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9:17:41

作文心理

作文心理范文篇1

在一般中学里,作文教学是不够景气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本交不齐已成为似乎正常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应首先摸清学生对作文产生消极心态的种种因素,采取相应对策,寻求培养中学生作文积极心态的途径。

阻碍中学生写作积极心态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到作文的社会氛围、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本人对写作的认识等诸多方面。

首先,鼓励学生写作作文的社会氛围没有真正形成。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对老师的毁誉也在此。因此,都把分数看得很重。而作文,比起死记硬背来用同样时间却抓不到多少分,因此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下,必然受到轻视。高中阶段,各科教师争地盘、抢时间,在学生的“得分域”内拼死拼活地耕耘;家长配合教师,督促自己的孩子陷入“题海”之中。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触社会,看课外书刊被视为不务正业。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了,对作文岂能不冷漠,不厌烦?

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引导存在失误:①引路失当。有的教师不研究学生写作的心理动态,不了解也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不去品味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煞费苦心地探寻中、高考意向,出一些旧、俗、隔、套的文题;方式上步中、高考的后尘,画地为牢;加之作文前的指导不是着眼于触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一味传授那些死板的写作理论,除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之外便无话可谈。如此经年累月,必然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心灵的港湾很难荡起涟漪。②态度失当。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缺乏适度的宽容、不是满腔热情地扶持,而是摆出尊严的面孔说教,甚至任意鄙薄,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三,学生本人对作文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以及一些教育机构不太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平衡和同步发展,使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一些原来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同学,觉得作文可以过关,写作时敷衍塞责,热情渐渐耗散。一些原来写作功底就差的同学,饱尝了写作失败的烦恼,进而厌倦、焦虑,不愿踏上那条充满荆棘的写作之路。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却不能断然否认许多中学生具有潜在的写作积极心态。与作文课上的消极现象相反,学校里普遍存在的另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那就是,中学生课外写日记倾吐自己的心声、写书信交流彼此的心理体会的与日俱增,它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一方面老师在讲台上口口声声地抱怨学生的作文不成样子,作文本凑不够数;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外忙碌地制造他们的“得意”作品——日记和书信。这种强烈的反差启示我们,纯技巧性的作文指导远不如唤起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心态更为重要。我们应调整作文教学思想,以张扬学生的个性,表现他们的存在价值、思想感情为突破口,促成他们对作文产生爱写、想写也能写的最佳心态。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稳定而深厚的感情,就不会视作文如重负,而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里笔者想在命题、指导、写作、评讲中如何切实拉近作文与学生的距离,作些探索。

1.命题时重在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中学生内心世界也是异常丰富的,如果我们命题时,从学生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让他们写自己所知所感所想所愿的事情,就能为其创设积极作文的氛围,学生就可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命题所规定的情境中去。

2.指导时重在诱导学生的情感外射。中学生已开始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并已能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外界事物,审美标准上也有了自己的尺度。基于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如作文前对要求写的人或事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复述,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发掘蕴含于事物中的哲理性,达到诱发情感的目的,如果有条件,最好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体验,让学生心感身受,让美直接拨动感情的琴弦。

3.写作时重在驱动学生的参入意识。在命题后,学生若产生强烈的表现欲,这时必须尽快使学生进入写作过程。教师可给学生三至五分钟的默想时间,起到安定心境、稳定情绪、启动思路的作用。另外,动笔之前要明确规定作文的时间限定和字数,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以这两个标度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促进。教师要注意鼓励那些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在时间和字数上达标,作文有某些可取之处,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赞许,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感到自己行。当一个学生具备了这种良性心理时,还愁他不交作文,写不好作文吗?

作文心理范文篇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威格斯特认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发育和体态产生一种自我认可。自我欣赏的心理,并称这一过程为“悦纳”期。其实,就是在学习方面,也同样存在这种心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每逢新学年开始,初二和高一两个起始年级纪律好、学风好。这是因为新的目标,新的环境,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同学的勉励,父母的嘱咐,老师的教诲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教育心理学认为成人感是中学生自我意识的主体,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不甘示弱,决心通过努力赶超先进,原先基础好的学生更加满怀信心保持优势。

我们把这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称为“试纳”。这时期,学生的内动力特别强,积极向上的心理占上风,思想活跃,容易兴奋,注意力比较集中。这种心理状态一般可维持一学期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与学生心理相应的作文教学要在大纲规定的任务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加强口述作文训练。教师临堂命题,学生堂上即兴演讲,互评优劣,教师再从中选择典型重点评述。电化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录音,录相,并在辅导课上播放。

由于录音、录相中插有教师的评述,学生既学范文,又明白优劣之理,收效自然会好。之所以要在这一阶段加强口述作文,是因为处在兴奋期的学生语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从而更具感染力、说服力,而这些恰恰是写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步是以片断为主的小作文训练。基本原则是多体、多点、多角度,快速写小文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学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指导。要做到一练一讲,多练多讲,这就是所谓“硬任务”教学。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外物刺激兴奋期人的大脑时记忆效果最佳。

这一阶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有些教师喜欢在接一新班课时把作文分压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阔斧地删削,以求按自己的风格定式。其实大可不必。这些学生从各自母校来到新班级,带有各自的长处,应让他们自由发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这样说过:“在初春的时候,植物还很幼小娇嫩,那时太阳并不灼烤它们,它只给它们温暖,逐渐地使它们变茂盛,不到它们完全长大结果,不把它的全辐热力放射出来。园丁也用同样的原则,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没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们认为“修枝”是必要的,“爱”应是出发点,“给予温暖”是最基本原则。

