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2:35:49

中外资银行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1

关键词:中外资银行合作合作领域合作方式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和协议关于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已经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基本上实现了与中资银行在同等的经营环境中运营。毫无疑问,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开展激烈的竞争,中国金融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冲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也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双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分析

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目前,从总体而言,外资银行具有中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某些方面,中资银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如果双方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将促进双方更快的发展。

1、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中资银行有如下相对竞争优势。首先,中资银行有国家为坚强后盾,有中央银行提供主权信用手段作为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亲和力,拥有长期、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其次,中资银行在中国运营多年,对于中国国情、文化背景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的认识,具有丰富的本土经营经验,尤其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十分了解,熟悉央行的监管规则与条例,深谙中国市场的规则。第三,中资银行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充足的人民币来源、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及较强的国内市场分销能力,在人民币配套服务上具有优势。

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业务优势。同时外资银行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另外,外资银行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点和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境外分销方面具有优势。

2、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互补分析

从以上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外银行都有各自的优势,正好互补。因此,中外资银行携手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相结合,做大市场,将极大地促进双方更快发展和进步,实现双赢。

中资银行通过合作至少可获得以下利益。首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拓展能力。中资银行在合作中可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营销方法和客户服务,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进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迅速增强竞争力。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引入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外资银行的报表披露、会计和报告方式与国际接轨,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向外资银行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再次,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加快业务的渗透与扩展。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体系为中资银行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通过合作,一方面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业务发展中与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恶性竞争,加快自身的国际化步伐。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在中国加人WTO后的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可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外资银行只有与中资银行合作,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网络优势和客户的渊源关系,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其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战略。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更加注重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层面由初期的同业拆借等人民币融资业务向多领域发展。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并获得了人员培训机会,实现了双赢合作。

因此,中外资银行应加强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目前,中外资银行的新动向也说明,中资银行寻求与国际金融业开展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外资银行寻求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业务的意图不谋而合。同时,我国2002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可见,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二、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分析

1、中外资银行的合作领域

中外资银行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为两者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劣势,实现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尤其是人民币资金业务方面,更多地需要中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调拨外汇和资金清算服务、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同城)代收代付业务、备用信用证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国内外客户调查等多个领域。中资银行可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机构为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从中收取手续费,从而把网点优势转化为利润。

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现钞业务、外币信用卡业务、外币资金拆借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服务领域,中资银行可以参加多边银行合作体系,实现征信时客户信息的共享,通过银团贷款与信用证担保业务,为客产的国际贸易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利用外资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处理中心、先进的技术平台、专业化的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此外,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可以在投资基金托管领域、消费信贷领域、证券承销业务、银行内部运作机制重组、资金借贷领域、人员培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互利。

2、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方式

中外资银行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合作,如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资金拆借、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代收代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合作的程度也由最初的局部业务初级合作发展为多种业务相结合的纵深合作的态势。根据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合作。

(1)技术合作。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金融技术方面明显逊色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通过提供人员培训、管理服务以及有关国际通行惯例的专业技术等方式的技术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中资银行的运作机制,完善中资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外资银行则可通过技术合作加深在中国市场的认识,为进一步在中国开展业务奠定基础。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已在技术方面的进行合作,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这些外资银行将为中国建设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援助。

(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外资银行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结成战略伙伴,也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过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方面。中资银行大都与外资银行签署了协议,双方互相提供清算、资金折借等服务。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现在这种战略合作正在向基金管理方面拓展。近年来,中国的基金业发展速度较快,中资银行大多与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托管协议,但中资银行在基金管理技术、业务经验、产品创新方面较为落后。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外资银行可为中资银行提供资金、人员及产品设计培训,帮助中资银行建立基金管理服务的运营基础,提高中资银行基金管理技术水平。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都与JP摩根大通银行在基金管理方面展开了战略合作。而中国农业银行也与德意志银行合作,为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2

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目前,从总体而言,外资银行具有中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某些方面,中资银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如果双方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将促进双方更快的发展。

1、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中资银行有如下相对竞争优势。首先,中资银行有国家为坚强后盾,有中央银行提供主权信用手段作为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亲和力,拥有长期、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其次,中资银行在中国运营多年,对于中国国情、文化背景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的认识,具有丰富的本土经营经验,尤其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十分了解,熟悉央行的监管规则与条例,深谙中国市场的规则。第三,中资银行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充足的人民币来源、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及较强的国内市场分销能力,在人民币配套服务上具有优势。

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业务优势。同时外资银行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另外,外资银行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点和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境外分销方面具有优势。

2、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互补分析

从以上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外银行都有各自的优势,正好互补。因此,中外资银行携手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相结合,做大市场,将极大地促进双方更快发展和进步,实现双赢。

中资银行通过合作至少可获得以下利益。首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拓展能力。中资银行在合作中可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营销方法和客户服务,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进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迅速增强竞争力。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引入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外资银行的报表披露、会计和报告方式与国际接轨,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向外资银行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再次,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加快业务的渗透与扩展。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体系为中资银行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通过合作,一方面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业务发展中与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恶性竞争,加快自身的国际化步伐。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在中国加人WTO后的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可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外资银行只有与中资银行合作,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网络优势和客户的渊源关系,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其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战略。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更加注重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层面由初期的同业拆借等人民币融资业务向多领域发展。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并获得了人员培训机会,实现了双赢合作。

因此,中外资银行应加强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目前,中外资银行的新动向也说明,中资银行寻求与国际金融业开展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外资银行寻求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业务的意图不谋而合。同时,我国2002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可见,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二、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分析

1、中外资银行的合作领域

中外资银行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为两者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劣势,实现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尤其是人民币资金业务方面,更多地需要中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调拨外汇和资金清算服务、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同城)代收代付业务、备用信用证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国内外客户调查等多个领域。中资银行可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机构为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从中收取手续费,从而把网点优势转化为利润。

