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核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50:47

资产核算

资产核算范文篇1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资产核算范文篇2

关键词: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可回收金额;资产减值迹象

资产减值,是指企业的资产发生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的规范刚刚出台,本文拟对企业资产减值核算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企业资产减值的范围问题

实际工作中,企业几乎所有的资产都存在减值(或贬值)现象。企业资产减值应该分为三类:一是流动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在发生时,企业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当资产减值迹象消失或资产价值回升时,企业可以把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原路冲回;二是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分为正常价格波动和永久性减值。前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单独核算,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升值时,反方向核算,计入当期损益;后者属于永久性减值,这部分减值计提时连同以前已经入账的升值部分一并计入当期损益,以后确属价值回升,回升部分的价值也不再计入当期损益。三是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减值。这类资产减值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内容,这类资产减值一经发生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测算中的可回收金额问题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资产减值迹象。有确凿证据证明存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三个确定方法。一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二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三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大于零。实际工作中,企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主要通过前两者确定,只要它们两者中有一个方法计算的金额大于其资产的账面价值就不作为资产减值。若两者计算方法确定的金额都小于其账面价值,按其最高者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确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三、资产升值处理问题

(一)流动资产升值的会计处理

流动资产的升值包括单独核算资产减值的流动资产升值和进行明细核算资产减值的流动资产升值两种情况。前者一旦升值,应在已经计提减值数额范围内核算,冲回原来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数额,超过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部分不作会计处理,直到流动资产转让处置或消失时进行会计处理。如,坏账准备的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等。后者一旦升值,既可在已经计提减值数额范围内冲回原来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数额,也可对超过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部分继续进行会计处理,资产因升值产生的溢价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等。

(二)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升值会计处理

非流动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有减值就有升值。非流动资产升值不论是在原非流动资产减值数额范围内,还是已经超过非流动资产初始投资成本的升值,其升值数额一律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不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之所以这样规范,主要原因在于防止企业利用资产的涨跌价格来操纵损益,粉饰业绩,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三)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升值会计处理

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有减值同样也有升值。但是,非流动资产按实际成本计量模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要求资产减值不再转回。因此,按实际成本计量的非流动资产的升值一律不作会计处理。

四、涉及总部资产的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问题

企业总部资产包括整个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研发中心等长期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形成独立的现金流量,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因此,总部资产通常难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需要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企业在对某一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先认定所有与该资产组相关的总部资产,再根据相关总部资产能否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部分,应当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至该资产组,再据以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的减值损失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难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应当按照下列步骤处理:首先,在不考虑相关总部资产的情况下,估计和比较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减值损失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其次,认定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的资产组组合,该资产组组合应当包括所测试的资产组与可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将该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其上的部分。最后,比较所认定的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和可收回金额,并按照前述有关资产组减值损失的处理顺序和方法处理。

【例】M公司有一条生产线,该生产线由A、B、C等三项不同固定资产组成,账户余额分别为40万元、60万元、100万元,账面价值分别为20万元、30万元、50万元,该三项固定资产均无法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它们同属一个资产组)。2006年因市场上有替代产品,致使以该资产组生产的产品销路锐减40%。所以,应进行减值测试,2006年末,A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处置费用=15万元,B固定资产和C固定资产无法合理估计其可变现净值,也无法算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整条生产线尚可使用5年。

上例中,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即按5年的折现率测算该资产组的现金流量,假设为60万元为其可收回金额。

分析:由上例资料中已知,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则发生减值40万元。抵减后,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三者中最高者:一是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二是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三是零。

第一次分摊:A固定资产应分摊=20%×40=8万元,由于A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应低于其公允价值-处置费用=15万元,则只能分摊5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则A固定资产应分摊=15万元,B固定资产应分摊=30%×40=12万元,C固定资产应分摊=50%×40=20万元。

第二次分摊:B固定资产应分摊=37.5%×3=1.125万元(+第一次分摊);C固定资产应分摊=62.5%×3=1.875万元(+第一次分摊)。

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A:5

—B:1.3125

—C:2.1875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A:5

—B:1.3125

—C:2.1875

五、商誉减值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新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商誉,是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形成的。其商誉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控股合并情况下,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是指合并报表中应列示的商誉;二是吸收合并情况下,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以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

