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构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03:31

资本构成

资本构成范文篇1

尽管国内学术界就这一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是,这一问题仍然存在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困扰我国转轨中的企业。因此,笔者希望就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合转轨经济这个逻辑出发点和既定的历史现实,希望能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今后的企业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资本结构相关概念解析

(一)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两者各占的比重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专指长期资本结构。本文所论述的时广义的资本结构。

(二)资本结构优化

所谓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其有关条件下,使其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能使财务杠杆利益、财务风险、资本成本、企业价值等要素之间实现优化均衡的资本结构,它应作为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就是指企业通过筹资、融资等手段,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决策过程。

(三)资本结构在企业中的作用

企业的资本结构作为决定企业整体资金成本的主要因素,决定着企业治理结构,并代表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结构。也就是说,企业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进而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和绩效,具体地说:

1、融资方式决定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和干预方式。投资者对企业控制权的实施有多种方式,主要表现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影响控制权的选择。以股东的控制方式和干预方式来说,它就会因股权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如果股权比较集中,投资者拥有大额股份,他就会进入董事会,通过“用手投票”来控制和干预企业经营;而如果股权比较分散,单个股东的股权比例很小,投资者就大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用脚投票”来间接实施对企业经营者行为和重大决策的控制及干预。

2、资本结构的选择实质上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企业经营者进行融资时,为使投资者同意把资本投入到这家企业,他必须对投资者做出承诺,例如,保证在将来某个时间支付投资者若干报酬或归还本金。为了提高承诺的可信程度,经营者必须采取下列行为之一:承诺在特定状态下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特定资产或现金流量具有所有权;放弃一部分投资决策权,将之转让给外部投资者。这两种选择代表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即保持距离型融资和控制导向型融资。相应的形成两种不同的法人治理结构,即目标型治理和干预型治理。

3、在资本结构中,其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股权结构是基础,它决定了股东大会的权力核心,进而决定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构成及权力归属,也决定了出资人对管理者监督的有效性。

二、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计划经济逐步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来看,股权结构不合理、债务结构复杂、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不当、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依然是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1、股权过于集中

目前在我国股票市场平均股权集中度达到60.39%,远超过美国和日本。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43.9%(加权平均值),其中有38.3%的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这说明我国的股权结构一直十分集中,股权的过度集中,一方面使中小股东由于受到了与会股东最小持股数量的限制而无权参加股东大会,不能行使自己的表决权,从而损害了他们权益,助长了大股东操纵股票市场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大股东公司中的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使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违背了现代公司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股权分散化的要求,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2、以国家股、法人股为主体的非流通股比重大

从历年总股本结构来看,股权结构呈现着国家股占绝对优势、流通股比例低的状况。由于公司同作为投资者的国家产权关系不清,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股份过大,又没有对国有资产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势必会形成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债务结构复杂

企业的债务资本从形式上看,也不外乎有以下几类:银行贷款、企业间往来债务、企业内部形成的债务等。近二十年来,随着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其债务资本变得日益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债务资本的组成方面,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性负债,财政性负债是由于政府行为而形成的应由财政承担的各类债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些负债是被动性举债,其债务承担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企业。第二、企业经营性亏损造成的负债,在资本金困难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只有靠负债筹集资金,主权资本越少,债务资本就越大,造成资本结构越不合理的恶性循环。第三、具有社会普遍性的负债,众所周知,三角债从形成到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

(三)企业自有资本比例不当

企业自有资本(又称实收资本或股本)筹集的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的高低,反映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资金中依靠内源性融资的程度,反映着企业的积累情况;其动态变化反映一企业资产扩张能力和风险变化程度。我国企业自有资本比率普遍较低,多数国有企业自有流动资金仅占全部流动资金的7—8%,即使固定资产投资中自有资金略高,但综合起来也不会超过18%,只相当于日本70年代的水平。这主要源于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资本金制度残缺,而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国家拨补企业资本金受国家财力的客观限制,另一方面国家的某些改革举措又加剧了企业资本金的下降。同时,企业自我积累机制并未建立,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国家不断“抽血”而造成的“贫血”症日益加重,难以自我积累;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内在积累冲动。

(四)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由于股权融资的市场负信号效应,国外上市公司一般把它作为最后的融资选择,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将股权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方式。可见,我国企业在进行资本结构的决策时,并

没有充分地考虑其优化问题,而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获得资金的问题,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科学决策问题,并没有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

三、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成因分析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矛盾交织作用的产物,是经济体制转换中多种问题的集中反映,其形成原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

(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产权主体缺位是影响整个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最大障碍之一,也是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综观30年来的企业改革历程,无论是改革之初的“放权让利”,还是后来的“利改税”、“拨改贷”以及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企业的资本生成制度,只是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未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对企业经营机制所作的一系列调整。改革虽然切断了企业依赖政府财政融资的资本来源,即政府以行政方式终止了对国有企业资本的供给,但这是在新的资本生成制度尚未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尽管这些措施曾产生过一定的效益,但离开政府资金的无偿供给,必然演变为国家通过银行对国有企业进行负债性支持,否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就难以为继。从这一制度变迁的效应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侧重于政府对企业控制的放松,而不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在企业不存在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由于企业产权边界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银行的债务就不具有约束力,这就为企业过度的负债扩张提供了客观上的环境和主观上的动机。

(二)企业之间互相拖欠严重

企业互相拖欠是近几年困扰企业资金正常运转的突出问题,虽然国家对“三角债”专门组织过清理,但由于整个经济运行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还有加重之势,2005年末全国企业间相互拖欠款达1.2万多亿元,银行逾期贷款数额在千亿元以上。不正常的经济秩序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愈演愈烈,不仅使企业资金运行出现梗阻和滞死,也增加了企业债务负担。

(三)资本金后天补充无路

资本金的先天不足需要后天来补充,一般情况,企业自有资金的补充有两种渠道:所有者投入和企业积累。资金供给体制的变化使得企业靠负债起家经营,但随着税制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几乎完全断绝了增加权益资本的途径。我国在利润分配上过多的考虑财政收入,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虽然所得税率降为33%,但国家做主要投资者还得分利润,在加上各种费用得征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干预,使得企业内部积累很少,很难用以归还贷款本金。另外,虽然折旧率提高,正常折旧额应该作为积累专款专用,可是大部分折旧额企业又铺了新摊子,却又收不回来,企业无法扩大再生产。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产品打不开市场是“等死”,进行技术改造,又没有资金投入,完全依靠贷款,形成高负债经营是“找死”,这也是形成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四)股权融资资本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

