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1:58:54

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范文篇1

搞好课程改革需要新教育理论的支撑,历史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也包括对新教育理论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吸收。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以及直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并真实反映中学历史教育实质的历史教育新理论,把其融进历史新课程中,不断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促进实施历史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行为的形成,提升理论,拓展视野,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合作沟通

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以及知识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时,要介绍雅典法庭审理案件时是用“水时计”来控制原告和被告的发言时间,他用矿泉水瓶作教具制成“水时计”(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盛水倒立,瓶盖上钻一小孔,水通过此小孔滴漏进入另一个矿泉水瓶中),以便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当时审案的情景。一起办公的两位化学教师看“水时计”的工作过程后,提出两点建议:(1)水是无色的,学生看不清楚,能否使用有颜色的液体?他们找来两小片红纸,浸泡在水中,鲜艳夺目的红色液体顷刻间便制成了。(2)倒进“水时计”的水怎么计量?历史教师使用水瓶来计量,而化学教师则建议使用化学试验时使用的量杯或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间的长短,同时体现出雅典法庭的公平。新课程方案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互助、合作与沟通。在办公室里,教师们可以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工作中与同事密切合作,大家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互助、合作与沟通,可以促进教师迅速地共同成长。

三、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资源

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教师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如:中学历史教学交流网、中学历史交流网等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教学所需要的信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关注历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教学所用,实现资源共享,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更新。

四、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知识结构范文篇2

创业者具有的知识结构就是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创业者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就是对制度知识的运用能力,联想能力以及能够洞悉潜在利润的洞察力。

(一)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中的联想能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创业的实质就是创新,可以在学习和创新中找到出路,一味地模仿就只能预示着灭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业的企业家就是专门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即使存在的一些模仿型创业可以获取目前小范围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是暂时的,是短暂的,要想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依赖创新的效率。创业者是如何把原有的知识经过一系列的过程转化为现实产品,创业者利用个体知识体系如何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单元等等这些都属于创新发生学,用一句话简单扼要的概括:真正的创造者是联想。我们这里可以把这种联想理解为直觉、顿悟、感通等等,创业者把预先得到的知识单元在各种不同标准尺上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然后融合转化为新的知识组合,也或者是创造出新的产品。此时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联想不是一般意义的联想,同样也不是引导管理创新以及引导技术创新的联想,这是知识型创业中的常见现象,创业者在技术创新方面可以通过聘请高级人才或者是购买他人技术专利的方式实现,而创业者自身却没必要亲自实施技术创新。随着市场的多样性发展,到处都能捕捉到创业机会,但在充分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业机会发现被的越晚,需要的联想也就越深刻。之前有提到这里的联想并非普通的意义的联想,不是思想上的天马行空,不是头脑风暴,也不是顿时的注意力反转。它的真理在于通过联想即时性把握真理的过程,是对自我意识做出确切判断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创业者的联想和艺术家的工作比较接近,所以可以称他们为某种特殊形式的美学家。

(二)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中潜在利润的洞察力

一般意义上的联想每个人都能可以做到,创新事物也处处可以看到。对于普通的家庭主妇来说,生活同样可以具有创造性,那么二流水平的画比较一流水平的汤未必更具有创造性。但要注意的是,创业者的联想是一定范围的,创业者的联想不是因为立异和标新而进行的创新,它是存在于一定的知识经济领域中的,是以经济为依据的。带有一定市场潜力的联想需要满足一定的知识经济学关系,各项知识的联合运用大于各项知识独自运用获取效益的总和。意义也就是只有满足这样知识经济学关系的联想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有发展效益的。我们可以称能够预见市场价值的能力为潜在利润的洞察力。从整体上来讲,创业者潜在利润的洞察力和创业者的联想能力同样重要。创业者潜在利润的洞察力依靠的可以理性、经验以及对损益的计算等等,但是创业者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做出正确决策,单单这些能力还是不够的。创业者要在可计算的范畴界限以外对不确定性有一定的把握方法,就需要依靠他们对市场的嗅觉。