按照购买方核算的企业合并存在合并差额的情况下,企业合并准则中要求首先要对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中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在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以后,剩余部分构成商誉。商誉在确认以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每一会计年度末,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其进行减值测试,按照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有关减值准备在提取以后,不能转回。

参考文献:

资产核算范文篇3

1资产弃置义务及其会计准则

1.1资产弃置义务。从定义上来说,资产弃置义务主要是指企业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正常使用的长期有形资产,企业应承担这部分资产在未来的弃置义务。在这一基础之上,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准则主要是指对于资产弃置义务的确认、计量、披露等过程所制定的制度及规范。1.2会计准则。对于核电站资产弃置费的利用来说,国家已经在相关发展规划中进行了说明,为了确保资产弃置工作的有效展开,核电站运转过程中就应在发电成本中强制提取并积累核电站退役处理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对FAS143中资产弃置义务事项、资产弃置成本后续计量等内容的利用,我国现有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准则中存在的缺陷将能得到很好的弥补,保障核电站退役时,相关企业或单位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后续工作。

2现阶段中外核电站资产弃置费用处理模式

2.1负残值法。通过将资产弃置义务视作一项负资产,企业应在核电站开始运营之初就对资产弃置成本进行预估,并定期的将弃置费用存入信托基金之中。在这一弃置费用处理模式的作用之下,当核电站进入退役流程后,环境恢复、设备处理等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将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进而避免资金供应不足导致核电站弃置过程中出现问题。2.2非流动负债法。这一弃置费用处理模式主要是指将核电站退役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消耗分为弃置费用和非流动负债来进行处理。在这样的会计模式之下,相关企业将能更好的完成对这一资金利用情况的管控。2.3或有事项法。这一弃置费用处理模式主要是指一方面将弃置费用作为预计负债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则将这一费用计入企业资产中进行折旧。对于这一会计模式的应用来说,由于我国现有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准则中存在的负债计提对象不明确、主观性较强、信息披露缺失等问题,核电站资产弃置相关工作的展开以及义务的履行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在后续内容中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