就中国的证券市场而言,股权的资本成本却有可能较小。一方面,上市股权融资,不仅可以相对容易地将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到的资金自由支配,还可以不发放股利,没有利润就不分红,将公司的风险部分转嫁到股票投资者的身上。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水平很低,甚至不发放股利,从而使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更低了;同时,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分配政策上一直存在着重股票股利,轻现金股利的状况,市场参与者相当缺乏成本意识,只注重从股票市场炒作获取的资本利得,这些都助长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实际上是对股票的供应进行限制,造成了股权融资成本的“软约束”结果股票本身“供不应求”。使得股权的资本成本实际上低于债务的资本。依我国公司法规定,普通股每股可分配股利最多只能为每股收益的85%,目前我国二级市场市盈率一般在35—60倍之间,以市盈率35倍计算,股利报酬率最大不超过1/35x85%=2.43%。从上市公司招股披露来看,大盘股的发行费用大致是募集资金的0.6%—1.0%,小盘股大致是1.2%,配股的承销费用为1.5%。随着新股发行市盈率的市场化,市盈率最高已达到80多倍,使得新股发行价格水涨船高,相应的发行费用占募集资金的比率下降,其平均值在1%以内。企业增发新股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票比重,从而影响股票激励的效应,但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基本上不存在。

四、调整和优化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对策

资本结构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之一,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毫无疑问解决好企业的资本结构问题,将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获利能力,为国家多做贡献。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进行有效资本运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一)逐步降低非流通股比例,完善企业股权结构

要改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必须要改变现有的国有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提高公众持股比例,直至最终实现发行股票的全流通。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和市场条件下,减持国有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进行国有股的回购。股票回购有两种主要形式:公开市场回购和现金要约回购。国有股的回购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维护及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同时也为非流通股问题的逐步解决提供了思路。(2)将国有股转为优先股。将部分国家股转换为具有债和股双重性质的优先股,使国有股股东只有优先的获益权而没有投票管理权。也可把国家股转换为累积优先股,以保证国有股最大的收益权。因为国有股不能流通,它不具备普通股的性质,把它转化成优先股,有利于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的治理结构。(4)卖给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并在一定时期内不能转让;或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卖给大股东。(5)盈利公司的股份向现有股东和新股东公开销售。另外,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国家可以采取股票奖励、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持股型报酬形式,逐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改变目前上市公司管理层零持股、持股比例极低的局面,以加强对他们的激励与约束。

(二)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无论是债务重组、资本运营还是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性补充资本金,要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必须通过企业的具体经营来实现,离开了企业的有效的经营管理,所有的措施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在目前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欠缺规范化、制度化,外部缺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企业之间差距形成的原因除企业所处的环境有所区别外,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联系我国企业改革的实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的关键,但也不能搞“”,“一股到底”,而应区别对待,把竞争性的国营小企业推向市场,对工艺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实行所有者多元化、分散化。

1、明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成份还是建立公司制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像国外那样完全依靠资本市场来进行,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无论是国家作为所有者还是私人作为所有者,都不能获得关于企业经营的充分的信息,因此我国现在已经实行的公司化改造的企业,其股权实际上并没有到位。

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尽快建立健全“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进行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公司改制。目前,由于企业缺乏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的风险和压力,也就使自身丧失了提高效益的动力,加之现在政府财力不足,无法对企业注资,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不断恶化,国有企业只有真正建立起以股东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组织结构的管理约束体系,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心、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进行运转,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使股权多元化,增强企业的动力,提高企业的效益,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2、外部市场治理结构存在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与制衡,通过法人持股和法人相互持股,调整所有制结构,强化经营者的权利。但是,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往往会使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取向不尽一致。所以,我国在大力发展法人持股的同时,还应该让银行参与企业债务的重组,甚至可以把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变成银行对企业的控股,通过对企业资金流动帐户的密切关注,及早发现财务问题,通知相关企业采取对策或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也可以向相关企业派驻人员等,以此来显示主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权利以达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同时,中央也可以取消银行对企业贷款规模的控制,银行自己的责任增大了,就会对贷款或投资的发放讲求效益,就会主动对贷前项目进行更为仔细的评估与审查,贷后进行严格的监控,对贷款担保和抵押等一系列日常性经营实行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金融政策的整体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的互补互益,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企业不良债务的出现,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加强资本运营

1、资本结构应立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经营风险大、产业集中度低的行业不可以过多举债。因为对处于高度竞争行业的企业而言,在确定资本结构尤其是债务结构时,必须考虑自身现金流的稳定性。为了进取性策略而盲目扩大债务,可能引发竞争对手为了挤垮对方而采取短期恶性竞争,这就可能导致该企业由于短期现金流不能满足清偿债务,从而引起无效的企业破产清算。

2、资本结构的优化应结合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要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提高企业获利能力为目的。

3、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张需能带动资本结构的优化。现代企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迫使企业更加关注资本运行的质量,优化资本结构也应该要降低财务风险。

4、资本运作要注意企业风险的适应性。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盈利目标、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和组合,不仅要考虑增加企业的价值,也要关注企业风险的适度性。通过不同的组合,使资本结构保持一定的弹性,从而以较低的风险获得较大的资本增值和盈利。

5、资本运作要保持合理的举债能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认识并保持企业的举债能力,从而保证企业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增值。此外,举债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因此无论是从企业外部环境需求,还是企业内部资本管理上,企业都要保持合理的举债能力。

6、资本结构的优化要因时而异。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应有不同的资本经营策略,应根据所处的成长周期,采取相应的策略。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也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降低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

(四)矫正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强化资本市场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

资本构成范文篇2

曩昔众多学者的研究功效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结构存在“重外部融资、轻内部融资: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重流动欠债,轻持久欠债”的特征。跟着宏不美观经济形式、行业特征及公司自己的不竭成长,各上市公司都在不竭的进行成本结构的优化,金融危机的国际影响,更使得成本结构优化提上了日程。下面,连系我国分歧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的相关数据,剖析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内部融资比例仍然过低按照成本结构“优序融资理论”,企业的融资挨次为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票融资。然而,按照上表,虽然按照行业分歧,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有所分歧,可是从2008年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最高仅占总资金来历的21.98%,最低比例仅有0.99%。这声名我国上市公司出产经营规模的不竭扩年夜主若是依靠外部融资,而不是靠其自身的内部不竭的堆集。年夜量的外部融资,一方面加年夜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年夜了企业的财政风险。

1.2外部融资中股权融资比重高,债务融资比重低偏好股权融资是我国上市公司最较着的特征。截至2007年尾,美国债券市场的总市值占比13%~14%,同期美国股票总市场占证券市场总值的比重今朝年夜约是12%一13%,略低于债券市场市值。在美、日、英等国家,债券余额总量跨越GDP总量的150%,而我国债券余额总量仅占GDP的53%,且年夜部门为国债等,公司债券占GDP比例仅3%。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数据也显示,因为过高的外部融资中,过高的股权融资,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欠债率均在50%摆布(除具有行业特色的金融保险业)。较低的资产欠债率,既加年夜了融资成本,又故障了企业价值最年夜化方针的实现。

