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8:48:37

中晚稻范文篇1

国务院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目的是稳定市场粮价、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根据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制定的20*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要求,当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每百斤72元时,启动预案,由国家指定的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收购一定数量后,市场价格回升并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以上时停止执行。非国家指定企业可随行就市收购。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同于过去的保护价收购政策。保护价收购是指所有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而最低收购价主要起托市作用。

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主要内容

预案主要涉及收购价格、质量标准、执行主体等内容。首先是收购价格。预案明确规定,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是指直接承担向农民收购的库点到库收购价,每市斤0.72元。其次是收购质量标准,指当年生产的、符合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的中晚籼稻。再次是执行主体,指中储粮总公司所属分公司以及受其委托的指定库点。

三、我省为什么要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我省是稻谷的主产省,稻谷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今年我省中晚稻种植面积、产量和上市商品量均比去年有所增加。中稻于9月中旬上市后,由于储备粮轮换补库,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收购价维持在每百斤72元以上。目前,储备粮轮换补库减少,晚稻大量上市,导致市场收购价普遍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省政府组织省粮食局、省物价局、省农发行和中储粮湖南分公司进行了联合调查,并召开了联席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经报请国家粮食局批准,我省于11月8日正式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这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取信于民的重大举措。

四、合理确定承担最低价收购的指定企业

预案规定,执行最低收购价格的企业为中央储备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和地方储备粮公司,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公司要按照合理布点、方便农民售粮、便于监管的原则,委托当地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的粮食企业作为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指定库点。指定库点的粮食企业应当具备良好的仓储设施、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信誉。我省按照预案的要求,由各市州摸底上报,经省粮食局、省农发行和中储粮湖南分公司联合审核,然后报国家粮食局批准,最后向社会公布。目前,国家粮食局已批准我省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指定企业329家。根据预案和省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方便农民售粮,各指定企业要适当增加延伸收购网点,扩大收购覆盖面。

五、准确把握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和质量标准

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百斤72元,是指直接承担向农民收购库点的到库收购价。质量要求为20*年生产的国标三等质量标准,具体指标为:出糙率75%以上,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整精米率不低于44%。非标准品的中晚稻,根据等级、水分、杂质等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扣价扣量收购。相邻等级之间的等级差价按每百斤2元掌握。

近几年一些地方的农民习惯不整晒,水分和杂质普遍超标,给收购带来了一定困难。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指定企业可采取两种办法处理:一是要求售粮农民整晒达标后再收购;二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扣量扣价收购,由指定企业整晒达标后再入库。

六、启动预案过程中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为搞好今年的中晚稻收购,预案启动前,我省相关的职能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但在执行预案过程中仍有可能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央对指定库点的要求严格,虽力争了329个指定企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的售粮要求,请广大农民朋友予以理解。二是指定企业有效仓容不足。我省早稻共收购60亿斤,其中按最低价收购了37.8亿斤,指定企业和延伸库点剩余的有效仓容有限。中晚稻预计收购60亿斤。据统计,全省中晚稻仓容缺口2亿斤左右,需要维修的仓容40亿斤。三是由于农民习惯不整晒,粮食质量不达标,在指定企业执行政策过程中可能出现农民不理解的情况,并引发矛盾。

七、落实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需采取的措施

第一、强化对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坚决落实政策。第二、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收购联系制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各级粮食局和中储粮公司要加强收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级农发行要按照规定及时向指定企业足额发放收购贷款。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互通情况,做到指令畅通。确保中晚籼稻收购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严肃收购纪律,切实搞好服务。指定企业要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在收购工作中,不准压级压价、短斤少两,不准收等外粮、“人情粮”,以次充好;不准虚报瞒报;不准无故拒收、限收;不准挤占挪用收购资金;不准打白条等。各地执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指定企业(库点)要在显著位置张贴公示预案中规定的价格政策及质量标准。同时,要搞好优质服务,方便农民售粮。第四、指定企业要合理调剂仓容,及时集并。今年早稻收购量较大,中晚稻收购部分地方将出现仓容缺口,地方政府要适当安排资金,支持指定企业维修改善仓容。

中晚稻范文篇2

这次中晚稻收购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全省中晚稻收购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分析中晚稻生产、收购和价格走势,部署全市中晚稻收购工作。刚才,市粮食局、市农发行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做好今年中晚稻收购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市中晚稻收购的实际情况,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晚稻是我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品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统计,全国小麦产量比去年增加25亿公斤左右,稻谷增加150多亿公斤,我市中晚稻产量对比去年增加近1000万公斤。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明年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供应。要认识到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是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保证。要认识到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是稳定稻谷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稻谷供求缺口大,商品库存下降快,储备粮中大米比重偏低,市场保障能力和调控手段都相当薄弱。从稳定稻谷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宏观调控考虑,迫切需要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要认识到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是巩固粮改成果,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一次检验。今年的粮食收购是在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做好今年的粮食收购工作,对于巩固粮食企业改革成果,促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走向市场,搞活经营,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搞好粮食收购,掌握粮源,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物质基础,粮食企业要积极入市收购,参与竞争,继续发挥粮食收购主渠道作用。

二、正确理解,认真领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对稻谷规定最低收购价,是国务院针对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缺口较大,稻谷供需矛盾突出而采取的重大决策。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收购价格市场的情况下实行的,不同于过去的保护价。主要区别在于:保护价制度主要是政府定价和国有粮食企业垄断收购,而最低收购价制度是建立在放开收购价格、收购主体多元化、收购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保护价制度执行主体是所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则是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进行收购;保护价制度是农发行供应贷款给所有的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敞开收购,而执行最低收购价,是在收购一定数量、市场价格回升到最低收购价格以上时,则停止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按市场价收购。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调控措施。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时,报国家批准启动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启动预案后,由国家指定的收购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质量,按国家规定的中等质量标准执行,即稻谷出糙率为75%以上,水分13.5%以内,杂质1%以内;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代中央储备粮总公司收购的,由国家财政负责费用利息补贴和盈亏,地方储备企业收购的,按地方储备计划和现行政策执行。今年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第一年,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既涉及到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又涉及到放开粮食购销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吃透政策精神,不折不扣的宣传好、执行好、落实好中晚稻收购政策。

三、加强领导,多方配合,确保今年中晚稻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粮食收购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收购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粮食部门要在完善股份份制改造的同时,认真组织粮食企业集中力量抓好中晚稻收购,做到粮改和收购工作两不误;农发行要切实安排好中晚稻收购资金,支持粮食经营企业收购中晚稻;财政部门要及时落实地方储备所需费用和利息补贴;农业、物价部门要加强对中晚稻市场收购价格的监测;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维护好正常的粮食收购秩序;国土局、房产局等有关部门对改制后的粮食购销企业,要提供方便和政策优惠,采取特殊时期特殊办法,及时办理有关证件。

四、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切实抓好中晚稻收购的几项重点工作

中晚稻收购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收购数量大,上市时间集中,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今年的中晚稻收购工作,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鼓励所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积极参与中晚稻收购。要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凡是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都要经市粮食局进行资格审核,并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坚决放开粮食市场,鼓励所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以及大米加工企业和外地收购企业,积极入市收购。要鼓励取得经营资格的企业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上门收购。鼓励稻谷收购市场的充分竞争,严禁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切实搞好粮食流通。

(二)要充分发挥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的收购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掌握更多更好的粮源。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具有粮食经营经验、仓储设施和政策性贷款等方面的优势,多年来在粮食收购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内容,带头执行国家政策,带头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的市场价格积极收购中晚稻。市粮食局要认真分析今年稻谷收购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督促和指导粮食企业做好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农发行要及时发放中晚稻收购贷款。粮食收购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是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重要保障。今年,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预计收购粮食1亿公斤,需要贷款1.5-1.6亿元。农发行要加大对中晚稻收购工作的支持力度,按政策规定及时发放收购资金贷款,特别要积极支持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把农民要出售的粮食都收起来。我们政府部门将随时了解掌握情况,确保收购资金落实到位。

(四)坚决完成20*年全市粮油收购储备计划。年初,市政府下达各镇办粮食收购计划1亿公斤,其中:中央、省、市三级储备计划6500万公斤,各镇办要抓住中晚稻上市的有利时机,按照市政府下达的计划,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水平,抓紧入库,特别是三级储备任务要确保在年底前完成。

中晚稻范文篇3

这次中晚稻收购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全省中晚稻收购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分析中晚稻生产、收购和价格走势,部署全市中晚稻收购工作。刚才,市粮食局、市农发行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做好今年中晚稻收购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和我市中晚稻收购的实际情况,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晚稻是我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品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良种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统计,全国小麦产量比去年增加25亿公斤左右,稻谷增加150多亿公斤,我市中晚稻产量对比去年增加近1000万公斤。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明年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供应。要认识到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是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保证。要认识到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是稳定稻谷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稻谷供求缺口大,商品库存下降快,储备粮中大米比重偏低,市场保障能力和调控手段都相当薄弱。从稳定稻谷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宏观调控考虑,迫切需要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要认识到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是巩固粮改成果,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一次检验。今年的粮食收购是在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进行的。做好今年的粮食收购工作,对于巩固粮食企业改革成果,促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走向市场,搞活经营,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搞好粮食收购,掌握粮源,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物质基础,粮食企业要积极入市收购,参与竞争,继续发挥粮食收购主渠道作用。

