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44:11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1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逐步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在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前期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与资本,后期则还包括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当推知识,尽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仍是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已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至关重要,而知识却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已大大超出二分之一,而信息产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会计对象的冲击。现行的会计模式是以企业的价值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修改,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例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超过有形资产。因此,资产及其他会计要素的内涵将发生变化。

(2)对会计目标的冲击。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显然这两个学派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

(3)对现代成本管理的冲击。成本管理的对象应全面化。当前,普遍认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对企业整个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耗费的,即在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中的各种成本进行的管理,而却忽视了抽产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的成本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种耗费支出将上升为整个产品成本的60%~70%。因此,也应把这部分支出纳入到成本管理的对象之中且作为管理的重点。成本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关键,成本管理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人力成本问题成为整个成本管理的关键。

(4)对资产概念的冲击。企业的经济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指物质或财务资源,通常表现为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通过人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把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是对会计观念的重大挑战,它意味着传统的资产概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资产范围的扩展,将为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资产计价带来新的课题。

3加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

3.1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

(1)树立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时空观要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代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改变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

(2)树立创新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整个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会计创新包括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3)树立网络系统观念。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系统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做到会计系统结构网络化、会计理论网络化、会计方法网络化、会计信息网络化。

(4)树立动态时点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动态的会计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以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

(5)树立积极的风险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能,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反映系统,一个预警系统。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

3.2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

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使人们关注两个基本定律: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人力资源是比其他任何经济资源都更为重要的资源。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近年来,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企业家精神、现实主义与创新精神是高高举起美国经济的几大支柱,其前提是巨额的人力资本投资。美国每年投人1000亿美元用来提高实业界人士的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2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两个术语均诞生于80年代。原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次使用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这种叫法。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199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一个知识科学研究所,在成立该所的建议上明确提出其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在阐述知识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时谈到,“知识始终对我们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过去50年里,其重要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它将支配其它的社会经济因素”。

进入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概念的新涵义在于其更侧重于人。在关于全球知识革命,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组织和知识经济等90年代的]合题中,可以看出对知识有别于信息的某些性质的重视。1993年9月北方电讯公司和美国阿斯彭研究所合作出版了一本研究报告集,标题为《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的性质》,其中收集了六篇论文。美国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经济》,作者泰帕斯考特(他被美国副总统戈尔称作“世界上领头的网络巨擘之一”讨论了一种“新经济”形态,虽然书名叫数字化经济,作者实际上提出了新经济的12个特征,其中列在首位的特征就是“知识经济”(作者在1997年做的报告中有时将第一特征改为“汇聚性”,知识经济列在第二位)。经合组织1996年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区分编码型知识和意会性知识,尤其是其中与人的智能活动有关的判断,经验,体会等难以言传、测度和计量的意会性知识。1997年4月欧盟高级专家组完成的一篇题为“建设为我们大家的欧洲信息社会”中,也有一节专门讨论要区分信息和知识,报告指出,“首要的是在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划分出清楚的界限,无序的数据并不会自动变成信息,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信息社会的主要挑战就是要开发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意会性知识”;在1997年7—8月间由世界银行举办的知识评估因特网研讨会上,区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也成了一个讨论的热点。这些报告和讨论最终的倾向性结论是: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但信息经济不一定是知识经济。1997年底加拿大召开的“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高级会议”上有代表强调“信息和内容不转化为知识就没有价值”。1998年初,世界经合组织(OECD)回顾80年代以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发出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而以住传统的家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则是以土地、劳动力、资金和能源为基础的物质型经济。1998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载文说道“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89年11月的《金融家》杂志在“知识产权在贸易政策中起关键作用”一文中提到80年代美国迈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目前看到的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正式文件可追溯到1993年。欧洲委员会1993年12月5日发表的“关于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通向21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提出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更具竞争力,分散化以及更具团结性的经济来进入21世纪。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四个目标,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基础的,如果说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那么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支柱。在过去的5年内,IT领域在美国经济实际增长中占1/4的份额,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由1985年的4.9%上升到1998年的8.2%。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产业提供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速度3倍于美国出口总速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美国培育了竞争力强大的朝阳产业,带动经济两低一高(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持续113个月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全面采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生产率、经营效率和利润率大幅度提高,推动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四、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知识经济时代,则以工业、农业为基础,以知识产业为主导。1996年美国企业新增产值的2/3是由微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27%,远高于房地产的14%和汽车产业的4%。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30年内,美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在增加,而蓝领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力人口的33%减少到17%,知识劳动者成为主体。