1.3债务融资中,流动欠债比重过高从经验数据来看,流动欠债占总债务一半的比重较为合适。而我国上市公司却高达78%以上,企业持久欠债比率极低,有些企业甚至无持久欠债。按照2008年数据,我国上市公司流动欠债比例普遍偏高。除了具有行业特色的金融保险业流动欠债率高达99.95%,甚至100%外,批发零售业、信息手艺业也均跨越了90%,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在分袂为85.02%和86.89%,其他行业稍低也都在55%以上。流动欠债比重过高,虽然必然水平上能够降低融资成本,但企业要使用过量的短期债务来维持正常的运营,必然会增添短期偿债压力,从而加年夜了财政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了公司的持久稳健成长。

1.4成本结构调整弹性小成本结构是企业融资的最终功效,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跟着外部宏不美观情形、行业中不美观情形、及自身微不美观情形的转变不竭进行调整。成本结构弹性的首要默示是当令调整资产欠债结构、持久资金与短期资金比例的速度和数目。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结构这一缺陷是“重股轻债、重国债轻企业债”的融资体例的衍生现象。我国缺乏通顺的筹资渠道和多样的金融工具,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债券等很有弹性的融资工具,甚至是相对有较年夜弹性的欠债融资,都没有获得有用的操作。尽管短期欠债具有必然的融资弹性,但其占总融资比例小,较年夜比例的股权结构年夜多呈现出相对封锁的特点,是成本结构缺乏弹性。

2上市公司成本结构现状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剖析

2.1宏不美观方面的原因剖析

2.1.1政府主导色彩依然浓郁虽然2Oo5年以来的股权分置更始使我国成本市场机制获得了进一步改善,可是国家及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在成本市场上的脚色并未有较着的转变。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要求国有股控股,不能流失踪国有资产,于是上市公司的年夜股东几平都是国有股。国家以行政手段把全社会的成本要素集中起来再用行政手段加以分配。在这种国家融资系统体例中,国家兼有双重成分、双重本能机能,它不仅是成本流动的中介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而且是一般的企业行政打点者,使得上市公司自立经营存在必然的限制。

2.1.2成本市场不够健全首先,股票市场不健全。我国股票市场还处在不竭成长中,市场根基处于求过于供状况,对于企业而言“上市”是稀缺资本,一旦上市,公司就会充实操作这个资本,再融资时股权融资必是首选。同时,股权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立起来,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自身成长选择股利分配政策,这种分红的“软约束”,既贫窭看管、又没有偿付股息的压力,使得股票融资成本年夜巨细于债务融资。此外,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审批轨制不健全,今朝是以上市公司曩昔的经营业绩而不是新的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为依据审批的,上市公司为了“圈钱”就会点缀会计报表以达到增添股权成本的目的。其次,债券市场不完美。今朝,轨制性原因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刊行公司债券仍须由各级央行统一审批,企业能否刊行债券、刊行的数目、刻日、利率等都要经由过程审批,这在很年夜水平上增添了上市公司刊行债券的成本,极年夜地冲击了其积极性。同时,我国的成本市场没有债券生意的零丁场所。一方面,中介机组成长迟缓,投资者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债券生意市场不健全,使得年夜年夜都公司债券无法通顺和让渡,变现能力差,进而影响投资者的采办欲望。此外,我国《证券法》划定对刊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高弹性融资工具的刊行前提很是严酷,限制了上市公司对这些融资工具的有用操作。

2.2中不美观方面原因剖析

我国上市公司分歧行业的资产欠债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声名中不美观行业特征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结构的主要身分之一。首先,行业内的竞争情形,一向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融资抉择妄想。今朝我国正处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前提下,新兴市场的竞争是很不完美的Glen等(2001,2003)研究发现,主导型的新兴市场,竞争的强度很高。良多企业为了维持其竞争力,在争夺立异的同时会盲目的扩没收司规模。而受曩昔的高欠债率所造成的压力的影响,使经营者认为债务利息侵略公司利润,或害怕经营不善而导致财政危机,一旦被改组上市,首选的筹集资金体例就是年夜量刊行股票,增添所有者权益成本。其次,按照分歧行业的特征,各行业公司在分歧投资者心目中具有分歧的地位,成本的供给者对成本的投向就有了必然的选择,由此抉择了分歧财富的成本结构具有必然的差异性。

2.3微不美观方面原因剖析

2.3.1自身盈利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内部留存知足资金需

我国的上市公司改制前年夜部门为国有企业,响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始斗劲迟缓,经营模式延续了国有企业经营缺陷,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相对偏低,总体盈利能力严重滞后,甚至部门上市公司的业绩呈现所谓的“一年盈、两年平、三年亏”的现象。按照上表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仍然较弱,2006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2007年增添幅度斗劲年夜,达到了14.9%,但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又下降至11.52%,同比下降3.39%。而据统计,20世纪90年月,美国、英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已达17.9%、17%。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远低于西方发家国家水平,在很年夜水平上限制了我国的上市企业的内部融资。

2.3.2公司治理结构有待于完美首先,从股权结构方面剖析

2008年股票刊行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刊行非通顺股仍占股票总刊行量的51.29%,而非通顺股中年夜多为国家股。这声名国有企业更始并没有从根柢上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轨制,尽管注重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还没注重到企业轨制自身的立异,企业没有构建高效率的治理结构和完美的治理机制。因为国有股东的益处表此刻账面价值而非股票市场价钱上升上,所以他们宁可牺牲股权的稀释进行股权融资,而不是债券融资。而中小股东,因为受其持股比例少、拥有表决权小等原因,很难在公司筹资抉择妄想中发生年夜的影响。

其次,缺乏有用的激励机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手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一年夜特色,上市公司治理亦是如斯。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成立起合适现代公司要求的激励机制。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是以税后利润指标作为权衡经营者业绩的首要指标之一,经营者不持有或者仅持有本公司的很少的股份,同时又因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一般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这就使公司经营者与占控股地位的非通顺股股东具有必然的益处趋同性,加倍垂青公司账面价值、税后利润。所以,经营者不愿意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风险,而更倾向于股权融资。

3优化上市公司成本结构的几点建议

3.1完美国家法制系统,健全成本市场功能

3.1.1深化股权分置更始,加速股票通顺不能在证券市场上通顺的国有股所持股份比重较年夜,已经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正常抉择妄想,晦气于证券市场资本的有用设置装备摆设。是以,要深化股权分置更始,加速国有股股权的通顺,削减国家持股比例,改变国家“一股独年夜”,上市公司“内部节制”的现状,规范政府行政本能机能。同时,完美国家法令律例,拟定一系列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宏不美观经济政策,搜罗财富政策、手艺政策、货泉政策等,给企业缔造一个精采的筹资情形。