二、“高原”阶段的突破及“软任务”强化

在通常情况下,初一和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学生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进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都有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两种相反的心理构成矛盾,形成一种“趋避冲突”。学生在第一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当初那种美好的憧憬经过一段学习实践,种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理想的圆月出现了缺口,逐步认识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们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质结构不同,有的能斩关夺隘,有的则畏缩不前。在学习上的表现是,意志坚定者,短暂的停顿后便又举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进步的速度越来越慢,心情开始焦虑,渐渐出现停滞状态,这种情形有时相当持久,相当顽固,这就是所谓“高原”阶段。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阶段文章写得还可以,写了一段时间便出现了八股调,既很少离题,也不见有长进。还有些学生本来文学属上乘,越学越觉平平。

这不是他们退步了,只是别人进步了,相形之下显得“逆水行舟”罢了。

“高原”现象虽是学习过程中常有的现象,但课任教师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确的态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重在个别指导,而面批是最好的办法。它不仅有利于多方面指导,更利于抓住症结点批。老师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把握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结合进行心理指导。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细诱导,既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又让学生心悦诚服。特别是对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晓以利害。

有的学生会被批得面红耳赤,头上冒汗,这正是收效的时侯。这一阶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题,而应分类进行。如对议论文差的就多作议论文,记叙文弱的就多练记叙文,还可根据情况分得细一点。也就是说,作文的重点要放在矫正篇上。这种暂时的不统一是为了下一步的统一。作文指导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们在困难面前端正写作态度,鼓起勇气。要重新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有了这个前提再进行技巧指导。我们常会把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指导看成软任务,其实,它是“硬任务”教学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特定阶段就更需要强化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在同一阶段出现“高原”现象,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高原”阶段,这里只是就常有现象和多数学生说的。有的学生即使经历了“高原”阶段,由于时间短暂而不自觉。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教师重视并及时突破僵持局面,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明显提高。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定势的调节及作文整、散训练

突破“高原”阶段后,学生如同走过了艰难的羊肠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会更多地考虑志愿定向、职业选择。他们的行为特点是情绪稳定、学习刻苦。对生活、人际、社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学习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为的定势。

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出现定势后,必须及时分析和调节,以保证向着有利于教学方向发展。

定势调节的原则是“定势--不定势--定势”。在作文教学中,心理定势往往促进学生文章和文风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势往往促进创新,也是好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加以调节。定势调节的指导思想是“变”。从它形成起,教师就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去改变它、发展它,去创造新的定势。

作文心理范文篇3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因而在教改日益深化的今天,研究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在人脑机能的作用下客观与主体双向运动有机统一的心理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开始行文的心理状态如何?文题对他们的刺激造成何种反射?对头脑中已存的素材、信息如何整理加工,适时再现?这些都对写作有直接影响,只有细心观察,正确引导,使其发挥潜在的能力,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在开学考试,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以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

一、激发写作冲动、培养写作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功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93年3月的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踏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0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可以说,在中国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已经形成,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奥林匹克旗帜将覆盖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

同时,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轻朽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与成长意识,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有效方法。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初二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有之,病句有之,想到哪写哪,层次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常写勤练,创设让学生表现自我的优良环境,也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次作文后我们都及时选出十篇左右的优秀作文(称“十佳”作文)重点阅读,从布局谋篇到谴词造句,详细批改。然后让他们重新用8开白纸抄写,挂在教室墙上,全班阅览,以达到掌握这类文章写法之目的,谁的展览了,谁就会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快感,倍添写作信心。我们还不定时地挂出全体作文展评,获胜者、进步大的均受奖,这样激励了全体的争胜心、进取心,激发起了竞争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凡报刊上登载的有奖征文活动如:中学生“七彩阳光杯”征文、“课本作文竞赛”……等,我们都及时鼓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目前已有5个学生作文见诸报刊,这对作者乃至全体学生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他们从心理上意识到发表文章也并不很神秘,身边的同学不都成功了吗?因此也都跃跃欲试。文章被发表的同学也尝到了胜利后的喜悦,有一种可贵的自豪感,从而再接再历,努力笔耕。

(三)利用注意规律来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注意是外界讯号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的心理指向。作文开始的讯号—作文题,是很重要的,它就象红绿灯作用于司机一样,能迅速引起大脑的反应。如果是老文题会使学生生厌,怪文题会使学生生疑,生文题会使学生茫然。学生最喜欢的是新颖而又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因而巧命题目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学生的积蓄不外乎生活的积蓄,书本知识的积蓄和感情的积蓄。文题命得好,就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浮想联翩,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命题,还要有针对性,要顾及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一样,命题范围也应有区别。初一刚进中学、抽象思维虽有所发展,但具体的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多借助于直觉形象,题目应命亲眼见的直觉形象,否则会感到畏惧、厌弃。初二身体速长,发育逐渐成熟,意识到自己已进入成人世界,较初一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以及好奇心。老师根据这些特点来命题,学生写作才能有情绪。初三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能讲一定的道理,但说理比较肤浅、简单、片面。他们害怕摸不着边际的议论文题,命题时就要注意难易适度,难度一大会产生厌烦心理,挫伤其积极性,扼杀写作欲望。所以要把握命题尺度,全面分析、有所侧重。为弥补课内命题的局限,我们还采取课外学生自由命题作文的方法,开放思想,要求学生写真、写实,因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学生乐意作,所以收效比较好。如:今年三月初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灞陵桥、关帝庙后,学生就立即命出了不少新颖而有意义的文题,散文游记类的有:《千古英风灞陵桥》、《阳春三月访关庙》、《灞陵桥抒怀》。说明文有:《形式优美的灞陵桥》、《古朴典雅的关帝庙》……等。

