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4:01:18

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1

一、当前村级制度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和有章理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和有章理事三者中,有章理事、照章办事应该是管实现整体长远利益的前提基本条件,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一基本条件,“好人”难以施展才能,“有钱”也会办坏事。但在各地有章理事方面,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认识不清,理解不够。对于村级工作制度出现两种片面性认识:一是有些人片面强调村级自治,认为不再需要制定什么其它的制度。不尊重党支部的核心领导地位,把村民自治错误地理解为村委会的自治、村委会主任的自治,极个别村委会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主任说了算,有些带头抗粮、抗税;有些人为了拉选票,私下里将抗粮、抗税作为竞选口号;有些甚至认为“自治”就可以不要党的领导,严重曲解了村民自治。二是片面强调党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时未能充分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有的党支部书记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定式,采用陈旧的管理模式,运用计划经济条件下过时的领导管理方式去面对新形势下的村委会工作,习惯于搞“包办代替”,“大权独揽”,限制甚至抵触村民自治。

2、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各项制度具体可操作性较差,细节不明确,不规范,难以有效地指导村级工作。如农村“两委”根据对《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组织法》第三条规定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但部分党支部领导人对自己在村民自治中所要履行的权利和责任不够清楚,而对《条例》第二条指出的农村党支部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的领导核心”理解为:必须管理经济、管理财产,否则“领导核心”作用就成为空谈,以此为由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该向村委会通报的没有通报,该召开两委会研究解决的单方面拍板决策。一部分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则认为《组织法》第五条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等村务,认为过去由村支部书记的“村财务第一当家人”的权利,应由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掌管,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既然是村民选出的“当家人”,大事情又由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小事情由村委会办理,用不着党支部“多操心”。由于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其结果一是导致村干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出现包办代替,争权争位现象;二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遇到矛盾时则推诿扯皮,大撒手,放任自流,认为既然村民自治了,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搞所谓的大“民主”,不管不问,任其发展;三是用一些过时的、责权利不相符的指标来衡量村干部工作政绩,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程序不清,协调不够。已制定的各项制度之间互相矛盾,配合协调不够,形成“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混乱局面。如由于制度程序不清,部分经过直选当选的村委会主任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工作培训和教育制度,缺乏村级具体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经验,缺乏党的领导观念,不清楚执行村级工作制度的基本程序,有些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大多数人选的,就要领导大多数人,村支部书记是由少数党员选的,只能领导党员,把村民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割裂开来,误认为村民自治就可以随心所欲,甚者把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由此导致村干部在工作中配合协调不够,或者各行其是,根本不予配合。

4、执行不严,约束不够。目前一些地方的各项制度建设方面表现在重建设,轻管理,轻督察现象严重。对于制定出的制度,村级是否执行,如何执行,检查督促不够。极个别地区声势浩大的达标升级活动的繁多的大检查、大评比,牵涉了各方面大量的精力,反而影响了与农民群众最直接打交道的村级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落实。直选后,虽然部分乡村按照《组织法》、《条例》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但具体到乡村一级如何搞好村级民主自治,开展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则缺乏适宜的具体工作制度,而现有的部分规章制度也由于可操作性差,难以有效地指导村级具体工作,导致村级工作极不规范,对村干部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约束实施细则,对于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如何进行正常的监督约束,对违反制度如何处理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出现极个别地方宗族等势力泛滥。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一上任就大搞不正之风现象,村党支部虽有看法但没办法,同时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不断插手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委会对其的越权行为也难以有效地加以阻止。有如村级财务、政务公开问题,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假公开现象,如果不制订出严厉的惩处制度,必将大大削弱这一得民心工程的影响力。

5、制度泛滥,形式主义。村级制度建设从解放初期的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到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到逐渐转变,是一个必然的变化过程。目前,个别地区不仅制度不规范,而且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往往是临时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的无如何实际意义的制度来,大搞“挂在嘴上,贴在墻上”的形式主义,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严重地影响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给乡村干部增添诸多不必要的负担,同时最重要的是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基层干群矛盾,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村制约手段弱化,导致村级制度建设不规范。

当前,农村个别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无政府主义思潮抬头,甚至把自己应尽的义务也当作额外负担,个别“钉子户”几年合理的各种税费顶着不交,公检法难以处理,无必要的措施予以有效的制止。目前农村各种制约手段弱化,法律手段不健全,经济手段无基础,行政手段难执行。上面压的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基层村干部手里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软措施,上级只压任务,而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作为保证手段,致使村干部左右为难,工作不干不行,干工作又怕“干”国家事,“犯”个人罪,因此歪风邪气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遏止,村干部成了“受气包”,越干越憋气。

(二)形式主义严重,导致村级制度建设不规范。

由于制度不规范,存在着形式主义,导致当前农村干部大部分精力均放在了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上,工作中免不了接触各种矛盾,加之工作中各级出现的各种失误,村干部往往就成了农村矛盾的焦点,特别是有些按照上级意图,不情愿地种出的农作物,一旦出现卖难、价格回落问题,基层干部就成了替罪羊,而农村达标升级评比中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又导致极个别领导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创造所谓的“政绩”,大搞特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以虚假瞒报形式,骗取荣誉、政绩,村干部违心地为上级涂脂抹粉,按上面的意图去欺骗检查组,制度成为了摆设,检查组一走了之,村干部则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遭受群众的指指戳戳,村干部难以承受如此大的精神压力,增加了从事具体工作的村干部工作难度,另一方面村级干部选拔制度中的形式主义,如干部年龄、文化程度等,脱离了农村工作实际,给村干部选拔增添了不必要的条条框框。

(三)村干部变动频繁,导致村级制度执行不规范。

目前农村普遍实行了村干部“海选”制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同时村干部变动频繁问题也显现出来。被选出的村干部往往是在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在村务管理方面则知识有限,经验欠缺,加之农牧区村民文化知识较缺乏,更是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对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地指导,目前农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由于有关部门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村干部又无闯市场的经验,盲目地“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导致乡村号召农民种植什么什么赔钱,养殖什么什么亏本现象发生,不仅严重损坏了基层组织的形象,而且形成群众对村干部的一切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在农村干部工作中就是村级干部不稳定,组织机构涣散难管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多数村级基层干部在农村做了大量耐心细致而又艰苦的工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目前村干部实行“海选”,对村干部适时进行依法调整是必要的,但变动过于频繁必将影响到农村的各项工作,如果主要干部频于变动,单纯地以年龄、学历,甚至以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为唯一标准选举村干部,农村就有可能失去吴仁宝这样的带头人。在选举工作中由于制度不规范,往往实实在在干工作的人,由于得罪人多而落选,而一些不涉及矛盾的老好人被选上,由于这部分人从未从事过村务管理工作,因此尚未适应农村复杂矛盾就又因为卷入矛盾而被又一个新人所替代,由此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在干部选用方面,由于农转非、工作指标等问题的限制,村级优秀干部难以被提拔到乡、县等有关部门工作,使村干部认为“工作沒干头、前途没奔头”。工作制度不规范,也使“两委”成员难以尽快熟悉情况,及时进入角色。

(四)舆论宣传不到位,导致村级制度建设难规范。

在舆论宣传方面,没能利用好现代的宣传工具,宣传出农村改革中出台的,有利于村级建设的各项制度。以乡村基层干部为题材的各种宣传报道,大多以村干部违反各项制度为内容,丑化了基层干部的形象,被当作反面教材,以村干部中极个别败类的所作所为以偏概全,由此产生了晕轮效应,似乎所有的基层乡村干部都是些反面人物,误导了舆论,致使不少群众,甚至是领导干部看不到基础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大多数基层村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村干部越干越委屈难以干,导致村级制度建设走样。

(五)村干部自身知识素质差,工作报酬失衡,村干部后顾有忧,干部流失严重,村级各项制度缺乏必要的衔接。

村干部素质低,部分村支部书记能力差或失去了原有的工作热情,村委会主任不服气,部分村支部书记自身约束不严、素质低、私心重,村委会主任不同流合污和村委会主任素质低,工作能力差,工作中不配合。在经济方面,村干部的工资平均在千元左右,个别贫困村甚至几年未拿报酬,村干部往往在当地是一些经商、种地搞生产的能手,一两千元的报酬,如果不干村干部,对于他们来说只能算是零花钱,由于村级干部误工补贴较少,与国家干部比费力得罪人又无实惠,与农民比也不如,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种好责任田,相比较明显感到吃亏,村干部混日子、弃职流失现象严重,为此有能力的人不愿干,没能力的人又干不了,合适的村干部人选越来越难挑,后备干部断档现象日益严重。

大多数村干部已人到中年,几十年来为村里各项工作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其他干部相比,退休生活无保障,收入差距大,养老问题、大病治疗问题无法解决,相比反差较大,当前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得罪领导政治上要命,得罪妻室生活上要命,得罪歹人全家不安宁”,村干部感到后顾有忧不想干,导致村干部短期行为严重,工作得过且过,撞钟混日子,心情不畅。村干部实际上超负荷的承担了一些政府公务员的工作职责,但又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保障。

(六)干群沟通渠道不畅,导致村级制度建设难以及时完善。

没有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宣传,作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干群沟通渠道不畅,如中央的指导政策在短时间内就能传到乡村,执行过程中上级有所变动,村干部按上级要求办事,群众不理解,领导不了解,各种矛盾均指向村干部,导致村干部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甚至激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干部官僚主义作风所致,一些原本不大的矛盾,不严重的问题,如果处理及时,本可顺利化解;如果推托回避,或者方法简单粗暴,些微波澜可能酿成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发对立和冲突,增加工作难度。没有充分发挥村组调解工作的积极性,村民有疑问、不解、怨情难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得以迅速解决。

(七)缺乏在《宪法》、《组织法》、《条例》基础上,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出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基层各级组织在具体执行中难以操作执行

(八)基层各级组织尚没有及时转变工作职能,乃采用陈旧的计划经济下的领导管理模式,随意给农村下任务,压指标,乱评比,甚至是不负责任地搞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导致一些现有的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

三、建议及思考

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村基层政权。八十年代初,撤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政权体制建立了“乡政村治”模式。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最终解决问题的出路还在于有一套好的制度,有一种好的工作机制。农村制度建设,决不能就事论事,仅限于村级范围之内着眼,其与全国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置身于全国大系统环境中总体考虑。当前,不仅要加强党的组织制度体系的建设,即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及党内选举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以及党内监督制度等,而且还要完善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组织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及其相关一系列制度。重最要的是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建设,以民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

村级制度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村级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区别对待。原则上可分两类,一类属必须执行的制度,如干部道德品质规范,党纪国法等原则性的问题,而另一类则是可以只设大致的框框,由村干部决定或是村干部召集群众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讨论决定。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建立常抓不懈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由过去的运动式、突击式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转化。

1、村支部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目前农村具体情况,村党支部书仍然应该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为此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村党支部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干部选拔、使用培养、管理工作制度,规范村干部的工作。农村工作纷繁复杂,村干部处于兵头将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工作繁重异常。对上级要负责,要服从听指挥,要认真贯彻落实并遵照执行上级各部门、各单位下发的各种文件、指示;对广大群众也要负责,农村每项工作都要村干部去具体安排落实,每个村干部要面对成百上千的村民群众的各式各样的要求与难以解决的问题,村干部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然而最令村干部头痛的是在上级的要求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自己的尴尬角色。一是责任与权力脱节,硬任务软措施,二是工作压力大,三是精神负担重。针对农村具体情况,建立组织生活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办事公开制度、党支部工作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是支部的各项工作沿着规范化的轨道运作。