二、正确理解,认真领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对稻谷规定最低收购价,是国务院针对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缺口较大,稻谷供需矛盾突出而采取的重大决策。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收购价格市场的情况下实行的,不同于过去的保护价。主要区别在于:保护价制度主要是政府定价和国有粮食企业垄断收购,而最低收购价制度是建立在放开收购价格、收购主体多元化、收购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基础上的;保护价制度执行主体是所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则是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进行收购;保护价制度是农发行供应贷款给所有的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敞开收购,而执行最低收购价,是在收购一定数量、市场价格回升到最低收购价格以上时,则停止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按市场价收购。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调控措施。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时,报国家批准启动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启动预案后,由国家指定的收购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挂牌收购;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质量,按国家规定的中等质量标准执行,即稻谷出糙率为75%以上,水分13.5%以内,杂质1%以内;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代中央储备粮总公司收购的,由国家财政负责费用利息补贴和盈亏,地方储备企业收购的,按地方储备计划和现行政策执行。今年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第一年,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既涉及到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又涉及到放开粮食购销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吃透政策精神,不折不扣的宣传好、执行好、落实好中晚稻收购政策。

三、加强领导,多方配合,确保今年中晚稻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粮食收购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收购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粮食部门要在完善股份份制改造的同时,认真组织粮食企业集中力量抓好中晚稻收购,做到粮改和收购工作两不误;农发行要切实安排好中晚稻收购资金,支持粮食经营企业收购中晚稻;财政部门要及时落实地方储备所需费用和利息补贴;农业、物价部门要加强对中晚稻市场收购价格的监测;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维护好正常的粮食收购秩序;国土局、房产局等有关部门对改制后的粮食购销企业,要提供方便和政策优惠,采取特殊时期特殊办法,及时办理有关证件。

四、突出重点,强化责任,切实抓好中晚稻收购的几项重点工作

中晚稻收购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收购数量大,上市时间集中,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今年的中晚稻收购工作,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鼓励所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积极参与中晚稻收购。要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凡是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都要经市粮食局进行资格审核,并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坚决放开粮食市场,鼓励所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以及大米加工企业和外地收购企业,积极入市收购。要鼓励取得经营资格的企业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农户上门收购。鼓励稻谷收购市场的充分竞争,严禁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切实搞好粮食流通。

(二)要充分发挥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的收购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掌握更多更好的粮源。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具有粮食经营经验、仓储设施和政策性贷款等方面的优势,多年来在粮食收购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内容,带头执行国家政策,带头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的市场价格积极收购中晚稻。市粮食局要认真分析今年稻谷收购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制定应对措施,督促和指导粮食企业做好收购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农发行要及时发放中晚稻收购贷款。粮食收购所需贷款的及时供应,是做好中晚稻收购工作的重要保障。今年,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预计收购粮食1亿公斤,需要贷款1.5-1.6亿元。农发行要加大对中晚稻收购工作的支持力度,按政策规定及时发放收购资金贷款,特别要积极支持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把农民要出售的粮食都收起来。我们政府部门将随时了解掌握情况,确保收购资金落实到位。

(四)坚决完成年全市粮油收购储备计划。年初,市政府下达各镇办粮食收购计划1亿公斤,其中:中央、省、市三级储备计划6500万公斤,各镇办要抓住中晚稻上市的有利时机,按照市政府下达的计划,按不低于最低收购价的价格水平,抓紧入库,特别是三级储备任务要确保在年底前完成。

中晚稻范文篇4

The“earlyrice”and“laterice”intheSongDynasty

Abstract

Thesocalled“earlyrice(zaodao)”and“laterice(wandao)“intheSongdynastywerenotthesameonesinthedoubleharvestricecroppingsystemofmodernsense,buttheonesthatharvestearlyorlate,manyofthembelongedtomiddleandlate-maturingvarieties.Theso-called“laterice”distributedmainlyinzhexi(nowthesouthpartofJiangsuandnorthpartofZhejiang)duetotaxesandrain,whiletheearlyricebecamemoreandmorepopularintheotherdistrictsforthereasonsofdroughtandfamine.

早、晚稻的划分既是稻作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现,但大多在一些非常偶然的场合,并且早稻和晚稻都是孤立存在。宋代随着稻作技术的发展,早稻和晚稻的概念非常流行,且常常是相提并论,以致后来的一些学者往往以今概古,以为宋代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甚至更有人认为是双季稻,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宋代稻作的发展水平。本文试图从宋人有关早稻和晚稻的基本概念入手,考察早稻、晚稻在各地的分布,并分析形成此种分布的原因,以期对宋代的稻作有个更好的把握。

1、早稻和晚稻的概念及其分布

现代农学对于早稻、中稻和晚稻的界定主要是依据生育期的长短来决定的。而宋代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据收获期的先后来划分早、中、晚稻,如“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1]由于各地的水稻成熟期并不一致,[2]所依据的历法标准也不统一,有的分之以月份,有的别之以节气,即便是都按节气或月份,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所以各地早、中、晚稻的划分不尽相同。如福建三阳,“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3]陆游有“秋词”三首,第一、二首分别提到七月、八月,第三首依时序当为九月,七月中提到“早禾”,九月中提到“晚稼”[4];又如浙江四明,“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处暑成。”[5]而江西西昌(今泰和)则以小暑、大暑节收割为早稻,寒露、霜降节收割为晚稻。早、晚稻只是相对而称,此外并无严格的科学界定。

尽管宋代的早晚稻概念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早晚稻概念,但各地都已对自己所生产的稻做了早稻、晚稻,甚至于中稻的划分则是事实。早、中、晚三稻在各地稻作中所占比例如何?对于了解宋代的稻作情况来说是重要的。游修龄说:“宋代的水稻,在同一地区已有早、中、晚的不同,一般以早、中稻为多,晚稻较少。”[6]实际上,早、中、晚的播种面积因时因地各不相同。

两浙的浙东地区,早稻多于晚稻,如四明(今浙江宁波):“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视早益罕矣。”[7]台州:“晚稻……民间所种不多,仅当早稻十之一、二。”[8]越州:“统计会稽八县田亩,……晚稻居十分之四。”[9]十分之六则是早稻和中稻。浙西虽然在“七月初乃见新谷”,证明有早、中稻的存在,但却以晚稻为主,如湖州:“管内多系晚田,少有早稻。”[10]甚至有些地方“纯种晚秋禾。”[11]但这种情况也主要局限于太湖沿岸地区,远离太湖沿岸的浙西一些地区,也是早稻多于晚稻。如临安府之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西南)“山田多种小米(即早籼),绝无秔稻(即晚粳)。”[12]

宋代,另一处晚粳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淮南地区。这里的水稻一般要到夏初,甚至于农历五月方始插秧。“淮南夏早收,晚秧亦含风”[13];“积雨涨陂塘,田塍插晚秧”[14]等宋人诗句描写的就是淮南插莳晚稻秧的情形。而在一些近水低洼地区,甚至到夏初才始撑着一种短小轻便的小划船在稻田中进行撒播。[15]插秧在初夏,收获却在初冬,贺铸有“楚泽初冬正获田”[16]之句,此诗作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姥矶,时间是在戊辰十月晦日(十月的最后一天)。苏轼提到,元祐六年(1091),汝阴县(今安徽阜阳)百姓,因旱伤,“稻苗全无”,而被迫至淮南籴晚稻种。[17]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江南东路安抚使奉命收籴粳米,但江东诸州“尽是籼禾小米”,无奈只得“差官往淮南收籴”,可见淮南产粳米之盛。[18]但淮南也有籼米,宋政府在淮南所收籴的粮草中就既有大禾米(晚粳),又有占米(早籼),[19]只是不占多数。

属于江南西路,与淮南西路毗邻的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及其相邻的荆门军(今湖北武汉)也以晚稻为主。陆九渊在“与章德茂书”中提到:“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占早米,晚田种晚大禾。此间田不分早、晚,但分水、陆。”不分早晚稻,表明当地的水稻仍然是以传统的一季晚稻为主。南宋王十朋有“途中遇雨”诗,提到“晚稻短长熟”之句,此诗作于某年的八月二十六日到兴国军之后,[20]不久王十朋又入鄂州(今湖北武汉)境,留下了“秋深余晚稻,地旷僻闲田”[21]的诗句。

福建八州,上四州(建宁、剑州、邵武、汀州四州)似以早稻种植为主,而下四州(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则是以晚稻为主。这从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提举福建常平茶事郑伯熊报告中可以看出,他说:“福建路八州军府县,自入夏以来,阙少雨泽,其上四州军府虽时得甘雨,犹未霑足,早禾多有伤损;下四州军亢旱尤甚,晚种有不得入土者。”[22]或认为,这里郑伯熊把上四州军入夏后“早禾”雨水不足和下四州军晚稻不能插秧并提,说明下四州军在南宋已普遍种植两季水稻,上四州军恰恰只种一季稻。[23]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首先,这个报告出台于农历六月,事发在六月之前,即文中所称“入夏以来”,宋以四月为夏首,入夏以来指的是四月已来,也即四月至六月这段时间,如果是双季稻的话,这段时间正是双季早稻生长到成熟的季节,双季晚稻不能插秧是正常的,并不是一件大惊小怪的事,而作为一季晚稻,六月份尚不能入土就比较紧张,因为一季晚稻一般是在五月前后移栽的。