3、科技与教育成为竞争的核心,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知识经济实现了知识资本化和人格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教育不再处于从属的、服务性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五、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3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⒎腔醣倚孕畔⒌取Mü凳毕低?on-linerealtime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主体;货币计量

在会计行业中,会计假设一直都是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基本条件,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下,相关人员能够以客观的角度对会计活动以及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评估。可以说会计假设和经济环境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会计假设势必也会随之进行变动,我们需要对会计假设进行新的认知与理解,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一、关于会计主体的假设

所谓会计主体假设就是指在财务会计中只能够显示出一个经济独立的企业、事业单位价值的行为。以往在工业经济时代中,会计的主体定义较为明确,就是能独立核算的企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形式因为受到科技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而呈现出了更多的形式,使得会计的主体形态也随之变得模糊起来。

(一)虚拟公司的诞生拓展了企业空间的范围

现代企业无论是从营业范围上,还是在公司的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会计的主体也变得更加多重化、多样化,导致企业的空间范围开始变得模糊。而虚拟企业的诞生打破了原有的企业空间概念与格局,会计的主体也由单一的实体,增加了虚拟的空间,这样虚拟的媒体空间将改变实体上地理位置的限制,将地理差距以及国家质检的界限都变为一种模糊的状态,而且这种虚拟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任意进行组合与重构,会计主体能够以业务的需要为依据,自由进行膨胀、缩小以及解散的处理。所以,在会计方面要对跨国企业与虚拟企业所有的公司资产以及负债等相关信息进行核对与记录时,都需与已经进行拓展的会计主体需求相符合。

(二)打破了以往会计主体的界限

当公司对与社会利益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传播时,需要打破以往会计主体的界限,扩展到公司外部。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经济属于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一种,公司在进行生产经营时,既要保证自身的经济增长,同时也要担负起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所以企业中的社会成本以及社会绩效考核方面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凸显出来。企业提供这些信息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更多是为使用者争取到更多的好处,这也是会计主体与所提供资料之间的界限。

二、关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的假设

在会计假设中,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均是对会计主体运营时间的长短进行描述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所谓持续经营就是会计或者会计主体在进行运营时,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并能够推测出在日后不会出现公司破产的情况,可以达成公司运营中制定的各项目标,而会计主体拥有的资产也会在日常的运营活动中被转让、消耗以及出售,这一过程也会偿清原有公司中存在的所有负债。而会计分期指的就是企业会将持续运营中的活动时间分割成各个小段,相关人员可以依托结算账目会计报表,分析出企业运营中各方面的状况以及运营成果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一般会计分期可以分为季度、年度以及月份午度等,日期都是按照公历进行计算。核算与报告的主体都是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描述在特殊时期对财务状况会计假设中的一种,属于结算账目与编制财务报告的先决条件。

三、关于货币计量的假设

所谓货币计量的假设就是指公司通过货币对公司的运营情况以及经济收益进行计算与呈现,在这种情况下会假设计量单位——货币的价值是恒定不变。在工业经济时代,货币计量的假设与这一时代的实际情况极为相符,但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假设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

(一)货币无法对部分重要信息进行计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公司发展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新资源形式,像人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并不能使用货币的方式来进行计量登记,主要是因为两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是因为面对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并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价值评估登记方式;另一种就是因为一些资源并不适用货币来作为计量单位,如果强行使用会将资源原来的特质受到破坏。与此同时,与以往的时代经营方式和理念有所不同,现今的企业经营更加人性化、信息化,极为注重客户的满意度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都无法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开始使用数据库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计量,这就解决了货币计量假设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极为可靠的财务资源信息。

(二)电子货币方面

随着科技发展,财务办公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为了减少现金交易的麻烦,很多企业都开始使用电子货币的形式进行交易,并使用电子数据对交易记录进行登记。可以说这种虚拟的交易方式为货币和支付形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对记账本位币假设而言也是一种强化。除此之外,电子货币的使用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交易速度,这对于货币而言这也增加了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对货币量运作的操作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以及会计分期以及计量货币三大方面假设的介绍,使我们了解到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假设发生的改变,企业想要在这一时代下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从容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使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王沭文 单位:吉林省公安消防总队

参考文献:

[1]张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J].广西会计.2002(04)