二、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哲人云“愤怒出诗人”,意为真情实感和表达愿望可以产生艺术天才。杰出的作家是这样,中学生亦然。因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佳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如:初二女生陈洁,其姐因高考落榜,整日沉闷不语,茶饭不思,以生活失去信心,全家为之犯愁,这些也影响了陈洁的学习情绪,老师了解这些情况后就鼓励她用笔去劝慰姐姐,使她重新振作。陈洁说:“我也早有这种想法。”这就是说姐姐的失意已经引起了她的注意,想劝姐姐的心理活动已处于积极状态,因而许多劝慰的词语也渐渐汇集,经老师提议,便马上涌于笔端。她饱蘸感情地写道:“姐姐,面对憔悴的你,我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伤感,一直想对你倾吐我的心声。姐姐,小学时,我对你好崇拜,你给我讲名人轶事、天文秘密、海底珍奇……你的作文常令我读得如痴如醉,我往往为你创造出的悲剧人物悲伤痛哭,也为你创造的喜剧人物捧腹大笑。历数你发表的十多篇文章,我好自豪。那时的你,眼睛是多么明亮,盛着笑意,洋溢着聪慧,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好姐姐而无比骄傲。可是,自从去年你高考落了榜,便一厥不振,你把自己整天关在小屋里,可怕的沉默从此笼罩住了你。甜美、爽朗的笑声从你嘴边溜走了,传神、闪亮的明眸黯然了。姐姐,人生道路千万条,何必放弃偌多光明道,偏去硬挤考大学这条独木桥。姐姐呀,我的好姐姐,快快甩掉思想包袱,冲破落榜阴影的笼罩,扬起生活的风帆,从精神的低谷走出,做时代的弄潮者吧……”因为她有真情实感,“以吾手写吾心”,写出的心灵的呼唤,因而文章自然生动感人,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三、培养观察能力,储备写作材料

作文心理范文篇4

[附表]类别项目初中高中作老师只出一个题目6%2%文老师出几个题目由自己选50%18%题给材料作文14%38%目自由拟题30%43%对写个人的生活志趣20%58%作写同学间的事48%18%文写个人家庭的事6%6%题材的写社会中的事14%14%爱好写自己不熟悉的事12%4%作没什么可写52%46%文不知从何写起10%8%中有话写不出表达困难18%16%的老一套没意思8%12%困绞尽脑汁,太费力气6%6%难喜欢作文,不怕作文6%10%教教师不提要求,不作指导8%师教师只提要求,不作指导4%12%作教师帮助审题16%10%文让同学讨论审题12%10%指教师提供材料启发64%42%导教师读同类作文开导4%18%作文老师直接全批全改48%36%批改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批改52%64%作文下看分数不看评语,即使看评语也不78%66%

修改发后看分数,看评语,并修改22%34%

调查中,我们尽量扩大调查领域,力争涉及作文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调查对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结果,下面着重探讨一下作文教学,训练中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请同行斧正。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初、高中分别是6%、10%),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一、“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我为中心”,即在作文训练中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基本内容,在作文选材、立意等方面,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学生无话可说的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尚可,而写起作文来却苦于无从下手,这除了书面表达能力欠缺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中顾忌太多。“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往往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学生只好牵强附会,讲空话,讲假话,而自己的真情实感却被压抑,因而也就失去了作文兴趣。“以真为基础”就是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畅所欲言。对作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是两个各有侧重互相贯通的概念,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入下一步。

二、“由粗到细,从放到收”——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由粗到细,从放到收”不是简单的由易到难,而是一种可操作的激励手法。宋人谢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此谓之“粗”“放”。

具体实施中,一,题目要松绑。在一定范围内,教师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在定出大范围之后——如记人或记事,立论或驳论——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当然,要提供适当的材料。最低限度,教师的命题也不应是唯一的。二,对结构安排中的伏笔,照应,承转启合等等技巧性的东西也不应强加给学生,刻意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对学生反而有害。三,对主题的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拔高,更不提倡上纲上线。四,对语言的锤炼要循序渐进,不能赶鸭子上架。在此基础上,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用清人王筠的话说就是“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dì@①跳咆哮,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此说,虽有偏颇之处,但的确值得借鉴。

三、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作文指导的成功之道

作文教学教什么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这是作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写作能力仅靠教是教不出来的,而现行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误区,很多教师只是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倒叙顺叙、插叙……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搬进来。作文知识、作文技巧当然要讲,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怎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把写作技巧真正变成学生的写作需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揣摸、运用,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地位问题。教师要当导演,更要当剧务:搭好舞台,提供材料,设置场景,制造气氛,想方设法调动演员的情绪,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然后让演员们去发挥。这应该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生只有产生了创作冲动,有情感需要渲泄,而在写作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表达受到制约,这时,老师传授的作文技巧才会变成写作需要,他们掌握作文技巧的主动意识才会产生。但对学生来说,掌握写作的过程有抒情言志的成分,更侧重于学习掌握写作技能。学生作文的确不同于作家创作,但写作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写作规律来谈培养写作能力是荒唐的。作家与学生的结合点在哪里?就在于创作的主动意识。

上述三个环节是一个过程中互相关联的三个组成部分,循序渐进。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忽视,无论是“放”是“收”,当“导演”当“剧务”,教师都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高屋建瓴,收放自如,方能保证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作文心理范文篇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全面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初二和高一两个年级分别进行了学生作文心理调查,结果如下(见附表)。