江西也是以早稻居多,然而各州县有所区别。洪州:“据洪州申……缘本州管下诸县,民田多种早占,少种大禾。其所种大禾,系在向去十月,方始成熟。……本司契勘,本司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24]此处,占米指的是早禾,大禾指的是晚禾。江州:“星子、都昌晚禾绝少,独建昌邑大苗米居多……此间土产皆占米,晚禾不多。”[25]“敝郡今秋少雨,晚田多旱,除星子、都昌,多是早田,被灾处少,唯有建昌一县,晚田数多。”[26]“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籼,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27]抚州:“临川境内早禾最多”,[28]“乐安、宜黄两县管下,多不种早禾,率待九、十间,方始得熟。”[29]总的说来是“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30]吉州:“早稻不过二三分”[31],十分之七八为晚稻。

江东诸州“尽是籼禾小米”[32],似也是以早稻为主。荆湖的潭州(今湖南长沙):“早稻甚多,晚米甚少”,[33]早稻约占全州稻谷种植的70%。[34]“只有早稻,收成之后,农家便自无事。”[35]成都府之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似也以早稻为主,[36]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提到:“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卜鼓决漏,取罚金与赏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37]可见眉州的水稻一般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前收割。范成大在题为“峨眉县(今四川乐山县)”的诗中也有“泉清土沃稻芒蚤”[38]的诗句。

北方地区水稻分布较为分散,但以一季晚稻为多。史料记载,占城稻在皇家御苑中的收获期多在十月。晁说之(1059-1129)“秋吟诗”中有“崔子稻畦晚”之句,诗注云“崔德符监稻田务”,[39]稻田务的所在地在京西北路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一带,证明当地稻田务管辖下的稻田是以晚稻为主。但由于北方易受干旱影响,所以江翱也曾在汝州鲁山县推广一种早稻。[40]

尽管现有的材料还不足以全部勾勒出宋代早稻和晚稻的分布图,但综上所述,宋代南方水稻主产区,除浙西等地区晚稻较为集中之外,其它地区都是早晚搭配,并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北方地区自古及今则都以晚稻为主。

2、早稻盛行的原因

早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荆湖、江东、江西、浙东、福建等地。这些地方选择早稻种植,从其初衷来看,首先是着眼于抗旱。自古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水稻的主产区,但这个地区的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以江西为例,大部分地区春夏两季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5%,秋季只占15%。进入小暑后便转入到久晴少雨的干旱期,降雨量明显减少。其他省份,如浙江、江苏、安徽等,也有类似情况。而与此同时,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水稻的需水量加大。《种艺必用》引老农言云:“稻苗,立秋前一株每夜溉水三合,立秋后至一斗五升,所以尤畏秋旱”,《种艺必用补遗》则进一步指出:“凡晚禾最怕秋旱。秋旱则槁枯其根。虽羡得雨,亦且收割薄而尠矣。故谚曰:‘田怕秋时旱,人怕老时贫。’诚哉是言也。”提出把立秋作为水稻水分临界期。立秋前后是水稻开始孕穗(古人称为秀,或做胎)的时期,这以后水稻对水的需要量很大。明代《沈氏农书》说:“乾在立秋前,便多干几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缝便要车水。盖处署正做胎,此时不可缺水,古云:‘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吓’……自立秋以后,断断不可缺水;水少即车,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又据宋应星的计算,“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从分布区来看,也主要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种一季都显差强,早稻因需肥水较少所以得到垂青。

宋人对干旱危及晚稻多有提及。如李纲在其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任内(1135一1139)曾上奏说:“(洪州)自入秋以来,阙少雨泽,已觉亢旱,又生青虫,食害苗稼……若更旬日内无雨,晚田决致旱伤”,“难以指准。”而早禾则因“春夏之间,雨旸调适,早禾已是成熟收割了当。”所以“管下乡民所种稻田,十分内七分,并是早占米,只有三二分布种大禾。”抚州知府黄震在咸淳七年(1271)七月二十一日《雨旸申省状》曰:“自六月初三日有雨,亢旱一月,至七月初二、初三,而后得雨,早禾虽赖以有收,自七月初三以后,又复兼旬无雨,晚禾凛乎可虑,本州早禾少,而晚禾多,关系非小。”[41]相比之下“临川境内早禾最多,晚禾虽被蝗旱,然所在有大歉之处,亦有大熟之乡,长短相补,亦得半收,早晚禾通计已是七八分成熟。”[42]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也提到:“敝郡今秋雨少,晚田多旱。”[43]陈宓在《与江州丁大监》书中说:“此月初以来不雨,……建昌邑大苗米(即晚稻)居多,遭此晚稻大可虑。”[44]有见于晚稻易旱,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员积极致力于早稻的推广。朱熹就曾在晚稻种植面积较大的都昌推广早稻,他说:“夫都昌田禾,例宜早籼,非若星子早田,十居七八。”[45]

早稻需水量少,所以在一些易旱的山区发展较快。闽北山区宋初就有一种耐旱高产的稻种。据宋人杨亿《谈苑》记载:“江翱,建安人,文蔚之兄子也。为汝州鲁山令,邑多旷土,连岁枯旱,艰食。翱自建安取早稻一种,此稻耐肥、旱,实早,可久蓄,宜高原,至今邑人多之,岁岁足食。”[46]这里未言明此种早稻即占城稻,而且出现在有占城稻记载之前,应属早已有之。

除了干旱之外,早稻的推广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避水,早稻的生育期短,可以在每年的大雨到来之前,完成收获。这使得早稻除了适合于丘陵山区种植之外,也适合于在低洼易涝的地区种植。长江中下游流域虽然在入秋之后进入干旱期,但是在一些年份也有暴雨成灾的可能,这对于成熟收获期的晚稻来说是不利的。如,乾道元年九月二十四日,臣僚言:“伏见前月(即八月)以来,天作滛雨,江淮浙闽皆被其害,……稻穗之在田未刈者,经此巨浸已同腐草,高田虽无甚损,亦多芽蘖。”[47]解决办法就是尽量播种早稻。早稻品种之一的黄穋稻即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浅浸处宜种黄穋稻,……黄穋稻自种至收,不过六十日则熟,以避水溢之患。”[48]早稻可以避水溢之患,所以“湖田多,山田少”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种占米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数月以待获。”[49]又如避霜。一季晚稻常常要到霜降之后才始成熟,如果某年霜早,则要面临前功尽弃。何承矩在河北种稻时,头年因霜,未能收成,险些使屯田种稻难以为继,第二年改种江东早稻,取得成功。还有耐瘠。早稻对肥料的需求量比晚稻少。

丘陵山区往往比较容易干旱,且土壤肥力不及平原,复由于地势较高,易受冷害,所以早籼稻种植较多。如江东徽州,“大率宜籼而不甚宜粳”[50],临安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粳稻”[51]。这也是宋真宗向高仰易旱之地推广早熟占城稻的原因。早稻与山冈联系在一起,如“早禾饱熟收山场”[52]、“北乡田少尽茅冈,早禾有种何妨种。”[53]福建上四州军,早稻多于晚稻也与此有关。这种格局到近代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据近人的调查,南京、镇江一带,地势高亢,山田多于圩田,亦只宜需水较少之籼稻。[54]

“救饥”也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宋代一般以晚米为籴纳对象,至于早稻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自产自销,文天祥就曾提到,“吾州(江西吉州,今吉安)从来以早稻充民食,以晚稻充官租”。[55]农民生产的早稻除了大部分自我消费之外,剩余部份也进入市场,满足中下层百姓的粮食需求。早籼稻成为“自中产以下皆食之”[56]的大众食物。中产以下的大众,由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济,不可能有很多的存粮,一遇青黄不接,就需要有一种早熟品种来接济,这就更为早稻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契机。最早见于宋代方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稻品种,六十日,又名救公饥,其出现即与此有关。“六十日稻,名救公饥。传有孀妇居贫乏食,撷稻中先熟者,以养翁姑,因传其种。”[57]宋代新安也有这样一个品种,名红归生,米粒红,成熟最早,然不广种,少莳以接粮耳。宋人有诗云:“前村后村水车声,伊伊扎扎终夜鸣,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龟兆出。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赖饥何?”[58]从中也可看出早稻在抗旱救饥上的用意。

早稻盛行的原因也为近人的调查所证实。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秋,江西农业院作物组乘指导农民混合选种及采集单穗之便,附带进行水稻品种及栽培方法之调查,知各县水源缺乏为未种粳稻之首要原因。普遍粳稻生长期较籼稻为长,所需水分总量亦较多,本省雨量最多之月为五、六月份梅雨期内,七、八月以后,遂逐渐减少,故多数地方,均栽早熟籼稻,以期避免干旱之损失,此粳稻之变天然因子所限制而被据弃者一也;又因本省盛行二熟制,早稻收获后,可栽二季稻或其他旱作,如晚大豆、芝麻、养麦等。粳稻生长期较长,不适于二熟制,此受栽培制度之限制而被摒弃者二也;各县所栽之品种,有芒者绝无仅有,盖一般农民对于有芒之品种,多感脱粒之费力,调制之不易,交租时又被田主所拒绝而厌恶之。粳稻品种有芒者居多,此不合农民心理而被据弃者三也。[59]由于饥饿和干旱古已有之,因此,我们估计,早稻出现的时间比实际材料中的记载更早。

虽然早稻的种植在于抗御自然灾害,但它的存在毕竟为多熟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早稻可以避旱、救饥,但产量不高,救得一时救不了四季,同时在早稻收获之后还有较长的生产季节可以利用,于是古代农民可能很自然地就在早稻收获之后,种上晚稻或其它作物,以弥补早稻产量的不足。于是多熟制形成了。宋谢邦彦诗:“嘉谷传来喜两获,薄田不负四时耕。”[60]说的就是早稻的存在为多熟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原因