(三)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中对制度知识的运用能力

从制度经济学的层面来分析,对制度的运用和对制度的创新与资本以及技术同等重要。一个真正的创业者除了具备联想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还要有能力把自己的创业方案落实。单纯创业意义上的创业者有的只是自己的创业方案,或者是一个创业意念,一般都是没有创业资源的。因此创业者要完整的实现创业目的就需要对创业涉及的各种资源如人力物力以及其他能够产生资金流的资本品进行调动,另外,对于资本品的控制、资本品的权属以及资本品的借出和交换等等这些操作,创业者都需要熟练掌握和操作自如。在相同竞争环境下的创业方案,创业者进行尽量的资本就是对制度知识的掌握和对制度知识的运用。同时,创业者的活动环境还是要受到现实制度制约的。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所以建设专家化的师资队伍非常关键。何为专业化,专业化是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的积累人力资本而来,与其他劳动者相比较,在知识结构上有着足够可以形成专业化优势的差异。就目前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出现初期发展阶段,仍处于普及状态的创业教育对师资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目前还没有建设出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同时满足普及型创业教育的家化师资队伍。同时,师资队伍的问题也成为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发展的一大阻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基于就业创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型教师;第二,由企业家组成的社会型教师;第三,以商学院专任教师为代表的学院型教师。对于学院型来讲,比较重视创业学术,教育实践次之;对于管理型来讲,重点是组织活动,对知识基础与规律的掌握较弱;对于社会型来讲,教学重心是实战体验,有利于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但往往因为个人经验不能很好地依据教学规律来完成梳理和提升,所以给实际中复制和运用造成很大的难度。站在制度学的角度上分析,制度创新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现如今的状况分析,身份问题是制度实现演化的主要方向。就拿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讲,不管是学院型师资、社会型师资还是管理型师资,从严格的意义来讲,这些类型的师资都不能算是专任教师,不同类型的师资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目标以及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说管理型师资,鉴于如今大学管理模式的环境,管理型师资大都处于流动状态,在一个地方积累的人力资本换到下一个地方很可能就没有什么作用,所以他们很多情况下会放弃专业化发展,把重点放在行政职务升迁方面。由以上论述可以认识到,要解决创业教学的师资问题,创业教育从业人员的身份调整很重要。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教育过程的经历可以改变学生的心智结构,只要人拥有适于创业的心智结构,那么他就会越倾向于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任务就是要确定课程目标,在不同高校里,课程目标不同程度上也有所区别,但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到几个因素,就是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尽量具体,并且实施起来较为简便。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由课程目标决定,具体的课程结构属于创业素质的一种分解部分。从行业的视角来看,能力类和意识类是创业教育课程的两个主要组成内容。对于创业意识类课程来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以及创业需求,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至于创业能力类课程,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制度知识的能力,协调分工能力以及对潜在利润的洞察力。创业教育中的创业能力类课程和创业意识类课程的具体展开形式可以尽可能的多样化。依据现代课程论的划分规则,创业教育的课程形体有多种形式,如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以及学科课程。在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程互动中实现对隐性知识和不可交流的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科课程来讲,主要分享的是可编码的知识,意义也就是可以通过符号和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环境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乎完全仿真的实战环境,环境课程是必须由环境才能实现的一系列较完整的连贯的隐蔽课程,环境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才能获取的能力的培养。目前在环境课程的设计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四、在创业教育战略背景方面形成的共识

在创业教育被引入我国并得到初步发展的同时,以廉价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了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资源消耗殆尽等等诸多问题。为此我国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作为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社会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空前紧迫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了广泛的理论共识,就是把资源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化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知识密集产业为主导,对知识的创新和利用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它与创业教育也存在密切联系。虽然,高等教育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但科技发展也不一定就意味着生产力。各种新型知识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在实用性,就需要创业过程中得到挖掘,新型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正在变得有用。另外,单单是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方面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商业创新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产力效应才能通过商业创意真正显现出来。

五、结语

知识结构范文篇3

关键词:车辆保险理赔知识结构

车险业务在全面恢复保险业务后得到了迅猛发展,竞争主体迅速增多,条款不断更新,保障范围日趋全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施后,中资产险公司的车险投保率迅速提高,整体业务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以来,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0%以上。车险业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价格折扣混乱,理赔结案率偏低,理赔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理赔程序和环节过于繁杂,查勘定损理赔核批时限长,故意刁难久拖不赔,赔付率过高及保险欺诈较多等。这些问题造成车险理赔投诉增多,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针对这些问题,保监会要求各产险公司增强诚信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提高车险理赔服务质量。

