行业的人才;不但需要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决定着教育培训内容的多元化。短期培训要因时而定,选择有效的载体。既要举办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做好现场实践指导等工作,使农民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学以致用,让农民能通过短期培训学到真正实用的技术。

3、要注重实际,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重视实用性和广泛性。既要重视产中的技术培训,又要向产前新品种、新农机、新农资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知识培训扩展延伸。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技术的普及,还要注意高新技术的推广。在培训范围上要树立大农业、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拓宽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域。对农民的教育要结合文化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巩固农村现有的文化教育阵地。

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培训的强大后劲和根本出路,也是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吸引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开发。要切实做到培训重心下移,不拘形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结合,到乡镇到村办班。积极实施农业种子工程、绿色行动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让农民在学到技术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实惠。

4、要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人才投身农业,在结构上改善农民的整体素质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7

1.1构建RPT能力培养课程RPT能力培养课程指的是教育研究与教育心理及教育技术三种能力,学校把教育研究与教育心理及教育技术等能力明确为师范生必须具备的三种核心能力,并提出“三种能力并举与三个课堂联动”的RPT培养模式。把原本穿插在各个专业学科教学计划当中的相关教育类课程有效的提炼出来,并且单独进行设置,同时建立成为以T类课程的建设队伍作为核心,并从属与部级别的教学队伍以及以国家的精品课程作为可信的能力培养RPT课程群,而能力培养RPT课程群的核心主要有《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以及《实验心理学》等,其能够有效地强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1.2完善教学的技能考核制度对于教师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对教学的技能考核不可或缺,而考核必须成立相应的培训中心与考核点,培训中心应当包括教育心理的实验室、微格教室以及教育研究的实验室等。此外,教学案例实验室与多媒体实验室等所具有的多功能性成为教师教育中首选培训中心。拥有相应的培训中心后就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技能的考核制度与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竞争制度,而竞争制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已经在各大师范院校中开展,从二十一世纪开始,要求每一个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必须通过课程制作、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讲解内容等一些列教学技能的考核,并且这一项考核在当前逐步地完善中持续应用,并且不管是考取教师资格证还是入职教育行业,都不能脱离这些考核制度的规范。

2采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通过振兴教育的行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制度,建立能够普遍的接受各种层次与形式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积极稳步地发展高等教育,根据国家教师教育目标体系的创新,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水平与高创新能力的教育人才,不断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为培养经济性高效教育人才做贡献。还要不断的深化改革,建立教育基本框架的新体制,使得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采用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教育在改革的基础上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人才,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3结语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8

但是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并非就是就业包袱,在未来20年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良好机遇,开发和利用好这些劳动力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可以继续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地增长,获得就业和增长双赢局面。

一是我国教育发展步入黄金时期。近年来,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消费支出呈较快增长趋势,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需求动力。用于娱乐文化教育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2001年城镇居民跃升到第二位,农村居民也处于第三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打破垄断的教育体制,将能够有效的刺激城乡居民教育消费需求。加快城镇化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发展农村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带来了契机。

二是劳动力市场发展将起到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完善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积极的效应。例如,通过劳动力流动提高我国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保持和发挥我国低廉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延缓城市老龄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等等。这些效应叠加在一起,将起到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创造就业的巨大作用。

三是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将创造巨大的就业空间和新职业岗位。从就业弹性来看,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非常低,对就业拉动作用潜力有限;第二产业增长拉动就业作用高于第一产业,存在一定空间;第三产业增长拉动就业作用最大,存在着巨大潜力。假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保持不变,WTO对第三产业增长拉动达到3个百分点,将带来每年新增大约200多万个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零售批发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如信息咨询和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等。新兴产业和行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大量新的职业岗位。

政府可以发挥两个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制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战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一方面是创造就业机会和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一要树立发展新理念,抓紧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充分考虑到国情和发展阶段,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化进程、西部大开发等紧密结合,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的、均衡的发展。在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要充分强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重要性。

第二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快城乡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9

一、关于工会干部培训

在丹麦综合工会联合会(SID)下属的工会干部学院,培训主要是向学员提供实际、实用、实效的知识,而不是灌输全部东西。从这个认识出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构筑基础教育培训和强化提高培训两个体系。