3核电站资产弃置义务会计框架的设计和利用

3.1对资产弃置义务的估算。在这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结合以下几点内容来进行衡量:(1)资产弃置义务的价值是否能被包含在获取资产的价格之中。(2)这一义务能否被有效的转让。(3)市场中是否存在针对这一义务的期望现值技术。在这些内容的辅助之下,企业将能更加及时的确认资产弃置负债,同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应用,部分企业借口信息不足而出现的推迟或放弃确认负债的问题将能得到很好的避免。3.2对资产弃置费用的估算。在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转过程中,核电站周边环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当核电站进入退役阶段时,相关企业应能做好环境恢复工作,尽量将核电站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结合现状来看,核电站周边的土地、水质、空气等都有可能因为核电站的长期运转而出现污染或质量下降等现象,因此,核电站运营企业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也应从对放射性污染的整治、植被绿化等入手。显然,这一工作的展开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核电站企业应能在此基础之上完成资产弃置费用的估算工作。具体核电站资产弃置成本预估工作的展开应由以下几点内容组成:首先,应确认责任主体并选择退役策略,对弃置作业进行划分。其次,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应在确定成本预估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弃置作业流程完成汇总计算工作。最后,应由第三方完成对弃置费用的预估,核电站运营企业则应在具体预估值的基础之上完成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3.3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和计算。结合上文中的内容,若核电站退役阶段所涉及到的弃置费用金额相对较大,那么投资者以及财务报告使用者所确定的经济决策必然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因此,核电站运营企业必须能迅速完成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和计算工作,保障会计信息质量,辅助投资者利用这些信息更好的对企业运转状况进行判断。在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进行确认和计算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依照以下步骤来完成这一工作:(1)对未来时点的弃置负债进行估计。(2)依照一定折现率合计弃置义务发生时点的负债。(3)结合合计所得数额增加有形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结合计提折旧的方式完成对固定资产增加额的费用化处理。(5)根据核电站运转状况不同,弃置负债可能会出现增加的状况,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具体的增加额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一部分费用计入利息费用。(6)当实际的弃置义务发生时,实际支出与预估费用之间的差额为履行差额。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这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完成后续工作。在实际核电站弃置过程中,这一工作很有可能是交由第三方来完成的,因此,结合上文中的内容,相关财务人员在对资产弃置义务进行初始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内容:(1)采用市场参与者假设。即参照市场价格对履行弃置义务时所产生的费用进行预估,而不是结合履行义务的主体来进行判断。(2)使用期望现值技术。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更好的对未来弃置义务履行时负债金额的不确定性进行考量,进而保障最终计量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4信息披露。核电站资产弃置义务履行阶段信息披露制度的确定和实施是确保相关核电站运营企业能更好的履行自身职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渠道。在实际的信息披露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内容:(1)信息披露方式。核电站运营企业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来完成信息披露的,而结合上文中的内容,具体财务报表中应包含资产负债表列示、利润表列示、现金流量表列示等内容,同时,附注中应能对核电企业资产弃置义务的主要性质、重大事项等进行简单介绍。(2)总体描述。对资产弃置义务项目的主要构成、性质等进行描述。(3)量化描述。即对核电企业资产弃置义务负债及固定资产资本化金额等的描述。(4)其他。若存在未能及时确认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等状况时,核电企业应在信息披露时对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说明,同样的,若存在负债账面变动的状况,那么企业仍要对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进行论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资产弃置义务及其会计准则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通过对资产弃置义务的估算、对资产弃置费用的估算、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和计算、信息披露四点内容对核电站资产弃置义务会计核算框架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相关核电企业必须能将核电站退役所涉及到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以及资金问题等重视起来,从建设及运营阶段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核电站资产弃置相关工作的展开能达到预期。

参考文献

[1]吕怀立,林艳艳.我国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基于FASB和IASB的比较[J].会计之友,2017(11).

[2]邓刚.浅谈资产弃置义务的会计处理措施[J].财经界,2018(27).

[3]李孟哲.公司特征与资产弃置义务的履行意愿研究[J].会计师,2015(22).

[4]肖序,许松涛.资产弃置义务会计:理论诠释与准则展望[J].会计研究,2013(2).

[5]徐永凡.论固定资产弃置义务的确认与计量[J].商业会计,2010(12).

资产核算范文篇4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于从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又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属非标准产品,因此很难确定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财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核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问题。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的会计核算。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资产核算范文篇5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资产核算范文篇6

关键词:合作社;农业资产;会计核算

农业资产价值的构成与合作社其他资产的价值构成有着巨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资产的价值在生物成长的过程中,根据其成长状况会有具有一定的差异,如林木资产、畜牧、家禽等农业资产等。因此,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算时,需要根据生产类生物资产所处的时期与状况选择不同的核算方式。

一、合作社农业资产核算的主要事项

1.合作社农业资产计价基础。相较于合作社其他资产而言,农业资产价值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其中,农产资产的价值会在生物生长的过程中不断累积、增加。同时,资产价值的多少、数量会随着生物的生长周期的差异而存在变化。农业资产价值的核算主要包括原始价值、饲养价值、管理与培植价值等。2.合作社农业资产价值原则。农业资产是合作社众多资产中一项特殊的资产,由于其会随着生物的生长周期、生长程度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变化,因此,农业资产的计价原则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的原则标准为购入的农业资产价值为购买价以及相关的税费的总和。第一,幼畜和育肥饲养应计入相关的成本中,产役畜的后期饲养成本应被归类于期间费用,当做经营支出处理,计入损益当中;第二,经济林木在投产之前的培植费用应计入相关成本中,而投产后的管理、维护成本被归纳与期间费用中,同样计入损益之内;第三,针对非经济林木的培植费用纳入相关成本中,而郁闭后的维护与管理成本则划分为其他支出中,计入当期的损益[1]。