一、车险客服岗位和工作内容

车险客服岗位负责保险车辆发生事故后的理赔工作,主要包括接报案电话专线岗、查勘定损岗、报价岗、核赔岗、医疗跟踪岗、理算岗等岗位。

车辆发生事故报案后,由接报案电话专线岗进行查勘调度并跟踪处理过程和结果,同时,负责客户的电话回访工作;查勘定损岗负责保险车辆出险后的现场查勘和定损工作,核实出险标的,判断事故的真实性,查明出险原因,判定事故责任和保险责任,告知客户索赔流程和所需单证;报价岗指导和管理车辆零配件报价工作,收集价格信息,建立价格库,审核查勘定损岗位人员确定的损失,负责联系疑难案件或疑难配件的供货;核赔岗负责保险责任审定、损失确认、报价审核、损失金额的理算等工作,对展业人员进行风险控制和核赔实务的指导、培训,依据理赔情况,对承保政策提出建议;医疗跟踪岗负责查勘人伤案件,了解伤情,预估医疗费用,指导客户进行人伤事故处理和索赔,审核、管理人伤案件索赔材料,确定合理的人伤赔偿费用,建立和维护与医院、法院、伤残鉴定部门等的合作关系;理算岗负责理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送审、赔案缮制、理算和归档工作,审核客户的索赔手续,及时通知客户领取赔款,解答各方对赔案处理进展的查询。

车险客服部门依据保险合同对客户提出的索赔申请进行理赔。客户发生的经济损失有的属于保险责任,有的属于除外责任,即使损失属于保险责任,因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客户的损失也不一定等于保险公司的赔偿额,所以说,车险客服工作涉及到保险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是保险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车险客服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与信誉,也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配备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车险客服队伍,保质保量地开展车险理赔工作。

二、车险客服队伍现状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各家产险公司都十分注重培养和建设自己的车险客服队伍,总体来看,目前的车险客服队伍素质偏低,成分复杂,学历虽基本在大专以上,但专业五花八门。这些人员到保险公司从事车险客服工作,一般是在老员工的带领下逐渐培养,还有保险公司通过短期培训快速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车险客服岗位的需要。但由于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保险和汽车专业教育,导致在工作中起点低、成长慢,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

三、车险客服岗位人员合理的知识构成

随着车险理赔工作难度的增加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车险客服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3.1职业道德与礼仪沟通知识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随着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车险客服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越来越被重视。客服工作作为车险业务的重要环节,客服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了客服工作能否干好,能否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提供车险理赔服务。

车险客服工作需要岗位人员同相关各方人员打交道,如客户、修理厂、服务站、医院、同行、交通事故处理部门和司法部门等,这就要求客服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社交礼仪和谈判沟通的知识,以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顺畅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促进保险公司同其他部门的交流、开展业务及宣传公司形象。

3.2保险知识

从事车险客服工作,保险知识是基础。保险知识包括保险原则、保险合同、保险条款、车辆保险特征、理赔流程、相关单证、保险核赔、赔付指标及风险控制等内容,这些知识是车险客服人员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利保证。

3.3车辆知识和车辆事故分析知识

车险客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事故损失确定。损失包括车辆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和财产损失等。车辆知识是确定车辆损失的基础,主要包括车辆构造、车辆电器、车辆维修、诊断检测等知识。投保车辆发生事故定损时,首先要确定事故导致了车辆哪些构件损坏及损坏的程度,然后根据损坏程度判定零部件是修复还是更换,修复要考虑采用哪些修复方法及其工时费用,更换要考虑零配件的市场报价,最后对修复好的车辆进行检测。通过确定损坏构件、维修费用、零配件价格等最终确定车辆损失。

由于车辆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完善,加之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普遍应用,现代车辆的结构性能日趋合理,车辆本身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逐渐减少,而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则在迅速增加。掌握事故分析的知识有利于客服岗位人员确定事故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准确识别故意事故和意外事故,以有效遏制保险诈骗、降低赔付率。

3.4人伤鉴定与赔偿知识

车辆事故损失除车辆损失外,往往造成人员伤亡损失。交强险、三者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险种的理赔都需要考虑人员伤亡费用的赔偿。人员伤亡费用一般包括医疗费、护理费、必要的营养费、误工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及丧葬费等。对人伤鉴定与赔偿一般需要掌握人体结构、医疗救治、药品分类、伤残鉴定及赔偿标准等知识。

3.5法律知识

从法律角度讲,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保险人同意补偿被保险人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需要用法律来维护。车险客服岗位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保险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合同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公务员之家