[附表]类别项目初中高中作老师只出一个题目6%2%文老师出几个题目由自己选50%18%题给材料作文14%38%目自由拟题30%43%对写个人的生活志趣20%58%作写同学间的事48%18%文写个人家庭的事6%6%题材的写社会中的事14%14%爱好写自己不熟悉的事12%4%作没什么可写52%46%文不知从何写起10%8%中有话写不出表达困难18%16%的老一套没意思8%12%困绞尽脑汁,太费力气6%6%难喜欢作文,不怕作文6%10%教教师不提要求,不作指导8%师教师只提要求,不作指导4%12%作教师帮助审题16%10%文让同学讨论审题12%10%指教师提供材料启发64%42%导教师读同类作文开导4%18%作文老师直接全批全改48%36%批改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批改52%64%作文下看分数不看评语,即使看评语也不78%66%

修改发后看分数,看评语,并修改22%34%

调查中,我们尽量扩大调查领域,力争涉及作文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调查对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结果,下面着重探讨一下作文教学,训练中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请同行斧正。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初、高中分别是6%、10%),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一、“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我为中心”,即在作文训练中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基本内容,在作文选材、立意等方面,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学生无话可说的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尚可,而写起作文来却苦于无从下手,这除了书面表达能力欠缺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中顾忌太多。“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往往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学生只好牵强附会,讲空话,讲假话,而自己的真情实感却被压抑,因而也就失去了作文兴趣。“以真为基础”就是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畅所欲言。对作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是两个各有侧重互相贯通的概念,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入下一步。

二、“由粗到细,从放到收”——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由粗到细,从放到收”不是简单的由易到难,而是一种可操作的激励手法。宋人谢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此谓之“粗”“放”。

具体实施中,一,题目要松绑。在一定范围内,教师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在定出大范围之后——如记人或记事,立论或驳论——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当然,要提供适当的材料。最低限度,教师的命题也不应是唯一的。二,对结构安排中的伏笔,照应,承转启合等等技巧性的东西也不应强加给学生,刻意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对学生反而有害。三,对主题的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拔高,更不提倡上纲上线。四,对语言的锤炼要循序渐进,不能赶鸭子上架。在此基础上,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用清人王筠的话说就是“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dì@①跳咆哮,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此说,虽有偏颇之处,但的确值得借鉴。

三、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作文指导的成功之道

作文教学教什么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这是作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写作能力仅靠教是教不出来的,而现行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误区,很多教师只是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倒叙顺叙、插叙……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搬进来。作文知识、作文技巧当然要讲,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怎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把写作技巧真正变成学生的写作需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揣摸、运用,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地位问题。教师要当导演,更要当剧务:搭好舞台,提供材料,设置场景,制造气氛,想方设法调动演员的情绪,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然后让演员们去发挥。这应该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生只有产生了创作冲动,有情感需要渲泄,而在写作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表达受到制约,这时,老师传授的作文技巧才会变成写作需要,他们掌握作文技巧的主动意识才会产生。但对学生来说,掌握写作的过程有抒情言志的成分,更侧重于学习掌握写作技能。学生作文的确不同于作家创作,但写作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写作规律来谈培养写作能力是荒唐的。作家与学生的结合点在哪里?就在于创作的主动意识。

上述三个环节是一个过程中互相关联的三个组成部分,循序渐进。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忽视,无论是“放”是“收”,当“导演”当“剧务”,教师都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高屋建瓴,收放自如,方能保证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作文心理范文篇6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因而在教改日益深化的今天,研究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在人脑机能的作用下客观与主体双向运动有机统一的心理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开始行文的心理状态如何?文题对他们的刺激造成何种反射?对头脑中已存的素材、信息如何整理加工,适时再现?这些都对写作有直接影响,只有细心观察,正确引导,使其发挥潜在的能力,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在开学考试,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以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

一、激发写作冲动、培养写作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功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93年3月的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踏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0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可以说,在中国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已经形成,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奥林匹克旗帜将覆盖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

同时,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轻朽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与成长意识,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有效方法。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著名作家巴金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初二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有之,病句有之,想到哪写哪,层次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常写勤练,创设让学生表现自我的优良环境,也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次作文后我们都及时选出十篇左右的优秀作文(称“十佳”作文)重点阅读,从布局谋篇到谴词造句,详细批改。然后让他们重新用8开白纸抄写,挂在教室墙上,全班阅览,以达到掌握这类文章写法之目的,谁的展览了,谁就会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快感,倍添写作信心。我们还不定时地挂出全体作文展评,获胜者、进步大的均受奖,这样激励了全体的争胜心、进取心,激发起了竞争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凡报刊上登载的有奖征文活动如:中学生“七彩阳光杯”征文、“课本作文竞赛”……等,我们都及时鼓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目前已有5个学生作文见诸报刊,这对作者乃至全体学生无疑是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他们从心理上意识到发表文章也并不很神秘,身边的同学不都成功了吗?因此也都跃跃欲试。文章被发表的同学也尝到了胜利后的喜悦,有一种可贵的自豪感,从而再接再历,努力笔耕。