强化提高培训是“选修”式的培训。由学员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富于选择性、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增加知识容量,指导工作实践。课程设置是“板块”型的,例如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的有关知识为一块;建立共同协商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如何更好地签订集体协议和调处劳动争议为一块;确保卫生健康与安全,建设良好的工作场所环境为一块;工会干部如何组织会员参与工会的活动,建设好和发展好工会,使工会在政治上更加强有力为一块;企业的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理论、技术规程学为一块,还有如何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好后备力量等等。

基础教育培训安排五周。学员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堂上以“海报”似的形式,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所愿意公开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介绍。其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缩短彼此距离,增强亲和力和亲近感,形成团队精神和协调、活泼、团结的学习氛围。第一、二周,主要是学习如何组织工会,签订集体协议,开展俱乐部活动,提高演讲水平,调查了解会员的情况,并形成详尽的记录资料等等。第三、四周,主要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提高思辨能力和性格修养,目的是提高工会干部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善于理智地、辩证地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特别是在与政府和雇主的谈判中,成为一个出色的、能充分代表会员利益的高手。在第五周,主要是学习社会传统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常识,学习国家宪法,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异同情况,并让学员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广义的民主(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公共场所的、竞选中的民主等等)。基础教育培训是必修课,它的着眼点是让工会干部在了解社会现状,放眼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会工作的水平。

无论是基础教育培训,还是强化提高培训,教员都特别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有灌输,又善于采用问答式的方法,让学员动脑筋、提问题,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实践,使学习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SID每年用于培训工会代表的经费是1.1~1.2亿丹麦克朗,其中10%是工会经费,其余取之于培训基金,所谓“基金”,是集体协议规定的由企业雇主必须支付给工会干部每小时27欧分培训费的积累。

二、关于成人职业培训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冒雨考察了丹麦Center县(由26个市组成)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AMU)。在丹麦,类似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有七所,此外,还有135个培训学校。2001年,有310832个丹麦人参加了职业培训,其中38%是女性,62%是男性,Center的AMU所承担的培训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个培训中心由12位成员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其中五位是工会代表,五位是雇主协会代表,一位是县政府代表,一位是市政委员会的代表,由工会方担任管委会主席。培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教师自治。培训中心的管委会主席向我们介绍说,丹麦是世界上享有最高技术水准的国家之一。在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下,人们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为此,丹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成人职业培训计划(亦简称AMU计划),旨在给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实施AMU计划的第一阶段在六十年代,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助了一臂之力,使许多新兴生产领域的就业前景得以改观。AMU计划的第二阶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解决了当时较高失业率带来的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用新技术培训了许多失业人员,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九十年代为AMU计划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密切合作,使知识、服务和信息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0年,AMU计划又跨越了新的门槛,进行了新的改革,它使成人教育和继续培训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框架,赋予社会各阶层在优先安排AMU计划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了企业主、职工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形成了“就业必须经过培训”、“在职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对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技能娴熟的职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AMU计划包含了短期职业培训(1天~六周),长期培训(1年以上)和个人能力评估(1~3周)三种形式。在具体组织实施时,方法也比较灵活,既有开放式的工厂培训,又有远程课程;既有全脱产,又有半脱产;既有白天,又有周末或晚上;既有大班,又有小班。此外,还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AMU的各级网络评估工具来检查监督培训的质量。Center的AMU曾为90万名16~65岁的非技术或低技术劳动者进行培训和能力评估。他们认为,其中年龄偏大的劳动者过去受正规教育较少,必须进行新的适应性培训,年轻人相对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但也要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在民主和发达的社会中,一个年轻的劳动者要成为合格的公民,就应该接受系统的素质培训,掌握信息时代必须的科学知识和现代化技术,否则,一个人就会“消失在劳动力市场”(意为“被市场淘汰”)。在丹麦,当一名建筑行业的泥水匠、木匠或管道工,要经过三年十个月的培训,重点在于如何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先进的操作技术,其中理论培训为一年,然后到建筑学习工场进行实际培训。这样,要四、五年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当一名清洁工,也要接受十几个项目的专业培训,包括如何使用各种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清洁剂、清洁设备和工具。