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现钞业务、外币信用卡业务、外币资金拆借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服务领域,中资银行可以参加多边银行合作体系,实现征信时客户信息的共享,通过银团贷款与信用证担保业务,为客产的国际贸易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利用外资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处理中心、先进的技术平台、专业化的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此外,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可以在投资基金托管领域、消费信贷领域、证券承销业务、银行内部运作机制重组、资金借贷领域、人员培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互利。

2、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方式

中外资银行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合作,如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资金拆借、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代收代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合作的程度也由最初的局部业务初级合作发展为多种业务相结合的纵深合作的态势。根据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合作。

(1)技术合作。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金融技术方面明显逊色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通过提供人员培训、管理服务以及有关国际通行惯例的专业技术等方式的技术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中资银行的运作机制,完善中资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外资银行则可通过技术合作加深在中国市场的认识,为进一步在中国开展业务奠定基础。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已在技术方面的进行合作,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这些外资银行将为中国建设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援助。

(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外资银行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结成战略伙伴,也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过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方面。中资银行大都与外资银行签署了协议,双方互相提供清算、资金折借等服务。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现在这种战略合作正在向基金管理方面拓展。近年来,中国的基金业发展速度较快,中资银行大多与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托管协议,但中资银行在基金管理技术、业务经验、产品创新方面较为落后。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外资银行可为中资银行提供资金、人员及产品设计培训,帮助中资银行建立基金管理服务的运营基础,提高中资银行基金管理技术水平。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都与JP摩根大通银行在基金管理方面展开了战略合作。而中国农业银行也与德意志银行合作,为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

(3)股权合作。资本合作必将成为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产权方面的合作,从中资银行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部分分支机构、网点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与外资银行进行股权合作,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难度,还可以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并移植到中资银行其他分支机构,促使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科学规范、决策高效、稳健发展的经营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从外资银行这一方面来看,其运营都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增加分支机构的高成本以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外资银行在短期内不会大范围增设业务网点,因此,外资银行就可以通过产权合作与中资银行建立更牢固的合作关系,并利用中资银行的地缘及机构优势拓展在中国的业务,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们一般先通过参股合作,然后再利用于自身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的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有些外资银行甚至一开始就期望实现相对控股。在收购对象方面,外资银行更青睐股权相对分散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以便其今后实现控股。2002年1月15日,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公开表示,欢迎外国资本参股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外资的比例在25%以内是允许的。2002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更是为中外资银行的资本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由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名力集团、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资组建的中金公司也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做了有益的尝试,都是直接吸引外资直接参股中资银行进行合作的成功先例。可以预见,以经济发达城市的商业银行为中心,中外资银行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方面合作。

【参考文献】

[1]郭德维、赵炎、李杰: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华北金融,2005,3。

[2]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7。

[3]王月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及中资银行应对措施[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3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从2001年以来出现了递增的势头。近年来,这种投资热情不但继续“提速”,而且进一步“换挡”—交易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参股建行的美洲银行,还是与中行签订备忘录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他们“你追我赶”的投资竞赛一次次刷新“外资入股中国内地银行的最大一单”的纪录。而相对于几大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对于入股中小商业银行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他们看中的是中小银行的创新能力、经营灵活、不良贷款率低以及强大的后发之势。

外资银行在中资银行的高级决策和管理层中都已拥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业务范围逐步拓广,股份比重不断上升,有的甚至跃居为第一大股东,逐步掌握了银行的控制权。可见,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外银行的股权合作已是大势所趋,双方的再度牵手也在预料之中。

二、中外银行股权合作的正面效应

对于中资银行,外资参与不仅有助于巩固银行的资本基础,促使股权结构多样化,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金融业务综合化,完善电子化金融交易,丰富金融衍生产品,提升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些改革和调整,最终将促使我国银行业从整体上提升服务和经营水平,形成竞争有序、符合市场和群众需要的金融服务格局。

对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广泛的业务网点和深厚的客户基础为其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早日克服“水土不服”的症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中外银行股权合作潜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合作双方的权利分配问题

如果是一般性质的股权合作,只要掌握好双方的出资比例就可将经营管理权控制在中方手中,但我国引进投资者的首要目的是突破制约我国银行发展的制度困境,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双方的权利分配问题。目前,对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若按双方的出资比例决定其经营管理权,则外资银行的决策权有限,这种合作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银行的制度约束就值得怀疑;若给外方较大决策权,不仅有悖于规范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存在较大风险。

(二)中外银行中国境内单边市场合作的公允问题

纵观海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都未明确涉及协助中资行发展海外业务的条款,基本上是中资协助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的单边市场。目前中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互惠互利的情况下还存在合作的必要和交集,而协助中资银行开拓海外市场可能超出双方交集范围,外资银行当然不会轻易就范。随着外资银行在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的开拓,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必定会选择独立发展。合作的基础一旦丧失,再要求外资银行协助中资行发展海外业务,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

(三)合作银行的风险化解问题

在我国,国家银行尤其四大国有银行存在较强的政府担保,一是由财政出资来冲销其不良资产,二是国家信誉的隐性担保。在引进外资后,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一旦引进银行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问题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个金融领域的安全时,是由政府进行干预,继续“埋单”,不伦不类,让外资银行分享政府的好处;还是放任自流,任其危害存款人和国家利益就成为决策者两难的一个问题。

(四)加剧地区和经济体之间的资金不平衡问题

引进外资在利于体制转变和银行企业化运作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个微观合理但宏观失调的权衡问题。引资后的银行若完全按照企业逐利和规避风险的效益最大化原则来经营,资金必定会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从中资企业向外资企业转移,这在微观层面上虽然是合理的,但却会使宏观失衡,进一步加剧地区的差距,给弱小民营企业和自主品牌以毁灭性打击。