二、试论合作社农业资产会计核算的优化措施

1.规范生物资产核算。生物资产的核算范围应参照CAS5来进行规范。将农业资产核算以及种植业的成本核算一起纳入生物资产核算的范围之内,而生物资产需要根据二分法,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范标准对生物资产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设置,其中,总分类的科目按照CAS5进行设置,明细分类的科目则采用双重分类法,即:成熟与非常熟以及动植物分类法,确保会计科目的一致性。此外,将进入成熟期以后的生物资产的相关管理费、培植费用等计入生产成本之中,在农产品收获以后,根据不同农产品之间的差异性,针对性的计入经营支出与产成品之中;而对于部分消耗性的生物资产,在这类农产品收获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入经营支出或产成品中。这以调整与设置的优点在于,可以将相同生长特点的生物资产纳入一类中进行核算。同时,在合作社中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的情况下,能够方便兼职会计人员能够按照制度顺利展开核算,避免产生较大的差异[2]。2.完善会计估计与会计政策。在针对农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进行估算时,可以对不同类别的生产性生物物资预计净残值率的浮动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定,合作社在进行估算时,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行选定。当前,我国大部分合作社普遍会选择平均年限法的对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进行会计核算。受生产特性、规律等因素的限制,生产性生物资产在各个报告期内的产能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折旧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折旧方法的相关应用原则,结合生产性生物资产产能的实际情况、生产性生物物资为合作社带来的经济利益状况进行综合的判断。例如,对于一部分在各期产能情况比较均衡的资产应采取平均年限法进行核算;针对奶牛、家禽等在各期有较大产能的生物资产可以采用工作量法;而针对生命周期较短及养殖、管理维护所需的技术与科技进步有较大联系的生物资产则应用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核算。3.制定合理的盈余分配比例。对于可供分配盈余在盈余分配与剩余盈余分配间的比例,需要按照哪种比例进行分配,取决于在会计制度中对合作社的成立目的与其所占据的位置为判断依据。通常来讲,如首要强调合作社法人的地位,则需要按照合作社的产权比例进行分配,而如果其分配的目的在于鼓励成员与合作社进行合作,以增强市场中农民的地位,在分配时则需要着重考虑交易量或交易额而进行。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中,对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还不完善,无法有效解决资产减值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有:往来款项的回收难度较大,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较为重视农业生产工作,对其他相关会计工作没有过多的关注,而农业产品由于其特性的原因,在生长的过程中受生长环境、气候情况、病虫害、生长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其未来产值在实现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都比较符合资产减值的基本规定,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中,可以考虑加入农业产品资产减值核算的相关标准规范。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经营状况、会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准,可以针对往来应收款、固定资产、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等几类主要资产做前期的资产减值准备,并进行相关的减值测试。

三、结语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农业是我国的第一生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其中,农业资产核算是合作社资产核算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农业资产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盈余分配比例、规范生物资产核算、完善会计估计与会计政策三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作社农业资产会计核算的方式,从而促进合作社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茆家万.浅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资产核算[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6):26-27.

资产核算范文篇7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会计核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发展也开始进行改革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但是,过快的经济发展必然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致使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受时展影响,当时我国没有制定相关的会计核算准则,各行业都是各自核算,这种方式在过去还可以适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巨大,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要求。这不仅给政府监督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是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很多违法机会,利用法律的漏洞侵吞国家财产,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的维护市场秩序,建立科学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条件下,新政府会计制度便诞生了,随着新会计核算制度颁布并实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了统一的标准。2017年我国就提出,医院务必在2019年元旦全面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准则,采用新的会计核算科目以及相关报表,严禁医院利用其他核算方式对医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医院是我国财务会计核算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担负重要的社会责任,2012年,我国就颁发了关于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关注的重点是医院在进行资产折旧时发生的权责,这也是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的不同之处。