(三)利用注意规律来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注意是外界讯号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的心理指向。作文开始的讯号—作文题,是很重要的,它就象红绿灯作用于司机一样,能迅速引起大脑的反应。如果是老文题会使学生生厌,怪文题会使学生生疑,生文题会使学生茫然。学生最喜欢的是新颖而又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因而巧命题目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学生的积蓄不外乎生活的积蓄,书本知识的积蓄和感情的积蓄。文题命得好,就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浮想联翩,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命题,还要有针对性,要顾及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一样,命题范围也应有区别。初一刚进中学、抽象思维虽有所发展,但具体的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多借助于直觉形象,题目应命亲眼见的直觉形象,否则会感到畏惧、厌弃。初二身体速长,发育逐渐成熟,意识到自己已进入成人世界,较初一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以及好奇心。老师根据这些特点来命题,学生写作才能有情绪。初三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能讲一定的道理,但说理比较肤浅、简单、片面。他们害怕摸不着边际的议论文题,命题时就要注意难易适度,难度一大会产生厌烦心理,挫伤其积极性,扼杀写作欲望。所以要把握命题尺度,全面分析、有所侧重。为弥补课内命题的局限,我们还采取课外学生自由命题作文的方法,开放思想,要求学生写真、写实,因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学生乐意作,所以收效比较好。如:今年三月初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灞陵桥、关帝庙后,学生就立即命出了不少新颖而有意义的文题,散文游记类的有:《千古英风灞陵桥》、《阳春三月访关庙》、《灞陵桥抒怀》。说明文有:《形式优美的灞陵桥》、《古朴典雅的关帝庙》……等。

二、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

哲人云“愤怒出诗人”,意为真情实感和表达愿望可以产生艺术天才。杰出的作家是这样,中学生亦然。因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会激起血液循环的亢奋,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内形成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佳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如:初二女生陈洁,其姐因高考落榜,整日沉闷不语,茶饭不思,以生活失去信心,全家为之犯愁,这些也影响了陈洁的学习情绪,老师了解这些情况后就鼓励她用笔去劝慰姐姐,使她重新振作。陈洁说:“我也早有这种想法。”这就是说姐姐的失意已经引起了她的注意,想劝姐姐的心理活动已处于积极状态,因而许多劝慰的词语也渐渐汇集,经老师提议,便马上涌于笔端。她饱蘸感情地写道:“姐姐,面对憔悴的你,我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伤感,一直想对你倾吐我的心声。姐姐,小学时,我对你好崇拜,你给我讲名人轶事、天文秘密、海底珍奇……你的作文常令我读得如痴如醉,我往往为你创造出的悲剧人物悲伤痛哭,也为你创造的喜剧人物捧腹大笑。历数你发表的十多篇文章,我好自豪。那时的你,眼睛是多么明亮,盛着笑意,洋溢着聪慧,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好姐姐而无比骄傲。可是,自从去年你高考落了榜,便一厥不振,你把自己整天关在小屋里,可怕的沉默从此笼罩住了你。甜美、爽朗的笑声从你嘴边溜走了,传神、闪亮的明眸黯然了。姐姐,人生道路千万条,何必放弃偌多光明道,偏去硬挤考大学这条独木桥。姐姐呀,我的好姐姐,快快甩掉思想包袱,冲破落榜阴影的笼罩,扬起生活的风帆,从精神的低谷走出,做时代的弄潮者吧……”因为她有真情实感,“以吾手写吾心”,写出的心灵的呼唤,因而文章自然生动感人,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三、培养观察能力,储备写作材料

作文心理范文篇7

小学高年级学生如何在40分钟以内完成400字左右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了初步的体会。一、发展学生个性是完成限时作文的前提古人写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大人作文尚且如此,小学生要完成限时作文就更难了。它必须经历紧张的心理活动,没有强大的心理动力是不行的,而学生在作文时有展现自己个性的强烈冲动是产生源源不竭的心理动力的重要保证。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一句话,写作是个性的解放。在作文教学中个性解放互为因果,个性得到解放,作文时才能顺畅地表达,同时通过作文使个性进一步得到发展。个性的解放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每个环节的教学都应满足个性解放的条件。如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搞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诸多限制;……学生的个性只有植根于平等自由之沃土才能枝繁叶茂。二、丰富生活、积累语言和勤于练笔是完成限时作文的基础1.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生活素材,作文才有了内容。因此,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享受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享受物质文明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享受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自己从对别人的帮助中所得到的乐趣;同时,既享受生活,又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积累人生经验。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2.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贫乏,表达思想就会辞不达意。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指导认识能力的发展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实践结果却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未见明显提高。发展语言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发展语言必须以积累语言为基础。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一个作者的绝大部分时间要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丰富语言应该是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多做积累词句的练习,多做熟读成诵的练习;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鼓励和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3.要指导勤于练笔。美国作家K·A·指出: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他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写作是一门技能,单靠每学年16次的课堂作文是不够的。要鼓励和要求学生课外勤练笔,写日记、写感受、写想象,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写得多了,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三、优化作文指导是完成限时作文的关键1.开源畅流,激发写作欲望。所谓开源,就是作文题要出在学生的生活和语言的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上。现行教材中的作文,大都是范围题,对学生来说,固然是限制少了些,却有些不着边际。老师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标题或自拟标题,自行拟题,则会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如第十册基础训练2的作文要求写自己心爱的东西,虽然也作了提示,可以是一种学习用品,也可以是一种玩具、一种动物、一种植物,还是略显空泛。可作具体指导,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老舍喜欢猫,写出了《我家的猫》;叶圣陶喜欢爬山虎,写了《爬山虎》;老师小时候喜欢玩水枪,作文《我心爱的水枪》还上过作文园地呢!你们喜欢什么,写出来好让老师、同学知道。所谓畅流,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能较顺畅地表达。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老师可以以材引材,让学生产生联想,从自己的生活素材中取出自己乐于表达的材料。如第十册基础训练6的作文,要求从快乐的时刻和难忘的教训两个题中任选一题写自己的小学生活。我们在指导时,有意通过谈话提供情景,如:1.你的作文几经修改,终于得了优,当作文本发下来时,看到鲜红的优字,你感到快乐吗?2.你好不容易折好了一只纸船,但为了哄邻居的一个小弟弟,你却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看到小弟弟开心的样子,你感到高兴吗?……老师提供的情景,会引起学生浮想联翩,选材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了。2.少些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少此限制,就是要求要少,设置的框框要少。特别是范文式的指导应弃而不用,让学生自由表达。有人认为范文式的指导能体现读写结合,其实,读写结合应立足于阅读教学,读中学写。作文课上,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叶圣陶语),更别提临时抱佛脚式的范文指导了。在作文课上用范文指导,好像使作文容易了些,实际上却是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写出来的作文千人一面。因此,范文式的指导应弃而不用。如果非用不可,应该是几篇范文的多角度比较。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说过:写得快不会导致写得好,而写得好则可导致写得快。让学生完成限时作文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目的,我们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把写得快同写得好统一起来,低中年级,更要看重词句训练,扎实表达的基本功,如用字正确、语句通顺连贯。到高年级才逐步求快,最后达到修订大纲的要求。