四、中外资银行股权合作的策略选择

(一)内外兼攻,主次分明

既然引进境外投资者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的“一股独大”和行政干预的制度困境,实现股权的多元化,进而完善银行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把重要的筹码都放在外资银行身上,我们完全可以和应该允许、鼓励中国更多已经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大型优质企业参与到股权中来,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来优化股权、提升银行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分散股权,防止外资银行的势力渗透过大,威胁中方的控制权。

(二)走双向开放之路,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面对中外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单边合作,我们当然不能漠然视之。如果说,我们在加入WTO之前,没有机制让我们行使对等的权力,不能要求别人。那么,在加入WTO之后,我们已经有了这个权力。但在银行改制后的今天,我国银行业的总体质量和价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完全应该有与外资对等的开放权利,在国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我们应尽快建立起以政府、参股的中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入股企业共同出资的官商合办的存款保险机构,保险基金则可采取事前收取和事后补充的方式缴纳。当银行严重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危险时,为了总体的金融安全,中国政府可以承担起最后挽救责任,但一旦银行度过难关,必须在事后按应该承担的比例向政府补偿。

金融作为经济的中枢,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金融系统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金融业的开放需要在谨慎和稳健中迈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戴志敏,戴杭骁.基于外资银行参股的银行安全预警体系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9-26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4

继2002年东亚、汇丰、渣打、恒生银行等第一批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实业银行又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先后有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等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获准QFII证券托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部分外资银行还相继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多币种账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和买方付息票据等业务。经国家外汇治理局批准,上海最近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外资银行外汇贷款治理改革试点,在沪经营的外资行可自行审核办理外汇贷款利息和费用的收付。

经营特点显著

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

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非凡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

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轻易一些。

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预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

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

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

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重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问题。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

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目前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

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

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

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轻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预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预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

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对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

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非凡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非凡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

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非凡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企业,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金融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治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治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

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预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非凡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方法”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

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治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熟悉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不计成本,打擦边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治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

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置疑,税收、中间业务治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竞争和风险的考虑上就稍嫌不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如下承诺: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在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立即向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全面提供外汇服务,且不需要进行个案审批。正式加入时,立即答应外资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基础上增加外币兑换、同业拆借、外汇信用卡的发行、国外信用卡的发行等业务。2003年底开放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6年底,答应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加入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三年宽限期很快就到,中资银行在经营目标、治理模式、金融创新和体制改革上都没有根本的改变。中资银行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依靠其本土优势,仍然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少人很快就淡忘了“爱立信事件”之痛,放松竞争意识,淡化风险意识。以美洲银行为例,其非利差收入构成就有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和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人等11项内容。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治理,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类业务。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强了金融创新的力度,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推出买方付息票据和保理业务,同时,央行和监管机构也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减少审批环节,从结算账户到银行卡的推广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如若中资银行不从根本的观念上进行改变,不把利润和风险收益回当作经营的目标,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以及风险内控机制,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垄断的本土优势和网点优势,就会成为桎梏和战线过长的成本劣势。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5

入世以来,中外资银行在业务和股权方面的合作进展很快,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事件此起彼伏(详见表一)。截止2006年末,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83家营业性机构,27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20家中资银行;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家金融机构在华设立30家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15个国家和地区的4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

2006年12月,汇丰、花旗、渣打、恒生等外资银行正式收到银监会关于开展人民币业务的确认函,将向本地居民提供每笔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服务,尽管局限于高端客户群体,但是中外资银行在人民币存款领域的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序幕。根据央行统计,2006年12月下旬在沪5家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百万存款”达到2.98亿元,外资银行总资产占比达到12.4%,外汇贷款达到54.8%,利润增长率达到68.3%,远远高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9.3%和四大商业银行的12.6%。很多本属于中资银行的优质客户转向服务更好、产品更优越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的“挤出效应”在上海得到体现。

二、全面认识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性竞争关系

1、中资银行在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以竞争促进合作,以合作强化竞争

金融业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在市场份额、资产规模、业务和客户等方面迅速壮大。尽管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形成冲击,但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与外资银行形成战略联盟是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1)外资银行拥有高效的管理体制、成熟多元的金融产品、先进的营销技术和丰富的全球网络资源。我国的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就是要将发达市场国家银行的先进银行理念、技术、管理经验本土化。要想获得这些资源,改变体制的约束,缩小不良资产比例,增强经营的国际化水平和对优质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就必须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这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2)战略引资可以改善公司治理,优化银行股权机构。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战略联盟参与决策和监督,行使股东和董事的权利,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从而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战略联盟,是立足于长远的银行治理结构的改善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外资的引入金融市场化更明显,效率更高,资源配置更合理。

(3)中资银行需要外部力量促进商业化,适应市场需求,外资参股为中资银行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对象,并形成外在压力迫使中资银行完成仅靠自己内在力量无法完成的革命,真正脱胎换骨为一个市场主体,最终建立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中资商业银行在董事会运作、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引资,上海银行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交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设银行的住房贷款业务创新走在了所有银行的前面,浦东发展银行引进花旗银行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上海成功推出被称为“中国首张由外资银行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信用卡”。

2、中资银行在竞争中面临的困难和约束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主要面临以下不利因素:

1、我国现有银行之间的竞争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使得我国本来就很脆弱的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化。外资银行拥有高效的管理体制先进的营销技术成熟多元的金融产品,以及可提供境外分销能力的全球网络等,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就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竞争优势,必然影响整个银行业的供需状况。国内银行业越来越受到来自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外资银行的“挤出效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逐步显现。2、外资银行的发展势头强劲:外资银行机构布局日趋清晰,目前已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同时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格局。资产和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上升,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从2006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开始大举拓展西部市场和东北地区,汇丰银行在成都、西安成立分行,香港东亚银行在辽宁筹建分行,可以预计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开设分支机构,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3、外资金融机构建立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其在营业网点、客户资源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劣势,通过与中资银行的联盟得到中方的营销网络、关系资源、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等。中资银行很难学到外资银行的核心技术,从而使中资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资银行的合作是手段,因此应该建立一个银行战略联盟的学习机制,用这个机制去约束外资银行,以提高外资银行对中资商业银行的贡献水平。