1对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义

1.1对财政管理及拨款用途进行优化。新政府会计制度加强了对医院采购部门的管理,尤其是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更是严格。新制度会计下,对医院固定资产在折旧时,进行统一处理,都划到医院成本相关科目上。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医院固定资产相关采购制度,才能更好的管理医院成本开支,加强医院内部科学管理。通过分析医院采购制度可以知道,其主要是针对病人以及医院的基本需求以及其他需求,还包括医院自身发展所需的相关固定资产采购。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财政拨款采购适合医院发展的固定资产。不断提升医院对财政拨款使用的透明度以及合理性,同时也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对医院资产的存量和采购以及使用情况的了解,再结合医院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对医院固定资产和医院收益进行会计核算,最后确定适合的采购方案。这样最大的好处,第一,可以很好的缓解医院采购成本压力;第二,对相关责任进行明确;第三,可以避免较高的资产折旧相关费用;第四,规范了财政拨款合理性。1.2提高固定资产核算水平和管理能力。在新政府会计核算制度下,对医院固定资产要进行细致的分门别类,实现固定资产精细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从原先的四大类细分到六大类,这就相当于把原来的医院固定资产全部优化创新;同时根据财务基础数据,利用新的会计分类开始重新标识,实现财务数据统一;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另外,提高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利用平行记账方式,达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这就可以让医院财务会计人员从一张凭证看到两个会计类别,实现了财务会计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套账。根据有关资料可知,其一,提高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其二,便于财务凭证保存。可以有效提高财务会计数据质量,同时根据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切实做好相关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1.3降低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风险。新政府会计制度加强了对医院采购相关财务预算的管理和约束,同时对相关医疗设备折旧以及减值等财务会计核算也加强了管理。第一,可以有效降低财务核算制度以及会计制度不同之处,提高了医院财务会计数据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第二,对医院财务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财务核算风险。第三,对于医院预算会计相关功能进行优化,对其会计相关科目以及会计内容也做了优化,健全预算会计相关功能,利用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减少因会计核算造成的风险。第四,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以及相关资源采购情况进行仔细监督检查;再结合相关设备使用情况以及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减少固定资产折旧,降低会计核算风险。

2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

2.1对医院固定资产提出的要求。很多医院在过去按照自己的核算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是有很大好处的,其采用收付实现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更加清楚的对医院成本和收入进行表述,在以前这种方式是符合医院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要求的。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而言,其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制度核心,更加符合医院实际情况,但也会让医院钻漏洞,隐瞒欺诈;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删除了待冲基金会计科目,把医院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在折旧时都归入医院成本,这就从会计制度上避免隐瞒欺诈的行为。2.2对医院无形资产提出的要求。在新的会计政府制度下,简化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流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更加注重项目的起步阶段与项目研发投入,能够对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明确规划。通常而言,在项目研发阶段就已经将研发成本计入到了预算内,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对无形资本进行了控制,明确规定了只有在形成最终模式之后才能看成是无形资产,如果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最终模式,那么就只能作为当期成本,不能作为无形资产。2.3对医院资产管理提出的要求。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对医院的资产管理提出了三大要求。首先,对于医院所有的资产都应该进行全面真实的计算,不能存在瞒报虚报的行为。原来的医院制度中资产分为五大类,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资产分为了六大类,因此对资产的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新政府会计制度规定了要定期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真实的记录,使用时间、使用程度、购入价格以及剩余使用年限等等,从而可以实时掌握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最后,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对医院的往来款项加强审计,要加强审计频率,加强审计质量。

3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医院核算固定资产的策略

3.1认真学习政府会计制度。新政府制度下,医院要在资产管理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医院相关人员要及时全面的学习新政府会计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对会计制度进行统一,将目前各行各业会计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解决。对于医院来说,新政府制度的实施,给医院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医院要对新政府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的贯彻,保证会计制度的顺利推行。3.2梳理财务流程,发现弊端和漏洞。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财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对会计数据的处理与结算,因此需要完善财务系统,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医院财务系统进行更新升级。与此同时,医院还需要对财务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升级,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并予以纠正,为了能够满足医院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处理,还需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这两大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3.3按照新资产分类,准备资产核算。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将医院的资产由过去的五大类进行了重新划分,划分的更为详细,分为了六大类。因此,医院要严格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分类,对医院的资产进行重新划分,并准备资产的核算。

总而言之,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确定了统一的资产核算标准,各个事业单位都将采用这个标准来进行会计核算,对于医院来说也是一样。在传统的医院会计核算中,都有自己的一套会计核算制度,而这些制度都多少与新政府会计制度存在出入。为了确保财务核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国家颁布了新政府会计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医院资产管理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医院要认真贯彻新政府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希.政府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J].会计之友,2018(20):136-139.

