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3:15:27

政治课教学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1

自然现象,思想政治课中材料的选用要注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前者一般指教材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形式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实践的现实性和指导性。后者指教材相关联的社会现象。漫画诗歌,成语典故,大政方针等,如果能延的趣味典用外型资料激活教材内涵知识,形成浓烈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活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认为,对单纯的笼统理论教育,可以大胆而适度引用资料,对教材进行“二度”处置,可行的因此,提出一个观点:诚拙不如巧饰”

意识的反作用在过于笼统的理论前会降低感知的敏锐性。因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置与鲜活材料的补充是客观必要的如何恰当地引用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辅助装饰,根据心理学原理和认识规律。要讲究一个“巧”字,要重视一些相关的规则。

即精密。贴切教材而简洁。

一、要重视装饰资料的精要性。精。即必然。教材中概括性极强的概念,原理和严肃的理论,若教学处置不好或处理未到位,肯定形成理解不透或教学气氛枯燥,导学“失位”后厌学情绪连锁发生。此时精妙的外延资料就是补位”必备的措施。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成为学生学习的软化剂”和课堂氛围的调节器”如我上高一年级个人所得税中的累进税率”时,学生无法理解。适时引人入计算姚明收入该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并适时演算。笼统的知识直观化了学生懂了会算了一个字,

二、严格掌握资料的度”所谓“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教育。纯”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二是教材体系,也是一个字,实”即契合教材实际。所选用资料要简明易懂,切忌冗繁深奥,晦涩罗嗦。如我上高三年级教材:对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教学,适时插入一幅载在参考消息》上收集的反映美国的中东政治战略的漫画<水煮诸国〉客观形象而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了作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典型代表的阴谋手段和险恶用心,很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切入点和时代感。准确是求“真”这是引用资料的基本原则。切入点是求“善”要求要找对对接点,

三、要重视材料的准确性。要自然贴切。这是资料引用胜利与否的关键。时代感是求“趣”着力追求资料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达到以点代面,举一反三,增加社会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如我讲高一年级: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代途径和方法之二,提高管理水平时,适时引进海尔oec管理模式,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展示了海尔的管理理念,经济成果和“日清日高”每天进步百分之一”精神时,课堂呈现了短暂的缄默。知道,胜利了贴切而意义深远的资料,延伸拓展了教材内海所不能达到效果。这是单纯的诚拙”教法所远不可及的

因而资料引用范围就宽泛。

四、重视教材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外延很广的学科。其特殊的思想教育要求涵盖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每一个领域。正因为其内容广。教材内容是本”引用资料与教材理论的关系实质就是一种“主”和“从”关系。引用资料的最大功效就是对教材理论的强化理解趣味烘托。只是定位于服务于教材理论信息传输的载体媒介。如若过分注重资料的追求,肯定发生“理论效应递减”就会出现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如高一年级市场交易原则的教学,对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中央电视台《每周质检演讲》事例举不胜数,诸如:敌敌畏火腿,双氧水虾,敌百虫腊肉…等,资料太多,信口拈来也会侃上一节课。但教材的教育应定位于思想教育渗透到遵守交易原则和诚信精神。故我讲课时,特别仿了一幅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益。诈一文则商不值一文钱。馈赠学生,将教材主旨与人格教育同步深化。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2

自然现象,思想政治课中材料的选用要注意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前者一般指教材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形式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实践的现实性和指导性。后者指教材相关联的社会现象。漫画诗歌,成语典故,大政方针等,如果能延的趣味典用外型资料激活教材内涵知识,形成浓烈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活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认为,对单纯的笼统理论教育,可以大胆而适度引用资料,对教材进行“二度”处置,可行的因此,提出一个观点:诚拙不如巧饰”

一、要重视装饰材料的精要性。精,即精密。贴切教材而简洁。要,即必然。在教材中概括性极强的概念,原理和严肃的理论,若教学处理不好或处理未到位,必然形成理解不透或教学气氛枯燥,导学“失位”后厌学情绪连锁产生。此时精妙的外延材料就是“补位”的必备的措施。它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成为学生学习的“软化剂”和课堂氛围的“调节器”。如我上高一年级个人所得税中的“累进税率”时,学生无法理解。我适时引人入计算姚明收入该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并适时演算。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了,学生懂了,会算了。