然而,在宋代水稻的主产区,拥有“苏湖(常)熟,天下足”美誉的浙西地区,早稻仍然没有取代晚稻的地位,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近代。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宋人吴文英有词曰:“……,重来雨过中秋……看黄云、还委西畴……信吴人有分,……重到苏州。……”[61]从中可知,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水稻尚未收割。浙西晚稻收获的临界日期是霜降。苏轼有“乌程(今浙江吴兴县)霜稻袭人香”[62]之诗,曹组亦有“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63]之词,楼璹《耕织图诗·收刈》亦云:“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霜浓手龟圻,日永身罄折。”从上述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以后收获。诗中不提别的收获期,显然表明浙西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在霜降前后收获的。回过来再看看播种期。苏轼有“种稻清明前……分秧及初夏”的诗句。表明北宋时期,湖州是在清明(四月上旬)前下种,立夏(五月上旬)初插秧。杨万里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吴盐雪花白,村酒粥面浓。”又表明南宋时期的吴中是在农历二月初(比清明稍早)浸种,四月中(比初夏稍迟)插秧。也就是说,太湖地区的水稻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种,霜降前后收割。即农历的二、三月到九、十月这段时间。一季晚稻的种植情况在许多品种的生育期上可以得到反映。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游修龄总结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7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16度以下。宋代气候转寒,北宋时期,我国东部的气温略低于现今,[64]南宋时期杭州的4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要低1-2度。[65]在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66]二是稻麦两熟制扩展后,因小麦收迟,以种晚稻为宜。因而晚稻的比例扩大了。太湖地区晚稻品种的多样化,同宋以后稻麦两熟制发展有密切关系。[67]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太湖地区选择晚稻还有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从经济上说,宋代政府的籴纳政策是太湖地区种植晚稻的一个重要原因。自然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太湖地区是稻米的主要输出地,政府规定收纳一律以晚米为准,这可能与晚米的品质及贮藏寿命有关,晚稻的品质好且耐贮藏,适合漕运并供给政治中心的居民,而早米在这两方面的表现较差,故不在收纳之列。舒璘在论及粮食贮藏时说:“古之积储在谷不在米,验之于今,藏米者四五年而率坏,藏谷者八九年而无损,而谷之中又有高下焉。有大禾谷,有小禾谷。大禾谷今谓之粳稻,粒大而有芒,非膏腴之田不可种;小禾谷今谓之占稻,亦曰山禾稻,粒小而谷无芒,不问肥瘠皆可种。所谓粳谷者,得米少,其价高,输官之外,非上户不得而食;所谓小谷,得米多,价廉,自中产以下皆食之。”[68]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一月十二日知建康府洪遵在上奏中也提到:“秈禾小米,久远不可贮储。”[69]由于晚粳具有食用品质好,耐贮藏的特点,所以规定晚稻为赋税征收对象,这不光是太湖地区如此,其它地方也都是如此,政府还将税收的起征日期放在晚稻成实之后。[70]适应政府的政策,虽然宋代各地都有晚稻栽培,但由于赋税较轻,有些地方在满足税收需要之后,可以种植早稻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太湖等地的农民由于赋税负担重,必须大量种植晚稻才克完成,不仅如此,一些邻近地区由于自身产生晚稻不衍交纳税收,也到太湖沿岸地方来收购,如,临安府之新城县“山田多种小米,绝无秔稻,一岁所收,仅足支民间数月之食,虽丰岁亦须于苏、秀邻境籴运交纳。”[71]由于对晚稻需求量大,所以太湖沿岸的农民种植早稻的选择余地较小。这也是太湖沿岸地区,这里自古以来直到近代一直是以一季晚稻为主的原因之一。江南赋税负担沉重可能与晚稻种植相互关联。

无独有偶,在其它一些赋税较重的地方,晚稻的比重也比较大。北宋时期,发运到京师的米超过百万石的除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外,还有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72]淮南是晚稻的重要分布区已如上述。江西各地早晚稻比重不同,也可能与赋税轻重有关,在江西的一百二十万之输中,以吉州所占份额最多,宋人曾安止估计“漕台岁贡百万斛,调之吉者十常六七”[73]。李正民也说:“江西诸郡,昔号富饶;庐陵小邦,尤称沃衍。一千里之壤地,秔稻连云;四十万之输将,舳舻蔽水。朝廷倚为根本,民物赖以繁昌。”[74]从漕粮一项来说,吉州“实为江西一路之最”。[75]适应漕运的需要,这里种植的水稻十分之七八是晚稻,只有二、三分种植早稻。

从自然条件来说,我们认为,水旱变化比气候转冷对太湖地区晚稻种植的影响更大。这里再具体地分析一下雨水状况对于江南地区稻田种植制度的影响。明李乐《乌青志》中说:“种田之法忌过早,本处土薄,太早则虫易生。若其年有水,则必芒种前后可插莳也。如遇旱暵,即不妨迟至夏至。”可见决定当地水稻移栽早晚的因素主要在于水旱,而非冷暖,当然水旱也与冷暖有关。这段话还转辗于明清时期的乌青、乌程等方志及《沈氏农书》等之中,应该是浙西地区农民的共识。翻开所有的中国农书,几乎种田的趁早,早有诸多的好处,惟独在太湖地区提出,“种田之法,不在乎早”,这与太湖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提到了虫、水、旱三个方面的原因,实际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同样面临,就浙西而言,我们认为水灾是导致浙西地区种植晚稻的主要原因。

浙西地区在在入冬之后至春夏之交有个较长的降水过程,如果在这一段时间播种插秧,势必面临水灾。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初四日,两浙西路兵马钤辖龙图阁学士朝奉郎苏轼状奏,“勘会浙西七州军,冬春积水,不种早稻,及五六月水退,方插晚秧”[76]。可见,冬春积水是浙西七州军选插晚稻的主要原因。积水不仅影响到插秧,还影响到下种。元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苏轼在一份奏状中又提到:“窃以浙西二年水灾,苏湖为甚。……自下塘路由湖入苏,目睹积水未退,下田固已没于深水,今岁必恐无望,而中上田亦自渺漫,妇女老幼,日夜车畎,而滛雨不止,退寸进尺。见今春晚,并未下种。”从这个奏状中可以看出,苏、湖一带的水田在当年,地势低的可能整年都种不上水稻,因此收成无望,而地势较高的,也由于淹水,到了三月下旬,所谓“春晚”,还没有下种。所以苏轼接着又说:“自今(即三月二十三日)已往,若得滛雨稍止,即农民须趁初夏秧种。”[77]也就是说,苏、湖等地的水稻播种期须推迟到四月以后,加上不少于一个月的秧龄,水稻移栽的时间最早也得在五月初以后。一些在五月或五月以前即已播种移栽的水稻,如果不幸赶上大水,则需再种。如,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一日诏,“浙西州军大水,……官为贷其种谷,再种晚稻,将来秋成,绝长补短,犹得中熟。”[78]淳熙九年(1182)五月十六诏,“近者久雨,恐为低田有伤,贫民无力再种,可令浙东西两路提举常平官,同诸州守臣,疾速措置,于常平钱内取拨借第四第五等以下人户,收买稻种,令接续布种。”[79]“用心补种被水去处田亩”[80]虽然能够起到绝长补短的作用,但已付出了人力和物力(如种谷等)的浪费,因此,就宋代始人们便有意识地推迟播种和移栽的时间。明代宋应星说:“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81]这种做法在宋代的太湖地区就已普遍采用。苏轼说:“去年浙中,冬雷发洪,太湖水溢,春又积雨。苏、湖、常、秀皆水。民就高田秧稻,以待水退。及五、六月,稍稍分种,十不及四五分。”[82]刘攽在一首自问自答的诗中写道:“种田江南岸,六月才树秧。借问一何晏?再为霖雨伤。”[83]其它一些低洼地区,如淮南,种植晚稻也都出于同样的原因。甚至岭南地区种植晚稻也是受到了雨水的影响。苏辙在“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诗中提到由于连雨江涨,引发水灾,对于“东郊晚稻须重插”[84]。叶绍翁也有“田因水坏秧重播”的诗句[85]。除水灾之外,太湖地区盛行晚稻还有其他的一些考虑,如虫、旱等。如“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描写的就是由于干旱,早秧不能及时移栽,家家以龟卜占雨的情景。凡此种种,都是浙西种植晚稻的重要原因。

太湖地区的一季晚稻一般是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移栽,至九、十月才能收获,自宋代以后,随着大小麦及油菜在南方的发展,有些农民开始在收获水稻的稻田中种植大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而大小麦及油菜等都必须在农历次年四五月以后才能收获,收获过后,再种早稻显然已来之不及,所以只得种植晚稻。正如清《潘丰豫庄本书》所说:“田有宿麦,遂废春耕,而大概莳秧在刈麦后。”因此,稻麦二熟水旱轮作进一步强化了一季晚稻在太湖地区的地位。

4、宋代早稻的性质

中晚稻范文篇5

第二条执行本预案的中晚稻(包括中晚籼稻和粳稻)主产区为**、**、**、**、**、**、**、**、**、**、**等11省(区)。

其他中晚稻产区是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自主决定。

第三条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79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82元,是指20**年生产的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的中晚稻,具体标准为:籼稻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出糙率75%~77%(含75%,不含77%),整精米率不低于44%;粳稻杂质1%以内,水分14.5%以内,出糙率77%~79%(含77%,不含79%),整精米率不低于55%。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中晚稻为20**年生产的等内品。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最低收购价是指承担向农民直接收购的收储库点的到库收购价。