作文心理范文篇8

从来的文论都认为顿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神秘莫知,莫可名状的。其实,顿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以道清说明的。人脑的全部思维活动分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又称潜意识)。抽象思维用概念去思考,形象思维用表象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经过两个思维程序(即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后转入不直接接受意识支配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顿悟的全过程图示大致如下:

┃←有意识阶段→┃←无意识阶段→┃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无意识思维

由图可知: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是顿悟必不可少的意识阶段,它是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顿悟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这对探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顿悟能力至关重要。顿悟在朦胧状态的第二阶段,即无意识阶段是如何进行的?其思维模式仍然与另两种思维方式相同:首项——中项——末项。首项发出知识,中项接通媒介,末项结论知识。不同的是抽象思维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接通,形象思维用表象和经验接通,而顿悟则是以直觉接通媒介。这里应当明确:顿悟并不就是直觉,如果是,也是一种特殊情形的直觉。

顿悟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所谓突发性,就是顿悟产生的时间是随机的,突如其来的;突变性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性质;突破性则是指思维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而建立了崭新的信息通道,对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认识。只有当别人无所悟,而独有我所悟,这种突破,这种升华,这种提炼才是具有创造性价值的。这种感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形成。也许有人认为,顿悟是心灵之光瞬息地闪现,不仅难以预测,而且稍纵即逝,何谈训练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首先,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有序与有效的训练得以提高的。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能独立思考形成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其次,顿悟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得以形成,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顿悟看似玄虚,但只要经过扎实而科学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学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有效的信息积累是顿悟的前提

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就积累的内容而言:长幼之情,成员矛盾,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同学师生的交往;理想与前途,苦闷与焦虑,欢乐与忧伤;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无不吸引着中学生去思考。

二是对思想、观点的积累。本文所谈的顿悟,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哲理,因而悟的内容就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也需要平时的积累。思想积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课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析、吸收教材中的哲理。记叙文中常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议论文中常饱含辩证分析的力量。对此,需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提醒学生学习领会并积累下来以备写作之用。其次是来自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及时记下偶尔闪现在脑海中的写作灵感,往往成为日后写作的“酵母”。

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顿悟的关键

顿悟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而思维能力要靠坚持不懈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形成与提高,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的能力,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思维的灵敏性和深刻性就增强了。思维训练可从两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而且直接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合格中学生的必备素质。在写作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并使学生形成以下10种辩证分析的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辩证思维的训练方法。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取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其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的现象也有偶然的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较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辩而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2.培养学生归纳、开掘的能力。辩证分析训练的归纳是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归纳与开掘能力正是顿悟在作文中的常见形式。在书本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正是培养归纳开掘能力的有效途径。归纳能力就是能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透过纷芜的表象认识,揭示其中的内涵与实质,再把这种理性的思辩提炼为简洁、精辟的语言。比如,有一篇《鲶鱼溜了》的习作,一次,父亲买回两条鲶鱼,放在桶里,唯恐其溜走,于是罩上脸盆,压上砧板。第二天,砧板、脸盆翻倒在地上,鲶鱼还是溜了,习作者并没有象父母亲那样因未品尝到美味的鱼汤而斥骂、沮丧,而是在文末写道:“拼搏中的生命是最有活力的。”结语精警,闪烁着顿悟的灵光,文章也因此通体生辉。这就是挖掘能力的体现。常人易忽略,而独具慧眼的作者往往从中发现独到的价值,获得不同凡响的认识。慧眼从何而来?一是“敏于思”,即要求学生勤于思考,从平凡、习见的事物中发现全新的内涵;二是“明于辨”,即要指导学生对类似却不同质的事物进行分析,养成明辨实质,求同辨异的能力;三是“善于挖”,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往往是渐次加深的,教师要启发学生精思深掘,不要满足一知半解,使学生在不断的渐深的领悟中获得创新的愉悦。

三、群体的共生效应是顿悟的保证

当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氛围。而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会竭力找理由,查实据,在和谐而热烈的“思维对撞”中爆发出顿悟的火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共生效应”。教师在引导群体创设和谐的顿悟氛围时,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诱导竞争,培养其成功感;二是引导求异,克服其从众心理。要遵循一条原则,即“厚爱原则”。由于中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想素养诸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开掘、归纳能力可能进入某种误区,或因课业负担的沉重、人际关系的挫折而产生情绪的弥散,造成领悟生活、事物的片面性、偏激性;或因认识能力的局限,推理能力的稚嫩,而造成顿悟结果的肤浅、孤立甚至错误。对此,教师要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去体察、分析、归因,再对症下药、启发诱导,教之以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当学生思维的价值得到教师的“尊重”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顺从心理,因为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且知识、修养高于学生,他们会主动地认同。当然,厚爱时,还应特别注意到,顿悟能力应是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是少数“写作尖子”的专利,教师应特别尊重作文差生的点滴进步,对其进行及时的褒扬,以呵护其柔弱的灵性火花。