基础教育培训范文篇10

在丹麦综合工会联合会(SID)下属的工会干部学院,培训主要是向学员提供实际、实用、实效的知识,而不是灌输全部东西。从这个认识出发,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构筑基础教育培训和强化提高培训两个体系。

基础教育培训安排五周。学员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课堂上以“海报”似的形式,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所愿意公开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介绍。其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缩短彼此距离,增强亲和力和亲近感,形成团队精神和协调、活泼、团结的学习氛围。第一、二周,主要是学习如何组织工会,签订集体协议,开展俱乐部活动,提高演讲水平,调查了解会员的情况,并形成详尽的记录资料等等。第三、四周,主要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提高思辨能力和性格修养,目的是提高工会干部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善于理智地、辩证地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特别是在与政府和雇主的谈判中,成为一个出色的、能充分代表会员利益的高手。在第五周,主要是学习社会传统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常识,学习国家宪法,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异同情况,并让学员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广义的民主(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公共场所的、竞选中的民主等等)。基础教育培训是必修课,它的着眼点是让工会干部在了解社会现状,放眼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会工作的水平。

强化提高培训是“选修”式的培训。由学员根据需求,有的放矢,富于选择性、针对性地学习知识,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增加知识容量,指导工作实践。课程设置是“板块”型的,例如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的有关知识为一块;建立共同协商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如何更好地签订集体协议和调处劳动争议为一块;确保卫生健康与安全,建设良好的工作场所环境为一块;工会干部如何组织会员参与工会的活动,建设好和发展好工会,使工会在政治上更加强有力为一块;企业的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理论、技术规程学为一块,还有如何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培养好后备力量等等。

无论是基础教育培训,还是强化提高培训,教员都特别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有灌输,又善于采用问答式的方法,让学员动脑筋、提问题,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实践,使学习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SID每年用于培训工会代表的经费是1.1~1.2亿丹麦克朗,其中10%是工会经费,其余取之于培训基金,所谓“基金”,是集体协议规定的由企业雇主必须支付给工会干部每小时27欧分培训费的积累。

二、关于成人职业培训

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冒雨考察了丹麦Center县(由26个市组成)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AMU)。在丹麦,类似的成人职业培训中心有七所,此外,还有135个培训学校。2001年,有310832个丹麦人参加了职业培训,其中38%是女性,62%是男性,Center的AMU所承担的培训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这个培训中心由12位成员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其中五位是工会代表,五位是雇主协会代表,一位是县政府代表,一位是市政委员会的代表,由工会方担任管委会主席。培训中心的日常管理实行教师自治。培训中心的管委会主席向我们介绍说,丹麦是世界上享有最高技术水准的国家之一。在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态势下,人们在几乎所有的工作中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为此,丹麦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发展成人职业培训计划(亦简称AMU计划),旨在给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实施AMU计划的第一阶段在六十年代,对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助了一臂之力,使许多新兴生产领域的就业前景得以改观。AMU计划的第二阶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解决了当时较高失业率带来的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用新技术培训了许多失业人员,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九十年代为AMU计划发展的第三阶段,通过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密切合作,使知识、服务和信息在企业生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职工素质的全面提高,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2000年,AMU计划又跨越了新的门槛,进行了新的改革,它使成人教育和继续培训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打造了一个崭新的框架,赋予社会各阶层在优先安排AMU计划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了企业主、职工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对话,进一步形成了“就业必须经过培训”、“在职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理念,对培养一大批技术精湛、技能娴熟的职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AMU计划有三重目标:一是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根据企业和劳动者的实际,持续地提供和改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职业培训;二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提供有效的培训;三是坚持长远的观点,立足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管理层在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时,非常强调贴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始终保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劳动力市场管理部门的密切沟通和联系。一旦发现某个行业人才紧缺,某项专业有技术断层,就立即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调整。AMU计划为劳动者终身提高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一计划几乎覆盖了全社会成员,其中有些培训是专门提供给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群体(一般为8%左右),例如失业者、难民和移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