3.1.2进一步完美股票市场一方面,增强上市公司股票刊行轨制,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配股等成立严酷的审批轨制,改良刊行股票查核制指标,避免上市公司为了知足增发新股或配股,经由过程联系关系生意独霸利润等现象的发生,并从泉源上节制上市公司着重股权融资的倾。另一方面,成立完美的跟踪监管机制,对配股项目和增发新股使用项目的进展情形、收益情形按期跟踪审查,从而防止上市公司在配股过程呈现的盲目高价、高比例配股圈钱等问题。此外,规范上市公司分红轨制,是融资成本获得正确的浮现,进而改变打点者认为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的不雅概念。

3.1.3鼎力成长债券市场,增添企业债券的刊行我国证券市场成长迟缓,以及国家队企业刊行债券、及所筹资金运用的管制,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债权融资的需求。是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债券市场的完美:①完美政府对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融资工具的审批轨制,并在政策上削减债券刊行的限制;②增强债券结构性调整,成立多条理、多品种的债权市场系统③增强中介机构的培育,成立健全信用评级轨制,提高投资者对债权融资的信赖水平。

资本构成范文篇3

资本结构(capitalstructure),是指企业筹措资金的各种来源、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构成企业的各种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包括有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从狭义上讲,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即长期资本。现代财务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以及企业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确定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业银行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并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但是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一样,受《公司法》的约束和调整,其财务目标同样是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一个能够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代国际商业银行体系正在悄然兴起。这既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形成了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完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尤其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的缓冲期已结束,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规模迅速扩张,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为迎接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形成的挑战,国内的商业银行纷纷选择了上市,因此,研究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于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改善银行内部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银行资本结构的特殊性分析

银行资本结构与一般公司资本结构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债权资本结构的特殊性

银行的债权资本主要包括:银行长期债务和分散的小额存款。二者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本质相同。银行,作为从事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贷放的负债经营性行业,具有资产负债率高和债权结构分散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债权资本在银行全部资本中占很高的比率,银行债权人与银行内部经理人员之间的成本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银行的债权结构较一般企业来说较为分散,难以发挥大债权人治理结构下的监督与控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低银行债权成本的难度。

2.银行资本的高杠杆性

银行的自有资本相对于其负债和资产是微不足道的,其净值很低,银行主要是利用负债来形成资产并进行经营,即银行用较低低的净值撬动较高的负债,可以说银行资本具有高杠杆性。正因为银行的杠杆作用巨大,银行能否筹集到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安全性、业务种类、管理质量、与资本水平等,而不是其负债与权益的比率。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债权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1.资产负债率高,债务规模大

银行是负债经营性企业,负债是银行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务规模庞大。

2.各项存款构成银行债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都在负债资本中均占有很大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是8O.02%,工商银行是80.65%,建设银行89.96%;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占负债资本的比重中,中信银行最高,达86.58%,兴业银行最低也达65.07%。这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本结构比较单一。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权益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

权益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代表着商业银行的所有权。权益资本来源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内部融资,即银行通过自身经营所获利润积累的资金,主要体现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两项上;二是外部权益资本融资,即外部投资者投入的权益性资金。根据投资主体身份不同,权益资本又划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及外商资本金。

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表现出以下弊端:

1.资本金不足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重要制度。它规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的限度。资本充足率指标现已作为衡量单个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重要指标,从整体来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水平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如表2所示),大体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达到了1O%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金充足率还有差距。

2.不良贷款依然存在

虽然不良贷款的比重,2008年相比较2007、2006年下降了很多,但是它的存在依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银行资本,造成银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三、优化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贷款率高已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此类缺陷,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

一般意义上讲,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金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上市银行除了一般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渠道外,应充分利用上市这一筹资的渠道,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等方式,并且严密控制这种方式运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二)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

提高资产的质量,降低风险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

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可以从两方面来人手:第一,控制贷款的增长速度;第二,扩大资产证券化的份额。

2.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

要实现这一方案,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减少高风险资产的份额,例如,可以采用出售高风险资产的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第二,提高发放贷款的质量,不能单纯强调数量,应从源头上控制贷款质量,例如,了解贷款客户的资信、贷款的投向等等。

(三)加强监管力度

资本构成范文篇4

一、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的特点

银行的资本结构通常用负债资产比率或负债股权比率来定义。狭义上的银行资本结构,即股权资本或债权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又称之为股权结构或债权结构。

1.权益资本主要由股本和资本公积构成

2.内部融资能力相对较弱

从表中看出,这几家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在权益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其中只有深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所占的比重稍高,分别为26.9%和24.7%,其他几家上市银行的比例都低于20%。

二、上市银行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上市银行的股权集中程度较高。从股权集中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极高,而且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相差悬殊,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达到20%以上,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普遍低于10%,根本无法与第一大股东相抗衡。从前述五家上市银行的股权结构分析发现,上市银行的股权仍集中在前十大股东手上,发生的变化不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深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均为27.59%。在一股一票和简单多数通过的原则下第一大股东在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及在选举董事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相应地也就控制了公司的经营方向和公司的实际运营。

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上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仅与现代股份公司产权主体多元化相背离,而且使产权多元化的股东制衡机制被极大削弱。从上市银行来看,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地位把上市银行与自身利益相联系在一起,通过关联交易,侵蚀上市银行利益,并最终损害其他中小股东利益。

资本构成范文篇5

本文打破从总量上进行分析的常规,运用相对成熟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人力资本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新思路,从实证的角度说明各产业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度。

一、人力资本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

人力资本是蕴涵在劳动者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所谓的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劳动力之所以存在迁移与流动,是因为劳动者作为理性人,具有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更高的满意度等的动机。劳动力迁移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同样可以解释产业间的流动,生产率高的产业(部门)对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更有吸引力,就业率高(劳动力资源稀缺)的产业(部门)对就业率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产业(部门)的劳动者更有吸引力,劳动者报酬率高的产业(部门)对报酬率低的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更有吸引力,这都诱致人力资本在产业间流动。

产业人力资本流动和配置的一般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二者相一致时,将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增长;当二者相悖时,将会导致产业结构以致经济结构的更加不合理,从而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之后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会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而关于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和配置的规律,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与克拉克就提出了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工业化完成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

蕴涵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其产业配置规律也应当与一定时期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相一致。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的。经济结构状况是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显示经济量的增加和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水平。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明显受制于人力资本的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将会通过经济运行过程反映出来。因此,要保证经济结构调整的质量,就必须确保人力资本结构调整能与之相适应,要通过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调出效益,调出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21世纪初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分产业人力资本核算