非标准品中晚稻的具体收购价格水平,由委托收购企业根据等级、水分、杂质等情况,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关于执行粮油质量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粮发〔20**〕146号)有关规定确定。对整精米率低于44%的中晚籼稻、整精米率低于55%的粳稻,也按上述规定执行。

第四条在**、**、**、**、**、**、**、**、**、**、**11个中晚稻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企业为:(1)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2)上述11省(自治区)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3)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主销区省级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

第五条中储粮有关分公司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销售”的原则,合理确定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委托收储库点(含中储粮直属库,下同)。委托收储库点应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有一定的规模和库容量,仓房条件符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良好信誉。为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资源,对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央大型粮食企业在主产区的闲置粮库,要列为委托收储库点。委托收储库点可根据需要设点延伸收购,在不增加国家费用补贴的前提下,自行负责将延伸收购点收购的中晚稻集并到委托收储库点或指定库点储存。

委托收储库点由中储粮有关分公司负责提出,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后,报中储粮总公司审核确定,并报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对外公布。

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也要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定数量的委托收储库点,并积极入市收购,充实地方储备。

中储粮分公司拟定的委托收储库点与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设定的委托收储库点要相互衔接。

委托收储库点确定后,由中储粮分公司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分别与其委托收储库点签订委托收购合同,明确有关政策及双方权利、义务等。委托收储库点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收购,中储粮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要加强对收购入库粮食质量的监管。

第六条第三条规定的最低收购价适用时间:**、**、**、**、**、**、**、**8省(区)为20**年9月16日至20**年12月31日,**、**、**3省为20**年11月16日至20**年3月31日。在此期间,当中晚稻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中储粮公司和有关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照本预案第三条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在上述中晚稻主产区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中晚稻。具体操作时间和实施区域由中储粮分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确定,并由中储粮总公司报国家粮食局备案。

第七条中晚稻上市后,地方各级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切实履行收购义务,积极入市收购新粮。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为各类收购主体入市收购提供信贷支持,保证具备贷款条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资金供应。

第八条预案执行期间,中央和地方储备轮入的中晚稻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主销区地方政府要督促当地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积极到主产区收购中晚稻。

第九条预案执行期间,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承储企业应积极入市收购新粮用于轮换。

为调动企业参与中晚稻收购和经营的积极性,预案执行期间,原则上停止中央、地方储备库存中晚稻的大批量集中拍卖活动。对确有长期供货合同的中央和地方储备中晚稻,分别由中储粮总公司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备案后,定向销售给稻谷加工企业。

预案执行期间,粮食经营企业不得故意低价销售,冲击市场。

第十条中储粮公司委托的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中晚稻所需贷款(含收购费用),由所在地中储粮直属企业统一向农业发展银行承贷,并根据中晚稻收购情况及时预付给委托收购库点,保证收购需要。对于没有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地区,为保证收购需要,可暂由中储粮分公司指定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资质较好的收储企业承贷;收购结束后,贷款要及时划转到中储粮公司直属企业统一管理。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合理收购费用及时足额供应收购资金。收购费用为每市斤2.5分(含县内集并费),由中储粮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包干使用。

第十一条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中晚稻主要用于充实地方储备,所需收购贷款由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及时足额发放。有关收购、保管费用和利息按地方储备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预案执行期间,中储粮总公司和有关省粮食局每五日分别将中储粮分公司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中晚稻品种、数量汇总后报国家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汇总的数据要同时抄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具体报送时间为每月逢五日、十日期后第二天中午12时之前。

省级农发行在每月初五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最低收购价收购资金的发放情况抄送当地中储粮分公司。同时,中储粮有关分公司将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月度收购进度情况抄送当地农发行省分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各收储库点要每五日将收购进度抄报所在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情况,分别由中储粮总公司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于本预案执行结束后一个月内,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十四条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相关分公司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中晚稻,粮权属国务院,未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本预案执行结束后,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相关分公司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对委托收购库点收购的中晚稻品种、数量、等级等进行审核验收。对验收合格的中晚稻,由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相关分公司负责就地临时储存,并与委托储存库点签订代保管合同,明确品种、数量、等级、价格和保管责任等。对验收不合格的中晚稻,由当地中储粮分公司、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和收购贷款承贷企业与委托收购库点及时研究处理。国家粮食局结合每年的清仓查库对委托收储库点进行抽查,对质价不符、账实不符、不按规定及时出库等行为,将参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五条中储粮总公司管理的临时储存最低收购价中晚稻,保管费用补贴和贷款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负担,先预拨,后清算。委托收储库点的保管费用补贴标准为每市斤3.5分/年;贷款利息根据入库结算价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中储粮总公司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发生的质检、监管等日常费用标准,按《财政部关于调整完善中储粮公司最低收购价粮食质检、监管、省内跨县集并及跨省移库包干政策的通知》(财建〔20**〕405号)文件执行。中央财政根据中储粮总公司上报的最低收购价利息费用补贴的申请报告,按季度将保管费用、贷款利息及质检、监管等日常费用拨付给中储粮总公司。中储粮总公司要将保管费用及时足额拨付到存储库点。事后,由中央财政根据实际保管数量、核定的库存成本等对中储粮总公司进行清算。

第十六条中储粮总公司管理的临时储存最低收购价中晚稻,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在粮食批发市场或网上公开竞价销售,销售盈利上交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储粮总公司对销售盈亏进行单独核算,中央财政对中储粮总公司及时办理盈亏决算。

第十七条执行最低收购价的委托收购库点,要按时结算农民交售中晚稻的价款,不得给农民打白条,不得压级压价和代扣各种收费,不得将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挪作他用。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中晚稻销售后及时归还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对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当地粮食、物价、工商、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按照《价格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查处。

中晚稻范文篇6

第二条执行本预案的中晚稻(包括中晚籼稻和粳稻)主产区为**、**、**、**、**、**、**、**、**、**、**等11省(区)。

其他中晚稻产区是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由省级人民政府自主决定。

第三条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79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82元,是指20**年生产的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的中晚稻,具体标准为:籼稻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出糙率75%~77%(含75%,不含77%),整精米率不低于44%;粳稻杂质1%以内,水分14.5%以内,出糙率77%~79%(含77%,不含79%),整精米率不低于55%。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中晚稻为20**年生产的等内品。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最低收购价是指承担向农民直接收购的收储库点的到库收购价。

非标准品中晚稻的具体收购价格水平,由委托收购企业根据等级、水分、杂质等情况,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局、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关于执行粮油质量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粮发〔20**〕146号)有关规定确定。对整精米率低于44%的中晚籼稻、整精米率低于55%的粳稻,也按上述规定执行。

第四条在**、**、**、**、**、**、**、**、**、**、**11个中晚稻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企业为:(1)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2)上述11省(自治区)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3)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7个主销区省级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

第五条中储粮有关分公司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粮食安全储存、有利于监管、有利于销售”的原则,合理确定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的委托收储库点(含中储粮直属库,下同)。委托收储库点应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有一定的规模和库容量,仓房条件符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要求,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良好信誉。为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资源,对符合上述条件的中央大型粮食企业在主产区的闲置粮库,要列为委托收储库点。委托收储库点可根据需要设点延伸收购,在不增加国家费用补贴的前提下,自行负责将延伸收购点收购的中晚稻集并到委托收储库点或指定库点储存。

委托收储库点由中储粮有关分公司负责提出,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后,报中储粮总公司审核确定,并报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对外公布。

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也要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定数量的委托收储库点,并积极入市收购,充实地方储备。

中储粮分公司拟定的委托收储库点与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设定的委托收储库点要相互衔接。

委托收储库点确定后,由中储粮分公司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分别与其委托收储库点签订委托收购合同,明确有关政策及双方权利、义务等。委托收储库点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收购,中储粮总公司及相关分公司要加强对收购入库粮食质量的监管。

第六条第三条规定的最低收购价适用时间:**、**、**、**、**、**、**、**8省(区)为20**年9月16日至20**年12月31日,**、**、**3省为20**年11月16日至20**年3月31日。在此期间,当中晚稻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中储粮公司和有关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照本预案第三条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在上述中晚稻主产区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中晚稻。具体操作时间和实施区域由中储粮分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确定,并由中储粮总公司报国家粮食局备案。

第七条中晚稻上市后,地方各级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引导和鼓励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切实履行收购义务,积极入市收购新粮。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切实发挥主渠道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为各类收购主体入市收购提供信贷支持,保证具备贷款条件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资金供应。

第八条预案执行期间,中央和地方储备轮入的中晚稻应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主销区地方政府要督促当地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积极到主产区收购中晚稻。

第九条预案执行期间,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承储企业应积极入市收购新粮用于轮换。

为调动企业参与中晚稻收购和经营的积极性,预案执行期间,原则上停止中央、地方储备库存中晚稻的大批量集中拍卖活动。对确有长期供货合同的中央和地方储备中晚稻,分别由中储粮总公司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备案后,定向销售给稻谷加工企业。

预案执行期间,粮食经营企业不得故意低价销售,冲击市场。

第十条中储粮公司委托的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中晚稻所需贷款(含收购费用),由所在地中储粮直属企业统一向农业发展银行承贷,并根据中晚稻收购情况及时预付给委托收购库点,保证收购需要。对于没有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地区,为保证收购需要,可暂由中储粮分公司指定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资质较好的收储企业承贷;收购结束后,贷款要及时划转到中储粮公司直属企业统一管理。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合理收购费用及时足额供应收购资金。收购费用为每市斤2.5分(含县内集并费),由中储粮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包干使用。