加强支部建设,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首先要把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是加大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按照诚信标准选人,按照群众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来选人用人,确保“用得其人”,使其在当地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其次要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的民主法制观念,领导、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做到领导但不包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一定要坚持做到循章办事,依法办事,该由村党支部组织的工作,就以党支部名义,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去实施,该由村委会组织的工作,就由村委会行使职权,组织村民去完成,村党支部要理直气壮地实施正确的领导,但决不能以“领导”为由包揽具体事务,更不能把村委会抛在一边,一切村务都由自己去操办;做到引导但不干预,农村党支部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本地实际和群众的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新时期村党支部的工作思路、活动内容,在提高党支部威信的同时,要注意提高领导艺术,要通过说服、引导、教育等方式,把党的主张变成村民的愿望,把党的号召变成村民自觉的行动,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真心实意支持村委会依法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多支持、多帮助,少干预、少设障;做到监督但不越位,党支部有关村务的重要建议,经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要由村委会具体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党支部要发挥监督作用,监督的方法是用制度规范监督,靠公开进行监督,而不是凭个人好恶,实施越位监督。

2、村党员干部制度建设

任何制度最终都是要靠人来完成的,再完善的制度也只能是外因,如果没有一大批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基层干部,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村干部处在农村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执行者,在群众面前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村干部工作难干、人员难选已成为影响农村工作的一大因素,造成农村社会控制力明显下降,为此,如何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成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扫清村干部工作中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为其打气鼓劲,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按照市场规律,多引导、少教导。强化法律手段,重教育、严处理。强化舆论引导,多宣传、少丑化。注重感情投入,多关心、少训斥。因地制宜求发展,多调查、少刮风。以情感人,重在落实,在严格要求村干部的同时要多方体谅他们的苦衷,建立谈话等制度,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以情留人。

其次要强化教育、科学使用,提高其主动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首要的是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经济工作水平、民主管理水平,使他们成为学习、贯彻和宣传党在农村政策的骨干力量。

1、加强培训教育制度建设。要利用农闲时节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对于村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村干部,要实行强化培训制度,通过出去参观学习等的方法,提高其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对基层干部的素质要求。

2、抓好村支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要求每个党员及村干部要时刻站在各项工作前面,去组织、引导农牧民发展经济,通过自身“三个代表”的实践,使之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真正具有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3、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完善对村干部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绩显著、具备领导能力的村干部,采取公开选拔的形式,不拘一格地提拔到领导岗位,减少其后顾之忧,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使之充分发挥其才智,为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自身的力量;落实各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如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党员议事制度等,加强村干部的监督,化解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缓解干群紧张情绪;建立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对个别无所作为、拉帮结派、违法乱纪干部要予以坚决撤换。村干部以稳定为主,要慎重对待村干部的交流问题,那种不顾客观实际,应当避免硬性地对村干部进行交流的做法。

4、完善村干部待遇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养老保险以及应该提高的福利待遇要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到位。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全部由国家承担,在当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途径还是要靠村提留,但根据各地村级经济情况来看,在实行误工补贴由村提留支付办法的同时,尚须实行村两委主要人员在职期间交纳养老保险费制度,其费用由政府统筹专款支付。对于有条件的村,可根据本村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村民大会,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对于集体经济有重大贡献者,应当重奖。对其他老村干根据工作年限,以现有的“三老”待遇对待,彻底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新、老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措施绝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它代表着党对老村干们关怀,是老村干们视为生命备加珍惜的政治荣誉。

5、从严治党,教育管理。按照中央提出的“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乡村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发挥广大党员在农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使每个党员成为做好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政治理论教育,进行脱贫致富技术培训,使每个党员都具有先进性,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典型辐射作用,团结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要在农村具体工作中发现先进人物,并大胆地进行选拔,积极地培养,努力将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使村级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与此同时要严肃党的纪律,建立干部追究制度,敞开不合格干部、党员的出口关,对于因干部不作为等原因,通过组织考察与村民评议相结合等方法,一经查实,坚决予以辞退,开除出干部队伍。切实落实奖优罚劣措施,对于群众公认度低,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干部,应采取措施加以教育,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帮教不改的不合格党员干部,坚决清理出党的队伍,以纯洁党的肌体,确保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建立择优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制度。

不注重培养后备干部的行为是一种短视行为。后备干部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后备干部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好农村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品质好、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强人,使之利用自身的长处带动村民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选配一批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里任职、挂职,以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第三在各村设立民主理财小组等基础上,挑选出部分有能力、热心村务管理的村民,可参加选举,也可以不参加选举,由基层组织上报,上级组织考察任命,使之参与村务管理,培养后备人员,以避免村委会领导因到届选举落选出现断层而影响工作。

第四要高度重视“三老”工作,减少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三老”工作得到了加强,“三老”人员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荣誉感增强,农村普遍形成一种尊敬“三老”、爱护“三老”的好风气,使“三老”人员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发挥余热,同时也减轻了现有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避免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没有人来管的现象发生。

只有对基层村干部实施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培训,正确的使用,以心交人,以情感人,就会激发其巨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3、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应按照农村“有章理事”的要求,以民主、公开、法制为核心,以村级制度建设为重点,抓好村规民约建设,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制度体系。抓好基层民主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监督,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一要加强党内监督。二要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特别是审计监督。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只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督力度,基层干部就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素质,从而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认真贯彻推行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制度,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的重大举措,也是村民参与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活动之一,是调动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积极性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虽然《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组织法》的出台毕竟是我国农村民主管理的一大创举,是实行村民自治和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村民自治作为农村社会的一项崭新的政治制度,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有一个逐步认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村民自治制度本身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也是中国农村走向民主管理的必然。目前针对村民委员会直选后少数村“两委”关系不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教育和管理,狠抓制度创新和落实,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出来一种农村新的领导方式,使村“两委”关系步上良性轨道,确保村级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正确处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必要的制度,如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联席会议制度、村“两委”重要干部按一定程序实行交叉兼职等制度,明确“两委”的职责,分清两个组织机构的不同性质、不同职责,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要体现在对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进行把关定向,对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对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对非选的其它干部决定任免,对村委会工作依法进行监督上。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应是村委会必须接受党的领导;依法开展村民自治范围内的工作,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通过村委会职能的发挥,把党的政策和支部的决议贯彻到村民自治活动中去,变成全体村民的意志和行动。

4、通过制度建设,解决好机制问题。

首先通过制度建设,解决好工作机制问题。规范“两委”运行机制,实现工作程序化。健全、规范农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是解决两委矛盾的关键环节,具体要建立村委会向党支部定期请示汇报的工作制度、较大问题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的两委联席会议决策制度、重大问题由两委联席会议提出意见后,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策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职责范围。

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实现“两委”决策的科学化。深化村务公开和规范“村财乡审”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村级民主决策的透明度。凡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济所得收入的管理使用,村提留的收缴和使用,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标准,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等,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并建立决策责任追究责任制度。

规范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两委”工作的民主化。加强民主监督是化解“两委”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村务、财务公开,切实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同时村党支部每年年终向党员大会进行述职,接受全体党员的评议,乡镇党委要征求村民对党支部成员的评议,分析原因,并将其作为考核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项重要指标;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诉职报告,接受群众和党支部的评议。村级财务实行村委会一级管理,党支部、村民理财小组和乡经管站三级监督,党支部书记兼任民主理财小组的组长,财务审批由村委会主任一支笔审签,由村民理财小组组长(支部书记)审查盖章。

规范科学管理机制,实现“两委”工作的制度化。要根据《组织法》要求,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一是有关部门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如两委干部培训制度,两委班子民主生活会议制度,及时对两委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保证两委干部能及时了解掌握上级组织有关工作精神及部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重要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如党支部领导下的“两委”成员分工工作制度,健全支部会议、村委会议、“两委”联席会议、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调解等制度,并根据本村情况,逐步规范完善;三是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约束制度,如民主评议“两委”干部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财务审计制度、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度、“两委”干部行为规范及谈话、戒勉、罢免制度等,规范“两委”成员的言行,坚决及时处置不合格人员;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对个别无所作为、拉帮结派、违法乱纪干部要予以坚决撤换,对于在村级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废除指标、户口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大胆支持,提拔重用,使其感觉到工作上有干头、政治上有奔头,到头来有靠头;五是引入司法救助程序,加强基层法院建设。除了乡镇党委政府的监督外,还必须有一个强制执行的部门,法院能担当起最后裁判的角色,强制村干部按规定的制度办,对于村务不交接,法院判决后可强制执行,对于村“两委”决策程序不规范的,可判决决策结果无效,及时解决农村矛盾纠纷。

其次,通过多种制度建设,解决村干部工作责任心问题。对村干部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在各方面予以扶持照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要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多方体谅村干部的苦衷,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以情感人、以情留人,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养老保险以及应该提高的福利待遇要落实到位,对于由于村干部执行上级决定而出现的群众不理解问题,上级党委要及时在群众大会上予以解释、澄清,对于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遭受打击报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要及时对犯罪嫌疑人依法打击,弘扬农村正气,为村干部创造一个安全、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此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极大地激发村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了村“两委”的矛盾与磨擦。

(二)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为村级各项工作制度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如何从政权体制着眼,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其服务功能应是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进程的中心环节。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了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审批职能的转变。具体一是要努力抓好乡镇党委建设。进一步研究解决乡镇机构改革、决策监督等制度问题,切实转变职能,变索取型为服务型,从微观经济管理活动中退出来,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二是坚决推广落实“费改税”制度,统一农村税费征收渠道,用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法则,发展农村经济,减轻村干部工作负担,使其主要精力用于为村民服务上来,把村干部从繁重的“要钱、要命、要粮”(收费、计划生育等)中解放出来。对于农村税费改革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减轻农民负担的几十块钱的问题,而应当深刻认识到是一项触及到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又一次革命,不仅要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还要确保基层政权的运转,保证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牵涉到县乡机构乃至村机构的调整与改革,需要高度重视,确保改革成功。

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各级政府部门要把精力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来,放在制定规划、政策服务、解决纠纷等宏观经济管理上,尽快转变工作职能,规范操作规程,依法进行行政,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插手,将基层干部从一些干不好、干不了,也不须干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制定规划、政策服务、解决纠纷上,投入为做到凡是市场能办到的决不代劳,凡是市场失灵的也绝不退缩,适应国际大农业生产的激烈竞争,规避市场运作风险,帮助农民把方方面面的政策搞清楚,把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收集起来,使农民群众比较快地适应市场。在信息、科技等方面给农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的行政干预及达标升级检查活动,尊重客观实际,尊重群众意愿,建立责任追究终身制度,对于群众一时想不通的牵涉到村民利益的事宜,要在做通大多数群众的思想工作后再予以实施,但对于群众不愿意,个别领导违反科学决策强制命令执行,事后证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论主要决策者是否调动,都要追究主要决策者的责任。凡可以由市场调节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真正使村级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政府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和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变革,实施农业与农村资本经营,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尽快完善农业组织,加大农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农村经济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经营体系,化解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规模小、缺乏沟通等缺点,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公务员之家