作文心理范文篇9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德育中的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正确、全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过去的“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只传授“套题”功夫,考试前让学生背熟一些优秀例文,考试时便按作文题“移花接木”,把内容搬进试卷,抄袭现象严重。片面追求分数,忽视了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只是高分低能,缺乏必要的过硬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先天禀赋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才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摆在首位。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1)多写日记

学生平时用“日记”的方式把一天天的生活见闻、感觉,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描述下来,发展其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技能。养成学生常动笔、爱动笔的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写作,一改以往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

(2)独立完成

作文课要让学生自己多观察多思考,每次作文都要作好充分准备,上课写作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发现抄袭要重写。这样学生便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实事求是的品格,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做,并把它做好。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儿童来说尤为突出。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坚持做好几点:

(1)愉快感染

以愉快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地提高学习质量。

(2)诵读品味

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经常挑选好文章,有目的地进行朗读,在诵读中品味优美词句,体会美的含义、美的写作方法和美的精神境界。

(3)精心评讲

每次评讲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读一遍,然后组织学生评议,进而教师总结,让学生学有榜样;特别要关注差生的作文,对他们的一些好词好句、好的开头、结尾都应给予表扬并登记入册,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1)把握素材

语文的精髓是文章,文章的精髓是生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打开联系生活的通道,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提高创造力;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把握好作文素材。

(2)以师为范

作文心理范文篇10

一、转变学生作文的心理状态

从作文心理来说,作文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一般来说,主动作文,是学生出于自觉的要求,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这好写,也容易写得好些;而被动作文,是学生没有写作的要求,感到无材料可写,这就不好写,也不容易写好。有的学生说:“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还有的学生说:“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的各种考试都没作文这个项目就好了。”这些都是被动作文心理的反映。

为什么不少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呢?可以概括为“没有东西写”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过程,是要变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

从客观方面来说,作文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与口头语言有很大不同。口头语言是在面对面的交际活动中进行的,可以借助于手势、语调、表情、动作等来补充其思维的不足,因此,允许简缩,逻辑顺序也不要求那么严格。而写文章是从小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接受成人语言(口头和文字)开始,按逻辑要求,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后,转化为自己的书面语言的复杂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作文比口头语言的要求高、难度大。从主观方面来说,低年级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还不充分,知识经验也很缺乏,掌握词汇还不多,思维的形象性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还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命题作文,而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口头造句、书面造句、看图说话、看图写话等的写作基础训练。因此,教师要掌握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十分重视对儿童口头叙述的训练,为他们将来进行命题作文作必要的准备。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较高的发展,相应地,写作活动也进入了命题作文的阶段,但是这阶段写作的各种水平还是不高的,需要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经过专门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而,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害怕作文,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心理。首先要解决教师的命题。小学生的作文是先有题目后写文章。理想的新颖的题目要从学生中来。来自小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爱好、心理活动内容都是命题的依据。对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就是说,让他们通过作文把自己的经历过的有意义的生活、思想,围绕着一个中心,按着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重现出来。

在一个学校里发生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姓罗的学生,身患了淋巴恶性肿痛,急需一笔较大的医疗费,学校发起了向这位同学献爱心的捐款活动。教师即以这个捐款活动为题,布置学生写一篇“捐款动员以后”。这次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有的学生用日记形式,写下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了对同学的一份真挚的感情,而有的学生则是从记叙的方式,叙述捐款事件中,表现同学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这样的命题,是让学生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能“因事而发”,学生感到有事可写,也写得动人。

二、奠定写作基础,丰富写作的心理内容

从学生的作文实践来看,他们感到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无话可写,而且,最常见的毛病是内容空洞,写不具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缺乏观察力,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实,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细心观察应该是他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冲破学校课堂狭小的天地,在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鲜事物,从中丰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的知识。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较多是考虑怎样写的指导,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小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教学偏于形式……是一种弊病。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并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才能丰富学生作文的心理内容。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学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心观察,如对象的形体、色调、质感、美感等都十分了解,动笔才有内容可写。因此,语文教师要像“有心人”,一方面要注意在语文分析中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领会优秀作品的写作,学习别人是怎样以观察各种人物、各种事物为基础,从而写成内容丰富的文章的。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创作活动,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课内容的模仿、借鉴范文学习写作。因此,作文教学时必须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切细心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的观察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并逐步形成较全面深刻的细致的良好观察力。教师应了解学生观察力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教学途径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学生观察的要领是什么呢?