在我国各种统计资料中,除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外只有从2002年开始才有分行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布数据。在研究中,人们往往直接利用这些年份中各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例,作线性内插和线性外延得到各时间序列。如表1所示。

表1中只有9组数据,样本容量相对较少。为满足实证分析的需要,有必要运用某种方法和现有统计数据扩充样本容量,即估计1980年至2006年期间的缺失值。

观察受教育程度分布的散点图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大致呈指数分布,其他文化程度的时间序列都大致呈线性分布。故除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外的分布时间序列用线性内插和外延的方法替换缺失值,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布时间序列用拟合的指数曲线预测值来替换缺失值,其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达到0.94,F统计值与参数的t统计值都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时间序列被确定后,计算出各次产业的人力资本序列。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梯度,按简单算术平均看,第二产业平均比第一产业高出约4.5161初等教育等效年,而第三产业平均比第二产业高出3.6638初等教育等效年。各产业每年人力资本值都呈增长趋势,第一产业人力资本年均增长1.60%,第二产业人力资本年均增长1.20%,第三产业人力资本年均增长1.81%。

三、产业人力资本差异对经济结构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我们还得考虑序列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的数据,采用传统的估计方法,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推断,即伪回归。若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变为平稳序列,那么该序列就为一阶单整序列。对一组非平稳但具有同阶的序列而言,若它们的线性组合为平稳序列,则称该组合序列具有协整关系。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它们的单整阶相同时,才可能协整。从协整的定义可以看出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出发选择模型的变量,其数据基础是牢固的,统计性质是优良的。

误差修正模型(ECM)是由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其基本思想是,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而这种长期均衡的关系是在短期波动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实现的。这是因为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是平稳序列,由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支配,这些变量的某些线性组合也可以是平稳的。即所研究变量中的各长期分量相互抵消,产生了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有一种调节机制即“误差修正机制”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任何一组相互协整的时间序列变量都存在误差修正机制,通过短期调节行为,达到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步骤如下:首先,对单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有两种:ADF(AugumentDickey-Fuller)和DF(Dickey-Fuller)检验法。若序列都是同阶单整,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其次,建立反映数据长期特征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即通过水平变量和OLS法估计出时间序列变量间的关系。经检验,若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那么这些变量间就存在着相互协整的关系,长期均衡关系模型的变量选择是合理的。再次,建立数据短期波动特征的误差修正模型。短期波动是指被解释变量对长期趋势的偏差与滞后项、解释变量滞后项及随机误差项之间的关系。即将长期均衡关系模型中各变量以一阶差分形式重新加以构造,并将长期均衡关系模型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在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检验过程中,对短期波动关系进行逐项检验,不显著的项被剔除,直到最适当的形式被找到为止。

(二)分产业人力资本与产值和从业人员的协整分析

1.数据检验。通过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可以看出,分产业人力资本、GDP和从业人员的对数值皆为一阶单整序列,且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也就是说分产业的人力资本对三次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数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通过格兰杰(Granger)检验结果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的变化是三次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数量的Granger原因(与第三产业产值弱相关)。究其原因是从事第一产业活动的人口由于自身人力资本的提高促使他们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引起的,这是符合劳动力转移规律的,也是与人力资本与收入呈正向关系这一命题吻合的。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的变化是第一产业产值与从业人员数、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Granger原因。一方面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的提高会阻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产业转移(反之则促进转移);另一方面,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使第二产业产值及其收入大幅增加,从而在生产上增加了对核心技术研发的需求,在消费上增加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这都将影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

资本构成范文篇6

【关键词】扩大再生产资本增长两大部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以及第二卷第三篇等篇章中,对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进行了分析;在第三卷中对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作出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分析预付资本的增长方式的模型。

一、数学表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要积累,就必须要有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假设初始的情况是资本家先投入预付资本K,转化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并得到剩余价值M。

设θ为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M转化为追加预付资本ΔK的积累率(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即:

△K=θM(1)

又设资本价值构成为λ=C/V,剩余价值率为m’,则:

K=C+V=(1+λ)V(2)

二、静态分析

假设积累率?兹、资本构成比率λ和剩余价值率m’是不变的,因而利润率r也不变。则由(6)式,预付资本的增长率是不变的。

在离散变量的情况下,上述差分方程可以写成:

Kn=(1+?兹r)Kn-1

它是一个等比数列,从而:Kn=K0(1+θr)n(7)

此处,n表示年份,取值为正整数。

则预付资本将以指数函数的形式增长:

K(t)=K0eθrt(8)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到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C及商品价值W的表达式:

Vn=V0(1+?兹r)n

Cn=C0(1+?兹r)n

Wn=W0(1+?兹r)n

或者

V(t)=V0eθrt

C(t)=C0eθrt

W(t)=W0eθrt

因此,预付资本K、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C和产出W的增长率都等于?兹r。

《资本论》关于扩大再生产分析给出了一个例子,其中第一部类有:

Ⅰ4000C+1000V+1000M=6000

有机构成λ1=4,m’=100%,θ1=50%,可得r1=1/5,增长率为0.1。

三、两大部类的积累和交换

在分析扩大再生产时,马克思提出了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公式:

I(V+M)=IIC+IΔC+IIΔC(9)

设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C2有如下函数:

C2=C02(1+θ2r2)n或C(t)=C02eθ2r2t(10)

根据(6)式和连续变量假设,条件(9)可改写为:

(1+m1’-θ1r1λ1)V01eθ1r1t=C2+ΔC2(11)

因此,两个部类的资本增长速度应该是相等的,即:

θ1r1=θ2r2(12)

并且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商品价值W等将保持固定比例:

四、动态分析

由(6)式可知,影响资本增长速度的因素主要是积累率和利润率,而利润率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构成决定的。在静态分析中,假设资本构成是不变的,从而资本的增长率固定。在动态分析中,资本构成是变化的,因而利润率以及资本增长率也是变化的。

“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在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即资本技术构成的增加。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随着资本增长和资本构成增加,根据第(5)式,利润率将下降。

为此,假设利润率与资本的数量负相关,用一阶线性方程表示如下:

r=α-βK(13)

式中,α和β为常数,K为预付资本数量。

连续变量的情况下,根据第(6)式,并带入第(13)式,可得资本增长率的方程:

五、周转与利润率

连续变量的情况下,预付资本将以指数函数的形式增长,如(8)式所示。其中,r为年利润率,t为资本积累(或周转)年数(t=0,1,2,…)。如果一年周转一次的话(t=1),则一年之后预付资本为:K1=K0eθr。

如果预付资本在一年之中周转n次(t=n),其利润率为r’,则一年之后:K1=K0eθr’n。

因此,年利润率r应为利润率r’的n倍,即:r=nr’。

六、结论

本文用数学方法来分析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并建立了一个模型,该模型表明预付资本的增长率取决于积累率与利润率之积。