如此才能真正解民忧、维民权、聚民力、造民福、慰民心,才能使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新的跨越与发展,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各种制度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靠法治才能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宏观调控;靠法治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才能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乡村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村级具体就是要将人们的日常行为全部纳入法制建设之中,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在村级实施便民的法庭巡回调解、审判制度,及时调解、审判村民的矛盾纠纷。当前针对村级发生的小偷小摸等所谓“气死公安、难死法院”等一些“小”问题,制定合法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制度,达到既合理合法,又便于执行,能有效地遏制农村歪风邪气的蔓延。

其次,想仅仅依靠法律、制度就能解决好农村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论是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还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过程中,还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过程中,都要搞好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法治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又为法治提供重要条件。运用道德的特殊调整手段,可以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对人们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将各种利益矛盾调整到社会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利益矛盾的激化和对抗,并逐渐缓和乃至化解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利益矛盾,靠德治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农村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同时,教育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2

目前,以信息系统化为手段的管理会计,在一些大中型知名企业和医院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收效甚好,而在基层医院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是流于形式。因此,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在基层医院规范化、制度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经营目标、提高基层医院经营效率和效益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基层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就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不当之处,请同行斧正。

一、基层医院加强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者科学管理和决策

作为基层医院,同样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因此,为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其会计系统不仅能在事后提供财务核算信息,更需要为医院未来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就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它的方法和手段视不同需要而设计,其模式视不同的经济性质、规模大小、经营管理方式而异,它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例如,管理会计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和实际业务量数据,经过特定分析计量,根据成本总额是否随同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成本形态,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用以揭示成本同业务量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特定数据模型,为开展成本预测、制定短期经营决策、编制经营预算提供重要而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医院对医疗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竞争能力。管理会计还可借助货币时间价值理论、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专门方法,对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更新、外资利用、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医院可据此确定有关投资方案、项目的最佳现金流量,以使各项目未来投资报酬达到最高或收益最大。

(二)有利于管理者准确考核下属人员业绩

基层医院,尽管规模较小,但是为了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改善经营壮况,实现医院发展目标,必须对医院整个经营环节进行跟踪监控,将反映计划执行过程与决策实施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医院经营目标的预算、标准、定额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与考核。这就要求借助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完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目标责任管理,进行全面的业绩考评。管理会计可在医院内部管理中有效行使其控制职能,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经营全过程和资金、收入、支出、成本、结余及分配各方面进行检查、分析、考核、评价的作用。例如,利用对目标、计划的实际执行过程进行计量、比较和考核等反馈手段及时发现偏差,查明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将目标、计划的完成过程引向正确轨道。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控制,医疗、教学、科研等投资决策方案选择,可考评各责任中心业绩,激励其搞好本职工作。

(三)有利于完善医院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可以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对任何医院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的功能不是由定期对外公布信息、为外部投资者和审计提供依据的财务会计系统所能代替的,因此,是否建立管理会计是评价医院内部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医院应用管理会计,能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核算出衡量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收益率、平均床位周转率、医疗服务收益率等,为准确判断医院效益提供数据。医院还可借助本、量、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盈亏平衡分析、边际贡献法开展定量分析,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技术设备,引进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降低成本消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疾病诊断治愈率,不断增加效益。

二、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一是部分资产产权不明,造成账物不符,账账不符;二是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人为因素较大,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审批手续,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先购后批、购了也不批的现象依然存在,无法实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三是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不完善和转让手续不健全,缺乏法定部门的监督和审核,领导者个人说了算,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流动资产管理纰漏较多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药品采购、入账、入库等环节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把财务人员仅仅当成一个账房先生,直到付款时才通知财务人员,造成赤字经营和负债经营等,领导的意志就是部门的规章,必须照章办理,因而造成作假账、坏账等现象。

(三)缺乏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

在基层医院,预算的编制是非常随意的,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医院领导可以随意更改和调整。执行情况更不理想,哪里需要就往那里贴,这是基层医院最形象的比喻,资金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会计凭证和账簿管理不规范

基层医院会计凭证的填写和传递,会计账簿的格式、登记、结账核对不规范,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会计凭证依然存在非计算机填写现象,凭证摘要书写简单不够规范,签章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人员调整时交接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监督。

三、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

(一)强化基层医院领导的重视

在基层医院,领导的个人作用较大,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行都受到领导个人的影响,因此,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的建立,关键在于强化医院领导的意识,使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提供各种有益的方案和资料,目的是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为在基层医院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基层医院管理会计制度化建设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贯彻落实和推广管理会计制度的责任人要追求其领导的责任,以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医院各主管领导就能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科学的考核和决策;可以通过管理会计完成计量记录和分类编报经济信息以及各项经济核算信息,从事未来前景预测和决策,科学调整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所以,基层医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化的建设。

(二)规范财务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会计流程

基层医院作为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内部的管理会计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科室责任制

建立以医院科室为独立单元核算的科室责任制度,以有利于提高科室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改善经营管理,合理增收节支,用最少的劳动、物资消耗,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科室独立核算责任制,对科室进行独立的量、本、利分析,从而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模式,同时,把各项奖励和处罚措施同科室核算结果挂钩,同医院的全面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以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系统,实现整个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实行全面预算

建立全面预算制度,靠预算来规划医院今后的奋斗目标,实现支出、收入有序,控制日常经济活动,准确评定医院实际工作成绩,调动各科室责任人的积极性,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经营成果。

全面预算的内容包括:①财务预算。即医院根据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业务收支预算、专项收支预算、现金流量预算。业务收支预算中的收入预算分为:医疗收入预算和药品收入预算。药品收入要按财政部门和分管部门核定的数额安排,超出核定部分的收入按规定上缴。现金流量预算是医院在计划期内实有的、可以支配的货币资金的形成、运用及结存情况的预算,以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调度和投资,方便医院加强债权、债务管理,保证医院的医疗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②业务预算。医院业务预算是全院医疗活动的数量说明,包括:门诊就诊人次及各科室住院病人的构成分布;入院病人数及各科室构成分布;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等。通过业务预算,掌握医院现有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便于组织医疗活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责任预算。即将医院的收支预算落实到各科室的一种责任制预算,以明确各责任中心在计划期内的目标任务,便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调动各责任中心责任人的积极性,这是为保证医院收支预算的实施和完成而编制的。④决策预算。即医院在进行专项投资时所编制的,供决策参考的预算,也称可行性活动方案。其目的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最需要的地方。会计论文网

3.实行成本核算制

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应配备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全院成本、医疗成本、各科室成本和医疗项目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很多,按核算的内容可分为完全成本核算和变动成本核算;按核算的计量标准不同,可分为实际成本核算和标准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通常是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需要,按照医院会计准则及要求建立在完全核算基础之上的。同时,管理者应树立经营意识,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放到降低消耗、控制支出、挖掘潜力上来,把成本节约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以调动全员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4.实行责任追究制

财务制度是建立在完备的规章和法规基础上的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行为,依法办事、依法操作是每一个财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违反这个规章制度必将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人和事必须追查当事人的责任,构成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财务人员警钟长鸣,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较好的贯彻落实。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制度;制度化;医院管理

1制度的定义

现代社会是制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这就意味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制度安排和制度供应。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制度的定义是:(1)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包括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以至国家,它们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通过利益诱导和禁例的方式进行的。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它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作为制度决定论者,诺斯将制度抽象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

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任何人的行为若违反了这种制度而占了便宜,便会受到更大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制度变迁就是实现效率更高的制度,表现为对制度均衡的动态创新的找寻。实现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并提供给社会选择,是政府的公共职能,其制度选择影响和制约着政府本身及社会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2]。

2医院制度化管理的意义

现代的医院管理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式管理转变为制度化管理,在医疗服务的整个流程中,应当做到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医院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统一化,为医院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

2006年根据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北京市卫生局在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北京市卫生局制定了《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从六大方面三十五项对医院进行考核,总分1300分。而“管理方式制度化”就占了100分,主要要求:(1)有健全的医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的人员岗位职责制度;(2)有完善的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并有严格的保障落实措施。

3我院在医院制度化管理中的做法

我院历来注重医院管理的制度化。早在1986年(建院第3年),我院即编写了《医院规章制度》,并于1991年重新修订。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两部分,其中规章制度123大项291小项,工作人员职责51大项131小项,涵盖了医院的医、教、研、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

此后,随着我院各项工作的日益完善,我院的规章制度也在日益发展,不断补充、完善。2004年12月,借北京市卫生局在北京地区开展的医疗机构评审工作的契机,我院对全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汇总、梳理,收集了全院22个行政、后勤处室及检验科、输血科、药学部等科室的制度,共计1524项,其中原有制度1095项,新增制度429项,修订制度309项。于2006年4月再次组织各职能处室及相关科室将本部门自2005年1月以后新增或修订的规章制度进行汇总备案,包括文本版和电子版,共计1658项,其中新增制度134项,修订制度137项,为进一步完善我院的规章制度做准备。

为对全院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便于检索,我院还建立了规章制度的目录库,包括处室、内容、级别、时间等项目,目录库可以显示出各处室规章制度的更新率及完善程度等。

4医院制度化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医院的制度化管理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不能与之相驳。在制定医院规章制度的时候,要依照上级的要求,要有所依据。在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法规文件的基础上,可以制定院内的实施细则。例如: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可依据的规章制度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

医院的制度化管理可在各部门具体制定的基础上,由全院汇总。全院应对各部门的制度提出统一的要求。

制度的内容应包括适用范畴、负责机构、职责划分、考核标准、奖惩措施等。制度的文字要简洁、规范、统一,同一事物宜用同一名称,宜用全称而不宜自行编写简称。各部门制定的制度中如有交叉,其规定内容不能互相违背,应由牵头部门对内容进行审核。例如:医疗废物的处理,就包括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环节,涉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行政管理处以及护理部等几个部门。各部门间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达到《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的要求。

医院的制度化管理可以使管理具有权威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医院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的可靠保证,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职责不清。但只有有执行力的制度才是对医院管理起到促进作用的制度。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建立制度,还要贯彻执行制度,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执行机制,使全院每个职工都要认真学习制度,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照章办事。我院为了保证制度制定出台后不是单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能确实发挥作用,要求职能部门在出台制度时,要制定出制度中的规定如何检查、如何考评、如何落实,并指定专门的机构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参考文献]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制度;制度化;医院管理

1制度的定义

现代社会是制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这就意味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制度安排和制度供应。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制度的定义是:(1)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包括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以至国家,它们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通过利益诱导和禁例的方式进行的。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它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作为制度决定论者,诺斯将制度抽象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

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任何人的行为若违反了这种制度而占了便宜,便会受到更大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制度变迁就是实现效率更高的制度,表现为对制度均衡的动态创新的找寻。实现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并提供给社会选择,是政府的公共职能,其制度选择影响和制约着政府本身及社会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2]。

2医院制度化管理的意义

现代的医院管理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式管理转变为制度化管理,在医疗服务的整个流程中,应当做到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医院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统一化,为医院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

2006年根据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北京市卫生局在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北京市卫生局制定了《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从六大方面三十五项对医院进行考核,总分1300分。而“管理方式制度化”就占了100分,主要要求:(1)有健全的医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的人员岗位职责制度;(2)有完善的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并有严格的保障落实措施。

3我院在医院制度化管理中的做法

我院历来注重医院管理的制度化。早在1986年(建院第3年),我院即编写了《医院规章制度》,并于1991年重新修订。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两部分,其中规章制度123大项291小项,工作人员职责51大项131小项,涵盖了医院的医、教、研、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