3.6其他知识

车辆客服岗位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还应掌握摄影、绘图、驾驶及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现场查勘时对现场状况、证据、相互位置及损失部位等的拍摄需要摄影知识,摄影知识包括拍摄方法、拍摄角度、拍摄距离、拍摄技巧和接片技术等内容。对现场各元素相互位置的确定有时也需要绘制草图,虽然对草图不要求必须工整,但内容必须完整,尺寸数字要准确,物体的位置、形状、尺寸、距离的大小应基本成比例,这就要求客服岗位人员具备一定的绘图知识。除此之外,客服岗位人员还应具备车辆驾驶、计算机应用等能力。

国务院23号文件以来,保险业在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布局中的定位更加清晰,社会各界对商业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逐步提高,保险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各产险公司应坚持“保户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遵循“重合同、守信用”的车险理赔原则,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提供车险理赔服务,防止“拖赔、惜赔、无理拒赔”和“错赔、乱赔、滥赔”等失信行为,扭转部分群众对保险业“投保易、索赔难、收费快、赔款慢”的负面印象。车险客服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产险公司应在加强车险客服制度建设和落实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构成合理的客服队伍,提高车险客服工作质量,促进车险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知识结构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医学模式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RobertGlaser)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学潮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4]何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12).

知识结构范文篇5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在能力方面的考查越来越高,但无论什么能力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即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全面、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任务。而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强化,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做到基础知识过关,即全面准确的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理解。真正做到是学生形成完整开放的知识结构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质量。

1.读、讲、练、评四环节的课堂教学

(1)读:学生每天都在读,但真正能读懂读通的却寥寥无几。课前发给学生学案(授课提纲)内容包括本节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记忆、理解、运用、重点、难点、知识结构,要求读书时象语文课中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一样,一框题一框题的归纳,最后总结出这节课到底在叙述什么。同时将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并附设一些小台阶的思考题。这样,学生经过预习,上课就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

(2)讲:主要讲重点、难点,深化、扩展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节,我重点分析评价《资政新篇》革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改造旧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充分认识其进步性(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空想性(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关心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阶级条件),并深入分析《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社会条件。社会条件包括:严峻的战争环境。阶级条件:农民阶级不是搞资本主义的阶级。经济条件: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保证流通的市场条件,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村,在战争频繁的地方此条件也不具备,是空想,不能实现。

(3)练:精心设计随堂和课下练习,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应变能力。配备练习的原则是:一是习题要由浅入深,狠抓基础,注意能力;二是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三是精心选题、命题;四是对典型题例进行专门训练,重点训练、限时训练,讲解解题思路,有效的提高解题能力。

(4)评:讲评时既要注意弥补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更要注重解题思路,技巧方法的点拨及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一些常见题型形成初步的解题模式。如选择题中的目的类。如果是考查人物类(包括派别、阶层)就要从其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这样,从一般到抽象,从而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一定的规律。在讲评中努力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析不足、查找原因;传授方法、培养解题能力。

2、常联系,多比较,进反复

(1)加强同类知识比较联系,形成小专题。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滚动式的复习方法。例如,学到隋唐文化时,就让学生把以前学的同类内容如天文、医学、哲学、史学等联系比较一下,讲到宋元、明清时继续复习。这样不仅巩固、强化了基础知识,而且形成了一个个小专题;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2)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比较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横向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这些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揭示阶段特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以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基本线索是只是网络体系的"经线”,把握基本线索不仅能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的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如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三条: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在教学中,既要把知识内容讲清,更重要的是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这是世界近代史的最主要线索。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世界体系,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过程,又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社会生产最一般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理论;深刻说明了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志是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邮寄的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教学。

当然仅仅靠课本和讲解远远不够,还应辅助必要的练习进行强化巩固。

3、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如以爱国主义主题为重点考查为内容,我就围绕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等内容精选设计了大量习题、特别是一些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特别是一些主观性开放试题。如:(1)有人说:认为它是一次子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个观点?(2)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一种从对中国近代作用的角度去观察,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从运动的性质及内容去观察,可能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反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多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非常显著。

知识结构范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师范生;知识结构;特点;分类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

知识结构范文篇7

关键词:知识结构;学习策略;联系

数学知识是一脉相承的,各个知识间环环相扣,原有的知识为新生的知识起到奠基作用,因此把握好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学者对数学知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旧存有缺陷,如建构数学知识结构的措施过于笼统,仅仅是纸上谈兵,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本文主要从知识结构的内涵、知识结构的建构策略(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探究。