二、严格把握材料的“度”。所谓“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教育,一个字,“纯”,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二是教材体系,也是一个字,“实”,即契合教材实际。所选用材料要简明易懂,切忌冗繁深奥,晦涩罗嗦。如我上高三年级教材:对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教学,适时插入一幅载在《参考消息》上收集的反映美国的中东政治策略的漫画<水煮诸国〉,客观形象而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了作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典型代表的阴谋手段和险恶用心,很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要重视材料的准确性,切入点和时代感。准确是求“真”。这是引用材料的基本原则。切入点是求“善”,要求要找对对接点,要自然贴切。这是材料引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时代感是求“趣”,着力追求材料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达到以点代面,举一反三,增加社会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如我讲高一年级: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代途径和方法之二,提高管理水平时,我适时引进海尔oec管理模式,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展示了海尔的管理理念,经济成就和“日清日高”,“每天进步百分之一”的精神时,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知道,我成功了。贴切而意义深远的材料,延伸拓展了教材内海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是单纯的“诚拙”教法所远不可及的。

四、重视教材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外延很广的学科。其特殊的思想教育要求涵盖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每一个领域。正因为其内容广,因而材料引用范围就宽泛。但有一点,教材内容是“本”,引用材料与教材理论的关系实质就是一种“主”和“从”的关系。引用材料的最大功效就是对教材理论的强化理解趣味衬托。它只是定位于服务于教材理论信息传输的载体媒介。如若过分注重材料的追求,必然产生“理论效应递减”就会出现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如高一年级市场交易原则的教学,对违反市场交易原则的行为,中央电视台《每周质检报告》的事例举不胜数,诸如:“敌敌畏火腿,双氧水虾,敌百虫腊肉……”等,材料太多,信口拈来也会侃上一节课。但教材的教育应定位于思想教育渗透到遵守交易原则和诚信精神。故我在讲课时,特别仿了一幅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益。诈一文则商不值一文钱。”馈赠学生,将教材主旨与人格教育同步深化。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3

近两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面向21世纪的政治崐课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要顺利成功必须同样以转变教学思想为先导。

一、关于“基础”的再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以及我们社会领崐域尤其是经济领域重大变革的时代。政治课中有哪些内容依然具有“基础”崐的属性;哪些是必须引进的新的“基础”;哪些“基础”则属于淘汰之列。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我们采取什么方法保证或加强这些崐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对自己所教的政治学科有深刻的知识。崐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问题。只有崐这样才能为保证或加强这些基础作好准备。

二、关于“因材施教”的再认识。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之一,但是过去几十年里传统的“崐单一教学模式”是与之相悖的,所谓“单一教学模式”是指用同一模式去崐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用同样的教学大纲和同样的教学资崐料。其带来的结果已被教育实践证实:不尽如意。如何去克服这种状况呢?崐我们认为:应推行“层次性教学模式”即针对同一班级里的学生,用不同崐的大纲和不同的教学资料,采取分类推进。解决的前提是学生水平和能力崐的定性问题;解决的关键是采取针对的方法促使他们提高的问题。

三、关于“循序渐进”的再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研究的能力,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纲要崐和精神。必须对传统的“循序渐进”中强调思维的“连续性”进行再认识。崐我们提倡“跳跃式思维”。而顿悟是知识的结累和升华,是思维中达到的崐一种最高境界。我们认为,只有去实施,才能出现一批“思想家”和“发崐明者”,才能帮助学生“攀上高峰”

四、关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再认识。

进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我们谈论的话题。崐我们认为对这老生常谈的课题应作如下认识:作为教育者应当对课堂内容崐实行精选、精讲,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思考、推理并崐自己得出结论,包括一些重要的结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慷慨地提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慨括。由事实过渡到慨括性的结论──这是一个激动崐人心的充满情感的时刻,对于学生来说,就好比攀上了一个高峰,为取得崐胜利而满怀喜悦。青年学生有一种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把握事实的需要。崐腾出的时间,让学生们写出有关政治的小论文,走上讲台发表演讲,以培崐养他们联想、分析和综和表达能力。

五、关于考试与考核方法的再认识。

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在高校中有其必然的基础。这于中学考试、崐考核方面的片面性、偶然性、模糊性及不精确性密切相关。如何去动摇这崐种“基础”?我们认为解决的实质是:应注重“思考”与“创造”。

六、关于教学评价标准与评价办法的再认识。

如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体崐系改革中,又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评价教学效果是否优秀,不仅要崐看讲课是否“概念准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等等,而且要崐看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没有建树,具体体崐现在以下两方面:有没有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崐的积极思维即是否是“有效的问题”;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没崐有创新意识。

以上六点的认识,可以为我们的实践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付诸实践,崐我们的实践活动将会出现新的曙光!