[2]陈熙.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基本假设[J].科技信息,2010,01:1065+1078

[3]李昉.浅析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J].计划与市场.2000(12)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5

一、会计枝式的分类与知识经济会计伎式的提出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

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⒎腔醣倚孕畔⒌取Mü凳毕低?on-linerealtime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

(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肖泽忠:(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6

1.1反映知识资本特征的变革

包括转化会计计量的理念、扩大无形资产计量的范围、重新审视资产的公允价值及会计计量方法的变革。

1.1.1转化会计计量的理念

传统会计理念是对企业资产的计量,反映出企业资本的价值总额,而在知识经济下,会计理念需要发生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树立利用先进计量工具的理念、树立动态计量的理念,以及树立积极的风险理念。在知识竞争的模式下,强大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得以长远发展的保证。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实践和创新也应建立在网络发展的基础上。知识经济是一个充满利益和风险的经济,而企业的发展必然承担一定的风险,因而要具备主动的风险控制意识。

1.1.2扩大无形资产计量的范围

会计是一种国际性的商业语言,会计工作的性质就是对企业的资金实施规范化的管理。目前,会计制度对于实物资产的计量具有明确化的规定,但对于无形资产计量的规定就比较狭隘,或者过于严格化。我国会计制度对企业声誉和企业品牌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进行合理的价值计量。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西方国家会计的计量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纳入了部分知识资本或无形资产。如,按照美国的会计制度,无形资产包括企业声誉、人力资本和企业管理经验等。

1.1.3重新审视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风险控制发生了变化,不仅体现在风险类型上,也体现于风险的控制方法上,因而必然对公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过程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持续经营,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地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与基金,因而要不断引入新的风险管理理念。

1.1.4会计计量方法的变革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规定了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资产的价值不仅体现于过去,更体现于现在和未来,动态特征甚为明显,因而与现行的僵化的会计计量方法存在冲突。我国会计计量一直采用单一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而历史成本计量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币值稳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如果物价发生变动,资产的帐面价值与市场上的真正价值将产生偏离。公允价值反映在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因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设置不同的计量方法,以满足不同资产特征的差异性需求。

1.2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的变革

包括实施会计制度创新、变更会计准则、建立多层面的会计报表制度。

1.2.1实施会计制度创新

会计制度是指由政府部门、会计协会或大型企业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实施的会计工作规则、程序和方法,具有强制性的特征,用于规范和管理特定范围内的会计工作。我国会计制度的模式主要依据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在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步伐,尤其在无形资产或知识资产的计量上。当代的会计制度要大力营造无形资产计量的氛围,吸纳西方国家无形资产计量的经验,为无形资产计量的改进作好准备。人力资源所涉及的知识资本对于企业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新的会计制度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将人力资源纳入财务管理中。同时,新的会计制度也要反映出会计理年的创新内容和方向。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国家围绕着常规的会计事项统一制定的,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管理体系之中。

1.2.2变更会计准则

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已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而我国会计准则依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向国际会计准则的靠拢是必由之路。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IASB)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成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向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一个里程碑。2006年,我国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加速了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发展的融入。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是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的、要求所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共同遵守的业务规程和行为准则,都是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依据。新会计准则在多方面实现了突破,特别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方面,对知识资本理论有所体现。

1.2.3建立多层面的会计报表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类型的会计报表的需求目标不同,报表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应该根据企业的行业差异而分别制造不同的会计报表。比如,高科技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报表特征明显不同,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可以制定不同侧重点的财务报告。同 样在高科技行业中,生物制药行业与信息电子行业的需求特征也存在着差异。随着知识经济的成熟,行业之间的差异日益增大,传统的无差异的报表模式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

1.3满足知识经济需求的报表应用功能的变革

包括重新设置企业的绩效测评指标、兼顾会计报表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转变会计报表的目标。

1.3.1企业绩效指标的重新设置

在传统会计制度和报表模式下,根据《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规定,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与总资产报酬率,修正指标包括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绩效不仅体现于过去的业绩,也体现于内部机制的稳健性,更体现于未来的竞争优势,因此,传统的会计报表体系中的企业绩效测评指标已逐渐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因而需要引入新的绩效评价理念。