4、尽管外资机构对参股国内银行表现出很大热情,但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利益冲突迟早会出现并可能尖锐化。外资银行入股的目的显然不在于帮助国内银行补充资本金,而国内银行的原控股机构也不愿意在股权交易中丧失控制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银行很可能提高它们的控股要求,而升高的控股要求也很可能受到国内银行原控股方的抵制,双方必然走向合作性竞争的新格局。三、中资银行的竞争策略

1、培育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战略层面上看,在引进国外的资本和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消化吸收,着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引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一定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来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金融业开放之前,中资银行竞争靠营业网点,外资银行靠产品,下一步的竞争重点必然发生转变,外资银行会加强规模管理,进一步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中资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产品创新,不断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从总体上说,我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水平偏低,全行业非利息收入约占总收益的10%,而国际一流的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益的比重在40%左右。为了避免周期性风险,银行应该多元化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中间产品、金融理财和衍生产品。

3、进一步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

中外银行战略合作的意义在于以合作强化竞争,着眼于长远的银行治理结构的改善和经营效率的提高。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意味着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已经进入到合作性竞争的新阶段。这种合作性竞争的新的发展趋势要求逐步提高市场的竞争程度,完善市场机制,加快银行体系改革。银行业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引入战略投资者必须建立一套约束机制,充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福海.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6).

[2]周革平.入世五周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J].金融与经济,2007,(2).

[3]洪正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青年论坛,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朱毅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4,(3).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6

关键词:中外资银行;股权合作;应对策略

股权合作,即以资本合作为基础,进而促进技术、业务和管理的全方位合作的新型合作形式。它在加强双方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实现互惠互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当今众多行业,包括金融业选择的合作方式。

一、中外银行股权合作的现状

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从2001年以来出现了递增的势头。近年来,这种投资热情不但继续“提速”,而且进一步“换挡”—交易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参股建行的美洲银行,还是与中行签订备忘录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他们“你追我赶”的投资竞赛一次次刷新“外资入股中国内地银行的最大一单”的纪录。而相对于几大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对于入股中小商业银行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他们看中的是中小银行的创新能力、经营灵活、不良贷款率低以及强大的后发之势。

外资银行在中资银行的高级决策和管理层中都已拥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业务范围逐步拓广,股份比重不断上升,有的甚至跃居为第一大股东,逐步掌握了银行的控制权。可见,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外银行的股权合作已是大势所趋,双方的再度牵手也在预料之中。

二、中外银行股权合作的正面效应

对于中资银行,外资参与不仅有助于巩固银行的资本基础,促使股权结构多样化,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金融业务综合化,完善电子化金融交易,丰富金融衍生产品,提升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些改革和调整,最终将促使我国银行业从整体上提升服务和经营水平,形成竞争有序、符合市场和群众需要的金融服务格局。

对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广泛的业务网点和深厚的客户基础为其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早日克服“水土不服”的症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中外银行股权合作潜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合作双方的权利分配问题

如果是一般性质的股权合作,只要掌握好双方的出资比例就可将经营管理权控制在中方手中,但我国引进投资者的首要目的是突破制约我国银行发展的制度困境,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双方的权利分配问题。目前,对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有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若按双方的出资比例决定其经营管理权,则外资银行的决策权有限,这种合作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银行的制度约束就值得怀疑;若给外方较大决策权,不仅有悖于规范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存在较大风险。

(二)中外银行中国境内单边市场合作的公允问题

纵观海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都未明确涉及协助中资行发展海外业务的条款,基本上是中资协助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的单边市场。目前中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互惠互利的情况下还存在合作的必要和交集,而协助中资银行开拓海外市场可能超出双方交集范围,外资银行当然不会轻易就范。随着外资银行在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的开拓,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必定会选择独立发展。合作的基础一旦丧失,再要求外资银行协助中资行发展海外业务,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

(三)合作银行的风险化解问题

在我国,国家银行尤其四大国有银行存在较强的政府担保,一是由财政出资来冲销其不良资产,二是国家信誉的隐性担保。在引进外资后,银行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一旦引进银行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问题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个金融领域的安全时,是由政府进行干预,继续“埋单”,不伦不类,让外资银行分享政府的好处;还是放任自流,任其危害存款人和国家利益就成为决策者两难的一个问题。

(四)加剧地区和经济体之间的资金不平衡问题

引进外资在利于体制转变和银行企业化运作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个微观合理但宏观失调的权衡问题。引资后的银行若完全按照企业逐利和规避风险的效益最大化原则来经营,资金必定会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从中资企业向外资企业转移,这在微观层面上虽然是合理的,但却会使宏观失衡,进一步加剧地区的差距,给弱小民营企业和自主品牌以毁灭性打击。

四、中外资银行股权合作的策略选择

(一)内外兼攻,主次分明

既然引进境外投资者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的“一股独大”和行政干预的制度困境,实现股权的多元化,进而完善银行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把重要的筹码都放在外资银行身上,我们完全可以和应该允许、鼓励中国更多已经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大型优质企业参与到股权中来,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来优化股权、提升银行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分散股权,防止外资银行的势力渗透过大,威胁中方的控制权。公务员之家

(二)走双向开放之路,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

面对中外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单边合作,我们当然不能漠然视之。如果说,我们在加入WTO之前,没有机制让我们行使对等的权力,不能要求别人。那么,在加入WTO之后,我们已经有了这个权力。但在银行改制后的今天,我国银行业的总体质量和价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完全应该有与外资对等的开放权利,在国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我们应尽快建立起以政府、参股的中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入股企业共同出资的官商合办的存款保险机构,保险基金则可采取事前收取和事后补充的方式缴纳。当银行严重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危险时,为了总体的金融安全,中国政府可以承担起最后挽救责任,但一旦银行度过难关,必须在事后按应该承担的比例向政府补偿。