此后,随着我院各项工作的日益完善,我院的规章制度也在日益发展,不断补充、完善。2004年12月,借北京市卫生局在北京地区开展的医疗机构评审工作的契机,我院对全院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汇总、梳理,收集了全院22个行政、后勤处室及检验科、输血科、药学部等科室的制度,共计1524项,其中原有制度1095项,新增制度429项,修订制度309项。于2006年4月再次组织各职能处室及相关科室将本部门自2005年1月以后新增或修订的规章制度进行汇总备案,包括文本版和电子版,共计1658项,其中新增制度134项,修订制度137项,为进一步完善我院的规章制度做准备。

为对全院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便于检索,我院还建立了规章制度的目录库,包括处室、内容、级别、时间等项目,目录库可以显示出各处室规章制度的更新率及完善程度等。

4医院制度化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医院的制度化管理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不能与之相驳。在制定医院规章制度的时候,要依照上级的要求,要有所依据。在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法规文件的基础上,可以制定院内的实施细则。例如: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可依据的规章制度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医院的制度化管理可在各部门具体制定的基础上,由全院汇总。全院应对各部门的制度提出统一的要求。

制度的内容应包括适用范畴、负责机构、职责划分、考核标准、奖惩措施等。制度的文字要简洁、规范、统一,同一事物宜用同一名称,宜用全称而不宜自行编写简称。各部门制定的制度中如有交叉,其规定内容不能互相违背,应由牵头部门对内容进行审核。例如:医疗废物的处理,就包括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环节,涉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行政管理处以及护理部等几个部门。各部门间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达到《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的要求。

医院的制度化管理可以使管理具有权威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医院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的可靠保证,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职责不清。但只有有执行力的制度才是对医院管理起到促进作用的制度。制度仅停留在纸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建立制度,还要贯彻执行制度,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执行机制,使全院每个职工都要认真学习制度,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照章办事。我院为了保证制度制定出台后不是单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能确实发挥作用,要求职能部门在出台制度时,要制定出制度中的规定如何检查、如何考评、如何落实,并指定专门的机构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参考文献]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5

近年来,四十八团国土分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师局领导和师业务人员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档案管理工作法律、法规,理清思路,夯实基础,强化管理,服务大局,使四十八团国土分局的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落实

四十八团国土分局从1988年成立四十八团土管科以来,随着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相继建立了文书、财会、个人住房土地使用权登记、商业用房使用权登记、建设用地等文字、图纸档案,档案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化管理的过程,逐步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多年来师局领导和分局领导对档案工作都非常重视,注重各类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将档案工作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将加强土地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管理升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明确了档案工作目标任务和奋斗方向。

二、建章立制,建立约束机制

抓制度是抓规范的前提。为促使四十八团分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模式迈进,四十八团分局先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纳入了单位制度管理体系中。制定了《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制》、《档案利用制度》等一系列加强档案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档案分类方案》对各类档案归档范围、保管期限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同时,做到制度上墙,做到人人了解掌握档案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并且加强对档案查询调阅工作的管理,特别是涉及查询土地登记资料的,严格执行《土地登记资料查询办法》,经分管局长批准后方按规定查询调阅。同时规定分局兼职档案人员在每年的三月份将前一年本科室档案按要求整理、装订、上架。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职责和档案管理制度,增强了大家的档案意识和自觉遵守档案工作制度的自觉性,为此四十八团分局从未发生一起档案泄密案件,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使四十八团分局的档案工作走上了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三、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归档和利用工作

为了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分局长为组长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全面提高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新型团场建设服务,按照师国土局的统一部署,分局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了档案整理工作。将1988年成立科室以来所形成档案及新产生的土地档案资料,进行重新整理立卷。在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平时注重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对不合格的档案资料不予接收,严把档案资料的入口关,确保档案质量和资料的完整。在日常工作中突出一个“勤”字,对收到的上级文件及时进行登记;对资料勤收集、勤整理,并明确了载体和书写材料一定要符合耐久性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禁止使用圆珠笔、彩色笔、铅笔、纯蓝墨水等书写材料,确保了归档的文件材料能够永久地保存。认真对所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组卷,编目归档。进一步完善了分局的大事记、重要会议简介、组织沿革、专题项目、资料移交清单等也进行了补充,按照达自治区一级标准的要求对全宗卷的内容做了进一步整理和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对档案资料进行登记和统计。建立了各种登记统计簿册,并及时进行登记统计。全部按照要求进行录入、打印、装订、上架,在2004年经兵团档案局检查验收,分局档案达自治区一级标准,为今后四十八团分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四十八团分局目前有各类案卷1491卷,其中:永久卷974卷;长期卷102卷;短期卷392卷了;30年12卷;10年11卷。档案文件级目录已全部录入计算机,实现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

建立健全了档案的利用制度,明确查阅和借阅档案必须办理相关手续。1、凡利用档案者都应按规定填写《档案利用登记簿》,写明利用者、利用目的、利用内容等;2、查阅档案应在分局办公室内进行,一般情况概不外借;3、借阅档案必须保管好档案,不得丢失和损坏;4、档案利用者必须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不得在档案上勾画、拆散、调换、抽取、涂改、污损、折叠档案,不得擅自传抄、复制档案,不得泄密;5、借阅者利用完毕后应填写《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交档案室存查。

四、土地档案存储规范摆放整齐

在档案存储方面四十八团分局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设立单独的档案室,利用师配置的铁皮档案柜放置档案,对档案室进行清理,使档案室做到无尘、无虫蛀、无鼠害、无杂物。另外我们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对档案及保管状况进行全面清点、检查,并形成安全检查记录,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对发现破损、霉变、虫蛀、褪色或字迹模称等现象,要求及时修补、复制或进行其它技术处理。

四十八团分局按照“妥善保管,存放有序,查找方便,安全保密”十六字要求和标准,对土地资料档案储存保管,把立卷作为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和最基础的工作,在土地档案整理立卷时,尽可能把土地档案分门别类,按照“规范、整洁、清洁、美观”的要求进行装订摆放,从而确保所有土地档案存储规范放置有序,上架整洁美观。

五、设施齐备,实行规范管理

为了加快四十八团分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师国土局领导为四十八团分局购置了档案柜、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和兵团土地档案管理软件。为了保管好档案,使其不发生发霉、被虫噬、被鼠咬等情况,档案室配备了窗帘、灭火器、温湿度计,档案人员对每季度、每年的温湿度作了分析,以保证档案完好无损。截止到目前,我分局的土地档案归档齐全、完整,没有积存文件。

六、注重利用,发挥服务效能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的。四十八团分局的土地档案是在办理土地登记、建设用地审批等各项业务中形成的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很大的保管和利用价值。四十八团分局坚持不忘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国土资源档案的利用效能,自实行档案公开查询后,已累计为局内外查询档案近12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国土资源档案也在处理土地纠纷、确定土地权属等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十八团分局除了编有各门类档案目录和全宗介绍外,从工作实际出发,依据档案室的资料,档案工作人员撰写了本局的大事记、组织沿革、利用效果选编、基础数字汇编、全宗介绍和一些土地管理业务方面的基础知识汇编。为了提高档案的查全、查准率,四十八团分局将全部档案的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做了机读目录和文字纸张载体目录,使所有档案条目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两种方式进行查找档案。这些编研和检索,为档案的主动服务拓宽了途径。

六、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后打算

1、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员档案意识。由于对档案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在土地档案收集方面缺乏意识。因此,在个别土地档案整理方面出现归档不规范,归档质量差等,今后,四十八团分局将着力加强档案法制宣传,不断强化档案意识。

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档案现代化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四十八团分局将进一步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有效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为推进团场经济繁荣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6

一、抓粮食安全工作,健全和完善粮食安全体系。

(一)建好管好县中心粮库。

我县中心粮库从20*年初开始扩建,于今年4月份竣工落成。中心粮库总占地92亩,总库容达到*万吨,在*市范围内,目前库容规模仅次于中储粮*库。

我们在“抓中心粮库建设,促仓储管理”工作中,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园林化改造,制度化管理,科学化保粮”的管理目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一是规范化建设。按照“地面硬化、道路平整化”的要求,先后拆除破旧仓库6幢1000㎡,拆除破旧凉棚640㎡,新刷墙壁7500㎡,新浇库内道路、场地16000㎡,新修河埠码头一座。20*年初,又征地18.4亩,新建六幢*吨的仓库。大规模的改扩建,总投资达到了550万元。

二是园林化改造。按照中心粮库总体规划,专门新建大门和传达室,在中心粮库正门内外和库区南侧,平整场内,除杂草,建花坛25个,种植花木28747棵,总绿化草坪及场地达到1500㎡,使库区环境园林化。

三是制度化管理。随着中心粮库的建成,我们逐步优化了《粮食收储业务管理办法》。对粮食出库、粮情检查、安全保卫、药剂管理都做了严格规范。平时加强检查考核。积极推广应用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电子测温、双低保管储粮技术,提高保粮科技含量,降低储粮费用,延缓粮食陈化,提高储粮效益。目前,县中心粮库除存放县级储备粮外,还同时为中央储备粮公司代储*万吨,为省储粮公司代储*万吨。中储粮浙江分公司总经理胡南平和县人大常委会陆华林副主任先后于10月11日、11月17日视察中心粮库,两位领导在详细了解了粮库建设和粮食轮换储备情况后,充分肯定了我县在中心粮库建设和储粮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

为进一步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和拓宽粮食经营范围,我们已向国家粮食局申请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申请工作现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公告期。中储粮代储资格取得后,将进一步提升县中心粮库的保粮综合能力。

(二)做好粮食订单和收购工作。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我县出台了20*年度粮食产销政策,对粮食订单和收购工作做了规定。为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收购中的主渠道作用,我们未雨绸缪,及时部署,力争工作主动。

一是召开粮食订单和收购信息会。全县10个镇区的分管领导参加会议。我县的粮食订单数量为7000吨,订单品种为晚粳谷,由县粮食收储公司与种粮大户签订粮食订单,价格在市场价的基础,每50公斤价外加价5元。粮食订单主要面向晚稻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晚稻收购,凡符合质量标准的,县粮食收储公司按市场价敞开收购,市场价格低于每公斤75元时,按规定由公司按每50公斤75元收购。

二是落实具体签约工作措施。我们把订单粮食中的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好。及早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详细掌握今年我县农民的晚稻种植面积、农民售粮意向等情况,加强工作力度,确保订单签约率。至7月10号,我县全面完成了今年的晚稻粮食订单签订工作。由于政策稳定,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大,我县的农民签订订单积极性高涨,尤其是种粮大户踊跃签约,为晚稻收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县共有1093户农户与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晚稻收购订单合同,订单面积为19789亩,数量为7681吨。其中大户321户,订单面积为14600亩,数量为5970吨,占订单总量的77.7%。

三是加大收购工作服务力度。今年晚稻生产由于受到台风、病虫害的影响,产量有所减少,而且粮贩子比较多,收购进程慢,但县粮食收储公司的广大干部职工还是一如既往做好收购服务工作,为种粮大户无偿提供了晒场、排风扇、筛子等工具,并提供烘干服务。同时,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检查,帮助售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保护种粮大户的积极性,确保收购任务的完成。至12月底全县已收购粮食9700吨,其中外购粮4500吨。