第十一条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中晚稻主要用于充实地方储备,所需收购贷款由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及时足额发放。有关收购、保管费用和利息按地方储备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预案执行期间,中储粮总公司和有关省粮食局每五日分别将中储粮分公司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或单位)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中晚稻品种、数量汇总后报国家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汇总的数据要同时抄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具体报送时间为每月逢五日、十日期后第二天中午12时之前。

省级农发行在每月初五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最低收购价收购资金的发放情况抄送当地中储粮分公司。同时,中储粮有关分公司将最低收购价中晚稻月度收购进度情况抄送当地农发行省分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各收储库点要每五日将收购进度抄报所在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情况,分别由中储粮总公司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于本预案执行结束后一个月内,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十四条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相关分公司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中晚稻,粮权属国务院,未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本预案执行结束后,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相关分公司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对委托收购库点收购的中晚稻品种、数量、等级等进行审核验收。对验收合格的中晚稻,由中储粮总公司及其相关分公司负责就地临时储存,并与委托储存库点签订代保管合同,明确品种、数量、等级、价格和保管责任等。对验收不合格的中晚稻,由当地中储粮分公司、农业发展银行分支行和收购贷款承贷企业与委托收购库点及时研究处理。国家粮食局结合每年的清仓查库对委托收储库点进行抽查,对质价不符、账实不符、不按规定及时出库等行为,将参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五条中储粮总公司管理的临时储存最低收购价中晚稻,保管费用补贴和贷款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负担,先预拨,后清算。委托收储库点的保管费用补贴标准为每市斤3.5分/年;贷款利息根据入库结算价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中储粮总公司执行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发生的质检、监管等日常费用标准,按《财政部关于调整完善中储粮公司最低收购价粮食质检、监管、省内跨县集并及跨省移库包干政策的通知》(财建〔20**〕405号)文件执行。中央财政根据中储粮总公司上报的最低收购价利息费用补贴的申请报告,按季度将保管费用、贷款利息及质检、监管等日常费用拨付给中储粮总公司。中储粮总公司要将保管费用及时足额拨付到存储库点。事后,由中央财政根据实际保管数量、核定的库存成本等对中储粮总公司进行清算。

第十六条中储粮总公司管理的临时储存最低收购价中晚稻,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在粮食批发市场或网上公开竞价销售,销售盈利上交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中储粮总公司对销售盈亏进行单独核算,中央财政对中储粮总公司及时办理盈亏决算。

第十七条执行最低收购价的委托收购库点,要按时结算农民交售中晚稻的价款,不得给农民打白条,不得压级压价和代扣各种收费,不得将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挪作他用。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中晚稻销售后及时归还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对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当地粮食、物价、工商、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按照《价格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查处。

中晚稻范文篇7

南宋时代,以长江下游地区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为标志的复种制度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农学中已有所反映。陈旉《农书》不但记载了稻麦复种等技术方法,而且在理论上有所总结。"六种之宜篇"云:

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尚何匮乏之足患,冻绥之足忧哉!

这里讲的是按时宜安排种植次序,在作物可以生长的季节中把耕地安排得满满的,使之"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其中就包括稻麦复种在内。这是对当时以稻麦复种为代表的复种轮作等农业生产经验崭新的理论概括,在中国农学史上是空前的。《吕氏春秋》、《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都没有谈大田复种问题,唯有陈旉《农书》谈了这个问题,并概括出精彩的理论。这是耕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陈旉虽然对稻麦复种等新鲜经验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总结,但他总结的技术仍然带有一定地区的和时代的局限性。

从复种的内容看,当时复种的主茬可能是收获较早的晚稻(关于这一问题,下文还要作比较详细的论述)。此外,其他的旱作物也可能作为前茬;据"六种之宜篇"所述,麻枲(正月种,五、六月收获)、粟(二月种,七月收获)、早油麻(三月种,七月收获)、早豆(四月种,七月收获)收获以后都可能再种一季庄稼。后作则是"豆麦蔬茹",并不完全是麦类。从"六种之宜篇"看,所谓"蔬茹",主要可能是是萝蔔和菘菜。这种情况在其他材料中也有反映,如曹勋《山居杂咏》:"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晩禾亦云竟,冬菜碧相连。"讲的是冬麦收获后种晚稻,晚稻收获后种冬菜。总之,不是每年都刈稻种麦,不是严格的"稻-麦"一年两熟制。

从复种的范围看,陈旉《农书·耕耨之宜篇》提到各类土地耕作方法:"平坡易野"耕翻后冬浸;"山川原隰多寒"之地,冬耕晒垡;"晚田"冬闲,准备春耕;只有"早田"才在收获后复种。可见,当时只有一部分土地种植越冬作物。

从水改旱的技术措施看,陈旉《农书》指出这种复种制的好处是:"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按指免去明年的春耕工夫);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把"熟土壤而肥沃之"放在首位,可见作者对水旱轮作培肥土壤的作用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但是,水改旱如何进行?陈旉只提到"耕治晒暴,加粪壅培",没有提到后来广泛采用的起垄开沟等技术措施。如果是"低田"种麦,光是"耕治晒暴,加粪壅培"显然是不够的。所以陈旉《农书》用作复种的"早田",应是一种地势较高的田。它基本上没有接触和反映"低田"水改旱的技术,这是陈旉《农书》的局限性之一。

总之,陈旉《农书》不但记载了当时大田复种的方式,而且从理论上作了概括,这在中国农学史上是空前的,是复种制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但陈旉《农书》所载仍属稻麦复种制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没有充分反映低田稻麦复种的技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宋代与冬麦复种的是早稻还是晚稻?

陈旉《农书》的"早田"指什么?有的学者把"早田"等同于"早稻田"或"早稻",据此判断宋代稻麦复种中与麦类复种的是早稻,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划分稻麦复种的发展阶段。如日本学者北田英人提出宋代江南的"旧二作制"是早稻与冬麦复种,种在高田;明清的"新二作制"是晚稻与冬麦复种,种在低田[1]。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太湖地区农业史稿》也把从早稻与冬麦复种转变为晚稻与冬麦复种作为明清时代太湖地区稻麦复种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其实,在稻麦复种中,早稻是很难与冬麦搭配的。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大体是按成熟期区分的。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所据历法也不完全一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过也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大体说来:早稻六月或七月成熟,以七月成熟的较多[3];晚稻九月乃至十月收获,早熟的可在八月收获。兹略举数例:

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宋会要》"食货"58之24)

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4],小暑、大暑节(六月)刈为早稻;清明(三月上旬)节种,寒露、霜降节(九月)刈为晚稻。(曾安止:《禾谱》)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沈括:《梦溪笔谈》卷26)

明之谷,有早禾,有中禾,有晚禾。早禾以立秋(农历七月初)成,中禾以处暑(农历七月底)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视早益罕矣。(绍定《四明志》)

由于当时的中稻实际上是成熟较晚的早稻,所以有的人仅作早晚稻的区分,把中稻归为早稻一类了[5]。宋代水稻的生育期一般偏长,若按北宋曾安止《禾谱》所载,水稻的全生育期,早稻为150-165天,晚稻为180-200天。陈旉《农书》说:"高田早稻[6],自种至收不过五六月。"亦大体一致[7]。我们取其最低标准--姑把早稻生育期设为五个月。若收获期为七月下旬,则播种期应在二月下旬(春分);当时育秧期较长,设为一个半月或更长些,则四月上旬或中旬就要开始插秧了。宋陆游《代乡邻作插秧歌》说:"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讲的也是早稻。当时的长江流域大扺八九月种麦,次年四月中下旬(即小满前后)收获,所以黄震说"收麦在四月"(材料23),嘉泰《会稽志》说早熟的小麦在小满前可以收获;但也有迟至五月收获的,如范成大说"五月江吴麦秀寒"(材料16)。早稻收获后种植冬麦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稻麦复种最紧张是收麦插秧季节,麦收后插早稻,除了早熟的大麦(三月下旬即可收获),季节上是安排不下来的。由于看到了早稻与冬麦大田生长期重合给复种带来的困难,日本学者大泽正昭设想宋代有一些大田生长期非常短促(如一个半月)的早稻品种与冬麦复种[8]。陈旉《农书·地势之宜篇》载有黄绿谷,芒种节(五月上旬)后种,"自下种至收刈,不过六七十日",还不到半月,属于大泽氏所说的水稻类型。从季节上看,安排与冬麦复种是没有问题的,但它当时一般是用于在春水过后的湖滩地抢种一茬,"亦以避水溢之患也";是否用于与冬麦复种未详。宋代还有其他可以安排与冬麦复种的生长期短的早稻品种。如嘉泰《会稽志》载录名为"八十日"的"秋初乃熟"的早稻品种(属占城稻系统),顾名思义,其大田生长期只需80天(暂时排除因强调其生长期短而可能有的某种虚夸成分,实际上不一定刚好80天,可能是80多天),假如七月中下旬收获,插秧期当在五月初或四月底,可以安排在麦收之后,虽然比较紧张。类似的品种应该还有。不过,在稻麦复种制中水稻是主茬,农家主要向水稻要产量,其次才是冬麦。姑勿论大泽氏所说的只能作救荒作物的速生早稻品种,一般而论,生长期短的早稻产量远不及晚稻;速生早稻加冬麦的的产量也未必抵得上一茬好晚稻。农家是不会因种麦而牺牲水稻产量的。所以,在稻麦复种中,只要晚稻能够与冬麦搭配,一般是不会选择生长期短的早稻的。