1知识结构的内涵

知识是个人建构的产物,是主体、客体之间相互讨论和理解的结果。知识结构是指学习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之以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特点组合成一个新的、适于自身理解掌握的有机的结构。数学究其本质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布鲁纳曾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在数学几何图形中,有“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各个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数学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

2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策略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是集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是将知识横向、纵向延伸,在构建知识结构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学习是新旧知识交替的过程,原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石。学生只有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包含同化、顺应和平衡这三个过程,所谓同化就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内容经过融合,使之成为内化于心的东西;顺应是指改变主体以配合客体的变化与发展。经过同化以及顺应以最终达到平衡。我们不妨将同化、顺应的观点运用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学习到的知识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而后根据新旧知识的相同与异处,形成新的知识理念及结构,最终达到知识的升华,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力量的不竭源泉。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时刻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进而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兴趣,他们就会努力去完成,并会从中找出规律,由此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接纳数学。当然兴趣的激发有很多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幽默的教学艺术形式,将幽默运用在教学中,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在计算时将算式24×5=120写成1200时,老师在最后公布答案的时候拿出一把剪刀,同学们势必会感到好奇,剪刀是用来做什么的,这时老师说要将这个数的“尾巴”减掉,同学们自然会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不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乐趣。

2.3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是一切知识的载体。知识具有整体性、有序性、连贯性等特点,因此要求数学教科书的编排一定要具有其顺序性。多数学生都是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不仅使教师授课内容连贯,同时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及时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数学知识大体上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更能体现出数学的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是由易到难的过程,如首先学习加减法,而后逐渐了解乘除法,最后才能学习交换律、结合律乃至分配律,这遵循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横向来看,使数学知识向更广、更外延的方向发展;纵向来看,使所学知识层层递进,深入浅出,逐级深化。当然,优化教材内容与结构要遵循以下原则:(1)数学教材知识具有科学性,在兼顾知识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低学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2)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于注重数学问题的计算结果,缺乏对知识整体的把握,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数学的由来,如早期的数学以“街头数学”为主,而后才产生了现在的学校数学。(3)重视体现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和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大部分人将数学的学习当做是一种精神负担,仅仅是为了考试才学习数学,而只有真正地理解数学、爱数学,才能体会数学的乐趣。

2.4运用学习迁移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方式方法作用于另一种学习上。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人都不能将知识一一背诵下来,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其核心思想,抓住其本质内涵,因此要充分发掘学生原有知识中的可利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加强新生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辨别,找出差异之处,进而进行迁移,举一反三。迁移并不是盲目之举,也需要一定的因素:

2.4.1把握共同要素

各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同因素和一定的差异,抓住其相同要素,只须变化其不同的部分便可触类旁通。例如,毛笔字写得好会影响钢笔字的书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要素,因此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较大。两种材料的学习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例如会打羽毛球,可能导致错误地打乒乓球。为了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他们之间的区别。

2.4.2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概括是迁移的基础。知识是经过人们不断的整理而形成深邃的、抽象的内容,在两类或更多的知识面前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起到对整体的统筹,才能抓住迁移的共同要领。

2.4.3教材的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材的编排需要教育学者的仔细斟酌,形成合理的、适合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具有一定体系的知识结构,其科学合理地编排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转换。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

2.4.4学习的指南针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正确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促使其不断进取、不断思索的源泉。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他态度的养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

2.4.5学习的定势

定势也是一种习惯,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同类事物后继心理活动。简单地说,一旦形成迁移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由自主地运用迁移。

2.5构建知识桥梁

有学者认为“新概念的出现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生长势必会以以往的知识为依托,各个知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必定会存在与以往的知识相似之处、相似的知识点,即可以看做是对先前知识的巩固复习,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的知识做铺垫。例如在小学学习中,先学习了运算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才能继续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法等内容。对不同的知识点,则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从而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迅速并扎实地掌握新知,并达到突破。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略有相似之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目前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略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能达到目的,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学要着眼于当前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把握好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搭建一个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的“桥梁”,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由此可见,创设新旧数学知识过渡桥梁尤为重要。

2.6坚持数学教学的整体性

数学知识是整体的结构,具有其特有的网络体系,因此对于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储备也是十分严格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数学观察,进行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要善于创新思维,如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其面积,我们可以采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矩形,通过矩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四边形的面积,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矩形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知识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因此,综合思考数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升,更使数学知识结构得以优化。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编排、迁移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建构的策略,笔者坚信经过广大教育学者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下,数学教育仍旧存在着问题,当然此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日后仍须不断完善,希望本篇研究能为从事数学教育的学者提供参考,进而完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常桂红.小学数学课堂以“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整体构建知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王楚.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2(12).[3]吴晶.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0.