(三)高标准做好军粮供应工作。

军粮供应责任重大,事关我县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作为县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今年以来,县粮食局以军粮供应工作为重心,把双拥工作列入局重要议事日程。我们以严格军粮质量管理为核心,全程监管,严格把关;以抓好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主动送粮上门,随叫随到,努力提高我县军粮保障能力。今年1-12月份,共为驻盐部队、武警、消防、通讯等军粮直供单位以及夏季来盐海训部队提供优质大米*吨、面粉*吨、食油*吨。平时,我们还加强军地协作,经常性与驻盐部队联系,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确保军粮供应工作万无一失。积极帮助驻军解决生活和训练中的实际困难。今年应南京某海训部队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训练用麻袋*只,解决了部队训练之中的燃眉之急。

(四)编制《食品安全粮油手册》。

为配合政府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担负起粮食部门在粮油食品安全工作上的职责,帮助广大消费者掌握必要的粮油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在粮食安全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们以上半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就目前粮油市场中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认真进行了搜集、整理,编制出台了《食品安全粮油手册》,并把《手册》分发至有关单位,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手册》的编制,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粮油供应中的安全热点问题,是粮食系统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表现。

二、抓行政执法工作,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一)依法开展《粮食收购许可证》审批工作。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今年我们在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审批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办理程序和操作规则实施。同时,主动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努力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一是公开程序。将办理《许可证》的有关内容、资格条件、申报材料等在办公楼底层大厅公示,并提供有关申请材料的示范文件。二是严格证件发放对象。对申请对象的资金筹措能力、粮食仓储设施、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都进行了严格的书面和实地审查,把好粮食收购市场主体准入关。三是严格办事程序。许可证办理从受理——现场勘查——审批——发证——管理的整个环节,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依法办事。今年经资格审查,已有18家单位(16家企业,2家个体经营者)符合粮食收购条件,取得了《粮食收购许可证》。

今年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的第二年。下阶段,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是研究协调执法机构建设、执法理念转变、执法具体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加强陈化粮的监管力度。

陈化粮监管工作事关广大消费者权益、群众身体健康和粮食市场稳定。今年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省粮食局、省工商局《关于做好20*年陈化粮购买企业资格年审和换证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陈化粮购买企业资格认定和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严格制度,规范操作,配合上级做好资格认定工作,切实加强陈化粮的源头管理,经省粮食局年审和资格审查,最后认定我县有三家企业具有20*年度陈化粮购买资格。在日常监管工作中,我们强化对陈化粮销售、出库、运输、加工和使用等多个环节的全程跟踪监管,并要求用粮的企业建立台帐制度,严防陈化粮流入社会。

三、抓资产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做好调研分析,完善管理办法。

今年初,通过走访调研,制定出台了20*年度粮食资产管理办法。新办法的核心是实行“收储分公司协管与资产专管员管理”相结合,以协管为主的管理办法。

在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各粮食收储分公司增强资产协管的安全管理职责,设立协管员,并载明协管方需履行的六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协管工作履职到位较好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在管理办法中,对资产专管员的日常工作要求及其考核予以明确。对资产专管员工作实绩的考评按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租金收缴、遵纪守法、动态工作等五个方面的大项,以百分制进行测评计分。更加科学、公正、合理地评定资产专管员的工作实绩,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资产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在今年的资产协管工作中,各协管方负责人对资产管理非常重视,工作认真负责,尤其是在配备协管员时大多认真研究,顾全大局,落实的协管员素质较好,日常协管能力较强。譬如沈荡收储分公司的徐红良协管员,不但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资产专管员抓好资产的安全管理,而且在资产的维修上更是展现自己熟悉工程“造价测算”的优势,很好协助了对百步粮库屋面翻修的工程监管,并在今年的资产维修工作上发挥了咨询参谋的作用。

(二)加强合同管理,按时收好租金。

抓好对承租户的合同签订、续订、解约等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动态管理工作。年初我们高度重视要求各具体管理人员对承租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要有动态的掌握和预知,对符合租赁要求的要准时、准确、清晰签订租房合同,并要监督规范履行合同。

下半年,县粮食局及时转发县政府出台的(20*)41号文件《关于印发〈海盐县国有房产出租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并结合国有粮食资产管理的实际,提出了要求,进一步规范国有粮食资产出租行为。10月中旬,三环洞粮库按规范成功进行公开招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今年租金收取整体情况比较良好,四个区域中,沈荡、通元均较早完成年度租金的收取工作,武原虽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但在12月中旬已顺利完成,西塘经过努力,目前也已全部收取了租金。20*年县粮食局资产公司共收取了租金114万余元,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抓安全生产工作,保系统安全无事故。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粮食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20*年度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成绩突出。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系统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仍较薄弱,各类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在今年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意识,落实责任,不断增强对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强化“创安”工作,自觉维护系统平安。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年初制定了《20*年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意见》,对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了具体单位,下发各单位贯彻执行。1月18日,召开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六家局管单位签订了《20*年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贯彻工作,将责任书逐级签订到各粮站(库、车间)、转制归口管理单位、各租赁单位,真正作到横向无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安全知识。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职工权益,保护职工生命财产为出发点,多次组织企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

(二)认真组织开展“百日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活动。

按照上级要求,我们成立了“百日活动”领导小组,并由局职能科室组织协调各项具体工作。局属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百日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本单位开展“百日活动”的具体工作。在活动中,各单位全面动员在管辖区域内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事故排查工作,在做好对生产场所设备设施安全检查的同时,还认真查找了各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作职责落实上的薄弱环节。对查出的安全事故隐患,切实做好整改工作。

一是县粮食收储公司根据季节特点,首先做好对粮情的检查工作,对普查中发现的个别仓库粮温升高、有虫害等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保证储粮安全。其次重点检查库区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和药剂库的管理与人员、值班制度的落实情况。经过整治活动,各粮食收储分公司安全条件明显改观,各库区新添置更换干粉灭火器120只,基本做到放置有序。各药剂库做到专仓储存,双人、双锁管理,领用制度规范。县中心粮库在“百日活动”和“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分别制定了《海盐中心粮库消防工作应急预案》、《海盐县中心粮库防汛工作预案》,成立防汛抗灾突击队,备齐防汛所需器材,调整了义务消防员和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了二次消防泵试车演练。安排了夜间巡逻队,传达室做到日夜不断人,外来出入库人员车辆进行登记。

二是加大对资产管理公司租赁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针对县租赁企业普遍存在安全生产比较严峻的形势,县资产公司在出台《资产管理办法》和《资产专管员考核办法》中都把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列入重中之重。今年受台风影响较多,部分出租房屋破损严重,为了确保人身安全,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县资产公司共投入20多万元资金,进行房屋修建翻新。在局组织的每一次检查中,将毛纺、服装、家具、纸品等租赁企业列为重点检查对象,严格进行安全监管。上半年在检查一家毛纺织厂和一家服装厂时发现,两家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事故隐患,检查组对上述两家企业分别当即下发了《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在日常安全工作中,我们还要求各收储分公司做好安全监管工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不厌其烦,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今年全系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5次,下发转发各类文件26份,上报信息材料6份,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7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份,查出事故隐患20起,当场整改18起,限期整改2起,举办安全培训4次,参加安全培训30人。

五、抓信访工作,促系统和谐。

今年,由于开始实行部门预算、医疗制度改革、县旧城改造,以及企业转制后的遗留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和触及了系统内部份人员的经济利益,引起上述部分人员上访。针对系统的不稳定因素,从局领导到工作人员,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集中精力,上下一致,千方百计化解矛盾,努力为粮食工作创造稳定的内外部环境,确保我县社会稳定。

(一)做好部门预算政策的解释工作。

20*年1月起,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纳入了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局所有收入和支出都有预算的严格约束和控制。为此,从今年开始,我们取消了原粮校等单位退休人员的全年福利补贴,引起了相关人员的不满,多次来局上访。针对上访,我们不推脱,热情接待,努力向老同志宣传政策,讲清道理,解释问题,沟通思想,努力赢得老同志的理解,防止矛盾激化。

(二)是做好旧城改造拆迁户的说服教育工作。

近几年的县城旧城改造,涉及粮食系统房屋较多。今年南塘街地块改造,涉及原郊区粮管所4名职工,三间房子。由于拆迁户“非成套住宅”处理要求与县里统一政策相差很大,引起了所涉拆迁户的不满。为不影响政府旧城改造拆迁进度,我们以大局为重,千方百计做拆迁户的工作,知难而进,忍辱负重,努力宣传解释县有关政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有情操作的精神,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用足用好政策。几经反复,所涉房屋终于如期拆迁。

(三)做好转制企业扫尾工作。

原武原粮管所下属转制企业武原停驾桥粮油经营部职工戴正鹏夫妇携带被子等来局上访,反映工资拖欠和未分享到企业房屋拆迁赔偿款的情况。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的规定,我们出具了不予受理通知单,告知其去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但是戴夫妇俩不听劝告,非法滞留,严重扰乱局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面对此种情况,在多次反复解释后,经请示相关部门,采取妥善措施,事件得以平息。

六、积极稳妥推动油脂公司处置工作。

(一)密切关注,维护稳定。

20*年,油脂公司困境依然延续,职工及相关人员生活费欠发,劳动保障脱节。企业虽在20*年年底对所有生产设备进行了竞价出售变现,用以维持职工生活及企业日常开支,但到今年12月底,所有费用告罄,企业已无资产可变现。企业形势严峻,不稳定因素凸现。面对此种情况,作为政府下属单位和油脂公司的主管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处理好油脂公司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年以来,我们一方面对油脂公司倍加关注,经常主动联系企业,了解职工生活和思想情况,探讨企业处置办法,争取掌握企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上级及时汇报情况,定期向信访部门反映信访动态,尽我们最大努力维持企业的稳定。

(二)克服困难,依法操作。

油脂公司是我县第一批国有转制企业,新企业又运作不规范,内部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大,历史积累矛盾多。油脂公司转制以后又是一个公司制企业,全体职工以持股会形式控股80%,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包括企业处置等重大事项要由企业股东会决定,即最终处置权在于企业自身。作为粮食局在法律上讲,只是20%的股东,不能越位侵权。以上客观条件决定油脂公司处置难得非常大。面对困难,我们不回避,在处置工作中正确定位,积极做好企业处置的引导、服务、协调工作。多次与企业负责人沟通思想,反复宣传政策、法律、法规,把企业的处置工作引导到合乎政策、法律、法规上来。约请县人大城建农经工委、县维稳办等八家相关部门,商量处置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在前期精心组织和充分准备下,油脂公司持股大会于12月11日召开,并以高票通过了包括企业终结清算、职工解约分流安置的企业处置方案,为企业处置工作全面实施奠定了必要的法律规定程序。到目前为止,油脂公司处置工作比较顺利,得到了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七、抓先进性教育,促党员素质提高。

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要求和县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在上半年开展了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委督导组的指导帮助下,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配合下,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取得了实效。

(一)落实措施,完成动作。

1、抓学习,保证教育成果。

一是加强力量,确保学习时间。我们要求全体党员克服教育活动阶段时间紧的困难,投入足够的力量开展教育活动,确保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上级规定的40个学时。二是结合实际,开辟多种学习方式。开展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三是适当缩小学习人员划分范围,保证学习质量。在全体党员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各党支部及党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集中学习。

2、抓关键,搞好民主评议。

分析评议阶段,我们着重抓好七个环节,即广泛征求意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提出评议意见,反馈评议意见,通报评议情况。征求意见本着“心要诚、面要广、多层次”的原则,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办法,确保征求意见有广度,有深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局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问题。

3、抓整改,切实解决问题。

局党委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梳理后,具体列出了五个方面的11项整改内容,并逐项落实整改责任领导。党委的整改方案采用传阅和召开会议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公布,并及时吸收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按照“整改一批、承诺一批、解释一批、联动一批”的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问题,落实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努力付之于实践,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党员素质提高,取得实效。