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科学研究法》(赫德元、周谦编译)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此环境中接受的各种信息,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本次调研的数据分析可看出,当代青少年学生,获得社会生活信息的渠道,无论城乡都以广播电视为首,其次为报纸刊物,但在此后的具体选项上城市与农村差别较大。农村学生的选择为“政治课”(时隔两年的两次调研,学生对“政治课”地位认同是一致的),而城市学生的选择则为“家庭”,这反映了目前在城乡差别仍存在的情况下,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所受到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也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说明政治课教学对于青少年学生正确了解并认识社会,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块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在农村尤其如此。对“其他课外活动”这一选项,城市学生将其排在第7位。而农村学生则将其排在“政治课”之后的第4位。考虑到我国目前仍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目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学校教育中德育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明显现象是“团队活动”选项,93年调研中在农村被排在第六位,在城市则被排在第八位(最后)位;而到95年城乡均把它排在第八位。这表明,目前学校中的团队活动已经被削弱,亟待加强。在调研中,许多学校干部反映的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而积极活跃的团队活动多年来一直是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规范的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问题无疑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调研中就思想政治课设置问题对于学生所做的调查,反映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要求。在征求学生对初一年级政治课的意见时,农村学生绝大部分(占91.3%)认为有必要学习,只有5.7%的学生认为要精简。这与他们中许多人仍把政治课做为获取社会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密切相关。而城市的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学习的占58.1%,有37.7%的人认为应精简,只有6.9%的学生认为不必再学。

在征求对初二社会发展简史内容的意见时,两次调研城乡学生意见大体一致,88%的同学认为需要学习;有10%的城市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农村则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学。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也大体如此,农村有2.8%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讲古代的事,多讲现代的事;城市持这一意见的学生比例9.3%。从学生们的反映看,他们还是希望学习简史课程,但应注意解决好与历史课的区分。

对初三年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大部分学生都要求开设,但城乡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别较大。农村有93.9%的学生要求开设此门课程;城市有相同要求的则为68.2%,另有10%的学生认为可不必专门开设此门课。在问卷中反映该门课程“知识过深,难于理解”的占14%。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处于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和教研同志都对思想政治课的命运乃至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滑坡问题深表忧虑,他们尖锐地指出:目前思想政治面临的是严峻的生存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迫地希望了解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而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又从来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目前学生和学校教育受社会上“下海经商”形势的影响很大,德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有被逐步淡化的倾向。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市场经济大潮在冲击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产生着负面影响,使得教学实效有所下降,导致少数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这块阵地。

二、以高度的责任心,保证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科学性。

1936年,在中央关于改革思想政治课的精神指导下,广大师生和教研人员共同付出了许多努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一定成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真正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92年突然另起炉灶,全面使用新编教材,而新教材与原来的改革实验教材比较,又不很成熟,差距较大。这种对新编教材不经实验就全面推开的做法,搞得下面的师生无所适从,措手不及。

这个冲击波对于广大政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为提高教学实效所做努力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调研中,师生和教研人员一致反映:思想政治课改革历时多年,这期间教师年年备新课,年年是“老兵新传”。一些多年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及教研人员特别指出,教材不是形势报告,不能跟风赶形势,这样做既不严肃,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威信,也不利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教材紧跟形势走,一旦形势发展变化,又要不断增删改动,显得十分被动。这一点已经被实践的发展所证明。

调研中通过调查问卷和召开不同层次、不同形势的座谈会,征求了师生对现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城市学生中有57.4%、农村学生中有28.6%的人认为“课程设置是好的,但教材内容引不起兴趣”。结合教师及教研人员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一直反映教材不成熟的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尽快研究解决。否则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就无从做起。

为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调研中专门针对已经学完初中全部课程的学生设计了知识问卷。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测试。以检验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情况。测试数据表明:现行设置的四门课程中,道德部分得分率最高;其次为法制部分;简史93年为16.57分,95年上升为18.94;而社建由93年17.11分降为95年的15.64,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仅从各门课程得分的高低排序断定其教学效果,但各门课程持续调查的排序情况,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整体上看,城市的平均分为81.3,农村为67.1,相差14.2分,两次调查变化较大的是简史与社建的排列次序与平均分数的差距:93年测试,社建为17.11分,排第三位,简史为16.57,排第四位;两者平均分相差仅为0.54分,到95年简史为18.94分,排在第三位,而社建为15.64分,排在最后,且平均分相差达3.3分。