金融作为经济的中枢,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金融系统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金融业的开放需要在谨慎和稳健中迈步前进。

参考文献: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7

(一)人民币存贷款业务

1、从个人存贷款业务来看,外资银行由于受到经营网点、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与中资银行相抗衡,中资银行在三五年内竞争压力不大。中外资银行账户管理费用差别见表2。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吸引的存贷款客户主要是对价格不太敏感、享受优质服务的高端个人客户。

表2中外资银行收费标准

收费项目外资银行中资银行

小额帐户管理费平均1万美元以下收50元人民币/月日均存款不满300元收3元人民币/季

本地跨行取款收费目前尚无该服务2元人民币/笔

异地取款收费30元人民币/笔取款金额0.5%,最低1元,最高50元

转帐(本地)8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5元人民币

转帐(异地)12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30元人民币

详细帐单查询50元人民币/笔无

资料来源:/special/0025220S/fbank.html,2007

2、企业存贷款业务方面

企业存贷款不仅要看服务水平,更看资金成本、长期银企关系、便捷性、限制性等综合因素。目前外资银行在贷款利息上不具有优势,且网点较少、对客户的要求和限制较中资银行高。所以,外资银行只能抢走一部分外资企业和少部分国际业务较多、看重服务水平的中资大企业。中小企业则因为外资银行门槛较高,会继续其在中资银行存贷款业务。

(二)房贷业务

房贷业务由于风险低,坏帐比例小,成为中外资抢夺的重点。

外资银行在服务质量、房贷产品种类及组合、管理体制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所以在高档住宅、别墅房贷业务上的竞争力较强。如公寓按揭贷款,中资银行只能做8成20年,外资可做到8成30年;写字楼在中资银行只能办6成10年按揭,而外资却可以放宽到8成30年。

在中低端房贷业务中,外资银行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创新产品(如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人民币“房产抵押贷款”,通过该产品,中小企业可以住宅或商业房产作抵押,获得10年与房产价值70%等值的贷款)和优质服务。但其业务审批的效率不及中资银行。如东亚银行在上海地区对境外人士办理房贷业务需7天时间,花旗、汇丰、渣打也在8天左右。而中资银行则胜在提供的贷款品种多样,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具有品牌优势、消费者信赖优势、网点众多和与经纪公司等战略伙伴关系密切的优势。

(三)个人理财业务

人民币个人理财是向个人客户发行的以投资收益为保障的低风险产品。虽然中国的理财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外资银行的长项是理财,因成本缘故,目前锁定中国的高收入群。外资在理财方面有丰富经验和产品品牌,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期短(如花旗、汇丰、恒生等新产品的平均周期为两个月);而中资银行将理财作为一项增值服务,品牌观念淡薄,投资品种有限,创新品种少,对客户有限制较多,对高端客户关注不够,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理财需求,产品更新一般需要一到两年时间。2007年3月28日,上海银监局公布的在沪银行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由于产品单一、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低,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外资银行在上升。

中资银行的优势则在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低廉的收费方面,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扩大了客源,在当前国人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吸引力;外资目前只在少数大城市有营业网点,内地居民对其不甚了解,加之起点和收费较高,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银行的境内分支机及网点(包括总行)达18,038个,光大银行2006年阳光理财C计划,起始金额仅5万元人民币,有些中资银行更可低至1万元甚至几千元;而东亚银行目前内地的网点数目才30个,花旗在上海和北京的理财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5万元。

(四)信用卡业务

根据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将大幅增长。中国沿海地区和主要中心城市正好进入了这一区间。

但目前的外资银行还不能开展信用卡业务。一些外资纷纷采用参资入股中资银行等方式,绕开了人民币对象和地域的限制,达到熟悉国内市场的目的,为以后独立发卡作好市场、品牌及宣传等先期准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银联金卡工程为所有入网银行提供了共享网点和设备资源,外资银行独立发卡后可节省铺设国内网络的时间和成本,信用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2003年,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合作成立信用卡中心。汇丰银行参股上海银行,现已推出联名卡。中资银行也毫不示弱:招行借助北京奥运合作伙伴VISA之势发行奥运VISA信用卡,广发行正与中国人寿谈判冀望分享后者的客户资源以发行信用卡,中国平安则正申请通过平安银行发行信用卡。

二.中外资银行竞争趋势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正在呈现新的趋势:

1、竞争区域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正从目前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地区辐射。

2、外资银行因资本有限,所以业务扩展更多地使用快速、廉价、超地域的网络银行和电子银行,扩大在华业务范围。目前中资银行在网上银行服务方面还显不足,开展网络业务的中资银行只有50多家,各类客户只有1000多个。虽然中国银行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最佳网上银行”,但其产品的含金量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花旗银行就是凭借其网上银行业务优势,从中资银行手里抢走了大客户——南京爱立信。

3、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从传统存贷款业向国际结算、清算、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展开。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占很大优势。花旗所代表的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中资银行只占20%左右。

4、中外资银行加紧了金融专业人才的争夺。几年前,因薪酬和晋职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曾出现过大量人才向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移动。外资银行因文化背景及其业务规模的限制,没有过多争抢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人才需求的增加和本地化战略的实施,外资银行可能会利用各种优厚的待遇与中资银行争抢人才,中资银行面临着第二次人才流失危机。

三.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表现为现实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竞争力强的银行表现为盈利能力强、资产质量好、资本充足率和市场占有率高。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不断涌入的外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和强大,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环境