在静态条件下求解模型,得到资本增长的方式,并指出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因此利润率高的部类其积累率应低,而利润率低的部类其积累率应高。

考虑到利润率随资本数量增加而趋于下降的规律,通过负的线性方程的简化假设,得出资本增长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表明,从长远来看,资本增长存在着某种极限。

最后,本文对资本周转与利润率的关系做了数学论证,一年周转n次的资本,其年利润率应为利润率的n倍。

(注:本文入选2007首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教师征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资本构成范文篇7

按资本运动控制成本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价值增值部分,可称为盈利。

按照投入产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产出部分,C+V可作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为投入产出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

在C+V中,C是指购买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不变资本,是商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应特别注意购买同类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价格,注意有无物美价廉的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如果采购时货比三家,购买到同质优价原料、机器设备,不仅能使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这也是许多工厂都把精兵强将放在原料采购部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产的第一关———进料价格。

V是支付给劳动者的价格。劳动者本身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的费用,二是保持劳动者家庭的费用,三是对劳动者技能培养的费用。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价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劳动力价值中,劳动者技能培养费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复杂劳动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义务,都无法从事许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个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与成本高低有关。

但是,V是不可能无止尽降低的,也就是说,V是有下限的,这个下限是在同类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企业无法找到合格的劳动者。

另外,应该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静态的观点来看待劳动力成本。

以动态观点,在支付劳动力成本时,不仅仅看到支出的货币,更要看到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用投入产出法来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是否合理。创造价值越高,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也应越高,这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即使一时得到高质低廉的劳动力,但由于市场的流动性,最终还是无法长期在企业中保留高质量的劳动力,最终也会因为高质量劳动力的离去而企业资产价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低于这个水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但高于这个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外贸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

外贸企业处于商业流通领域,使用的资本金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与产业资本、货币资本不一样,而商业资本在外贸领域的运作与内贸领域的运作也不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从单个资本循环看,外贸企业收购工厂的出口商品。对工厂来说,该商品被收购后,得到了报酬,它的价值已被实现,可以视为商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价值,但是对外贸企业来说,收购的出口商品的价值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才算真正最终实现。

因此,当出口商品被外贸企业收购后,它的价值增值过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劳动过程的空间从工厂的生产领域转移到外贸的流通领域。

从外贸企业运作成本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和部分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包括购买办公大楼、办公设备、运输工具、仓库等,这部分投资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旧的。还有一部分包括办公费用,即进出口业务需要支出的经营费用,如出差费、验货费、样品费、通讯费等等,这些费用属于流动资本投资,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时间短,周转快,3到6个月可以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

还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是用于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和奖金。外贸公司的业务员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外贸专业、外语专业和财务专业的大专院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各个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但总体水平差不多。

而奖金部分的差异却很大,经济体制改革后,每个进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奖励创造价值多的业务员,并把奖金的高低作为拉开收入档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贸企业的成本中,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也是成本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总资本构成看,外贸企业资本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负债多、权益资本少,流动资本多、固定资本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这样的总资本构成,使外贸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业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购价格,是控制企业成本的重要环节。

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工厂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购制,那么收购价格的高低就成为控制成本的关键点。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内的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这种竞争机制为外贸企业挑选优质低价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企业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机会。

因此,各个出口企业应充分重视货源采购工作,坚持同类商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原则,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质出口商品的货源工厂,经济利益机制使这批货源工厂为外贸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

同时外贸企业还可以用参股、控股的方式,将资本渗透到企业中,用资产纽带关系把外贸企业与工业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益机制来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贸双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二)通过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在外贸的流动资本中,有相当大部分用于收购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时间性、季节性很强,许多商品收购后,或多或少都要在仓库存一段时间,形成库存商品。当然,库存有合理库存与不合理库存之分。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说明存货速度快,占有流动资本少。同量的流动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快慢,能带来不同的效益,因此,每个企业都力求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但是,存货周转率太高,则反映企业库存不足,如果库存太少,不足以满足出口需要,也会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存货周转率适中比较合适。至于什么样的存货周转率比较合适,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销售对象而有所不同,每个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状况和商品特点来制定。

应收账款也是外贸企业流动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分为对国内工厂企业的放账和对国外客户的放账,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可推动进出口业务的,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又是造成外贸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

总之,由于外贸公司的流动资本大部分是从银行货款而来,因此,银行的利息负担将要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将是外贸企业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盘活固定资本投资,可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购买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工具、通讯设备、仓库等方面,而购买的物业——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占用的资金量最大,构成固定资本投资的重要。

按照传统观点,这些固定资本一旦投入,只有通过折旧的,过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们树立了资产经营价值观,那么以这些固定资本投资的物业,在折旧完成以前,也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资建好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办好产权证明和相关的手续后,将它们抵押给银行,可以得到优惠利率货款,货款作为流动资本,投入进出口贸易当中,由于利率的优惠,能为出口公司带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产权市场上,公司的物业资产也可以进行交易。公司可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将物业作为对其他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使形态固定的物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流动起来,也能为公司带来收益。

(四)降低办公经营费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外贸公司经营费用支出,是构成外贸企业成本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由于吃“大锅饭”,这部分费用未被重视起来,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办公经营费用作为成本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资金分配都牢牢挂起钩来。

有些进出口公司将费用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如上海基地进出口公司的陆长生管理法),这种用投入产出法将支出费用和创造利润联系起来的制度,无疑对最大限度降低办公费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进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仅电话费用,就节省了几万元人民币,而且对每个业务员来说,这种机制使他们的头脑中都上紧了节约费用开支这根弦,于是能写传真联系业务就不用电话,能坐火车就不乘飞机。

办公费用的节省,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经营费用,也为业务员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投入产出公式中,办公费作为投入部分,是分母,产出部分是分子,当分母缩小时,即使分子不变,收益仍然会增加。

(五)适当制定业务员工资与奖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贸公司,业务员的经营活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业务员的经营能力、外语水平、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商品特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国内工厂和国外客户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为他们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动资本后,素质高的业务员可以比一般素质的业务员多创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贸公司尤为重要,这也是外贸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支付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中,两者的比例的制定对控制成本有重要意义,如果两者关系是3:7,那么业务员只在创造一定量利润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奖金,这样在投入产出比例中,由于产出的加大,会使企业成本相对降低。

资本构成范文篇8

一、基本原则

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遵循客观、公平、公正、审慎的原则,坚持信用管理与行政监管结合、褒奖守信与惩戒失信并举、主体自律与社会监督共建。