值得注意的是,93年在武汉市某学校参加测试的总共3个班级中,其中高一年级有两个班级,高一(1)班47人为通过中考升入高中的常规班级,而高一(2)册则为由初中直接升入高中的实验班,从测试数据看,两个班级的平均得分都在8O分以上。平均分仅相差3.05分;最高分之间相差2.5分;最低分之间相差5分,均不到一个分数段,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93年以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成绩是应该肯定的。调研中,学生们对课程改革热情很高,对道德法制、简史、社建等课程提出改革要求的学生,分别为总人数的36%、11.5%、13.9%(因三项可同时选择,因此总体大于1)。对各门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如下:

1、对道德及法制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理论联系实际要更多些,要能回答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3)内容更简化一些,多介绍一些新制订的法令;(4)单独开设法制课程,请专门人员来讲,应多选择一些案例;(5)讲课内容更生动一些,在数学方法上,多开一些讨论课。

耐人寻味的是,城市学生中有30%以上提出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关于传统道德的介绍的要求;而农村学生则有25%以上提出要增加肃清封建影响的相应内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进程中,不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道德的滑坡现象,如竞争中的虚假、人际关系的淡漠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方面,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而农村经济文化的不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则迫切要求打破束缚其进步的某些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使人看到,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化作用,有着其独特的双重意义。强化、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对于培养中华民族跨世纪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必定远远大于其知识意义。要增强实效,就应该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上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加强科学性。

2、对社会发展简史课程改革的要求:(1)应以现代社会的知识为主,着重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说服力的讲资本主义情况,特别是认真介绍总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原因;(2)应着重讲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周期性;(3)注重联系实际,并改变一些传统提法,更客观一些;(4)应重点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对历史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关知识简单了解即可;(5)内容太多,应简化一些并更灵活一些。

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课程改革的要求:(1)内容太多,简化一些,也要更生动一些;(2)应多介绍一些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使人更容易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应多分析我国目前的不足,以提高危机感;(4)开展社会实践等调查活动,对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应具体分析;(5)农村学生有人提出要求加强精神文明的有关内容。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中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结构要求的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以下的排序按统计人数多少)(1)市场经济知识;(2)宪法及法律知识;(3)道德知识;(4)国情知识及国内外形势;(5)社会发展规律。

调查中反映的学生要求了解国内外形势的要求,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生更加关心时事,希望尽快获得更多的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有关。也有学生明确提出要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情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常识理论。

在93年调研中,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求按顺序被排在第四位,而时隔两年之后,这一要求被排在了第一位。这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学生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的了解更为突出和迫切;也说明目前思想政治课改革落后于形势发展,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还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希望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一方面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目前全社会强调普法教育有关。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学生中法律意识增强,要求学习了解法律知识,都是好现象。

与前一问题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征求学生从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两个问题有联系,但并不等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看出,学生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可依次分为:(1)国内外大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3)现代社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4)法律知识;(5)改革开放成果;(6)就业或升学指导;(7)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应如何进行教改”这一问题上,城乡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要生动一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要多样化。课堂教学不要只讲条条,也不要让学生死背,可多开设一些讨论课,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

(2)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如社会调查之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立体化教学,使社会、课本、学生成为一体。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看到并检验学习成果。

(3)教材编写生动一些,多联系实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内容不要太深。

(4)减少闭卷考试分量,利用问卷调查及小论文等形式来考察。个别学生提出应减少笔试,进行面试。

此外,农村学生提出要求增加类似《语文报》那样的辅助学习报刊,以帮助学习。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这个形势在学校教育上的反映就是,95年调研中,要求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生人数比93年调研时更多,问题提出的也更具体,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部分,如何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们的迫切愿望,调整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在初一部分,可否考虑增加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内容;在初二部分,应加强现代社会发展知识的介绍,包括现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和简要分析;初三部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介绍基础上,增加新材料。在整个初中部分的教材以及教学中,要更进一步强调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必须坚持有效的考核手段