一是提高观察的目的性。在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命题作文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把与命题相应的目的任务提得明确些、具体些。二是要细致准确。观察时不能只着眼于大概轮廓而忽略了细小的地方。比如笑,有哈哈大笑、微笑、欢笑、冷笑、讥笑、苦笑等等。观察自然景物也一样。比如下雨,在一般人的眼里,不过有大雨、中雨、小雨之分。有位小学生经过细心观察,这样描写雨前的景物变化:“铅块似的乌云聚拢在头上顶”,闪电像“一条条皮鞭划过长空”。而描写雨中的情景是:近看,雨点的形状如“小葡萄”,打在地上溅起“水花”、远看是一层“轻纱般的水雾。”继而“水雾”又变成“雨帘”,马路两旁出现了“小溪”。这位小学生之所以写得自然逼真,就是因为他能仔细观察。三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方法。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只有循着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才不致挂一漏万。一般可以先整体后局部。从空间特性来说,可以象电视扫描式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外到内。注意形态、数量、质地、色彩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把握对象的外形和实质,这样学生写作有内容且生动而有条理。四是做好观察记录。作文是要有写作素材的。素材就是在作文中要写的尚未经过加工的材料,平时学生若不注意素材的积累,动笔时就会觉得没东西可写。只有注意营造起一个“材料仓库”,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而观察正是积累素材的第一步。尤其是留心捕捉那些最重要的现象、细节,而细节正可以将观察对象的特点、个性再现出来,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奠定写作基础。

三、发展各种认识能力,提高作文整体水平

学生作文内容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通过观察从现实生活中提供的直接素材;一个是课本、书报、图画、音乐、影视提供的间接生活素材。这两方面的“材料”,通过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成为他们的心理积蓄,使表达变成为可能。为此,从心理学观点看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只是作文方法的指导,它本身还包括丰富学生的心理内容的意义,尤其是发展他们的各种认识能力,在感知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在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那么就使学生更快有效地提高作文整体水平。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作文,从审题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直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思维这一心理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作文质量的高低。但小学生在作文中往往未能很好地展开思维,因为在小学高年级时,思维才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他们观察了某些事物,有的却不了解其意义,找不到事物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因而作文时往往难以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根据学生形象思想的发展先于抽象思维这一年龄特点,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逐步进行思维概括性的训练。

如逐步培养提炼中心思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炼中心的能力:第一,教师注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明白,写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赞颂人物的思想品行;论事的文章,中心思想是从事件中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第二,训练学生在审题中抓住中心。一般作文命题,有的中心主题是在题面,或在写作提示的要求中已点明,而有的则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反复分析课文,提高捕捉中心主题的能力。第三,在生活中提炼主题。学生作文的主题,应该是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不断观察,反复思考,逐步加深认识,提炼出来的。

开拓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从一条小路想到的》《××的启示》等类题目,就需要丰富的联想。开拓思维的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发挥集体的扩散思维的优势。可以预早布置作文题,学生自己准备素材和编提纲。在作文课时,让学生讨论,如写什么?怎样安排顺序?中心是什么?这些训练是十分有益的。

有的作文题,就不是简单的生活再现,而让学生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再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如《我的理想》《我和嫦娥游太空》《十年以后》《将来的教室》等这类作文,就需要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需要想象力的参加。小学生想象的基本特征是有意想象在发展,再造想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小学生在作文时,很大程度上是描写或记述人物的外貌或事件的过程,而到了中、高年级,在有效的培养训练下,词的作用越来越促使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经过构思而概括出事物的形象,其概括性和逻辑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想象过程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小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在良好的教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因为想象是在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在儿童大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想象的水平是依学生头脑中所具有的感知表象的教学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学生头脑中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而教师要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二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为想象创造表达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的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语言生动、带有感情,描述会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濡染其情。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概念或词语为题,让学生用形象来表现,如“慈祥”、“细心”这样的词要求学生以语言描述人物的神态来表现,也可以反过来进行。

国外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日本学者认为:想象与创造有关,发展想象力是为发展创造力打下基础,因此,他们把丰富想象力的阅读、写作指导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根据大纲要求,小学的阅读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场面、人物、情景、背景和作者展开想象。想象的具体内容是:由标题想象到课文的内容;由插图、图表想象故事的情节;由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想象到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动的展开;由整篇文章想象到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由此引入作文中。

四、重视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消除恐惧心理

文章是表达思想、表现感情的。刘勰说过,“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思想和感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思想作为人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既构成文章的内容,又指导着写作的方向,没有好的思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是,光有好的思想而没有表达这种思想的兴趣与强烈感情,同样写不出好文章。人的感情不仅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一个方面,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还有执行调节人动机的动力作用。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兴趣,没有领略到作文的乐趣,因被动写作而没有情感的投入。

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时,要打破恐惧感。但这不是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抽象大道理所能奏效的。较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而且要善于激起他们非说不可的感情。有一位五年级小学生,功课甚差,对作文更感头痛。有一次同学将他藏在课桌里的“金铃子”,交给了老师。老师见这学生对小动物很喜爱,便把“金铃子”发还给他,并引导他仔细观察,后要求他写一篇小作文《可爱的“金铃子”》。这位学生写起“金铃子”,忽然灵感顿来:“金铃铃,金铃铃……那是谁在弹琴和唱歌?……你看,那小小的圆脑袋上伸着两根触须,扫来扫去,多威风!身体那样小,却长着四只脚,还有两条长长的后腿,屁股后面拖着‘双枪’……”(见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例》)。可见语文教师要捕捉时机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头脑中储存有的感性材料转化成某种感情色彩的记忆映象复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写作训练,即寓写于乐中,使命题作文引起学生的熟悉感亲切情,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好文章。

学生作文,多喜抒情。尤其是记叙文,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且能动人以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怎样才能使文章感人呢?很重要的是写出真情实感。小学生在《我童年的小屋》里写道:“搬进三室一厅的单元楼已一年多了,但我却依然留恋着那间只有15平方米的小屋,小屋摆满了家具,显得拥挤不堪;小屋只有两扇朝西开的窗户,显得昏昏暗暗;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在那里我度过了九个春秋,小屋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