1.3.2兼顾会计报表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下,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类型日渐增多,个性化需求日益显著,因而在不同类型的报表需要突出不同的报表特征。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主要有投资人、债权人、供应商、经营管理人员。投资人主要需求是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考察经营者的业绩,决定是否投资和转让股权。债权人主要需求是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状况和资产状况,决定是否出让债权。供应商的主要需求是了解企业的信用水平,对合作的前景做出评定。经营管理人员的主要需求是分析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偿债水平、发展能力、获取现金的能力和盈利水平等。

1.3.3转变会计报表的目标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表目标提出了新的需求,即要求会计报表不仅具有提供财务决策信息的功能,也应具有一定的决策功能,不能停滞于纯粹信息提供的阶段,而要发挥信息的时效性。会计报表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财务工作者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预期或期望达到的结果。会计报表目标是会计报表行为的最高层次,对整个会计系统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会计报表系统存在的价值就是明确提供信息的对象,知晓提供信息的内容,懂得提供信息的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报表目标进一步缩短了财务和会计的距离。

2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知识经济价值链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为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21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愈演愈烈,管理会计又面对怎样的挑战呢?

一、要求管理会计的目标发生变化

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的职责就是把握知识经济的特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管理过程的“长期战略”信息、提供“服务”、“交货时间”等信息;而这一切都需要传统管理会计目标发生转变,由原来以“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增值”为中心,继而转变为以“核心能力”的培植为中心。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

二、要求现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革新

1.合理计量智力资本

20世纪8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8%,有形资产为62%;9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62%,有形资产为38%;21世纪,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有形资产为15%。

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而知识经济下,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贡献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实物资产,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知识经济下作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准确的计量了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决策。

2.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要求随之改进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将会引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和人工成本的显著降低,当前的管理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如制造费用的分配,一直以来,对其主要是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因此,如果制造费用的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必然会使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据此做出的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就可能出现较大失误。

3.要求存货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支付、网络采购等活动都可在网上进行,传统存货模式受到挑战,“零存货”的概念有可能成为现实。存货乃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务求“及时适量”生产,预防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以至于逼近零存货。传统管理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三、要求改变对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价

目前的投资方案评价,主要是考虑企业的财务效益。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益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投资为主,随着企业投资的取向从物力投资向智力投资的转变,管理会计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也将从单纯的以财务效益为重点转向财务效益和综合信息并重的评价标准体系。投资的评价和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为出发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的大小将主要由其具有的知识含量或技术含量决定,因而经营决策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适当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使企业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四、要求管理会计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非货币信息将充斥于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要求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及其他各个责任中心从中选择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即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非货币性和货币性信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时非财务信息的影响甚至超过财务信息。例如,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进人才的未来效益、引进高级制造技术的长远利益等,都关系到企业全方位的效益。

五、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

现行的管理会计仅考虑生产者所承受的成本,而不反映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所承受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价,还可能包括与安装、运行、支持、维护、丢弃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起企业产品的设计者的足够重视。

六、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注重价值链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价值链是开发、生产、营销和向顾客交付产品与劳务所形成的一系列作业的价值。价值链分析要求管理者注重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这条价值链及其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从而管理成本。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增加价值。在识别了价值链中每一阶段所增加的价值及相关活动所涉及的成本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和发展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管理价值链对于增加顾客价值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强调顾客价值,要求企业经营者以顾客为中心分析价值链中不同作业的性质。

正如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1世纪管理会计将“以人为本”,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研究的新思维[J].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二期

[2]甘永生: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模式[J].会计之友2002,12:4-6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F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07-002

2003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会议认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的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致于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类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世界各国都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知识以经济发展中上升到绝对的优势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获得的工资报酬也越多;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机遇也越大;拥有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实践证明,哪个国家知识生产水平信息传播快,科技成果运用广,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强。知识经济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来的。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成功致富的最重要资源。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料主要靠对土地面积的控制;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致富的资源主要靠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的控制;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致富的资源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和内驱动力。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为我国"十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八大高新技术到2010年后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八大高新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当今靠知识致富的全球首富,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储备,只有软盘和软盘中储存的知识。该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创造了世界奇迹,比尔·盖茨的成功启示我们,知识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一)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着更大的效益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知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知识经济理论认为,知识的投资较比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产出更高的收益率,它能极大的促进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服务方式的改善,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中,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首要支柱,而高技术产业又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为重要的资源依托。这些高技术行业的兴起,不但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还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几个值得深思的数据:

a:据2002年统计美国80%以上的岗位是脑力劳动。

b:美日在前苏联解体后从独联体挖走专家9万多人。

c:西欧一家电子公司200万美元的高薪想挖美国科技超导大规模集成电路专家、结果以3000万美元买走所在的企业。

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生产的、美国的因特网使美国的经济增长35%以上。

e:美国《商业周刊》去年底发表文章表明,美国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全球化浪潮。美国面临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经济浪潮提出了新的国民教育纲领:八岁儿童能读会写,13岁儿童上网获取知识,18岁以上青年都要接受大学教育,成年人要接受终身教育。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境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首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经历了20年的经济改革,我国宏观经济体制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我国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出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格局,企业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并呈现出"后工业经济"的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9.7%。预计本世纪前20年还要保持年均7.2%的增速。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使我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展望21世纪,经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的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未来发展重心。

其次,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传入中国,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越来越由依靠体力向依靠智力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人力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资产,"知识型企业"、"计算机企业"和"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形态开始出现。信息与知识逐步成为与人力、资金并列的企业战略资源。2003年底信息产业部人事司颁布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宣布将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工程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0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站,200个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20个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研发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并计划在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加快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起到了带动作用。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人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中国这个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其发展必将受到诸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

第一,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或某种历史原因,在与中国的高科技交往中,往往采取敌视态度。为抑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利用"人权"等借口,严格控制其高科技成果的对华出口;日本由于与中国有较深的历史结怨,总担心中国强大会对其不利,想方设法从技术上控制中国。在这种国际关系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引进困难重重,阻碍了中国高科技的发展;

第二,我国目前整体科技知识水平较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引进发达国家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受一定影响。高科技人员相对不足,而懂技术又懂创新的科技人员就更少。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将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三,高技术应用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中国的基本国情恰恰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口多是指每年有1500万人口汇入就业大军;底子薄是指我国的经济实力还远不如发达国家强,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迎头赶上。这种既要发展高科技又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矛盾,正是知识对中国国情的挑战;

第四,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加大了对知识资源需求,而相对缩小了对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使中国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日前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向公众透露,2001年我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60位,比2000年上升1位,比1990年上升26位。专家指出,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现代化在我国发展极不均衡。从整个国家来说,我国尚未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但一些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已经传入我国。2001年,衡量我国第二次现代化的4类指标发展不均衡,生活质量指数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知识创新水平和高收入国家有较大差距。

(三)对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思考

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为发展知识经济储备动力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高技术产业化。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只靠尖端科技,而是要靠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国家应统一布局发展规划,发挥我国53个部级和6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选定综合开发项目使之形成产业化。按目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社会知识化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知识其条件尚不具备,但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等大城市,已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充分条件,我国应先在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城市建成高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全国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化,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出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离不开知识性人才,知识的获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全党办教育、全民办教育,办大教育、大办教育。那麽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如何发展将是教育领域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二、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

在2003年底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

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知识经济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21世纪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这就要求中国教育必须要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走改革创新之路。

2004年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蓝图,凝聚了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方向。简要归纳起来,就是坚持“一个宗旨”、实现“三大任务”和贯彻“八字方针”。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为教育界和全国人民所瞩目。实现三大任务,是党的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第一是构建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第二是培养人才,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是知识贡献,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

过实施《行动计划》,我们要为实现三大任务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贯彻八字方针,就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

第一是巩固成果,我们要充分总结1998—2002年《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实施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第二是深化改革,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整体配套、重点推进;

第三是提高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第四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既要有技术开发和运用能力,更要有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发展知识经济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只靠引进和模仿国外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是谈不上发展知识经济的。因此,我们要造就和培养一批高素质、有能力,而且能将创新能力运用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去的人,为发展知识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做到“四全”?“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确立“四个观点”。即:破除把教育当产业来办的观念,确立教育是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观点;破除教育是消费性事业的观点,树立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教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点;破除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观点,树立教育负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双重任务的观点;破除教育由政府包揽、国家包办的观点,树立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必须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观点。第三,要转变“四个观念”。

第一是转变中小学为升学服务,为建立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

第二是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一位学者说过:“教育本身在于有教无类,重视每一个人才”。给学生以分门别类的“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走上充分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

第三是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

第四是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二)建立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全”新人出发、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大胆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是全面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第二是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群体素质德提高和个性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

第三是全过程性,包括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

第四是全方位性,学校、家庭、社会与各部门的行为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

第五是基础性,在打好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思想品德与身体素质基础的中小学段凡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拔苗助长等做法都是反对之列;