1993年开始,各省高考理科逐步扩大了取消思想政治课考试的范围。这对思想政治课的冲击尤其强烈。取消理科思想政治课高考的做法,其初衷也许是好的,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其造成的后果却不如人意。一方面在目前整个教育体制没有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前,高考事实上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哪一科不考,哪一科教学就受到冲击和削弱,这点也在教学实践中被地理、生物学科的教学所证实。如果说这两科不考还仅仅是知识缺陷的问题,那么不考政治课的后果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理科高考取消政治实际上是等于取消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许多学校已经形成学生不愿学政治课的局面。这不是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也不是学生不想学习或不愿学习。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5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政治课教学应该首当其冲、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完成,而政治教师又是决定的因素。但目前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有人概括为“三多一少”。即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献身充满信心的少。

这种状况,要提高政治课实效是不可能的。政治教师除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责任心、广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艺术,创造性地教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为人师表的作风等,并以此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诚信之、笃信之,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说教代替学生思考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方面。所以,每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用这些观念指导和进行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即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发展走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考虑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现代科技意识、创造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教育。(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变为多种手段。即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这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高考指挥棒驱使下,政治课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实行三个方面的考核:①知识考核,占40%(基本理论);②能力考核,占30%(调查报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觉悟考核,占30%(上课态度、行为规范、特殊表现等)。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有正确途径,即: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因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每个政治课教师都要很好研究学习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学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6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转化为理性的行为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知行转化),就必然要求政治课教师对学生个性心理变化的特点作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这一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他们的身心都在对知识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逐步形成其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性格。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发展,并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利用这一时期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变化特征,抓好中学生的知行转化,培养其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直接影响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二、知行转化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及其联系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包含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知,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认识。这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情就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去进行价值评判,评判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人们在是非、真伪、善恶面前所具有的情绪体验。信即信念,指学生在认知了某种理论并对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后,对这种理论的真理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确信不移的态度。意指意志,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感情和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具有坚持不懈的特点。行就是指人们的行为习惯,它是在一定的政治观点、道德信念和思想情感的指导和支配下取得的。这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和政治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知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基础。没有这一认识基础,情感、信念、意志、行动就失去了根基。行则是转化的归宿,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学生自觉地将他所获得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付诸行动,并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倾向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思想政治课教学才算真正取得成功。而在知行转化的过程中,情、信、意又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感情是伴随着学生对思想政治问题和品德问题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种思想政治倾向或道德倾向产生了共鸣,有了强烈的憎或爱时,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对事物采取追求和唾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为。作为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锲而不舍的心理活动,意志在知行统一过程中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学生只有意志坚毅,才可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履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使从知到行的转化最终完成。如果缺少这一些中介环节,从知到行的转化就会中断。由此可见,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扣知行转化的各个环节,了解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充分把握其有特殊情况下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作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由此体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三、中学生知行转化过程中诸要素的培养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知行转化诸要素的培养方法具有多样性,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它会不断地充实,这其中有一些规律可循。

第一,在教学过程既要突出各要素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相渗透,把知情诸要素的培养的针对性与兼顾性统一起来。知行诸要素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出相互不同的特征,这一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知行转化过程中的方式和途径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才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知行诸要素。例如,要使学生获得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认识,教师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清楚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含义和意义,即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要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情感,使他们对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感情引起共鸣,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材料、先进的榜样,通过生动感人的讲解,来调动和强化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要使学生树立起对所学观点的坚信不移的态度,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讲解分析的透彻性,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以及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来验证所学理论观点的真理性。要帮助学生逐步锻炼出坚强的意志,教师就必须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坚持实践,让他们在与困难和挫折的斗争过程中进行锻炼,培养毅力,砥砺意志。而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教师就需要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实际活动,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提高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很显然,对知行诸要素的培养途径是有区别的。然而知行诸要素之间又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某一要素的形成都会有赖于其它要素的培养程度,因此在着重考虑进行某一要素的培养时,同时也应当尽可能使其对其它要素的增减起渗透作用。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如果教师能既注意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透彻性,又注意选材的生动、典型、有意义,还注意表达的简洁和通络,那么,这就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识的任务,而且理论自身内在的逻辑力理,理论和实际的贴近,再加上教师本身讲解的清晰和生动,会激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和敬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要素。只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综合考虑学生知行诸要素的培养,将针对性和兼顾性两者统一起来,完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任务,就有了重要的保证。