那么,晚稻是否能与冬麦复种呢?晚稻插秧较晩,一般在五月进行(唐代已如此,见上文),完全可以安排在麦收后进行。所以黄震说:"收麦在四月,种禾在五月初,不因麦迟了种禾。"(材料23)。这不会有争议,但晚稻收获后能否安排种麦,学术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我认为应该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根据上面列举的材料,早熟的晚稻可在八月收获,收获后种麦是来得及的(有关早熟晚稻品种增加的情况,详见本篇的第四节)。或谓陈旉《农书》上卷《六种之宜篇》说:"七月治地,屡加粪鉏转,八月社前,即可种麦,麦经两社,即倍收而子颗坚实。"[9]如是,则即使晚稻八月收获,收获后要排水整地才能种麦,仍然是来不及的;麦子只能安排在早稻收获后播种。这种看法,把"麦经两社"的记载绝对化了。我们知道陈旉《农书·六种之宜篇》是讲旱作物种植安排的[10],未可与水田的稻麦复种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且"麦经两社"是从北方的生产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说早已见于《齐民要术》,它随着麦作本身一起从北方传到江南,又与容易使人产生某种神秘感的"麦备四时之气"的说法相结合,成为某些人心目中的教条。但这种经验并不适合南方的情况,因为南方温暖,种麦过早反而会因出现冬前旺长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产量。所以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并不刻板地遵从"麦经两社"的教条,而往往把播种期延后。例如,嘉泰《会稽志》说:"浙东艺麦晚,有至九月者。"黄震在抚州的劝种麦文选择在中秋节,他当然会把宣传贯彻的时间计算进去,实际上种麦要到九月份了(材料23)。真德秀的祈雨文谈到季秋(九月)以来少雨,下田已种之麦(因下田墒情较好)和高田未种之麦(因高田墒情更差)均受干旱的威胁,则种麦也在九月以至更晚(材料26)。方回谈到南宋末年民间因担心影响秋冬种麦而不敢呈报所受水旱灾害,虽然是泛指各地情况,也可说明晚宋南方一般是在秋冬之际种麦的(材料27)。所以当时早熟晚稻收获后种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明人万表说:"按《四时纂要》及诸家种艺书云:八月三卯日种麦全收。但江南地暖,八月种麦,麦芽初抽,为地蚕所食,至立冬后方无此患。吾乡近来种麦不为不广,但妨早禾,纵有早麦,亦至四月中方可收获,只及中禾,若六七月旱,中禾多受伤,不若径种晩禾。"[11]他明白地告诉我们:一,江南种麦宜晚不宜早;二,在稻麦复种中麦收后种早稻是安排不了的,早麦收获后可勉强安排"中禾",但又容易受旱,所以一般安排晚稻与冬麦复种。这话虽出于明人之口,但应视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谈。

总之,冬麦的收获期是相对"刚性"的,难以提前,它的播种期则是相对"弹性"的,可以延后;晚稻与冬麦复种季节上大致没有问题,早稻与冬麦复种季节上矛盾却很大;而晚稻产量远高于生长期短的早稻--由于以上原因,冬麦一般安排与晚稻复种,而难以安排与早稻复种。[12]

从上表所引宋代稻麦复种的实际材料看,也确实是如此的。能够判断水稻类型的几乎都是晚稻。如曹勋《山居杂咏》:"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晩禾亦云竟,冬菜碧相连。"(材料10)杨万里《江山道中麦熟》:"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材料15)范成大《刈麦行》:"犂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麨。"(材料12)明白无误地表明当时麦收后复种的是晚稻。尤其是叶梦得《奏措置买牛租赁与民耕种利害状》中说:"……粗已耕垦,趁种早禾了当,唯有二麦收刈后,合重行耕犁,再种晩禾。"(材料6)清楚地指出早稻在麦收前已经插秧,只有晚稻才是在麦收后犂地插秧的。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描写了麦收前的插秧(早稻)。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13]也说明早稻插秧在麦收之前。可见,材料中凡是五六月收麦插秧的,都应该判断为晚稻。晚稻收获后可继续播种冬麦(如虞俦《和姜总管喜民间种麦》"腰镰刈晩禾,荷锄种新麦",材料19)或冬菜(如材料9、10所显示的那样)。

持早稻与冬麦复种观点的论者,能够拿得出来的证据主要就是陈旉《农书》中关于"早田"的记载。我在《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曾说,认为"早田"指早稻,"有望文生义之嫌"。这话说得可能有些绝对化,因为在宋代文献中确实能够找到"早田"指早稻田的根据。如陆九渊就说过:"江东西田分早晚,早田者种早禾,晩田者种晩大禾。"[14]但"早田""晚田"的含义是随着时代变化的,陆氏毕竟比陈旉晚生63年[15],陈旉讲的"早田"未必就是陆氏讲的"早田"。就我接触的材料看,"早田""晚田"之称最早出现在《齐民要术》,分别指早熟的"谷(粟)田"和晚熟的"谷(粟)田"[16]。唐代的"晚田"似乎泛指种植各种大秋作物的田,而不是专指谷田[17]。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宋代南方不少地方把水田(水稻田)称为"田",把旱地称为"地";"早田"主要种早稻,"晚田"主要种晚稻的区分就是建立这样一个前提之下的。但陈旉《农书》却是"高田"与"下地"并称,这里的"地"当然不可能是专种旱作物的,则"田"也并非专指水稻田。陆九渊关于"早田"和"晚田"划分的标准,似乎不能机械地套用到陈旉《农书》上。而且,如果把陈旉《农书》的"早田"理解为"早稻田",从而认定与麦类复种的是早稻,那么,就会与陈旉《农书》关于早稻生育期的记载直接发生冲突。因此,我仍然不打算采用"早田"即"早稻田"的解释,而对陈旉《农书》的"早田"作比较宽泛的理解,即理解为种植成熟较早的水稻或其他旱作物的田。这里虽然不完全排除早稻的种植,但与冬麦复种的主要恐怕还是成熟较早的晚稻。事实上,宋人早稻晚稻的概念并不很严格,他们往往把成熟较早的晚稻称之为"早熟"稻种甚至称为"早稻",下一节还将论及此事,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对"早田"的这种解释是有根据的。去宋未远的王桢《农书》谈到"高田早熟"实行稻麦复种的"再熟田",所谓"早熟",只能理解为早熟晚稻;王桢的"高田早熟"实际上与陈旉的"早田"一脉相承,这也可以反过来印证我们对陈旉《农书》"早田"的理解。当然,不应该把这一论断绝对化。在两种情况下,早稻是可能参加到这一复种制度的行列中来的;在大麦或某些冬菜收获后可以复种早稻,此其一;由于早稻是对光照钝感的类型,它也可以当晚稻种植,此其二。但后者只是晚稻权宜的替代物。这些都不能改变主要是晚稻与麦类复种的事实。[18]

或以《便民图纂》"早稻收割毕,将田锄成垄,令四畔沟洫通水。下种(按指麦种),灰粪盖之"的记载,作为明末以前的稻麦复种是早稻与冬麦复种的证据[19]。按,《便民图纂》虽然谈到"早稻"与大麦的复种,但《便民图纂》中的"早稻"是清明前(三月)浸种,寒露前(九月)收获的[20],生育期近六个月,所以名为"早稻",但不是现在科学意义上的早稻,只是早熟的晚稻而已。因此,把它作为早稻与冬麦复种的证据也是不能成立的。[21]

梁嘉尧《宋代太湖平原农业生产问题的再检讨》一文,以丰富的史料论证了宋代的稻麦复种有可观的发展,与本文论述的主旨是一致的。梁氏为了回答李伯重关于"早稻与冬麦生长期有重叠之时,因而占城稻的推广不可能导致稻麦复种制的普及"的问题,在分析了水稻和冬麦的播种期、收获期以后提出,宋代麦作与早、晚稻可以互相配合、交替种植:早稻收成后,接续以麦作,次年麦子收成时,虽来不及种早稻,却可以种晚稻,晚稻九十月间成熟,巳无法种麦,于是次年再种早稻,形成两年三作制,梁氏称之为"稻麦轮作"。在这里,梁氏试图突破"在稻麦复种中,冬麦主要与早稻配合"的框框,但由于对晚稻收获后复种冬麦的可能性和好处估计不足,实际上没有能够完全摆脱这种传统观点的影响。梁氏设想的制度在理论上似乎可以说得通,也不排除实际生产可能存在类似的安排,即在稻麦复种的链条中的某个环节插进早稻种植,但我们毕竟看不到关于这种规整制度的记载。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早稻和晚稻对水土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往往把它们安排在不同的田块上种植(有的地方甚至以此区分"早田"和"晚田"),因而难以和麦作结合成规整的种植制度。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所实行的,只能是一种以晚稻与冬麦复种为中心的制度,如同我们在上文分析和列举的资料中所展示的那样。

注释

[1]北田英人《宋明清时期江南三角洲农业の进化と农村手工业に关发展する研究》第1章,1986-1987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一般研究C)研究成果报告书,高崎,1988。

[2]《太湖地区农业史稿》第123-124页,农业出版社,1990年。

[3]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苏东坡《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说:"浙中无麦,须七月初乃见新谷。"(《苏东坡全集·续集》卷11)陆游诗云:"东吴七月暑未艾……早禾玉粒自天泻,村北村南喧地堆。"(《剑南诗稿》卷67《秋词》)《宋史》卷176《食货上四屯田》载:北宋时何承矩在河北沿边引淀水种稻,"初年种稻,值霜不成。懋(指闽人黄懋)以晚稻九月熟,河北霜早而地气迟,江东早稻七月即熟,取其种课令种之,是岁八月,稻熟。"江西也是"七月早禾才熟、"(黄震《乞借旧和籴赈籴及宽减将来和籴申省状》,《黄氏日钞》卷75)。