[2]宋巧荣.浅谈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8(18):117,119.

[3]牛立萍.简析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J].中外交流,2018(42):8-9.

[4]唐亚明.医院固定资产信息管理与财务核算模式的关系探究[J].财经界,2018(24):97.

[5]贺丽丽.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研究[J].财讯,2018(11):22.

[6]张琳琳.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14):49,55.

[7]王炳辉,边鹏飞.改进现行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10):296.

[8]卞寿峰.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管理[J].财讯,2017(33):24-25.

资产核算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新旧会计制度;管理

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配合不够,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对购置、建造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办理转固手续而导致账实不符,且在资产折旧管理中,报废设备审批时间比较长,因此资产管理难度较大。2017年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更强调权责发生制,使固定资产折旧由虚提变为实提的轨道。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合理核算和优化配置,才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对新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和管理流程

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范围,要求根据各类资产的性质以及使用方式进行确定。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损耗,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也会逐渐降低,直至最终报废。新政府会计准则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和管理范围包括文物、陈列品、档案、图书、动植物等。部分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正在使用中,在季节因素的影响下,对于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需修理维护的固定资产,都需进行折旧核算管理。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等。财务部门根据资产部门提供的表单做了资产入库账务处理,若经办人一直不办理财务报销手续,会导致财务项目支出明细账与资产账不相符,有的设备已在资产部门建账并办理入库,财务部门也做了相应的账务处理,但实际上固定资产实物并未到货,导致支出账、资产账和实物账均不相符。其次部分高校固定资产清查基本是账本的检查,只要账本和实物相符合,清查和盘点工作完成,造成实际固定资产的情况和账本不符。

二、新旧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区别

1.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不同。在对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计量时,要求采用货币计量方式。在原会计准则下,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比较低,要求单价在500元以上的作为固定资产,当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为固定资产。在新政府会计准则下,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单价超过1000元的资产作为固定资产,而对于专用设备,要求单价在1500元以上即作为固定资产。2.固定资产分类不同。高校固定资产的类型比较多,一般可根据其经济用途进行分类。在原会计准则下,对于高校固定资产,可分为常规建筑工程、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文物、陈列品以及其他固定资产。而在新政府会计准则下,高校固定资产不仅包括上述类型,同时还包括通用设备、档案资料、家具、动植物,能够更加详细的展现高校固定资产类型。3.固定资产计量基础不同。在对高校收入以及费用进行计算时,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在原会计准则下,在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时,一般可应用收付实现制,收入、费用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新政府会计准则下,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时,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将收付实现制作为计量原则,而对于一些特殊业务,需采用全责发生制。通过合理应用上述两种制度类型,能够有效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会计处理程序,进而准确展示固定资产使用情况。4.固定资产折旧会计科目设置不同。在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中,会计科目指的是根据高校经济业务的内容、管理需求等所确定的核算会计要素。在原会计制度下,在购买时全额入支出,每月计提折旧时通过设置一个虚账户非流动资产基金来记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经常会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问题。新会计准则更强调权责发生制,在每月提取折旧时才计入成本费用。因此,计提折旧时,编制的会计分录应该由原制度的借:非流动资产基金,贷:累计折旧,变成借:事业支出,贷: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折旧由虚提变为实提的轨道。5.固定资产中对于基建会计处理不同。在基建会计处理中,要求对基础建设工程进行会计处理,基础建设内容包括高校基础设施、建筑主体。在原会计准则下,对于高校基础建设的资产以及负债,无须计入财务账。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并且交付使用后,如果没有决算,则无法进行核算,因此不能全面展示资产实际情况,会计信息不完善。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要求对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资产、负债进行核算分析,同时还需增加会计分录,进而准确反映各类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情况。