一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全体党员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对粮食系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党员领导干部、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三个层面,探讨了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明确了新时期粮食系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二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系统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与讨论,许多党员对自己进行了深刻剖析,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深刻地谈了自己的认识,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许多党员不仅立足本职做模范,勇于奉献,而且在立足本职体现先进性的基础上,积极到社区开展服务社区活动,进一步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

八、抓长效机制,转变机关效能作风。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7

(一)优质粮油产业

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到“十二五”末粮食年生产量达到18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5万吨以上。进一步提高粮油品质水平,推广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技术规程,结合粮油特色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水稻品质提高一至二个档次,全市稻谷品质达到国标三级,建立国标一、二级以上优质稻基地面积80万亩;优质饲用米玉米40万亩,青贮玉米面积10万亩;建立高标准的杂交稻制种基地8万亩以上,制种产量3.5万吨;稳定油菜面积在70万亩,产量9万吨以上,优质“双低”油菜面积60万亩,总产达8万吨。

提高粮油产业化进程,依重点发展优质大米系列产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以及优质食用油加工。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产业化基地、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基地、建立“双低”油菜产业化基地。做大做强现有优质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较大规模的粮油龙头企业,形成年加工优质米(面)50万吨,优质食用油10万吨,培育知名商标7个、著名商标4个。引进、培育、发展一批能进入全省“100强”和全国“500强”的种业公司和种业集团。

区域布局:按突出主要作物、突出核心产区、突出平衡增产的原则,合理产业区域布局,将优质粮油基地主要布局在、自流灌溉区和保灌区的区等乡镇。

(二)优质蔬菜产业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50万吨,食用菌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加快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大力推广绿色防控、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成都市蔬菜配送基地。加快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在尚义镇建设以蔬菜集中育苗中心为核心的5000亩“市区现代农业蔬菜科技产业示范园区”;在镇和镇建设2个万亩以上标准化蔬菜种植核心示范区,将区培育打造成为“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强县”。

突出泡菜加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泡菜”产业倾力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建立标准化加工蔬菜基地35万亩,企业年加工量达到100万吨,年产值达到60亿元。建设中国泡菜城,打造集泡菜加工、商贸、旅游、会展、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打造“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利用论坛、大会、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实现泡菜产品进军营、进超市、进宾馆、进工地、进学校。

区域布局:沿片区,包括区、蘑菇等蔬菜品种以及高档、精细蔬菜;水稻制种片区,包括区、等蔬菜品种;蔬菜生产优势片区,包括等乡镇,主要发展番茄、黄瓜、辣椒、洋芋、苦瓜等设施蔬菜和时鲜蔬菜品种。

(三)优质水果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末,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120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推广,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重点推广脐橙、中岩早椪柑、爱媛30号等优质品种。大力推广留树保鲜、绿色防控、设施栽培等提质增效生产技术。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加速“企业+基地+农户”产业链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形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深加工层次。依托“三苏柑桔”、“文宫枇杷”、“椪柑”、“华仁冬枣”等企业商标,打造知名品牌。

加快县椪柑产业基地建设,在白果乡、高台乡建设2个万亩核心示范区,2015年椪柑面积达到21万亩,产量达到42万吨,打响“中国椪柑之乡”品牌,将县培育打造成为“省现代农业椪柑产业基地强县”。

加快仁寿县枇杷产业基地建设,在文宫镇建设万亩枇杷核心示范区,2015年枇杷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8万吨,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引进枇杷加工龙头企业,年深加工枇杷鲜果1.6万吨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打响“中国枇杷之乡”品牌,将仁寿县培育打造成为“省现代农业枇杷产业基地强县”。

区域布局:集中成片发展,形成仁寿县沿“213”线以曹家为中心“南梨”和文宫为中心“北枇”优质早熟梨基地和枇杷基地;县以高台、白果等乡镇的优质椪柑生产基地;区白马、广济、三苏,县黄丰,丹棱县丹棱、双桥等乡镇的优质脐橙和优质杂柑生产基地;县观音、青龙镇、丹棱县杨场等乡镇的特色葡萄产业基地。

(四)优质茶叶产业

立足生态和地域优势,建设省生态茶叶基地,在“十二五”期间新建茶园2.5万亩,全市茶叶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2.2万吨。大力引进推广福选9号、安吉白茶等优质品种,推广机修、机采技术和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茶,提高名优茶产量。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等高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最大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加快洪雅县茶叶产业基地建设,在止戈镇和东岳镇建设万亩茶叶核心示范区;利用现有优势,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项目,建成生态农业观光园区,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2万亩以上,将洪雅县培育打造成为“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

区域布局: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等乡镇。

(五)其他特色产业

1、中药材产业

2、蔺草产业。依托幸达、丰和等深加工企业,以订单生产的方式稳步推进规模种植,重点推广“蔺草—晚稻(或秋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收益。到2015年,全市蔺草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区域布局:以区等乡镇为重点。

3、蚕桑产业。依托国荣丝绸、坤元丝业等龙头企业,建立蚕桑生产基地5万亩,每年生产发放一代杂交蚕种15万盒以上,年产茧量达到4500吨。区域布局:以区等乡镇为重点。

“十二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实施政策引导战略。夯实农业基础,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稳定粮食面积,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道路、水利等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不断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优良设施、优良土壤、优良品种、优良技术、优良机械“五优”配套的高标准粮田100万亩。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争取出台对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落实规划,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市农业,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十二五”期间,全市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筛选12个重点项目(见附表)。

(三)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突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挂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抓好种子种苗引进、推广一体化建设,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四)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我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技术创新、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引进市外和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水平。规划发展一批年产值上亿元、10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争创一批省级、部级名牌产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纽带和带动作用,提高全市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个,带动农户40万户以上。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全市尽快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立健全以市级检测中心、县级检测站、基地及市场检测点于一体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8

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制度体系不健全,在部分新的监管领域和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制度缺位;二是个别制度存在可操作性不强,过于烦琐、不够灵活,甚至脱离工作实际的情况;三是制度虽多,但是存在制度间不配套、不协调、不系统的情形;四是制度落实不到位;五是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彻底地清理和疏理。对于已经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规定要坚决撤消;对于界限模糊的事项或条款要予以细化和明确;对于相互抵触或重复规定的条款,要及时调整修订;对于尚存在管理真空的领域要尽快出台制度予以管理和规范;对于同一事项的不同规定,能整合的应尽量整合;对于属法律或法规的不完善造成的,要积极向有关方面汇报,争取及时完善。通过清理和输理,修订、完善有关制度和措施,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能更加简单、透明、规范、标准、有序地开展,切实做到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职责履行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各项职能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确保各项权利在有效的监督之下运行。

第二,建立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制度补充、修订和完善的机制。明确制度建设的责任单位,明确开展修订和清理工作的程序及时间。要求制度建设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广泛搜集工作实际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制度完善提供可靠信息。确保各项制度与法律法规的更新保持同步,确保更加符合基层工作实际,促进各项规章制度始终保持协调、统一。

第三,着重要抓好制度的学习和执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通过制定学习制度,强化对制度的学习、贯彻和落实。注重干部职工的知识更新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为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创造条件。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提升执行制度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

第四,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工作落实情况的好与否,要靠监督检查来评判。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于落实情况好的,要将检查和评价结果纳入有效的激励制度中,加以鼓励;对于落实不到位的,要严格责任追究。只有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有效利用检查评价结果,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项制度的执行。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基层管理;半制度化;品质发展

一、半制度化现象的含义

半制度化现象是指在大型组织机构中,管理制度在基层单位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基层单位与企业整体管理脱节,导致出现制度约束力下降、组织涣散、纪律意识薄弱、个人主义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工程项目部是国有建筑企业的基层组织单位,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建筑企业纷纷寻求转型,由以往重规模扩张向重管理质量提升转变,高品质发展成为行业共识。而基层管理正是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基层管理水平直接体现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但因国有建筑企业自身行业性质和管理模式的问题,基层管理中普遍出现了制度执行不到位、效率低下;组织管理落实不严、权责不清;领导个人权利过大、以权谋私;工作标准粗放随意、事故频发等一系列典型的半制度化现象。

二、半制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依据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普遍情况,工程项目部一般是根据管理要求临时组建,视工程大小存续时间在两到五年的一线团队,上级机构除了进行指导和监督外,大部分日常工作由项目团队自行处理。其次项目部所承担的一般是难度大、工期紧的大型工程任务,而且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基层管理在长期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一)高速扩张造成的粗放式管理。国有建筑企业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在过去数十年中获得了空前发展,组织规模迅速扩大,基层项目部数量急剧增多,工程任务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个阶段里,各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新领域内站稳脚跟的难题,所以在管理上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国有建筑企业历来有敢于开拓、迎难而上的顽强作风,这样敢打敢拼的精神确保了企业上下在面对挑战时一致的团结与勇敢,但在主观上也给处于一线的基层单位以更大的自主性和冒进的可能。进度和形象是控制工程成本、形成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为了确保核心目标的实现,基层管理者在质量与效率上必然会面临一些取舍,简化管理流程与降低工作标准成为常用手段。这是企业高速扩张阶段不可避免的困境,也造成了粗放式管理在基层的普遍发生。(二)制度设计与基层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为了解决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以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国有建筑企业纷纷加快了制度建设的步伐。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源于对实施环境真实的信息收集和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这个过程高度依赖于实地调研和基层单位的信息反馈。但受限于国有企业固有的管理缺陷,调研过程往往浮于表面,反馈机制也流于形式,所以决策部门在制度设计过程很难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国内标准不一的建筑市场环境也对企业整体的制度设计带来了难度。而且,在制度与市场要求出现偏差的时候,依然是受限于企业自身缺陷,制度调整工作显得缓慢且滞后,进一步造成管理制度与基层环境的不适应。(三)施工生产与组织管理脱节。管理一个资源调配和团队协作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确保团队科学运行的关键。在工程管理中,团队建设是施工生产的前提,施工生产的好坏也促进团队组织管理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正,两者在管理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大部分情况下,基层管理中领导团队与管理人员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组织的运行。但往往由于部分领导过于注重生产而忽视团队组织管理,对管理流程建设、权责分工和集体协作标准定义不明确,导致一线人员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缺乏工作目标,同时难以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施工生产与组织管理脱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基层管理组织涣散,安全隐患增多。(四)基层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企业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对人才队伍的需求增加,但新形势下国有建筑企业在人才引进上的优势已不如以往。工作条件艰苦,薪资水平没有竞争力,在新兴行业崛起的形势下建筑行业越来越不受年轻群体的青睐,传统校园招聘吸引不来新生力量,同时社会招聘难以找到成熟人才。国有建筑企业一方面在人才引进工作上遭遇困境,基层管理人才得不到补充更新,一方面基层管理人员工作执行力跟不上要求,工作浮于表面,导致管理形式化、效率低下。(五)企业监督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在国有建筑企业管理中受到高度重视,纪检监察部门和监督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但是在管理意识上,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仍然以维护内部稳定为出发点,对基层管理中产生腐败的根本问题停留于表面讨论,不敢做出实际变革。上层决心不足,基层执行和监督也自然流于形式,为了照顾个人情面和团队稳定,对频发的对不良行为选择性忽视,只注重表面宣传和教育,极少批评与惩戒。以致于基层管理中很大一部分人纪律意识薄弱,依然把党风廉政建设看成是政治口号,以权谋私和吃拿卡要行为屡禁不绝,积重难返。