第六是发展与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地、充分地发展,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要承认差别,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得到不同的相应发展,使差生向中等生发展,中等生向优等生发展,优等生向尖子生发展,不歧视“差生”,也不压制优生,是因材施教,差别性教育。如要求差生掌握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中等生掌握教学大纲教材全部内容;优生(尖子生)可以高出(加深、加广)教学大纲、教材。二是小班教学。传统的大班,可以同时教授较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视同仁”、“拉平取齐”,即牺牲了差生,也压制了优生的缺陷。小班制不仅可以克服大班的弊病,更好地分层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三是转变差生。可以说“理直气壮的培优,满腔热血地补差”,逐步形成:优生教育——精英教育——劳动力的教育——公民教育的创新教育发展轨迹。

(三)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也需要用考试作为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校效果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起来。考试制度要改革,要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查评价体系。当前,探索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有以下种:

第一改革小学评分制度,用等级评价代替百分制,即实行分项考试+特长评价+鼓励性评语。

第二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第三改革初中升高中考试办法,目前高中阶段教育还未普及,初中升高中仍有选拔任务,仍需实行统考但考试科目形式上有大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只考语、数、外等,进行招生指标定向分配、保送选优、职教分流等方法的改革。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第四高考制度的改革。取消会考,改革考试内容,“三加X”,变一年一考为一年两考,下放考试权,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教考分离,学生到招生部门招考等,目前都在探索阶段。

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是一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这是一个“指挥棒”问题。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升学率,社会向学校要升学率,校长向教师升学率,教师向学生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21世纪的教育必须改革。如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应再停留再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创新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泡在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受到轻视和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学生思维,启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的乐园,所以,一个学校办的好坏;应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高低。

(四)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是选好一位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价值观、质量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校长的管理能力决定着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的好坏,教育改革的成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必须选拔优秀人才当校长,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特别是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学校能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性,教师素质的高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要把好入口关,保证新增教师素质;

第二是开展在职培训,实行终生教育;

第三是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堂练兵;

第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进取。现阶段,应首先抓好“师德”教育。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当前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的言行为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良好的榜样,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教师队伍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乱收费、乱罚款,工作讲价钱,责任心不强等方面极大的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引起全社会关注。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第一思想品德素质,即教师必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作学生的表率;第二知识能力素质,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表达、教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必须具备多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教育能力,善于扮演"多重角色"教学多面手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一句话、就是教学创新能力。

第四必须具备身心审美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操。

(五)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修订《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适时起草《学校法》、《教育考试法》、《教育投入法》和《终身学习法》,研究制定有关教育行政法规,全面清理、修订教育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实践需要的部门规章,积极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规、规章,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知识经济、创新教育都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文件来加以保护。教育已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在知识经济中的信息产业、网络与数字化产业、电子软件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由于其知识含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效益好,因此,极容易被复制和盗版。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应建立一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如《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电子网络登记与网络安全法》、《电子出版物登记与管理法》、《商标法》等法律制度,给知识经济以特殊的法律保护,以保证高技术产业的顺利、高速发展。在人才保护方面2004年广东省省委、省政府以省委粤字(2004)1号批转了《关于政法机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决定》的文件,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指导

为使我国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更坚定,更稳健,应在积极探索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整体创新思路,以保证知识经济发展的高效化和有序化。前不久,中科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一份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报告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大系统,国立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高等院校以知识传递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政府部门主要对创新活动实行宏观调控,以提供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运行体制,使中国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高中国知识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通过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使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9

一、强化龙头企业与科技的结合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力。龙头企业应依靠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与产业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与企业联合、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也是世界一流科研教育机构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

经过10多年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研究院所、高等学校走过从80年代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提供技术而适当得到回报开始,继而从事产品经营,到最后开发自己的产品、直接创办科技产业的历程。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创举,尤其是目前的一些知识密集、高技术产业已引导行业进步的潮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虽无方正、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高技术企业,但依然也有众多的科技产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产业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技术上有优势,掩盖了市场能力的不足;二是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竞争对象相对较少;三是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人才积累,实际也是国家科研投资的后续效应。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二是不能真正形成产业化。于是就会出现既不象企业,又不象研究机构的局面。因此,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应面向龙头企业,并着力使之融为一体。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技术依托,努力建成集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靠科技力量,内延外引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公务员之家