三、新政府会计准则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1.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比较常见,而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难度较大,复杂程度较高,为了提升折旧计算准确性,必须做好资产清查。对此,高校可组织成立资产清查小组,成员包括财务人员、审计人员、资产部门工作人员等,共同负责对各类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对于高校各类固定资产,要求根据新政府会计准则要求,对其标准以及范围进行合理划分,然后对各类固定资产单价、类别等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如果没有达到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则需将其纳入至存货科目中;如果固定资产已达到报废标准,则应根据相关程序进行报废处理。由此可见,高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复杂,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好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2.明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折旧年限。在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中,财务部门应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使用情况等确定其使用年限。在新政府会计准则下,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做出了明确规定,能够为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比如,对于通用设备,应根据其使用频率、用途等确定使用年限;高校教学设备、科研设备的使用率比较高,折旧时间比较短,一般为8年。3.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在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中,要求选择适宜的折旧方式,根据折旧对象使用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折旧方法。在高校中,建筑工程、课桌椅子的使用年限比较长,无形损耗比较少,则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处理;对于打印机、装订机等,可根据其使用工作量采用工作量法进行折旧处理;部分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的利用程度比较高,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磨损严重,故障发生率较高,同时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比如机动车、锅炉等设备,可采用年数综合法进行折旧计算。高校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水平,避免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增加而影响决策可靠性,可采用双倍余额法、年数总额法等进行折旧核算,不仅能够明确固定资产折旧方向,同时还能够提升高校后勤保障水平,符合新政府会计准则改革要求。

四、新政府会计准则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要点

1.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现如今,在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加强监督管理,在收集固定资产原始凭证后,无法对其真实性进行准确判断。对此,需创建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体系,合理区分会计录入以及审核,对各项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在日常工作中根据管理体系进行相互监督,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核分析。另外,对于高校会计人员,还可采用绩效考评制度,对其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分析,避免在会计核算中出现公款私用的问题。2.引入权责发生制。在高校建设管理中,逐渐推广应用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正从预算收支考核朝向绩效考核进行转变,在制定财务报告时,要求全面展现高校财务状况、办学绩效,进而满足各方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在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全面展示出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实际情况。3.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在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中,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会对折旧核算工作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对此,高校应组织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详细了解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另外,还应严格规范财务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组织其学习新政府会计准则,尤其是新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新方法,保证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准确性。4.更新升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其他部门也应做好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各部门对接工作。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财务部门需与资产部门加强配合,将固定资产系统与财务账务系统进行对接,进而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及时完成对账。另外,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可推广应用财务账务软件系统,并加入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功能,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型、年限等登记入库,并设置折旧年限、折旧方法,采用财务软件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处理,进而减少财务人员工作量,保证折旧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总之,新政府会计准则对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要求比较高。对此,要求明确新会计准则下对于固定资产核算处理的要求,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明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折旧年限,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了提升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工作水平,还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引入权责发生制,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力度,更新升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促进高校会计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锐.新政府会计准则下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探析.财会学习,2019,14(16).

2.周庆生.浅谈新《政府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财经界,2019,37(20).

3.马春蕾.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创新及建议.中外企业家,2018,25(36).

资产核算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投资;核算研究

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和投资核算都是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和投资核算步骤及方法的重视,推动各项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具体内容

1.1固定资产获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通过不同方式来获取固定资产,此过程中的花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最终显示出来的成本有所差别。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资产增值的重视,利用租赁等方式来处置固定资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2固定资产处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的固定资产可能出现老旧等现象,同时还有部分固定资产因为自然灾害等失去价值,这就需要企业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置,通过清理以及租用等方式对其进行调整此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资产处理批准工作的重视,及时向相关部门及领导等取得批准意见,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保障财务处理的有效性。1.3固定资产折旧和清查。随着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其价值和购买价值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开展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利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限平均法等方法来开展折旧工作,尽可能保证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时,当折旧方法确定之后,相关人员不能再随意地对其进行变更。实际核算过程中,将设备的维护费用支出等核算在内,以后续支出的方式记录下来,尽可能保证其工作质量。为了避免出现折旧不合理等现象,相关人员还应当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值和折旧原因等记录下来。同时,为了保障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来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结合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等,明确其具体的增值以及贬值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企业资产统计工作,保障企业的资产价值。