第二,既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顺序,又不固守开端的某种模式,把总体培养的有序性与具体开端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从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来看,一个人某种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以认知为开端的,沿着知行诸要素的内在顺序,最后以形成行为习惯为归宿。如果一个人的知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或者发展水平上出现严重的不一致或不平衡,就会表现出言行不一,或者行为因缺少根基而难以持久。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必须认真考虑知行诸要素形成的客观顺序,在总体上坚持要素培养的有序性。然而,知行诸要素之间除了不可分割性之外,又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它们各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各有自己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而学生在某一理论问题上的知行观又常表现出不平衡和不相称。这两点决定了在知行诸要素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知行诸要素都可以作为培养的开端。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时可以从传授知识入手,有时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有时又可以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具体以何为开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知行发展状况和教学的其它条件来决定,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开端模式。总之,如果重视总体培养上的有序性和具体过程中开端的多样性,就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实际,促成学生从知到行的和谐发展,为他们本身的知行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知行转化过程中诸要素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使中学生在知行转化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7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8

一、讲好开头,引起“注意”。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怎样讲好开头呢?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状况会怎样,整体教学必然要受影响。

二、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对说教篇幅较多、道理好懂的教材,要精讲。要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议、练的时间。例如,讲初中的《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课时,可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中学生在爱人民方面有哪些值得称赞的表现?还有哪些不足?应怎样热爱人民?”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精神放松、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运用恰当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

政治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例如,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难懂的哲学观点时,如果教师只空洞地讲述理论,学生难以理解,又会觉得枯燥。我在讲这一问题时,引用了一个故事:有一员外家有四位女婿,分别是文人、做官的、经商的、种田的有一天,他们在员外家同桌饮酒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便望雪兴叹对起诗来。身分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诗句。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他们对下雪的认识不一样?②他们的不同身份,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明白了道理,而且记忆持久。

四、政治课教学要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决定的”这一观点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样的问题,我便在课堂上对这一问题给予解释,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必然性,排除了学生的疑问,树立了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相反,如果不排除学生的疑问,学生就难以接受教材的观点,甚至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我在讲“社会发展史”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问:“地球能毁灭吗?”我没有认为学生的问题和教学无关不该问,而是给学生以鼓励,并解答了问题,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9

提高政治课实效的关键在教师。当今职业中学的政治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总体水平不高。还有不少学校政治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这种现状不改变,提高政治课实效恐怕难上加难。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形成了一套正统的育人标准和价值观念,与教育对象在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作为每一个政治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自身的新形象:除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的广搏的知识、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的艺术,还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不断更新观念,并以此来教育广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诚学之,笃信之,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影响力。

二、不断改进政治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扬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型教学

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一言堂”,以教师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思考,着眼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实际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教学模式化,方法呆板,手段单一,照本宣科,作业抄书,用众多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迫使学生死记硬背……等等。因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对提高政治课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每一个政治课教师都应以这些观念指导全过程的教学工作。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进一步挖掘这一原则的深刻内涵。特别是要求每一个政治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只有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关注他们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才能使政治教学贴近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同时,政治教师也要深入研究我们的时代,分析社会发展的走向,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教育学生,使政治课堂与时代社会相通,加强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教学要由灌输型变为启发型,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经常尝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经常采用这些科学与民主的教学方法,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依靠这种手段教师讲授深刻的、抽象的政治理论,必然使学生感到空乏无味,难于理解。这种手段与我们时展水平也不相符。作为政治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实物等手段,并尽可能进行电化教学。这种多样灵活、直观形象的手段,对于提高政治课感染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参与教学活动,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激发同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改进政治课考核方式,变考核单一化为多元化,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考核方式具有导向作用。长期以来,政治课的考核和其它学科的考核基本相似。教师教条条,考条条,学生背条条。许多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到考前突击就行。这种考核方式势必造成有些学生成绩优异与思想政治素质低下的二律背反现象。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必须矫正。为此,我们要把知识考核、能力考核、思想素质考核结合起来,真正凸显政治学科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觉悟的性质和任务。本文由收集整理。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政治课实效,对学生来说有两条根本途径:一条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另一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原来的“一次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因此,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要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开设“学法讲座”。如果每一个政治教师都重视学法指导,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政治课教学应该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接轨,开辟政治课教学的“第二课堂”

作为政治教师在完成学科任务的同时,应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配合,实现政治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接轨,并形成合力。另外也可以开辟政治课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

总之,政治课教学改革涉到各方面的因素,除以上几个要素外,还有其它诸多因素,本文不可能一一涉及。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政治课教学只有进行配套改革,才能提高实效,实现政治课教学目的,全面地完成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政治课教学范文篇10

一、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思想政治课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反映时代特征,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冷静思考:未来世纪的社会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面貌?未来世纪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哪些基本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主动适应未来世纪社会的发展变化?

