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5:06:52

政治课

政治课范文篇1

深刻把握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是处理教材的根基。正如特级教师霍懋征所说:“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有法。”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理清知识脉络,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易错点,挖掘知识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深度和所蕴含的价值情感,更重要的是探求将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的途径。2011年版思品课标明确提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应重视教材,做适当的调整、补充或开发。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是必然的。

二、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教学活动设计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否则适得其反。有这样一则教学反思:在讲《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留一份“爱”的作业,让学生给父母洗脚。上课时教师让洗过脚的学生举手,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面对教师严厉地追问,学生怯生生地回答:“在一次车祸中,我妈妈死了,爸爸失去了双腿,我只能给他洗头。”当时教室里空气凝固了,静得可以听到心跳声。教师一下子惊呆了,急忙紧紧抱住那孩子,连声说对不起。这是多么失误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孩子的伤害,那刺痛的话语就像钉在墙上的钉子,永远地留下了疤痕。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中,“爱”的作业是开放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各种形式的“爱”的作业。但无论怎样创新,教师都要遵循适量、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作业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生活情境,做到入境入情,这是课堂活起来的源头

关于情境的含义,德国一位学者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就像汤之于盐。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体验的过程,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要让我们的初中政治课教学不成为“死教学”,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例如,在讲授《感悟青春》一课时,教师精心录制了“秦冲同学的一天”生活视频,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生活的同时寻找自己青春的影子,从而领悟青春的内涵。这段精彩的教学设计正诠释了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育理念,即“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生活化的世界,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做到了学习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四、真正探究问题,做到思维碰撞,是课堂活起来的主线

政治课范文篇2

长期以来,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腐败现象和道德缺失现象,使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都是讲大道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在参加学雷锋等各种公益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活动的形式主义,政治课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都是一些教条的东西,弄虚作假,没一点意思;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实在是枯燥无味的观点,与实际生活没有一点联系,缺乏学习的兴趣;政治课教师的授课技巧和专业化程度,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技校政治课的教师,下面本人就如何上好技校政治课发表自己的浅见。

一、转变观念是上好技校政治课的前提

政治课教师重视系统化理论教育,一般来说会将政治教材中的道德观、哲学观、政治观和法律观,理论化、系统化的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课,掌握应知应会的理论知识,从而完成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政治课教师是否发现:学生在课余时间津津乐道地谈论着QQ新闻、中国取得申奥权、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来访中国等消息,但到了政治课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所讲的理论课程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课堂变为讲堂,学生出现积食、厌食。为此,政治课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常识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而是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甘泉。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用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讲到社会公德中的邻里关系时,就可以用公益广告“居高不要‘淋’下”让学生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从而引申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把政治课单一型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转换为互动型服务的教学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二、把握授课技巧是上好技校政治课的关键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蜡烛”、“园丁”,而应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自己不断地汲取养分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政治课老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知识面要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此才能厚积薄发上好每一节政治课。

备课是教学重中之重的环节。政治课教师在课前应准备大量鲜活的时事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因地制宜地将资料与所授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调整所授章节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保讲述内容的准确性、实用性和贴切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授课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过程,授课技巧的把握是一堂政治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敢于挑战教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作为服务学生的教师在进行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动作、语言、情态等方面去激励学生、关注学生、鼓舞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课堂上的“小演员”。孔子“循循然善诱人”,政治课教师设置提问时,应进行引导。如教师问“什么是道德”,学生只好拿着课本把答案读出来。这样的回答,我们老师心中应该明白学生根本就不知道究竟什么是道德。本人在教学中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谁来谈谈你对‘道德’二个字的理解,不必照本宣科,老师希望听听你们自己的观点”,这时就有学生举手回答“道德是尊老爱幼”、“道德是团结友爱”,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人这时就将同学们的回答一一列在黑板上,做出点评。首先肯定同学们的理解,但还有不足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提问与交流、互动,学生完全成为学习政治课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正确的结论要鼓励,错误的观点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的深入思考,真正做到“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者、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相互比较、探究、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要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使教学手段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当中,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因此授课中提问、练习、小结的每一个环节,政治课教师“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积极揣摩何处学生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让每一节政治课都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赏识学生是上好技校政治课的保障