[4]鲍红梅.完善中学生CPFS结构的生长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知识结构范文篇8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与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

知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由王通讯、雷桢孝在1979年第9期《人民教育》上发表的《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提出,认为“不少人原来的知识结构被破坏了,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根据王通讯1992年的解释:知识结构是外在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内化状况,是客观知识世界经过求知者的输入、储存、加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该结构的不同功能,能够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个人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指高校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对外在知识体系进行内化而形成地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个知识结构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二是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一个知识体系构成,是一个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综合体;三是这个知识体系是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特点

导向性。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一经形成,将对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决定高校辅导员完成工作状况。

整体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不同要素、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即在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其整体的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之和。

层次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的,是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紧密相关的。

发展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知识本身是具有发展性。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知识不断涌现,旧知识不断淘汰的过程。各层次的知识需要抛旧纳新。三是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不断追求最佳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相关论述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相关论述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一是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部分: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2]这种知识结构的建立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知识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但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门职业,一项工作的需求。

二是从思想教育工作者角度,顾刚、任莉认为,首先应具有一个核心知识层次,该核心层次能不断向外拓展并联结知识层次而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而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教育原理、教育哲学、伦理学以及哲学为中介的道德哲学,这些是思想教育学科专业知识的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核心模块。其次就是知识层次,它以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知识核心的辅且、支撑和互补成分,凭借核心知识层次的辐射效应与其合理的融合组成圆满的知识结构。

三是陈岩松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多角色、实践性的特征,与其角色定位相适应,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做到宽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共生。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思想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以及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观点,虽存在不足之处,但为我们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

一般而言,对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建立应从两个纬度思考:一是知识属性,即此类知识研究、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二是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基于此,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是: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所决定,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和工作对象的可塑性所决定。

核心层次。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指导思想问题,是关于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的知识,以用于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和现实社会,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间层次。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主要解决地是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价值、过程、规律、内容、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主要包括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操作方式、运用艺术和技巧等。

层次。层次主要解决的是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综合运用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方法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对所带学生专业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开展工作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性知识。

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实际上是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依据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特点提出的一种“应然”状态,提供的一种参照标准。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体。同时,彼此之间又要体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具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三、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调整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实然”状态

从知识和工作需要两个纬度建立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这只是提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其“实然”状态却并非如此,从各类调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学历占61%,硕士学历占30%,博士学历占1%。这与高校辅导员所要求的各层次知识结构应具有的精深度还有较大的距离。第二,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目前,高校辅导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选留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一般为专业学习的佼佼者,缺少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调整的方法

如何使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从“实然”到“应然”,这就涉及到对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调整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的问题。可从两个纬度加以思考:一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角度,二是社会角度。

知识结构范文篇9

那么,如何去构筑历史知识结构呢?历史知识结构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多层次性和立体性等特点。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表述也就不同: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要素看,历史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构成;从社会文化形态看,历史由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构成;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和一个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都有其前因后果、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以及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从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又由史实和观点两个方面构成……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综合,就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学大纲中要求: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中外古今的比较,从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中认识历史的规律性。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历史复习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历史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纵向性的分阶段复习。也就是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并充分考虑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力求突出表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具体而言:

(一)中国古代史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封建社会形成前: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2)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秦、汉)

3)封建社会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4)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5)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进一步融合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明、清前期)

(二)中国近代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840—1901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

2)旧民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末—1919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1)新文化运动和

(2)大革命时期

3)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年)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

(三)中国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年)

4)“”十年内乱时期(1966—1976年)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世界近代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手工工场时代)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蒸汽机时代)

4)帝国主义时期(电气化时代)

(五)世界现代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期(一战后)

3)雅尔塔体系时期(二战后)

4)多极化格局时期(苏联东欧剧变后)

通过阶段的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历史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分析各阶段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达到了历史纵向复习的目的。