2.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大的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管理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并没有事先与相关单位沟通,市场调研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采购的固定资产并不能满足利益最大化等要求,其合理性相对较低,甚至该类固定资产还可能在使用短时间内就变成闲置资产,这都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浪费。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工作的推进,应当使用的材料和取得的价值等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这都会对其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造成影响。但是当前企业固定资产采购完成之后,受到固定资产实际使用价值以及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固定资产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失去利用价值,继而变为闲置资产,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支出增加。再次,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影响,相关人员可能会将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这两个概念混在一起,导致企业原有的损失增加,影响其后续核算工作顺利开展。

3.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优化策略

3.1优化采购流程。固定资产并不是一次性消耗品,在企业中的时间相对较长,为了保障其各项工作的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合理性的重视。企业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采购流程和采购标准的重视,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明确对固定资产功能等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市场调研活动,明确其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固定资产的价格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采购,减少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3.2科学开展管理工作。企业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减少因为固定资产使用不合理等引发的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出台管理策略,结合固定资产的应用状况和台账匹配程度来进行管理工作。同时,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开展固定资产编号工作,明确各类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存放位置,推动固定资产统计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在该方式下,在出现固定资产移动等现象时,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利用固定资产的编号信息来将其和台账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3.3定期处置闲置资产。根据闲置资产的价值和在企业中的应用可能性等,相关人员应当合理对该类资产进行处置。在取得管理层同意之后,相关人员应当结合固定资产的价值等开展售卖等活动,及时将该类资产出售,减少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同时,针对有损坏现象的闲置资产,可以说首先对其进行维修股价和出售估价,当判定资产无法使用时再将其出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3.4提高核算人员素质。核算人员素质将会对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该类问题的重视。第一,必须加强对核算人员理论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视,通过对其进行培训等,使核算人员掌握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法律知识和国家政策,培养其知识的全面性。第二,加强对核算人员政治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引导核算人员从大局出发,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第三,提高核算人员的实操能力,通过对其开展模拟训练等,使其可以在面对意外问题时及时做出反应。3.5推动固定资产核算信息化。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逐渐引入新的工作方法,了解当前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使用的网络技术等,将固定资产核算体系整合起来,推动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开展,保障固定资产的价值,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4.企业投资核算工作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保障其工作质量,一般会选择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投资,包括实物、现金以及无形资产等,同时还包括股份和债权等,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就当前来说,主要可以选择应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种方式来开展各项工作。短期投资是指投资行为在一年以内的投资,在核算过程中要加强对投资账户的投资行为和实际成本等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将投资总额显示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其工作质量。长期投资一般是指投资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投资,该类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资金账户设置的重视,同时将资金来往记录等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可以有效保障其投资核算工作的质量。具体投资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应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以经济用途为指标来进行分类时,可以将其划分为生产经营投资和非生产经营投资两种。生产经营投资主要包括固定投资,即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设备设施等,而非生产经营投资主要是指各类服务设施设备投资,如学校和医院等。以使用情况对企业投资进行分类时,主要可以划分为使用中、不适用以及未使用三类投资,根据其字面意思即可了解,当产品是正在使用中的资产时,即可划分为固定投资,而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不到的产品则属于不需要固定资产,还未投入使用的则被划分为未使用资产。根据其具体分类来开展企业投资核算工作,可以提高其核算的效率。

5.小结

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和投资核算可以帮助企业对流动资金和资产状况等形成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投资和生产工作,可以有效保障其工作质量,推动企业以更为充分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洁.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J].现代商业,2017(20)

[2]孔艳华.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研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

资产核算范文篇10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