中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率是33%,外资银行仅为15%,营业税税率统一为8%,外资还可以减免,税费待遇不平等。过高的税赋无疑加重了中资银行的经营负担,降低了其和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监管部门在实施宏观调控和加强监管时,改革现行的营业税税制,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及附加税,统一中外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税率,将外资银行同样纳入管理范畴,使中外资银行在同样的监管条件和法规束缚中公平地开展竞争。

2、推进金融创新,开拓新市场,

首先,中资银行应立足现有市场,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根据不同客户群的贡献度大小,提供差异化服务价格,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稳定客户群,扩大收入。

然后以“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为准则,实现多功能高品位的银行卡、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衍生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零售业务部门和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种需求信息,信息科技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普遍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

最后,针对跨国公司的需求,设计超前产品,建立对跨国公司客户营销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反应机制,紧跟客户需要和市场,不断调整计划,以便在最合适的机会介入。

3、加强中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中外资银行可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己方客户在对方所在地以外的业务发展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也可通过中外资银行相互参股,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维持态势(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入股中资银行联名发行信用卡等),既增加自己的资本金,也改善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扩大了技术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但要指出的是,中资银行应该选择可以建立长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金融机构。入股者与自己存在业务互补关系,选择对象要有志于在中国长期健康发展。

4、构建企业文化,增强核心凝聚力

近期外资银行大肆招揽人才,恒生2007年底将使内地员工数目增至1000名以上,汇丰计划今明两年招纳1000名左右员工。面对这种举动,各中资银行也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争抢。2006年底,招行在全国38所重点院校招收1450名应届毕业生,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一次性招揽数百人、浦发银行共招管理和专业人员储备103名。除了招聘之外,中资银行还应以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从内部形成凝聚力,以保留现有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从精神层面推动了银行的快速稳健成长。

参考文献

[1]江帆.汇丰加紧在京布点,外资银行盯紧高端客户[J].中国报道,2005

[2]贺力平,范小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3]姚凤阁,余敏明.中外资商业银行比较优势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4]李礼辉.WTO与中国银行业[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摘要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8

关键词:中外资银行合作合作领域合作方式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和协议关于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已经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基本上实现了与中资银行在同等的经营环境中运营。毫无疑问,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开展激烈的竞争,中国金融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冲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也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双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分析

2007年,外资银行已经可以在中国金融市场经营人民币业务,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全面竞争时代。目前,从总体而言,外资银行具有中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某些方面,中资银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如果双方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将促进双方更快的发展。

1、中外资银行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中资银行有如下相对竞争优势。首先,中资银行有国家为坚强后盾,有中央银行提供主权信用手段作为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和亲和力,拥有长期、广泛、稳定的客户基础。其次,中资银行在中国运营多年,对于中国国情、文化背景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的认识,具有丰富的本土经营经验,尤其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十分了解,熟悉央行的监管规则与条例,深谙中国市场的规则。第三,中资银行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充足的人民币来源、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及较强的国内市场分销能力,在人民币配套服务上具有优势。

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在于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业务优势。同时外资银行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另外,外资银行在全球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点和先进的通讯网络,在境外分销方面具有优势。

2、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利益互补分析

从以上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外银行都有各自的优势,正好互补。因此,中外资银行携手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相结合,做大市场,将极大地促进双方更快发展和进步,实现双赢。

中资银行通过合作至少可获得以下利益。首先,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拓展能力。中资银行在合作中可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营销方法和客户服务,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进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迅速增强竞争力。其次,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我国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引入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外资银行的报表披露、会计和报告方式与国际接轨,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向外资银行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质量。再次,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门槛,加快业务的渗透与扩展。外资银行的全球网络体系为中资银行开拓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通过合作,一方面降低了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业务发展中与外资银行可能发生的恶性竞争,加快自身的国际化步伐。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在中国加人WTO后的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可集中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业务。外资银行只有与中资银行合作,借助中资银行的资源、网络优势和客户的渊源关系,弥补自身在网点、人民币资金清算及客户信息等方面的弱势,才能迅速实现其扩大业务和产品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战略。而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更加注重与中资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层面由初期的同业拆借等人民币融资业务向多领域发展。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手续费,并获得了人员培训机会,实现了双赢合作。

因此,中外资银行应加强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目前,中外资银行的新动向也说明,中资银行寻求与国际金融业开展合作的战略构想与外资银行寻求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业务的意图不谋而合。同时,我国2002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可见,中外资银行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是完全可行的。

二、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分析

1、中外资银行的合作领域

中外资银行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补优势为两者的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劣势,实现合作双方互惠互利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尤其是人民币资金业务方面,更多地需要中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调拨外汇和资金清算服务、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同城)代收代付业务、备用信用证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国内外客户调查等多个领域。中资银行可利用自身庞大的网络机构为外资银行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从中收取手续费,从而把网点优势转化为利润。

而在国际业务方面,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合作,双方合作领域集中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现钞业务、外币信用卡业务、外币资金拆借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服务领域,中资银行可以参加多边银行合作体系,实现征信时客户信息的共享,通过银团贷款与信用证担保业务,为客产的国际贸易提供融资便利,同时利用外资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处理中心、先进的技术平台、专业化的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此外,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还可以在投资基金托管领域、消费信贷领域、证券承销业务、银行内部运作机制重组、资金借贷领域、人员培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互利。

2、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方式

中外资银行已经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合作,如在外币国际清算、外币资金拆借、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全国代收代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合作的程度也由最初的局部业务初级合作发展为多种业务相结合的纵深合作的态势。根据中外资银行的相对优势,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合作。

(1)技术合作。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金融技术方面明显逊色于外资银行。外资银行通过提供人员培训、管理服务以及有关国际通行惯例的专业技术等方式的技术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中资银行的运作机制,完善中资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外资银行则可通过技术合作加深在中国市场的认识,为进一步在中国开展业务奠定基础。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已在技术方面的进行合作,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这些外资银行将为中国建设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援助。