第二:横向性的设专题复习。也就是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历史特征和原则,找出各个阶段具有共同性的历史知识要点、历史线索、历史知识面,进行横向概括和归纳,重新构筑历史知识体系,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专题结构。这种专题结构复习方法,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首先最简单的就是从社会文化形态来划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这五大内容都可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外交史和文化思想史这四大专题结构。其次还可按中国史和世界教材编排的差异性,构筑不同的知识结构,如在复习中,把世界史编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世界国别史(英、法、美、德、意、日等)、世界国际关系史、世界文化史数个专题史;把中国近现代史编为封建专题(满清)、农民专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专题、国民党专题、共产党专题和文化专题,逐一进行剖析。再次按照相同的内容具体地设置小专题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把有关“土地政策”的内容构成一个小专题:

1.满清政府——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更加丧失土地

2.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3.国民党——“平均地权”——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1931年土地革命——土地革命路线——贫雇家积极参军参战

2)抗日战争时期——“双减双交”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3)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4)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彻底废除封建

通过这么一个小结构,学生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土地政策的内容一目了然,也可以从各时期、各阶级不同的土地政策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和影响,概括出为什么满清灭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能够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知识结构范文篇10

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衡量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的标准之一,就是声乐专业知识。声乐专业知识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教授的重要知识之一。一般情况下,声乐教学也不仅仅是声乐专业知识,当然还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声乐专业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还有一定的歌曲分析处理能力,最后拥有声乐示范演唱能力。声乐专业知识之所以重要,在于声乐知识是完成歌唱练习的基础,尤其是声乐理论知识。因为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因此,要想让学生系统、科学地完成练习,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其次,声乐专业知识的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示范演唱能力。示范演唱能力也是声乐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一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够将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风格等,表达出来。尤其是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最终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总之,声乐专业知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完成音乐完美演绎的基础。下文将一一做出解释。

2声乐教学理论与演唱表演技能

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声乐教学理论,然后配合演唱表演技能。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演唱表演技能是学生必须具有的知识,也是决定学生能否完成演唱的重要因素。但是声乐教学理论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理论基础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教师和学生会忽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在学习的一开始,就进行演唱,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首先明确,声乐教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声乐练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在理论上让音乐教育专业声乐知识结构的设想文/赵晶霞音乐教育中专业声乐的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加以重视。本文主要是阐释了声乐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加强声乐教学理论与演唱表演技能,学习艺术美学知识,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要加强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

3艺术美学知识

音乐的演绎,实际上不仅仅是简单地声音的传达。更多的需要表现出演唱者对于歌曲本身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表达。可以说,音乐艺术是一种神圣、奇妙、综合的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声乐作品通常与文学、戏曲、诗歌、历史等其它艺术门类有着重要的联系。因为,作为声乐演唱者,首先在演唱之前,就必须要了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艺术背景,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演唱者必须要在平时有着大量的积累,还要在特定的时刻去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美。因此,除了基础理论和演唱技能之外,具备丰富的艺术美学知识,是保证演唱者更进一步的基础。这些艺术美学知识,不仅需要在学科上进行分类学习。还要在不同艺术风格来进行学习,因为声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些不同的声乐作品风格,就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来具体表现作品的风格。因此,必须要对各种风格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演绎。

4良好心理素质

在声乐表演者掌握了理论知识、演唱技能和艺术美学知识后,就是要进行演唱环节。很多演唱环节就是要登上实际的舞台,在实际的舞台就不仅仅是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多的需要的是,歌唱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是建立在平时训练有素的歌唱技术上的。因为歌曲演唱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最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感觉、想象、情感、等,运用在演唱过程中,从而对歌唱与发声进行调节。其次,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是否稳定影响着音色、音调,以及对节奏的把握。因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心理素质,也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对声乐专业学习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它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学生不仅要将普通的知识结构重点把握好,还要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

5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

声乐学习、练习、演唱是一个需要长期练习、坚持的过程。也需要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定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需要大批的、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人。尤其是在师资方面,更是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能够具备声乐相关领域的其它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知识结构方面,必须深入和广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能力和知识有了提升之后。学生当然也要在教师的教导之下,努力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另外,除了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之外,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总之,虽然声乐教学主要是以演唱技能为基础,但是仍然要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在具体内容设置上,要尽量系统、细致,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的、全面的人才。

6结论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的构想,总体来说,要始终围绕已经相对成熟的声乐教学体系。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可以进行深化,一方面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音乐教学也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此,不能够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情境下,要有不同的选择。

作者:赵晶霞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