政治课范文篇3

单刀直入式的提问,也是开门见山、直接地发问。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直观,不需要太多程序、直奔主题。这种提问方式适合在新课导入、知识小结以及复习测验时使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也离不开单刀直入式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生活与消费》时,这一课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没有过多深奥或学术性强的概念。那么导入新课时,就可以单刀直入地提问:什么是货币?什么叫外汇?经济活动中常用的结算信用工具有哪些?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消费有几种类型?不加修饰、不必委婉,直截了当的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二、疑惑启发式

疑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在高中政治课中,教师要善于以“疑”诱“疑”、以“问”发“问”,通过疑惑启发的方式进行提问教学。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多元的问题个体化,用最简单的小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解决复杂多元的大问题。高中政治中的“经济知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较难的部分,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采取疑惑启发式的提问,用疑惑诱导学生探索,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例如《财政与税收》这一课,内容比较既多又复杂,还比较有难度,让不少学生深感头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首先教师问学生: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军队建设需要经费对吧,那么这些经费从哪儿来?是如何管理与支配的呢?这样,用通俗的语言就将枯燥的理论引出来了,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启发学生去思考。接着,再通过提问厘清知识脉络,如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和支出?国家财政有什么作用?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什么?再接着理解税收的概念、种类、作用等知识时就变得容易了。

三、层层深入式

层层深入式提问,顾名思义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由浅至深地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理解,从而掌握政治生活现象及其政治理论的本质。如果说启发诱导式提问是化繁为简,那么层层深入式提问则是由简到繁,同样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以学习高中政治哲学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这一课为例,就可以采取层层深入式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理解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哲学实质。首先以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入手提问:如为何城门失火会殃及鱼池?什么是“蝴蝶效应”?这正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此外,联系还具有多样性,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有现象上的联系也有本质上的联系,要依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以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以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四、情境体验式

政治课范文篇4

如果以上德育教育的困境只是外因的话,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德育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德育教育不系统,教材的德育内容编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其次老师的德育教育理念和德育教育方法落后,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只是以单纯的说教灌输来开展,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我们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来进行的,很少有围绕德育教育而开展的教学改革,从另一层面上来说,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又再次忽视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德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今天的德育教育困境,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改革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真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本学科最重要的任务,不能仅为高考而教学,应以德育目标统筹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应落脚到德育的提升。学科教师要正确处理德育教育与高考需要的知识能力教育的关系,不应人为割裂二者的关系,德育的提升需要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更需要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升,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对学科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要重新整合教材,确定德育目标,以德育目标统筹教材知识,既要满足高考需要,又要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升。

二、改革德育教育理念,建立开放式的德育教育,面对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和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教学,会远远的落后于时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所以教师应站在时代前沿,不断的更新知识,把握社会热点,整合社会热点和教材,作为我们德育教育的资料,这样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辨别社会现象,及时的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改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和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吸引力,学生们不喜欢思想政治课除了不重视以外,还因为课堂模式单一,教材内容枯燥,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网络时代的孩子们接收外界的信息量特别大,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这也让他们天然的具有了一种信息判断处理能力,并不是外界传达什么信息他都完全接收,他们有自己的选择评价机制,所以单纯的知识灌输,道德说教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和反感,不但达不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甚至还会把他们推向相反的方向,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德育教育方法。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摆脱那种单独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虽然网络化教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形式,但还是没完全的跳出来,开放式的德育课堂可以更多采用报告、讲座、辩论、社会实践调查的形式,教师做好导演,让学生自己充分的表演,例如为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访问,以报告的形式反馈回来,这样要远比老师一遍遍讲要环保效果好的多,还可以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士作讲座,重点讲解我国的环保形势与经济发展,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重要的是坚定了环保理念,德育得到了升华。随着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我们的德育教学方法也要改变,不能在简单的说教,更多的应该采用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内生性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讲座汇报、实践体验。

政治课范文篇5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必然是今年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政治课范文篇6