三、针对半制度化现象的应对措施

国有建筑企业基层管理中半制度化现象的产生虽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自身在管理上的不足是主要原因。客观认识半制度化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应对措施,是提升基层管理质量的关键。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和切实调查分析,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深入调研实际情况,提高制度设计质量。全面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是确保制度设计符合基层管理需求的前提。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决策人员一定要到实际环境中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中把客观情况了解清楚,把具体问题的内外部联系弄明白。同时企业要确保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有效,广泛听取基层意见,上下联动共同保证制度设计与基层需求和形势发展相一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国有建筑企业制度设计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为提升企业管理提供根本保障。(二)转变基层人员思想意识,落实品质发展观念建筑市场现在已经进入品质竞争的时期,各类企业纷纷在高品质发展上积极探索,提升基层管理、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国有建筑企业要坚决做好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工作,转变基层人员思想理念,树立“做得大不如做得精、做得快不如做得好”的观念,破除基层领导单纯追求数字指标的思想。同时严格执行管理标准,把控工作质量,在过程中深入推进精益建造理念,让高品质发展成为内部共识。(三)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并行,提升基层管理效率。国有建筑企业基层工作繁重,不仅对基层人员业务素质带来考验,也对管理工具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应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人才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在提升人员业务素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学习意识,做好学习型组织建设;同时要加强工作平台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用科技手段降低员工工作负担。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升管理质量。(四)重视和发挥基层党建工团组织作用。党建工团组织是国有企业的特色和优势,基层管理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基层党建工团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发挥党建工团组织的宣传动员能力,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组织团结协作意识和团队凝聚力,为基层管理提供良好的组织氛围;同时发挥党建工团组织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培养员工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使个人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利用。(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改善企业管理环境。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管理的方向,是统一员工思想,引导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思想指引。国有建筑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拥有光荣、深厚的发展历史和管理经验,更应该发掘企业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可以利用时兴的各类技术工具深入职工群体,增加职工的企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对外积极宣扬企业正面形象和竞争优势,改善企业内外部管理环境,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的加入形成良性循环。(六)落实基层民主管理和纪律监督机制。有效的民主管理是限制基层领导权利过大、防止贪污腐败的重要工具。企业在制度建设上必须要坚持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加强企业规范管理。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要坚决落实集体讨论、集体负责的机制,落实民主管理;同时,企业必须正视监督机制的惩戒作用,在原则问题的处理上要有坚决彻底、壮士断腕的决心,除了做好教育提醒,也要抓早防小、防微杜渐,在管理中对典型行为坚决打击处理,不讲情面、不留余地,要认识到只有教育提醒而没有惩戒措施的监督制度是没有威慑力和实际作用的。半制度化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国有建筑企业基层组织的战斗力,阻碍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是国有建筑企业在现阶段必须正视的问题。提升基层管理质量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上下共同努力,既要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改革,也要在技术创新、组织动员等具体工作上真抓实干。国有建筑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先锋力量,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正确的措施,就一定能补偏救弊,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鹏飞.新时期加强国有建筑企业项目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

[2]韩玉安.国有建筑企业基层管理应推行“四化管理”[J].企业管理与改革,2017(01).

[3]汪晓芳.建筑施工项目部党建工作初探[J].工作指导,2019(12).

[4]黄孝斌.新形势下加强建筑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9(17).

制度化管理范文篇10

笔者曾撰文指出,转型期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在中国的市场化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境和弊端,如:中央规制下制度创新的空间限制;[1]“公用地灾难”与统一市场的阻隔;中央与地方制度博弈目标之间的冲突;创新非均衡下制度变迁水平的区域差异等。本文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走出困境的路向选择。

一、多元产权选择与微观主体的动力激励

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完善的产权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产权制度不会在自然状态下生成,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凭借其暴力潜能和权威在全社会实现所有权,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中的交易费用;为产权的运行提供一个公正、安全的制度环境;利用法律和宪法制约利益集团通过重构产权实现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扼制国家权力对产权的干预。[2](P130~197)我们在考察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经验时,可以发现,多元产权选择是一个成功经验,如广东南海市的“五个轮子一起转”、浙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等多元产权企业、广东顺德对企业的多元产权改造等。现在,从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个体所有制、混合制、合伙制、国外独资和合资等等,都有应有的法律地位。哪种产权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适合于本地的实际,都应该予以扶持和鼓励。这也是政府职责的应有之义。

当然,我们这里并不主张给予哪种产权形式以特殊政策,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履行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职责。对于公有企业,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产权界限,实现资产管理层次化到产权配置层次化的转变。对于地方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不适合改制的企业的资产管理,其管理模式可参考深圳的三级授权经营模式,把国有资产的最终产权与经营权分开,使国有资产的产权人格化,解决所有者虚位、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问题。为了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可以考虑在地方人大(属广义的政府范畴)设立类似于“国资委”那样的机构,作为国有资产的人格化代表,并减少委托——链条,以便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在产权保障方面,除了中央政府应建立起完整的产权法律体系外,地方政府也应有与中央政府配套的产权监管体系,对有关的产权主体进行约束和监督。对于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可以考虑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对产权进行重组,进行积极的创新和试验,甚至是“试错”。在这方面,广东顺德的经验值得参考,他们对公有企业的改制就是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具体方式有:嫁接外资;划股出售、公私合营;分拆求活;多种形式租赁、公有民营或民有民营;企业兼并、拍卖;控股、参股;债权股份化或债务等值化改造;企业“先关后改”;公开上市;依法破产。通过改制,使产权具有可分解性(即财产权可以分解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可分散性(即企业产权股份化、多元化和社会化)和可让渡性(即产权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转让、买卖、出售、出租),满足市场经济对产权交易的要求,使得在产权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况下,实现产权制度创新的突破性进展,从而化解中央政府制度创新的规制约束。

除了对公有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继续走增量改革之路,加强对非公有产权的保护。因为,这是目前很多地方最薄弱也是最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的环节。

产权主要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和实现外部性的内在化而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而能够实现这两大功能的产权应是那些资产能量化到个人的产权。公有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由于资产不量化到个人,其委托—成本大,“内部人控制”使最终所有者难以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监督,这是造成其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而私有产权因资产的明晰量化和权利义务边界的确定性而产生极大的激励,它的私人收益率最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由此带来极高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自1980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产值以平均每年71%的速度增长,到1999年6月,私营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而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则从1978年的78%下降到1999年的33%)。目前,私营经济的贡献已经接近或超过国营部门,但其所占用的国家资源比重却微乎其微,而“耗用了2/3最为稀缺的资本资源的国有经济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只占1/3。”[3]中国私营企业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去高水平甚至是超常发挥其内在的潜力。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私营经济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增长并没有伴随其他制度的相应变迁,它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制度障碍。从政府方面来看,主要的问题有:(1)产权保护制度欠缺。现有的法律和法规对私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权益的规定比较薄弱,私营企业在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出现纠纷时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从而使其发展的原动力受到削弱。(2)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公正原则没有真正实现。私营企业在诸如市场准入、银行信贷、税费征收和其他社会负担等方面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3)政府运作的不规范和官员拥有太多的超经济权力,使私营企业主不得不从“寻利”转向“寻租”,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从私营企业本身来看,问题主要有产权界区不清、家族化管理、规模小、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产品结构雷同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产权界区不清,表现在: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主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内部自然人之间的产权界区不清;一部分私营企业,尽管其资本的形式确是私人资本,却在法律形式上戴了一顶“红帽子”;[4]一些私营企业是在没有真正的出资人的混沌状态下生成的,如负债借钱,从而造成天然的产权不清;一些私营企业主以个人的资本筹办企业,却以“合作”之类的形式注册成立公司。产权主体界区不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利于企业的资本积累;企业法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易于被侵害;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权威;造成有关人员之间的权、责、利不明确,而产生“搭便车”的道德投机。[5](P42~57)

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向:产权、制度化和范式选择

科思将交易费用概念引入经济分析中,揭示了交易费用与制度形成的内在关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的边界是由市场的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的相互比较来决定的。[6]但中国在向市场的过渡过程中,需要政府对市场的培育和扶持,企业与市场的交易过程多了一个政府的环节,决定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必须考虑政府这一因素。柯荣住通过实地调研并运用统计模型的方法分析了企业、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交易费用变化,[7]认为企业的交易费用由4部分构成:企业与政府的交易费用;市场与政府的交易费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企业除负担第二项费用之外的交易费用。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一、二项交易费用是最重要的(这与科思的理论有所不同),是中国过渡经济时期私营经济发展中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制度问题。柯荣住进一步分析,宽松的准入政策比宽松的规制政策更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宽松的准入政策会使私营企业更有发展的机会,而且政府也会采取与其相配套的规制政策,从而使私营企业的交易费用不断降低,提高其发展的动力。本文认为,政府在实行宽松的准入政策和规制政策的同时,还要履行其产权方面的职能和社会职能,减少企业第三项和第四项方面的交易费用,以进一步调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论文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向:产权、制度化和范式选择来自

根据上述的事实,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私营产权激励方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切实解决私有产权的保护问题。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从改革初期的“边际的、填补空缺”的角色发展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获得了国家的正式法律地位,可以说进入了国家的政治经济体系范畴,政府理应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实施保护。目前,在国家的物权法还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建立保护私有产权的制度,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这一制度需求,实现地方性制度均衡,以消除私营经济发展的心理顾虑。

第二,为私营经济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制度环境,减少私营企业的交易费用。这里既包括降低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费用,也包括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平等机会。但首先是要给予私营企业与其他经济形式相同的市场准入条件,因为,市场准入条件的放松会带来连续的制度响应,促使地方政府规范市场,降低规制费用,以及做好产权界定降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等工作。

第三,厘定产权边界。私人产权界区不清本质上是私人企业主自身的问题。我们讲保护私有产权,首先要尊重私有企业主自主选择的权利。“因为私营资本最清楚重新界定产权对企业发展究竟有效无效,最清楚重新界定产权所需要支付的代价究竟有多高。”[5](P58)但当私人资本意识到界定产权的成本远远小于继续维持产权含混所蒙受的效率损失时,就会要求进行制度创新,要求政府出面界定产权。这时,地方政府就应协助做好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界定产权主体及边界,保证产权主体权利义务的落实。当然,在解决私人资本产权不清的问题上最为重要的是要给予其市场直接融资的制度条件。在这方面,目前我国还存在严重的制度短缺。市场融资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公开上市发行股票,二是通过银行借贷。而政策对私营资本上市有诸多限制,银行贷款也有非常苛刻的条件。这虽然是中央政府制度创新空间的范畴,但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去推动这些领域的制度变革。

第四,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消除社会对私有产权的歧视。意识形态的最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强化人们对产权和其他制度的认同而减少统治阶级的统治费用。但意识形态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由于源于“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8]比正式制度安排更具有持久性和滞后性。虽然从法律上中国早已确立了私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合法地位,但人们思想中的“公有”意识仍根深蒂固,它仍然在很多情况下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因此,地方政府应强化对私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重要地位的宣传,并给予其应有的政治待遇,逐渐消除人们对私营经济的歧视,使私营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五,除了上述产权、制度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创新以外,地方政府还应建立符合市场运作规范的政府行政制度秩序、发展要素市场、引导私营企业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引导它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供信息服务以减少交易费用和经营风险等。