二、主要任务

(一)制定完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基础规范和行业公共信用评价具体规范。依托省社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主体身份、资本构成、知识产权、商业行为、合规记录等内容,从身份特征、行为偏好、创新资质、财务实力、守法守规五大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我市文广旅体行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基础规范。

(二)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信息包括基础信用信息和附加信用信息。基础信用信息由省社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自动采集,其包括市场主体基本状况、经营状况、守法守规、创新资质、行为偏好、规模体量、财务实力等维度的信息,涉及行政相对人身份、资本构成、知识产权、商业行为、合规记录等内容。附加信用信息由局属各科室各基层按照各自职责,根据行业监管服务的具体需求,负责附加信用信息的采集与管理,通过省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

(三)公共信用评价与分级分类。信用评价是根据平台采集的基础信用信息和附加信用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市场主体年度综合信用评分,分值范围为0-1000分(评价规范见附件)。市场主体年度信用等级设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级别。年度综合信用评分大于等于650分评定为优秀、大于等于550分小于650分评定为良好、大于等于450分小于550分评定为一般、大于等于350分小于450分评定为较差、小于350分评定为差。

(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年度信用等级由省社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根据基础信用信息和行业信用评价规范生成。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与信用等级相结合,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信用风险一般的市场主体,按常规比例和频次抽查;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三、工作时限

10月中旬,形成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基本规范;10月底前,形成公共信用评价具体规范;11月底前,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文件要求,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就是要加强信用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作用,推动新型监管机制的形成。

资本构成范文篇9

[关键词]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实现基础风险补偿机制

一、实现基础与影响因素

学界认为企业生产要素的谈判力由其稀缺程度、生产贡献、退出成本、承担风险的能力及其禀赋等5个方面共同构成,这些方面的变化导致了企业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博弈均衡的变化,并使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具有可实现性。但由于谈判地位的“历史差异”,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程度会因行业特征、企业类型、生命周期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而存在较大差异。

1.行业特征。波特认为行业的成长性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竞争力事实上就是企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组合与博弈均衡。财务理论研究也表明,行业特征、产品竞争等对企业融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行业特征对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谈判力及其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2.企业类型。总体来说,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程度随着企业中物质资本支配地位的递减而递增,随企业社会化程度增大而递增。在业主企业中,雇佣者几乎不具备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资格与机会。合伙企业特别是有限合伙的出现提升了人力资本的谈判力,但由于物质资本仍是主要风险载体,其谈判力很有限。随着公司制企业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公司资本外部网络化配置的时代背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可能性、全面性及有效性等均得以大大提升,作为企业创新载体的技术骨干尤其是高层次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始共享经营权和收益控制权,并由此日益主导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特定模式。

3.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力量对比是一个动态博弈均衡,这种资本构成随企业成长阶段而具有时期特征;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在应视企业发展阶段中对资本构成的依赖度而相机实施。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由于面临很多风险,企业要依赖于充裕的物质资本并注重对管理人力资本的有效激励。在成熟期,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使物质资本依赖大大弱化和间接化,通过企业家人力资本重组资源、实现结构型增长成为核心要务;经理人市场、创新人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使忠信的管理人力资本和“创新者人力资本”具有更多选择权,此时,面对职业经理的产权困惑与职务挥霍,以及创新者人力资本的机会损失与“创新困境”,企业仅靠高薪激励和长期合约束缚已难达到好的治理效果。所以,赋予管理人力资本以产权归属感以有效遏制成本,为创新者人力资本开辟进出“自由通道”以有效革新其参与收益分配的模式就成为有效的激励途径。这种依赖在衰落期更加显著。

4.公司治理结构。发达国家已从物质资本为基础界定所有者和经营者关系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实际上转向了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复合资本为基础、以其权利配置为核心的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重要制度环境。不少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对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模式的影响主要限于管理人力资本。笔者认为,这只是沿袭了传统思路,其实传统激励方式同样可以有效的运用于所有的“创新者人力资本”。这不仅可以体现企业对知识经济下技术的合作创新趋势的深刻认同,并可在收益分配模式上有效体现“要素贡献准则”,且对管理者人力资本几乎独享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权也是一个有效的制约和权衡。

二、特别风险的特殊补偿

在知识经济信息实时化、资本配置网络化背景下,随着生产资料、债券、股票以及基金市场等非人力资本的市场运作体系日益完善,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趋于弱化和间接化。考虑到其特殊产权特征导致的日渐套牢的人企关系,作为实际风险承担者和企业价值真正载体的人力资本应当享有特殊的、有效的风险补偿与保障机制。

1.突破合约壁垒与相机治理合约——收益权的动态前提。基于套牢的人企关系也即合约各方共同营造的、指向长期的专业合作壁垒会给企业尤其是人力资本承担的高风险带来高效率的匹配收益吗?长期合约的进出壁垒以及由此引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下的人力资本的进出“惰性”将使企业面临“创新损失”,使契约合作背离初衷。此时,要再造高效的合作共赢机制就必须冲破原有合约壁垒,重新构造新型的企业外部网络关系。所以,知识经济下资本合作的长期合约或企业资本配置的网络化态势将必然是实时、动态的,而治理方式则应采用相机治理与共同治理相结合的全新方式。

2.构建二元异质资本结构——收益权的确认基础。财务结构的概念最早由Fama提出,指企业金融流量中用于各类支付的比例,资本结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笔者在此运用财务结构广义概念,主要是因其更适合以下现状:在由技术创新和资本泛化引致的资源网络化配置环境中,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空前扩展与资本依赖的深度普及逻辑地要求资本结构安排能明确地体现出不同要素所有者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变化。但传统资本结构及其盈利项目的收益安排,却并不能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与利益要求。资本的泛化以及核心资本的地位转移使得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产权共享与共同治理必然要求突破传统的资本同质假设和一元束缚,建立以非同质假设为基础的二元优序资本结构。

3.共同、偏重的财务治理权——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路径。人力资本参与控制后,公司治理的重心由原来的监督、约束经理人员转变为要素所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以下机制:第一,在组织结构上,通过制度确定董事会、监事会中各资本所有者所占比例;第二,比照物质资本计量模式,科学计量以切实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其核心专用性、边际报酬递增的动态性等特征,使其享有与其价值贡献度相匹配的共同而有所偏重的财务治理权。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资本构成范文篇10

按资本运动规律控制成本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价值增值部分,可称为盈利。

按照投入产出的概念,C+V是投入部分,M是产出部分,C+V可作为分母,M是分子,分子越大,分母越小,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好,反之,投入产出效益就越差。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就成为投入产出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C+V中,C是指购买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不变资本,是商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成本中,应特别注意购买同类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的价格,注意有无物美价廉的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机制作用下,如果采购时货比三家,购买到同质优价原料、机器设备,不仅能使自己的产品获得竞争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这也是许多工厂都把精兵强将放在原料采购部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好商品生产的第一关———进料价格。