(2)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外资银行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结成战略伙伴,也是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过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集中在现金管理方面。中资银行大都与外资银行签署了协议,双方互相提供清算、资金折借等服务。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已同多家外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现在这种战略合作正在向基金管理方面拓展。近年来,中国的基金业发展速度较快,中资银行大多与基金管理公司签署了托管协议,但中资银行在基金管理技术、业务经验、产品创新方面较为落后。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外资银行可为中资银行提供资金、人员及产品设计培训,帮助中资银行建立基金管理服务的运营基础,提高中资银行基金管理技术水平。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的拓展。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先后都与JP摩根大通银行在基金管理方面展开了战略合作。而中国农业银行也与德意志银行合作,为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服务。

(3)股权合作。资本合作必将成为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产权方面的合作,从中资银行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部分分支机构、网点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与外资银行进行股权合作,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难度,还可以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并移植到中资银行其他分支机构,促使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科学规范、决策高效、稳健发展的经营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

从外资银行这一方面来看,其运营都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增加分支机构的高成本以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外资银行在短期内不会大范围增设业务网点,因此,外资银行就可以通过产权合作与中资银行建立更牢固的合作关系,并利用中资银行的地缘及机构优势拓展在中国的业务,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们一般先通过参股合作,然后再利用于自身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的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有些外资银行甚至一开始就期望实现相对控股。在收购对象方面,外资银行更青睐股权相对分散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以便其今后实现控股。2002年1月15日,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公开表示,欢迎外国资本参股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外资的比例在25%以内是允许的。2002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更是为中外资银行的资本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由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名力集团、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资组建的中金公司也为中外资银行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做了有益的尝试,都是直接吸引外资直接参股中资银行进行合作的成功先例。可以预见,以经济发达城市的商业银行为中心,中外资银行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方面合作。

【参考文献】

[1]郭德维、赵炎、李杰: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华北金融,2005,3。

[2]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7。

[3]王月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战略及中资银行应对措施[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9

(一)人民币存贷款业务

1、从个人存贷款业务来看,外资银行由于受到经营网点、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很难与中资银行相抗衡,中资银行在三五年内竞争压力不大。中外资银行账户管理费用差别见表2。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吸引的存贷款客户主要是对价格不太敏感、享受优质服务的高端个人客户。

表2中外资银行收费标准

收费项目外资银行中资银行

小额帐户管理费平均1万美元以下收50元人民币/月日均存款不满300元收3元人民币/季

本地跨行取款收费目前尚无该服务2元人民币/笔

异地取款收费30元人民币/笔取款金额0.5%,最低1元,最高50元

转帐(本地)8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5元人民币

转帐(异地)12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笔最高30元人民币

详细帐单查询50元人民币/笔无

资料来源:/special/0025220S/fbank.html,2007

2、企业存贷款业务方面

企业存贷款不仅要看服务水平,更看资金成本、长期银企关系、便捷性、限制性等综合因素。目前外资银行在贷款利息上不具有优势,且网点较少、对客户的要求和限制较中资银行高。所以,外资银行只能抢走一部分外资企业和少部分国际业务较多、看重服务水平的中资大企业。中小企业则因为外资银行门槛较高,会继续其在中资银行存贷款业务。

(二)房贷业务

房贷业务由于风险低,坏帐比例小,成为中外资抢夺的重点。

外资银行在服务质量、房贷产品种类及组合、管理体制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所以在高档住宅、别墅房贷业务上的竞争力较强。如公寓按揭贷款,中资银行只能做8成20年,外资可做到8成30年;写字楼在中资银行只能办6成10年按揭,而外资却可以放宽到8成30年。

在中低端房贷业务中,外资银行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创新产品(如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人民币“房产抵押贷款”,通过该产品,中小企业可以住宅或商业房产作抵押,获得10年与房产价值70%等值的贷款)和优质服务。但其业务审批的效率不及中资银行。如东亚银行在上海地区对境外人士办理房贷业务需7天时间,花旗、汇丰、渣打也在8天左右。而中资银行则胜在提供的贷款品种多样,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具有品牌优势、消费者信赖优势、网点众多和与经纪公司等战略伙伴关系密切的优势。

(三)个人理财业务

人民币个人理财是向个人客户发行的以投资收益为保障的低风险产品。虽然中国的理财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外资银行的长项是理财,因成本缘故,目前锁定中国的高收入群。外资在理财方面有丰富经验和产品品牌,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期短(如花旗、汇丰、恒生等新产品的平均周期为两个月);而中资银行将理财作为一项增值服务,品牌观念淡薄,投资品种有限,创新品种少,对客户有限制较多,对高端客户关注不够,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理财需求,产品更新一般需要一到两年时间。2007年3月28日,上海银监局公布的在沪银行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由于产品单一、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低,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外资银行在上升。

中资银行的优势则在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低廉的收费方面,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扩大了客源,在当前国人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吸引力;外资目前只在少数大城市有营业网点,内地居民对其不甚了解,加之起点和收费较高,使许多人望而却步。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银行的境内分支机及网点(包括总行)达18,038个,光大银行2006年阳光理财C计划,起始金额仅5万元人民币,有些中资银行更可低至1万元甚至几千元;而东亚银行目前内地的网点数目才30个,花旗在上海和北京的理财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5万元。

(四)信用卡业务

根据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5000美元时银行卡业务将大幅增长。中国沿海地区和主要中心城市正好进入了这一区间。

但目前的外资银行还不能开展信用卡业务。一些外资纷纷采用参资入股中资银行等方式,绕开了人民币对象和地域的限制,达到熟悉国内市场的目的,为以后独立发卡作好市场、品牌及宣传等先期准备。目前国内大中城市的银联金卡工程为所有入网银行提供了共享网点和设备资源,外资银行独立发卡后可节省铺设国内网络的时间和成本,信用卡的竞争将更趋激烈。2003年,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合作成立信用卡中心。汇丰银行参股上海银行,现已推出联名卡。中资银行也毫不示弱:招行借助北京奥运合作伙伴VISA之势发行奥运VISA信用卡,广发行正与中国人寿谈判冀望分享后者的客户资源以发行信用卡,中国平安则正申请通过平安银行发行信用卡。