对于未来社会的面貌,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层次、侧面进行了多种描述。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后工业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人称谓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等等。无论人们如何描绘未来社会,也无论人们如何称谓我们所处的时代,但我认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综合国力竞争剧烈。这些巨大的变化,既使人们喜悦、激动,又可能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展望未来社会,光明的前景与严峻的威胁并存,腾飞的机会和沉重的挑战同在。面对这种冲击,我们的第一态度是,研究面向未来的对策,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适应和对付未来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骨髓里都充满未来意识的人。因为,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今日的中学生将在未来世纪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未来世纪的人类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未来世纪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立足今日,应展望明天,根据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来实施现实教育。例如:既然未来社会是一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未来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的合作精神。未来世纪的教育既要促进竞争,更要促进合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交往、竞争与合作。

二、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无数事实说明,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所导致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堕落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发生巨大飞跃。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类要过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品质。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许多国家纷纷推出“意识形态复归教育模式”,主张对学生施加公开的、强化的思想影响,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帮助年轻一代构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为。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问题,历来有“德育课”与“智育课”之争,其结果是:把它归为“德育课”,常常使智育遭到冷落,德育也由于缺乏根基而陷于空洞说教;把它归为“智育课”,又往往导致德育的削弱,教学任务无法全面完成。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我们应具体分析: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德育性;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智育性。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精确标明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方位,从而有效地摆脱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强化。

首先,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政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会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怎样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怎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未来世纪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其次,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仍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也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思想政治课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小学会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

三、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数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呢?经过一番困惑和思索,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发展能力,用人类的智慧来迎接时代的挑战。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坚实的知识,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早已从“知识型”教学向“智能型”教学转轨,以适应时展之需要。

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响彻云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1983年~1984年,《政治教育》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的专题讨论,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应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这场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多年来,许多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偏差,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核心,能力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前才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2)有的教师将高考考查的七个方面的能力视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局限于背诵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3)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停留在一般理论和经验上,始终没有实际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实际上架空了能力培养。(4)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忽视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过分、片面地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双基”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曾提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或知识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四、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未来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但是,发展决不仅仅是能力的发展,还应是学生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比如,操纵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需要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具有不畏挫折、敢冒风险、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高技术的广泛采用、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人调节情感,使之保持平衡。社会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越是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未来的教学将注重把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预示了未来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未来教学将给“唯智主义”教学模式划上一个句号,从而把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我国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合理健康发展”,并设计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便使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预示了未来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发展而教”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发展的广域性,即个性要向较广的方面发展,不能太狭窄;二是个性发展方向的可变性,即个性不是不能改变的,而是可以并且必然会有所改变的;三是个性发展的制约性,即个性发展要受社会需求的制约,要服从于社会需要;四是个性发展的目的性,即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学生个性心理结构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东西,是个性的主要动力系统。中学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奠基阶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突破目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被动局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才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未来世纪呼唤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行教学方法改革

199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年来,人们已经创造了不胜枚举的教学方法。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会出现哪些具体的新方法实难预料,但毫无疑问,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未来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出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未来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与其说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倒不如说是学生自学的理想之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语)

未来社会,“学会怎样学习”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学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而在于如何教、如何学。适应这一变化,教学方法将从偏重于教师的教转向倚重于学生的学。教学方法本来包括教师的施教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但长期以来,重教法,轻学法,教学方法成了“独脚将军”。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教学活动会让位于学习活动,人们将既重视教法的研究,更重视学法的研究。就思想政治课而言,虽说许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是由众多的原因导致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以往的重教轻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摆脱这一困境,措施之一就是要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会学”的技巧和“自学”的能力。

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它的个性化、多样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已经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合的。企图寻找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或等待教学理论提供直接使用的教学方法,都将成为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严重阻碍。

未来社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学方法的革新者和创造者,去发现和创造适合自己个性品质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有益的成分,将在未来教育科学之光的映照下放射出新的光彩。众多新颖的教学方法的涌现,也只是扩大了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范围。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