V是支付给劳动者的价格。劳动者本身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的费用,二是保持劳动者家庭的费用,三是对劳动者技能培养的费用。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劳动力价格有不同的水平。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劳动力价值中,劳动者技能培养费用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复杂劳动所代替,以至于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如果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从事许多工作。

在控制成本中,V是一个重要的因素,V的高低直接与成本高低有关。

但是,V是不可能无止尽降低的,也就是说,V是有下限的,这个下限是在同类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企业无法找到合格的劳动者。

另外,应该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静态的观点来看待劳动力成本。

以动态观点,在支付劳动力成本时,不仅仅看到支出的货币,更要看到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要用投入产出法来分析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是否合理。创造价值越高,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也应越高,这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即使一时得到高质低廉的劳动力,但由于市场的流动性,最终还是无法长期在企业中保留高质量的劳动力,最终也会因为高质量劳动力的离去而影响企业资产价值量的增加。

因此,任何一个企业控制成本是必要的,但任何成本都有一个下限,这个下限就是它的合理水平,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企业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低于这个水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但高于这个水平,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外贸企业控制成本的特点

外贸企业处于商业流通领域,使用的资本金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与产业资本、货币资本不一样,而商业资本在外贸领域的运作与内贸领域的运作也不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特点:

从单个资本循环看,外贸企业收购工厂的出口商品。对工厂来说,该商品被收购后,得到了报酬,它的价值已被实现,可以视为商品在国内市场实现了价值,但是对外贸企业来说,收购的出口商品的价值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才算真正最终实现。

因此,当出口商品被外贸企业收购后,它的价值增值过程并没有结束,只不过价值增值的空间和劳动过程的空间从工厂的生产领域转移到外贸的流通领域。

从外贸企业运作成本看,它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和部分流动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包括购买办公大楼、办公设备、运输工具、仓库等,这部分投资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多次分批收回,并且是可以折旧的。还有一部分包括办公费用,即进出口业务需要支出的经营费用,如出差费、验货费、样品费、通讯费等等,这些费用属于流动资本投资,它的特点是一次性投入,时间短,周转快,3到6个月可以收回。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也是一次性地全部加入到商品价值中去。

还有一部分流动资本,是用于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和奖金。外贸公司的业务员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源于外贸专业、外语专业和财务专业的大专院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各个公司有不同的规定,但总体水平差不多。

而奖金部分的差异却很大,经济体制改革后,每个进出口公司都制定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奖励创造价值多的业务员,并把奖金的高低作为拉开收入档次的主要手段。因此,外贸企业的成本中,支付给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也是成本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总资本构成看,外贸企业资本构成存在“三多三少”,即负债多、权益资本少,流动资本多、固定资本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这样的总资本构成,使外贸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更具有行业特色。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几个特点,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控制出口商品收购价格,是控制企业成本的重要环节。

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对工厂的出口商品仍然采用收购制,那么收购价格的高低就成为控制成本的关键点。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内的竞争机制正在形成,这种竞争机制为外贸企业挑选优质低价的出口商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企业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提供了机会。

因此,各个出口企业应充分重视货源采购工作,坚持同类商品优质低价优先收购原则,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质出口商品的货源工厂,应用经济利益机制使这批货源工厂为外贸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出口商品。

同时外贸企业还可以用参股、控股的方式,将资本渗透到工业企业中,用资产纽带关系把外贸企业与工业企业的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利益机制来控制成本,有利于使工贸双方都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

(二)通过有效控制库存和应收账款,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在外贸企业的流动资本中,有相当大部分用于收购出口商品,由于出口商品的时间性、季节性很强,许多商品收购后,或多或少都要在仓库存一段时间,形成库存商品。当然,库存有合理库存与不合理库存之分。

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说明存货速度快,占有流动资本少。同量的流动资本,由于周转速度的快慢,能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每个企业都力求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但是,存货周转率太高,则反映企业库存不足,如果库存太少,不足以满足出口需要,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存货周转率适中比较合适。至于什么样的存货周转率比较合适,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销售对象而有所不同,每个外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业务状况和商品特点来制定。

应收账款也是外贸企业流动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分为对国内工厂企业的放账和对国外客户的放账,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可推动进出口业务的发展,但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又是造成外贸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

总之,由于外贸公司的流动资本大部分是从银行货款而来,因此,银行的利息负担将要计算在出口成本中,所以,加快流动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将是外贸企业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

(三)盘活固定资本投资,可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

外贸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主要表现在购买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仓库等方面,而购买的物业——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占用的资金量最大,构成固定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

按照传统观点,这些固定资本一旦投入,只有通过折旧的方法,过若干年后收回。但如果我们树立了资产经营价值观,那么以这些固定资本投资的物业,在折旧完成以前,也能为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

例如,自己投资建好办公大楼、职工宿舍、仓库,办好产权证明和相关的法律手续后,将它们抵押给银行,可以得到优惠利率货款,货款作为流动资本,投入进出口贸易当中,由于利率的优惠,能为出口公司带一定的收益。

又例如,在产权市场上,公司的物业资产也可以进行交易。公司可用参股、控股等形式,将物业作为对其他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使形态固定的物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流动起来,也能为公司带来收益。

(四)降低办公经营费用,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外贸公司经营费用支出,是构成外贸企业成本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由于吃“大锅饭”,这部分费用未被重视起来,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尤其是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办公经营费用作为成本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职工创造的利润,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资金分配都牢牢挂起钩来。

有些进出口公司将费用支出指标、利润指标和奖励指标落实到个人(如上海基地进出口公司的陆长生管理法),这种用投入产出法将支出费用和创造利润联系起来的制度,无疑对最大限度降低办公费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进出口公司采用此方法,仅电话费用,就节省了几万元人民币,而且对每个业务员来说,这种机制使他们的头脑中都上紧了节约费用开支这根弦,于是能写传真联系业务就不用电话,能坐火车就不乘飞机。

办公费用的节省,不仅为公司节约了经营费用,也为业务员本身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投入产出公式中,办公费作为投入部分,是分母,产出部分是分子,当分母缩小时,即使分子不变,收益仍然会增加。

(五)适当制定业务员工资与奖金的比例,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在外贸公司,业务员的经营活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业务员的经营能力、外语水平、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对商品特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国内工厂和国外客户网络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成为他们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掌握等量流动资本后,素质高的业务员可以比一般素质的业务员多创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

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贸公司尤为重要,这也是外贸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支付业务员的工资与奖金中,两者的比例的制定对控制成本有重要意义,如果两者关系是3:7,那么业务员只在创造一定量利润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奖金,这样在投入产出比例中,由于产出的加大,会使企业成本相对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