一、要有坚定的信念。

在思想政治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念,也就是使学生树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乐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人信念。要学生坚定信念,教师必须自己要坚定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发自内心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讲解,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常识,为深信人类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贞不渝地实行正面教育,尤其是针对性地鞭挞时弊,而不能大肆渲染泛泛而论,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混乱。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原则,把学生引导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乐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

政治教师要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学生头脑简单,不会自发地产生真知,教师应先向他们旗帜鲜明地灌输科学理论知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有力,在讲解、分析中应注重诱导,启迪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坚持某一观点,怎样了能坚持它,努力使之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如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问题的认识,应先从中国近代历史中分析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结论;再从党领导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出,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的结论。教育学生树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英明的、正确的观念,进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努力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将来致力于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三、对教材要透彻理解。

首先,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其次,教师要不断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将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字提纲,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涵,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对不足或不合理之处加以补充、修正。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尽可能把知识点串连起来。如初三思政课第三课中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皇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人会制度,从本质上说,都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这样,教师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牢固地把握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辅以适当练习,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并消化吸收。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课范文篇7

1.生动的情境性。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案例是其中的主要载体,是将生活中真实事件进行再现或将其模拟出来,将课程中的抽象内容还原为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2.主体的参与性。案例教学法是将一些较为典型的生活事件作为题材,属于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的直观性使得教学起点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使全班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通过案例教学法找到自身的定位空间。另外,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对政治课中的抽象知识概念进行积极探索与思考,从而使学生从以前的“苦学”逐渐转变为“乐学”,由讨厌学习变为自愿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3.深刻的启发性。在案例教学法中,往往会运用一些典型事例对政治课中的抽象概念进行解说,寓理于事,使枯燥乏味的政治教学课堂气氛得到改变,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强烈欲望,在解决问题中享受乐趣。4.较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法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寻找一些社会中的实际例子,再通过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这就将学生带到了实际生活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的实际事件中去感知道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

二、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案例的选择要精细。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案例是最开始的步骤,也是其核心。可选择的案例有许多种,但究竟哪一个案例最适合呢?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对案例进行精挑细选。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所选案例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第二,所选案例一定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第三,所选案例必须具有新颖性;第四,所选案例要尽量真实。2.案例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案例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在讲授新知识之前,也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后,通过案例的呈现,对学生所讲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一般来说,呈现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多媒体对案例进行呈现;第二,通过教师的个人讲述来呈现案例;第三,通过学生讲故事或是学生讲小品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呈现。一般来说,学生讲故事、讲小品或是多媒体的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3.在案例讨论中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案例的内容同课本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将案例与课本知识点的联系挖掘出来,进而培养学生揭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对“劳动合同法”这节内容进行讲述时,可选取百度公司的“裁员门”事件作为本次教学的案例,使学生围绕该案例进行辩论,学生能够了解“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法律制度。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对课堂的气氛进行有效控制,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及时总结。这样才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一改以往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又如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理解“最低工资制度”这一概念,可选择一个关于最低工资案的案件,使学生围绕该案件进行讨论,这些都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更好地掌握教师所要讲述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在“劳动合同法”案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上讨论的话题,向课外进行延伸,使学生根据相关的法学知识尝试写出一些与案件有关的法律文书,如答辩状、词等。对这些材料的整理及写作,就是让学生对案件进行归纳与整理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4.总结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甚至会有一些偏激,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并在讨论结束后,对本次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1)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提出的观点偏激或怪异,也不能打击学生,防止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而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学生在对比之中自觉地接受正确观点。(3)教师在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次学习目标为出发点。与此同时,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5.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不再被动接受教师讲述的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主体,由之前的配角变成了主角。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地位,由之前的一言堂变成现在的引路者。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案例教学法所取得效果的好坏,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如案例的选择、在学生讨论时的恰当引导、对学生恰如其分的点评等,都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既要扮演“导演”,又要扮演“演员”。6.教师要处理好案例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对政治课本有深刻的认识,要深入研究。由于教材的内容对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起到方向指引作用,教师只有深刻认识教材,才能够选择一个好案例。其次,在选取案例时,不能够脱离教材,否则案例就会失去理论支持,案例教学法也就没有效果。再次,案例不能取代教材。案例虽然生动易懂,但永远不能取代教材,教材具有案例所不具备的特点,即科学性、知识性和系统性。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突出教育性