[4]正月"立春"播种,似乎太早;芒种播种,又似乎大迟,游修龄怀疑记载有误,曾雄生则把"立春芒种"视为"秧期",不过,这秧期也太长了。但二月播种早稻,在唐诗中可以找到例证。例如: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中分春一半,分日半春徂……新雨草芽苏,薅余秧渐长。"春分时秧田已经经过除草,可见播种一定在春分之前,可能是惊蛰。

[5]宋代关于早稻晚稻的概念与现代农业科学关于早稻晚稻的概念不完全一样,但两者是可以吻合的。现代讲的早稻晚稻主要是依据其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区分的,早稻是钝感型或无感型,晚稻是敏感型。早种早熟的品种一般属于钝感型,晚种晚熟的品种一般属于敏感型。

[6]《知不足斋丛书》本作"旱稻",万国鼎校改为"早稻",因为下文明确提到灌溉,讲的是水田。万氏的意见是正确的。

[7]曾雄生认为,《禾谱》和陈旉《农书》所载的"早稻"并非真正的早稻,说见《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的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0卷第1期。我们还看到一些出自低纬度地区的早稻品种引进长江流域后生育期变长的现象。例如,岭南的"蝉鸣稻"是一种插秧后60日成熟的早熟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已引进中原;但唐代江南种植的蝉鸣稻成熟时已届晚秋。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云:"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晩。晩秋云日明,亭皋风雾清。"又,占城稻是从占城国引进的有名的早稻品种,但宋真宗在江南、淮南、两浙路推广占城稻时,据《宋会要》食货农田部所载,从浸种到收获长达180天;后来各地才培育出生育期长短不等的各种占城稻种。

[8]转见李伯重《宋末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第22页。大泽氏认为这种水稻是原始粗野的,只能充当救荒作物。由于认定冬麦只能与这类速生早稻搭配,这也成为他论证宋代稻麦复种不可能普及的依据之一。

[9]秋社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一般在八月中旬,但有时也会在八月上旬或下旬。

[10]曾雄生指出,"六种"即"陆种";从《陈旉农书·六种之宜篇》的具体内容看,也是讲旱作物的。参见《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的有关篇章。

[11]《灼艾余集》卷2《郊外农谈》。万表(1498-1556),明安徽定远人,曾任都指挥,督全浙粮道,官至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文中所说的"中禾",若按元末《吴门事类》关于早、中、晚稻的划分标准,应该包括宋代的早熟晚稻。

[12]首先提出宋代与冬麦复种的是晚稻这一观点的并不是我。王曾瑜在1986年出版的《平准学刊》第3辑上册发表的《宋代的复种制》中,已明确指出宋代稻麦复种的基本形式是晚稻与冬麦的复种;并以此作为宋代复种制臻于稳定和成熟阶段的标志。我在1989年写作《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若干问题》时还没有看到此文。

[13]《苏轼集》卷3

[14]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16《与章德茂》

[15]陈旉生年为公元1076年,《农书》写成于1149年;陆九渊的生卒年为公元1139-1173年。

[16]《齐民要术·种谷第三》

[17]《全唐文》卷414常衮《减征京畿夏麦制》:"其京兆府今年所率夏麦,宜於七万硕内。五万硕放不徵,二万硕容至晚田熟後取杂色斛斗续纳。"可见"晚田"的生产物包括"杂色斛斗"。

[18]对于陈旉《农书》的上述记载,王曾瑜先生有另一种解释。他认为;"陈旉此处介绍的应是早稻与麦类轮作,或是可早在三月半收获的大麦与早稻复种。据前引的不少诗文,稻麦复种的基本形式,仍应是晚稻与冬麦的连作。陈旉对此不作介绍,正是农书的缺陷,也说明此项复种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王氏的这种解释亦可通,尤其是他指出陈旉《农书》有缺陷这一点,是很有启发性的。

[19]《太湖地区农业史稿》第124页。

中晚稻范文篇8

一、及早抢播补播晚稻种,抓好育秧的重要环节,提高秧苗素质。

1、选择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组合)。为了保证晚稻补播的晚稻能安全避过寒露风,应选择生育期在95~105天的感温型品种(组合),比如:中优1号(97天)、福优947(95天)、马坝银占(105天)、油占8号(105天)、美香占(103天)。

2、抢时播种。选择好品种后立即浸种催芽,用温水(38℃)进行浸种,可以缩短浸种时间。用作补播的秧地最好在地势较高的晒场或水泥地板等易于提升温度的场所,育秧过程中要保持秧畦湿润,防止高温烧芽烧苗。

3、适当增加20%的播种用量,保证比正常播种期的多插基本苗,杂交稻组合每蔸插3粒谷苗,常规品种插4~5粒谷苗,以促进本田期早够苗,相应缩短营养生长期,提早进入生殖生长期。

4、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壮秧。播种时应施用壮秧剂促根促蘖;在秧苗二叶一针期淋施人畜粪尿或0.5%的尿素液,并喷施农药防治病虫害。

二、对受淹秧田或已插大田要立足保苗。

在洪水退后,要及时清理畦面或大田上的杂物并清洗禾苗,秧田要保持畦沟湿润、已插大田要保持浅水层,防止禾苗脱水枯死,并用多菌灵、百菌清、托布津粉剂800倍液喷施,预防病害发生。

三、加强本田期管理。

对补播秧本田要施足基肥,氮素肥料在中前期施用,多施钾肥,促进晚插稻早成熟,以防止贪青迟熟,抽穗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喷施根外追肥2次,以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

四、综合防治病虫害。

因涝灾的影响,今年晚稻插秧进度普遍推迟,加上受淹后易暴发病虫害,因此要密切关注水稻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喷药做好防治工作。

五、调整种植结构,做好秋冬种计划。

中晚稻范文篇9

全年按照不同时段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尤其是对雪灾、低温冷害、连阴雨、强对流、暴雨、台风、干旱、强降温等灾害性天气做出较准确预报和预警,及时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做好保障服务。

1—2月主要做好大风、寒潮(强冷空气)、大雪等重要天气的服务工作;做好上一年度农业气候评价工作,做好小麦苗期气象服务。

3—5月主要是春寒、倒春寒等天气的预测预报和服务;做好春桑观测及春蚕期气象服务和春茶观测及春茶采摘期气象服务;做好小麦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气象服务工作。

6—8月重点做好小麦收割期气象服务和晚稻气象服务工作。5月下旬到6月上旬做好小麦收割期天气预报服务和晚稻播种期天气预测及服务;同时加强梅汛期强降水、连阴雨、高温和干旱等的服务工作;鱼泛塘气象服务,注意高温闷热天气;做好7月下旬到8月上旬高温天气预报,做好早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

9—11月做好秋旱和秋季低温气象服务;秋旱和秋季低温是关键,这个时段晚稻处于抽穗杨花关键时段,注意秋低温影响,另外还需做好晚稻产量预测;9月上中旬做好中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11月中旬到下旬做好晚茬无节水芹整田、育苗、排种等气象服务工作;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做好晚稻收割期天气预报和小麦播种出苗期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关注强降温过程。

12月做好小麦出苗期、苗期气象服务工作;做好寒潮(强冷空气)、大雪天气的预测及服务;晚稻全生育气象条件分析;设施农业重点关注大风及强降温。

二、农气材料

与农林局主要职能科室合作并结合农作物生育期和关键性、转折性、重大性天气不定期制作《为农服务专报》(小麦、晚稻、无节水芹、茶叶、葡萄、水产(含螃蟹)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定期制作《农业气象月报》、一周天气预报、夏收夏种收、秋收秋种专题、农业气象预警短信、“96121”、“农业气象信息与应用建议”信箱、报刊专题等材料。

三、土壤墒情监测

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分析旱情发生发展态势,根据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开展干旱气象服务工作,并根据干旱程度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降低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四、开展农业大户专项服务

新增农业大户,围绕农业大户建立联系卡制度,进行信息反馈,了解具体需求,并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传真等方式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中晚稻范文篇10

当前正值中晚稻耕种的关键季节,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切实抓好中晚稻生产,对确保我市17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81万吨粮食总产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浙政办〔2004〕9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制止耕地抛荒,抓好中晚稻生产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种足种好中晚稻

各地要把制止耕地抛荒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来抓,要及时组织力量,对当地农田种植情况开展一次普查,凡是未种农作物的水田应尽快落实种植晚稻;对征而不用、围而不建、包而不种的撂荒土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要进行重点督查,凡能种上粮食的要立即复耕。对因组织不力、措施不实,该种不种或不能种的要按省、市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把普查和督查的真实情况,于6月底前上报给市政府办公室。市将适时组织抽查督查,为迎接省政府7月份开展的全省耕地抛荒专项整治作准备。

二、及时兑现粮补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今年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政策,包括对种粮大户实行直接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各县区要对第一批粮补资金的预发兑现工作情况开展检查,并加以完善改进;要根据省、市、县(区)配套补助的优惠政策,督促农业部门做好种植面积的审核工作,财政部门做好直补资金的兑现工作,要求8月底前将粮补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户。要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对不按时兑现政策,弄虚作假骗取扶持资金的单位和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