二、以制度化约束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度创新关系

一些后发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发达国家在向市场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有效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权威主义的政治传统和作用机制以及强调集体价值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东亚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可以借鉴的富有价值的制度遗产。西方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变迁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而现在的不发达国家既面临着国内要求快速发展的社会压力,又面临着国际上日益增强的经济政治压力;既要保持不断变革的势头,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因此,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重要保证。

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向:产权、制度化和范式选择

从过去一个世纪西方的发展规律来看,市场制度的发展和市场功能的扩大,并不是伴随着政府功能的缩小,相反,政府功能尤其是政府的经济功能在不断强化。在政府体系内,出现了两个集权化运动:一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集权,二是议会权力向政府行政首脑的转移。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的有效运作,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政府尤其是有效的中央政府,以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功能是综合性和整体性的,主要表现在:[9](1)有效的市场运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和规范的市场秩序,以使原材料、商品、人才、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要素能够自由和有序流动,降低交易费用。但是,市场又是一种分散的力量,它在运行中很容易与地方性的力量结合,不断地弱化社会的凝聚力。地方政府的“经济人”性质使其出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安排,从而阻隔市场的统一,影响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最终导致市场功能和交易活动的萎缩。因此,只有具有高度权威的中央政府运用其组织力量才能塑造统一的市场秩序。(2)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科学、结构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成熟的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统一的制度体系的安排和贯彻,只有在统一的政府权力体系中才能实现。(3)市场的运行需要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一些公共产品投资大、见效慢,并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关系到全局性的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它们是市场运行所必需的,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大量投入。

可见,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制度创新的关系时,一定的中央集权是需要的。但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各地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需要多级的分层调控,需要多层的制度创新,不然,就会扼抑特色性制度潜能的发挥,扼抑人们对制度的合理预期和创新动力,地方市场的活力也就难以显现。而没有繁荣的地方市场就没有繁荣的全国市场。为此,必须找到一条既有利于中央适度集权,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的两全之策。这个两全之策就是遵循市场的原则,以市场作为规制中央与地方制度创新关系的坐标:一是无论中央的制度创新还是地方的制度创新,都不要超越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即凡是市场能调节的就由市场调节,市场失灵的地方有的就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二是以市场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创新空间,既要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有序运转,又要有利于地方市场的繁荣,发挥地方政府创新的积极性。

根据上述原则,中央的制度创新空间应是:制订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以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通过财政政策、贷币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建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管理机制,保持总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建立既保证效率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与调节制度;维护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打破地区、部门对市场的侵害和封锁,培育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组织和提供公共产品(全国性的);协调工农、城乡、地区关系,实现制度的均衡发展。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空间包括:根据中央政府的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并作出与此规划和中央宏观目标相协调的地方制度安排;制定地方财政和区域性收入分配制度,引导和调节本地区的市场供求关系;培育地方性市场体系,推动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开放和对接,为本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规范运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管理地方国有资产,保证其完整、保值和增值;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框架内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效配置;组织和提供本地区的公共产品。

中央与地方制度创新空间界线的落实,除了以法律化的机制约束两者之间的制度博弈关系外,还要建立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监督机制: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约束,这集中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人事控制权方面。二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铲除地方保护主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中央与地方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从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为了加大治理、预防和惩罚力度,可以把这一工作列入最高权力机关的工作日程,对其进行专项治理;中央和地方的纪检、法律监督部门应将这问题列为执法监督的一项专门内容;中央对地方的绩效评估中,应改变过于强调经济发展指标的做法,引导地方政府放弃片面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思路。三是中央对地方的经济约束。要通过建立财政补助制度和财政监督制度等一系列经济制度,形成一种中央对地方的硬性制约和推动机制,达到调控地方制度目标的目的。西方各国中央政府建立的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制约和推动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它以中央政府控制大部分财政收入为基础(中央财政收入总额约占国民总收入的60%以上),中央政府通过将收入的一部分以财政补助的形式拨给地方,达到引导地方政府实施中央制度安排和宏观协调社会发展的目的。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财权主要集中于中央,然后中央政府通过拨款和补助等转移支付手段,达到调整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的。在日本,中央政府为贯彻自己的政策意图特设了国库支出金,采取直接拨款的方式,将一部分资金拨给地方使用,这部分资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高达20%。[10]因此,通过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的制度变革能力,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我国在中央与地方分税制下,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返还地方的税收比率以及地方获得中央补贴占上交中央税收的比率,都要有规范的制度约束,保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稳定性和公平性,防止转移支付总量被挤占及转移支付的随意性。同时,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转移支付的比重,即应以不损害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为前提,否则就会造成与“效率优先”原则相悖的保护落后、挫伤先进的结果。我们在解决地区之间的差距问题上,不能简单地采取“劫富济贫”方法。要承认,一定的不平衡总是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不平衡还有利于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促使各地更好地挖潜,实施制度创新,使资源配置达到更优状态。落后地区的发展,主要应建立在对自身资源优势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合实际的制度创新,摸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这才是一个治本的办法。

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向:产权、制度化和范式选择

三、退出市场职能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的范式转换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扮演什么角色,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侧重。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到现代经济自由主义从“政府失败”出发,主张无需国家干预的市场,由“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作用;克服市场缺陷的出路是明晰产权而不是国家干预;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而不是市场自身。而从15世纪末的重商主义到凯恩斯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派,则从“市场失灵”出发,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布劳恩和杰克逊认为,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存在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存在不完全竞争(在自然垄断的领域内存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现象)、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存在不确定性。[11]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去弥补市场的不足。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本身就是一套社会制度,市场中的交易包括契约性的协议和产权的让渡,还包括构造、组织交换活动并使其合法化的机制。简言之,市场就是组织化、制度化的交换,它本身便包含着政治体系的力量与影响,深深地嵌入广泛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之中。“无形的手”背后有着有形的社会结构在调节以私利为目的的个人及其行动。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中,需要有产权和交易活动能得到合法认可和有效保护的制度环境,这要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做到。所以,不存在绝对不受政府及其制度约束的市场“真空”,所谓的“市场失灵”其实在较大程度上是“制度失灵”的外显。[12](P348)

但是,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弥补市场的不足,而不是取市场而代之:一是维持秩序职能,即有效保护产权和提供市场交易的基本博弈规则;二是解决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外部性问题,提供社会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维护者和地方公共秩序的建设者,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要以制度创新去弥补市场的缺陷,实现市场化的制度均衡,既防止制度供给的过剩,也要防止制度供给的不足。

然而,我们在考察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时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经常直接参与本地企业的经营活动,代行了市场的职能。这种创新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或者即使微观主体有创新的需求和动机,在中央制度进入壁垒的约束下也难以实现创新的愿望,从而使地方政府充当了制度创新的主角,弥补了市场和企业的不足,但其弊端也伴随而生。一是造成了政企不分,增加了企业交易过程的环节和费用,也使企业难以独立地走上市场。前面提到的“公用地灾难”、中央与地方制度博弈目标的冲突等弊端,根源就在于地方政府代行了市场的职能。因为,与企业绑在一起后,地方政府就难免会从本位主义出发,在其权力范围内施行有利于本地企业的制度安排,从而与其他地区和中央的制度变迁目标发生冲突,应验了“诺思悖论”:成也政府,败也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出现了制度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在公共产品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制度供给不足。要走出这一困境,就要实现制度创新范式的转换:从代替市场到退出市场,即凡是市场能调节的领域交由市场去调节,由市场主体根据需求自主实施制度创新,政府则主要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发挥作用。

政府退出市场职能领域后,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微观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创新才能萌生和繁荣,最终达到由政府主导的供给型制度变迁方式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一转变,一个国家的制度变迁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持续性的制度均衡才有可能出现。因为,在一个自主和平等的环境中,微观主体能够及时感知和捕捉到获利的机会,并在自愿和一致的基础上,通过排除外部性和搭便车等问题,最终完成制度创新。这种创新,更有利于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13]达到制度创新的预期效果。

为实现制度创新范式的转换,地方政府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收缩公有经济的市场战线。公有企业的产权缺陷使其极易陷入资产无人负责的境地,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今后在一般竞争性行业里,不再搞公有企业。对原有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公有企业要改造成非公有企业,包括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是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一个根本办法。由于地方所属企业能够增加与销售收入挂钩的上缴费用,能够提供员工饭碗保障地区就业和社会稳定,所以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外延式的经济扩张,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并且还会想方设法维持企业甚至是长期亏损企业的生存。只有斩断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资产隶属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效扩张的现象。道理很简单,没有哪一个私人资产所有者会允许企业的无效扩张的。

第二,明确政府职能的合理边界。有关政府职能的边界问题,总的来说,它应限于市场失灵和维护秩序领域。类似于企业投资和经营等微观领域的事务,应交由市场去调节。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受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市场职能领域。最近某省政府出面组织,由若干国有资产公司出资组建熊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4]这种“拉郎配”的政府行为,是地方政府追求规模、热衷于评比的排序、表现政绩的传统管理方式的延续。它明显超越了政府职能的合理边界,也遭到了部分企业的反对。张维迎说:“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方,政府在处理企业问题上花得精力越多,企业在处理与政府关系上花得精力越多,这个国家就越落后。”[15](P210)

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向:产权、制度化和范式选择

第三,放松管制。管制即按照某种规则行事之意,目的是要使市场竞争处于一种公平的状态,避免社会利益的损失。张维迎认为,西方管制的基本理念是怎么去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转。他们普遍同意,自由签约是最重要的,只要交易双方的协议不形成对第三方的损害,管制就没有必要;只有市场运转会形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又无法通过当事人之间解决时,才需要政府管制。而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取消市场和消灭市场。[15](P99~111)由于政府官员在实施管制时有自己的效用函数和信息的不完全等原因,使政府管制经常失效,因此,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强管制。目前,放松管制的重点是对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企业的主要手段,由此产生了诸如阻碍资源有效配置、行政效率低下、寻租和腐败滋生和蔓延等弊端。因此,改革的重点是减少审批的事项和明确政府审批的范围,衡量的尺度是:一是市场尺度,即凡是市场能调节的,政府就不要设立审批去干预。二是经济尺度,这主要从成本—效益方面考察审批的收益与成本是否对称。三是技术的尺度,即从技术能力方面看行政审批能不能把审批的事务管住,审批管不管用。

TheWay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byLocalGovernmentinChina:theChoiceof

PropertyRight,InstitutionalizationandParadigm

CHENTian-xiang

(CenterForPublicAdministrationof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Thispaperconsidersthatthreemethodsshouldbechosentosolvethedifficulties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bylocalgovernment:Firstly,thelocalGovernmentshoulddoitsdutyofpropertyright,promotediversifiedpropertyrightby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protectprivatepropertyrighttosolvetheproblemofencourageofindividuals.Secondly,standardizingtherelation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betweencentralgovernmentandlocalgovernmentbyinstitutionalization.Thirdly,thelocalgovernmentshouldquitthemarkettorealizeatransferofparadigmofinstitutionalinnovation,includingtheshrinkofthemarketlineofpublic-ownedeconomy,clarifytherationalboundaryofthefunctionofgovernment,looseningregulationetc.

Keywords:localgovernmentinChina;institutionalinnovation;propertyright;institutionalization;paradigm

参考文献

[1]苏东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圳模式:三级授权经营制——委托关系的案例分析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1995(8).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3]陈铁源.私营经济降低改革成本[J].中华工商时报(京),2000年10月24日第1版.

[4]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5]刘伟著.中国私营资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