在中职院校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主要课程,对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将教育性放到首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向课外活动延伸,课本内容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围绕当前的时事政治开设专题讲座,或是教师在网上下载一些主流人物的事迹,在课堂上用视频播放出来,或者下载一些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总之,要将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题材放入教学中,这样才能使政治教学更具有时效性,才能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结束语案例教学法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在政治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体现,它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推进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余永龙 单位:建阳农业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月桂.中职政治课案例教学模式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59+61.

政治课范文篇8

引言对于上好一堂课的作用不容忽视。好的引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讲课伊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政治课常用了引言有以下四式。

一、形象式。 政治课政府性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可用形象的事例引入新课。如讲“货币变为资本”一课时,教师问:“我放在桌上的这把刀是杀人的武器还是切菜的用具:”紧接着引出,资本家要想发财,手中必须有货币。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货币是剥削工人的资本?什么情况下是资本家购买物品的货币?这就如同一把刀,放在那里不动是无法判断是干什么用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货币变为资本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设疑式。 设疑能造成听众追求答案的心理。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积极思维的效果。如讲“剩余价值的产生”一课时,教师问:“资本家不劳动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劳动人民成年累吃苦耐劳地干活,却过着贫困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了各种说法之后,教师设疑:“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发财致富的呢?”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

三、过渡式。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来导入新课。

四、格言式。 格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用其做引言,既泻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课时,教师通过朗育臧克家的诗句引入新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发人死的,他还活着。”学生在被感染的同时,自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政治课范文篇9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政治课范文篇10

思想政治课

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各年级的必修课,是用来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法律常识、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他们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心理品质、现代法律意识、崇高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在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为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努力探索着……

1、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所要坚持的政治方向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我们对学生教育就要始终坚持这个方向。

对青少年来说就是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有较高的目标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如:我在讲初一第九课《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崇高理想》时,组织学生开展“祖国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其中包括这么几个项目:①祖国之最(涉及我国经济、科技、地理、文化……),②爱国人物(包括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科学家……),③辉煌成就(有古代和现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同学们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就必须查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这样无形中增长了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觉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增强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达到了教学目的。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所谓高尚道德的人,就是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变为自己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有善良、正直、诚实的性格品质,有自尊、自爱和自制能力。只有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能真正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

我们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明白,做人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心中只有他人,唯独没有自己的人”。要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我国法律的基本常识,自觉地以道德和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如我在讲授初一《融入社会生活、陶冶高雅情趣》时,结合“非典”带给人们的灾难,留给人们启示,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决心向陋习宣战,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接着我利用休息日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文明市民公约》,清洁马路中间的隔离栏以及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清洁工人劳动的艰辛,使他们更加热爱劳动人民,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劳动后的喜悦,不文明行为的丑陋,使他们更加热爱劳动,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培养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

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不守社会功德,违法乱纪,而且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在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更为突出。如某市一中学生因迷恋网吧,被父母批评后,心中不满,竟残忍地杀害了其父母。再如北京市两名中学生纵火焚烧网吧,导致二十多人死亡,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我在讲授初二《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时,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懂得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保护,但更需要自我保护。配合教材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告别网吧走近科学》的活动,这次活动分三步,第一步,先请法律工作者讲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第二步,请曾经迷恋网吧的学生代表谈身受其害的体会。第三步,签名仪式。学生在主题横幅上联合签名,决心告别网吧,使活动达到了高峰。这次活动后,原来各班令人头疼的网吧迷,现在安下心来学习了。

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未来着眼,二十一世纪是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世纪,也是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日趋紧密的世纪。要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理想,就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记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记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同时也是适应国际竞争与合作发展趋势的人才。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仅有智力因素是不够的。国际专家学者指出:从世界科技人才竞争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的心理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人甚至把拥有心理健康素质看成是现代文明人的重要标志。