二.中外资银行竞争趋势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正在呈现新的趋势:

1、竞争区域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正从目前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向中西部地区辐射。

2、外资银行因资本有限,所以业务扩展更多地使用快速、廉价、超地域的网络银行和电子银行,扩大在华业务范围。目前中资银行在网上银行服务方面还显不足,开展网络业务的中资银行只有50多家,各类客户只有1000多个。虽然中国银行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最佳网上银行”,但其产品的含金量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花旗银行就是凭借其网上银行业务优势,从中资银行手里抢走了大客户——南京爱立信。

3、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从传统存贷款业向国际结算、清算、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展开。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占很大优势。花旗所代表的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中资银行只占20%左右。

4、中外资银行加紧了金融专业人才的争夺。几年前,因薪酬和晋职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曾出现过大量人才向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移动。外资银行因文化背景及其业务规模的限制,没有过多争抢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人才需求的增加和本地化战略的实施,外资银行可能会利用各种优厚的待遇与中资银行争抢人才,中资银行面临着第二次人才流失危机。

三.中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表现为现实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竞争力强的银行表现为盈利能力强、资产质量好、资本充足率和市场占有率高。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不断涌入的外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发展和强大,必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宏观调控,创造公平环境

中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率是33%,外资银行仅为15%,营业税税率统一为8%,外资还可以减免,税费待遇不平等。过高的税赋无疑加重了中资银行的经营负担,降低了其和外资银行竞争的能力。监管部门在实施宏观调控和加强监管时,改革现行的营业税税制,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及附加税,统一中外资银行的收入所得税税率,将外资银行同样纳入管理范畴,使中外资银行在同样的监管条件和法规束缚中公平地开展竞争。

2、推进金融创新,开拓新市场,

首先,中资银行应立足现有市场,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和深度合作,根据不同客户群的贡献度大小,提供差异化服务价格,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稳定客户群,扩大收入。

然后以“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为准则,实现多功能高品位的银行卡、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衍生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零售业务部门和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种需求信息,信息科技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普遍性的新型金融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

最后,针对跨国公司的需求,设计超前产品,建立对跨国公司客户营销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反应机制,紧跟客户需要和市场,不断调整计划,以便在最合适的机会介入。

3、加强中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中外资银行可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己方客户在对方所在地以外的业务发展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也可通过中外资银行相互参股,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维持态势(如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入股中资银行联名发行信用卡等),既增加自己的资本金,也改善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扩大了技术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但要指出的是,中资银行应该选择可以建立长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金融机构。入股者与自己存在业务互补关系,选择对象要有志于在中国长期健康发展。

4、构建企业文化,增强核心凝聚力

近期外资银行大肆招揽人才,恒生2007年底将使内地员工数目增至1000名以上,汇丰计划今明两年招纳1000名左右员工。面对这种举动,各中资银行也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争抢。2006年底,招行在全国38所重点院校招收1450名应届毕业生,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一次性招揽数百人、浦发银行共招管理和专业人员储备103名。除了招聘之外,中资银行还应以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从内部形成凝聚力,以保留现有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从精神层面推动了银行的快速稳健成长。

参考文献

[1]江帆.汇丰加紧在京布点,外资银行盯紧高端客户[J].中国报道,2005

[2]贺力平,范小航.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3]姚凤阁,余敏明.中外资商业银行比较优势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4]李礼辉.WTO与中国银行业[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摘要

中外资银行范文篇10

在沪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继续增加,业务扩展速度加快,新业务层出不穷。截至2003年7月末,上海市已有的57家营业性外资银行中,获得经营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有26家;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34家;外资银行主报告行23家。全市所设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已达74家,其中外资银行总代表处4家。全市营业性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已占全国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30%,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1872.78亿元,负债总额折合人民币1721.8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02.4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95.72亿元。不良资产率为3.31%,比全国外资银行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上海银行业中也是不良资产率最低的经营群体。

继2002年东亚、汇丰、渣打、恒生银行等第一批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实业银行又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先后有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等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获准QFII证券托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部分外资银行还相继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多币种账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和买方付息票据等业务。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上海最近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外资银行外汇贷款管理改革试点,在沪经营的外资行可自行审核办理外汇贷款利息和费用的收付。

经营特点显著

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地区)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

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特别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

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容易一些。

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

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

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

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意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问题。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

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目前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

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

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

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容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准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准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

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对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

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特别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

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企业,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金融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

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特别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方法”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公务员之家

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报、不计成本,打擦边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

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置疑,税收、中间业务管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花旗的证券公司)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花旗的保险公司)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竞争和风险的考虑上就稍嫌不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如下承诺: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在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立即向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全面提供外汇服务,且不需要进行个案审批。正式加入时,立即允许外资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基础上增加外币兑换、同业拆借、外汇信用卡的发行、国外信用卡的发行等业务。2003年底开放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6年底,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加入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三年宽限期很快就到,中资银行在经营目标、管理模式、金融创新和体制改革上都没有根本的改变。中资银行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依靠其本土优势,仍旧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少人很快就淡忘了“爱立信事件”之痛,放松竞争意识,淡化风险意识。以美洲银行为例,其非利差收入构成就有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和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人等11项内容。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类业务。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强了金融创新的力度,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推出买方付息票据和保理业务,同时,央行和监管机构也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减少审批环节,从结算账户到银行卡的推广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如若中资银行不从根本的观念上进行改变,不把利润和风险收益回报当作经营的目标,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以及风险内控机制,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垄断的本土优势和网点优势,就会成为桎梏和战线过长的成本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