二、强化产业化生产与市场的结合

产业化生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就是生产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因此一方面要深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加强对农民和农民联合体(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要建立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并通过初级网络的开拓连接国内外市场。再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市场预测,逐步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指导农民有序生产。

三、强化社会化服务与信息的结合

全方位系列化、综合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证。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由原来传统的单纯的生产扩展到加工、销售、贸易等领域,交叉增加,综合性强,要求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实践来看,比较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方式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减小市场波动对农户的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其次,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信息纽带作用,总结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调整充实、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把信息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范文篇10

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将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经济对知识也将有着巨大的作用力。而经济对知识的作用力对整个知识体系并不总是均匀的,其中作用力最强的是知识体系与经济结合的最紧密的部分。这就有可能造成知识体系中一部分知识的相对发达,而其它部分知识的相对不发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与经济联系更紧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比,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与经济联系更紧密;科学与技术相比,技术与经济联系更紧密。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可能使人文科学、基础研究等方面知识的生产相对不足。这是不恰当的。知识体系的健康和协调的发展,不仅是知识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类生产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利润”,它有着更深远的作用,对人类自身的把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根本意义也在于此。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解决好知识体系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2.知识经济的局部效应和整体效应是不同的。局部的效应有时与整体的效应是相反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率先踏进知识经济门槛的国家将受益无穷。因为在一国或几个国家率先拥有某种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优势再加上知识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可出现经济持续增长并伴随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现象。如果这些国家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住这种优势,则仍可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持高的就业率。但是,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各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水平的逐渐缩小,比较优势效应将会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程度的机器排挤人的现象。知识经济将有着比工业经济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需要生产的人数会更少。知识经济时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兴行业,但这些新兴行业并不能完全容纳从“夕阳行业”或传统产业释放出来的工人,因为这些新兴行业也有着高的生产率同时仅需要较少的人数。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将对人的知识和素质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这时岗位缺人与人缺岗位现象的解决较之工业经济时代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所以,从短期和局部来看,失业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从长期和全局来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失业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失业会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长期问题,并且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在一个具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失业有可能会上升为第一大社会问题。

3.财富的分配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分配取决于经济行为人所掌握的生产要素的重要与稀缺程度。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的生产主要表现为人与土地的关系,这时决定了土地是最重要或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以,这时谁掌握了土地所有权,谁就掌握了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土地所有者成了农业经济时代的最富有者。在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生产要素的地位逐渐下降,而货币资本、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的地位不断上升。社会财富的生产主要依靠资本,资本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多少决定了财富分配额的多少。马克思说,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财富越来越向资本所有者集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了知识,谁就可以获得财富。“知识=财富”将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一条基本公理,知识的拥有者将是社会的最富有者。这里不管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按土地分配,还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按资分配,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按知识分配,本质上都是不公平的,是分配不公的不同表现形式。理想的社会运行机制应是各要素均能取得合理利润,而不是主要集中于一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分配不公问题必然最终会被一种更先进的财富分配形式所代替,但我们仍应要积极地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分配不公出现极端化。一旦分配不公走向极端化,就有可能引发大的社会震荡,造成生产力的大破坏,这也是历史的教训。

4.社会经济系统蕴藏着更大的不稳定性。首先,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能量越大,其破坏性也越大。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经济系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系统,一旦运用不慎,有可能会造成比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时代更大的危害。计算机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为犯罪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自身的作用力提高到极高的水平,同时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核能的应用也是如此。所以,生产力每前进一步,人类的谨慎程度就应增加一些。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高科技领域成为普遍现象,由于高科技领域具有高风险特征,所以,这时经济生活中的投资风险会变得比以往更大,这也是构成社会经济系统不稳定性的一大因素。再次,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将不可避免,从而也增大了危害性作用的范围。

第四,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深入,市场化的深入使人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互相依赖,越来越相互间联系紧密,这为危害性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上述情况表明,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应引起人们非常谨慎的时代,人们应非常小心,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KnowledgeBased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

三、结束语

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和带来更好的际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有利于在新的世纪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之路。但是,通过上述对知识经济未来社会有可能带来的问题的分析发现,知识体系的不均衡发展,有可能面临普遍的失业问题,产生新的分配不公现象已及社会经济系统蕴藏着更大的不稳定性等等问题,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对策防患于未然,那对将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摘要】知识经济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概括或一个阶段,对今后的社会发展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问题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昌胜.知识经济专家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